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第八章产汇流

合集下载

chr8_产流机制

chr8_产流机制
We 取决于
i
和 f p 的相对大小.
Rs = f ( P, E , i, W0 )
17
2-3 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eration zone
2) P-E>D(当降雨终止时达到田间持水量)
P = I + Rs Rsub + Rs P = E + W f W0 + 123 I = E + W f W0 + Rsub
23
3-2 Dunne Theory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条件(Saturated overland flow)
临时饱和带上升到地面,之后再降的雨就不可能渗入地下产生 饱和地面径流.(上层包气带较薄较容易满足) 必要条件: ①在包气带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上 土层较薄. ②A层(上层)土壤含水量必须达到 饱和.
记为R
R = Rsub + Rs = P E (W f W0 ),
R = f ( P, E , W0 )
18
Part 3 Physical conditions for runoff generation
A
Horton理论(Horton Theory)
B
Dunne产流理论(Dunne Theory)
地面
包气带
地下水面
毛管悬着水带 (zone of suspended capillary water) 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 (zone of rising capillary water) 毛管上升水带 地下水面
饱和带
1-1 Aeration zone and saturated zone
(c)非均质土层 请写出土层A和B的I,D,Rsub之间的 关系表达式

产汇流

产汇流

6
20.2 21.9 2.2
6.8
7
第二节 流域产流分析


产流:是指流域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其实质是水分在下垫面 垂直运行中,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发展过程,也是流域下垫面 (包括地面和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一、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1、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的作用 对一场总降雨量P的降雨过程来说,下渗到包气带土层中的水量为:
(1)支持毛管水(毛管上升水)
(2)毛管悬着水

4.重力水
(二)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常数
1. 土壤含水量(率) 一定量的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mm)。 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容积含水率 2. 土壤水分常数
(1)最大吸湿量(饱和空气中,吸收水汽) (2)最大分子持水量(土粒分子) (3)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 (4)毛管断裂含水量 (5)田间持水量(渗透与保持的界限) (6)饱和含水量
一层模型: 假定流域蒸散发量与流域蓄水量成正比,则 有:
Wt E t EM t WM
EM t 时段内流域的蒸散发能力
含水量W
三层蒸散发量计算公式
含水量W
Wdm
深层
WL t C 当 EL C(EM EU ),, 即 WLM WL t EL (EM EU ) WLM
WL t 当 EL C(EM EU ),, 即 WLM
月 日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25 P(mm) EM(mm/d) 26 60.3 27 78.8 6 28 14.7 5.6 29 30 1 2 7 3 4 20.2 6.8 5 21.9 2.2 60.3 K 78.8 14.7
Pa
5.6 100 100.00 94.40 89.11 84.12 78.40 0.932 91.90 100.00 95.25 0.944

水文学原理-第8章 径流

水文学原理-第8章 径流

流域出口
河网汇流 坡面汇流
2020/2/1
流域汇流过程
13
坡地水流进入河网后,使河槽水量增加.水位升高,这就是河流洪 水的涨水阶段。在涨水段,由于河槽贮蓄一部分水量,所以对任一河 段,下断面流量总小于上断面流量。 随降雨和坡地漫流量的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河槽水量减少,水 位降低,这就是退水阶段。 这种现象称为河槽调蓄作用。河槽调蓄是对净雨在时程上进行的第 二次再分配。
河流水位的变化,从本质上看是河流流量的变化,流量增大,水位升 高;流量减小,水位降低。因此,水位变化实质上是流量变化的外部反映 和表现;另一方面,流量大小可以通过水位高低反映出来,即二者呈某种 函数关系Q=F(H),水位升高,流量增大。即Q=F(H)呈单调递增函数。
2020/2/1
15
根据图还可以看出降落在流域上的
降雨过程与经过流域下垫面的作用后
形成的流量过程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
①次降水量大于相应的次洪径流深。
降落在流域上的雨水必然有部分消耗
于植物截留、填洼、下渗以及蒸散发
等损失,使得最后流出流域出口的水
量小于降落在流域内的水量。
②两条过程线的形状不同。降水过程
第八章 径流
2020/2/1
1
主要内容
1
径流形成的过程
2
河流水情
3 洪水与枯水与冰情
4 径流的分割与计算
5
径流的影响因素
2020/2/1
2
一、径流形成的过程
(一)几个基本概念
径流:由降水所形成的,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路径流 动的水流。
地表径流:沿着地面流动 的水流
壤中流:在土壤中流动的
2020/2/1

chap8流域产汇流计算-第14讲

chap8流域产汇流计算-第14讲

•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雨量充沛、地下水位较高,包 气带较薄,土壤缺水量不大,易于为降雨所满足,达 到田间持水量(即蓄水量达到Wm),称蓄满。蓄满 前,降雨全部用于补足土壤缺水,不产流;蓄满后的 降雨,全部成为径流,且入渗达到稳渗率fc,入渗部 分形成地下径流,超过稳渗的形成地面径流。称这种 产流方式为蓄满产流
式中
P —一次降雨总量,mm; E1 ——雨期蒸发量,mm;
We ——降雨结束时的该处蓄水容量,mm; W0 ——降雨开始时的该处蓄水容量,mm;
RS ——地表径流量,mm。
包气带对降雨的调节与分配作用
蓄满产流方式水量平衡方程为:
P E1 E2 Wm W0 RS RG1 RG2
(四)稳定下渗率fc的计算及地面地下净 雨划分
蓄满产流模型及应用介绍 地面地下净雨的划分

由于地面、地下径流的汇流特性不同,汇流计算要求把总净 雨划分为地面净雨过程和地下净雨过程。根据蓄满产流的概 念,只需求得稳渗率,便可将总净雨划分为地面、地下两部 分。
按蓄满产流模型,只有当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即包 气带蓄满后才产流,此时的下渗率为稳定下渗率fc。当 雨强i>fc时,(i-fc)形成地面径流,fc形成地下径流。
组平行等距离的450 直线。 相关图下部属流
45

R(mm)
域部分产流情况,产 流量随降雨量减少迅 速降低,表现为一组 向下凹的曲线。
P~Pa~R相关图
降雨径流相关图法 实例
Pa=0 P (mm)
P4
20
40
60
80 100
例:某次降雨前
Pa=58mm,各时段 雨量分别为P1, P2,P3,P4 。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

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探讨及其应用

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探讨及其应用

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探讨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流域产汇流是水文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水从地表、大气和地下水体中被汇集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深入理解对于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基本理论,包括产流机制和汇流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不同流域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汇流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流域产汇流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本文还将关注流域产汇流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研究。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流域产汇流过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洪水预报、水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流域产汇流过程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强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解,推动其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水文学、水力学、气象学以及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理解和分析流域产汇流过程的框架。

产汇流过程描述了雨水或融雪如何在流域内分布、转化和汇集,并最终形成地表径流或地下水流的过程。

在产汇流过程中,降雨或融雪首先转化为地表径流或入渗成为土壤水。

这个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降雨强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地形坡度等。

土壤水一部分会转化为地下水流,一部分则通过蒸发、植物蒸腾等作用回到大气中。

地表径流则会沿地形流动,汇集到河流或湖泊中。

产汇流模型是描述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产汇流模型有流域水文模型、单位线模型、SCS曲线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数学公式和参数,模拟降雨或融雪在流域内的转化和汇集过程,从而预测流域的径流量和洪水过程。

产流与汇流

产流与汇流

一、流域降雨分析
(一)单站降雨特性分析 1、降雨强度过程线 降雨强度过程线就是降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过程线。
10
通常以时段平均雨强 i 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的柱 状图表示,当 t 取很小并趋于零,过程线变为光滑 曲线,即为瞬时雨强i过程线。
11
2、降雨量累计曲线
以雨量累积值为纵坐标,相应时间为横坐
17
(1)算术平均法 当流域内雨量站分布均匀,地形起伏 变化不大时,可根据各站同时段观测的 降雨量用算术平均法推求:
18
(2)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 当流域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为了更 好地反映各站在计算流域平均雨量中的 作用。 假设:流域各处的雨量可由与其距离最 近的雨量站代表。
19
先用直线连接相邻雨量站(包括流域周边外的雨 量站),构成若干个三角形,再作每个三角形各边 的垂直平分线,这些垂直平分线将流域分成n个多 边形,流域边界处的多边形以流域边界为界。每个 多边形内有一个雨量站,以每个多边形内雨量站的 雨量代表该多边形面积上的降雨量,最后按面积加 权推求流域平均降雨量:
i dt
而曲线上任一时段的平均坡度即为该时段平均降雨强 度 ,即 P
i
i
t
14
3、降雨强度~历时曲线 统计降雨强度过程线中各种不同历时 的最大平均雨强。
15
最大平均雨强与历时的关系即为降雨强 度~历时曲线。
16
(二)流域降雨特性分析 1、流域平均降雨量 由雨量站实测雨量记录,计算流域的平 均降雨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算术平均法 2)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 3)等雨量线法
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凋萎含水量的差值称
流域蓄水容量(Wm )。土壤含水量与前期降 雨有密切关系,可以用参数 前期影响雨量 (Pa )来反映。

水文学原理__第8章(CCC)

水文学原理__第8章(CCC)

饱和带 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
Rg
越流
讲解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i 降水强度
f
F
下渗强度
下渗水量
D
Rs
包气带缺水量
地表径流
Rg
Rgb
地下径流
壤中径流
Rsat
饱和地面径流
下面介绍霍顿产流理论
图示超渗地面径流产流——1
i = 1.5cm/hr
i= 1.5cm/hr
r s= 1.0cm/hr
f = 2.0cm/hr f = 0.5cm/hr
坡地汇流过程 汇流过程 河网汇流过程
径流形成过程分解为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
是降雨到达地表经植物截留、地表填洼、
入渗、蒸发损失后,
转化为不同成分的净雨量(称产流过程),
净雨 再汇集到 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称汇流过程)
产流过程,为何又称流域蓄渗过程
定义:是各种径流成分的形成过程,
是降雨到达地表经植物截留、地表填洼、
总径流量中各种径流成分是如何发现的?
在图上得到 有多个转折点的连续折线段,
这些折线段代表不同退水速度的成分水流。 可以推理: 有不同成分的径流在时间上是先后形成的,
它们的产流速度不同及 来源不同,
从而构成了河道断面的总水量。
为何在涨水段没有这种明显的现象?
涨水阶段的 洪水过程线陡升, 涨水部分绘在单对数纸或双对数纸上,
降水量 降雨期间的截留与蒸发量 储存土壤水的蒸发量 下渗水量 地表径流量 壤中径流量 地下径流量 土层A与B的平均初始蓄水量 土层A与B 时段末平均蓄水量
考察某时段内,包气带的水量平衡要素
P
E1 +E2
地面
Rs F
土层A 土层B 潜水面

水 文 学 原 理(八产流机制)

水 文 学 原 理(八产流机制)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2 不同的产流机制
c 壤中水径流(Rint)的产流机制 壤中水径流(Rint)
fA fB
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沿界面流动的径流.
Rint = ∫
Rint =
物理条件: 物理条件:
f cA ≥i ≥ f pB
(i f pB )dt + ∫
pB
i > f cA
( f cA f pB )dt
f pB )dt
f cA ≥i ≥ f pB
∑ (i f
)dt +
i > f cA
∑( f
cA
(1)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并且上层土壤的质地比下层粗 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2)至少要上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至少要上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I E > D I E ≤ D
P = E + (We W0 ) + Rs
EA A层 层 B层 层 C层 层 EB EC ED F FA Rss,A Rss,B
FB Rss,C FC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1 霍顿产流理论
降雨产流受控于两个条件: (a)雨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超渗地面径流 )雨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 (b)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地下水径流 )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第八章 产流机制
主要内容
包气带及其结构 包气带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基本产流模式
降雨径流过程

产流与汇流

产流与汇流
7
第二节
降雨径流影响要素计算
产流方案
根据流域降雨、蒸发和
径流资料,分析确定降雨量、土壤含水 量和径流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汇流方案
根据流域降雨和流量资
料,推求净雨和出口流量之间的关系。
8
P(t)
R(t) P~R Q(t)
R ~Q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P(t) P~R
R(t)
R ~Q Q(t)
流域产流方案与汇流方案制定
30
退水曲线是流域蓄水消退曲线,对同 一流域的各次洪水,将若干条流量过程线
的退水部分绘于透明纸上,然后沿时间轴 左右移动,使退水线尾部重合,其下包线
可作为标准的地下水退水曲线。
Q (m3/s)
地下水退水曲线
t 退水曲线
地下水退水满足线性水库微分方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W Q dt
消除 W 得 从0~t 积分
37
方法2:根据退水方程
Qt Q0 e
t Kg

1 ln Qt ln Q0 t Kg
由若干个Qt 点绘 lnQt~t 图,直线的
斜率为-1/Kg,从而定出Kg。
LnQt
1 ln Qt ln Q0 t Kg
1/kg 1.0
t
Q
R
t 退水曲线 次洪水过程线划分
t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流特性不
若第t日内无雨,则
Pa,t+1= K Pa,t
若第t日内有雨无径流,则
Pa,t+1= K(Pa,t+ Pt )
上式限制条件: 当Pa,t+1≥Wm 时, Pa,t+1=Wm
Pa,t kP 1 k P 2 k P 3 k P n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径流的形成过程、河流与流域、河流水清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径流的形成过程、河流与流域、河流水清
• 地面分水线所构成地面集水区域称集雨面 积,地下分水线构成地下集水区。一般来 讲,流域所指的实际是地面集水区。
流域的平面形状特征
(1)河系类型
扇 形
羽 毛 状
平 行 状
混 合 形
3 (2)河流等级


3 3


3 3
2 2

1 11 1
2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 1
2 1



33
干 流
干 流
河流等级 有两种计算方法: a、 从河口(干流)算起
三 河网汇流
定义: 各种径流成分在河网内沿河槽作 纵向流动和汇集的过程称河网汇流。
Q
出口断面
t
汇流示意图
蓄渗过程 的分类
径流形成过程
产流过程 汇流过程
蓄渗过程 坡面汇流 壤中汇流
地下水汇

河网汇流
四、 等流时线概念
• 定义: 在流域汇 流的过程中,流域上 具有相同的到达出口 断面汇流时间各点的 连线称等流时线。
径流深度R:将计算时段内径流总量均匀铺 在某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上,其响应的水 层深度。
公式: R W 1 A 1000
径流系数 :任意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同时 段内降水深度P之比。 公式:=R/P
例:下表给出了6个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年,月 径流量资料。
一,计算各站的年径流量(亿米3,取四位有 效数字),年径流深(记至0.1毫米),和年径 流模数(分米3/公里2计,取三位有效数字,但 小数不超过三位)。
b、从河源开始算起
(3)河网密度
• 定义:流域内河流干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 面积之比。
• 公式:D=L/A • D大的流域,排水良好,水文响应较快。D

流域产汇流的计算过程

流域产汇流的计算过程

水质预测
水质监测
定期对流域内的水质进行监测,包括 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
水质变化预测
根据历史水质数据和未来气象预测, 预测流域内水质的变化趋势。
06
流域产汇流的实践应用
水资源管理
01
02
03
预测洪水
通过计算流域产汇流,可 以预测洪水发生的时间和 流量,为防洪减灾提供科 学依据。
水资源规划
THANKS
感谢观看
水力学模型法
概念
水力学模型法是一种基于水力学原理,通过建立水力学模 型来模拟水流运动的方法。
优点
水力学模型法的计算过程相对简单,能够较为快速地得出 结果,同时也能够考虑流域内的水流运动规律。
计算过程
水力学模型法通常包括水流运动方程的建立、求解和验证 等环节,通过输入流域的水位、流速等数据,模型可以计 算出流域的产流量和汇流量。
植被类型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湿度、降雨截留和地表径流的影响不同。例如, 森林能够有效地截留降雨、减缓地表径流的形成。
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会影响流域产汇流。例如,农业用地的大量 开垦可能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增加。
05
流域产汇流的模拟与预测
水文循环模拟
降水模拟
根据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模拟流域内的降水分 布和过程,为产流计算提供输入。
土地利用规划
流域产汇流计算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水环境治理
水质监测
通过流域产汇流计算,可以监测 水质变化情况,为水环境治理提 供依据。
水生态修复
根据流域产汇流计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果,可以 制定水生态修复方案,恢复水域 生态平衡。

流域产流与汇流

流域产流与汇流

第二节流域产流与汇流上一章第七节曾述及,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是降雨径流形成的结果,而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流域产流,流域汇流两个过程。

本节将分别介绍这两个过程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产流、汇流理论是河流水文学的核心理论,它是以综合分析自然现象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是地理水文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尚待完善。

我们地理水文工作者责无旁贷地应该投入流域产流、汇流理论的研究中去。

一、流域产流理论产流过程是指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是流域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产流实质上是流域降水后,水在具有不同的阻水、吸水、持水和输水特性的下垫面土层中垂向运行时,“供水与下渗”一组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

有供水而无下渗,例如,雨水降在全不透水的岩石面上,并不构成矛盾,没有产流问题,只有汇流。

有供水有下渗,则不仅存在产流问题,同时也存在不同成分的径流生成问题和不同量的时间分配问题。

供水与下渗的矛盾贯穿于整个产流过程中,它不仅时间上自始至终,而且在空间上贯穿于整个包气带和整个流域。

(一)产流机制水在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供水与下渗矛盾在一定介质条件下的发展机理和过程,称为产流机制。

不同的供水条件和不同的介质条件,径流的形成过程与机理各异,因而就出现不同的产流机制,呈现不同的径流特征。

1.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是指供水与下渗矛盾发生在包气带上界面(地面)的产流机制。

地面径流的形成过程是在降雨、植物截留、填洼、雨期蒸发及下渗等几个过程组合下的发展过程。

它们都是在相应的作用力下垂向运行的过程。

自降雨开始至任一时刻的产流过程如下式:式中,R s(t)、为t时刻地面径流深;i、in、e、sd、f分别为降雨强度、截留率、蒸发率、填洼率、下渗率(毫米/分)。

上式右方降水是收入项,其余为损失项。

由式可见降水是产流的必要条件。

流域上有降水产流才有可能。

但降水并非只是产流的唯一条件,只有满足了植物截留、蒸发、填洼和下渗的损失,才具备产生地面径流的充分条件。

产流与汇流

产流与汇流


t
Kg
Q
Qt t Qt e
Qt
Qt+△t t t + △t

t
Kg
0
t
地下水时段退水方程
确定Kg的方法 方法1:根据地下水退水曲线上每隔
△t的流量值Q(t)、Q(t+△t),可算出
Kg
t ln Q(t ) ln Q(t t )
取若干计算值的平均值作为流域的Kg。
K7= 1-6.8/100=0.932
计算说明
Pa(mm)
6月25日-26日总雨量很大, 6月27日Pa达Wm Pa=0.944(100+14.7)= 108.3 >100 取100 Pa=0.944×100=94.4 Pa=0.944×94.4=89.1 Pa=0.944×89.1=84.1 Pa=0.932×84.1=78.4 P=20.2+21.9=42.1mm Pa=78.4mm
第三章
产流与汇流
1
第一节 概述
1)径流:由流域内降雨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 地下向河流、湖泊、水库、地下含水层等水体 汇集的水流称为径流。 其中:被流域出口断面截获的部分称为河 川径流。 从降雨落到地面再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 整个过程称为河川径流形成过程,它包括流域 产流和流域汇流两个子过程。
2
2)产流过程 降落到流域表面的雨水,除去损失, 剩余的部分形成径流,也称为净雨。 通常把降雨扣除损失成为净雨的过程 称为产流过程。净雨量称为产流量,降 雨不能形成径流的部分雨量称为损失量。
W K gQ
dQ 1 Q dt Kg
Q
Qt
0
1
Q
dQ
1
Kg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八章--流域产流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八章--流域产流

c——系数,总是小于1,
27
28
三、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包气带中的孔隙和裂隙等具有吸收、储存和输 送水分的功能。这种功能将导致它对降雨的一 系列再分配作用。
29
(一)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地面犹如一面“筛子”。地面的下渗容量好比“筛孔”, 下渗容量大表示筛孔也大,可以把大的雨强“筛入”土 中;下渗容量小表示筛孔也小,只能把小的雨强筛入土 中。由于下渗容量是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直至达到稳定下渗率,因此,地面像一面筛孔会逐渐变 小的“筛子”。
24
这种机理可具体表述为:当雨强(i)大于上界面 的下渗容量(fp)时,实际下渗率fa等于fp;
当 i f p , fa。 i
于是一场降雨中包气带增加的总水量应为:
I f pt it
i fp
i f p
25
(2)包气带水分的消退
包气带水分的消退同样发生在它的上、下界面 上。上界面消退水分是由于蒸散发,下界面消 退水分是由于内排水。
River

Groundwater
1
产流相关概念
产流:从降水开始到径流产生的过程。
径流:降水所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 湖泊等流动的水流。
产流量:降水在产流以前要经受许多损失,其中包 括:①植物叶面截留;②渗入土中补充薄膜水与 毛管水;③填洼。如尚有剩余,就成为产流量。
产流机制: 水在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供水与下渗矛盾在 一 定 介 质 条 件 下 的 发 展 机
43
(1) 上层粗下层细
上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大于下层土壤的饱和水力 传导度。供水开始后的下渗首先受控于上层土壤。当 湿润锋面到达上、下两层土壤的界面时,下渗又变为 受控于下层土境。

水文学原理第8章

水文学原理第8章

包气带蓄水量变化量 ΔW = W2 - W1
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 W F E 2R sbR g
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
包气带蓄水量的变化 WW2W1
总蒸发量 EE1E2
地表处水量平衡 PFRsE1 下渗水量的转换 FE 2R sbR g W
上两式相加
W P E R s R s b R g
总径流量中各种径流成分是如何发现的?
在图上得到 有多个转折点的连续折线段, 这些折线段代表不同退水速度的成分水流。
可以推理: 有不同成分的径流在时间上是先后形成的, 它们的产流速度不同及 来源不同, 从而构成了河道断面的总水量。
为何在涨水段没有这种明显的现象?
涨水阶段的 洪水过程线陡升, 涨水部分绘在单对数纸或双对数纸上, 没有明显的流量变化转折点。
河网汇流阶段: 净雨水量再沿着各级干支流的河槽, 从上游向下游汇集到 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提示:下面讲述思路
1. 为何有四种径流成分, 四种径流成分如何在洪水过程线中体现出来?
2. 详述各种径流类型的产生机制 3. 介绍霍顿传统产流观点,
总结霍顿产流观点的局限性 4. 再介绍基于霍顿产流认识的产流理论发展历程
第八章 产流机制
1. 包气带水量平衡 2. 产流过程概述 3. 产流机制 4. 单点产流类型与单点产流模式
P94 公式8-11,,少下标 “sb” rsat =i-rsb-fBC
8.1 包气带水量平衡
1. 什么是包气带 、水分带结构、潜水 2. 包气带分层及分层内水分运动特征 3. 为何先讲包气带水量平衡 4. 包气带不同层位的水量平衡
考察某时段内,包气带的水量平衡要素
P E1+E2
地面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八章 流域产流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八章  流域产流
在深度j以下土壤的饱和 水力传导度小于降雨强度i , 在深度j处将会产生临时积 水。
47
3、土壤水分的内排水过程 内排水的实质也是下渗水流的再分配过程。发生
在地下水位较高或者地下水埋深虽然较深,但 包气带处于饱和状态,包气带与饱和带的水分 之间有水力联系。
48
非饱和下渗方程:
[D() ] dK ()
43
(1) 上层粗下层细
上层土壤的饱和水力传导度大于下层土壤的饱和水力 传导度。供水开始后的下渗首先受控于上层土壤。当 湿润锋面到达上、下两层土壤的界面时,下渗又变为 受控于下层土境。
如果初始时刻下层土壤已达到饱和含水量,则在交界面 上将形成临时积水,并逐渐上升,产生压力水头。
如果初始时刻下层土壤干燥的?
33
包气带土层的“门槛”作用
田间持水量起着控制作用,它好像“门槛”一
样。 I E W0 Wf

表明包气带土层的储水量超过这一“门槛”,因此会有水分
“溢出”土层,
而当
I E W0 Wf
则表明包气带土层的储水量低于这个“门槛”,因
此就不会有水分“溢出”土层,即没有产流。
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可形象化地称为“门槛” 作用。
裂隙按含水层分
开裂隙 闭裂隙 隐裂隙
19
三、包气带的水分分布特征
20
21
四、 包气带水分动态
1、描述包气带水分动态,包括增长过程和消退 过程。
2、分析出包气带地面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3、分析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4、写出包气带各层的水量平衡公式。 5、了解中国不同气候带包气带的水分动态。
9
三、裂隙和裂隙水(一)裂隙分类 按其成因可分为成裂隙、构造型隙和后生裂隙三类。

工程水文第八章产流1详解

工程水文第八章产流1详解
式中,Et 为第t日的流域蒸散发量(mm);Wt 为第t日开始时的流 域蓄水量(mm);Wm 为流域蓄水容量(mm);Ewt 为第t日的水 面蒸发器蒸发量(mm),一般取E601型或80cm套盆式水面蒸发器 的观测值;Kwt 为折算系数,对一定的蒸发器和一定的流域,将随 季节而变化,可参考附近地区的数值或通过优选求得。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
dS I O Q(t) dt
Kg
dS dt
dQ dt
kgQ(t)
dQ dt
Q(t ) Q(0)et / kg
Kg
ln
t Q(t) ln Q(t
t)
3、径流量计算 实测流量过程线割去非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后,本次降雨形成 的径流量
R 3.6 Qt F
在退水规律比较一致的流域, 可在CD段上找与A点流量相等的
第二节前期流域蓄水量及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
一、前期流域蓄水量W的计算
流域蓄水量主要是指,在流域降雨能够影响的土层内土壤含蓄 的吸着水、薄膜水和悬着毛管水,不包括重力水,是土壤能够保 持而不在重力作用下流走的水分。在土壤蓄水量的计算中,往往 取土壤蓄水量的最小值(相当于凋萎系数)为计算零点,称田 间持水量与最小蓄水量的差值为土壤蓄水容量。土壤实际蓄水 量在零与蓄水容量之间变化。流域上各地点的蓄水容量是不同的, 可从零变化到点最大蓄水容量,其流域平均值以Wm表示,称 流域蓄水容量。
(合并为直接径流或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包括浅层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径流)
深层地下径流不是本次降雨形成的需分割。所以地下径流一般 是指本次降雨形成的浅层地下径流。
深层地下径流比较稳定,流量也较小,是河川的基本流量, 又叫基流。基流一般取历年最枯流量的平均值或本年汛前最枯 流量用水平线分割。

产汇流计算

产汇流计算
以时段雨量为纵坐标,时段的时序为横坐标 绘成时段雨量直方图,也称雨量过程线。用雨 量筒人工观测的结果可以直接点绘这种过程线 。
一、流域降雨分析
单位时段的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量过程线
可以转换成雨强过程线,其纵坐标值为i = P /Δt。
以降雨开始后雨量累积值为纵坐标,相应时 间为横坐标点绘的曲线称累积雨量曲线。累积
对于包气带不厚且雨量充沛地区, WM 值在实
用上可由实测雨洪资料推求。其方法是选取久旱不
雨后一次降雨量较大且全流域产流的资料,计算出
流域平均雨量P及所产生的径流量R。由于久旱不雨,
可以认为Pa = 0,故
WM = P - R - E雨
(2-5)
流域日蒸发量 E 是该日气象条件(气温、日照、
湿度、风速等)和土壤含水量 P 的函数。当 Pa = 0 时 E = 0;Pa = WM 时,E = Em。Em称为土壤最大
i fp
i f p
RS (i f p ) i fp
P I RS
(1)
②包气带土层对下渗水量的再分配作用: 当降雨结束时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
I E (Wm, W0, ) RG (2)
当降雨结束时包气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
I E (We, W0, ) (3)
二、自然界中两种基本的产流模式
R=Rg+Rs
P
fc
Rg
R=Rs+Rg Rs
1、fc 的分析推求
例:流域降雨量如表,另外由相应的洪水过程线求得
的地面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试计算流域的 fc值。
tc
I hg △hg
fc
hs △tc
p
Q
RS=47.2mm Rg=28.4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面地下径流分割及计算
⑴地面地下径流分割 为分别研究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产汇流规律,需将总 径流中把地下径流(基流)分割。常用的两种方法: ①水平线分割法:如图12-2-3所示,从实测流量过程线 的起涨点a作一水平线交过程线的退水段于c点,则水平 线ac就认为是该次洪水的地面地下径流分割线。
②斜线分割法:如图12-2-4所示,将绘在透明纸上的标准 退水曲线蒙在要分割的洪水过程线的退水段上(注意比 例尺的一致),使横轴重合,然后左右移动,当透明纸 上的标准退水曲线与洪水退水段的尾部吻合后,则两线 前方的分又点C就是地面径流终止点。从实测流量过程线 的起涨点a到地面径流终止点c连一斜线ac,既为地面地 下径流分割线。
它们之间的联系可简明地表示成图12-1-1所示的流程图。
2. 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基本思路
产流计算的方法有降雨径流相关图法和初损后损法等; 汇流计算的重点是单位线法和瞬时单位线法。 无论产流计算还是汇流计算,基本思路都是,先从实际 降雨径流资料出发,分析产流或汇流的规律;然后,用
于设计条件时,则可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用于预
Wt Et k w,t E w,t Wm
(12-2-4)
E t 为第t日的流域蒸散发量(mm); 式中,
W t 为第t日开始时的流域蓄水量(mm);
W m为流域蓄水容量(mm);
E w , t为第t日的水面蒸发器蒸发量(mm),一般取E601型或80cm
套盆式水面蒸发器的观测值; k w , t 为折算系数,对一定的蒸发器和一定的流域,将随季节而变 化,可参考附近地区的数值或通过优选求得。
12.2.2 径流资料的整理与计算
1.洪水场次划分及次洪水总径流深W的计算
洪水场次划分是指,将非本次降雨产生形成的径流分割 出去。如图12-2-1。多数情况下,与本次降雨所对应的 径流过程,不仅包括本次降雨形成的地面、地下径流,
而且还包括前期降雨的地下径流。如图中的虚线ag以下
的水量,它表示如果没有降雨Ⅰ时,河中仍有持续的径 流,称其为“基流”。另外,该次洪水尚未退完又遇降 雨时,还会有后期洪水混入,如图中的第Ⅱ场洪水。
图12-4-3 某流域P~Pa~T~Rs相关图
12.4.2 蓄满产流模型法
1.蓄满产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蓄满产流模式:降雨使含气层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 之前不产流,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 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以后的降
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流域上只有蓄满的
地方才产流,故产流期的下渗为稳渗率fc,其中下渗至 潜水层的部分成为地下径流,超渗的部分成为地面径流。
2.P+Pa~R(Rs)相关图法 有时会遇到降雨径流资料的 相关点较少,可采用绘制简化的降雨径流相关图P+Pa~ R(R相关图P+Pa ~R(Rs)
3.多变量降雨径流相关图
以W或Pa为参数的三变量相关图,一般只适用于我国湿润 地区,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除考虑凤外,还要考虑 降雨历时等更多变量的相关图。图12-4-3为P~Pa~T~ Rs相关图。
12.5.2 初损 I 0 的确定
1.由实测资料分析各场洪水的初损 I 0 流域较小时,降雨基本一致,洪水过程线起涨点前 I0 。 的累积雨量就是初损 对于较大的流域,可在其中找小流域水文站按上述 I0 。 方法确定
2.综合分析 I 0的变化规律 利用实测雨洪资料,分析各场洪水的 I 0 及相应的流域起 Pa ,0 W0 ( i 0 ,并建立相 始蓄水量 ),初损期的平均雨强 关图,如图12-5-3。
12.5.3平均后损率的确定
12.5.4 产流量计算
12.6 流域汇流分析 12.6.1流域出口断面流量的组成
流域汇流是指,在流域各点产生的净雨,经过坡地和河 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形成径流的全过程。 同一时刻在流域各处形成的净雨距流域出口断面远 近、流速不相同,所以不可能全部在同一时刻到达流域出 口断面。但是,不同时刻在流域内不同地点产生的净雨, 却可以在同一时刻流达流域的出口断面,如图12-6-1。
用上式计算可取连续大暴雨之后的 Pa 等于 W m ,由 此向后逐日推算。
【例12-3-2】表12-3-2,某流域经分析求得 Wm 100mm , 5月份多年平均的流域日蒸散发能力为5mm,6月份为 6.2mm,由此算得: 5月份 K a,5月 1 E m Wm 1 5 / 100 0.950 6月份 K a,6月 1 E m Wm 1 6.2 / 100 0.938 表12-3-2 计算示例
⑵地面地下径流深的计算
地面、地下径流分割后,分割线上面的部分即地面径 流WS,下面的部分即地下径流Wg,其地面径流深RS、地下 径流深Rg分别除以流域面积F即可得到。
Ws Rs F
Rg Wg F
(12-2-2)
(12-2-3)
12.2.3 蒸发资料的整理与计算
流域蒸散发是产流量计算中的重要环节,是影响流域土壤蓄水量的 主要因素。流域蒸散发一方面取决于蒸散发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 供水条件,即流域蓄水量的大小。实用中一般假定流域蒸散发量E与 流域蓄水量W成正比,即
1.基本概念及含义: 流域汇流时间τ m :流域上最远点的净雨流到出口的历 时。 汇流时间τ :流域各点的地面净雨流达出口断面所经历 的时间。 等流时面积dF (τ ):同一时刻产生、且汇流时间相同 的净雨,所组成的面积。
2.流量成因公式及汇流曲线 流域出口断面t时刻的流量Q(t),是各种不同的等流时 面积上在t时刻到达出口断面的流量之和,即: (12-6-1)
第十二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
12.1 概
主要内容

由降雨过程推求径流过程 的基本内容与流程
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基本思路
1. 流域产汇流计算基本内容与流程
由流域降雨推求流域出口的河川径流,大体上分为两个步骤: ①产流计算:降雨扣除截留、填洼、下渗、蒸发等损失之后,剩下 的部分称为净雨,在数量上等于它所形成的径流深。在我国常称净 雨量为产流量,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为产流过程,关于净雨的计 算称之为产流计算。 ②汇流计算:净雨沿着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然后经河网汇流形成 流域出口的径流过程,这个流域汇流过程的计算称之为汇流计算。
W R F
(7-2-1)
2.流域地下径流标准退水曲线


流量过程线上的a点或a’ 点是否为流域地下退水流 量,可由流域地下径流标准退水曲线来确定。图12-2-2 中的下包线Q g~t,即为流域地下径流标准退水曲线,其 绘制方法是 以相同的比例尺,在方格纸上绘出各场洪水的退水流量 过程线; 用一张透明纸描绘出最低的退水过程线; 将此曲线移到另一场洪水的次低的退水段,在保持时间 坐标重合的条件下左右移动透明纸,使方格纸上的退水 过程线在后部与透明纸上的退水过程线相重合,井把它 也描绘在透明纸上; 如此逐一描绘各场洪水的退水流量过程线,就构成Q g~t 线。
12.3 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
对于设计情况,为简便起见,常用前期影响雨量 Pa 作为 衡量流域干湿程度的指标,反映流域蓄水量的大小。前 期影响雨量 Pa 的计算式为
Pa , t 1 K a Pa , t Pt
(12-3-3) (12-3-4)
但必须控制
Pa , t 1 Wm
Pa , t 1 分别为第t天和第t+1天开始时刻的前期影响雨 Pa , t 、 式中, 量(mm); P t 为第t天的流域降雨量(mm); K a 为流域蓄水的日消 退系数,每个月可近似取一个平均值,等于1 E m Wm ,其中 E m 为 流域月平均日蒸散发能力。
(12-4-1)
3.产流量计算公式
4. 流域蓄水量计算
5.净雨过程的计算
设降雨总历时为T,先确定计算时段Δ t,按所划分的时段 可得降雨过程 Pt ~t。用蒸发器实测水面蒸发值(或作 W0 ,以 修正)计算蒸发能力 E mt ~t。由起始流域蓄水量 及b 、 、C由实测资料预先分析确定,均 W m WUm , WLm , WDm 为已知值,根据上述已知条件,即可得产流过程。
12.4 降雨径流相关图法推求净雨 12.4.1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法
1.P~Pa~R (Rs)三变量相关图法
图12-4-1是某流域的P~Pa~R (Rs)相关图。
⑴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法的制作 以次降雨量P为纵坐标, 以相应的径流深R (Rs)为横坐标,可按对应的P、R (Rs) Pa 在图上绘一个点,并把它的 值注在点旁,然后按点群 分布的趋势,照顾大多数点子,绘出以 为参数的等值 Pa 线,既为P~ ~P Ra (Rs)三变量相关图法。
2. 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
,如果将全流域 流域上各点都有自己的蓄水容量W m 自小至大进行排列,计算出等于及小于某一 W m 各点的 W m
的面积,并以流域面积的相对值 FR F 表示,如图12-4-4。 FR 为小于、等 F 图中 为流域中最大的点蓄水容量, W mm 于 W的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值。蓄水容量曲线的线型 m 采用b次抛物线比较合适,即
12.6.2等流时线及其在地面汇流分析中的应用
1.基本概念及含义: 等流时线:流域上汇流时间τ 相等点子的连线,如图 12-6-2中标有 2 、„的虚线( 为单位汇流时 1 、 段长)。 等流时面积:两条相邻等流时线间的面积。 2. 等流时线在地面汇流分析中的应用 利用等流时线概念,分析图12-6-2流域上不同净雨情况 下所形成的出口断面地面径流过程。为计算上的方便, t 等于汇流时段 取计算时段 ,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图12-4-1 某流域三变量降雨径流相关图
该图应符合下列规律:
Pa 越大,损失愈小,R(Rs)愈大,故 Pa 等值线 P相同时, 的数值是自左至右增大的;
Pa 相同时,P愈大,损失相对于P愈小, dR(Rs)/dP愈大, P~R(Rs)线的坡度随P的增大而减缓,P~Rs也不应小于 450,P~R可以为450。 ⑵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法的应用 根据降雨过程及降雨开 始时的 Pa ,首先累计各时段的降雨过程,在图上查出累 计的净雨过程,然后将累计的净雨过程,两两相减,得 Pa 到各时段的降雨所对应的时段净雨。若降雨开始时的 不在某一条等值线上,则用内插法查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