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2020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摘要: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为核心,在批评-批评史-文学史的多重关系中,清理批评史研究的概念及相关学理问题,着重提出批评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批评史研究的目标及其意义和价值等基本问题。
由此认识、强化当代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独立性和研究主体地位。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历史逻辑;价值地位从一般文学评价、文学史的发生来看,在相当程度上,所谓文学史其实是由批评史所支持甚至塑造的。
只是相对于后来文学史研究的明显强势,批评史本身倒被边缘化了,或被置入了广义的文学史。
何谓批评史?最简单的回答,批评史就是文学批评的历史。
但是要具体、准确说清批评、批评史、文学史三者的关系(彼此如何联系、区别或交叉),实在很难;引经据典恐怕也无济于事,甚至会如坠云里雾中。
还是从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为主来谈这个问题。
一般所指的文学批评,可分广狭二义。
狭义是指关于当代作家作品的批评,广义也包括对一般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但其方式和形态有别于通常的文学史、思潮史及一般文学理论的研究。
因此,文学批评史主要就是关于作家作品批评历史的研究,同时兼及一般文学现象的批评和研究的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时间范畴,一般上限取通行狭义的1949年,下限划至近年(何年)则并无通则惯例可循。
(因《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项目于xx年获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则时间下限也可顺势划定在xx年,上下时限整60年。
由此产生的问题或难题,待后略详)有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般视野和具体实践中,类似“熟悉的陌生人”。
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状,既与文学发展的自身状态、演变逻辑等直接相关,也显著地受到政治走向、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等宏观条件的影响或制约。
所以文学批评及其相关研究,既一向受到关注和重视,同时又往往会被更为宏大的背景问题所遮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滞碍了文学批评研究自身学术意义的充分阐明和认识,也模糊了对其功能、价值的认知和利用。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文学批评史是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一下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古希腊,最早被称为“修辞学”。
修辞学家主要负责研究作家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比如说,如何用语言来说服、感动或者娱乐读者。
希腊著名的修辞学家有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和长博斯。
在中国,文学批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朝,就有许多文学批评文献,比如说《论语》、《史记》和《汉书》等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文学现象,也表达了当时学者对文学的审美观点和评价标准。
二、中世纪文学批评中世纪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欧洲,由于宗教之故,其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宗教有关。
此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乔叟。
但丁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进行批评,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道德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乔叟则致力于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分类。
三、近现代文学批评近现代文学批评主要产生于18世纪。
这时,文学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领域,并且开始重视美学的问题。
这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聚焦于诗歌和小说的分析,同时也开始对文学的历史作出重要的贡献。
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歌德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到了19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开始进入了主流文化领域。
当时的文学批评标志是现实主义运动的兴起,如法国的多的梅和俄国的托尔斯泰。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作品的实际影响和社会意义方面。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一段多样性和分支的时期。
各种批评学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史学等相继涌现。
这些不同的学派,各自有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结语:总而言之,文学批评史所记录的是文学批评发展的演变和变革。
文学批评的历史沿袭,包括了文学批评家的思路、原则、方法和技术的演变,这些历史发展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以讲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为主要内容,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历史的丰富知识,认识它的发展过程,演变趋势。
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学批评为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思想现代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受到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熏陶,树立起对人类优秀文化和文学遗产兼容并包的胸怀,养成深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内容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些重要批评家的理论和批评活动。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观念及文艺论争。
注重对基本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四)教学时数36(五)教学方式1.教师主要讲授中国20世纪初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观念和文学论争,着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指定必读和选读的材料,注重对基木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能力。
提出思考题,或组织讨论,或布置专题书面作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业每学期以一至二次为宜。
作业形式建议以小论文为主,或分析具体作家的理论,或论述某种具体文学观念,着重培养锻炼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考试目的:1.检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理论知识的掌握2.检查学生重要的理论和有关文学史现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考试要求:4.考试在学期末进行,时间为2课时。
试题的编制原则,应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为主,在100分的试题内,一般常识性试题所占比重以不超出30分为宜,综合分析类试题应占到40分左右。
(七)选用教材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1993年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要点: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性质及主要内容2、课程学习的方法与要求考核要求:掌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课程性质主要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文学批评史
对黑幕小说的批判,在《新青年》同 仁是一种自觉的当代批评,以旧小说中最恶 劣的部分为突破口。
站在时代意识的高度,《新青年》批 评家将矛头指向了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 说。周作人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 中最早采用了“鸳鸯蝴蝶体”小说的概念, 而李大钊则是打头阵的攻击手。他们多半将 鸳鸯蝴蝶派小说判为“艳史之黑幕”,气氛 上是和批判黑幕小说连成一气的。
第二节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
一、王国维生平、著述及总体评价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他接受 西方康德、叔本华、尼采、洛克、休谟等人的哲 学、心理学、美学思想,将之引入国内,并和自 己的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发表了《论叔本华之哲 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叔本华 与尼采》、《论哲学与美术家之天职》、《屈子 文学之精神》、《文学小言十七则》、《古雅之 在美学上的位置》等;词学研究的成果主要有 《人间词话》等。
4、梁启超是从服务于政治维新运动的立场 来倡导其“小说界革命”的。他强调小说的 社会作用,把小说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号 召小说通过自身的革新而改良国民、制造舆 论,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并对小说的艺术特 征和感染力量有了深入的认识。
这些观点有相当强的现代性,因而在整个文 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梁启超过高地 估计小说的价值和地位,对传统小说一概否 定,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四、梁启超的诗论 梁启超善于论诗。他在《夏威夷游记》 一文中最早明确地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又从政治变革的角度预告“诗界革命”的必 将到来。
他对传统古典诗词的鄙薄也许不乏偏激,而 他从救亡图存的现实目的出发张扬诗歌革新 的关键在于追求诗的新理想、新意境,终究 不失时代的价值。他的诗评集中在当代人的 作品,不某种传统诗评“薄今厚古”的做法, 是一种现代性的体现。 思考题:梁启超的小说批评有怎样的特质?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摘要:一、引言1.文学批评史的背景和意义2.第一篇文学专论的重要性二、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概述1.古代文学批评1.先秦诸子2.汉魏六朝3.唐宋时期2.现代文学批评1.五四运动时期2.建国后三、第一篇文学专论的内容与影响1.《文心雕龙》1.作者及背景2.主要内容3.影响及意义2.《诗品》1.作者及背景2.主要内容3.影响及意义四、当代文学批评的展望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讨3.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正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文学批评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诸子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述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独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
唐宋时期,文学批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评作品问世。
进入现代,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批评的革新,建国后的文学批评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这些文学批评作品中,第一篇文学专论为《文心雕龙》和《诗品》。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瑰宝,作者刘勰在书中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这部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批评之批评,理论之理论”。
《诗品》则是南朝梁代钟嵘所著的一部诗评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合现代元素,力求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发掘古代文学批评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需要面对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借鉴外国文学批评方法,同时关注本土文学的特点和传统。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总之,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编写体例研究
xx现代文学批评xx著作编写体例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通史研究基本是空白,文学批评往往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一个章节出现,作为文学史的附属来说明文学创作。
1986年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是第一部现代文学批评通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上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册),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陆续出现一些批评史著作,代表性的有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此书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
各著作在编写体例上有先后承继关系,但更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体现出编著者不同的编撰视角和批评史观。
一、文学批评概念界定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各版本的材料运用各不相同,20世纪80年代的王永生编本取材范围最广,包括各体裁批评、文学论争、文学思潮乃至文化思潮,其中社会思潮大背景与文学理论批评史实梳理紧密相连;90年代以后的编本则逐渐对文学批评概念本身有比较严格的限定,批评自身经由两个层面的抽离逐步走向独立地位,批评自身的内在质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第一层面,文学批评史逐渐从思想文化史中抽离出来。
广义来看,文学批评史是思想文化史的一个分支,必然受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时也推动着一定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
因此,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撰不可避免要论及前期或同期的社会、文化思潮,但是这一部分在批评史整体布局中有多大分量,各著作之间有差异、有对比。
王永生编本第一编专辟第一章来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先展开一幅思想文化涂抹底色的大卷轴,再细笔勾勒各种体裁的理论批评史,九章标题中有八章以五四&&作开头,十分重视五四文化思潮对理论批评活动的影响,充分表现出对文学理论批评所依托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潮的重视。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现代文学批评观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研究的历史悠久,涉及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思想,对于深入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对当代文学批评观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的历史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观主要体现在文人笔记和杂志刊物中,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鲁迅、梁启超等人的文学批评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提出了“文学为人类的文明而服务”、“文学应当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我国文学批评观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一时期,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家和评论家提出了“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文学要反映现实”等思想,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开始引入了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这些理论为我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关注现实生活。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强调文学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2.尊重传统文化。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在关注现实生活的也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创作。
3.开放包容。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在吸收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也对西方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势,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国际化的视野。
现代文学批评史
从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历史来看,在通 从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历史来看, 俗小说发展的初期, 俗小说发展的初期,明代随着通俗小 说创作的发展, 说创作的发展,一批文人曾集中发表 过要求重新认识通俗小说、 过要求重新认识通俗小说、为通俗小 说争取社会地位的言论, 说争取社会地位的言论,他们在立论 方式上大多以小说、 方式上大多以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 于正史乃至经史相比附, 于正史乃至经史相比附,强调小说内 容虽虚构幻化,不符信史传统, 容虽虚构幻化,不符信史传统,但贯 穿其中的忠孝节义等思想观念却与经 史相契, 史相契,且具有经史不具备的通俗易 形象生动的特点, 懂、形象生动的特点,为普通民众喜 闻乐见, 闻乐见,因此可嘉
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倡导“诗界革命” 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倡导“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与其社会政 治改良思想相呼应。 诗界革命” 治改良思想相呼应。“诗界革命”思想集中体现 在其前期的诗论代表作品《夏威夷游记》 在其前期的诗论代表作品《夏威夷游记》 1891)、 饮冰室诗话》 1902—1907) )、《 (1891)、《饮冰室诗话》(1902—1907)中, 主张将“新思想” 新境界” 新语句” 主张将“新思想”、“新境界”、“新语句”与 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 文界革命” 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文界革命”的 核心在于提倡大量引进“新名词” 核心在于提倡大量引进“新名词”,以“俗语文 表达“欧西文思” 体”表达“欧西文思”。 两者的最终落足点都 在于通过文学改良来改良民族精神, 在于通过文学改良来改良民族精神,改良国民和 社会。 社会。
第一章
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
一、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一、梁启超的小说理论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字卓如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沧江,别署饮冰室主人。一生著述宏富, 又号沧江,别署饮冰室主人。一生著述宏富,有 《饮冰室合集》。《庄子·人间世》中“今吾朝 饮冰室合集》 庄子·人间世》 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 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寓意对国家社稷 忧虑焦灼之情。鲍照在《谢永安令解禁止启》 忧虑焦灼之情。鲍照在《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中 就说: 饮冰肃事,怀火毕命” 就说:“饮冰肃事,怀火毕命”,来表现受命从 为国忧心的惶恐情态。 政、为国忧心的惶恐情态。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一章教学文案
一、论美及审美范畴 1、美的性质:“可爱玩而不可利பைடு நூலகம்” 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 者是己。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 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其利用之点。其性质如 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2020/7/27
它包含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一,美的超物质性。 第二,同属于精神领域,美与道德观念和科学概 念也是区别的。美是超利害的
2020/7/27
无意像梁启超那样用新的“文以载道”去置换旧 的“文以载道”,而是标举文学“超然于利害之 外”的本性; 无意像梁启超那样执著于用政治道德为论衡文学 的标准;而推崇重视人格判断的伦理学标准。 他对梁启超的理论无疑有着特别的补正作用。
2020/7/27
王国维关于文学民族特性和中西文学融汇的思想 显得特别深刻。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一文中, 王国维指出:“国民之性质各有所特长,其思想 所造之处各异,……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 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 于抽象而转于分类……吾国人之所长宁在于实践 之方面,而于理论方面则以具体的为满足,至于 分类之事,则除迫于实际之需要外殆不欲穷究之 也”。
2020/7/27
第三、分析了小说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和影响 的原因。
其一,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也。 其二,‘夫之言之,于我心有戚威焉。’ 其三,“熏”、 “浸”、 “刺”、 “提”
第四、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命题。
2020/7/27
第五、提出了小说的分类和划分类别的标准。
2020/7/27
第二、指出了小说对人们的思想影响: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 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江湖盗贼 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人妖巫狐鬼之思想何自来 乎?小说也。…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 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所谓‘大碗酒,大块肉,分秤 秤金银,论套穿衣服’等思想,充塞于下等社会之脑中, 遂成为哥老大刀等会,卒至有如义和拳者起,沦陷京国, 启召外戎,曰惟小说之故。呜呼!小说之陷溺人群,乃至 如是。”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一、梁启超。(1873— 1929),字卓如,号任 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 客、饮冰子、饮冰室主 人、新民子、中国之新 民、自由斋主人、曼殊 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 年等。
就文学批评的特殊范围而言,梁启超以西方学理 为参照所从事的实践以及所倡导的思想,有力地 刷新了中国传统的批评风气,而他已经涉及而最 终没有深入的许多课题几乎大多成为现代批评的 宝贵启导。他对文学语言通俗化的敏感,有来自 西方文化的启迪,但开启民智的总任务,使他的 全部有关意见旨在打破艰深的古文和广大民众的 阻隔,从而拓展和强化文学的宣传功能。
第二,同属于精神领域,美与道德观念和科学概 念也是区别的。美是超利害的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 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至宏壮之对象,汗 德(即康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 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就美之种类 言之,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之存于形式,固不俟论。 即图画、诗歌之美之兼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材质适 于唤起美情故,故亦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释迦与马利亚 庄严圆美之相,吾人亦得离其材质之意义,而感无限之快 乐,生无限之钦仰。戏曲、小说之主人翁及其境遇,对文 章之方面言之,则为材质,然对吾入之感情言之,则此等 材质,又为唤起美情之最适之形式。故除吾人之感情外, 凡用于美之对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质也。”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 民必自新小说始。” 小说家认清自己的责任、小说的作用以及封建小 说的恶劣影响,“造福殊难,造孽乃至易”
梁启超小说理论中的缺陷
第一、对于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影响,过于夸大,
第二、他在反对封建文学、批判旧的反动小说的 过程中,对明清以来的小说创作,没有作具体分 析便加以全盘否定。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是一部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历史的著作。
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出发,到文化大革命之后批评风格的多元化,这一书籍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历程。
第一步,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开始,一切从《诗经》的注解和《礼记》的评说开始,随着近现代的到来,文学批评观念也不断地演变。
在中国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始了批判旧道德、旧文化的时代,此时刘半农等人对文学批评有了重要贡献。
第二步,探讨新时期的文学批评。
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鲁迅、杨绛、钱钟书等众多文化名人相继出现,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中流砥柱,全面阐释了文学批评的重要地位。
第三步,展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批评。
这个时期特点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极度高调,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学批评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宣传。
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沉重压力也迅速地被批评家抛开了,许多人开始质疑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真正意义。
第四步,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批评。
此时期的文学批评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包括一些新兴的批评理论和新的批评范式,更加适应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翔实地记录了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让我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久而久之,时代在发展,批评理念在不断更新,但是,文学批评的本质仍然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批评家们总是鞠躬尽瘁地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学创作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启迪。
我们可以在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见到它们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愿所有的爱好者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一如既往地热爱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分期及存在的问题
Ab t a t T e n et p n o d m t rr r i i h so y i a o tn ig wh c ea e o t n e s n sr c : od f et me s a fmo e l eay c i cs i h i i t m i r n i t s mp r t h n ih i r ltd t h w u d rt d a t s o o a
mo eswh c r e p ci ey f m ep rp c ie f i r t r, o i lg n ut r . h r s n eo n mb r f tg n d l ae dl iha ers e t l o t e s e t so t au e s co o y a d c l e T ep e e c f u e a ig mo esr v r h v le u a o s r ltdt e n e sa dn f d mi , h t g l r i o rer h , swel S h gt c f d m t rt r / i rr r ii eae t d rtn igo mo e t tesr gef s u s i ta la el i ma yo mo e l eau e l e ay ci cs oh u y u od c g t e i i t t m.
moe le tr a dmo e l rr ris T ev w f nR - n XuTomig Hun n u etr pcltg g dm t a e n dm i a cic m. h i so uMi ir u t y ti e e We , a・ n , ag Ma - na e t i ai j r h ey as n
h nr e s nt g n it y o mo e l e ay c ic s as ma e t yo t rr c i cs h s r e p e T e o t v ryo esa ig h s r f d m trr r iim l k st es d fl ea rt im i oy d e e c o h t o i t o h u i y i t Ke r s t el e a y c i c s h so y s g s p r d x y wo d : h i r r r iim i r ; t e ; a a o t t t a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四个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四个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四个批评分别是俯瞰、平视、回望、远瞩。
具体表现为:
- 俯瞰: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以此为坐标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时代,既是为了认识变革时代文学的新变,也是为了开创新的文学时代。
- 平视:对新的创作和研究采取同样的态度和标准,才能全面了解文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 回望:通过回顾历史,与过去的文学作品和思潮进行深度对话,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 远瞩:关注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拓展和突破固有的研究边界,勾画未来文学批评的新面貌。
这些批评角度反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求新求变意识,也是重构文学研究版图的需要。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整理与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整理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批评文学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晚清到近代,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批评者的立场、方法和研究对象都有所不同。
本篇文章将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史料进行编年整理与研究,以期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果。
一、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晚清时期,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和国内传统文化的变革,使得中国的文学批评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
1887年,中国第一位文学批评家梁启超发表了《文艺批评之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
同时,一些文学杂志如《时务报》、《青年杂志》等也纷纷刊载了批评文章,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917年-192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彻底批判,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契机。
运动中的一些文学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他们主张文学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以批判的精神关注社会现象。
同时,也提倡文学与科学、哲学、政治等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体系。
三、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文学批评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和打压。
传统文学被贬斥为资产阶级的工具,大量文学作品被批判为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
文革期间,文学批评的任务主要是揭示与批判文学作品中的“四旧”、“黑线”、“前五后七”的黑暗思想,而缺乏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真正评判。
四、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革,文学批评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批评家对传统文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开始关注国外文学的引介与研究。
1980年代,中国的“解放文学”运动兴起,关注个体主义与人性解放的文学作品得到重视。
同时,大量研究西方文学的批评著作也在中国陆续出版,引发了对西方文论的学习与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
许多批评史研究者将现代批评的起跑线划在文学革命发难的1917年,这倒符合一般文学通史对现代始点的界定。
一、误读中的批评新视景
王国维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破天荒借用西方批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一部中国古典文学杰作,这其实是现代批评的开篇。
他的重要论著《人间词话》采用了比较接近传统批评的形式。
应当透过王国维批评新旧色彩的斑驳,看到文学批评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度的趋势。
作为接触批评家的王国维的特色在于,变现其身上的历史性的过度并不简单是新旧替换,而是中西批评的通汇交融,传统批评的某些特点在他引来的西方理论的渗透刺激下发生化合反应,逐渐酝酿成一种新型的批评。
王国维垦拓现代批评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引进西方的批评思维方法,突破传统批评的局限。
一般而言,我国传统批评多采用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松散自由的形式,偏重直觉与经验,习惯于印象式或妙悟式的鉴赏,以诗意简洁的文字,点悟与传达作品的精神或阅读体验,另有一种传统批评是做纯粹实证式的考据、注疏和索引。
它们都不太注重语言抽象分析和逻辑思辨,缺少理论性。
传统文学批评基本上只是在相对封闭的阅读圈子中进行。
光靠悟性的点播不行,理论化、,明晰化、系统化就势必成为批评所要追求的目标。
《红楼梦评论》的总体评价中采用的是赋予逻辑思辨的分析推理。
王国维是中国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这一文学观深有领会的批评家。
文学批评必须有审美眼光。
借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说明文学的特异性与价值在于能使人“忘物我之关系,”从日常“生活之欲”所导致的痛苦中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