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学
论构造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

论构造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摘要:构造成矿学研究,是把构造活动与成矿物质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地球动力学、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及其他基础学科为基础,将构造活动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热动力构造——物理化学系统的综合研究。
从构造成矿角度看,地质构造不仅仅是一种控矿因素,构造动力作用,还可以激发成矿元素的活化,驱动含矿溶液运移,也还可以改变成矿物质析出的物理化学条件,直接“造矿”,即直接促使矿体、矿床、矿带和成矿区(或成矿省)的形成。
关键词:构造成矿规律;构造成矿动力机制;构造成矿学1 构造成矿规律关于大地构造成矿规律,陈国达教授在他创立的地洼学说成矿理论中,作过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矿床是地壳演化过程中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型、地台型两种,一种新地大构造类型——地洼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大地构造单元,由于地质发展史不同,具有一定程度的“成矿专属性”,即往往具有不同重点矿种组合或不同重点的矿床类型。
同时,又指出任何一种构造单元,又可继承先成多种构造单元的矿产,即“矿产的继承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史愈发复杂的地区,继承前身的矿产愈多,即具有“成矿的递进(累进)性”。
由于成矿的递进性,便形成了在一个地区的矿产形成往往是多阶段的;陈国达教授,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大地构造单元对矿产的形成具有控制和改造作用(先成构造单元对后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可起控制作用;后成构造单元对先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可起改造和重建作用)以及矿床的形成与大地构造的亲密关系,于1975年提出,随后逐步系统地阐明了第三种成因类型的矿床——多因复成矿床。
最近,陈国达又强调研究幔—壳(或壳—幔成矿作用的重要性,吧成矿过程与深部地质作用紧密地结合起来。
他指出:“由于壳体演化及运动的力源是在于地幔蠕动。
因此,伴随壳体的演化和运动而产生的矿床,有不少是与地幔蠕动有关”)。
综上所述,地洼学说成矿理论,从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形成与演化的多元性出发,明了矿产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地质环境;分析了各种复杂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条件;揭示了在地壳演化过程中,成矿物质迁移、富集规律;“采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研究了大地构造成矿类型、成矿模式及成矿方式,为大地构造成矿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自然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一、大地构造学: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组成、形成及演化、外动力影响和活动
等一系列过程的地质学分支。
它的对象和方法都是独特的,是物理地质学的基础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具有推理和解释生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的能力。
它的研究范围涉及到地质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地层的变形、堆积盆地的演化以及活动构造的变形机理,以及活动构造的年龄、全程动力学状态等。
3. 大地构造学也对地质资源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它提供了针对找矿目标的形态特征、地表表现和深部结构信息,可为挖掘矿产的可行性提供重要的证据和信息来源。
二、成矿学:
1. 成矿学是研究形成矿床的物质条件、时间背景及其关联现象的地质学分支,为寻找、开发矿床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持。
2. 成矿学分为原始地球化学、热液成因作用及其关联痕迹、成矿岩体的地质特征及有效地质因素等三个方面。
3. 成矿学要求我们加深对成矿物质组成、构成、形态、形成及演化机理的认识,以及探明矿产形成的物质条件,以及对形成矿床的时间环境的阐述,从而为我们探明地质过程及解释不同类型矿床奠定理论基础。
铜矿石的形成与成矿地质学

地质调查:通过 实地考察,收集 岩石、矿物、化 石等样品
地球化学分析: 分析岩石、矿物、 化石等样品的化 学成分,了解成 矿过程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地震、重力、 磁力等方法,探 测地下地质构造
数值模拟:通过 计算机模拟,重 现成矿过程,预 测矿床分布和规 模
铜矿床的类型与特 征
铜矿床的定义:铜矿床是 指由铜元素组成的矿床, 通常含有其他金属元素。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成矿地质学的发展阶段,主要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0世纪中叶至今:成矿地质学的成熟阶段,主要研究矿产资源的成因、分布和利用。
成矿地质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地球科学其他领域 的交叉融合。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条件 成矿作用:研究各种成矿作用及其对矿床形成的影响 矿床类型:研究各种类型的矿床及其特征 矿床分布:研究矿床在全球、区域和局部范围内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
风化型铜矿床:形成于 风化壳中,通常与风化
作用有关。
斑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斑状分布,矿石品位较高。
矽卡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 素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砂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层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火山岩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 素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沉积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层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变质型铜矿床:主要由铜、铁、硫等元素 组成,矿体呈脉状分布,矿石品位较低。
岩浆活动:岩浆 侵入或喷出,形
成铜矿床
热液活动:热液 上升,与围岩反 应,形成铜矿床
沉积作用:沉积 物中的铜元素富 集,形成铜矿床
成因矿物学矿物共生组合

3
角闪石、云母和石榴子石共生
在酸性火成岩中,角闪石、云母和石榴子石常常 共生在一起,形成一种常见的矿物组合。
变质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
01
绿泥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共生
在变质岩中,绿泥石、黑云母和白云母常常共生在一起,形成一种常见
的矿物组合。
02
石榴子石、透辉石和硅灰石共生
在变质岩中,石榴子石、透辉石和硅灰石常常共生在一起,形成一种常
沉积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会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矿物共生组合,可 以推断出沉积环境的水深、水动力条件、氧化还原状态等信息。
指示成矿作用的意义
指示成矿物质来源
矿物的共生组合可以提供关于成矿物 质来源的信息,例如岩浆熔离成矿、 接触交代成矿等。
指示成矿时间和过程
通过研究矿物共生组合的演变,可以 推断出成矿作用的时间和过程,有助 于确定矿产资源的形成历史和分布规 律。
指导找矿勘探
矿物共生组合可以指示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找矿勘探提供重 要的依据。
在矿产资源评价和预测中的应用前景
评估矿产资源量和品质
通过研究矿物共生组合,可以评估矿产资源的数量和品质,为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经济价值
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的特点,可以预测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和经济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支 持。
野外地质观察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矿物的分布、产状、共生关系等,为室 内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室内实验研究
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模拟矿物的形成过程,探究矿物共生 组合的成因机制。
矿物学与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
01
02
03
矿物学
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晶 体结构、物理性质等,揭 示矿物的本质特征。
区域成矿学找矿思路

浅谈区域成矿学找矿思路摘要:随着我国基础地质学研究的深入和矿产勘查开发程度的提高,必将大大提高区域成矿研究的理论水平,从而指导发现更多的矿产资源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区域成矿学的找矿思路。
关键词:区域成矿学找矿思路中图分类号: p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区域成矿学(regional metallogeny)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任务是研究区域的成矿规律。
研究的方法是对区域的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矿床成因类型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实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区域的成矿规律,为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服务。
一、区域成矿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地质找矿工作中,针对不同矿种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并受物理化学条件制约形成于不同深度,分门别类在同一地区不同深度上寻找不同矿种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为以往的地质找矿深度研究只注意从微量元素含量、元素共生组合进行研究,或使用矿物温度计、矿物压力计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等研究成矿深度,却忽视了同一矿种或紧密伴生矿种在成矿深度上的上限深度和下限深度的研究,以及同一地区乃至全球垂直方向的上限深度和下限深度的研究和对比。
这样就使得地质找矿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乃至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盲目施工、盲目开采。
区域地质成矿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其研究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矿床学家高度重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找矿工作也逐渐向定量方面展开。
二、区域成矿研究和找矿思路在成矿区带研究中如何运用当代区域成矿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作者建议以成矿系统分析为一根主线,以它为纲,进一步研究和审视有关找矿目标、找矿信息和找矿方法等问题。
现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路供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区域找矿目标由单个矿床到矿床系列在过去的找矿工作中,常以单个矿种和单个矿床类型为目标,这种“单打一”的找矿对象,在计划经济时期和专门找矿工作中是常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终究限制了找矿者的广阔视野,也造成了有可能避免的浪费。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2年总目录第1期牛树银,王金忠,孙爱群,马宝军,陈超,王宝德,张建珍,胡华斌.2012.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耦合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7.宋春彦,王剑,付修根,陈明,何利.2012.羌塘盆地波尔藏陇巴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8-15.能源,漆家福,张春峰,张克鑫,任红民,郑元财.2012.金湖凹陷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6-23.张林,吴智平,李伟,吴晓光,贾海波.2012.济阳坳陷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24-31.王文君,李伟,冯德永,张明震,赵丽萍,贾海波,李成.2012.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与盆地转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32-38.魏海泉,夏斌,侯树杰,蔡周荣,张永辉.2012.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地层超压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39-43.乔彦波,单业华,田野,聂冠军,孙蓓.2012.鄂西远安白垩纪盆地的宏观构造变形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44-55.聂冠军,业华,田野,乔彦波.2012.组构数值模拟的原理及其在地学中单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56-68.程丰,李德威,JerryBartholomew,罗文行.2012.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破裂方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69-75.黄诚,樊光明,姜高磊,罗亮,徐增连.2012.湘东北雁林寺金矿构造控矿特征及金成矿ESR 测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76-84.`蔡明海,赵广春,张诗启,陈艳,徐明,彭振安.2012.富贺钟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85-92.周家喜,黄智龙,周国富,曾乔松.2012.黔西北天桥铅锌矿床热液方解石C、O同位素和REE 地球化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93-101.冯昌荣,何立东,郝延海,黄朝阳.2012.新疆塔什库尔干县一带铁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02-110.汤朝阳,邓峰,李堃,王国强,段其发,邹先武,赵武强,金世超.2012.湘西-黔东地区早寒武世沉积序列及铅锌成矿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11-117.陈进全,徐兆文,白亢辰,陈伟,王浩,王少华.2012.内蒙古哈达特陶勒盖铅锌矿区辉绿岩岩石化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18-126.杨高学,李永军,刘振伟,杨宝凯,张洪伟,佟丽莉.2012.西准噶尔玛依拉山组志留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27-136.张龙升,彭建堂,张东亮,胡阿香,阳杰华.2012.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1):137-148.第2期翟文建,崔霄峰,岳国利,杜欣,王琰,陈志敏,苏建仓.2012.西藏扎雪-门巴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及机制研究:来自同构造花岗岩体的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49-156. 李长民,李拓,邓晋福,苏尚国,刘新秒.2012.冀西北后沟金矿田脆韧性剪切带年代学新证据:来自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发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57-167.邱登峰,郑孟林,张瑜,张仲培.2012.塔中地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68-175.汤济广,胡望水,郭齐军,黄泽光,翟常博.2012.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76-185.胡望水,李涛,于水,吴婵,何瑶瑶,龙小军.2012.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86-196.李涛,胡望水,何瑶瑶,陈川,赵芸,饶勇.2012.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197-203.贺超,龙根元,吴世敏.2012.琼东南盆地地壳伸展因子计算及其伸展模式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04-208.佘晓宇,丁小辉,梁斌,孙颖,陈苗,龚晓星,吕鹏,董政,焦立波.2012.江汉平原东部构造特征与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09-216.伍式崇,龙自强,徐辉煌,周云,蒋英,潘传楚.2012.湖南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17-226.秦雅静,张莉,郑义,刘春发,迟好刚.2012.新疆萨热阔布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27-239.朱江建,陈广浩,曾乔松,龚贵伦,易金,龚朝阳,黄栋林,林舸.2012.综合找矿方法在河台金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40-247.杨喜安,刘家军,韩思宇,刘月东,罗诚,汪欢,翟德高.2012.滇西羊拉铜矿床、鲁春铜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48-258.段留安,杨晓勇,孙卫东,孙健,洪长春,胡俊杰.2012.安徽滁县琅琊山一带燕山期岩浆岩成因及区域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59-273.于丽芳,赵文霞,陈建林,郭倩,王保弟.2012.西藏当惹雍错富钾和富钠碱性火山岩的矿物学研究及其成因指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74-283.胡春杰,黄文婷,包志伟,梁华英,王春龙.2012.福建紫金山矿田晚中生代英安玢岩形成时代及其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84-292.张富铁,夏斌,张玉泉,黄强太,张红,李贺.2012.湖北麻城市四道河地区面理化含榴花岗岩的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293-300.葛玉魁,王成善,李亚林,张玉修.2012.松潘地区尕海盆地上白垩统热鲁组物源分析及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2):301-311.第3期陈毓川,王登红.2012.华南地区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的四大问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15-321.王登红,陈郑辉,黄国成,武国忠,陈芳.2012.华南“南钨北扩”、“东钨西扩”及其找矿方向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22-329.王登红,秦燕,王成辉,陈毓川,高兰.2012.贵州低温热液型汞、锑、金矿床成矿谱系——以晴隆大厂、兴仁紫木凼和铜仁乱岩塘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30-336.丰成友,曾载淋,王松,梁景时,丁明.2012.赣南矽卡岩型钨矿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地质意义——以焦里和宝山矿床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37-349.李建康,王永磊,孙艳.2012.湖南桂东小江花岗岩体:一个潜在Rb-Nb-Y矿床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远景.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50-356.李超,屈文俊,王登红,周利敏,陈郑辉,杜安道.2012.Os同位素在花岗岩物质来源示踪中的初步研究:以湖南骑田岭岩体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57-362.黄凡,王登红,曾载淋,张永忠,曾跃,温珍连.2012.赣南园岭寨大型钼矿岩石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63-376.王永磊,张长青,王成辉,侯可军.2012.广西德保铜矿钦甲岩体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的指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77-383.王东明,于萍,黑欢,刘博胜,袁远,黄惠明,王显彬.2012.广西大厂矿田拉么-羊角尖一带含矿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84-391.黄国成,王登红,吴小勇.2012.浙江临安千亩田钨铍矿区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对区域找矿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92-398.赵芝,陈郑辉,王成辉,杨武平.2012.闽东大湾钼铍矿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兼论福建省钼矿时空分布及构造背景.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399-405.方贵聪,陈郑辉,陈毓川,黄凡,赵正.2012.石英脉型钨矿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成矿定位预测——以赣南淘锡坑钨矿11号脉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06-412.于扬,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许建祥,张家菁,曾载淋.2012.赣南印支期清溪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含矿性评价.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13-421.孙艳,李建康,陈振宇,陈郑辉,侯可军,赵正.2012.江西信丰桐木稀土矿区龙舌岩体的成岩时代及成矿条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22-426.王成辉,张长青,王永磊,邱小平,龚朝阳.2012.广东高要河台金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27-433.武国忠,陈郑辉,肖光铭.2012.广东云浮高枨银铅锌多金属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岩时代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34-439.刘莎,王春龙,黄文婷,伍静,梁华英,高志辉,林锦富.2012.粤北大宝山斑岩钼钨矿床赋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年龄与矿床形成动力学背景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40-449.林书平,刘莎,王春龙,黄文婷,李振杰,王翠芝,祁进平,梁华英.2012.紫金山矿田二庙沟铜多金属矿点隐爆角砾岩活动中心的厘定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50-456. 郭春丽,郑佳浩,楼法生,曾载淋.2012.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岩石特征、成因类型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3):457-472.第4期詹润,杨贵丽,张盛,朱光.2012.青东凹陷复合型花状构造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73-482.吴奇,李三忠,刘鑫,王鹏程,曹现志,索艳慧.2012.山西南部燕山期类隔挡式褶皱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83-489.王令占,田洋,涂兵,曾波夫,谢国刚.2012.鄂西利川齐岳山高陡背斜带的古应力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490-503.吕赟珊,解国爱,倪培,刘家润,赵葵东,董伟明.2012.赣东北金山金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04-517.吴孔友,邹才能,査明,高长海.2012.不整合结构对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18-524.雷义均,戴平云,段其发,王国强,赵武强.2012.湘黔汞矿带旋扭构造动力作用与成矿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25-529.马宝军,牛树银,陈超,王宝德,孙爱群,张建珍.2012.哈达门沟金矿床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矿规律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30-540.王杏村,牛树银,崔燮祥,燕建设,冯建之,孙卫志,孙爱群.2012.小秦岭东闯金矿S507脉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分析——S507单脉储量过半的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41-548.汤世凯,马筱,李学刚,戴传固,张慧,周琦,况顺达,杨坤光.2012.黔西北福来厂铅锌矿床Pb同位素研究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49-558.匡永生,庞崇进,洪路兵,钟玉婷,徐义刚.2012.胶莱盆地晚白垩世玄武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华北岩石圈减薄-增生的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59-571.钟军伟,黄小龙.2012.鲁西早白垩世基性侵入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72-580.杨宗永,何斌.2012.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物源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81-596.全铁军,孔华,王高,费利东,郭碧莹,赵志强.2012.黄沙坪矿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U-Pb 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制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597-606.黄瀚霄,李光明,董随亮,石洪召,刘波,张智林.2012.西藏弄如日金矿床蚀变绢云母40Ar-39Ar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07-612.肖爱芳,黎敦朋,柳小明.2012.福建省紫金山铜金矿田石帽山群下组火山岩锆石LA-ICP-MSU-Pb测年与白垩纪岩浆活动期次.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13-623.李宁波,单强,张永平,罗勇,杨武斌,姜玉航,于学元.2012.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A型流纹斑岩的初步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24-633.余健,张志,何文熹,李闵佳,席同熙.2012.西昆仑阿勒塔什地区ASTER影像岩性划分方法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34-641.赵小星,钱建平,张渊,覃顺桥.2012.河南祁雨沟金矿及外围高植被区遥感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6(4):642-651.2011年总目录第1期刘江,张进江,郭磊,戚国伟.2011.大青山伸展拆离断层运动学涡度研究及构造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1.汪洋,程素华.2011.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23.闫淑玉,张进江,张波,孟树,王晓先.2011.新疆巴楚地区共轭膝折带的物理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24-31.张玉芝,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菲菲.2011.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32-46.李占东,马金龙,刘文超,邹越,肖佃师,陈海峰,胡慧婷,李阳.2011.鸡西盆地梨树镇坳陷晚白垩世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条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47-55.刘栋梁,宋春晖,颜茂都,张伟林,方小敏,李海兵.2011.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56-63.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2011.福建武平地区桃溪群混合岩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组成:对桃溪群时代及郁南运动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64-72. 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2011.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73-84.程学展,夏斌,李建峰,于漫,钟立峰,黄强太,施秋华.2011.罗布莎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85-94.程素华,汪洋.2011.TTG岩系Nb-Ta-La分馏特征的地球化学模拟:对太古宙板块俯冲与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95-104.王明艳,王安建,邓圣富,刘伟,张德贤.2011.澳大利亚布朗斯(Browns)Co-Cu-Ni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与中国南方黑色岩系金属矿床对比.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05-117.覃娴瑟,吴堑虹,于洪立.2011.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矿石微观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期次的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18-127.赵义来,刘亮明.2011.复杂形态岩体接触带成矿耦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以安庆铜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28-136.方维萱,贾润幸.2011.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矿区变碱性苦橄岩类特征与大陆动力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37-149.李强,韩润生,黄应才,李德.2011.易门狮子山铜矿床构造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49-155.王少怀.2011.紫金山矿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56-160.燕宁,李社宏,陆智平,王飞,李发明.2011.青海省兴海县索拉沟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1):161-166..第2期余一欣,周心怀,彭文绪,魏刚,吕丁友.2011.盐构造研究进展述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69-182.马乾,张军勇,李建林,李文华,刘国勇,冯朝荣.2011.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83-189.邓昆,张哨楠,周立发,刘燕.201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0-197.彭美丽,易金,姚蓉,吴川,朱江建,王岳军,孙珍,林舸.2011.华南多层推滑构造系的物理模拟实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198-206.于福生,王彦华,李学良,李晓剑,冯自成.2011.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砂山构造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模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07-215.谢韬,林仕良,李富,丛峰,李再会,邹光富.2011.龙陵-瑞丽断裂潞西段的发育特征及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16-220.钱建平,陈宏毅,吴小雷,王自国,蒙勇.2011.胶东望儿山金矿成矿构造分析和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21-231.伍跃中,乔耿彪,陈登辉.2011.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初步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32-241.肖朝阳,黄强太,张绍阶,夏斌,王宝林.2011.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以黄金洞金矿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2-248.张万良,余西垂.2011.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49-258.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焰,王元龙.2011.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59-269.章健,陈卫锋,陈培荣.2011.华南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成分差异.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0-277.尹继元,袁超,王毓婧,龙晓平,关义立.2011.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岩浆活动记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78-291.王智琳,许德如,张玉泉,陈福雄,王力,吴俊.2011.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292-299.伍静,梁华英,莫济海,张玉泉,胡光黔.2011.玉龙斑岩铜矿带莽总含矿斑岩体岩石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0-306.杨帆,邹国富,吴静,李峰,姜永果,赵向东.2011.中甸春都铜矿区岩体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07-314.陈杨,刘树根,李智武,邓宾,曾祥亮,林杰.2011.川西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与龙门山的有限隆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2):315-323.第3期陈宣华,杨农,叶宝莹,王志宏,陈正乐.2011.中亚成矿域多核成矿系统西准噶尔成矿带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25-338.杨喜安,赵国春,宋玉波,田飞,董汉文,高建伟.2011.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拆离断层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39-347.牛树银,王宝德,张建珍,马宝军,孙爱群,聂凤军,江思宏,陈超,张占升,刘福林,赵志远.2011.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的构造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48-354.王军,赖中信,张辉仁,汤世凯,杨坤光.2011.粤北下庄矿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铀成矿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55-363.赵少杰,钱建平,陈宏毅.2011.遥感线性构造分形统计和蚀变信息提取在桂东地区金铅锌锡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64-371.王彪,陈利燕,王核,任广利,吴玉峰,黄朝阳,付王伟.2011.遥感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方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2-377.李朋,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张云鹏.2011.巴楚地区断裂带内热液流体活动及对碳酸盐岩改造的特征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78-385.祝瑞勤,奚小双,吴堑虹,杨震.2011.广西平果堆积型铝土矿成矿封闭环境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86-393.薛静,戴塔根,付松武,马国秋,黄伟盟.2011.广西武宣盘龙铅锌矿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394-403.冯昌荣,吴海才,陈勇.2011.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赞坎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04-409.刘义茂,杨东生,杨小强,庞保成.2011.华南沉积岩系Hg、Sb丰度.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10-420.汤朝阳,吴健辉,王国强,赵武强,王建雄.2011.羌塘盆地中部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演化及研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1-428.夏换,陈根文,刘群,罗勇.2011.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29-438.邹光富,林仕良,李再会,丛峰,谢韬.2011.滇西梁河龙塘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 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39-451.夏斌,刘立文,张玉泉,黄强太,夏连泽,王洪,董春艳.2011.云南马厂箐钾质碱性花岗岩特征和锆石U-Pb年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2-456.邵同宾,嵇少丞,李建峰,王茜,宋茂双.2011.Paterson高温高压流变仪及其在岩石流变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3):457-476.第4期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2011.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79-494.吕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2011.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495-501.胡宝群,吕古贤,孙占学,李满根,史维浚,李学礼,王运,白丽红.2011.江西相山铀矿田中断裂与水相变耦合成矿——以邹家山矿床铀成矿作用分析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02-512.许德如,王力,王智琳,吴俊,吴传军.2011.江西萍乐凹陷构造-沉积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对找煤预测的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13-524.李荣西,段立志,陈宝赟,张少妮.2011.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25-532.李洪奎,李逸凡,耿科,禚传源,张玉波,梁太涛.2011.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33-542.宋明春,焦秀美,宋英昕,李培远,万国普.2011.鲁西隐伏含铁岩系——前寒武纪济宁岩群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43-551.方维萱,张海,贾润幸.2011.滇桂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动力学与成矿序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52-566.卿敏,张文钊,唐明国,葛良胜,韩先菊.2011.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67-575.李俊平,李永峰,罗正传,谢克家.2011.大别山北麓钼矿找矿重大进展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76-586.徐明,蔡明海,彭振安,张诗启,陈艳,王显彬.2011.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87-595.张照伟,李文渊,高永宝,张江伟,郭周平,李侃.2011.青海省化隆县下什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596-602.周灵洁,张正伟,程远,沈能平,张中山,游富华.2011.西昆仑北部地区铅锌铜矿带遥感构造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03-611.陈小龙,吕古贤,唐朝永,郭涛,董敏.2011.显微构造研究在新城金矿成矿深度测算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2-617.吕承训,吴淦国,陈小龙,张迎春,张迅与,赵海.2011.新城金矿蚀变带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18-627.孙圣思,嵇少丞.2011.大洋板块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成因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5(4):628-647.2010年总目录第1期聂江涛,魏刚锋,姜修道,李赛赛,任金彬,任华.2010.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9.徐政语,姚根顺,郭庆新,陈子炓,董庸,王鹏万,马立桥.2010.黔南坳陷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解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20-31.谭凯旋,谢焱石.2010.新疆阿尔泰地区断裂控矿的多重分形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32-39.姚琪,张微,廖林,马志江,孟立丰,高翔.2010.杭州湾地区长兴-奉化断裂的展布及中新生代活动特征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0-47.龙根元,吴世敏,刘兵,郭翔燕.2010.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48-54.郭晓东,王治华,王欣,陈祥,王绍明,覃文明.2010.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55-62.钱建民,濮为民,钟增球,林清贫.2010.浙江遂昌治岭头筒状铅锌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63-70.李文辉,钟晓清,张苑平,刘师先.2010.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1-77.王进军,李亚林,陶晓风,张瑞军.2010.西藏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地质构造条件与油气保存关系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78-83.李峰,陈珲,鲁文举,罗思亮.2010.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84-91.邹和平,张珂,刘玉亮,李刚.2010.鄂尔多斯地块北部中、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92-104.徐力峰,夏斌,李建峰,钟立峰.2010.藏北湖区拉弄蛇绿岩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05-113.李印,韩峰,凌明星,刘健,李献华,李秋立,孙卫东.2010.蚌埠荆山和涂山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14-124.罗郧,李金发.2010.武当地块耀岭河群中两类不同性质的酸性火山岩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25-132.杨高学,李永军,司国辉,吴宏恩,金朝,张永智.2010.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年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3-138.李社宏,李文铅,丁玉进,刘建平,梁前勇,曹志明.2010.瑶岭钨矿白基寨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9-146.第2期于福生,张芳峰,杨长清,李学良,冯自成.2010.龙门山前缘关口断裂典型构造剖面的物理模拟实验及其变形主控因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47-158.王建,李三忠,金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刘鑫.2010.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4(2):159-165.郝义,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刘丽萍,刘鑫.2010.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影响因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影响因子一、概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的影响因子。
二、大地构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1.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由岩石板块组成的外壳层在地幔上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对成矿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岩浆活动:板块间相互碰撞或拆离时,会产生巨大的应力和能量,导致岩浆活动加剧。
而岩浆是形成许多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
(2)变质作用:在板块碰撞过程中,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会发生变质作用,从而形成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
(3)断裂带:板块运动过程中常伴随着断裂带形成,这些断裂带是许多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
2.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产生的震动现象。
地震活动对成矿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变形:地震活动会导致岩石构造变形,从而改变了岩层中的渗透性和通透性,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条件。
(2)岩浆活动:地震活动会引起岩浆上升和喷发,促进了金属、非金属元素的聚集和沉积。
(3)断裂带:地震活动常伴随着断裂带形成,这些断裂带是许多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
三、物理化学因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1.温度温度是影响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温条件下,岩浆或者流体中的金属元素更容易溶解和聚集,从而促进了金属矿床的形成。
2.压力压力也是影响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压条件下,岩石中的金属元素更容易聚集和沉积,从而形成了许多大型的金属矿床。
3.流体流体是影响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地热水、岩浆等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携带金属元素,促进了金属矿床的形成。
四、生物因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生物因素也是影响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在地球历史长期演化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地表环境,还对地下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作用将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从而促进了铜、铅、锌等金属元素的富集和沉积。
成矿动力学理论基础

现代找矿勘查的成功概率并不高,每10000个勘查项目只 有1~2个最终演化成可赢利矿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没有 有效地提高找矿勘查的成功率,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导致矿 体形成并定位于某一位置的动力过程缺乏详细的了解,而且 现代地球科学和地球探测技术也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了解 成矿动力学过程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发展动力学研究,才有 可能实现这一点。大气动力学对气象预报的贡献。
地质动力学 (geodynamics)
Geodynamics,国内称为地球动力学, 主要研究地球及其各圈层 的运动及其原因。这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澳大利亚地质动力学合作研究中心(Australia Geodynamics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给出的定义为,Study of the changes that occur to and within bodies of rock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These ge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e tectonic and gravitational stress (which cause displacements and deformations), thermal fluxes (which cause metamorphism and melt of rock), fluid flows (which cause movement and convective circulation of mineral-laden water, hydrostatic stress and hydro-fracturing) and chemical reactions (which cause alternation, mineral solution and mineral deposition). There are strong feedback interaction (couplings) between these processes.
区域成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区域成矿学的概念:区域成矿学是研究区域的成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过程和成矿演化,阐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是进行区域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理论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储矿场的概念:是在一定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上产生的有利成矿的地质、物理、化学因素的耦合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各种异常控矿因素的汇聚,以达到成矿物质巨量浓集的效应。
三.水岩反应:水岩反应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水溶液与矿物岩石间物质成分的相互交换作用的化学反应。
四.沉积建造的概念:沉积建造是一套具有一定沉积特征和纵向序列特点的岩类组合,它代表着地球动力演化过程中一定阶段的沉积作用的总体特征,其顶底界面常被假整合、不整合或沉积间断面所隔开。
五.矿源场:矿源场指在地球化学省中,某些金属相当富集,具有作为矿质来源条件的地区,从中可直接提供成矿物质。
六.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在一定的地质发展时期,与一定地质作用有关,在不同或相同演化阶段,形成的有相互成因联系的一组矿床。
七.成矿圈闭:是指促使成矿物质在一个局部的构造-岩石中聚集而不被散失的条件和机制。
八.矿源体:指富含成矿物质并直接对成矿做出贡献的地质体九.成矿阶段的划分:原始地壳形成时期(2800—3500ma)微板块构造运动时期(1800—2800ma)地壳的快速增生时期(850—1800ma)古超大陆旋回时期(250—850ma)新超大陆旋回期(0---250ma)十.成矿作用演化的基本趋势:1.成矿物质由少到多2.矿床类型由简到繁3.成矿频率出低到高4.聚矿能力由弱到强十一.大型构造的类型: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伸展、收缩和走滑;反映垂向调整的隆升和沉降,其间可以有各种过渡或转换形式。
十二.中国成矿域的划分:天山-兴蒙成矿域塔里木-华北成矿域秦-祁-昆成矿域扬子成矿域华南成矿域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
十三.成矿单元的划分:全球成矿单元分成二级即成矿超带成矿域大成矿带(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华力西成矿超带南非成矿区苏必利尔成矿区西奥成矿区乌拉尔成矿带中亚—蒙古成矿带斯堪的那维亚—波罗成矿区)十四.成矿流体的基本类型:岩浆热液变质热液热卤水地热水地下水海水石油和天然气地幔来源的流体。
成矿学2地洼学说简介1

综合地质特征分析
• 含矿建造 • 古地理 • 新构造 • 地貌分析 • 地球物理及深部构造 • 构造地球化学
槽、台、洼地质剖面对比图
地洼区特征
地洼区特征
地洼区特征
地洼区特征
地洼区特征
地洼区特征
烈期、余动期。 烈期、余动期。 • 从发展型式和特征看,可分为前期(地槽 从发展型式和特征看,可分为前期( 和后期(褶皱带期)。 期)和后期(褶皱带期)。
地槽、地台、地洼构造单元特征 地槽、地台、
• 地台区: 地台区: • 分为初“定”期、和缓期、余“定”期。 分为初“ 和缓期、
地槽、地台、地洼构造单元特征 地槽、地台、
•1956年以阴山和华夏古陆为 年以阴山和华夏古陆为
例开始提出“地台活化区” 例开始提出“地台活化区” 和“地洼区”的概念,认为 地洼区”的概念, 是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 是大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
地槽、地台、地洼构造单元特征 地槽、地台、
• 地槽区: 地槽区: • 从活动强度来看,可分为初动期、激(剧) 从活动强度来看,可分为初动期、 剧
•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二、地洼学说的发展过程 和基本内容
1.准备阶段(1940-1955) 准备阶段(1940-1955)
• 1940以前,陈国达主要从事两广和江西的 以前, 以前
地质调研,对红层、古植物化石等有研究。 地质调研,对红层、古植物化石等有研究。
• 地洼学说于是诞生
从槽台学说到地洼学说
• 日本弘文堂出版的《科学史技术史大事典》的创立( 将地洼学说的创立(1956年)作为世界科 年 学史的大事之一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 学史的大事之一列入《 伊东俊太郎等, 表》(伊东俊太郎等,1983)。 )。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学

2020/7/24
15
1.3 发展历史
(3)建立并完善了成矿分析理论
纵观世界有关区域成矿分析的理论,在我国都 有著名学者从事有关方面的研究。如黄汲清院士 有关大地构造多旋回成矿的理论。陈国达院士对 地洼区的成矿规律研究,其成果得到世界的公认。 同时还有一批创新性的成果,即李四光院士的地 质力学分析理论和方法、构造体系的控矿规律研 究,程浴淇、陈毓川院士的成矿系列理论,赵鹏 大院士的地质异常理论和王世称教授的综合信息 成矿预测理论等,都对我国成矿规律研究起着重 要指导作用。
2020/7/24
7
1.2 分类
1.成矿规律分类
全球成矿规律:洲际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
特提斯成矿域
环太平洋成矿域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省、成矿带
局部成矿规律:矿田\矿床\矿体
2020/7/24
8
1.2 分类
2.成矿预测分类 定性预测:概念模型预测 定量预测:统计预测
2020/7/24
9
对成矿规律学或成矿学的理解,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Ю. А.毕力 (Ю. А. Ыилин)和B.H.斯米尔诺夫为代表认为: “结合地球及其大陆、大洋与其 间的过渡带、地槽褶皱带与地台和它们所分出的大型地质单元的地质构造与 发展历史的分析,来研究金属矿床区域分布规律与形成条件的学 (B.И.Cмирнов,1981) 。
板块不同类型边界的控矿规律:
离散型边界(大洋中脊)
会聚型边界(俯冲带):
岛弧:斑岩铜矿
弧后盆地:火山
块状硫化物矿床
2020/7/24
5
4. 研究意义
以成矿规律为基础的成矿预测工作,是矿床勘查工作创新 的基本途径。
(1)使矿床勘查工作建立在对地质规律的研究基础上, 就要深入进行成矿分析,总结成矿规律,用成矿规律去指 导找矿工作。成矿作用是地质作用的组成部分,工业矿床 是有经济意义的特殊的地质体。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与周围 事物有机联系的整体之中,所以要实现找矿工作的新突破, 深人研究矿床产出的地质规律是矿产勘查的理论基础。
矿床学第十五章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Ⅴ火山构造 26)火山颈中的矿体; 27)破火山口中的矿体; 28)爆发角砾岩筒中的矿体; 29)环状裂隙中的矿体; 30)放射状裂隙中的矿体;
Ⅵ成层构造(或层状构造) 31)层间及层内破碎带和角砾岩带中的矿体; 32)不透水遮盖层下的矿体; 33)在有利岩层中的矿体; 34)不整合面和假整合面中的矿体; 35)喀斯特溶洞中的矿体;
Ⅶ复合构造 36)断裂、裂隙与有利岩层交错处的矿体; 37)断裂交切背斜处的矿体; 38)岩体接触带与有利层位交切处的矿体。
Ⅱ断层构造 6)正断层中的矿体; 7)逆断层中的矿体; 8)平移断层中的矿体; 9)断层交叉处的矿体; 10)断层弯曲处的矿体;
Ⅲ裂隙构造 11)张裂隙中的矿体; 12)一组剪裂隙中的矿体; 13)二组剪裂隙中的矿体; 14)二组剪裂隙及张裂隙中的矿体; 15)羽状裂隙中的矿体; 16)裂隙交叉处的矿体; 17)裂隙带中的矿体; 18)片理带中的矿体;
4)火山(次火山)构造:它是在火山爆发、岩浆及气液喷溢以及伴随
火山爆发在超浅部位侵入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构造形式,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其 中的破火山口、火山穹窿、火山管道以及伴生的环状断裂和放射状断裂等,常能 构成热液成矿的空间,因而对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中生 代到新生代的陆相火山岩区,火山-次火山构造一般是保存得较好的。例如在我 国宁芜陆相火山岩(J3K1)盆地,多组深断裂(主要是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 交叉部位经常是火山爆发的中心,也是含矿次火山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而次火 山岩体的原生及次生裂隙,尤其是钟状构造和角砾岩筒构造则是很有特色的含矿 构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影响因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影响因子引言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与成矿规律的学科,对于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许多影响因子,这些因子与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的影响因子。
构造应力与地壳变形构造应力的概念与分类•构造应力指的是地壳内部的应力状态,是由引起地壳变形的力所引起的应力。
•构造应力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压应力:使物质在垂直方向上受到挤压的应力。
2.拉应力:使物质在垂直方向上受到拉伸的应力。
3.剪应力:使物质在平行于应力面方向上受到剪切的应力。
构造应力的来源构造应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各种作用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 重力作用力:由于地壳内部的密度差异,重力会对地壳施加应力。
- 热胀冷缩:地壳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地壳内部物质体积的变化,从而导致地壳的变形。
- 潮汐力: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地壳也会受到潮汐力的影响。
地壳变形与构造应力关系构造应力对地壳变形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构造应力会引起不同的地壳变形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压应力下的地壳变形: - 水平挤压: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挤压,形成逆断层和压褶。
- 剪切挤压: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同时受到挤压和剪切,形成走滑断层和群山褶皱。
2. 拉应力下的地壳变形: - 拉伸: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伸,形成正断层和盆地。
3. 剪应力下的地壳变形: -剪切滑动: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剪切,形成左行走滑断层和右行走滑断层。
地壳空间状况与成矿规律地壳的空间状况•地壳的空间状况指的是地壳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形态关系。
•地壳的空间状况可以通过地壳构造形貌和地形地貌来揭示。
地壳空间状况对成矿的影响•地壳空间状况对成矿具有重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差异性:地壳中存在的不同构造单元和地质单元具有不同的成矿潜力。
2.限域性:地壳中不同构造界线和构造体系对成矿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大地 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表构造、地质作用以及矿物资源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地质学中最具有应用价值的领域之一。
大地构造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和运动,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学等。
其中,板块构造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它探究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如何分布的、板块之间如何互动、地震等自然灾害是如何产生的等等。
成矿学则研究地球中各种矿物质的生成和分布规律,包括矿床类型、矿物形成机理、矿物勘探、矿产资源评价等。
其中,矿床类型研究是成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火山岩型、沉积岩型、变质岩型、岩浆型、热液型、地层型等等,研究各种类型矿床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大地构造和成矿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资源勘探、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们也是促进人类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环境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重要学科。
1/ 1。
成矿构造学

成矿构造学作业学号:052020030 姓名:赵义来地质流体、构造及其成矿作用一、概述地质流体是一定地质作用的产物, 矿床的形成过程与特定地质构造背景下地质流体的产生、运移和聚集有着密切联系。
不同成矿流体的成矿机制各有差异。
在具体的成矿过程中, 各种构造环境又对流体中的成矿元素的分配、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地质流体的来源主要有:①岩浆上升过程中因分异或结晶释放的流体;②大气降水循环演化产生的流体;③富水沉积物由于构造收缩或挤压产生的流体;④变质过程中脱水- 脱挥发份产生的流体;⑤地幔排气作用产生的流体。
对于不同来源的流体在活动、演化过程中的驱动力主要有:①不同部位的应力差、压力差、重力梯度及流体密度差导致成矿流体运移;②地壳热结构的改变或沉积压实作用促使流体循环, 并造成围岩- 流体反应;③因造山期间的构造挤压和地热抬升, 驱动深部流体大规模的运移;④地质过程中产生出新流体引起的流动作用。
地质自然流体在不同驱动力作用下发生运移, 与源岩或围岩发生相互作用, 使成矿金属元素活化、溶解、络合, 形成富含矿质的成矿流体。
对于几乎所有的金属矿床类型来说, 其形成过程均与金属从源岩活化、原始渗滤、矿质运移和沉淀富集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上述这些过程主要是由成矿流体的运移以及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完成的。
流体是地球深部最重要的热载体和热传递媒介, 是岩石的软化剂和熔化剂, 能强烈破坏邻近岩石。
流体的渗流和扩散可以导致水-岩反应, 甚至产生水致断裂和角砾岩带等非应力形成的构造, 而这些构造又是吸取和搬运成矿物质的主要通道, 使得成矿物质由分散到浓集,当流体的性质及周围环境改变时, 成矿流体中的矿物质沉淀、堆积, 形成矿床。
其中关键的是成矿流体中矿物质的沉淀机制, 不仅仅因为温度降低或压力减小而导致矿质沉淀, 围岩蚀变、缓冲效应、流体收缩作用以及沸腾作用等多因素也都制约着矿质沉淀。
二、不同流体的性质和成矿机制以下讨论几种主要的成矿流体, 如岩浆热液、沉积盆地流体及现代大洋海底热液的性质特点和各自的成矿机制。
成矿年代学综述课件

此外,成矿年代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矿产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此外,成矿年代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研究成矿时代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矿产资源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随着资源勘探和环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成矿年代学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总结词
成矿年代学的目的是确定成矿时代,揭示成矿作用与地球演化历史的联系,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成矿年代学的核心目标是确定矿产资源的形成时间,这有助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过程。通过了解成矿时代,可以更好地评估矿产资源的潜力和经济价值,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关键信息。
总结词:成矿年代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测定成矿年龄、研究成矿年龄与地质事件的关系、建立成矿年代标尺等。其研究方法包括同位素测年法、地质学方法和模拟实验等。
成矿年代学的应用
成矿年代学通过研究矿床形成时的地质年代,揭示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时间,有助于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形成规律。
通过分析矿床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变化,成矿年代学能够揭示矿床的演化历史,为找矿勘探和资源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矿床的演化
矿床的形成
通过对地质年代的测定和分析,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成矿年代学综述课件
成矿年代学概述成矿年代学的基本原理成矿年代学的研究技术成矿年代学的应用成矿年代学的未来发展
成矿年代学概述
总结词
成矿年代学是一门研究成矿年龄的学科,主要通过测定矿物的形成年代,来推断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
详细描述
成矿年代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矿物的形成时间。它通过使用各种测年方法,测定矿物的放射性衰变,以及利用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原理,来确定矿物和矿石的形成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矿学概念和起源成矿学起源于大约100年前,在地学领域中已赢得了特定的地位。
成矿学来源于法语术语“metallogenie”,Louis de Launay用于综合表示区域或全球矿床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该法语单词可写成英语“metallogeny"或"metallogenesis",二者不同。
前者集合了实际的合描述性的知识,后者则涉及成因。
我国有区域成矿学、成矿规律学和矿床成因学等不同译法,陈国达则译为成矿学。
加拿大人Peter Laznicka将其细分为经验成矿学、矿床成因论和应用成矿学。
成矿学术语提出者Launay L.de(1882)最初认力,它是“研究地壳里面元素分布、组合和分配规律的”。
后来,他(1906)强调研究矿床与区域大地构造联系的重要性,并据以提出“大地构造成矿学”一词。
1913年,他又进一步阐明“成矿学研究矿床,其目的是寻找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矿床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美国学者Holmes(1928)则认为:“成矿学是从时代、区域大地构造和岩石学等方面对矿床进行成因研究”。
在30~40年代,前苏联学者认为:“成矿学是从矿床分布规律的观点来思考的金属成矿显示的总和”。
其研究对象是“成矿带、成矿省、成矿区、矿区、矿带、矿结,查明含矿区和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预测新的含矿区”。
1987年,前苏联出版的《地质辞典》把它视作“矿床学的一部分,研究金属矿床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地质规律”。
1980年,美国出版的《地质辞典》中,认为成矿学是“关于矿床生成的学问,着重研究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与区域大地构造特征和区域岩石特征的关系”。
魏洲龄等在研究华北多因复成油气藏时提出:“油气成矿学,是一门以油气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深部地质学为基础,研究油气形成过程,阐明油气时空分布,预测有利油气远景地段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从以上成矿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突出了从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等更宏观角度来研究矿床;二是注意强调了研究矿床形成和时空分布规律与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的关系。
这就比较容易将成矿学同矿床学、矿床成因学等概念区分开来。
陈国达院士是我国成矿学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人。
他多次强调了成矿学及其在中国加强研究的必要性(陈国达,1982,1985,1987,等),并对成矿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任务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成矿学的研究范围成矿学是从大地构造学的角度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机理和在地壳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即把矿床学这个相对较狭窄的领域与大地构造学结合起来,以探索成矿理论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成矿学的研究范围包括:①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条件和形成机理,特别是它们形成和变化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建造、构造型相、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深部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关系;②这些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的受大地构造单元类别及其演化阶段的控制;③各种矿床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产出特点及其规律。
地洼成矿学的任务成矿学的任务,总的说来,是主要从地壳演化规律的角度探索各种大地构造单元的成矿专属性、大地构造环境及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条件对矿产形成时的影响或形成后的改造,以及对所成矿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规律的控制。
当代成矿学的进展与发展趋势集中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活化区)概念和地洼学说的提出和建立,成矿学由长期以来地槽和地台两个基本构造单元成矿观点,发展到地槽、地台和地洼三个构造单元或多个构造单元成矿观点。
(2)随着壳体概念和历史一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理论(陈国达,1988,1991,1992)的提出与建立,入们开始更加注意把历史成矿学与运动(因果)成矿学结合起来,即不仅从地壳演化历史角度(纵向一时间),而且从地壳运动变化角度(横向一空间)来研究矿床形成和分布规律。
(3)随着多因复成矿床概念和递进成矿理论(地洼成矿理论)(陈国达,1979,1982)的提出与建立,成矿学从内生或外生的单一成矿观点发展为多因复式成矿观点,并从大地构造学角度提出了叠加富化、改造富化和再造富化等主要成矿模式和多种成矿类型。
(4)在研究的水平空间上,重点从某一较小范围的区域成矿学转向较大范围乃至全球成矿学,重点放在大型构造、特别是大型区域性断裂对大型矿床、矿群、矿带、成矿省的控制,以及大型矿带分布规律的研究。
(5)在研究的垂直空间上,重点由地壳浅处转到深部以至地慢。
因为许多矿床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都同地幔有关,成矿物质来源可能在深部。
因此,壳一慢或慢一壳成矿观点和深部构造控矿研究更受重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成矿学中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
(6)在研究的矿种上,在重视金属和元素以及能源矿床成矿学的同时,非金属成矿学逐步得到重视。
成矿学的分科(1)构造单元成矿学(2)构造区成矿学(3)历史成矿学大规模成矿与重大构造热事件的密切相关性各造山带中的主要成矿期处于全球的主要成矿期中,并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全球的主要成矿期有太古宙成矿期(>2500Ma)、古元古代成矿期(2500~1800Ma)、中元古代成矿期(1800~1000Ma)、新元古代成矿期(1000~600Ma)、早古生代成矿期(600~400Ma)、晚古生代及早中生代成矿期(400~200Ma)、晚中生代—新生代成矿期(200Ma以来)。
上述各成矿期的矿化强度不同,其中四大成矿高峰期[1]分别为:中元古代成矿期2000~1800Ma、晚元古代成矿期1000~800Ma、晚古生代成矿期400~300Ma和晚中生代—新生代成矿期200Ma-。
成矿高峰期对应古大陆会聚末期至裂解初期[2],与重大构造热事件密切相关。
秦岭造山带的主要成矿期均位于全球成矿期中,大规模成矿发生于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带、环太平洋造山带中的大规模成矿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新生代。
造山带中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成矿突发性与重大构造热事件密切相关,需要结合地球演化的节律性、大陆动力学和成矿年代学进行研究。
(4)区域成矿学成矿的分带性与不均匀性造山带中的矿床存在全球、区域、矿田、矿床范围的多级分带。
造山带中区域成矿分带较为复杂,对于一个经历了大陆裂谷、洋壳发育、洋壳俯冲消减、陆陆碰撞的威尔逊旋回发展过程的造山带,可以发育裂谷、洋脊、岛弧、弧后盆地及陆内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类型矿床的共存与分带。
但是,由于构造的叠置、剥蚀以及非威尔逊旋回和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等,使部分矿床发育、部分矿床缺失,有的矿床则重复出现,致使造山带成矿分带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均匀性。
(5)全球成矿学(6)元素成矿学(7)矿床成矿学(8)比较成矿学(9)普通或理论成矿学成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成矿学研究应着重从其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控矿条件、成矿要素、矿床组合及其演化入手,揭示区域成矿的特色及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区域矿产勘查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1 大地构造类型及其演化和运动特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对成矿载体,即构造单元、构造区及其演化的研究十分必要。
大地构造的研究主要从其地层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建造、构造型相等四个方面进行。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古地理、新构造、地貌、矿产、地球物理、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深部地壳构造与成矿动力学环境等方面进行辅助研究。
大地构造研究中应坚持时空四维相结合、演化与运动并重。
2.2 主要矿床类型、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在成矿学研究中,首先要对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矿床进行深入研究,正确区分和厘定各类矿床,查明其地质特征、成矿条件与成因,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式。
进一步研究各类矿床间的共生、组合规律,建立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通过类比、求异确定主要的找矿对象(巳知的矿床类型)和发现新的矿床及新的矿床类型。
2.3 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在成矿环境研究中,既要重视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构造-建造分析,也要重视全球及深部背景的研究。
1系统研究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如构造、沉积、流体、火山、生物等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着重查明成矿带、矿化富集区产出的构造类型和含矿建造类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含矿建造分析是基础,不同类型的矿床产于不同的沉积、变质及岩浆岩建造中,如含铜和多金属的细碧角斑岩建造、含金的花岗绿岩建造和浊积岩建造、含铅锌等的热水沉积岩建造、含铜钼的斑岩建造等。
大型构造,如裂谷、洋盆、岛弧、沉积盆地、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大型走滑断层、花岗岩穹窿与褶皱带等,它们总体上控制着含矿建造的产出和矿化带、矿集区的产出,分析构造—建造组合及其体系结构有利于查明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在区域成矿环境研究方面,还应重视对不同历史时期区域岩石圈组成、结构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揭示大规模成矿的深部控制要素,大区域岩石圈减薄作用,将导致岩石圈热状态、热结构的强烈变化,软流圈物质、能量的上涌,引起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发生,是成矿大爆发的重要原因。
对现代地球物理和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地壳和地幔的组成与结构不均一。
这种不均一性在板块边界和地体边界尤为明显[21],表现为构造运动强烈,物质和能量交换显著,壳、幔物质循环及成岩成矿作用活跃,因而多是巨型成矿区带的所在地。
2.4 成矿物质、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我们通常运用矿物包裹体、同位素地质、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成矿热力学、成矿模拟实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来深化对成矿物质、流体来源和成矿作用的认识。
1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要以矿床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构造—地球化学与区域地球化学的研究,着重查明矿源区、矿源岩(层)及矿质供给、输运与聚集成矿。
2地质流体是造山带成矿中十分活跃的要素,流体类型和运动方式复杂,对地质流体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是查明成矿机理的关键之一。
在分别研究岩浆流体、变质流体、地幔流体、热卤水、有机流体等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将矿区流体与区域流体、流体的形成演化与各类地质作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矿源供给、流体输运、矿石堆积和矿床定位的动力学过程,总结区域构造—流体—成矿系统的基本类型,如海底热水系统成矿、火山热液系统成矿、岩浆热液系统成矿、盆地流体系统成矿、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流体系统成矿和地热系统成矿等,并分别建立成矿模式。
2.5 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综合研究造山带成矿及其演化受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控制,并与一定的建造(沉积、岩浆、变质建造)伴生,矿床是建造中成矿物质高度富集的特殊相。
通过对造山带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综合研究,对查明造山带构造、建造、成矿的耦合与演化规律十分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地质研究为基础,结合同位素定年发展起来的构造年代学、岩石年代学研究,为成矿年代的厘定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