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河南、安徽三省省会迁移历史探秘
一定要解开省会变迁这个谜
一定要解开省会变迁这个谜作者:冯世斌来源:《档案天地》2011年第05期省会变迁,对任何一省讲,都是个重大课题,对河北省来讲,其意义恐怕要更大。
省会,是一个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是省政府所在地,是省委代表中共执政的地方。
我们党执政后,对任何一个省的省会的选择,不会是那么轻而易举,都应是慎重考虑做出决策。
关于河北省会变迁这个大事件,我初步想,要解开这个谜,至少要写10万字左右,没有这个字数,恐怕交待不清楚。
站位要高,思路要宽,做到放长线钓大鱼。
在风格上,要在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深厚的历史凝重感。
什么是历史的凝重呢?我反复想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可否这样说?历史的真实,加历史的影响,加历史的联系,加历史的分析,得出历史的结论,大概就可以说是历史的凝重了。
对省会变迁,要写出历史的凝重感,必须与三个大的背景一同考虑,有机地融合。
所谓三个大的背景,也就是与省会变迁的三个密切的联系。
一是,河北省省会与共和国建立的联系;二是,河北省省会与首都北京的联系;三是,河北省省会与国家建设发展、与河北建设发展的联系。
至少应考虑这三大背景、三大联系。
否则,单说省会是难以说清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先说省会与共和国建立的联系。
起码应这样去想:经过28年的斗争,到1949年,中共要进城,要建立新中国,要在全国执政了;河北省委、省政府,也要进城,找办公地点,在地方执政了。
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地点设在哪里?各省人民政府设在哪里?可想而知,富有战略眼光的我党,对此,在建国前应当有考虑。
因为,都要进城、执掌江山嘛。
当时,华北人民政府虽已建立,但我们整个党,应该说还是在野状态。
能否用历史的真实记录,再现那段历史,再现当时领导人的考虑,这是最难的。
再说省会与首都北京的联系。
讲河北省的省会,肯定与北京做为全国的首都有联系。
河北原称直隶,原本是个“京畿大省”。
我党建立新中国,定都于北京,河北省会设在哪里,都与北京有直接的联系,还是“京畿大省”。
中央进北京,对河北省会的问题,不能不会有进一步的考虑。
河北省会变迁史,每个河北人都应该了解。河...
河北省会变迁史,每个河北人都应该了解。
河...
河北省会变迁史,每个河北人都应该了解。
河北在1928年之前是中国的直隶省,历史上省会经历了11次搬迁,像北京、天津、保定都曾做过河北的省会。
一、河北省第一个省会是大名县。
1659年,直隶省成立。
设置了巡抚,巡抚的办公地点在大名府,就是今天的邯郸市大名县。
二、1729年,保定兴建了直隶总督署,河北省省会搬迁到了保定。
三、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后,直接把天津都统衙门当做了直隶总督府,省会又搬到了天津。
四、1928年6月,国民党把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把北京市改为北平市。
同年10月,北平市成了河北省会。
五、1930年,北平升格为特别市(相当于直辖市),河北省省会就搬到了天津。
六、1935年,天津升格为特别市,河北省会又搬到了保定。
七、1937年到1949年,河北没有固定的省会。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在西安办公,10月迁入北平,1946年迁入保定,1947年又迁入北平。
八、1949年7月12日河北全境解放,最终确定了保定为省会。
九、1958年天津设为河北省省辖市,省会搬迁到了天津。
十、1966年迫于国内形势严峻,天津市地处战略最前线,一旦战争爆发,必将首当其冲,不适合再作为河北省的省会,省会又从天津搬迁到了保定。
十一、1968年石家庄革委会在石家庄成立,石家庄成为了河北省省会,并持续至今已经50多年了。
档案记载:70年前河北省省会频繁变迁
一
溯总枢 。 内政 外 交 关 系甚 钜 , 自李
文忠 移 节 以 后 已成 不 可 拔 之 势 . 际 此 人心 不 靖 , 宜绥 抚 , 正 讵可 更
亲 记
●
年前 河北省省会频
1 2 年7 9 8 月国民政 府河 北 省政 知 此 讯后 .天 津市 民 反对 省府 设 杜 2 府 宣告成 立 后 .9 8 12 年一 13 年 , 保定 。市民赵德 珍 、 禹铭 等3 人 95 7
年 间河 北 省 会在 津 平 保 之 间辗 转 以天 津市 八 十 万民 众 代 表 的名 义
■
曹
立
朝
令 阎锡 山 、 震 、 其 巩 、 桂 馨 府 应 设保 定 。除公 布 外 ,望 即查 商 何 南 等 人 , :北平 、 称 “ 天津 已 分设 特 别 照 。” 过激 烈的 商讨 , 后确 定 经 最
市 府 . 北 省政 府 决 设保 定 ” 河 。得 河 北省府 暂设 天津 。
、
1 2 年7 9 8 月4日。 北省 政 河
府在 天津 成立
河 北 省在 清 朝 叫 直隶 .直 隶 张 ?德 珍等 谓省政 府 宜在津速 设 ,
万民幸 总 督府 设 在保 定 。总 督 一般 是 夏 不可稍持 异议 大 局幸 甚 ! 蒋作 宾以 保定 无适 当地点为 天 在 天津 、 冬天 才 回到 保 定 办公 ; 甚 !”
《 北 省政 府 公 报 》 1 载 : 鸿 文两 位 委 员 代 表 向平 、津 两 市 尚 未 结 束 , 方 战 事 , 方 维 护 , 河 第 号 前 后 1 2 年 ( 国十七 年 ) 月4 98 民 7 日午 后 市长 先行 接洽 等议 案 。 二时 .国 民政 府 河 北 省 政 府 在 天 于 是 各方 军队 纷 纷 而 来 .境 内驻
六座百年老省城的身世浮沉
六座百年老省城的身世浮沉2009-07-13 17:50:39来源: 地图(北京)跟贴50 条手机看新闻20世纪上半叶,华夏大地战乱迭起,军阀割据,政权更替,一级行政区划屡作变动,连带着省会城市也频繁迁移。
截止到1968年,首府们各归其位,其中六座自清以降的百年老省府被取消了省会城市的建制,成为普通的省辖市。
20世纪上半叶,华夏大地战乱迭起,军阀割据,政权更替,一级行政区划屡作变动,连带着省会城市也频繁迁移。
截止到1968年,首府们各归其位,其中六座自清以降的百年老省府被取消了省会城市的建制,成为普通的省辖市。
沧海桑田、风水流转,个中滋味莫说省内人士要心绪起伏,闲坐静观的别省人都难免唏嘘,不自主地生发出“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激昂之情。
首府1号:齐齐哈尔别称:鹤城所在省份:黑龙江始任首府时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卸任首府时间:1953年*该省现任省会:哈尔滨作为目前黑龙江省的第二大城,齐齐哈尔的声望虽比不过哈尔滨,但也自有独步武林的必杀技。
诸位朋友即使没听过徐秀娟,没听过扎龙自然保护区,也总听过那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歌曲所惋叹的那位女孩正是出身于齐齐哈尔驯鹤世家年仅23岁的姑娘徐秀娟,1987年因为寻找一只走失丹顶鹤而命陨沼泽地。
清朝时,东北因是满族“肇兴”之地而实行长期军管,由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初称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镇守东北,管理军民诸政。
齐齐哈尔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被设为黑龙江将军的府邸驻所,成为事实上的黑龙江首府,而彼时哈尔滨仅是松花江畔一个无人知晓的小渔村。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20世纪初,哈尔滨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
后发效应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并连锁反应到1954年,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和松江省(1953年8月哈尔滨市由松江省的省会改为中央直辖市)重新合并为一省时,最终将省会定在新兴城市:哈尔滨。
搬来搬去11次!河北省会折腾史
搬来搬去11次!河北省会折腾史石家庄电视塔河北省会原来挺稳当的,清雍正七年至民国二年(1729—1913),保定做了近200年的河北省会。
那时的河北叫直隶,京畿重地,拱卫京师,还管着山东、河南两省,地位非常显赫。
直隶总督府就设在保定,“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保定和大名鼎鼎的天津卫平起平坐。
保定人抬脚就进了北京四九城,说不上多豪横,进京和进自己家似的。
保定直隶总督府保定做省会做得好好的,清朝末年,河北嫌保定糟糠之妻,不够年轻漂亮,看上了天津。
天津靠海,有北方最大的港口,是新兴工业城市,英国、法国、美国十几个国家在天津有租界,天津一下子成了国际大都市,河北就看上了天津,要娶这个“白富美”。
1913年,把省会搬到天津。
1927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被冷落了。
北京就是个大富婆,长得美,又有钱,比天津又不知强出多少倍。
河北一看,北京被凉在一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马上移情别恋,爱上北京。
1928年8月25日,把省会搬到北京。
1930年,中原大战,阎锡山在北京成了国民政府,北京又成了首都。
这时的北京,再做河北省会显然不合适,不得已,河北卷起铺盖卷儿,把省会又搬回天津。
抗战爆发前,日本人天天找天津的麻烦,在省政府门前搞军事演习,又是鸣枪,又是放炮,目的就是把河北挤兑走,独霸天津。
河北遇上了流氓恶霸,毫无办法,只好忍痛割爱,1935年,离开天津,把省会搬回到保定。
驻守北平的二十九军战士,肩上背着机枪子弹袋,挂着传统的中国大刀。
刊于1937年8月28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1937年,抗战爆发,河北省会在保定也呆不下去了,踏上了为期8年的流亡生涯,河北大名、洛阳、西安、陕西郿县,都作过河北省会,到处流浪,颠沛流离。
抗战胜利后,本以为折腾会告一段落,没想到,只是新的开始。
1945年11月,河北将省会从西安迁到北京,北京第2次成了河北省会。
1946年7月,又将省会从北平迁回到保定,保定第3次成为河北省会。
河北省会变迁史
河北省会变迁史1669 年(清康熙八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往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省会。
1724 年(雍正二年),直隶巡抚改为直隶总督,总督署驻在保定城西北明代总兵署旧址。
1729 年(雍正七年),钦天监监正明图、户部主事管志宁奉雍正特谕, 选定保定参将(原大宁都司)署作为总督署新址。
1730 年(雍正八年)1月直隶总督迁入新署办公。
由此开始,直至1911 年(清宣统三年)清王朝灭亡,驻在保定新署的直隶总督更换了59人(含代理或护理总督), 计66 任( 含二任或三任者), 先后历时182 年。
其间,直隶省曾辖顺天(治今北京)、永平(治今卢龙)、保定、正定、河间、顺德(治今邢台)、广平(治今永年)、大名、承德、宣化、天津11府(含18州、104 县)、3 厅(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厅) 和直隶遵化、易、冀、赵、深、定6 州(含17县) 。
辖区约为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及内蒙古自治区、辽宁、河南、山东的部分县、旗。
1913年河北省会迁至天津。
1916年9月,以原直隶总督署为直隶督军署。
1918年3月26日,改为川粤湘赣经略使署。
1920年8月,改为直鲁豫巡阅使署。
1920年的直皖战和1922 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亦策划于此。
1923年10月,曹锟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后,为直、奉、晋系军阀衙署。
1935年6月,河北省会由天津迁回保定,河北省政府仍在原直隶总督署办公。
1939年,伪河北省政府由天津迁往保定,也以直隶总督署为办公地点。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伪河北省政府解散。
同年9月,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此。
1946年6月14 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到保定, 依然驻在直隶总督署。
1947年11月,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迁往北平。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 冀中行署迁到原原省政府驻地办公。
1949年8月, 河北省人民政府建立, 仍在原省政府旧址办公。
1949年7月12日,河北省全境解放。
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冀东、冀中、冀南区党委,组建中共河北省委。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河北省会变迁史
河北省会变迁史
河北省有3000多年文明史。
它的省会已经有多次的变迁。
一、上古时期
早在商周时期,河北已经建立了早期的政治中心,其中包括栎阳郡、
马安郡和剑阁郡。
汤姓的起源就是从这些郡的统治者开始的。
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定都冀州,中国封建社会的诞生了河北地区
冀州,成为河北省会。
二、春秋时期
公元前7世纪以后,晋国建立,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代。
河北地区开
始上升为晋国的重要政治、军事和经济核心地带,晋西政权在河北地
区开始统一经营。
春秋时期,河北的省会发生了多次变迁,从俞凤城
变成秦楚城,又变成晋太史(今南郊),它又更名为济河、荐河以及晋陵,后来复活成今河北省会保定。
三、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河北省会变化很多,先后有东平县(现沧州)、位于今安国市
的凤翔,还有安平县和位于今邯郸市的燕都。
属于秦国的楚县(今衡水市)也曾作为河北省会。
四、汉代时期
在汉代,河北省会从燕都变成了鸿沟(今武安市),后来又变成了陈留(今邢台市),随着汉朝的统治日渐坚固,陈留就成了河北省会的核心。
五、唐代时期
唐代,唐太宗定都洛阳,把河北当地的省会往东转移,但大唐的统治把河北当作重要的大军采购和农业基地,使河北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和发育。
六、宋代时期
宋代,宋真宗重新将河北省会改称保定,从此,作为宋代河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保定,开始繁荣起来,一直沿用至今。
1968年,为何要把河北省会,从保定迁移到南边的石家庄?
1968年,为何要把河北省会,从保定迁移到南边的石家庄?前两天,我们先后聊了河南、安徽两个地区的省会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河北省省会迁移的故事,与河南、安徽不同,河北省省会先后迁移了好几次,而且在4个城市之间变化。
直到1968年,河北省省会才确定为石家庄,在此之前,变化了好几次。
那么,河北省省会的变化有什么讲究,为何最终会选择石家庄作为省会呢?在清朝时期,河北省被称为直隶省。
当时,河北省的省会是保定,这是从明朝就确定的老规矩了。
但是到了清朝末期,随着对外事务的开展,天津的地位迅速上升。
直隶总督也需要负责很多对外事务,因此在天津更加便于处理公务。
因此,虽然河北地区名义上的省会是保定,但实际上天津更为重要。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辛亥革命之后,天津干脆直接成为了省会。
到了1928年,河北的省会从天津迁移到了北平。
北平这座古都也做了2年的省会,1930年,北平成为了直辖市,省会又迁移到了天津。
1935年,天津也成为了直辖市,河北省省会再次回到了保定。
绕了一个大圈,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其实并不是这样,随着铁路的带动,再加上自身位置的优势,石家庄正在崛起。
随后爆发了战争,自然也就没有精力再考虑迁移省会的问题。
从1935年开始,河北的省会一直都是保定。
但保定也有自己的问题,虽说是古城,但经济地位不行。
相比之下,河南的开封、洛阳也有同样的问题。
1958年,河北省会又从保定迁移到了天津。
可是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形势的需要,天津不再适合作为省会。
到了1966年,省会从天津再次迁移回石家庄。
这是第10次迁移,小编作为河北人,自己都算不清了。
迁移回保定以后,考虑到保定过于偏北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经济地位。
感觉保定并不适合作为省会,尤其是无法带动河北南部地区的经济。
石家庄的位置处于河北中部,而且铁路比较便利,工业条件也有基础。
因此,到了1968年,河北省会从保定迁移到了石家庄。
当时,石家庄这个城市并不大,所以很多人感觉不像省会。
安徽省会的几番变迁
安徽自1667年正式建省以来,至少有8个城市成为省会或者临时省会,这其中的变迁恰恰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时局的变化。
本文梳理了安徽省会的变化,从中可见时代变迁的脉络。
“安徽省”的由来在中国的众多省份中,“安徽省”只能算是个年轻的省份。
说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
“江南省”设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
其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
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这应该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经济带动文教,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而状元,多出在苏州府和徽州府。
1667年,安徽省正式建立,省名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
后来简称“皖”,因安庆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皖水。
古皖山清水秀。
“皖”又作“脘”,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皖彼牵牛”句,其义“美好貌”。
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
8月30日,这应该是安徽省的“生日”。
最初“省会”在南京要追问建立安徽省后的“省会”在哪,只能说是在南京。
所以,建省后的安徽学子参加乡试,都是去南京赴考。
这里面有个背景。
考虑到当时的局势,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
1667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但因当时仍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城南的故江南布政使司旧址,这时政治影响力大的安庆城只能视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
最初省会有四城候选为什么安徽省正式建立了,地域范围也明确了,却不在本省范围内明确一个省会呢?建立省会当然是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大事。
省会搬迁:赢者通吃的诱惑
省会搬迁:赢者通吃的诱惑作者:唐筠来源:《晚晴》2014年第05期1968年1月30日,农历大年初一,天气晴却寒冷。
一大清早,一支由25辆汽车组成的车队从保定市区悄悄出发,一路向南。
车里坐着的都是河北省的高级干部们。
他们中有些来自省委省政府,有些来自省军区,有些来自各直属单位。
每个人都神情肃穆,一路无言。
身后这座华北古城找不到往年春节时的喜庆气氛,到处弥漫着剑拔弩张的躁动。
起因是几天之后,它将不再是河北省的省会。
这是保定市第二次被剥夺省会的地位,起因是一个仓促又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左右保定和石家庄这两座城市命运的,是两条铁路线,是所谓的工业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一份军方报告。
此前的两年时间里,持续的武斗让设在保定市的河北省军政机关无法维持日常工作。
1月16日至28日,北京军区在京召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会议,会议认为,石家庄市的“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会后,北京军区代司令员郑维山和政委李雪峰向中央呈送了报告。
自提出申请至得到批准,再到大年初一搬迁、大年初五宣布革命委员会成立,河北省省会的迁移前后仅用了七天。
旁建国后,先后有数十座曾经的省会城市被“遗弃”。
其中既有开封、保定、吉林这样历史上长期作为地区中心的古城,又有南充、泰州、承德这些今天的四线小城。
要当省会,首先要有省一级的行政区划。
建国后,中国最多时共有53个省级行政区,因此就比现在多了近20个“省会名额”。
当时,在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之间,还有六大区这一行政级别。
1954年是中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一年。
六个大区全部撤销,11个直辖市先后划归到省,一些省份合并或撤销。
几座自南宋时期“行省”概念出现后就长期作为行政中心的城市——如开封和安庆,也让位于一些历史不足半个世纪的新兴城市。
从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的例子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行政中心的甄选逻辑。
在丢掉省会头衔后的几十年里,开封市市民曾一直愤愤不平地抱怨:郑州能成为省会,完全是因为地理优势——京汉、陇海铁路在此交会。
河北河南安徽三省省会迁移历史探秘
1、河北省省会(1968由保定迁往石家庄)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之间形成黄金三角。
保定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一直是河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这里曾经是直隶总督府治,也曾经是河北省会。
但是文革后期却把河北省会从保定市迁移到石家庄市,以后来的眼光观察,不能不说是当时河北省领导人的一大败笔,这给河北省后来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建设造成了相当的损失,至今深以为一大憾事。
1968年1月28日,郑维山、李雪峰联名签发致毛泽东及中央的《北京军区关于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建议在省革委会成立同时,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其理由是“石家庄的文化大革命走在全省的前头,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即发文批准郑、李的报告。
河北省的省会是1966年4月间中央酝酿天津为直辖市才由天津回迁保定的,是以天津现在还有一个河北工业大学。
2、河南省省会(1954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地理优势让其成为新省会河南省会为何“放弃”开封,“相中”郑州?在过去的53年里,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是郑州的地理优势使然——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交会于此,交通枢纽地位在全省各城市中无与伦比。
坊间的这一猜测,在官方档案的种种记载里得到了印证。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
这份言简意赅的报告阐明了迁址的缘由:“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在省政府领导下,驻郑州统一进行修建与筹备工作,争取明年即行迁移……”当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发知照“同意河南省会决定于开封市迁郑州市”。
省会迁移
然而 , 正是这种 资源配 置方式, 让 老 省会城市感觉分外不公, 无 论是官方还是 民 间, 每一个城 市都有挥之 不去的“省 会 情结”, 每一个城市也都会将 自身的沉寂 归因于省会地位的丧失。
开封的失落感最为深重, 虽然过去了 半个多世纪, 但直到今天开 封市民对省会 迁址仍耿耿于怀。“如果省会不搬走, 开封 肯定不会像今天这个样子”, 这种带有强 烈 感情色彩 的情绪, 弥 漫于开 封市民 当
其次, 区位居中带来治理的便利性, 也 是 省 会动 迁 另 一 大 原 因 。纵 观 中 国 百 年 来省会变迁的历史, 没迁移过或没受到迁 移 威 胁 的省 会 城 市 不 多 。由 于 青 海 、宁 夏 、 海南建省较晚, 如果西宁、银川、海口忽略 不计的话, 中国仅有八个城市在一百年时 间里独享不容挑战的省会地位, 这八座城 市是太原、西安 、兰 州、南昌、杭州、贵阳、 长沙、武汉。除了杭州, 其他城市全部处在 中间部位 , 没有东 部沿海经 济发展 的刺 激, 也没有西部、北部边防压力, 这些省会 的 巨 无 霸地 位 至 今 不 可 动 摇 。 除 此 之 外 , 这八座城市还有另一个共同特征, 它们都 占据了省域地理空间的几何中心位置, 在 区 域 治 理上 具 有 不 可 比 拟 的 优 越 性 。
揭开了谜底 写在《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
揭开了谜底,看到了什么——写在《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冯世斌每个省都有省会。
“省会”是什么?辞书并无解释,将其称为“省政权所在地”,大概是比较合适的。
万物皆变,变皆有因。
省会变迁并非河北省的“专利”,然像河北这样,从1949年省人民政府成立于保定起,到1954年在石家庄投巨资建新省会、被迫下马后硬挤进天津、9年后在撤回保定中却旋风般地开进石家庄, 随即又想回保定为止,一波三折,反复徙移,是举国罕见的。
现在一些文件、讲话和省情介绍,不仅河北,而且省外也有些地方,习惯上把河北称为“京畿大省”。
一个“畿”,蕴含了历史和现实的多少令人遐想而又难以说清的事。
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三年多来,河北省档案局(馆),在充分利用本馆馆藏档案的基础上,数次派人进京入津,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北京军区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等,对有关河北省省会变迁的档案进行广泛征集,反复比较,相互印证,写成了《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
相信此书的问世,揭开了河北省会数次搬迁的“谜”。
然而,揭开了“谜底”,看到了什么?借付梓之际,对书的内容作些补充与梳理,并谈谈对河北这段“是是非非”的认识,望争鸣,顺为序。
一、喜新厌旧,成立于保定的中共河北省政权,从建国之初就想离开这里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不久新中国定都于北京。
建立新中国,中央要进城,理论上,河北省的政权组织,也面临进城的任务。
河北省人民政府,由华北人民政府脱胎,早在1949年8月1日,即新中国成立的前2个月,就定居在华北大城市保定,进城还到哪里去?“喜新厌旧”,这个新,就是石家庄。
关于“喜新”的理由,现存于河北省国家档案馆最早的一份省向中央提出的迁石报告,对此是这样说的:石家庄,“在河北全省的城市中,地处京汉、正太、石德诸铁路干线的交点上,工业比较发达,且有发展工业的各种优越条件,将是全国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也是军事要地,石家庄市势将成为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省会最折腾的省——河北省会变迁图
中国省会最折腾的省——河北省会变迁图河北到底换过几次省会,惊了!【图文版】我们都知道,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其实石家庄成为河北省会的历史并不久,今天给大家来盘点一下河北省会的变迁历史。
在1913年以前,河北的省会一直是保定,但是1913年时,当时的天津发展很好,河北省就决定把省会迁到天津。
天津作为河北的省会一直持续到1928年。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形势上的统一,当时南京是“首都”。
北京这个六朝古都又被河北相中。
于是河北省舍弃天津,将省会迁往北京,北京作为河北的省会一直持续到1930年。
1930年中原大战,阎锡山攻占北京,将北京作为临时政权首都,河北省会只好又搬回天津。
1935年,此时东三省已经落入日本手中,日军前沿直抵天津,对天津多有侵扰,为了安全起见,河北省会又搬回了保定。
1937年到1945年,河北省政府成为流亡政府,省会地点不定,洛阳、西安都当过河北省会的落脚点。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河北省会重新落脚北京,北京在历史上第二次成为河北的省会。
1946年7月,河北省会重新搬回保定,保定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河北省会。
1947年11月,河北省会再次从保定迁往北京,北京也迎来了第三次成为省会。
1949年,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河北省会只能再次迁往保定,保定再次成为河北省会(第四次了吧)。
1958年,可能是觉得保定发展有点跟不上,河北省将省会再次迁往天津,天津也迎来了第三次当河北省会的生涯。
1966年,河北省决定将省会从天津搬回保定,保定第五次迎来它的省会生涯。
1968年,因为处于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保定当时武斗厉害,不得已,河北省将省会搬往小小的石家庄。
1971年,全国形势逐渐稳定下来,河北省想把省会再次搬回保定,但是当时中央认为这样不合适,保留了石家庄的省会地位,从此石家庄就成了河北省省会,直到现在。
1913年到1968年,55年间,河北省会搬迁了11次,这还不算其流亡期间的。
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迁移,你可能不是本地人,你的祖先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迁移,你可能不是本地人,你的祖先在哪里!中国史上共有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每一次迁移都对历史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被影响,来带大家了解这六次迁移都涉及哪些地域,可能有你的故乡也不一定哦!眼镜看历史第一次永嘉之乱,因为黄河流域涝旱之灾频繁,而开发已久,早已有贫瘠之势,而长江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极佳,连年烽烟不断,许多百姓为了能在战争中生存,成群结队的选择迁移到长江流域。
迁移人口数量有百万之多。
公元304年,外族犯我中原。
公元311年,也就是西晋永嘉五年,洛阳被匈奴攻陷,怀帝被作为人质掳走,北方陷入水深火热,胡人肆虐侵犯,百姓为求汉人风骨不失,集结南下避难。
史称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依据史学家对诗书典册细致考证,当时迁移到南方的高达70万人。
大图模式第二次,安史之乱,河南,河北,陕西汉族向东南进入江淮流域,向西南进入川蜀之地,约达百万人口。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本来繁荣不可一世的大唐至此牵起了一场持续七载的战役,而带领叛乱的主人公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七年的时间僵持也许对比很多战役都不值一提,但对当时的江山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国破山河在大抵如此,北方大地从此再未太平,直到五代十国被全部覆灭,宋朝建立,往日安定才慢慢恢复,可曾经盛唐时期的繁荣却再也没回归过了。
当时的四川以及日后的南唐成为热门的北方人民移居地。
唐末之后,已经有学者认为,南北已接近人口均衡。
第三次,靖康之难,所有迁移中最大的一次中原居民南迁,延伸至东南各省,主要集中在苏南浙江一带,远至沿海的福建广东,这次迁移人口数量超过五百万。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成功攻入宋都城汴京。
而北宋所建立维持的繁华与昌盛在此时烟消云散。
从这开始,南方正式变成了中国的经济中心。
宋朝统治者一起逃离南下建立在杭州重新建立了南宋政权,在汉族人口广泛迁居至南方后,这一次历时长最久,人口范围涉及最广的迁移被后人称为“建炎南渡”。
安徽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何特点
安徽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何特点安徽,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
这些移民迁徙不仅改变了安徽的人口结构和地域文化,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时间维度来看,安徽历史上的移民迁徙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在古代,战争和政治动荡是导致移民迁徙的主要因素。
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民众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其中一部分就来到了安徽。
这一时期的移民迁徙规模较大,且具有较强的自发性。
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与安徽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安徽地区的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安徽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这一时期的移民迁徙更多是出于经济因素,人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而迁移。
他们在安徽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而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又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迁徙。
这两个时期的移民迁徙具有政府组织性的特点。
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组织民众进行迁徙,以充实一些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
从移民的来源地来看,安徽历史上的移民来源广泛。
既有来自北方的移民,如河南、山东等地;也有来自南方的移民,如江西、江苏等地。
不同来源地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得安徽的地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北方移民通常带来了较为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和面食制作等方面的技艺。
他们的到来丰富了安徽的饮食文化,如在皖北地区,面食成为了重要的食物种类。
南方移民则带来了细腻、温婉的性格特征以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他们的影响在皖南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更加精细,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更为普遍。
在移民迁徙的过程中,移民的迁徙路线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些移民沿着河流和交通要道迁徙,如沿长江、淮河等水系。
这样的迁徙路线不仅便于交通,也有利于移民在沿途寻找合适的定居点。
另外,移民在安徽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明初河北移民
明初河北移民河北素有发达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也是人口密集地区。
但在明朝初期,河北却成了今山西、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河南、陕西以及内蒙等省份移民的入籍之地。
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造成、移民对河北究竟有什么历史作用呢?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全国地名普查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多方研究。
本文所指的河北,基本是以现河北省界为基准,为能更符合历史状况,仍含今北京、天津二市辖区范围。
一、移民的历史背景元朝统治时期,其社会经济虽有发展,但存在着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尤其是蒙古汗国时期的掠夺战争,使中原特别是黄河以北的地区屡遭破坏。
河北较之全国,因其地理位置独特,遭受战乱破坏更为严重,人口减少尤甚。
“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羊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
”(《两朝纲目备要》卷十四)金宣宗南迁途中,曾“徙河北军户百万余口于河南”(《金史.陈规传》)。
如邢州(今邢台),“旧万余民,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元史.刘秉忠传》)。
武强县孙善自撰的墓志铭记述当时状况,“河朔大乱,凡二十余年,数千里间,人民杀戮几尽,其存者以户口计,千百不一余”。
元初河北地区仅有506839户、1170231人。
户数、人数均降到汉唐以来最低数,为金朝河北人口总数的9.66%,减少90%之多。
元统治者连连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致使国库空虚,民怨沸腾。
而蒙古大臣伯颜竟奏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更激起河北等地人民的反抗。
如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以河北广平路永年县韩林儿与河南颍州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另外,在元末二十余年中,河北天灾更是接连不断,其中水、旱灾害15次,蝗灾18次。
如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霸州大水,人相食;至正十八年(1358年)七月,京师(今北京)大饥疫,死者相枕藉二万余;至正十九年(1359年)一月,保定路莩死盈道,军士掠弱为食。
四月,霸州、通州、真定(今正定)、河间之临邑皆蝗,草木俱尽,饥民捕蝗以食。
中国“最折腾”的省份,55年里换了15次省会,你知道是哪里吗?
中国“最折腾”的省份,55年里换了15次省会,你知道是哪里吗?省会,也叫“省城”,是一个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
大家记住一个省份,也往往会记住这个省的省会,比如云南省会昆明,四川省会成都,江西省会南昌、浙江省会杭州等等。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一个城市一旦成为“省会”,在很长时间内,这个地位应该是不会变的。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有一些省份更改过省会,比如河南、河北、安徽和黑龙江。
不过,要问哪个省变动省会的次数最多,恐怕很多人想不到会是河北。
没错,就是我的家乡河北省,在55年的时间里,曾经11次变动省会,成为我国“最折腾”的省份。
那么河北省究竟哪些城市曾经成为过省会,又是因为什么而更换的呢?我们就来看一下。
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河北省就曾经是直隶省。
去过保定的朋友都知道,保定有个直隶总督府,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它就见证着河北省的直隶历史。
直隶省于1659年正式成立,最初的办公地点不在保定,而是在邯郸的大名县,因此,大名府算是河北省第一个省会,从1644年到1660年,这个时间维持了12年。
1660年至1669年,河北省的省会是石家庄的正定县,当时叫“真定”,不过,真定只当了9年的省会,紧接着,在1669年,保定隆重登场,一直保持到1913年。
之后,大家可能也就猜到了,随着天津的发展越来越好,1913年,河北省就决定把省会迁到天津。
天津作为河北的省会一直持续到1928年。
紧接着,1928年的6月,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直隶省正式更名“河北省”,当年10月,迁省会到北平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没错,北京也曾经是河北省的省会。
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河北省的省会又发生了10次变迁,咱们就不讲那么详细了,简单来说:北京只做了2年省会,就在1930年又交给了天津。
天津坐了5年,于1935年又交给了保定,同时,天津成为直辖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河北省省会从保定又迁回北京,次年,再次迁到保定,这已经是保定第3次成为河北省省会了,你说是不是很折腾?不过这还没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河北省省会(1968由保定迁往石家庄)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之间形成黄金三角。
保定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一直是河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这里曾经是直隶总督府治,也曾经是河北省会。
但是文革后期却把河北省会从保定市迁移到石家庄市,以后来的眼光观察,不能不说是当时河北省领导人的一大败笔,这给河北省后来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建设造成了相当的损失,至今深以为一大憾事。
1968年1月28日,郑维山、李雪峰联名签发致毛泽东及中央的《北京军区关于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建议在省革委会成立同时,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其理由是“石家庄的文化大革命走在全省的前头,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即发文批准郑、李的报告。
河北省的省会是1966年4月间中央酝酿天津为直辖市才由天津回迁保定的,是以天津现在还有一个河北工业大学。
2、河南省省会(1954由开封迁往郑州)
郑州地理优势让其成为新省会
河南省会为何“放弃”开封,“相中”郑州?在过去的53年里,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是郑州的地理优势使然——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交会于此,交通枢纽地位在全省各城市中无与伦比。
坊间的这一猜测,在官方档案的种种记载里得到了印证。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
这份言简意赅的报告阐明了迁址的缘由:
“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在省政府领导下,驻郑州统一进行修建与筹备工作,争取明年即行迁移……”
当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发知照“同意河南省会决定于开封市迁郑州市”。
9月19日,省政府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
“省会为什么要迁郑?一句话,便于河南全省的工作。
郑州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除南阳不临铁路外,其他均在铁路沿线……”1954年11月1日,省委第二副书记赵文甫在各部委党组、直属党委及郑州市委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这席讲话,明确传达了省会应处于交通枢纽的信息。
从省政府报请,到中央核准,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大事就这样被确定下来。
紧接着,搬家前的大量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按照计划,省会迁址拟定1953年完成。
为此,1953年5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还给省政府发函,询问“现在是否已开始迁移,预计何时迁移完毕等”。
之所以未能如期进行,是因“三反”时停了一段时间。
1954年一开春,省会搬迁就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头等大事。
1954年2月14日晚7时,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主持召开省委办公会,专题讨论迁郑后的建筑问题;同年5月18日,省委决定成立迁移委员会;8月8日,省委同意组织部关于机关迁郑的安排,初步确定省直各单位搬迁的时间表:当年7月以前迁郑的已有省邮电局等3个单位;8月有省银行等3个单位;省委、
人事厅、公安厅、政法委、农林厅、财政厅、计委、军区、《河南日报》社、广播电台等35个单位在10月15日至25日搬迁;文委等9个单位拟于1955年上半年迁郑。
此外,干部调整本着“从工作出发,适当照顾夫妇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的原则。
1954年9月23日,省委会决定省直机关分4批迁移;同时确定中共郑州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由荥阳县迁往开封市,办公地址选在省政府大院。
到当年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省直和部队机关的近7000名人员全部迁往郑州。
情结开封人依恋“省会”
从1949年3月诞生,到1954年10月迁离,河南省委机关在开封停留了5个春秋。
尽管时间短暂,但在河南的发展历史上,曾经身为省会的开封所做的贡献却不会被忽略。
“5年来,开封不论在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物价平稳以及政治文化上,都尽了最大努力的支持”,在离开古城时,省委如是评价。
“开封是个古城,商业基础好,物资供应非常丰富,从这一点上,郑州绝对赶不上开封。
”今年80高龄的开封市经贸委离休干部温玖玉当时由山东来到河南,在开封生活了近60年,对这个城市有着深深的依恋。
“即便是今天,还不是有不少郑州人喜欢来开封吃小吃吗?”但他也坦言,开封的工业发展确实比较弱,当年只有几家私营小烟厂、电厂和面粉厂,到上世纪60年代开封想上一些工业项目,但已经争不过郑州了……
3、安徽省省会(1946由安庆迁往合肥)
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
为了“断绝”这种想法,使安徽的领导们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毛主席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胜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
毛主席之所以执意要将省会留在合肥,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
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汉和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
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都是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
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 把省级机关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合肥能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没有多少经济发展上的考量!
安徽建省后,事实上的省会在安庆府(今为市),计算安徽省第一个省会安庆作为省会的历史,应自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批准安徽建省开始。
但因当时仍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城南的大功坊故江南布政使司旧址,这时的安庆城充其量只能视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
说实话,合肥作为省会一来是战略上的考虑,因为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国内国际环境没有现在这样的安全,主要是怕打仗的话,作为沿江城市被打击的可能性大。
再就是当年老毛来合肥的时候钦定的,那时候他老人家说话就是圣旨所以说有一定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历史机遇,如今再去争,确实没什么意义。
河南省会迁址大事记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政府向中南军政委发出(52)府秘字第77号函,正式提请省会迁址。
●1952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同意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驻郑修建,争取明年迁移”。
●1952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表示“河南省省会拟于1953年由开封市迁移郑州市。
经核同意。
”
●1954年2月,省委召开办公会,认为要先盖好省政府大楼;单位要逐步搬,用过渡办法;高干招待所建到金水河以南,河南日报社放在39区南半部,育英学校和幼儿园放36区。
●1954年5月18日,省直机关在郑修建房屋首批任务即将完成,省委成立迁移委员会,确定省委第一副书记杨蔚屏等18人为省直机关迁移委员会委员。
●1954年8月8日,省委初定省直各单位搬迁时间表。
●1954年9月23日,省委决定分4批迁移省直机关:第一批11个单位共1035人当年10月6日~9日走;7日~9日第二批7个单位共1096人走;第三批省军区2275人,12日~15日走;第四批18个单位2015人,13日~16日走。
●1954年10月14日,开封市召开大会,欢送省会迁郑;当年10月底,省直机关全部迁郑。
●1955年4月,中共开封地委正式改名为中共郑州地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