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就业现状及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就业总体相对稳定,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就业压力加剧随着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等新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00万以上,而新的就业岗位却无法满足这一庞大人口需求。
1.2 结构性失业问题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在制造业相对衰退的背景下,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等问题。
这导致了结构性失业问题,许多技术要求较低的岗位很难再吸纳更多劳动力。
1.3 产业结构转型困难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优势还未形成。
这意味着一些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有限。
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时间和政策支持。
1.4地区之间差距加大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困难。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但由于技能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低技能岗位。
一、二、三级段落标题分别是主要问题的分点。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针对我国存在的主要就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2.1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匹配。
应当注重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供更多适应市场变化的知识。
2.2 促进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创业可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减少创业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2.3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转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推动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就业存在的问题
就业存在的问题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就业总量压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难题、灵活就业困境以及就业政策不完善等。
一、就业总量压力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严重的总量压力。
一方面,新增劳动力持续增加。
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进入市场,寻求就业。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岗位被机器取代,就业岗位减少。
这使得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低端产业就业矛盾: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端产业快速发展,但低端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
这使得大量劳动力集中在低端产业,而高端产业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城乡就业矛盾:城市和农村在就业机会、待遇、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加剧了城市就业压力。
3.区域就业矛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劳动力涌入。
然而,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劳动力供需失衡。
三、毕业生就业难题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毕业生数量庞大,导致竞争激烈。
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过高,不愿从事基层工作,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四、灵活就业困境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灵活就业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灵活就业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保障不完善、工资待遇较低、劳动者权益受损等。
这使得许多劳动者在面临就业压力时,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从事灵活就业。
五、就业政策不完善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如就业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劳动者职业技能不足;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使得创业环境不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求职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等。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分析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政策选择方式,以此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竞争力,并改善环境质量。
同时,这种调整也对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消费请求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环境的变迁等因素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形势的影响。
消费请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
这种生活要求的变化,引导了生产结构的调整。
基于人们的需求,新兴行业迅速兴起,例如互联网、文化艺术、娱乐等具有传递性和创新性的新型行业。
同时,以机动车、家用电器、手机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受到了影响,面对着新兴行业的挑战,它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等角色,以满足市场需求。
这样的转变,将产业带入了一个升级和创新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新兴行业不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就业创造了新的机会。
例如,在互联网行业中,有着众多的IT从业者、网络营销人员等新型职业的兴起。
同时,文化艺术、娱乐等行业也为就业市场带来了不少的工作机会。
在这种消费请求变化的背景下,新兴行业的发展与传统行业的调整,造成了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使就业市场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生产力的提高尤为关键。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其次,我们社会化生产的深入推进,其中某些领域人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而自动化机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这样,传统的人工生产作业方式就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推动了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这种提升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也对企业的技术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由此,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一方面,正逐渐回归传统的工匠文化底蕴,对于那些具有技艺和工艺的手工产品,由于技艺娴熟、品质层次高、独特性强、且流程繁琐等特点,使得工艺品的就业市场显得兴盛。
另一方面,则使那些这类企业必须依赖技术的企业面临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产业就业市场趋向规模化、集约化甚至市场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就业现状的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就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结构性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待遇不公以及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等。
1. 产业结构性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由于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过度依赖外需和低成本劳动力,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差时,许多就业岗位被撤销,导致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
而高技能产业却面临人员短缺的困扰,形成了供求不匹配的状况。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我国高校逐年扩招,但是由于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缺乏信任感,更倾向于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这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和挑战。
3. 农民工待遇不公在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着待遇不公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施工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拖欠工资、违法用工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的差异导致了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卫生条件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差异。
4.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包括用人单位存在低薪、长时间加班等问题,同时一些打工者承受庞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非正式就业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劳动者处于合同保障缺失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1. 结构性调整与转型为了解决产业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就业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来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推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并引导劳动力向新兴行业转移,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习机会为了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并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在学生就读期间提供实践培训机会,增加他们获得就业的竞争力。
3.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针对农民工待遇不公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一、就业形势的挑战与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在我国,就业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就业供求结构不匹配: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而传统行业用工需求下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却缺乏合适人才。
2. 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原因是他们所学专业与实际用人需求不匹配,在职场上缺乏应用型技能。
3. 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由于教育体制存在某种程度的功利导向,很多毕业生只关注高薪、名企等少数岗位,并对基层或非本专业岗位心存侧目。
4. 人口老龄化对就业造成冲击: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压力增加也影响了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和空间。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针对上述存在的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和优化资源配置。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1. 调整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加强高职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拓宽学科设置,注重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 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资源整合,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业热情和活力。
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引导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等方向转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4. 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平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环境。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就业不确定性对个人和家庭的压力。
6. 引导就业观念转变:教育机构、家庭以及社会应共同努力,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基层岗位的吸引力和满足感。
7. 加强政府角色:加大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更多创新型市场主体发展机会;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激发市场活力。
总结:面对就业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与困扰,必须采取综合性、多元化的措施来解决。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结构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也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为
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
结构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同时也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从而对我国
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
2.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互动
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一个农业大国逐步迈向一个
工业强国。
此外,服务业也发展迅速,占GDP比重连年攀升。
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
知识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从就业的角度来讲,
当前我国的农业就业比重一直下降,而非农业就业比重却在逐步增加。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来看,由多种不同产业组成的我
国经济的转型,也决定着就业结构的转型,反之亦然。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首先,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就业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组合会发生变化。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些产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时,这些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就会增加,从而推动就业的增长。
相反,当一些产业处于衰退阶段时,这些产业就会减少就业机会。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
其次,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就业人口的比例和组成变化,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当一些行业的就业需求增长时,这些行业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促使该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加。
反之,当一些行业的就业需求下降时,这些行业会减少劳动力的雇佣,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中该行业占比减少。
因此,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时,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就业结构的质量和水平。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问题,就业结构往往会受到制约,从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此外,就业结构的优化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当就业结构向高技术、高技能、高效益的行业转变时,这些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促进,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强的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就业结构较为单一和低技能劳动力占比较高,会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总结来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两者之间的变化对彼此都会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即优化产业结构要与调整就业结构相适应,做到产业就业双升级。
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的稳定增长。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一、我国就业现状与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存在着许多就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包括:结构性失衡、城乡差距、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业结构出现了失衡。
传统产业的萧条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适配能力欠佳的劳动力面临就业困境。
此外,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也影响到了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先进制造重大项目实施。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是另一个显著问题。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常常陷入低收入陷阱。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贫富分化,并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困境。
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使得竞争激烈,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如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就业渠道有限以及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
这给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应对上述就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机制,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行业转型。
投资于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培训,并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工作机会,以促进劳动力结构平衡发展。
2. 加强城乡收入分配政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地区劳动者待遇,并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这将减少城乡差距,并增加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必要的职场技能培训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实习项目。
同时鼓励创新创业,减少对传统就业市场的依赖。
4. 拓宽就业渠道和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进一步推广网络招聘平台、社区公益岗位和线上兼职等方式,为未来求职者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在高校毕业生村官计划和西部志愿者项目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得人才能够到基层发展。
5. 鼓励社会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支持,并创建良好的环境鼓励其发展壮大。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崛起,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日益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腾飞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肥沃的创新土壤。
然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就业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如何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保障员工的就业权益,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虽然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但调整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就业的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显著下降,工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也随之减少。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高智能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和技术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就业风险,同时也会对就业结构和员工的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三、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既然调整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对就业产生影响,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政策体系,实现就业机会的多元化。
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扶持创业、鼓励降低失业风险、增加职业培训等措施,从而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要提高教育质量,鼓励人们学习新技能。
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培养新的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增加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等手段,来鼓励人们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最后,应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和监管。
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应该实现自由流动,而政府需要承担一定的监管和调节职责,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就业和权益。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经济的优化和转型升级,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就业问题。
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我们探讨其关系以及如何应对。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经济转型的方式,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经济效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从农业为主导逐渐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转变,这种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速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就业问题。
随着工业的转移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遭遇衰退,失去竞争力,并导致大量的岗位减少。
这种情况下,许多无技术或低技术劳动者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同时,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能超过供给,造成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就业问题在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就业问题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其影响。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通过适应性教育和技能培训,劳动者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其次,政府可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和市场准入便利等措施,激励企业增加招聘和培训投入,帮助劳动者平稳过渡。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咨询,帮助劳动者提升自身的就业技能,寻找更好的职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创新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减少就业压力。
最后,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政策。
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前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就业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社会就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随着我国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就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和成长。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转型。
同时,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冲击。
这些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 产业蓝图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时,产业蓝图一定会发生变化。
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衰退,会导致相关行业的职业角色的不断调整,从而影响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2. 技能需求的提高: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对于职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技能要求与传统产业的要求完全不同。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后,一些就业人员可能需要重新寻找方向,提高技能水平。
3. 职业匹配度的变化:由于不同的行业和产业所需要的职业人员的职业特征不同,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后,就业人员和职业市场之间的匹配度会发生变化。
这对于就业市场的应聘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都是一种挑战。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对就业问题的措施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政府和用人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2.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培训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水平,让更多的就业人员适应新的产业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3. 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深化安置补助和失业救助机制,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加强就业服务能力,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和成长。
4. 联合用人单位,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政府可以联合一些大型用人单位,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培训计划,提高职业匹配度,提高就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优势。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就业政策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行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资源与资本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国民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
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产业的类型、规模、结构以及企业的运作方式等方面入手。
首先,我国需要优化产业类型。
在“新基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少做传统石化、钢铁等行业的大规模扩张,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创新型企业,例如:电子科技、无人机、科技产品等,以及其他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其次,我国还需要优化产业规模。
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会导致一些企业规模过大,产能过剩的现象,需要适当地调整规模,限制企业过度发展。
最后,我国需要优化企业的运作方式。
目前许多企业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处在生产角色,需要理顺与设计新的产业链,提高企业在内部创新与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提质增效。
二、就业政策的调整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支持就业举措,旨在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油价格下降,种种因素释放的大量产能,我国的就业政策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的吸纳。
在制定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和招聘企业的积极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就业的投入力度,通过减税或制定优惠政策等手段来鼓励企业招聘更多的员工。
同时,还要通过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以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和技能水平。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个人参与创业,推出适合劳动者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项目,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思维,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这一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把握?一、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就业的影响随着我国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产业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条大势所趋的主线。
在这种转型过程中,基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需要,新生产业逐渐兴起,创新型企业逐渐增多,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也更为广泛,产业链不断延伸以及产业聚集程度的不断加强,都对于就业结构有着相应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新生产业的兴起,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中,在享受相应红利的同时,也会逐渐减少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需求。
同时,新生产业的高技术性,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入其中,而这也使得某些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难以转移,进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就业压力。
此外,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智能化、数字化应用的不断普及,也会进一步促使某些劳动力的失业。
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也存在着积极的关联。
随着我国发展的继续推进,新兴产业的涌现将会为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从而实现更加优化的就业结构。
这其中,既有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也有借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获得新动能的传统制造业、交通物流、餐饮旅游等领域。
在产业链向上转移的过程中,中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部门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为各类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二、如何应对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就业的影响?在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就业的影响之前,我们也应该对于应对这些变化的策略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
这其中,政策层面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政策层面的强化在产业结构升级初期,政府可能需要考虑采取特别的政策措施,为传统行业的失业者和众多新人提供更多职低的机会,并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教育,协助他们顺利完成转型。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加速,我国的就业形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对我国就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就业形势的进一步改善。
一、我国就业现状分析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传统产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却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能人才的缺乏。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另一部分城市失业率上升,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
2. 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却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无法就业。
这种供需矛盾的背后是产业升级、城乡差距、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中,企业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远远超过供给,导致用工荒现象的出现。
而在一些传统产业中,由于产品市场的萎缩,导致部分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安置。
3. 大学生就业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认可。
一些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创业能力不足等原因也导致了就业难的问题。
2.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解决供需矛盾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需要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一方面是建立健全的用工制度,鼓励企业提高用工质量和用工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供需矛盾所造成的成本和损失。
3.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面临调整的压力。
然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非只关乎经济发展,它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就业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就业问题有着直接影响。
随着传统产业向高科技、服务型产业转型,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减少工人数量或面临消亡。
这就意味着一部分劳动者会面临就业危机。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和知识,这对一些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导致某些群体的失业风险增加。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也为社会就业问题提供了机遇。
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劳动力需求也在增加。
高新技术、绿色能源、互联网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也对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那些愿意学习和进一步提升自己技能的劳动者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鉴于以上观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社会就业问题。
首先,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政策引导可以帮助传统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减少工人失业的风险。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这样可以为失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转型途径。
其次,教育和培训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需求也在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劳动力提供与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和知识。
这可以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学院、培训机构以及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来实现。
同时,政府还可以在就业政策中予以优惠,鼓励劳动者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资金支持等服务。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在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虽然我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就业成果,但仍存在着某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就业结构问题1. 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仍未能实现合理均衡发展。
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面临转型与升级困难,导致大量人员下岗;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机遇巨大但用工需求有限,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
这造成了就业结构失衡,在某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困难。
2. 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他们在城市落户并享受公共服务;其次是许多农民工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缺乏职业发展的机会;此外,许多农民工还面临欠薪、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三、人力资源开发不足1. 教育与就业对接问题我国实行了长期的义务教育制度,但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还不够。
许多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并增加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压力。
2. 人才流失问题我国优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创新和竞争力。
一方面,由于高薪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许多高级专业人才选择留洋或海外工作;另一方面,基层单位人才短缺,特别是医疗、教育等领域。
四、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问题1. 职介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职介服务体系还存在欠缺,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
一些中小企业和农民工难以获得合适的职位信息,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加强职介服务机构建设,提供精准的人才对接,能够更好地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
2. 社会保障问题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一方面,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缺乏稳定性;另一方面,退休年龄逐渐推迟,许多年轻人为了留住岗位而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就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就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就业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就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而就业水平和质量又能够反过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因此,就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就业机会的数量。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增加。
例如,在我国过去几十年间,农业人口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产业结构也逐渐从农业转向了制造业和服务业。
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样,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进,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也涌现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于就业机会的数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就业机会的质量产生影响。
不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差异很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往往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和专业技能,而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对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推动劳动力的结构性调整,从而影响到就业机会的质量。
例如,在我国近年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如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等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很大,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比之下,传统产业如制造业或者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低,劳动力的培训和提升需求也较为有限。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就业机会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就业水平和质量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速度。
就业水平的提高可以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撑,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例如,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可以满足高技术产业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反过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会对就业水平和质量产生影响。
当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时,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同时也能推动劳动力的提升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整体就业水平和质量。
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是保障人民生活和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就业形势1. 就业数量持续增长:我国人口众多,就业机会相对充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每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超过千万人,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2. 就业结构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3. 城乡就业差距缩小:近年来,我国取得了在城乡就业差距缩小方面的显著进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二、主要问题1. 就业压力与结构失衡:尽管就业数量持续增长,但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尤其是城市就业压力较大。
另外,我国就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高技能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同时庞大的低技能劳动力仍然存在。
2. 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率不高,且与他们所学专业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职业教育与职业市场之间的对接不畅也制约了就业质量的提升。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他们的就业压力较大。
一方面,他们面临着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需求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这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
4. 农民工就业问题:尽管城乡就业差距在缩小,但农民工就业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环境中面临不稳定的工作机会、低薪酬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5. 中高龄人群就业难题:中高龄人群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加。
这些人可能因为公司裁员或行业结构变化而失去工作,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再次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
三、解决方法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应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
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增加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以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就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1.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指由于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发生改变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产业逐渐落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产业的衰退导致了就业机会减少,使得部分从业人员需要转行或面临失业风险。
其次,新兴产业的崛起带来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和服务业。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还对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更多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产业发展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就业市场上相关岗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相反,如果一个产业处于低迷甚至衰退阶段,就业市场上相关岗位的供需状况可能会不容乐观。
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就业市场。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推出相关政策,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刺激创新创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也应该重视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保障就业岗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产业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人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产业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成为了保持劳动力竞争力和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针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国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与人口分布产业发展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和分布变化,对就业人口的地理分布产生了影响。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就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就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职业和地区之间的就业比例和比重。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就业结构失衡。
这种失衡表现在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失衡:由于长期以来投资过度偏向制造业和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其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部分劳动力难以找到工作机会。
2. 地区间就业差距: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就业差距。
大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民工,但在内陆西部省份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性低,缺乏良好的就业机会。
3. 高技能劳动力短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不足。
许多高科技企业虽然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但往往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1. 资金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巨大的压力,资金缺口较大。
由于缴费基数调整不及时以及个人账户积累规模有限,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
2. 基本养老保险地区之间差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而贫困、欠发达地区的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和地域差异。
3. 待遇不足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相对较低,很多退休人员无法依靠养老金维持基本生活开支。
随着医疗费用和物价的上涨,当前的待遇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退休人员的需求。
三、就业领域性别歧视问题尽管我国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就业机会,但当前仍然存在就业领域性别歧视现象。
1. 薪酬差距:根据调研数据,女性在同等岗位上的薪资普遍低于男性。
相同工作、相同职务的女性往往因为性别原因而被剥夺了应得的待遇,这违背了公平就业和反对性别歧视的原则。
2. 就业机会差异:一些行业或岗位仍然存在对女性员工的歧视。
比如一些技术、管理领域普遍男性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在这些领域往往难以获得发展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19:59:00作者:佚名时间:2007-11-21一、问题的提出和已有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在3%的GDP增长率水平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也就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依据。
但是,统计分析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就业增长速度不足“六五”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我国在1997年以后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劳动力市场却失衡加剧,失业率逐年增加,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呢?国内关于中国的就业问题的思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条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讲。
蔡昉、顾建平认为传统的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和分割的劳动就业市场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第二条思路从供给方面讲。
岳崇明、赖小琼、胡鞍钢等人认为非正规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虽然中国的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需求有关,但是我们认为我国的就业问题需要联系产业结构考虑,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问题,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二、中国的就业结构趋势及国际比较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
库兹涅茨的多国统计和钱纳里的多国模型的实证研究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存在。
从历史趋势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第一产业结构偏差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整体趋势是越来越小,这是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
但是,我国的第二产业结构偏差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在1987—1991年期间偏差最小,但是随后又扩大,并且在1998年后不断扩大,这与库兹涅茨和钱纳里总结的国际经验正好相反。
库兹涅茨和钱纳里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就业结构的转变会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直到工业化后期这种情况才发生逆转。
从国际横向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
多国模型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世界其他国家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都是不断变小的,说明了这两个产业吸纳的劳动力的比例正逐步与产业创造的产值比例相匹配。
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经验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三个产业结构偏差大于其他国家,并且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偏差越大。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结构偏差趋向均衡的速度大大慢于其他国家。
三、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和实证中国的结构偏差大并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劳动就业的困难所在:从静态的角度看,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上的配置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而二三产业却吸纳劳动力不足;从劳动力配置的动态调整看,中国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过慢的现象。
农业部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劳动力的过程,也就是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吸纳农业劳动人口的问题。
从三个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的相关关系看,农业的就业弹性与其他产业就业弹性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1)。
所以,本文将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角度解释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
表1三个产业就业弹性相关系数及其检验**表示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结果根据SPSS11.0版本计算。
(一)第二产业:资本替代劳动任何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劳动和资本两种基本要素,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出发,假定一个生产函数,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以一定的比例共同生产产品。
人均资本是描述生产函数中资本劳动比例的指标,它是由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的,技术进步使得资本劳动比例发生变化。
但是,技术进步只是导致资本和劳动相互替代的必要条件,实际生产中这种替代是否发生还有赖于要素的相对价格。
如果一个国家资本相对丰裕,资本价格较低,那么生产者倾向于使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一个产业如果运用了劳动节约型的技术,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那么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会低于产业的增长率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率。
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第二产业正发生着这种变化。
.首先,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较小。
我国1981年到2002年之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吸纳劳动力的增长情况表明,21年间我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幅度为11.5%,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16.75%,而劳动就业平均年增长 3.7%.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和产值的增幅都远远大于劳动就业的增长,显示了我国第二产业不断的资本深化过程。
从弹性来看,第二产业的产值就业弹性波动很大,但是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其中1989年、1999年和2000年为负值,表明这几年工业增长其吸纳的劳动力反而减少。
2001—2003年,工业就业弹性接近0,表明工业增长并不能带动就业的增加。
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GDP就业弹性和投资就业弹性都是最小的。
1991—2002年间GDP就业弹性为0.114,投资就业弹性为0.05,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许多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其次,第二产业人均资本存量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速度远远高于就业增长率,导致了中国人均资本的大幅上升,单位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减少。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吸收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这部分企业的行为很有代表性。
统计分析表明,1998—2002年5年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从71237元增长到107746元,年均增长10.27%,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年均增长18.02%.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的绝对额和增长速度要大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更加偏好采取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并且这种偏好还在加强。
这说明对于相同数量的资本,如果投入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所吸纳的劳动力要小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再次,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就业的增长速度和人均资本存量的上升导致了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上升。
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于当年工业增加值除以当年工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数,在工业增加值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数成反比。
事实上,我国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处于不断的提高过程中,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递增都在20%左右。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在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的需求量减小。
应该说,增加人均资本存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就产业本身而言,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高于产业增长的速度,那么本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下降的;如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慢于产值的增长速度,那么本产业还会继续吸纳劳动力。
第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形成产业结构升级,某些新兴产业的兴起,可以使劳动力从原来的岗位转移到新的岗位,产生就业结构的转换。
中国的第二产业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制约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既有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过慢的因素,也有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过慢的因素。
.(二)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第三产业向来被认为是吸收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但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水平也不高,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究其原因,可以从第三产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方面分析。
与1997年各个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表2)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不仅低于高收入水平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且低于许多低收入国家。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是反映就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的数值我国也是最低的。
表2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就业结构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数据,2000》计算。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也是导致其吸纳劳动力少的重要原因。
根据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我们分别计算了第三产业内部12个行业从1990年到2000年十年间的产值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并计算了其平均值,统计分析表明:首先,在第三产业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产业、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是负值,意味着这三个行业产值增长越大,其吸收的劳动力就下降得越多。
其中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此行业就业要减少 1.925个百分点。
其次,在第三产业中,其他行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中,产值增长带动就业增长能力依次减弱。
综上所述,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中国的统计分析也表明,这些新兴产业正是我国就业弹性大的产业。
但是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仍然发育不足。
所以,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矛盾也是影响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原因。
四、政策建议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是造成我国就业困难加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
首先,尽快取消导致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速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在农村隐形失业的农民能够无后顾之忧地转移出来,减少农村中的劳动力沉淀。
同时加强管理和培训,做到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其次,处理好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安置就业的任务特别繁重,需要我们在产业发展的时候考虑到就业目标。
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和比较优势原理,并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重视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并没有本质冲突,因为一些技术进步可以减少资本的使用,使我国稀缺的资本得到更好的利用。
再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业垄断和市场准入过严,如金融保险业、电信、交通、教育、卫生、广播电影电视业等,它们就业弹性较大,却存在很多进入壁垒。
由于缺乏竞争,这些服务居高不下的价格不仅抑制了消费,反过来也影响了以上产业的发展规模,最终限制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消除它们过高的进入门槛,吸引多方投资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