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内脏急性疼痛
针灸治疗急症
通过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对比,我们验证了针灸在 急症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如快速缓解疼痛、调整 脏腑功能等。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 今后的针灸治疗急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经验教训分享
针灸操作需规范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规范的针灸操作对于保证治 疗效果至关重要,包括准确的穴位定位、适当的刺激强度 等。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急性疼痛主要采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穴位,如阿是穴(即疼痛部位 )、合谷、内关、足三里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迅速缓解疼痛症状。
适用范围
针灸治疗适用于各种急性疼痛,如头痛、牙痛、胃痛、腰痛等。在治疗过程中,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疼痛部位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治疗方法
针刺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患者 体质和病情,掌握适宜的 针刺深度,避免过深或过 浅。
针刺角度
根据穴位特点和针刺目的 ,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 如直刺、斜刺、横刺等。
刺激量掌握
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 控制刺激量大小,以达到 治疗目的,同时避免过度 刺激引发不适。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严格消毒
针刺前对针具和针刺部位进行严 格消毒,防止感染。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针灸治疗急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国外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针灸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实践 的不断丰富,针灸治疗急症的效果将 会更加显著,应用范围也将会更加广 泛。
国外对针灸治疗急症的研究也在逐渐 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外患者开始接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急症
目录
• 针灸治疗急症概述 • 常见急症针灸治疗方法 • 针灸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临床疗效评估与总结 • 安全性问题探讨与风险防控策略 • 总结与展望
疼痛的康复治疗有哪些方法?
疼痛的康复治疗有哪些方法?疼痛作为一种疾病状态,也是诸多疾病的表现形式。
对于疼痛而言,疼痛常见的康复治疗包含药物疗法、物理疗法、心理和行为疗法、手术疗法、针灸推拿、按摩疗法和其它相关疗法。
这些康复治疗能帮助疼痛症状有所缓解。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文章一起来认识一下疼痛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吧!疼痛的相关情况和定义疼痛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性质难以描述,没有特定性的指标。
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主要彰显的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病理疼痛。
慢性疼痛主要由疼痛、睡眠和情绪等表现。
疼痛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快的情绪和感受。
多种多样,它具有复杂性、范围广等特点,尤其是对很多慢性病的疼痛,现在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中单一的治疗无法让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这种情况一定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
现阶段世界上疼痛发病率在1/3左右,借助有效疗法能够缓解疼痛。
疼痛诊疗中的康复治疗认知疼痛诊疗就是指在现代疼痛学的指导下对疼痛性疾病和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借助全新分析和判断得到完善治疗。
对于头面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背部和下肢疼痛等慢性疼痛可以通过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和药物等综合疗法有效改善疼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清除炎性代谢产物,打断疼痛恶性循环,这样能够真正实现镇痛效果。
对于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症以及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灼烧样疼痛等难治性的神经源性疼痛,要借助特异性神经阻滞技术和神经变形电热刺激方法,来阻断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这样才能够取得突出的治疗效果。
癌性疼痛需要结合不同患者的身体和癌症缓解,当前可以借助国外最新的癌痛控制方法,高度选择性阻断或者损毁传导疼痛的神经来达到治疗效果。
当前的康复疗法主要包含药物治疗、手法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等几种康复方式。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在疼痛患者中最基本、最长的方法。
某些急性疼痛单用药物就可以治愈。
现阶段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遵循疼痛治疗的要求。
如何提高针灸镇痛的疗效曾艳
如何提高针灸镇痛的疗效曾艳发布时间:2023-06-21T01:24:10.529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6期作者:曾艳[导读] 随着我国中医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当中相关的中医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川省理县中医藏医医院针康科 623100随着我国中医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当中相关的中医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中医针灸治疗为例,在现在的临床当中,可以通过针灸治疗更多类型的疾病。
在针灸治疗的过程当中,对于针灸进行镇痛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在治疗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手法不合适,或者穴位选取的不够准确,都无法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比如无法实现有效镇痛,所以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哪些注意事项可以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疼痛的效果。
针灸治疗疼痛(一)机理在中医当中通过针灸治疗疼痛的机理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在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针对针灸对镇痛的治疗也在进行不断的研究,通过现代生理学和针灸镇痛机理的合并研究,发现在进行针灸治疗疼痛的过程当中可以激活脊髓后角胶祥物质内神经元,从而抑制疼痛的传导来提高患者的疼痛发植,在进行针灸治疗疼痛的过程当中,同时启动了中枢下行一支,促进了患者体内的啡肽增加。
在失真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损伤性电流,阻断了体内的疼痛传导,这种方法改变了自主神经兴奋性,让疼痛受到了局限,针灸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可以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
或者在通过针灸治疗疼痛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对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以及淋巴代谢情况进行不断的改善,通过这种方法来排除体内的致痛物质,从而实现镇痛的目的。
(二)适应证在进行针灸治疗疼痛的过程当中,医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以及明确的适应症来进行有效的治疗。
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针灸治疗,才可以发挥出针灸镇痛的作用。
但是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要明确,不是所有的疼痛都适合用针灸进行治疗的,在治疗过程当中,医生要对进行针灸镇痛的患者进行筛选。
在临床治疗当中,针灸治疗疼痛通常用于各类退行性骨关节疼痛和外伤性损伤疼痛,以及多种后遗症和结缔组织炎性病变以及关节炎等等。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在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章节:1:针灸的原理及基本理论1.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1.2 针灸的基本原理1.3 针灸的作用机制1.4 针灸的相关经络理论2:针灸的作用及效果2.1 疼痛管理2.1.1 针灸对急性疼痛的效果2.1.2 针灸对慢性疼痛的效果2.2 内科疾病治疗2.2.1 针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2.2.2 针灸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2.3 针灸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2.4 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2.5 针灸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2.3 妇科疾病治疗2.3.1 针灸在月经失调中的应用2.3.2 针灸在不孕症中的应用2.3.3 针灸在更年期综合症中的应用 2.4 精神心理疾病辅助治疗2.4.1 针灸在焦虑症中的应用2.4.2 针灸在抑郁症中的应用2.4.3 针灸在失眠症中的应用3:针灸的治疗方法和技巧3.1 针刺方法3.1.1 刺入角度和深度掌握3.1.2 针刺速度和力度注意事项3.1.3 针刺手法的训练3.2 针刺器械的选择和使用3.2.1 针头类型和长度的选择 3.2.2 针桶的选择3.2.3 其他辅助器械的使用3.3 针灸疗程和频率安排3.3.1 针灸疗程的安排3.3.2 针灸频率的控制3.3.3 针灸治疗间隔的调整4:针灸的风险和注意事项4.1 针灸的常见风险和并发症4.1.1 感染风险4.1.2 出血和淤血风险4.1.3 穿刺伤及内脏损伤风险 4.2 针灸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4.2.1 针灸的绝对禁忌情况4.2.2 针灸的相对禁忌情况4.2.3 特殊人群的针灸注意事项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图表、针灸治疗案例及相关研究论文。
法律名词及注释:1:针灸法:指针灸作为一种特定的中医疗法。
经穴—脏腑相关
经穴—脏腑相关第二章经穴—脏腑相关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针灸、推拿和某些民间疗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 中医学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
即穴位的病理反应及其实际应用; 二是穴位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理1. 经穴—脏腑相关现象2. 经穴—脏腑相关的经络机制3. 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4. 经穴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的汇聚5. 自主神经在经穴—脏腑相关中的作用6. 经穴—脏腑相关的体液途经第一节经穴—脏腑相关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研究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过程中,广泛地探讨了刺激体表穴位对内脏功能的调整作用和内脏疾病时在体表出现的某些特异性反应,根据所积累的大量事实表明,体表—内脏或经穴—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局部感觉异常, 如痛觉敏感或自觉疼痛, 穴位压痛, 知热感度的变化.2. 穴位局部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 如组织松弛, 凹陷, 隆起, 坚硬等变化;或表现为结节状.3. 穴位其它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 如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 穴位电学特性的变化等.一、脏腑病理或生理性改变在人体体表的压痛与硬结反应<<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说明古人已经观察到,脏腑有疾可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反应点,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事实。
穴位的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痛觉过敏、皮下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以及局部血管扩张等。
中医中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03
CATALOGUE
中医中药治疗疼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药治疗慢性疼痛
总结词
中药治疗慢性疼痛具有显著疗效,能够缓解疼痛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慢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中药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包括口服、外敷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案例二:针灸治疗急性疼痛
中药新药的研发需要结合现代药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对中草药的成 分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探究其药理作用和机制,为疼痛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 择。
针灸疗法的深入研究
针灸疗法是中医中药治疗疼痛的传统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 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 疗法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提高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疼痛与五脏六腑相关
中医认为,疼痛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关。不同的疼痛部位与不同的脏腑相 关,通过对疼痛部位的辨析,可以判断出病因所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中药治疗疼痛的理论依据
调理气血
疏通经络
中药通过调理气血,改善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常用的药物有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等功效。
中药通过疏通经络,解除经络阻塞, 缓解疼痛。常用的药物有舒经活络、 祛风除湿等功效。
副作用小
中医中药治疗疼痛的副作用相对较 小,患者耐受性好,尤其适用于慢 性疼痛和老年患者。
02
CATALOGUE
中医中药治疗疼痛的方法
中药内服法
总结词
通过口服中药来治疗疼痛的方法。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如汤剂、丸剂、散剂等,患 者遵医嘱口服。中药内服法能够针对病因进行调理,全面改善身体状况,对于慢 性疼痛和内脏疼痛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急性腹痛的急诊处理
急性腹痛的急诊处理急性腹痛是患者自觉腹部突然性疼痛,主要分为内脏性腹痛和躯体性腹痛。
其中,内脏性腹痛是由腹腔内部疾病引起,患者表现为恶心、出汗、呕吐等,主要是通过内脏神经传导的疼痛;而躯体性腹痛是由躯体神经进行传导,患者表现为持续性腹痛,通常无呕吐症状。
1急性腹痛发病原因对于急性腹痛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腹膜急性发炎,如肠穿孔、胃穿孔等引起的疼痛,这类腹痛往往具有明确的疼痛定位,及在炎症及周边部位,通过按压、咳嗽或体位改变时都会使疼痛加剧,且患者肠鸣音会消失;第二,腹腔器官出现急性发炎,如急性肠炎、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等;第三,腹腔脏器梗阻,主要表现为肠绞痛、阵发性腹痛,如泌尿道结石梗阻、肠梗阻、胆石绞痛等;第四,脏器出现破裂、扭转等情况,包括脾、肝等破裂,也包括异位妊娠破裂等,患者腹痛具有急、剧特点,且伴有内出血症状发生;第五,腹腔内血管梗阻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具有原发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且患者腹痛十分剧烈;第六,中毒。
患者如果出现中毒情况,也容易导致急性腹痛情况,但这种情况尽管腹部疼痛剧烈,但定位不明确,需要结合临床实验室进行具体检查;第七,神经官能性腹痛问题。
2急性腹痛临床症状2.1 疼痛部位通常来说,急性腹痛位置与病变位置有直接关系。
其中,胃在上腹部位置;肝胆位于右上腹;阑尾疼痛主要发生于McBurney点;小肠绞痛主要位置在肚脐周围、结肠交通则发生于下腹部位置。
当然,急性盆腔炎患者也会伴有下腹部疼痛。
2.2 疼痛程度消化性溃疡具有突发性,发作时患者腹部存在刀割样疼痛,中上腹部如烧灼持续疼痛;肠绞痛、肾绞痛、胆绞痛的疼痛具有持续性,患者往往会出现呻吟;而胆道蛔虫梗阻患者,在剑突位置会出现钻顶式疼痛;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等急性腹痛,患者往往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具有广泛性、剧烈性;而脊髓痨胃肠危象患者,腹部位置会出现电击式的绞痛。
2.3 诱发因素关于急性腹痛的诱发因素研究较为深入,临床表明某些疾病导致腹痛可能与患者饮食有直接关系,例如,食物过于油腻容易导致胆囊炎、泌尿系结石、胆石症等,患者容易出现全腹剧烈疼痛且伴有板状腹,考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针灸二十八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疾病
针灸二十八绝穴 ,治疗各种疼痛疾病针灸属于中医疗法之一,与西医治疗方式不同之处在于,针灸疗法不用开刀、不用吃药就能够治好多种疾病,针灸是针刺和灸法的统称,是通过一根细小的针刺入人体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各种疼痛疾病,更有着其独到之处。
而人体中有很多穴位,每一个穴位都主管着一个区域,相关医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对于各种疼痛疾病,只要采用针灸疗法刺入这二十八个穴位就能够有效的缓解疼痛,从而取得治愈的效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二十八个穴位都是什么吧!1.腰背承山求顾名思义,承山穴主要治疗腰部和背部的疼痛。
此外,对于腿痛、抽筋、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显著的效果。
2.肚腹公孙留公孙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为络穴,它能够连通脾胃两个经络,也是八脉交会穴位之一,具有健脾、健胃的作用,可以用来缓解胃痛、腹痛、头痛、痢疾、急慢性肠胃炎等诸多疾病。
3.头项寻凤池凤池属于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散热等功效,常言道:“肝胆相照”,肝脏属于风水之脏,极易化火生风,而胆附着在肝脏上,极易受到牵连。
而处于足少阳以及阳维脉交会位置的风池穴,能够通督脉,而督脉可入脑,众所周知这是人体元神所在之地,通过刺风池穴能够达到治疗眼、耳、颈、脑等多部位疾病的效果。
4.面目地仓收地仓属于足阳明胃经,这是手阳明经、足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之地,在此处取穴能够取得疏风通络、调节气血的效果,也就是说只要是面目的疾病,通过此穴皆可治愈。
5.咳喘取二定定喘和定咳的简称为二定,定喘属于经外奇穴,位置在颈部的后方。
可以用来治疗咳嗽、哮喘、背痛以及颈椎痛。
6.夜啼二柱谋二柱指的是身柱和天柱,前者是督脉的要穴,有止咳平喘、凝心镇痛的作用。
后者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治失眠、感冒、颈椎病等。
7.小腹三阴交因厥阴、少阴和足太阴在三阴经交会,故三阴交得此名,可用来治疗小腹部的疼痛。
8.转胎至阴灸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要穴,属于五腧穴之一,上可治头痛,下可调胎产。
针灸治疗疼痛的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疼痛的作用机制中医学选用中医针灸止疼的事例,不计其数。
中医针灸止疼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据中医药学科学研究医生介绍,中医针灸往往能够止疼是由于中医针灸能够调节气的运作,根据经络管理方法人体的系统结构,如神经、免疫力、循环系统系、肌肉这些。
中医针灸影响了气在管路和人体器官内的健身运动,进而具有了调整血气、体液、神经、免疫力、五脏六腑的作用。
一、针灸治疗疼痛的分析1、中医学觉得:很多原因可能导致五脏六腑经脉不畅,使之淤阻不好,或造成逆乱,或气轮升降机紊乱等血气运作阻碍的病理学改变,造成疼痛。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通则痛”。
而中医针灸能够打开不通的经络,益气活血,进而做到“细则不疼”之实际效果。
改进了病苦处营养成分情况,修复其一切正常的生理学活动,即经脉顺畅,五脏六腑修复相对性阴阳调和。
2、当代科学研究觉得:神经中枢系统除有感觉神经中枢外,在神经中枢各个部位也有“感觉神经调配系统”,能抑制感觉神经向神经中枢传送。
扎针数据信号进到中枢神经系统后,激起了从脊神经、脊髓到人的大脑每个层级很多神经细胞的活动,激话了机体本身的止痛系统,使止痛物质如5-5羟色胺、乙酰胆碱、内源阿片样物质等代谢提升,进而造成显著的止痛效用。
近些年根据多课程的通力合作,对中医针灸看病基本原理、经脉本质、扎针技巧等开展深层次的科学研究,确认中医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具备调节功效,能提高机体的抗病性工作能力。
中医针灸止痛基本原理已深层次到神经元细胞、电生理和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结构水准。
西方国家生物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医针灸止痛的试验中,觉得中医针灸能够激起在人体的自然止疼物质释放出来,进而缓解疼痛。
中医针灸止疼的实际效果有一个缓慢发病效用,他们迟缓提升,乃至取针后,才会感受到止疼的实际效果。
医治几回后实际效果会更显著。
这类实际效果在终止针炙疗法一段时间后会消退。
除此之外中医针灸也有抗感染、止疼、解痉、抗休克和抗麻木的功效。
中医针灸的止疼实际效果是比较突出的。
针灸郄穴治疗急症
针灸郄穴治疗急症最近看(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对郄穴有所领悟。
过去所写的文章未涉及过郗穴,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郗穴原来对治疗血症和痛症有如此大的功用。
怪不得《人体自由大药》一书的作者武国忠先生道出一句:“有急病的时候,郗穴就是最神的药”。
为了进一步了解郗穴对治疗血症和痛症的功效,尤其探讨利用郗穴一穴治疗急症的功用,遍查典籍,现总结于后,奉献给大家。
郗穴的名称和在人体的分布首载于《针灸甲乙经》。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用,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的郄穴梁丘在膝以上,十二经脉、阴阳蹻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这十六个郗穴是: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郄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此外,郄穴还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十六郗穴在人体的分布以及功用: 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可治疗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症。
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漏。
配合穴阴陵泉治疗股内侧痛。
股内侧痛多由气虚寒凝,经脉失养,肌肉挛缩而成。
其病位属脾经所过之处,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之功,阴陵泉是脾经之合穴,脉气最盛,使气随血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疼痛自止。
针灸治疗—现代急症刺灸法
九、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本法也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
适应病症
本法主要适用于颈、肩、腕、腰、膝、踝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尤以急性扭挫伤为佳。一般来说,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十二、腕踝针刺法
腕踝针刺法是在腕部和踝部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它是在《内经》有关皮部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腕踝针刺法的探索虽早在本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正式作为一种刺法由上海市针灸工作者提出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则是在70年代初期。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及急腹症的治疗。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肠梗阻、急性扁桃体炎等。
四、穴位激光照射
穴位激光照射亦称激光针灸、光针法。是利用激光器所发出的受激幅射光照射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自1973年应用于临床之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最近数年,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穴位激光照射仪主要为氦氖激光仪和二氧化碳激光仪,急症治疗多用前者。穴位激光照射具有无痛、无损伤、无菌等特点,易为病人所接受。
2.气至法
进针后,将针尖指向病所,缓缓送至一定深度,向四方探寻提插,幅度稍大,频率宜快,多可得气。再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朝病所方向捻转角度应大)、震颤抖动之法,促使针感向病所放射。与此同时,关闭与病所相反端经线,即以拇指压迫该经所循之肌肤,使针感不往反方向传导。须注意针感不能过强或过弱,以中等强度并出现酸、麻或困的得气感最易引发“气至病所”。如上法不理想,可参照试用前所述之“气至病所”手法。
WHO推荐针灸治疗疾病(大全)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本所特色针灸是一种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
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
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针法是以针形工具,刺入或按压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着的艾绒或其他可燃材料,温烤或烧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
上述两者在临床上经常配合使用,合称为“针灸”。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是检验本次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针入人体后没有任何感觉,那说明这次针刺是“不太合格”的,这个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值得怀疑的。
一个好的医生,他的针刺入病人体内后,会使病人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或疼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这种感觉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1980年也公开宣布针灸对一些疾病确实有帮助。
以下列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43种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呼吸系统疾病:1、鼻窦炎2、鼻炎3、感冒4、扁桃腺炎5、急、慢性喉炎6、气管炎7、支气管哮喘;眼科疾病:8、急性结膜炎9、中心性视网膜炎10、近视眼11、白内障;口腔科疾病:12、牙痛13、拔牙后疼痛14,牙龈炎;胃肠系统疾病:15、食道、喷门失驰缓症16、呃逆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症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22、急、慢性结肠炎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24、便秘25、腹泻26、肠麻痹;神经、肌肉、骨骼疾病:27、头痛28、偏头痛29、三叉神经痛30、面神经麻痹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32、周围性神经疾患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34、美尼尔氏综合征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36、遗尿37、肋间神经痛38、颈臂综合征39、肩凝症40、网球肘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43、关节炎。
急性疼痛的治疗a
平衡镇痛或多模式镇痛就是联合应用不同作
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不同的镇痛方法,通过多种机 制产生镇痛作用,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同时使并 发症或副作用降至最低。
阿片类 CNS疼痛信号作用
区域或神经阻滞
阻断伤害性刺激传导
NSAIDs
抑制神经末梢疼痛信号触发
5. 个体化镇痛 6. 了解疼痛治疗的目标 7. 注意区分疼痛的性质:躯体痛、内脏痛、神经
第二节 急性术后疼痛的管理
一、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手术后约30 %~75 %的病人有明显疼痛,其中49 %为中度疼痛、23 %为重度疼痛、8 %为极重度 疼痛 Warfield 等,术前有57 %病人会因为担心术后疼 痛而忧虑,其中42 %病人忧虑的迫切程度甚至多于 关注术后康复
术后镇痛的意义: a. 消除疼痛和精神紧张; b. 降低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c. 使病人敢于深呼吸和咳嗽,降低术后肺不
各种型号的PCA泵
PCA给药途径:A)
外周神经阻滞(PCNA)
皮下(PCSA)
PCA设置的主要指标:
负荷量(loading dose,首次用药剂量)
PCA剂量(PCA bolus dose)
持续给药(continuous infusion )或背景剂量
4. 强阿片类:主要有吗啡、芬太尼、哌替啶 (1)口服:合适剂量下疗效与胃肠外用药相当。 (2)肌注:曾被视为标准的胃肠外给药途径,但注 射会引起疼痛,而且药物的吸收并不可靠。因 此应尽可能避免此种给药方式。 (3) 静脉:大型手术后的胃肠外给药,可分次 滴定或持续滴注。剂量不当可引起明显呼吸抑 制。
(3)主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头晕和头痛。剂量 过大可产生惊厥和5-HT综合征。
(4)曲马多可口服,直肠,静脉或肌肉给药。口服用 药原则是小量开始,逐渐加量。通常开始剂量为 50mg/次,如无副作用2-3天后增至100mg/次,最 大剂量400mg(口服)。静脉注射为防止恶心呕吐 副作用,负荷量2-3mg/kg,常在手术结束前半小 时给予,维持剂量不超过400-600mg/d。
急性疼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急性疼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国际疼痛研究协会 (IASP) 对急性疼痛的定义为:最近产生并可能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
急性疼痛通常与明确的损伤或疾病有关。
慢性疼痛则为持续较长时间,通常是损伤愈合后仍然持续存在。
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疼痛包括手术后疼痛、创伤烧伤后疼痛、分娩痛、急性带状疱疹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其中手术后疼痛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要麻醉医师处理的急性疼痛,随着无痛分娩技术的开展,分娩痛的治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其他急性疼痛的治疗也逐渐在各级医院开展。
本章将讨论急性疼痛的治疗。
一、急性疼痛治疗的意义急性疼痛的病程虽短,但治疗意义十分重大。
急性疼痛不仅造成患者的痛苦,还带来严重的心理生理损害,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恢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
随着镇痛技术的发展,急性疼痛的治疗已经从以往的保守治疗改为积极主动治疗。
保守治疗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需要给予肌注或静注镇痛药物,往往是患者已经是不能忍受疼痛时才给药。
而积极主动的治疗则意味着最佳的疼痛控制方案、预先对患者教育、规范化的疼痛评估和监测、新的治疗模式,如患者自控镇痛 (PCA) 、硬膜外镇痛、连续神经阻滞镇痛等。
事实证明,积极主动的治疗带来更佳的镇痛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符合人道主义的要求。
以术后镇痛为例,积极的手术后疼痛治疗可以使患者:缓解紧张情绪,降低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敢于深呼吸和咳嗽,降低肺不张、肺感染的发生率;早期下床活动,降低下肢血栓的发生并有利于肠道恢复通气。
术后镇痛还被认为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力、改善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与其他治疗手段相同,镇痛治疗也会带来一些不良作用,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从而影响了疼痛治疗的开展。
疼痛治疗的障碍有时还来自外科医师或患者对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恐惧,以及担心影响恢复等。
作为麻醉( 及其他科室 ) 临床医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积极治疗疼痛的重要意义,在疼痛治疗过程中树立积极主动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与患者及外科医师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
针灸急救技术
针灸治疗一般采用刺激穴位的 方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 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和缓解病 痛。
针灸急救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针灸急救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病症,如休克、昏迷、急性疼痛等。
对于一些特定病症,如严重心脏病、血液病和怀孕期间的一些病症,针灸治疗可能 存在禁忌。
在进行针灸急救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方法进 行治疗。
,综合治疗晕厥患者。
THANKS
感谢观看
05
针灸急救技术的科研与发展
针灸急救技术的研究方向
疼痛缓解机制
研究针灸如何通过调节神经系统,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针灸对急性病症的影响
研究针灸在急性病症如中风、晕厥等中的应用,评估其疗效和安全 性。
针灸在急救中的实际应用
结合临床实践,研究针灸在急救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技巧。
针灸急救技术的科研成果
疼痛缓解方面
总结词
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应用中,针灸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原则主要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在急性期,针灸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如偏 瘫、失语等。在恢复期,针灸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针灸还可以配合药物、康复训练等 手段,综合治疗中风患者。
02
针灸急救技术的理论基础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具有传递脏腑功能信息的作用。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和络脉等,它们相互连接、交
织成网络。
经络系统对于针灸急救技术的实 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刺激经络 上的穴位可以调和阴阳、气血和
脏腑功能,达到急救的目的。
穴位与穴位疗法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 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
针刺对脏器的危害
【临床表现】
因脾脏破裂的程度、范围及出血情况不同,其临床表现证候不一。
轻症: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仅觉左上腹有不适或胀痛感,或在左上腹触及有压痛的肿块,多位于针刺处。
值得注意的是:针刺损伤,毫针造成脾脏的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和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二种不同类型的损伤,但不论何种类型,均可形成张力血肿。刚开始时,病人可没有任何症状,然而,脾脏却仍在出血,张力血肿可继续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积血将突破被膜,形成真性破裂,引致腹腔内大出血,病人往往迅速休克,甚至未及抢救而死亡,这种情况多于受伤后1~2周左右出现,必须提高警惕。
重症:损伤较重或多处损伤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甚至肝脏破裂,胆汁溢出及较大量的出血。血液和胆汁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出现剧烈的腹痛和右侧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刺激膈肌,则有呃逆和右肩牵涉痛。重者呼吸困难,口唇苍白,口渴恶心,烦燥不安,而进入休克状态。叩诊:右腹有浊音和移动性浊音。
X线检查:显示肝阴影扩大、膈肌升高。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都提示进行性贫血。证情复杂时,可采用腹腔穿刺,甚至剖腹探查来加以确诊。
【预防方法】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针刺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一、穴位原因:正常胆囊,其形如梨,长约7~9cm,宽2.5~3.5cm。其体表投影位置一般在右侧腹直肌外缘和第九肋软骨交叉处。胆囊的腹膜包裹是不完全的,仅腹面和两侧面由肝包膜反折加以遮盖,其囊底暴露于上述交叉处。
急性疼痛治疗的原则
3.疼痛治疗宜尽早进行,彻底镇痛
持续的伤害性刺激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致敏,致 敏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阈值降低,使疼痛的 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
中枢致敏一旦形成,就会增加疼痛治疗的困难。 因此,早期介入疼痛治疗十分必要。
对术后疼痛的治疗,有人提出了“超前镇痛 (preemptive analgesia)”的观点,即伤害性刺激发 生前给予镇痛治疗,防止中枢致敏的发生,从而 达到减轻伤害后疼痛的效果。
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 少、无法有力地咳嗽,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上腹部直切口手术后膈肌功能不良似乎甚于斜切 口
静脉麻醉后麻醉残留作用对肋间肌的影响似乎大 于膈肌
而吸入麻醉药对膈肌的抑制更加明显
全麻后苏醒期可能会出现胸腹部呼吸肌运动不协 调现象
天然类如吗啡、可待因 半合成类如叔丁吗啡、海洛因 合成类如哌替啶、芬太尼、苏芬太尼、
阿芬太尼、雷米芬太尼等。
吗啡特点
强效、廉价 脂溶性低,起效慢,对突发性疼痛的治疗
不是最合理的选择。 口服生物利用度38% 可透胎盘屏障,影响胎儿 60-70%在肝脏与葡萄糖结合生物转化,
肝脏提取、清除率高 肾脏占其清除量的40%
胰岛素、睾丸酮等分泌减少及胰岛素抵 抗。
水钠潴留。
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影响
5-HT、缓激肽、P物质、花生四烯酸代 谢产物、氧自由基等炎症介质大量产生
使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表达增加
对情绪心理方面的影响:可导致焦虑、 恐惧、无助、忧郁、不满、过度敏感、 挫折、沮丧;引起家属恐慌、手足无措 的感觉。
给药途径
普通途径给阿片类药 静脉内病人自控镇痛(PCA) 椎管内镇痛 局部麻醉技术 其它途经
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
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痛是一种自觉反应,这种痛在生活体会和疾病过程中经常可以碰到。
针灸止痛简便、快捷、有效,有无毒副作用。
因此,可以预言它在人类征服疼痛的斗争中,必将成为一种利器。
无论是急性痛,还是慢性痛;是功能性痛,还是器质性痛;是躯壳痛,还是内脏痛,针灸都能起到良性的止痛作用。
针灸止痛一般通过神经反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使机体原来造成失调的病理生理生化功能得到重新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现代医学实验表明,针灸后人体释放吗啡或腺苷样物质,证实针灸止痛是有物质基础的。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疼痛和疾病是密切相关的。
但作为疼痛的本身,不外乎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种。
本着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选取有效的穴位和手法,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加以巧妙运用,一般疼痛是可以被征服的。
针灸止痛取穴包括定位取穴和定性取穴两个方面。
一、定位取穴——即确定疼痛的部位后,就在与它相关的脏腑经络上取穴。
这种“循经取穴”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广义可延伸为本经取穴、同名经取穴和表里经取穴三种。
定位取穴必须掌握一下几个要点。
1、疼痛部位有表里之分。
痛在表,指痛在躯壳(包括皮、脉、肉、筋、骨等);痛在里,指痛在脏腑(包括五脏六腑)。
一般手足三阳经穴主治躯壳痛和六腑痛;手足三阴经穴主治五脏痛。
2、严格选取远道穴、近道穴和阿是穴。
凡急性痛症取远道穴为主,宜少针、少穴,有时一针一穴足够,用泻法,可不留针。
慢性痛症取近道穴或阿是穴为主,宜多针、多穴,有时一穴用多针(包括旁针刺、齐刺、扬刺等)为佳,用平补平泻法,可留针。
亦可以加灸(包括针上加灸、隔姜灸、隔蒜灸、麦粒灸等),加电针,加拔罐。
必要时,还可以用梅花针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罐。
3、远道穴多取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和八脉交会穴。
必要时,可结合按神经干或分支的走向和分布取穴。
近道穴多取背、腹部的特定穴,如俞穴(包括华佗夹脊穴)、募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的概述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 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疼痛是-种主观的感觉。
疼痛的概述 疼痛包括以下含义:
疼痛是一种感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复杂感觉
疼痛是一种症状:为许多种疾病所共有
疼痛是一种生理反应:正常的生理反应
疼痛是一种病理反映:某些疾病表现在外的一种症状
针灸治疗痛经 病因病机
不通则痛---实证(气滞、寒凝)
不荣则痛---虚证(气血不足、肝肾不足)
中医治则
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寒湿凝滞:温经散寒 通调气血 气血不足:补益气血 肝肾不足:益肝养肾
针灸治疗痛经
辨证论治
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 甚至2-3天,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
间歇性的腹部疼痛难忍,没有特殊异常的体征,可持续数
分钟或数十分钟不等,时作时止。
针灸治疗急性肠胃痉挛
针刺治疗
主穴:梁丘(双)
配穴:中脘 内关
足三里(双)
天枢(双)
合谷(双)
操作:梁丘、足三里、合谷行强刺激法,内关、中脘、
天枢行平补平泻手法。
针灸治疗急性肠胃痉挛
一穴单刺治疗胃痉挛
刺穴与适应证:梁丘穴。 治疗急性胃脘疼痛,起病迅猛,剧痛
心绞痛(anhina pectoris)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地、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胸痛为突出表
现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 典型的心绞痛是突然发作的胸骨下部后方或心前区压榨性、 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左上肢前内侧及无 名指和小指。疼痛一般持续5~15分钟,伴有面色苍白、表 情焦虑、出汗和恐惧感。多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
在胁肋、上腹、少腹或脐腹四周,表现为痉挛性疼痛,中医辨
证属于肝木横逆者。 针刺施术方法:用 2 寸毫针, 针尖斜向上方,快速捻转进针, 由行间向太冲透刺 1~1.5 寸,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一般持 续捻转 1min 即可,针感逐渐向上传导或直达病所,直到患者
疼痛减轻或消失时停止捻转,行针时配合患者深呼吸。留针
岁脑渐今,舌能言一字。”
这些认识,把记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皆归于脑。古人 的这些论述,由于历史的原因,虽未言明脑为人体的痛觉感受个枢, 但从以卜的论述中,也包括了这一含义,与现代医学痛觉由神经中枢 产生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医有关疼痛的认识
髓为脑的物质基础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这二者皆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 脑既然是精髓和神明的高度汇聚之处,人的各种感觉都是由于脑 的作用产生的,那么髓就是脑的物质基础。而髓的生成,又靠肾中精 气化生,肾中精气充盈,脊髓才能有源,脑才能得到滋养,脑的发育 才能健全,大脑的各种功能才能正常,才能产生包括痛觉在内的各种 感觉。
肾、腹。 穴位注射:维K3、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皮肤针:下腹任脉、腰骶督脉、肾经、胃经、脾经、膀 胱经穴。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 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针灸治疗急性肠胃痉挛
胃部、腹部阵发性急剧疼痛称之为痉挛。
临床表现:
阵发性胃部、腹部痉挛而表现为患者突然发生阵发性、
于泌尿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多源于肾脏。
临床表现: 绞痛突然发生,疼痛多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并沿输尿管向 髂窝、会阴、阴囊及大腿内侧放射,并出现血尿或脓尿, 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肾区可有叩击痛。
针灸治疗肾绞痛
针刺治疗
主穴: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血尿配血海、太冲;湿热重配委阳、合谷。
寒等因素诱发。
针灸治疗心绞痛
针刺治疗
主穴:内关
阴郄
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
操作:毫针泻法。
针灸治疗心绞痛
一穴单刺治疗
刺穴与适应证:内关穴。 治疗急性心绞痛,当发作一时无法找
到硝酸甘油时,可针刺内关穴以疏通心络、调理气机而止痛。
针刺施术方法:取双侧内关穴,垂直进针1 寸左右,小幅度缓慢 提插捻转,出现酸、麻、重感并激发向肘部、腋部和胸部传导 ,继续均匀行针,直到疼痛缓解,症状改善为止,常在 3~ 5min 内见效。
大的胆囊。
针灸治疗胆绞痛
临床表现: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
表现决定于结石的部位、动态和并发症,主要为胆绞痛,其疼 痛剧烈,恶心呕吐,并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和高热。胆绞痛发 作一般时间短暂,也有延及数小时的。胆囊炎、胆石症可同时 存在,相互影响。
针灸治疗胆绞痛
针刺治疗
30min,每隔 3min 捻转 1次,每次持续捻转 1min 左右,痉 挛性胁腹疼痛多在 1~10min 之内完全缓解。
针灸治疗急性肠胃痉挛
穴位注射:异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
耳针:胃、大肠、交感、神门、耳背脾。 点按夹脊穴:胸椎 11-12及腰椎1-4夹脊穴,每穴操作 1 分钟左右。
针灸治疗心绞痛
肝肾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主穴: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气血不足---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肾俞、肝俞、太溪; 头晕耳鸣---悬钟
操作: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针灸治疗痛经
一穴单刺治疗急性痛经
刺穴与适应证:血海穴。 治疗妇女急性痛经,表现为经行不畅
这种感传功能的表现,就是针刺中所说的“得气”与“行气”现象。
中医有关疼痛的认识
痛觉是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痛觉感受器感受的。痛觉感受器 为孙络和浮络,其分布与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相似。 痛觉感受器的分布,现代医学认为在皮肤、粘膜、关节、骨 膜及内脏,与中医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关节和骨胳附近)相 似、有感应传导功能,这种感传功能的表现,就是针刺中所说的 “得气”与“行气”现象。
内脏疼痛的概述
针灸具有显著镇痛作用。其治疗范围不但广泛,
而且功效卓著,甚至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对
于人体内脏器官的急性痛证,如妇女痛经、急性心绞 痛、胆绞痛、肾绞痛、急性胃肠痉挛和各种急腹症疼 痛者,均可收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痛经
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 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dysmenorrhea )。 子宫颈狭窄;子宫发育不良; 子宫位置异常;精神神经因素; 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
难忍,患者常抱腹翻转,疼痛拒按,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
针刺施术方法:针尖略向上斜刺 1~2寸,施以强烈的捻转泻法, 以拇指向后捻针为主,得气后持续运针3~5min,要求针感强 烈而明显,使针感向上传导至腹部,可使剧痛顿解。根据病情 可再留针30min 左右, 留针期间每隔 10min 用紧提慢按手法
,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腹
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兼症:
时间:通过疼痛的不同时间定虚实 性质:通过疼痛和月经的不同性质定虚实
针灸治疗痛经
实证(行经前期或经期、剧烈、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 气滞血瘀:有血块,排出痛减,伴乳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
寒湿凝滞:得热则舒,伴便溏、怕冷,腰脊痛,苔白腻,脉沉紧。
中医有关疼痛的认识 经络为痛觉传导的通路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组成。络脉、由十五别络、孙络、浮络组成。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系统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 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是痛觉传导的通路。这是因为经络系统有感应传导功能,
针灸治疗心绞痛
耳针: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
点按夹脊穴:胸椎 1-5夹脊穴。每穴操作 1 分钟左右。
针灸治疗胆绞痛
胆绞痛(billary colic)常见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胆
道蛔虫症。
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
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胆囊区 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和高热,或摸到肿
疼痛是—种心理反应: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亦属于 心理反应。
疼痛的概述 疼痛的分类:
急性疼痛
疼痛持续时间
慢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
病理生理学角度
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的概述 急慢性疼痛的差异:
对急性疼痛来说,疼痛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具有
生物学价值,是一种信号,使得机体避免遭受损伤
和有害刺激;
慢性疼痛,其疼痛本身就是疾病,对患者没有任何 价值。
主穴: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配穴:呕吐配内关、足三里;黄疸配至阳;
发热配曲池、大椎
操作:毫针泻法。
针灸治疗胆绞痛
一穴单刺治疗
刺穴与适应证:阳陵泉穴。各种胆源性急腹痛,常见急性胆囊炎、
胆结石、胆道蛔虫等引起的胆囊区急性绞痛发作,表现为右上
腹疼痛剧烈,且放射至右侧肩背,呻吟不止,伴恶心呕吐、口 苦、黄疸,多属胆腑实证。 针刺施术方法:右侧阳陵泉穴快速进针深刺2~3 寸, 行大幅度捻 转泻法, 连续提插捻转泻法行针2~3min,得气后加大旋转幅
内脏疼痛的概述
内脏疼痛是临床上极为普
遍的症状,而且常伴有情绪反应 和防御反应,如果疼痛达到一定
程度,还可以引起心率减慢、外
周血管舒张等效应,导致血压下 降,这种现象称为内脏-减压反 应,甚至会引起严重后果。
内脏疼痛的概述
内脏疼痛的特点:
感觉模糊,定位不明确; 常伴有牵涉痛; 常伴有运动和(或)自主性运动反射; 持续性内脏痛可以引起皮肤及深部组织的痛觉过敏。
中医有关疼痛的认识
脑为疼痛的感受中枢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与精神有关,谓之“脑为元神之府”。 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提出“人之记性,皆在恼中”。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 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胸;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