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详解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文讲解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杨 柳 5、以数字为姓:五 万 第五 6、少数民族的姓:金 萨 慕容 呼延 独孤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文讲解
1.题解:
明确:退: 使动用法。 使······撤退
军:驻军。 名→动
古今义:贰(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
翻译: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 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烛之驻武退扎秦师在》优氾秀课水文讲的解 南面。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 穆公。五级爵位制。
以: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对
无礼于晋: 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
于晋无礼。 函陵,秦军(于)汜南。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 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介绍背景——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晋秦围郑。开篇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为下文的情节发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展埋下伏笔,试
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
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烛,之对武退您秦师秦》国优秀来课文说讲解,也没有什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渡河。设版,指筑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文讲解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希望大家喜欢!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注释篇1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及注释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是高中语文要学习的重要文言文篇目,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及译文

课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是因为怪罪郑国从前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并且对晋怀有二心,而对楚国友好啊。
当时,晋国驻军在函陵,秦国驻军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的处境很危急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一定能说服他撤退军队。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将烛之武召来,烛之武辞谢说:“臣在壮年时。
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没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表示歉意说:“我不能在早先重用您;而现在国家危急之秋,才求您帮助,这是寡人的过错啊。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趁着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会见了秦穆公,烛之武就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自知必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将此事烦劳贵国的执事吧。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东部边境,您一定知道它的困难;您何必消灭鄙国而增益邻邦的土地呢?邻邦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地削弱了。
倘若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粮秣物资,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烛之武退秦师》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二、对照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①晋侯:指晋文公.②秦伯:指秦穆公.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③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晋军①函陵②,秦军氾南③.<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①军:动词,驻扎.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氾,fàn.>[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①佚之狐:郑国大夫.佚,yì.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③若:如果.④使:派遣.>[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公从之.辞①曰:"臣之壮也,犹②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可是烛之武推辞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事啦."①辞:推辞.②犹:尚且.③已,同"矣".>[烛之武婉言推辞,表面上是说自己年纪衰老,无能为力,实际上是借此以泄其长期不得重用的怨愤.]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①,今急而求子,是②寡人之过③也.然④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⑤之.<郑文公说:"我没能早先重用您,现在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很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②是:这.③过:过错.④然:表转折,然而.⑤许,答应.>[郑文公先勇作自我批评,接着话锋一转,以亡国之害婉劝.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赴任.国难当头,郑国君臣化解矛盾,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第二段写佚之狐提出瓦解秦晋联盟的破敌之策,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接受出使秦军的使命.夜缒①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夜里,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掉下去.见到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①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②既:已经.〕[烛之武说秦,先以哀兵出之,坦陈在强国面前,郑国必亡,求得秦穆公同情.]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①.〔假若灭了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①执事:左右办事的人.不说麻烦您,而说麻烦您部下办事的人,是对对方的尊敬.〕[接着出人意料,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请求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直言如果亡郑于秦有益,则请秦国进军.烛之武仿佛不是郑国的说客,倒是秦国的谋士,这便迎合了秦穆公的心理,能够博取他的好感.又避开了出使的目的,不谈如何使郑国不亡,而谈郑国该不该亡,解除了秦穆公的戒心.可见烛之武游说策略的高明.]越国以鄙远①,君知其难也.焉②用③亡郑以陪④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秦如果越过邻国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因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①鄙远:以远国为边鄙.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里代指郑国.②焉:何,为什么.③用:因,介词,表原因.④陪:增加.⑤邻:邻国,指晋国.〕[从地理位置分析:秦在西,郑在东,晋居秦郑之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不需要亡郑,亡郑于秦无益.从结果分析:"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厚晋必薄秦,亡郑于晋有益,于秦有害.独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从反面申述,说明郑不可亡.]若舍①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③之往来,共④其⑤乏困⑥,君亦无所害.〔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往客宾的主人,贵国使者往来,郑国供给他们食宿,这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①舍:放弃.②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故可以招待秦国过往使者.③行李:出使的人.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④共:ɡōnɡ,同"供",供给.⑤其:指代使者.⑥乏困:指食宿方面的不足.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舍郑""君亦无所害",这是从正面分析:存郑对秦有利.]且君尝为晋君赐①矣,许君焦、瑕②,朝济③而夕设版④焉⑤,君之所知也.〔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把焦、瑕这两座城池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抗拒秦国,这是您所知道的.①赐:恩赐,这里指秦穆公于周襄王三年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立为国君的事.②焦、瑕:晋国两邑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③济:渡河.④设版:指版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版.⑤焉:于是,在那里〕[从历史事实分析,晋忘恩负义,出尔反尔,"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言下之意是,晋这样的盟友不可信,秦不可与晋结盟,助晋灭郑必不得好报,提醒秦别忘历史教训.]夫晋,何厌之有①?既东封②郑,又欲肆③其西封,若不阙④秦,将焉⑤取之?阙秦而利晋,唯⑥君图⑦之."〔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他在东边把郑国成为他的边邑以后,就会再向西扩大它的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总之,灭掉郑国,就会使秦国受到损害而使晋国得到好处,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①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的倒装,厌,满足.之,起前置宾语的作用.②封:疆界.这个"封"字,用作动词,"封郑",以郑国为边境;下一句的"封"字,用作名词.③肆:延伸、扩张.④阙:quē,侵损、削减.⑤焉:哪里.⑥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⑦图:考虑.〕[从晋国本性分析,"夫晋,何厌之有?"晋欲称霸诸侯,"既东封郑",必将"肆其西封",故从战略上看,晋不是秦之同盟,而是秦之最大威胁,是郑与秦共同的敌国.]秦伯说①,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②戍之,乃还.<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和郑国订立了盟约.委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等人守卫郑国,于是秦军就撤回了.①说:同"悦".②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杞,Qǐ,姓.逢,Pánɡ,姓.>["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游说成功.综观烛之武说辞,内心里处处为着郑国,但言词间却又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晓之利害,陈之得失,有理有据,深刻透彻.说明郑不仅不能亡,不仅应该存,而且与秦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穆公不由不心悦诚服,使秦终于与郑由交战国变成同盟国.]第三段写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多个角度陈述利害得失,不仅说服秦穆公撤军,而且促成秦国与郑国联盟.子犯①请击之②.<子犯请求按原计划进攻郑国.①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舅,"子犯"是其字.②之:指郑国.>公曰:"不可.微①夫人②之力不与此.因人之力③而敝④之,不仁;失其所与⑤,不知⑥;以乱易⑦整,不武⑧.吾其⑨还也."<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达今天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同盟国内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符合武德.我们还是回去吧."①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夫人:那人,指秦穆公.③因人之力: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依靠.④敝:损害.⑤与:结交,亲附.⑥知:通"智".⑦易:替代、改变.⑧不武,不符合武德.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⑨其:表祈使语气的副词,还是.>亦去①之.<于是晋国也撤离了郑国.①去:离开.>[写晋国撤军,交代战事结局,呼应开篇"师必退".子犯主张继续攻郑,晋文公看出秦郑已经结盟,此时攻郑实际上是与秦交战,而与秦交战尚不到时候,道义上也说不过去,于是果断决定撤军,对比中见出二人战略眼光的高低.明明是与秦交战力不从心,却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体面下台,这样不会挫伤士气,又足见晋文公机智.]末段交待秦国撤兵之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军,郑国得以解围转安.《荆轲刺秦王》课文解读秦将王翦破赵①,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②地,至燕南界.〔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又向北进军攻城略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①王翦破赵:事在公元前228年.②略:掠夺,夺取.〕[文章开始用简洁的语言交代"行刺"发生的背景,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定下了悲壮的基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①曰:"秦兵旦暮②渡易水③,则虽欲长侍④足下⑤,岂可得哉?"〔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①荆卿:荆轲.卿,对人的敬称.荆轲,卫国人,游于燕,燕处士田光将其荐于燕太子丹,二人商定行刺秦王之事.②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易水:在现在##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④长侍:长久侍奉.⑤足下:对人的敬称,相当现在的"您".〕荆卿曰:"微①太子言,臣愿得谒②之.今行而无信③,则秦未可亲也.〔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向您请示了.假如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①微:同"非",无,没有.②谒:请求,禀告.③信:凭信之物.〕夫今樊将军①,秦王购②之金③千斤,邑④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⑤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⑥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与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①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原名桓齮,秦国重要将领,因兵败得罪秦王,逃到燕国.於期,wūjī.②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③金:当时以铜为金.④邑:封地.⑤督亢:地名,现在##省涿州东南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⑥说:同"悦",喜欢,高兴.〕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①之意,愿足下更②虑之!"〔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①长者:年尊德高的人.②更:ɡēnɡ,改变.〕[第二段通过语言对比描写,刻画了在危难关头燕太子丹和荆轲的不同形象.太子"恐惧",心急如焚,却又心无长策,唯知催荆轲启行."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除表现他的惊皇失措,还婉转含蓄,微带对荆轲的责难.荆轲在此危难之际,则沉着冷静,计虑深远."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行刺秦王的前提是必得接近秦王,接近秦王必得秦王信任,要取信秦王,必有足够分量的信物.信物是什么?燕太子既未思考,也浑然无知,荆轲则计虑深远,成竹在胸.对比中看出燕太子丹识见短浅,心急浮躁,而荆轲则勇而多谋.要燕太子丹交出督亢地图,尚属不难;要其取樊於期首级则非同儿戏,太子必会"不忍",所以荆轲一直秘而不宣,直至太子心急如焚,山穷水尽之时,才提出这个建议,可见他老谋深算,城府很深.作者写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写行刺缘起.秦军压境,燕太子惊慌,催促荆轲启行刺秦.荆轲提出必取樊於期头以为信物,燕太子不忍,故事顿起波折.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①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①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②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其他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另解,戮没,杀死,即满门秒斩.没:同"殁",死.〕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①计不知所出耳!"<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①顾: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①见臣.臣左手把②其袖,而右手揕③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④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荆轲说:"我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①善:副词,好好地.②把:动词,握,抓住.③揕:zhèn,刺.④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指燕太子丹在秦为人质受秦王羞辱一事.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樊於期偏袒扼腕①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②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己抹了脖子.①偏袒扼腕: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边臂膀,一只手紧握另一支手腕.这是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②切齿拊心:上下牙齿咬紧挫动,搥打胸脯,这里形容非常悲楚痛心的样子.拊,fǔ.>[第三段写荆轲劝樊於期献头.荆轲劝太子取樊於期首级不成,毅然决定亲自游说樊於期献出头颅.劝人心甘情愿主动献头,这是亘古未有的奇事.我们看荆轲是怎样创下了这一奇迹."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先动之以情,列数秦王罪行,极大地点燃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的仇恨怒火,激起他报仇雪恨的决心,使之"痛于骨髓""仰天太息流涕".然后紧承樊於期"顾计不知所出耳"而来,说明有一计,一可报个人之私仇,二可解燕国之祸患,挑起樊於期报仇的欲望和信心,禁不住上前问计.最后荆轲坦诚相告,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愿得将军之首,秦王必喜而善见臣",一个"必"字说明这首级的极大份量和作用;"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具体说明这个计划如何实施.由此,让樊於期深信计划切实可行,定能成功,必使"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更重要的是,荆轲说这番话,实际上也是现身说法,为除燕国之耻、为报朋友之仇,他舍生忘死,身入虎穴,这是何等可敬可钦的义肝侠胆!樊於期这个有血性的男儿,对此怎不心知肚明,为之感动?于是"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自动献头.作者通过对两人的对话和动作的描写,展示了两个人异中有同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轻生重义,视死如归,武将形象栩栩如生.]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①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存它.①盛:chénɡ.②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匣子.之,代樊於期的头.〕[写太子"伏尸而哭,极哀",照应前文"太子不忍"."函封之"又与下文"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相呼应.]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①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②之.〔在此之前,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用毒药水淬过它.①徐夫人:姓徐,名夫人.②淬:cuì,把烧红了的铁器浸入水或其他液体中,急速冷却,使之硬化.〕以试人,血濡缕①,人无不立死者.〔用匕首在人身上试验,只要一出血,哪怕仅仅能沾湿衣上丝缕,人没有不立即丧命的.①濡缕:沾湿衣缕.濡,rú,浸渍、沾湿.〕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荆轲刺秦的准备有三:一是信物,二是匕首,三是助手.信物中"燕督亢之地图"易得,故一句带过."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则采取略写.至于"为装遣荆轲",诸如准备车马、行装与下文提与的给中庶子蒙嘉的礼物等等,不言自明,则统统省去不写.而对于荆轲劝樊於期献头一事则浓墨重彩,予以详写.助手一事放在下面写.可见,作者从塑造人物形象出发,什么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颇具匠心.]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①.乃令秦武阳为副②.〔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在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①忤视:正眼看.忤,wǔ,逆,抵触.②为副:作助手.〕[写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与其在秦廷"色变振恐"形成对比,说明秦武阳仅有打架斗殴的匹夫之勇,用以反衬荆轲豪杰侠士的大智大勇.]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用他做助手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有赶到,因而停下来等候他.〕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①,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留给我们的日期已经到头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①迟之:嫌荆轲动身晚了.迟,用作动词.〕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①者,竖子②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③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④辞决⑤矣!"遂发.〔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好好活着回来复命的话,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仅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吉凶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未行,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前往.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①反:同"返".②竖子:对人的蔑称.③不测:难以预料,不可知.④请:表示客气,无义.⑤辞决:辞别,诀别.决,同"诀".〕["怒叱太子"是一个重要情节.一方面这个情节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士为知己者死,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个情节也为下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太子对荆轲"迟之","疑之","复请之",因此又重用秦武阳,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所谓病急乱投医,由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不能知人善用,逼得荆轲未遇得力助手就仓皇启行,这就为行刺失败埋下了祸根.]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①以送之.〔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化装为平民百姓给他送行.①白衣冠,古时为平民服饰,也用作丧服,宋以后才专用作丧服.〕至易水上,既祖①,取道.〔来到易水边,祭过路神,就要上路.①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高渐离①击筑②,荆轲和而歌,为变徵③之声,士皆垂泪涕泣④.〔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着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泣.①高渐离:荆轲的朋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渐离得着机会,用筑去打秦始皇,要为燕国报仇,没打中,被杀.②筑:竹制的乐器.③变徵: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今西乐的C、D、E、F、G、A、B七调.变徵即f调,是徵音的变调,此调苍凉、凄惋,宜放悲声.徵,zhǐ.④涕泣:哭泣.涕,泪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哭.泣,小声哭.〕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复为慷慨羽声①,士皆瞋目②,发尽上指冠.〔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①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羽声相当西乐A调.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②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瞋,chēn.〕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①.〔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①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终已, 同义复词.顾,回头看.〕["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序曲,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是本文摄人心魄的场面之一."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行刺秦王乃绝密之举,所以,送行人员很少,太子与其心腹都著平民之服,微服出行,以掩人耳目.在这苍茫的大地上,寥寥的几个人神不知鬼不觉悄悄送别一个英雄,他将只身探入虎狼之国,完成一次事关燕国乃至天下存亡的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个怎不心情激动!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易水冰寒,波涛汹汹,在肃杀冷峻的氛围中,英雄荆轲出场了.他祭过天地,慷慨悲歌,发出"变徵之声",高渐离和着节拍为其击筑,歌声苍凉悲伤,"悲莫悲兮生离别",送行的人都流下行行热泪,低声啜泣.歌声忽然上扬,"复为慷慨羽声",英雄心潮起伏,情绪激昂,禁不住高声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时"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个千古留芳的英雄就在这慷慨悲歌之中义无反顾地登车而去,身后扬起滚滚烟尘.这易水送别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勇往直前!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为变徵之声">--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复为慷慨羽声"〕--全景镜头〔"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人,真是彩笔如画,匠心独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写行刺准备.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樊於期献头〕、预求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樊於期献头和易水送别是重点,作者通过这两个场面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和樊於期的性格特征,也为荆轲失败的悲剧埋下伏笔.既至秦,持千金之资①币②物,厚遗③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①资:价值、资财.②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③遗:wèi,赠送.④中庶子:近侍之臣.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厚遗蒙嘉",先用厚礼买通蒙嘉,蒙嘉职位不高,小人见利容易忘义,便于收买;但蒙嘉是秦王"宠臣",因此得以引见,可见荆轲行事周密.]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①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②,给贡职③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④.〔蒙嘉替荆轲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①振怖:惧怕.振,通"震".②比诸侯之列:意思是,燕国愿意同别的被秦征服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比,并,齐.③给贡职:供给贡与职,即进贡纳赋.给,jǐ,供给、供应.贡,进献土产.职,赋税.④宗庙:祭祀祖宗的处所.王室的宗庙是政权的象征.燕王欲奉守宗庙,表示他希望在名义上仍能维持其政权形式.〕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与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①,使使②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③."〔燕王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①庭:通"廷".②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动词,后一"使"是名词.③唯:"希望"的意思.〕[蒙嘉向秦王引荐的一番言辞显然是转述荆轲的话."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愿举国为内臣",切合当时情势;"恐惧不敢自陈""使使以闻大王",符合人物身份;"谨斩樊於期头,与献燕之督亢之地图",以此作为诱耳,迎合秦王心理.这番言词,既表示了对秦王的敬畏惶恐,符合臣服之君的身份,又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不见任何虚伪欺诈,可谓天衣无缝,怎么也看不出破绽.不由蒙嘉和秦王不上当受骗.]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①,见燕使者咸阳宫.〔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①九宾:外交上极其隆重的礼仪.说法不一.一说九个接待宾客的礼宾人员;一说九种规格不同的礼节;一说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秦王大喜,设九宾之礼.从侧面说明荆轲思虑周密.行刺计划的第一步——"秦王必悦见臣",顺利实现.]荆轲奉①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②.〔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①奉:同"捧",两手捧着.②以次进:依次序走向前去.荆轲为正使,在前;秦舞阳为副使,跟随在后.〕至陛①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②假借③之,使毕使于前."〔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全身振抖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哆嗦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①陛:bì,殿前的台阶.②少:稍微.③假借:宽容,原谅.〕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秦王对荆。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 完整版解析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夫人:那人 微:没有 及:达到 因:依靠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而:却 蔽: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 伯,曰:“秦、晋围
(烛之武)许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
郑,郑既知亡矣。若
思考: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晋
秦
晋 军 新郑 秦 军
公元前630年
郑
秦
晋
函
陵
郑
氾 南
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 大国夹击,郑国随时可能灭亡。
图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 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 接触,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 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公从之。辞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如果 使:派
师:军队
辞:推辞
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关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 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郑以陪邻邻之■,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若不阙秦|将焉曜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I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巨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
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秦伯:指秦穆公。
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
③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
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
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贰,从属二主。
)晋军①函陵②,秦军氾南③。
(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
①军:动词,驻扎。
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
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
氾,fàn。
)[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
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
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
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
”①佚之狐:郑国大夫。
佚,yì。
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
③若:如果。
④使:派遣。
)[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
]公从之。
辞①曰:“臣之壮也,犹②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可是烛之武推辞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事啦。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
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
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
”公从(13)之。
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
”许之(23)。
夜縋(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
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
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
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
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
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
”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
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
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
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
吾其(81)还也。
”亦去(82)之(83)。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
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
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注释【译文】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
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
”郑伯听从了他的话。
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一子从城上挂下去。
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
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
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
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
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去。
”也离开了郑国。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详解
《左传》
作家作品: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
因《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依照《春秋》体例,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背景资料: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秦,晋两国围困郑国,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郑国,一是公元前637年,晋工资重耳逃亡路过郑国,郑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以其无礼于晋”。
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出兵相助楚国。
“彼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楚败,郑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与郑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第二方面:秦国,春秋无义战,各诸侯或联合相助,或攻伐征战,无一不是为了开拓疆土,秦晋围郑亦如此,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的战争,要寻找得力伙伴,秦晋历史上一直交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
课文详解: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国无礼,并且它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处于危难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公从之。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了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呀,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呀。
”
许之。
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当天夜里,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出城。
觐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消灭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就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跨越别国的土地来把远方郑国的土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得。
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增加您的邻国的土地呢?邻国势力强大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减弱了。
如果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一旦秦国使节往来,经过这,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过恩惠,晋君也曾答应送给你焦,瑕两座城池作为酬谢,然而,晋君早上度过黄河归晋,晚上就在那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
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它又要到哪里取得土地呢?损坏秦国而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秦穆公很高兴,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把杞子,逢孙,杨孙留下帮助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
亦去之。
晋军也离开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