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二章对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奠定了他游戏说的基础。人有三我——本我、超我、自我。个 体在发展过程中,本我和超我的对立冲突是逐步达到平衡的,年龄越小越不平衡。而 游戏是儿童自我获得,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的平衡机制。由于游戏是部分与现实分离 的,因此它允许“自我”自由的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游戏对于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童年期游戏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因内 驱力受到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帮助儿童处理适应不良的经验。游戏成为早 期人格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与想象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 年龄 弗的阶段 艾的阶段 游戏形式 0-1.5岁 口唇期 信任对不信任 亲子游戏 1.5-3岁 肛门期 自主对羞怯 练习性游戏 3-6岁 阴茎期 主动对内疚 角色扮演游戏 6-11岁 潜伏期 勤奋对自卑 智力游戏 青春期 生殖器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青年期 亲密对孤独 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 自我整合对失望
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共同特征:
– 更多的关注在人的本性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游戏 以及游戏的功用问题,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 特点。 – 都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进化的视角去 解释游戏,把儿童游戏生物学化。 – 主要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说明游戏是什 么以及为什么游戏。 – 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实验基础。
经典游戏理论
• 经典的游戏理论,由于是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 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 显的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儿童 的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缺陷;它们是主 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但是它们 却或多或少地解释并说明了游戏这种人们司空见 惯的却又令人困惑、令人着迷的现象,虽然有许 多缺点,但它们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推动了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主讲人:廖尚祥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1.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生 和发展
——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在于同化超过了 顺应。 (1)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 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2)顺应: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 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皮亚杰把这一时期的游戏分为六个
阶段
第一阶段 0~1个月 反复性练习
第二阶段 2~4或5个月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 4或5~9个月 二级循环反应 第四阶段 9或10~11或 12个月 第五阶段 11或12月 ~18个月 第六阶段 18~24个月 二级图式的协调阶 段 新的组合进行游戏, 三级循环阶段。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练习性游戏的三种发展趋向:
发展趋向 练 举例说明 增加表征 幼儿本来就喜欢丢石头玩,某次 变成象征 发现飞机飞得好玩,又。喜欢上 玩玩飞机 趋向规则 幼儿丢石头没有任何约束,玩飞 游戏 机时要求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飞 到一定的高度。 变为严肃 幼儿丢石头只为了嬉戏,而幼儿 的工作 都很认真参加飞机赛飞比赛。
游戏的实质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 来记忆:
如果持有不同的意见,两个人共同协商一 致,比一个人盲目顺从要好的多。(同化 超过顺应)
两个名词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 话。
同化:运用已有的技能。 顺应:尝试新的技能。
——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 生和发展;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时期(0~2 岁),儿童的游戏是练习性游戏。
习Hale Waihona Puke 性 游戏——练习性游戏的趋向发展可以 利用生活游戏场景来理解的:
三四岁喜欢假扮警察叔叔(象征性)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皮亚杰的游戏理论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儿童发展学家,被誉为儿童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著名的“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了解儿童认知发展以及教育方法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探讨其核心概念和应用。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介绍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
二、游戏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是一种儿童自主进行的活动,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探索环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各种感官和动手能力。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社会规则,发展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三、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将游戏分为两类:功能性游戏和符号性游戏。
功能性游戏是儿童在感知运动期和前操作期进行的游戏,例如模仿动作、堆叠积木等。
这种类型的游戏可以直接满足儿童的感官和运动需求,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意识。
符号性游戏发生在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符号性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模拟角色或者使用象征物来进行的游戏,例如扮演妈妈和婴儿的角色,使用玩具象征真实物体等。
通过符号性游戏,儿童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符号运算和概念形成的能力。
四、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对儿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其次,游戏通过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再次,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游戏中的挑战和难题,儿童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一、前言游戏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是游戏的主题,同时,游戏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主题。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
三、内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
“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婴幼儿游戏概述—婴幼儿游戏理论
倡导者
席勒/斯宾塞
松驰说
拉察鲁斯/帕特里克
前练习说
格鲁斯
复演说
霍尔
主要观点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 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并获得放松与休息
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 复演种族进化的历史阶段
古典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论)
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 心理学家斯宾塞。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 简》中谈到游戏问题的。
现代游戏理论
年龄
0~2岁 2~7岁 7~12岁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现代游戏理论
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一)贡献: 1.开拓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 2.强调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价值。 3.引发一系列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 4.引领学前教育实践走向游戏与认知发展的融合。 (二)局限性: 1.否认游戏是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游戏只是认知活动的衍生物。 2.只强调认知发展对游戏的制约作用,忽视游戏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游戏理论
(二)代表人之二:佩勒Peller
2.儿童游戏结构的变化: 阶段一:身体方面的焦虑,玩弄身体的游戏。 阶段二:害怕失去母亲的焦虑,亲子游戏。 阶段三:无法与成人匹配的无能,角色游戏。 阶段四:与伙伴游戏而获得独立,规则游戏。
现代游戏理论
(三)代表人之三:埃里克森(E.H.Erikson)
现代游戏理论
二、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 学家皮亚杰 , 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体框 架中考察儿童游戏 ,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活 动的一方面,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种手段。他 的游戏理论与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着密切的 联系。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引言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心理学家,以他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而闻名,其游戏理论也是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探讨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对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进行全面阐述,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回顾在深入讨论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主张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儿童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断演变。
感知期是在出生后的前两年,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受和观察周围环境来了解世界。
前运算期发生在2到7岁之间,儿童开始使用符号代表物体和概念,但他们的思维还是受限于具体的情境和物体。
具体运算期发生在7到11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儿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能够执行一些基本的运算,并理解数量和空间的概念。
最后,形式运算期发生在11岁之后,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理解概念和进行假设推理。
二、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概述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他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补充,他认为儿童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来发展自己的认知和社会技能。
皮亚杰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两种类型:功能游戏和象征游戏。
功能游戏是指儿童在探索物体和环境时进行的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主要通过模拟和实验来了解物体特征和功能,比如玩具车的行驶方式或积木的拼凑。
象征游戏是指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来进行的游戏。
在这种游戏中,儿童使用符号代表其他物体或角色,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比如,儿童玩家乘坐玩具火车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世界的情境。
皮亚杰认为,功能游戏和象征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游戏帮助儿童了解物体特征和功能,发展空间和数量概念。
象征游戏则促进儿童发展心理理解能力、自我概念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功能游戏与认知发展在功能游戏中,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物体来了解世界。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主要观点:
1、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这种理论认为 :“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根本不同于 幼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 的起源。
2、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 动的发展与儿童儿童心理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有关系,而且 那些准备儿童过渡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的心理过程是 在这种活动里得到发展的。”
Page 18
二、 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
皮亚杰不同意格罗斯关于游戏是一种对基本本能的准备性 练习的练习,他认为如果按照格罗斯的观点,既然游戏是 一种本能活动,就应该在出生时就发生。皮亚杰通过系统 的、长期的观察研究,推翻了游戏的本能练习的观点。并 提出了他关于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他认为游戏的发生 要以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把游戏的发 生、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内驱力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内驱力是由集体 的需要状态引起的,其功能在于引起或激起行为 ,或给予行为以动力。内驱力理论以人的生理需 要即原始内驱力为基础来解释人的行为。它认为 ,学习是由刺激——反应连接而产生的结果,而 这种反应因满足了集体的生理需要而降低了这些 基本的驱力。
Page 37
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莱恩、艾利斯、赫特、 费恩等人。
他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 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强调心理 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儿童游戏出现的诱因是:当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 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就发生了。
Page 30
(二)游戏的发展价值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对儿童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Page 38
伯莱恩的理论模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得认知发展得游戏理论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得角度研究儿童游戏得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瞧作就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得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得游戏,并通过长期得观察与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得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得理论甚础认知发展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就是瑞士著名得心理学家皮亚杰。
她最感兴趣得问题就是儿童得认识就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得,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她把心理学得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与发展得间题。
(一)儿童得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得结果皮亚杰认为人得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就是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就是客体自身属性得反映;数理逻辑经验就是主体通过自己得动作以及以后得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得。
因此,儿童得认识不就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就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就是来自主体对客体得动作,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得结果。
所以,人们把皮亚杰得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儿童认知发展得机能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得认知发展结构。
她们分别就是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
图式就是动作得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得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随着年龄与经验得增长,图式得种类、数量与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得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得认识结构。
同化与顺应就是机体适应环境得两种基本机能。
从生物学得愈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与整合,就是把环境因京纳人到有机体原有得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得一部分。
顺应就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得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
从心理学得意义上来说,同化就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她已有得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就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得图式或技能。
儿童在与客体交往得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得动作图式丢同化或整合客休,而且也应根据客体得特点与变化来调整自己得动作图式,顺应外在得变化。
皮亚杰的幼儿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的,或者说,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是他对儿童发展基本观点的扩展和具体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同化———顺应的过程完成的。
儿童的心理(皮亚杰称之为智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而个体的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所谓同化,是指在某种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而顺应则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是形成和扩大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是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
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
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
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
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
它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儿童不受实际环境的具体条件以及时间的限制,通过想象,创造情景。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反思总结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反思总结认知发展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它主要关注人类思维和认知发展,并提出了游戏对认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和学习理念,对我个人和教育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接触和研究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后,我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反思,并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其次,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孩子的被动接受,而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则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参与的过程。
游戏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而且,游戏还能够提供一个合作和交流的平台,让孩子们能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动力。
第三,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和反馈方式。
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分数和等级,强调结果和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过程和努力的重要性。
反之,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强调了过程和努力的价值,提倡一种更加细致和全面地评价和反馈方式。
通过游戏,孩子们能够不断试错和探索,从中获得经验和反馈。
他们能够体验到失败与成功,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给予他们积极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在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最后,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
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激发创造力和思维发展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教育者和学习者能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开放、鼓励尝试和创新的教育环境,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和兴趣。
综上所述,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采用全面和细致的评价和反馈方式,以及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
皮亚杰游戏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皮亚杰游戏理论是20世纪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他认为,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我探索,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并通过不同的游戏类型来展现他们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通过不断触摸、操作和观察对象来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式,并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游戏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两种类型:规则游戏和过渡游戏。
规则游戏是指按照一定规则和约束进行的游戏,如棋类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
这种游戏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规则意识。
过渡游戏则是指儿童在从一个认知阶段过渡到另一个认知阶段时玩的游戏。
这种游戏不受具体规则约束,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认知方法和策略。
通过过渡游戏,儿童可以打破已有的认知框架,开拓新的思维方式,为进入下一个认知阶段做好准备。
皮亚杰认为,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主动地参与和探索,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不仅是儿童欢乐的时刻,更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皮亚杰还提出了合作游戏的概念。
合作游戏是指儿童在互相合作的情境中进行的游戏,需要他们共同思考、协作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游戏,儿童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别人的想法,并学会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
总结来说,皮亚杰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不同类型的游戏,儿童可以逐步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不仅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乐趣,更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桥梁。
皮亚杰游戏理论是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大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理论中,皮亚杰强调了游戏对儿童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学习和发展的框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游戏教育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Piagets play theory)又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J.Piaget)是在研究儿童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并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
所以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游戏的实质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像与思维的关系一样。
游戏的存在,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两个概念,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机能。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
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
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主体就会重复范型(人或物)的动作,这时就会产生模仿;另一种是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时,主体自身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因而较少考虑外部事物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游戏。
游戏阶段理论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
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
皮亚杰将学前儿童的智力划分为感知运动(0-2岁)和前运算(2―7岁)两个阶段,并归纳出这两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
①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练习性游戏为主,这也是儿童出现最早的一种游戏形式。
这种游戏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习得的活动。
“机能性快乐”是法国心理学家彪勒(K.B 出dO)提出的,指因满足身体的某种生理需要而获得的快乐。
儿童通过身体的动作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所以游戏的驱力不是外加的,游戏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因素,“动”即快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试图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总框架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理论甚础认知发展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生起来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心理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他把心理学的概念引到认识论中,探讨认识起源和发展的间题。
(一)儿童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物理经验是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逻辑经验是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因此,儿童的认识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人们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机能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知活动都包括有一定的认知发展结构。
他们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的认识结构。
同化和顺应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机能。
从生物学的愈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京纳人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例如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
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例如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种种变化。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是指在某个情境中,儿童使用他已有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儿童在与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已有的动作图式丢同化或整合客休,而且也应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图式,顺应外在的变化。
西方主要游戏理论及其对认识幼儿游戏的启示
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这个小男孩:首先,可以创造 更多的机会让他与其他小朋友互动,例如组织小组游戏或合作活动;其次,可以 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和分享玩具,培养他的社交技能;最后,如果需要 的话,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游戏治疗师的帮助,通过游戏治疗来提高他的社交能 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2、杜威的游戏理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是自然主义教育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 不断尝试和错误的过程,而游戏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部分。游戏不仅可以让儿童获 得快乐和满足,还可以帮助他们探索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杜威主张,教育应该以 儿童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和成长。
二、自然主义教育家游戏理论的 当代启示
参考内容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然主义教育家对游戏理论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们强 调儿童的天性和自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方式。 这些理论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自然主义Βιβλιοθήκη 育家的游戏理论1、卢梭的游戏理论
法国哲学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爱弥儿》中详细 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好的,但社会的影响常常压抑和 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回归自然,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由地探索和学 习。他强调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想象力、 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3、社会建构主义游戏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游戏理论强调,游戏是儿童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交互中建构知识 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 关系。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和自尊心。
1、游戏的作用
西方主要游戏理论强调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游戏不仅可以帮助 幼儿释放焦虑和压力,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技能的提高。此外,游 戏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和自尊心,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引言:认知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关注焦点。
在认知发展领域,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被公认为最为知名的学者之一。
他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并探讨其对于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是基于他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而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在社交互动和游戏活动中能够主动探索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 感知运动期: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探索世界,开始建立感知和行动的联系。
例如,婴儿通过抓、咬、摸等动作来获取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2. 前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使用符号和符号操作,但还不能理解符号的具体含义。
他们逐渐掌握了语言和象征游戏,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具体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思维和操作。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和空间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排序。
他们开始具备逆操作、守恒和分类的能力。
4. 形式运算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达到了逻辑思维的最高水平。
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推理和解决抽象问题。
他们开始在符号和抽象概念上进行思考。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对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创造适宜的游戏环境: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者应该创造出一个富有挑战和启发性的游戏环境。
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儿童年龄和发展阶段的游戏活动,让儿童通过操作和实践来探索具体的问题。
2. 强调互动与合作: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社交互动和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顺应大于同化 1、改变认知结构 2、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动作 3、具有模仿得特征
儿童游戏得发展阶段
• 认知发展阶段与游戏发展阶段
年龄 0-2岁
认知发展阶段 游戏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练习性游戏
2-7岁
前运算阶段
象征性游戏
7-11、12岁 具体运算阶段
规则游戏
练习性游戏得发生、发展
• 游戏得发生要以动作能力与心理发展得一定水平为前提 • 练习性游戏(0-2岁)
• 同化大于顺应 1、不发展新得认知结构 2、使自己得经验适合于
当前存在得结构 3、具有游戏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案例1: 娃娃家游戏中,小新当爸爸,游戏开
始后她出去了一下,回来后瞧到妈妈在炒 菜做饭,她很不满,就气冲冲地走了。
游戏分享时,老师问她为什么生气地 走开,她回答说“炒菜做饭应该就是爸爸 来做得,妈妈不能做。”当老师问她为什 么会这么想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道:” 因为我家就就是爸爸做饭得,妈妈从来不 做饭。“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 • 主要观点:
1、把游戏瞧做就是智力活动得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 力发展得总背景中去考察。 2、认为游戏就是思维活动得一种表现形式,儿童得认知发展 阶段决定了她们不同得游戏方式。
游戏得实质
同化大于顺应
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得客观特性,只就是为了满足自我得愿望与 需要去改造现实,不发展新得认知结构。
1、就是游戏得最初形式 2、就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习得得活动 3、“动”即快乐
• 练习性游戏发生、发展六阶段: 1、反射练习期(0-1个月) 如:没有食物时得吸吮动作 2、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如:婴儿感知到风铃得响动,就全身运动且表情愉快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引言认知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则以其独特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而闻名于世。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主动探索和学习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认知能力、培养创造力以及建立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本文将系统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游戏与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将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儿童通过运用感觉和运动手段来认识世界。
在前操作期,儿童逐渐能够使用符号和象征性表示,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
在具体操作期,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简单的运算问题。
在形式操作期,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根据皮亚杰的观察,儿童在游戏中往往能够展现出比他们实际年龄更高的认知水平。
这是因为游戏提供了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愿参与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主动选择和控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活动。
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需要规划、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过程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二、游戏的分类及特征皮亚杰将游戏分为功能性游戏和符号性游戏两大类。
功能性游戏是指儿童通过直接的感觉运动来探索和理解世界,如探索玩具、抓握物体等。
符号性游戏则是指儿童通过符号和象征性的方式来模拟和表达现实生活,如角色扮演、玩具的象征游戏等。
游戏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并且是充满乐趣的。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
其次,游戏需要儿童进行规划和组织,需要他们根据情境和角色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再次,游戏需要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需要根据规则和情境来做出决策,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练习性游戏向三个方向发展 表征增加 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向真正的适应发展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严肃的工作
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它反映了符号机能的出现和
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假装、假扮、幻想
• 符号物——被符号化的物体
• 象征性游戏活动的两个特征: 1.从实际获得、使用戒实践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分离出来。 2.尽管是从这些情境中分离出来,并且和这些情境不同,但儿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
• 主要观点:
1.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
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 2.认为游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的认知发展阶 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
游戏的实质
同化大于顺应
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和 需要去改造现实,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3.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如:反复摇拨浪鼓,让它发出声音 4.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 重复一整套动作 5.为了看得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在重复中做出一些改变
6.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游戏中出现象征和替代物 如:将一块积木当做汽车开
童仍把它们归属于那些情境。
象征性游戏活动发展的两个阶段
• 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
1.象征性的对应戒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且用语言标志
出来
2.完全是模拟由象征所引起的客体的活动
•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1.逐渐接近现实的模仿性的表征
2.逼真地再现周围的人与人的关系和活动 3.角色数量增加,规则应运而生
• 游戏的发生要以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 • 练习性游戏(0-2岁) 1.是游戏的最初形式 2.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习得的活动 3.“动”即快乐
• 练习性游戏发生、发展六阶段:
1.反射练习期(0-1个月)
如:没有食物时的吸吮动作
2.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如:婴儿感知到风铃的响动,就全身运动且表情愉快
• 象征性游戏向两个方向发展: 规则游戏 结构游戏
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 贡献:
1.从认知发展角度考察儿童游戏
2.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3.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 4.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5.冲击了传统的游戏与学习相对立的观点
• 局限性: 1.忽视社会生活 2.忽视游戏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3.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 4.忽视人的作用和影响
• 顺应大于同化 1.改变认知结构 2.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动作 3.具有模仿的特征
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 认知发展阶段与游戏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阶段 年龄 0-2岁 2-7岁 7-11、12岁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游戏发展阶段
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
• 同化大于顺应 1.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2.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当 前存在的结构 3.具有游戏特征
案例1: 娃娃家游戏中,小新当爸爸,游戏 开始后他出去了一下,回来后看到妈妈 在炒菜做饭,他很不满,就气冲冲地走 了。 游戏分享时,老师问他为什么生气 地走开,他回答说“炒菜做饭应该是爸 爸来做的,妈妈不能做。”当老师问他 为什么会这么想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 道:”因为我家就是爸爸做饭的,妈妈 从来不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