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教案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三地理备课组吴盈利老师【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
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
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12时
0时
18时
12时
0时
18时
12时
0时
0时
0时
0时
0时
0时
0时
12时
12时
12时
12时
12时
12时
6时
6时
6时
6时
6时
6时
18时
18时
18时
18时
18时
18时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哪个纬度昼长最短?
5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6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4.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昼长最长(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昼最短(极夜现象)
5.从南极圈向北到北极圈昼长越来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
6.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4、哪个纬度昼长最长?
哪个纬度昼长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昼长最长(极昼现象)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昼最短(极夜现象)
5、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从北极圈向南到南极圈昼长越来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此时是什么节气?日期是多少?
6、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3、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赤道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长为一年中最长;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昼夜等长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另一半球反之)
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完整版】
7:当堂检测。思考今天你所在的地方昼夜长短是什么状态呢明天将如何变化呢
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昼夜变化的现象进行导入。
再回顾相关知识:晨昏线、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然后利用动态的光照图逐步分析:(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2)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3)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然后对分析出的规律进行总结。
最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得出的规律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5: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左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就开始向右侧发生变化,即导致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增长,北半球各地昼长随之逐渐缩短。由以上观察可知: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各地的昼长均逐渐增长,夜长逐渐缩短;另一半求反之。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王丽云
课题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Hale Waihona Puke 用具课件ppt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1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能感受到夏季天亮得早,黑的晚,昼长夜短;冬季天亮得晚,黑的早,昼短夜长。说明昼夜长短是在变化的,这节课就来一起探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知识回顾:晨昏线,昼弧,夜弧
3: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观察动态图会发现: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光线的入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分割昼弧和夜弧的晨昏线发生不同情况的倾斜,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学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知识归纳】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昼夜长度各为12小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24小时。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与夏至,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春分与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
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1.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3.昼长=(12: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00)×24.昼长=24—夜长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应用1.利用昼夜长短判断南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南半球。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
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所处的纬度越高;差值越小,纬度越低。
3.利用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日出地方时=12—昼长/2,日落地方时=12+昼长/2。
4.利用昼夜长短判断某地的季节昼长夜短为当地的夏半年,昼短夜长为当地的冬半年。
【典例精析】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
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经度为()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2.该城市应位于北京的()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解析】当地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8时30分—4时30分=14小时,故日出时间=12—昼长/2=5时。
所以当地地方时为5时时,对应北京时间为4时30分,要早30分钟,即该城市经度应在北京时间所用经度120°E向东7.5°,即127.5°E。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4. 分析和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昼夜的长短会有变化?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知识讲解:3. 通过简单的讲解,介绍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地球倾斜对昼夜长短的影响等。
词汇学习:4. 教授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日出、日落、黎明、黄昏、极昼、极夜等。
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操练。
观察实验:5. 分组进行昼夜长短变化的观察实验。
要求学生在一周内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并绘制成图表或图像。
数据分析:6. 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小结和总结:7.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拓展活动:8.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比较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教学评估:9.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10.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检验他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景象。
2. 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教学材料。
3. 观察实验记录表和绘图工具。
4. 数据分析的教学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掌握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我将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展示不同地区昼夜变化的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验,如体育课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本章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会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知识。此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对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们探索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现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为背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长短变化 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观察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差异。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观察。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手段
1. 实验仪器和模型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讨论和展示环节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总结归纳的成果
3.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认识的调查问卷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3. 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4.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及对昼夜长短的影响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引入学习主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们有没有觉察到夏天的白天比冬天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 学习新知(约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PPT展示,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原理,并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变化和地球公转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
3. 实验(约15分钟):安排实验活动,用橙子或苹果等代表地球,用手持小球或灯泡代表太阳。
让学生扮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角度时,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4. 讨论(约15分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解释他们观察到的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5. 检测与总结(约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检测,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程度。
随后,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6. 拓展(约10分钟):教师介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意义,并与昼夜长短变化做关联,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气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7. 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整理成一篇小短文,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板书设计:主题: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昼夜变化:- 自转导致地球不同区域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公转导致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昼夜时间相等- 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秋分:昼夜时间相等- 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原理,并能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
昼短夜长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2. 学生能描述并解释在不同季节中,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3. 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观察图表等方法,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 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地球公转及昼夜长短变化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好奇心强,善于提问,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
教学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地球表面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2.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介绍不同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
3. 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探讨地球公转对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如农业、交通、能源等。
4. 实践活动:运用地球仪、观察图表等方法,观察和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基本概念的学习,了解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第二课时:学习不同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原因。
第三课时:探讨地球公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举例说明其影响。
昼夜长短教案
昼夜长短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明白昼夜长短的形成原因。
2. 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能够描述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能够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模型2. 实验器材:手电筒、小球、地图等3.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资料4. 教学实验设计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的原因。
第二步:理论学习通过地球仪和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的形成原因。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第三步: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小球和地图等器材,观察和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从而探究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拓展应用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探讨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昼夜长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五步:总结复习对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相关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2.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有关。
3. 掌握如何使用日晷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日晷制作材料(卡纸、铅笔、剪刀、刻度尺、图钉等)3.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概念和实例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5. 计时器或钟表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探究(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解释其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使用图钉和卡纸制作日晷。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间段,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讲解(10分钟):1. 回顾小组活动的结果,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太阳位置的变化。
2. 解释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的原因,并与学生讨论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如何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再次观察日晷,比较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位置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会发生变化?3.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斜的概念,解释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
2.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太阳位置和使用日晷来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太阳位置的变化,加深对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
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情况,并撰写一份观察报告。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检查学生完成的观察报告是否准确描述了太阳位置的变化情况。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3.掌握如何利用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4.能够解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3.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4.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三、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2.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观察法;4.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1.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
3. 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1.讲解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2.利用实物或模型演示影子观察太阳高度角的方法;3.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影子,测量太阳高度角。
4.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1.讲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2.利用模型或实物演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过程;3.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2.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3.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含义。
同时,通过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教案
《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2. 理解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理解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导学法、讲解法、图表展示与启发引导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讲义地理图册、特级教师的讲课视频教学设计【导入设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在多媒体大屏幕上以问题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本节课的问题有:(1)同一天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怎样?(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2)太阳直射点位置所在半球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长。
)(3)为什么二分日昼夜等长?(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平分每一条纬线。
)(4)为什么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和赤道都是地球大圆,球面上任意两个大圆都相互平分)【课堂设计】引导学生自告奋勇地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点评。
结合高考考试大纲,对于高考经常涉及的考点给予详细点拨。
一、昼夜长短的判读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与夜长。
弧长15°为1小时。
在日照图中,常常画出经线,昼夜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读经度差数得出。
二、昼夜长短时空规律总结①纬度分布规律总结:a.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b.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c.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d.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②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如图所示:三、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及应用教案昼夜长短是指一天内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变化,即白天的长度和黑夜的长度。
这种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向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天。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交替。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开始昼间,然后慢慢升高到最高点,这时是正午,白天最长;接着太阳开始下降,直至在地平线上落下,进入黑夜。
地球的公转会导致昼夜长度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所以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公转速度就相对较慢,导致白天变短,黑夜变长;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公转速度就相对较快,使得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有一些实际的应用。
首先,昼夜的长短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
在天长夜短的夏季,由于白天时间长,人们活动时间增加,精力充沛。
而在天短夜长的冬季,由于黑夜时间长,白天短,人们会感到疲惫、倦怠,情绪较低落。
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导致季节性情绪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与光线不足有关的情绪障碍。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人们可以利用人工光源,例如光疗仪,来提供光线,缓解症状。
其次,昼夜长短还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地区的昼夜长短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例如在极夜和极昼地区,由于黑夜时间过长或白天时间过长,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
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调整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措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对能源的利用和节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夏季昼长夜短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更长的白天时间来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节约能源;而在冬季昼短夜长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合理的采暖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昼夜长短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应用。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马敬山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及时间变化规律。
2、学会根据已知有关信息计算某一地区的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间,判断日期【教学重、难点】重点: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难点: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教学方法】图解法、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想下大家已经在中加双语学校度过了快2个月了,那么请同学们说说开学到现在我们这里的白天和黑夜的长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那么全球各纬度地区在这段时间内白天和黑夜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本节课。
展示学习目标:见课件新课教学:知识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8最后一段和图1.23回答问题1、说出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时对应的日期、节气、晨昏线的倾斜方向及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2、说出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段和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的时间段3、能说出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或者南半球某个特定地点,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4、据图找出纬度相同所在半球不同的地区昼夜长短的关系明确一下知识:(1)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的分布情况;(2)各个日期段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新课讲解:以指导学生看图为主,图文结合,然后例题强化。
指导学生完成P19面读图思考归纳: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2、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昼夜等长,昼长 夜长都是12小时,日出时间都是当地时间6点,日落时间都是当地18点,无极昼、极夜现象。
3、纬度值相同但所在不同半球的两地A 和B ,有A 的昼长=B 的夜长。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例一: 1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2.中丁地为极夜时,图中四地黑夜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A .甲>乙>丙>丁B .乙>丙>甲>丁C .丙>乙>丁>甲D .丁>丙>乙>甲知识点二:昼夜长短的计算问题探究1、据本节所学赤道地区常年昼夜平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相同各跨180°,即昼长=夜长=12小时,那么如果某日某纬度昼弧跨240°那么该纬度昼长是 ?2、一天之中日出到正午、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假设冬至日马鞍山日出时间是当地时间7点,那么该日马鞍山的昼长是 ?例二:1、冬至日,南京的日出时间为7:02,该日南京的昼长约为 小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能够掌握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相关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公转和昼夜长短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运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图片,如夏季的北京和冬季的哈尔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和地点,昼夜长短会有所不同?(2)提问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已有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昼夜长短的概念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现象,向学生讲解昼弧和夜弧的概念,从而引出昼夜长短的定义:昼弧所跨经度越大,白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黑夜越长。
(2)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并与公转轨道面保持 665°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
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昼夜长短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2.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有关;3. 掌握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2. 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或动画;3. 学生观察和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表格;4. 学生绘制昼夜长短变化曲线的纸张和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解释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2. 展示昼夜长短变化的示意图或动画,引发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好奇和思考。
探究:1. 分组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包括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白天和黑夜的时长等。
2. 学生根据观察记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数据,并尝试找出规律。
3.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有何关系?请绘制昼夜长短变化曲线来说明你的观点。
讲解:1. 学生展示并讨论他们绘制的昼夜长短变化曲线,指导他们理解曲线的意义和规律。
2. 讲解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地球轨道倾斜度越大,昼夜长短变化越明显;倾斜度越小,昼夜长短变化越平缓。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2.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并绘制四季变化曲线。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的关系。
2. 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
课后延伸:1. 学生自主观察和记录不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季节变化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知识,并进行深入探究。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观察记录和绘制的昼夜长短变化曲线;3. 学生对于昼夜长短变化与地球自转轨道倾斜度关系的理解和解释。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
难点名称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若AB弧表示2006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 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C )
A.2 月 28 日 13 时 40 分
B.2 月 29 日 13 时 40 分
C.3 月 2 日 14 日 00 分
D.同一纬度上各点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昼夜长短相同
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据此回答4~6题。
①②③④
R2小时26分24小时0小时5小时42分
H43°26′46°52′23°26′46°52′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空间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空间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空间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秭归⼀中韩芳⼀、教学⽬标1、掌握昼弧和夜弧理解昼夜的基本概念,并在各种光照图中能找出任意纬线上昼弧与夜弧。
2、结合黄⾚交⾓与晨昏线的知识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3、通过读图分析同⼀时间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能灵活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1、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规律的掌握是本节课的重点。
2、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规律的形成与运⽤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法(1)设疑导学法(2)图例导析法(3)归纳推导法四、学习⽅法(1)阅读法。
(2)图画法。
五、教学过程(⼀)、复习导⼊:1、昼夜产⽣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分界线在光照图中怎样表⽰?2、黄⾚交⾓的意义有哪些?太阳直射点在⼀年之中怎样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产⽣哪些地地理现象?(⼆)新课讲授1、昼弧与夜弧的辨别如图中DC 弧为该纬线上夜弧,CE 弧为该纬线上的昼弧。
2、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演⽰:直射点移动观察晨昏线的移动,观察各纬度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变化。
总结: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在极点与极圈之间来回摆动同⼀纬线圈上D E的昼弧与夜弧长短改变昼夜长短变化3、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规律空间变化规律:同⼀时间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即纬度变化。
学⽣演⽰:(画出⼆分⼆⾄⽇的光照图)观察1:读⼆分⼆⾄⽇的侧视图,以23.5°N、0°、23.5°S为例,观察⼆分⼆⾄⽇各纬度上昼弧的长短变化。
夏⾄⽇:23.5°N⼤于12⼩时、0°等于12⼩时、23.5°S⼩于12⼩时秋分⽇、春分⽇:23.5°N、0°、23.5°S均等于12⼩时冬⾄⽇:23.5°N⼩于12⼩时、0°等于12⼩时、23.5°S⼤于12⼩时总结1: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昼越长,夜越短。
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动画演示,探究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探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课时安排】
1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解读学习目标:通过观察动画,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二、知识回顾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动画演示为主,引导学生回顾两个重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范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2、对昼弧、夜弧、太阳直射点的再认识。
以PPT呈现为主。
目的:通过知识回顾,为自主观察动画,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做必要的准备。
三、自主探究
形式:动画演示
思考:①同一纬度,昼夜长短的关系如何?
②同一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如何?
结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四、反馈练习
设计针对性强的两道选择题。
五、课后延伸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知识归纳】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昼夜长度各为12小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为0小时。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24小时。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与夏至,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春分与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
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公式1.昼长=昼弧所跨经度/15°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3.昼长=(12: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00)×24.昼长=24—夜长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应用1.利用昼夜长短判断南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南半球。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昼长夜短为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
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所处的纬度越高;差值越小,纬度越低。
3.利用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日出地方时=12—昼长/2,日落地方时=12+昼长/2。
4.利用昼夜长短判断某地的季节昼长夜短为当地的夏半年,昼短夜长为当地的冬半年。
【典例精析】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
据此回答1—2题。
1.该城市的经度为()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2.该城市应位于北京的()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解析】当地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8时30分—4时30分=14小时,故日出时间=12—昼长/2=5时。
所以当地地方时为5时时,对应北京时间为4时30分,要早30分钟,即该城市经度应在北京时间所用经度120°E向东7.5°,即127.5°E。
该城市位于我国,而我国经度超过125°E的领土绝大部分位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应位于天津的东北方向。
【答案】1.C 2.D下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地的白昼长度变化。
读下图,回答3—4题。
3.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 点时刻应为()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4.下图五地中()A. ③地纬度高于②地B. ④地位于赤道附近C. 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D. ②地位于极圈之内【解析】3.①地位于北半球,根据图中显示,a 点时刻昼夜等长,只有春秋分。
而随月份增加,白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a 点时刻应为春分。
故选A。
4. ③地全年昼夜等长,一定是赤道,纬度最低(0°),A、B 选项错。
②地没有极昼现象,不可能位于极圈内。
只有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是正确的。
故选C。
【答案】3.A 4. C下表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据表分析回答5—6题。
5.该地的地理坐标是为()A.100°E、50°N B.110°E、40°NC.125°E、40°N D.130°E、50°N6.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A.8.00、17:00 B.7:50、17:10C.8:20、17:00 D.8:10、17:10【解析】5.根据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50°,计算出当地纬度为40°N。
根据二分日时,各地地方时6点日出,而此时北京时间为6:40,计算出,当地经度为110°E。
6.夏至日时,日落时间减日出时间为昼长,24小时减昼长等于夜长,夏至时的夜长等于冬至日昼长,为9小时,当地时间7:30分日出,换算出此时北京时间为8:10,当地时间16:30分日落,换算为北京时间为17:10。
【答案】5. B 6. D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10--11题。
7.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8.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解析】7.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①②③三地在当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11小时22分、13小时8分,在次日的昼长分别为14小时4分、11小时20分、13小时10分,根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距越大的原理,可知,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是①③②。
8.若③地为北京,③地在当日的昼长为13小时8分,次日昼长13小时10分,北京昼长夜短,且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地昼夜长短相差不是最小。
【答案】7. B8. C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出时刻与日照时数之间的关系。
读图,回答9~11题:9.下列地点位于南半球的是 ( )A.①B.②C.③D.④10.造成①地日照时数少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B.大气环流C.地面起伏D.天气状况11.6月22日①②两地同时日出。
9月23日当①地日落时,②地的地方时为 ( )A.15:OO B.16:30 C.19:30D.21:00 【解析】9.6月22日,南半球昼短夜长,只有④处日出在6:00之后,昼短夜长。
10.日照时数取决于昼长与天气状况,①地昼长长于②地,但日照时数少于②地,只能是天气状况影响所致。
11.6月22日两地同时日出,由图可知,日出时①地为1:30,②地为3:00,可得①地在②地之西22.5°;则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①地地方时18:00日落时,②地的地方时为19:30。
【答案】9. D10. D 11.C【同步训练】下图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1-2题。
1.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 两月分别是()A.1 月、2 月B.3 月、4 月C.6 月、7 月D.11 月、12 月2.在图示月份中()A.②地夜长超过10 小时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据表中的数据回答3—4题。
3.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4.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读下图,回答5—7题。
5.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乙、丁6.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一次最大值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小于丙地7.若甲地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乙地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当甲地日出时,可能乙地的地方时是()A.4时40分B.8时40分 C.16时40分 D.22时40分下图为某日15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8-10题。
8.太阳直射点位于()A.0°B.20°N C.20°S D.23°56"N9.甲地的昼长时间为()A.8小时B.10小时C.14小时 D.16小时10.当甲地迎来日出时,北京时间为()A.5:00 B.9:00 C.17:00 D.19:00下图为某年1月—2月期间,某条经线上16时的昼夜分布状况(粗线部分为夜,细线部分为昼)。
A、B、C为经线上的三点,B、C两点的纬度数相同,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S段全天为昼 B.NA 段全天为夜C.BC段都是昼长夜短D.CS段有部分全天为昼12. 若上题图中A点此刻恰好就是某纬线与晨昏线的切点,B点的纬度为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β,则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A.90°-α-β B.α+β-90°C.α+90°-βD.β+90°—α下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出时刻(东十区区时)。
此时,东十区区时为12时。
读图回答13—15题。
1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A.30°E, 20°N B.150°E, 20°SC.30°E, 20°S D.150°E, 20°N14.对该日的地理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速度最慢B.台北处于一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C.西安日出时间大约在5时左右D.东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广州的小15.对图中四地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丁地地方时12 时日出B.丙地地方时16 时日落C.乙地昼长20 小时D.甲地夜长12 小时16.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C。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这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北京时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地,理由是。
【参考答案】1—5.ADDCC 6—10.ABBBA 11—15.DDBDC16. (1)0°66°34′S(2)A全年昼夜等长(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东南11点54分西南(5)A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