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讲解

合集下载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命名规则及分子结构特点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08
糖类化合物
单糖
定义与结构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如葡 萄糖、果糖等;它们具有醛基或
酮基,以及多个羟基。
物理性质
单糖通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有甜味。
化学性质
单糖可以发生氧化、还原、酯化、 醚化等反应;它们还可以与蛋白质、 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过氧化物等。
输入 物标理性题质
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好的溶解性。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定义与分类
化学性质
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溶剂、麻醉剂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乙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麻醉剂,
也是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用途
醚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易发生开环聚合、 氧化等反应。其中,开环聚合反应是醚类化合物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反应之一。
硫醇、硫酚、硫醚
01
硫醇
硫醇是一类含有硫氢基(-S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醇的性质,
但更易被氧化。硫醇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中有一定的应用。
02
硫酚
硫酚是含有硫氢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性质与酚类化合物相似,但具有
更强的还原性和亲核性。硫酚在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03
硫醚
硫醚是含有硫醚键(-S-)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与醚类化合物相似,
但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硫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
功能性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05
醛、酮、醌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反应机制。

2. 掌握有机化学的核心理论和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课程内容:
单元1: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的键和键能
- 共价键的构成和特性
单元2:有机反应和反应机制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分类
- 反应速率和反应动力学
-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解释
单元3:碳氢化合物
- 烃类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 烃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烃类的反应机制和应用
单元4:功能基团化合物
- 醇、酚和醚的结构和性质
- 醛和酮的结构和性质
- 酸和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 胺和胺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单元5:有机分析和实验技术
-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 分离和纯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 光谱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技术的基本要求
评估方法:
1. 课堂参与和讨论
2. 作业和实验报告
3. 中期考试和期末考试
4. 课程项目或研究论文。

《有机化学实验(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分离、提纯的方
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
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工作习
惯;为今后胜任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
5、有机化学实验文献
实验内容:
一、讲解部分
1、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2、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
①实验室的安全守则
②实验室事故的预防
③事故的处理和急救
④急救用具
3、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
①普通玻璃仪器
②标准接口玻璃仪器
③常用装置
④装配
4、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和保养
①玻璃仪器的洗涤
②玻璃仪器的干燥
③玻璃仪器的保养
5、药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6、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二、操作部分
1、常用装置的安装和玻璃仪器的洗涤
2、药品的取用
主要仪器设备药品:
蒸馏装置仪器、分馏装置、回流装置。固体药品(粉末、颗粒、块状)和液体药品
计划时数:总4学时(3学时理论和1学时实验)
实验类型:基本操作
实验性质:必做
每组人数:1-2人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于有机化学课程之外的必修课。本课程突出对学生有机化学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安排着力于培养具有宽广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其原理与要点。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学会分离提纯等方法等;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有机化学(1)-1,2》(化学、应化类专业)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1)-1,2》(化学、应化类专业)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I)》(化学、应化类专业)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 有机化学(Ⅰ)-1[Organic Chemistry(Ⅰ)-1]有机化学(Ⅰ)-2[Organic Chemistry(Ⅰ)-2]课程号(代码): 20308730,20308630课程类别: 类级平台课程,必修课学时:48x2学分:3x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基本面向: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前置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后,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

该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扎实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继续深造以及将来解决有机化学中的问题、奠定必要而坚实的基础,同时能进一步加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要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常用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是着重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关键反应,把握规律、抓住机理、将官能团互相转变的方法和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的方法形成互联网络,同时专注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问题,才能达到有机化学的教学之目的。

三、教学内容1 绪论(4学时)基本要求:一、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主要任务和学习方法;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特点、分类和反应类型;三、了解共价健的本质,掌握共价健的属性,熟悉利用键能数据推算反应的焓变;四、掌握下述名词术语:有机化学;同分异构现象;分子间作用力;Van der walls力;官能团1-1 有机化学的由来和发展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子结构和组成(同分异构现象,结构的表示方法);理化性质1-3 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与诱导效应;键的可极化性1-4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1-5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6 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学习方法2 烷烃(4学时)基本要求:一、掌握构象的表示方法和典型的构象ap, sp, sc, ac的稳定性分析;二、了解饱和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与烷基自由基的sp2杂化轨道的形成与构型;三、着重掌握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的基本规律(区域选择性)和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

有机化学(1)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1)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有机化学(1)课程编号:16118630学时/学分:48/3开课学期:4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类型: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一、课程说明笨课程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

学生在掌握普通化学课程的基础上,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规律,学习和掌握有机化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其他高分子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课程也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本课程主要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方法;并对有机化学领域的新进展做一些基本了解。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1.3: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能够就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求解或分析,选择正确方法,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优化。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2.能够应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理解有机化学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所研究的目标材料进行判断,选择正确的合成路线,并能根据有机产物的结构、性能及相互联系,对产物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3学时)知识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点,共价键的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重点:共价键的理论,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难点:共价键的理论,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2024年基础有机化学(一)教学大纲

2024年基础有机化学(一)教学大纲
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 × 40% + 期末考试成绩 × 60%。
THANKS
感谢观看
考试内容
涵盖课程所有章节,重点考察基本概念、反应机理、合成方法、 波谱解析等方面的内容。
题型分布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合成题等,以全面评价学生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比
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 等。
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60%,根据闭卷笔试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计算
逆合成分析法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结合
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逆合成分析法中的应用,提高合成路线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常见有机合成方法介绍
01
经典有机合成方法
介绍经典的有机合成方法,如酯化、酰化、烷基化等,及其在有机合成
中的应用。
02
金属有机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探讨金属有机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如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
酚的性质
酸性、取代反应(如硝化、磺化等 )、氧化反应(如高锰酸钾氧化) 、缩合反应(如酚醛树脂的生成) 。
04
有机合成方法与策略
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应用
逆合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逆向分析目标分子的结构,确定合成路线和关键步骤。
逆合成分析法在复杂有机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逆合成分析法在解决复杂有机分子合成问题中的优势。
实验安排
配套8个实验,包括基本操作训练、性质验证及合成实验 等。
02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碳原子结构与成键特点
碳原子的电子构型及 杂化方式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 示方法
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 键型
有机化合物分类及命名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探讨原子经济性反应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 ,如加成反应、重排反应等。
绿色溶剂与无溶剂反应
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
介绍绿色溶剂(如水、离子液体等)和无 溶剂反应在绿色合成中的应用。
探讨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在绿色合成中的 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方法。
08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环节
实验安全知识普及
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
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芳香烃的分类、通式和命名;理 解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 解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和还原反应等。
卤代烃结构和性质
卤代烷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卤代烷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理解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卤 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结构和性质
3
醚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醚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裂解、 氧化等反应)以及醚的制备和应用。
醛、酮结构和性质
醛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醛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氧化、还原等反应 )以及醛的制备和应用。
酮的结构和性质
包括酮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加成、氧化等反应 )以及酮的制备和应用。
羧酸及其衍生物结构和性质
研究范围
包括烃类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性 质、有机合成方法、有机反应机 理、天然产物化学等。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前沿 和最新进展。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 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有机合成设计 和实验操作。
性质。
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烯烃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 ;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和共轭二 烯烃的结构;了解烯烃的物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学年(2011级)《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70105、070107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96学时总学分: 6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高等有机选论大纲执笔人: HHH 参加人: CCZZ 大纲审核人: SS修订时间: 2011年9月编写依据: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版(11修订)授课年级:11级化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和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协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有机结构理论,重要的反应机理,尤其是各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概念,天然产物,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

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立体化学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方法、运用化学方法及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初步掌握有机合成技术,掌握有机结构理论及重要有机反应机理。

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本学科纵深研究以外,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渗透交叉,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有机化学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波谱学及现代测试手段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有机化学的微观历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有机立体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

人们能更多、更主动地合成出许多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与生命现象相关的有机化学命题,为更深层次揭示自然界生命奥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

是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再来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变关系及其内在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科学新成就和新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以后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必要的基础。

为学生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及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异构、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应用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物质的结构的讨论,定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3、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其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

4、了解过渡态理论。

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5、熟悉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

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

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6、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7、初步了解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

8、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

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初步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9、初步了解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有机化学反应复杂,反应类型多,学生普遍感到入门容易,提高难。

学生要真真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做到四个环节的工作。

一、读。

就是平时认真阅读教材。

要认真读,带着问题去读。

二、听。

上课专心听。

要用脑、用耳、用眼、用手(记笔记)去听。

脑、耳、眼、手并用去听,要全神贯注去听。

三、练。

勤于练习。

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适当的多做习题。

在练习过程中进行总结归纳。

四、做。

就是做好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知识是从化学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才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

同时还要注意进行及时复习,以利于知识的巩固。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在无机化学价键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此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结构化学、化工基础、有机合成、波谱分析、高等有机化学选论打下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2)掌握价键理论的要点及共价键的属性。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4)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5)掌握下列概念和术语: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结构、构造、电负性、共价键的均裂和异裂、自由基反应和离子型反应、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

2、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产生、发展及重要性。

(2)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共价键理论、键参数、共价键的断裂。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共价键理论。

(2)难点:共价键理论。

4、本章思考题:(1)甲基橙是一种含氧酸的钠盐,它的含碳量51.4%、氮12.8%、硫9.8%和钠7.0%,问甲基橙的实验式是什么?(2)胰岛素含硫3.4%,其分子量为5734,问一分子中可能有多少硫原子?(3)元素定量分析结果,指出某一化合物的实验式为CH,测得其分子量为78,问它的分子式是什麽?(4)根据键能数据,当乙烷(CH3-CH3)分子受热裂解时,哪种共价键首先破裂?为什么?这个过程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第二章】烷烃(共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碳正四面体的概念、SP 3 杂化和σ键的形成及特点,建立有机分子的空间概念。

(2)掌握烷烃CCS命名法、5C以下的普通命名法,以及基、碳、氢的类型。

(3)掌握乙烷、正丁烷的锯架式、楔形式和Newman式的画法及各极限构象的命名法,了解各构象之间的能量关系。

(4)能用分子间力说明烷烃物理性质上存在的规律性的变化,通过烷烃结构上的特点来说明烷烃化学性质上的相对稳定性,并掌握烷烃的主要化学反应的用途及甲烷的有关知识。

(5)烷烃的光卤化反应历程,不同卤素对烷烃光卤化反应的活泼性及其解释,不同类型氢的活性。

(6)了解烷烃的主要来源。

(7)了解过渡态理论。

(8)掌握下列概念:烃、烷烃、通式、烷基,伯、仲、叔、季碳原子,等价氢原子、同系列、同系差、同分异构、构造异构、构造式、构象、σ键、反应历程、自由基反应、燃烧热、反应热。

2、教学内容:(1)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现象。

(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烷基、系统命名法。

(3)烷烃的构型:碳正四面体的概念、SP 3 杂化和σ键的形成及特点。

(4)烷烃的构象:乙烷、正丁烷构象。

(5)烷烃的物理性质。

(6)烷烃的化学性质:氧化、热裂、卤代。

(7)烷烃卤代反应历程:甲烷的卤代历程、卤素对甲烷的相对反应活性与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

(8)过渡态理论。

(9)甲烷和天然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烷烃的构象,透视式和纽曼投影式的写法及各构象之间的能量关系;烷烃卤化的自由基反应机理及各类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

(2)难点:烷烃卤化的自由基反应机理;烷烃的构象,透视式和纽曼投影式的写法及各构象之间的能量关系;过渡态理论。

4、本章思考题:(1)写出庚烷(C7H16)的同分异构体的构造简式和键线式?(2)为什么在结晶状态时,烷烃的碳链排列一般呈锯齿状?(3)解释丙烷、戊烷的能量变化曲线。

【第三章】单烯烃(共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双键结构及π键的特征。

(2)掌握烯烃的命名方法。

(3)掌握烯烃与各种试剂的加成反应及亲电加成历程。

(4)掌握诱导效应(5)熟练掌握马氏规则和过氧化物效应,正碳离子的稳定性。

(6)掌握烯烃的氧化反应。

2、教学内容:(1)烯烃的结构(2)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3)烯烃的物理性质。

(4)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氢化和氢化热,亲电加成(与酸的加成、卤化、与乙硼烷的加成),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5)诱导效应。

(6)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7)乙烯和丙烯。

(8)烯烃的制备。

(9)石油: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常减压蒸馏,石油的第二次加工,石油化工。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烯烃的结构,π键的特征,烯烃的化学性质及应用,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马氏规则的应用,诱导效应。

(2)难点:烯烃的结构,π键的特征,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烯烃的结构对亲电加成反应速率和取向的影响,诱导效应。

4、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顺—2—丁烯的沸点比反—2—丁烯高?(2)试写出1—丁烯高温氯代反应历程式。

(3)为什么H+与烯烃双键加成不能生成状态正离子?【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sp3、sp2、sp三种杂化方式的形成及特点。

(2)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

(3)掌握共轭二烯的结构特点及共轭效应。

(4)掌握共轭二烯的化学性质。

(5)能运用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的原理解释反应。

2、教学内容:(1)炔烃的分类、命名和制备。

(2)二烯烃的分类、命名和制备。

(3)共轭效应。

(4)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炔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共轭二烯的结构和重要反应。

(2)难点: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共轭效应及其相对强弱的认识和理解。

4、本章思考题:(1)指出下列各分子中存在的σ键和π键的数目以及带星号的杂化状态,并画出这些分子的几何构型。

(2)利用共价键的键能进行计算,证明乙醛比乙烯醇稳定。

【第五章】脂环烃(共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脂环烷烃的命名。

(2)了解环的张力。

(3)掌握脂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合成方法。

(4)掌握环已烷椅式构象及取代环已烷的稳定构象。

2、教学内容:(1)脂环烃分类及命名。

(2)脂环烃的性质。

(3)脂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Baeyer张力学说)。

(4)环己烷的构象。

(5)多环烃。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环烷烃的结构、环己烷及一元取代环己烷的构象、二取代环己烷和稠环烃的构象。

(2)难点:Baeyer张力学说。

4、本章思考题:(1)3—甲基甲叉基环己烷与Br/CCl4 溶液反应,预测能得到哪些产物?产物有无旋光性?(2)试把1—环环己基—1,5—庚二烯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氯代反应时,氢原子的活泼性由大到小排列成序列。

【第六章】对映异构(共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立体异构、对称因素、手性碳原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构型翻转、构型保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