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

合集下载

概括红星照耀中国每章内容

概括红星照耀中国每章内容

概括红星照耀中国每章内容1.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这一章讲述了作者斯诺如何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产生兴趣并开始他的探寻之旅。

他先是通过苏区内部的叛徒白齐文的讲述了解到一些红军的情况,然后他前往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2.第二章:前往红色首都这一章讲述了作者斯诺从北京前往西安途中的经历,包括乘坐火车、在火车站等待、旅途中的见闻以及抵达西安后的感受。

在讲述这些经历时,作者也穿插了一些对中国北方农村的描述和对中国政治局势的介绍。

3.第三章:红色首都见闻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西安的所见所闻,包括对当地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物价水平等方面的描述,以及作者与当地人民和共产党员的接触与交流。

4.第四章:到红色首都的路上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从西安前往延安的旅程,包括乘坐汽车、在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险阻,以及作者对沿途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述。

5.第五章:红色首都的生活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延安的生活,包括他的住所、饮食、工作等情况,以及他在当地参加的各种活动和集会。

此外,作者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考察和采访。

6.第六章:西北的红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包括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述。

作者还对西北根据地的领导人进行了采访和介绍。

7.第七章:红色军队的诞生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的发展历程和成长过程,包括红军的起源、组织结构、军事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还对红军的领导人和指战员进行了采访和介绍。

8.第八章:长征: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程,包括长征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通过对红军指战员的采访和相关资料的收集,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9.第九章:西北民歌之夜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西北地区参加的一次民间音乐晚会的经历,包括对当地民间音乐的介绍、音乐晚会的组织情况以及作者对民间音乐的感受和评价。

中国最新高中历史书中的地图:看看教材如何介绍主要王朝的疆域

中国最新高中历史书中的地图:看看教材如何介绍主要王朝的疆域

中国最新高中历史书中的地图:看看教材如何介绍主要王朝的疆域部编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中国最新的历史教材。

和过去的教材不同,该教材采用了通史的编撰模式,取代了过去专题史的模式。

教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改变了过去逻辑混乱、内容空洞的现象。

在教材中截取其中古代史部分地图,以供大家欣赏。

教材中的地图也是采用的是谭其骧版本的历史地图,有很多不客观的地方。

因此,这些地图只能作为参考。

一,先秦时期地图书中第一幅地图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分布地图。

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000多该地图主要展示其中比较重要,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如巫山人、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等。

第二幅地图是西周分封地图。

从该图能够看出西周主要诸侯国和民族的分布位置。

该图的缺陷是无法区分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

春秋战国时代地图,能够反映主要诸侯国都城的位置,但是不能反映诸侯国的大小。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朝的地图比一般的秦朝地图较为精美,能够反映很多郡的具体位置。

不过,由于该图是谭其骧地图为基础制作的,因此会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象郡应该位于越南地区,二是秦朝版图不应该画入云贵。

详细的情况,小编有专门的文章论述,这里不在多说。

教材中评价秦朝“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材中没有汉代地图,只有丝绸之路的地图。

教材中对汉武帝的开疆扩土介绍到:“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西北地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西北地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西北地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这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大国,无论是在其内部地域上,还是在周边的各个地区,都有着广泛的文化传承和影响。

而西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区域之一,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地之一,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一、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西北地区,指的是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为主的一个区域。

在中国历史上,这个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早在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就被划为一个行省,随后在唐、宋、元等朝代中,又先后设立了陇右、陕西、西北等行省,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州、县、郡等行政机构。

这些历史遗迹的存在,不仅是西北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重要文化财富。

在古代,西北地区也是一个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的地区。

由于这个地区是靠近丝绸之路的沿线地区,因此不仅吸引来自欧亚各地的商人,也吸引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在这种商贸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西北地区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多元化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西北地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影响1.文化交流的背景如上所述,古代的西北地区因为毗邻丝绸之路,所以不仅是商业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了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因此,在古代,也正是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下,西北地区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风格和特色,成为了一个具有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的区域。

2.历史名称的影响在古代,西北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被赐予了许多重要的名称。

比如,唐代的“陇右”,是指现在的甘肃、宁夏和陕西的一些地区。

由于唐朝时期这个地区繁荣,所以后来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也出现了许多涉及“陇右”地区的作品。

这些名称的存在,也让中华文化中的西北地区影响更加深远。

3.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由于历史背景的特殊性,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莫高窟、敦煌石窟等等,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西北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广大地区,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目前,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维吾尔族、满族、乌孜别克、克尔克孜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数量仅次于西南地区。

这里的地形比较复杂,地貌类型也多种多样,既有高山、平原、盆地;又有沙漠戈壁、高原、河流等等。

历史上,这里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一节古都长安的历史变迁古都长安位于关中地区的平原上。

在古代,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经济发达富庶,形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是古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

自西周以来,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余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达1062年。

一、先秦时期的关中地区在关中地区最早兴起的城市是西周的国都丰京和镐(hào)京,分别位于沣河的西岸和东岸。

这两座城市是当时最大的城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丰镐二京布局十分规整,是按《考工记》中所述的规制建成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整个城池呈正方形,每面各开设三个边门,城内街道均为南北或东西方向,宫殿区在城的南面,市场区在城的北面,宫殿的左边建筑祖庙,宫殿的右边设置社稷坛。

西周末年,由于犬戎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丰镐二京遭到空前浩劫,从此,丰镐二京一蹶不振,逐渐衰落下去了。

到春秋时期,地面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了。

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已经在沣水西岸发现了西周的车马坑和一座大型建筑物的基址,这为寻找丰京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秦汉时期的长安城秦国占据关中地区以后,经过几次迁都,终于定都咸阳。

秦都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以东的长陵车站、窑店镇和肖家村车站一带,控制着关中东西大道的咽喉。

秦国定都咸阳,对以后长安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10千米,龙首原的西北麓。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当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并已引起各级政府与广大群众的关注,且正亟谋防治改善良策,这自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㊂然而要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并取得实效,首先应对这一地区生态环境之所以如此恶劣的前因后果进行全面深人的研究,并获得准确切实的结论㊂当然要做好这项重大的研究工作也并非易事㊂一是因为我国西北地区面积广阔,自然环境类型多样;二是因为各自然地理区生态环境问题互异,造成的原因均很复杂;三则是对于各自然地理区人类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状况,专家间认识上尚存在不同见解㊂这固然与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状况已随岁月流逝,对之不可能如眼前之自然环境进行目击式的观察研究有关;但更与不同学科的专业理论学养有关㊂为了推进有关学科专家在这一重大研究领域加强沟通协作,以利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谨就我国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作概括性陈述,不周之处尚请有关专家补正㊂一西北地区的地域范围与各自然地理区之划分关于我国西北地区之地域范围,原有之概念系自行政区划而来,也即20世纪50年代由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的陕西㊁甘肃㊁宁夏㊁青海㊁新疆五个省区㊂从自然地理区域划分论显然是不全面的,缺了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㊂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指的 西部 ,不单纯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指我国位置偏西的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这样就将内蒙古自治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划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范围㊂据此,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即该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㊁乌海市㊁乌兰察布盟㊁鄂尔多斯市㊁巴彦淖尔盟㊁阿拉善盟七个市㊁盟正可顺理成章地列人我国西北地区㊂而其东半部的各市㊁盟,从地理位置上论,自不当归于西北地区㊂此外,从维护自然地理区的完整性,有利于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整体规划,还当将山西省包括进来,因为山西全省从其自然地理状况看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㊂只有将已被有关政府部门视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山西省也划人西北地区,方可使我国黄土高原与黄河中游水系趋于完整,也更加有利于对黄土高原与黄河流域的治理工作,还可使西部大开发在生态环境防治工作上取得更为完整㊁重大的成效㊂也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在1997年所写的‘论大西北地区开发建设中的大环境保护问题“①一文中,曾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上述见解,并建议用 大西北地区 的区域概念来代表这一地区,以区别原带有行政管理意义上的 西北地区 ㊂甚而从自然地理区域角度,赋予 西北地区 新的区域概念,直接以之指代前述陕㊁甘㊁宁㊁青㊁新㊁晋与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这一区域㊂这一地区土地面积377万平方公里,占到我国总土地面积的1/3强,人口约1.2亿,不到我国现有人口总数的1/10㊂人口平均密度小,而土地资源较为丰富㊂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暖温带与温带之半湿润㊁半干旱以致干旱地区㊂地带性植被则有森林㊁森林草原㊁草原㊁荒漠草原㊁荒漠㊂地形有河谷平原㊁盆地㊁高原㊁山地㊂就水资源状况论,本区东部属黄河上中游与海河上游,南部为长江及澜沧江河源区,西部有额尔齐斯河㊁伊犁河流出国境,此外,还有一定面积的冰川及众多的内陆河㊂年水资源总量约为2700亿立方米②,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㊂这相对于西北地区广阔的土地与干旱㊁半干旱自然地带特征而言,无疑是远远不够的㊂特别是这一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煤炭㊁石油㊁天然气及一623/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㊂据刘昌明㊁何希吾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表1.1提供的数据与‘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十三章第三节 水资源的利用 中资料测算㊂些稀有贵金属藏量非常丰富,水资源的贫乏势必会对上述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形成极大的制约㊂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特点可划分为下列八个二级区:(1)黄土高原区㊂该区南抵秦岭北麓,北至阴山南麓,东达太行山,西止于贺兰山 乌鞘岭 日月山一线㊂区内黄土堆积深厚,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但也有黄河河套平原与关中渭河平原等河谷平原区㊂(2)陕甘南部秦巴山区㊂该区是一东西向的褶皱山地,内有汉中㊁徽县㊁成县等断陷盆地,是嘉陵江㊁汉水之河源区;呈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林自然景观,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重要分界㊂水土流失也很严重㊂(3)阿拉善高平原与阴山以北高原区㊂该区为温带荒漠与荒漠草原㊂阿拉善高平原现分布有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其西部之弱水流注嘎顺诺尔与苏古诺尔湖,二湖湖面过去曾达2600平方公里,现已趋于干涸㊂(4)河西走廊㊂位于甘肃省西部,北有合黎山㊁龙首山耸峙,南有祁连山矗立,中为一东西向狭长的由多个山前洪积冲积扇组成的倾斜平原㊂长约1000公里,恰为由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孔道;因位于黄河以西,故被称为 河西走廊 ㊂因可得祁连山融雪水之滋润,形成一连串的绿洲㊂(5)柴达木盆地㊂位于青海省北部,夹于祁连山与昆仑山之间㊂气候极为干燥,多大风,风沙地貌发育,盐㊁石油等矿藏丰富㊂盆地四周有一些河流自山间流出,有一定的农牧业开发潜力㊂(6)三江源区㊂位于青海省南部,海拔高度在4000米上下;是一高寒地区,也是黄河㊁长江㊁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㊂高原上河谷广阔,河床宽浅,湖泊沼泽众多,曲流发育;但近年来土地沙化严重,草甸草原退化明显㊂(7)准噶尔盆地㊂位于新疆北部,处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㊂为温带荒漠气候;但因有天山㊁阿尔泰山融雪水补给,额尔齐斯河㊁玛纳斯河㊁奎屯河等河之径流量较大,因而在天山北麓乌苏与奇台间的洪积冲积扇上形成一连串的绿洲㊂然而,毕竟因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作用,盆地中部有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近年来加上人为活动影响,艾比湖㊁玛纳斯723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能够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缘故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势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专门脆弱。

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顺期和四个冰冷期。

温顺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冰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

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时期,气候振荡,灾难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阻碍。

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不管是洪涝的西北地区,依旧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腐蚀和水力腐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洪涝、半洪涝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

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点年降水量在1 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 0毫米以下,有些地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

由于降水要紧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洪涝,蒸发量大,因此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显现水灾、旱灾和风灾。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难屡见不鲜。

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旱,百姓流亡殆尽,显现“人相食”的悲剧。

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赶忙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

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截了当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进展。

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

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洪涝地区,土壤的含水量要紧靠地下水毛管供给。

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逼。

平定西域的历史

平定西域的历史

平定西域的历史西域是指中国古代位于西北边疆地区的一片广阔区域,包括今天的新疆、西藏等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域经常成为外族入侵的目标,并各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平定西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国土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域的地理与人文特点西域地处亚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拥有广阔的辽阔草原、雄伟壮丽的山脉和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同时,西域还是中亚和南亚的重要交通门户,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枢纽,因此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二、早期西域的动乱局势早期,西域地区并未完全纳入中国的版图,而是各个部落部族相互对立、频繁发生战乱。

西域的吐火罗、乌孙、鄯善等部落经常侵入中国领土,对中国的边境安全构成了威胁。

三、汉朝平定西域1. 汉武帝时期的西域征讨西汉时期,为了保护西域边疆安全,汉武帝下令平定西域,并派出张骞等使者进行外交和侦察。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实现了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2. 东汉末年与西域各国的战争东汉末年,西域各国频繁起兵叛乱,并试图进攻中国。

刘秀、刘备等,先后率军平定了西域的叛乱,确保了西北边境的稳定。

四、唐朝统一西域唐朝时期,通过吐蕃(今西藏)的统一,中国的影响力扩展到了西域地区。

吐蕃在中亚建立强大的势力范围,与中国通过婚姻联姻,保持了较为长久的和平。

五、元朝与明朝的西域征服元朝时期,蒙古人统一了中国,扩大了对西域的控制。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率军亲征吐蕃,成功平定了西域各国的叛乱,并将西域融入中国版图。

六、清朝时期的西域管辖清朝时期,满洲人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也将西域纳入了统一的控制之下。

清朝通过设立边防军、巩固边境,维护了对西域地区的稳定统治。

七、现代近代以来,由于外来势力的侵略,中国的西域边境再次受到威胁。

辛亥革命后,西域开始逐步由外族统治。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总结:平定西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通过各个朝代统治者的努力,西域逐渐纳入中国版图,有力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和统一。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2、地貌变化
西北地区的地貌也经历了显著的变迁。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绿洲由于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渐变成了荒漠。此外,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也十 分严重,使得地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气候变 化导致水资源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过度垦殖、放牧等 也加剧了地貌的变化。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 其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经历了诸多变迁。本次演示将从气候、地貌、生物、人文等方 面,阐述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现象、根本原因、主要特征和重要影响,并提 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 背景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宁夏等广大区域。该地区位 于中国北部,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如高原、山地、沙漠、草原等。此外,西北 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西北地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丝 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上的著名商道贯穿该地区,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重要枢纽。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经历了诸多变迁。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特征和 重要影响
1、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沙漠化土地 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荒漠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 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荒废的情 况。
2、气候变化
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十分显著。近年来,该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干旱和洪 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这种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还给水 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红星照耀中国》批注笔记每一章

《红星照耀中国》批注笔记每一章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著名的历史笔记,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及不久至抗战结束以后的政治、社会、军事等历史,以及民族主义的传递。

以下是对每一章的批注笔记: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这一章讲述了作者斯诺冲破重重封锁,冒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与当地军民生活在一起,通过采访和调查了解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

这一章展示了红军在保卫和解放陕北地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也展现了红军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这一章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包括突破重围、爬雪山、过草地等。

这一章展现了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第三章:在保安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在保安与毛泽东主席的初次见面,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初步印象。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

第四章:一个党员的由来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在保安采访毛泽东主席的经历,通过对毛泽东主席的访谈,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党的基本政策。

这一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和信仰。

第五章:长征这一章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战斗历程,包括突破敌人包围、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等。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六章:西北红星这一章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前往前线采访的经历,通过与普通农民的交流和对当地工业发展的观察,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一章展现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

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在红军中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包括红军的战斗、训练和生活方式等。

晋朝的历史地理与地域划分

晋朝的历史地理与地域划分

晋朝的历史地理与地域划分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自公元265年至420年间,历经东晋与西晋两个时期。

晋朝的历史地理与地域划分是了解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貌变迁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围绕晋朝的历史地理与地域划分展开阐述,重点探讨东晋和西晋的地域特点以及其对晋朝历史的影响。

一、东晋的地理与地域划分东晋是晋朝的后期时期,主要位于中国南方。

其统治地区包括江南和江东两大地域,辖地范围广阔,为中国历史上南方统一政权的重要一段。

1. 江南地域江南地域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

该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湿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东晋时期,江南地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例如,吴、越等古代国家的文化与民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2. 江东地域江东地域主要指现今中国东部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

该地区地形复杂,沿海较多,拥有众多港口和海洋资源,是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江东地域在东晋时期也取得了显著发展,其繁荣的经济活动为当时的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撑。

二、西晋的地理与地域划分西晋是晋朝的初期时期,主要位于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

西晋统治地区跨越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包括现今的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份。

1. 中原地域中原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权交替的重要地区。

西晋的中原地域包括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广大地区。

该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农业发达,为西晋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资源支持。

2. 西北地域西北地域主要指现今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

该地区地势高大崇山峻岭,气候干旱,是中国的西部边陲地带。

在西晋时期,西北地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也是政府治理和军事防卫的关键地点。

总结:晋朝的历史地理与地域划分对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的江南地域和江东地域,在文化与经济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而西晋的中原地域和西北地域则为朝廷的政权统治提供了坚实基础。

41-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库姆塔格
呼伦贝尔
读图回答:
1、这三地气候类型是 温带季风和大陆性气候
2、由图中资料推测洪都拉庙 可能在化德的 西 面,判断 理由是:西北地区降水自东向西逐。渐递
减,洪都拉庙降水比化德少 3、这三地自东向西自然景观的 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这反映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 的
地域分异规律。
4、由图可知,制约我国西北 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是 水分 条件,人类在该地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3面 临荒漠化威胁,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 已受到荒漠化影响,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也受到 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 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为不毛之地,而 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 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目前全球2/3的饥饿 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一半生活在 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 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荒漠化与贫困密 不可分。荒漠化位居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D、 ③④
A、过度开垦沙质草原的结果 B、引水灌溉、 沙地的结果
C、抑制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结果 D、毁林开荒的结果
4、关于商都县荒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荒漠多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为次生性荒漠
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C、土地荒漠化呈点状及线状分布
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
2、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和现象。其类型 按成因分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按土地利用 类型又可分为草地荒漠化、林地荒漠化和耕地荒漠化。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原因。

1.2 地图的阅读学习地图的种类,如平面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的理解。

第二章:世界地理2.1 亚洲了解亚洲的位置、面积和人口,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海和河流。

学习亚洲的气候特点,如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

2.2 欧洲了解欧洲的位置、面积和人口,掌握欧洲的主要山脉、平原和河流。

学习欧洲的气候特点,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等。

第三章:中国地理3.1 地理位置与面积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掌握中国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

了解中国的总面积以及不同地形区的占比。

3.2 地形与气候学习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掌握中国的气候特点,如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4.1 自然资源学习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义。

4.2 环境问题学习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等。

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第五章:人文地理5.1 人口与城市学习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

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

5.2 农业与工业学习中国的农业分布特点,了解主要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分析中国的工业布局特点,了解主要工业部门和工业政策。

第六章: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6.1 经济发展概述学习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

掌握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发展政策。

6.2 区域合作学习中国参与的区域合作组织,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等。

理解区域合作的意义和影响,分析区域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七章:南方地区7.1 自然地理学习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

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概括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概括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概括内容以下是一些享受安静时光的美句:以下是一些说明人与人之间爱是相互的唯美语句:《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概括内容如下: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对红色中国的探索过程,包括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和开始探索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和共产党的秘密等。

第二章:在去红区的路上这一章讲述了作者在去红区途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被土匪追杀的故事、国民党通过“民兵”组织进行地方统治和镇压政策的故事,以及作者对周总理和贺龙的人生经历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的介绍。

第三章:在保安的日子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共产党领导人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包括他们的健康、朴实、单纯、幽默、精明、精力充沛等特质。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红军大学开展的各种课程和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共产党领袖的生活经历、思想转变和成长为红军领袖的过程,以及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其中重点讲述了第五次大围剿、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等历史事件。

第五章:长征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包括红军在长征中所遭受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红军战士们因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加入红军并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六章:红星在西北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刘志丹创建西北苏区的过程,以及西北大饥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此外,还介绍了苏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货币政策。

第七章:同红军在一起(续)这一章继续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包括红军年轻、有活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装备精良、有政治觉悟等特质。

此外,还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红军采取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也被提及。

第八章:再谈马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包括红军年轻、有活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装备精良、有政治觉悟等特质。

此外,还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红军采取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也被提及。

大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

大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

大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大西北地区是指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个省自治区。

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西北地区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古代历史变迁在古代,大西北地区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

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派武将伯益、叔仲率领众多部落从晋地迁徙至陕西关中地区,在那里建立了故周的政权。

此后,秦、汉、隋、唐等朝代在这个地区都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发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大西北地区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众多的城市和农村。

这其中,陕西的咸阳、汉中、宝鸡等城市、甘肃的兰州、天水、平凉等城市、新疆的乌鲁木齐、哈密、伊宁等城市都是著名的古代城市。

同时,在这个地区还出现了许多飞瀑、峡谷、高山湖泊等壮丽景色,如华山、泰山、延山、黄河峡谷、祁连山、天山等,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二、近代历史变迁到了近代,大西北地区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殖民者开始侵略和占领大西北地区。

新疆在1876年就被清朝封为省,此后,不断有外国势力在新疆进行切割和干涉。

19世纪末,英国在新疆设置了领事馆,并将新疆划分为阿克苏、伊犁、塔里木、喀什等数个割据的行政单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文化传承也受到了威胁。

然而,抗争者从不甘败北的身上找到了希望。

20世纪初,新疆和其他省份的爱国革命力量纷纷发起反抗,向外侵略的统治者斗争到底,最终取得了解放的胜利。

三、现代历史变迁到了现代,大西北地区开始了新的历史变迁。

国家不断加强对这个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文化繁荣。

新疆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又有了自己的自治区地位,成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增长节奏明显加快。

许多领域的新型产业和文化创意业不断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社会创新者在这里崛起。

红星照耀中国九章内容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九章内容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九章内容概括摘要:一、前言二、红星照耀中国的九章内容概括1.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2.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3.第三章:在保安4.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5.第五章:长征6.第六章:红星在西北7.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8.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9.第九章:回到保安三、结语正文:【前言】《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它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 年6 月至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生动史诗”。

本文将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九章内容进行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的九章内容概括】1.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在这一章中,作者描述了他在中国西北地区采访的背景和初衷,表达了对红色中国的浓厚兴趣。

2.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本章记录了作者从北京到西安,再到延安的旅程,描述了沿途的风土人情和苏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3.第三章:在保安在这一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保安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苏区政府的政策和措施。

4.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本章讲述了作者与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对话,揭示了共产党员的信仰、道德品质和革命精神。

5.第五章:长征这一章回顾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壮举。

6.第六章:红星在西北本章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土地改革,揭示了红星在西北地区的光辉历程。

7.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在这一章中,作者记录了在前线采访的见闻,反映了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8.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本章讲述了作者与红军战士共同生活、战斗的经历,展示了红军战士的优良品质和革命情操。

9.第九章:回到保安在这一章中,作者总结了在苏区采访的收获,表达了对红色中国的美好祝愿。

【结语】《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九章内容,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以及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民族贸易与历史时期西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民族贸易与历史时期西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七 十有 七 , 白缔 、 皮 、 牛 尾 、 物 等 [ 。 貂 牦 药 1 后周 显德六 年 , 州 回 鹘遣 使 朝贡 , 玉并 甘 献
尊贵联系在 一 起 , 攻雕 成 器后 , 为礼 器 、 仗 、 可 仪
工具 、 具 、 宝 、 像 、 饰 、 设 、 玩等 , 以 用 册 神 佩 陈 文 所
第 3 2卷
第 5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u n lo n h iNo ma i e st ( i s p y a d S ca ce c s o r a fQi g a r l Un v r i Ph l o h n o il in e ) y o S
了西 北地 区 民族 经 济 的发 展 。 关键 词 : 民族 贸 易 ; 史 时 期 ; 北 ; 历 西 自然 资源
中 图分 类 号 : 1 9 F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5 0 一 ( 0 0 0 —0 6 —0 1 0 — 1 2 2 1 )5 0 5 7
载 ;史记 》 李斯《 逐客令 》 《 载 谏 中也 提 到 秦 王 赢 政
民族经 济的 多元化 发展 。历史 时期 , 西北 民族 贸 易 中的非 畜产 品种类 很 多 , 文主要 探讨 具有代 本 表 性 的和 田玉 、 品及 药材 的贸 易 , 猎 由此 考 察 民
收 稳 日期 : 0 O 0 — 2 2 1 一 61
从 现有 的历史 记载来 看 , 西北 地 区作 为交易
品 而 进 入 民族 贸 易 市 场 的 矿 产 以 玉 石 特 别 是 和
畜 产 品之 外 , 有大 量 的 非畜 产 品 , 实 际上 反 还 这 映 出在 民族 贸易 的促 动下 , 北各 少数 民族在 发 西 展 畜牧 业 的 同时 , 发各 类 自然 资 源 , 通 过将 开 并 这 些资 源投入 到与 内地 的贸 易 , 取经 济上 的收 获 益 。这些 非畜 产 品的贸易 , 于西 北地 区 民族 经 对 济 的发展 起到 了积极 作用 , 别是 有助 于打破 西 特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的批注以下是《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章节批注:第七章《去前线的路上》:描绘了斯诺与红色农民的对话,展示了红色农民对红军和土地革命的坚定信念。

第七章《苏区工业》:通过对苏区工业的描述,展现了红色政权的工业政策和工业建设的情况。

第七章《“他们唱得太多了”》:反映了在战争环境中,艺术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红军和红色农民的艺术创作。

第八章《同红军在一起》:通过对红军战士和指挥官的访谈,展现了红军的军事理念和组织纪律。

第九章《和红军在一起》:通过斯诺与红军指挥官的对话,深入探讨了红军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第十章《西北的红星》:介绍了西北地区红军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整个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回到保安》:讲述了斯诺离开苏区后的经历,以及他对红军和红色中国的深深怀念。

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通过对白色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以及斯诺对未来的担忧。

第十三章《中日之间》:通过对中日关系的分析,展现了斯诺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

第十四章《战争与和平》:探讨了战争与和平的议题,通过斯诺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和和平的珍贵。

第十五章《回到白色世界》:斯诺离开苏区后,回到白色世界,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第十六章《中国的阶级战争》:本章对中国的阶级战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阶级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十七章《白军》与《红军》:通过对白军和红军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和优劣之分。

第十八章《革命的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革命的本质和动因,为读者理解革命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十九章《红军的胜利》:本章对红军的胜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展示了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十章《中国的青年》:通过对中国青年的描绘和分析,揭示了青年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二十一章《赤裸裸的事实》:本章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正视现实,勇敢地面对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西北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广大地区,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目前,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维吾尔族、满族、乌孜别克、克尔克孜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数量仅次于西南地区。

这里的地形比较复杂,地貌类型也多种多样,既有高山、平原、盆地;又有沙漠戈壁、高原、河流等等。

历史上,这里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一节古都长安的历史变迁古都长安位于关中地区的平原上。

在古代,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经济发达富庶,形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是古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

自西周以来,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余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达1062年。

一、先秦时期的关中地区在关中地区最早兴起的城市是西周的国都丰京和镐(hào)京,分别位于沣河的西岸和东岸。

这两座城市是当时最大的城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丰镐二京布局十分规整,是按《考工记》中所述的规制建成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整个城池呈正方形,每面各开设三个边门,城内街道均为南北或东西方向,宫殿区在城的南面,市场区在城的北面,宫殿的左边建筑祖庙,宫殿的右边设置社稷坛。

西周末年,由于犬戎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丰镐二京遭到空前浩劫,从此,丰镐二京一蹶不振,逐渐衰落下去了。

到春秋时期,地面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了。

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已经在沣水西岸发现了西周的车马坑和一座大型建筑物的基址,这为寻找丰京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秦汉时期的长安城秦国占据关中地区以后,经过几次迁都,终于定都咸阳。

秦都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以东的长陵车站、窑店镇和肖家村车站一带,控制着关中东西大道的咽喉。

秦国定都咸阳,对以后长安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10千米,龙首原的西北麓。

汉初,长安城建设得很小,但到汉惠帝时期,长安城又进行了扩建,其规模远远超过了汉初的长安城。

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的矩形。

据文献记载:城周为汉里六十五里,城市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占地共九百七十三顷,城墙高三丈五尺(合8.05米),下阔一丈二尺,上阔九尺。

按汉尺每尺合0.23米,5尺一步,300步一里来计算,周长应为22千米。

经专家实际探测城址为25.1千米,基本上符合。

整个城市共开十二门,东南西北各面向开三门。

城中的主要街道均与城门相通。

由这些纵横街道,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住宅区。

各住宅区又细分为里巷。

当时,长安城中有闾里160处。

由于街道笔直,布局整齐,因此“居室栉比,门巷修直”。

据传当时的长安城有八街九陌。

街道宽为96尺,合今22米,可以容纳十二辆车并行。

汉长安城中有三组大型宫殿区,也是城中最主要建筑,即长乐宫区、未央宫区和建章宫区。

长乐宫区:位于城的东南隅,是在秦的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周长20余里,合今7千米左右。

由14个宫殿组成。

汉高祖刘邦迁都长安以后,曾在这里大宴群臣。

叔敬通为他制定了一整套朝礼,使刘邦大显天子威风。

因此,汉高祖刘邦说:“吾今日乃知为皇帝之贵也。

”自此以后,汉高祖就经常居此。

刘邦死后,汉惠帝迁居未央宫。

长乐宫就成为吕后和历代王后经常居住的地方了,因此被称为“东宫”。

未央宫区:位于城的西南隅。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萧何主持修建的。

规模宏伟,设置也十分豪华。

刘邦观后,很不高兴,并责备萧何说:“天下汹汹,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说:“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刘邦听后,觉得有一定道理,就认同了。

未央宫区,周长22里,约合今7.6千米,台殿43个,假山6个,池沼13个,门闼(tà,小门)95个。

其中的昭阳殿,在诸宫中最为壮丽。

由于未央宫雄伟壮丽,西汉以后的王莽、西晋、前赵、前秦、西魏、北周等朝的政治中心均设在这里。

未央宫也就成为了历史上著名宫殿。

建章宫区:位于城西的上林苑中,隔城墙与未央宫相对。

这里是汉武帝刘彻时期建造的。

整个宫区建筑平地崛起,是一群庞大的宫殿群,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

建章宫区周长20里,合今7千米,有三十六宫,即文献记载的“承光十一宫,平乐、茧馆二十五,共三十六宫。

”汉武帝刘彻由于迷信神仙之道,还在宫中建筑一个柏梁铜柱,高20丈,大7围。

上有金铜仙人,舒掌捧铜盘。

盘中置玉杯以承云表之露。

取露与玉屑和之服用,以求长生不老之道。

汉武帝在建造建章宫时,还在它的西边开掘了一个太液池,占地面积约有10顷。

在池中,还修筑了三山,即蓬莱、方丈和瀛洲,以此象征海上的三神山。

西汉末年,长安城的宫殿群曾被焚烧。

特别是在东汉末年,董卓在长安城中纵兵杀掠,使长安城满城“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长安城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西晋末年,由于战乱,长安城更是“户不盈百,墙宇颃毁,蒿棘成林”。

这是长安城第一次走向衰落。

三、隋唐时期的长安城隋初,汉代的长安城已经破败不堪,加之水苦不能食用,所以隋文帝杨坚只好选择在龙首原的南侧,另行兴建都城,即大兴城(开皇二年,582年)。

隋大业九年(614年),隋炀帝杨广曾动用十万民工开始大规模地修建大兴城。

由宇文恺任城市的总设计师。

他曾先后到洛阳、邺城参观,吸收了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邺城南城的优点,利用龙首原南侧的六条冈阜,进行设计。

按《周易》的八卦学说,把这六条冈阜视为“乾之大爻(yáo,旧读xiáo)”,“于九二置宫阙,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

九五位贵,不欲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整个京城宫阙都占据高地。

长安城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动工兴建,到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修筑完毕,历时达半个世纪之久。

全城的规划,主要分宫城、皇城和外廊城三部分。

宫城,包括太极殿、东宫和掖庭宫等,位于长安城北部最中央,是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据《长安志图》记载:“宫城东西四里(合今 2.15千米),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合今 1.55千米),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合今7.31千米),高三丈五尺(合今11.8米)。

”南面有五个门,正中为承天门,北面有二门,偏中的为玄武门。

皇城,又名子城,是隋唐封建政府机关所在地,是隋唐的政治中心,各种百官衙署都设在这里。

皇城位于宫城之南,与宫城仅隔有一条街,皇城与宫城之间没有城墙。

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皇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合今 2.36千米),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合今 1.86千米),周十七里一百五十步(合今9.4千米)。

”在皇城的南面,共有三门,东为安上门,中为朱雀门,西为含光门。

在皇城的东面,共有二门,南为风景门,北为延喜门。

在皇城的西面,设有二门,南为顺义门,北为安福门。

宫城的承天门和皇城的朱雀门南北连结的直线是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心线。

外廓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和皇城,这里是一般百姓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商业区。

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外廓城的面积是“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合今9.88千米),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步(合今8.65千米),周六十七里(合今36千米),高一丈八尺(合今 6.48米)。

”整个城墙全是板筑土墙,墙基厚达9~12米。

城内南北有十一条大街,东西有十四条大街。

在大街分割的空间内列置诸坊、奇观、官邸宅第等等。

东西南北各三门。

全城面积约有84平方千米,几乎相当于现存西安旧城十倍。

城内的宫殿主要有三大组,分别被称为西内、东内和南内。

西内,即太极宫,由于其位置稍稍偏西,因而称为西内。

太极宫,是隋时的大兴宫,内有16所大殿,主要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等,这几大殿是西内的中轴,东侧有东宫,供太子居住,西侧有掖庭宫,供妃嫔居住。

太极殿是太极宫的正殿,是唐初的政治中枢。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就出现在这里。

东内,即大明宫,它原为永安宫,位于龙首原上。

在整个长安城中,由于大明宫的位置在东北,故名东内。

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为他的父亲李渊避署用的宫殿,但大明宫尚未修成,唐高祖李渊就与世长辞了。

竣工后,改为大明宫。

唐高宗李治时期(公元650~683年),因患风痹病,经常居住在此,又曾一度改名为蓬莱宫。

大明宫的正殿叫含元殿,占据龙首原的至高处,高于平地数十米。

高宗以后,唐代的政治中心移到这里,国家的一切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含元殿北为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宣政殿的东侧还有宏文馆和史馆。

此外,殿、亭、观等有30余处,极为华丽。

尤其是麟德殿,位于太液池西的高地上,当时宫内的一切宴会或藩臣来朝、宰相奏事等都在此进行。

据研究,麟德殿的气魄超过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南内,又名兴庆宫,由于位于长安城的东南,所以称南内。

兴庆宫是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兴建的。

宫内有兴庆殿、南熏殿、长安殿、大同殿和沉香亭等许多重要建筑物,它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经常居住的地方。

解放后,西安市民在兴庆宫的废墟上建起了兴庆公园。

当年的著名的沉香亭,现在仍保留着。

隋唐长安城是经过规划,精心设计的。

街道宽广,里坊布局齐整。

全城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笔直端正。

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

朱雀大街以东属万年县管辖,以西属长安县管辖,各领55坊。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描述长安城时说:“百万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可见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是相当可观的。

唐代的长安城在鼎盛时期,人口曾达100万以上,经济十分繁荣,文化相当发达,居当时全国之首位。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信奉佛教,大修寺庙,致使长安城的寺观也居全国之首,如遗留至今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等就是当时所建,现以成为名胜古迹。

大雁塔位于今西安市城南八里。

这里原是慈恩寺,是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追念他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兴建的,故保慈恩。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高僧玄奘由印度回国,在此从事译经活动,创造了大雁塔。

关于雁塔的得名,可能与释迦羽化为鸽的故事有关。

塔初修五层,十八丈,外由砖砌,内为土心。

武则天时又重修。

目前,塔高64米,7层,平面为正方形;塔身十分坚固,是我国古代人们的一大创造。

隋唐的长安城,在唐“安史之乱”以后,经过各路“勤王兵”的焚烧、抢掠,搞得“宫室闾里,十焚六七”。

五代时期,由于后梁太祖朱温建都洛阳,使用的尽是长安宫室的材料,长安城的宫室屋房尽行拆毁,运往洛阳,使得千年帝都再度成为废墟。

到宋时,长安城只有皇城,其面积也大大缩小。

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封他的第三子忙哥刺为安西王,镇守关中,长安城为安西路的首府,建有安西王宫。

后因安西王叛逆,被诛,改为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明朝大将徐达进兵奉元路,改为西安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