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七章_读书笔记600字

合集下载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

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5篇论语每章的读书笔记(精选篇1)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

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

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

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

而我读了《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

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

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

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

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

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

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

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

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

”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

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6篇

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6篇

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精选6篇(一)《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论的集合。

在阅读《论语》后,我深深被里面的智慧言行所感动和启发。

《论语》是一部充满睿智和智慧的书籍。

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发和反思。

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例如,书中有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时刻保持习惯,这样才能够获得快乐。

这句话告诉了我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和慈父。

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生的真谛。

我从书中学到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待人接物。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要有德行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应该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益。

这些教导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如何和他人和谐相处。

此外,《论语》也教会我如何正确处理学术问题。

书中有句话说“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学习成绩好的人才能够得到官职。

这句话告诉了我学习的重要性和学问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们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才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

这一教导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总之,阅读《论语》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它教会了我做人的智慧和处世的智慧,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学问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努力。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对于人生的思考,这将是我今后生活的指南。

论语读后感之七读后感精选6篇(二)《论语》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

它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的精髓之一,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智慧。

作为一本经典之作,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推荐论语读书笔记(精选3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论语7章心得(通用3篇)

论语7章心得(通用3篇)

论语7章心得(通用3篇)论语7章心得篇3论语心得七章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孔子的智慧和品格所打动。

这部书不仅包含了深邃的哲学思想,还充满了孔子的生活智慧和人格魅力。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几点心得。

首先,我被《论语》中的生活智慧所吸引。

孔子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中,他更是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如何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诚实。

这些智慧对我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有信心。

其次,我对孔子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强调的是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纯粹的知识。

他坚信,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到正确的事情。

这种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在教育孩子时更加注重品格的培养。

再次,我被《论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深深打动。

孔子的哲学不仅是对生活的指导,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他思考了生与死,爱与敬,诚实与虚伪。

他的这些思考使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使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我深深感叹于孔子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上,还体现在他的生活智慧和品格上。

他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都让我深感敬仰。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品格的书,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

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从《论语》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论语7章心得篇4论语七章心得《论语七章》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

以下是我对这七章内容的心得体会: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的是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且应该经常温习,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章,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每天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论语.里仁篇》的读书笔记2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章重点在于说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为的标准就是一个义字。

谁是君子君子是孔子时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属于士了。

可是在礼崩乐坏的那个时代,传统意义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礼处事待人吗不一定!所以身为君子,其处事标准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首先关注的是天下,“君子之于天下也”,也就是说,君子所作所为是关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

《论语智慧》第七章之4:知足常乐

《论语智慧》第七章之4:知足常乐

《论语智慧》第七章之4:知足常乐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

始有,曰:‘苟合矣[3]。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路第十三》【简注】[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为人廉洁知足。

[2]善居室:善于治理家政。

居室:蓄积家业过日子。

[3]苟:聊且,差不多。

合:足。

【意译】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

当他刚刚有一点财物时,便说:‘差不多够了。

’当财物稍微多起来时,就说:‘差不多完备了。

’当财物更多一些时,就说:‘差不多成为富翁了。

’”【理释】知足不知足,在于心境。

心足则足,心不足则不足。

人所求者,一为外物,一为大道。

人所足者,或为外物的利身之效,或为大道的利心之效。

人求大道,人便向往天国及高远的境界,那么人间万物,就无足轻重。

他亦与万物交道,万物却不过是他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他借以悟道的诸种契机。

他的知足,其实包括两种:外物有与无有、多与不多,他都在任何条件下满足;大道每有所闻、每有所悟,他便拈花微笑,愉悦之意不可言表。

人求外物,外物就成为他的最大依赖,也就成为封裹他的本性与慧根的漫天尘沙。

外物利身,却只能使器官享乐一时,最终却要使其败坏。

身体的败坏并不十分可怕,更可怕的是败德、败心,从此不分善恶、正邪与真假,只为一点小利、小得与低级的趣味或欲望,便将永恒的美好生命断送。

【例述】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小时候当太子时,经常跟玄宗在一起吃饭。

有一次吃肉和饼,玄宗叫儿子用刀子,把肉切成小块。

太子切完肉,手上还沾有许多油,他就拿起一块饼,来擦手上的油。

玄宗瞪眼看着他,很不高兴。

太子连忙把饼和油污一起吃下去。

玄宗高兴地说:“有福不可享尽!对于福气,就应该如此珍惜。

”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

”天道之下,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万物虽是为人而生、为人而存,却不是为了供人挥霍,而是为了人能借以生存、悟会、归真。

于外物而珍视有加、知足常乐,外物即被善用,天性即被维护,大道也便与人亲近。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论语》读书笔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

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

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

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

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

“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

“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

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

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

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

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

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

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

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

《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

”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

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

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

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通用17篇)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通用17篇)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600字(通用1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6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读书笔记篇1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书里的内容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是那么芳香令人陶醉!书中的内容看上去好像没有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书中的文字充满了哲理,我最喜欢的有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你被别人误会了,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在《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对流水的感叹,引发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

用流走的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一种时光悄悄流走的感慨,一种人生目标要在奋斗中实现的理想,在这一声叹息中表现了出来。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普通而又最宝贵、容易被忘记而又最让人后悔的事的东西。

还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优秀8篇)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优秀8篇)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优秀8篇)《论语》读书笔记600字篇1《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伟大作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人们最熟读的经典恐怕就是《论语》了。

近期,公司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我的感悟颇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像一面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虚心学习,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

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同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修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同样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

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做事及本职工作中,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用心温习?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反省自己,一定会不断进步。

我还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真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历久弥新,希望我们都能认真阅读学习,体会收获的快乐。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篇2孔子是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就已经非常渊博。

二十三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曾点、冉耕等。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二十岁的孔子慕名拜见。

《师说》有注:“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长弘。

论语七八章读书心得3篇

论语七八章读书心得3篇

论语七八章读书心得3篇论语七八章读书心得1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一起每天快乐诵读国学经典《论语》。

《论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它写什么的?是谁写的呢?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吧!其实它是一本语录。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他对学生非常有耐性,对人非常的谦逊,所以很受人尊重。

这本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把孔子上课说的话和生活中做的事记录下来。

《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这句话是孔子通过称赞伯夷叔齐俩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就就不记得他们的旧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平时在班里,我与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吵架,闹意见的时候,这时我就应该学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样我们才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本语录还有很多宝贝,虽然我只会诵读,还没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语句,但古人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所以,我已经约好妈妈每天继续诵读《论语》,多学学里面为人处世的道理。

你呢,要不一起来吧!论语七八章读书心得2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

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

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

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

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

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

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

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300字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300字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300字论语第七章读后感300字篇1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王朝所推崇尊之为“文圣”其儒家学派中心思想为“仁”,提倡以礼治国,尊崇周王朝的礼乐制度,认为只要人人知礼守礼,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社会就会安定,人民就会幸福,思想中的阶段划分被历代统治者需要并借此来教话人民。

《论语》是我们的经典国学,孔子,相信大家已经妇孺皆知,在学校体育馆对面,屹立一尊孔子石像,来来往往相信大家对孔子已有所了解,《论语》中包罗万象,可以说一个人只要把《论语》读好。

品味其中精华,那么他做人就不会失败,仅接触这本书几天,让我爱不释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温习知识时能有所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且不说能有所发现,就说学过的知识可课下你复习了吗?课下不复习,怎么能有所长进呢?有所进步呢?子曰:“默而知之,学而无厌,何有于我哉!其中学而不厌教导我们努力学习而不厌弃,试问,有谁敢说,我做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厌学的时候,但只要我们坚持,我们会发现书的海洋丰富多彩,便自然而然地做到学而不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起来。

如果只做到其中一个方面,那么就会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无论别人贤与不贤,都要从别人身上认识到自己。

不及别人就虚心向他学习。

孔子除了在学习方面使我们受益,在其他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在孝顺父母方面,孔子主张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五改于父知道,可谓效矣。

意在无论父亲母亲是否健在,都能按照规定的礼节去对待他们。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仁德总没有坏处,处在知识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青少年甚至不懂“仁”不懂做人,孔子思想主张仁德,安行仁德,便心安,不安行仁德便心不安,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的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触犯他们,虽有忧愁但不怨恨,这就是孝顺父母。

论语前七章心得体会感悟(2篇)

论语前七章心得体会感悟(2篇)

第1篇一、仁者爱人《论语》开篇即提出“仁者爱人”这一核心思想。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指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在第一章中,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痛苦施加给别人。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爱心对待他人。

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但只要我们秉持仁爱之心,换位思考,就能化解矛盾,增进和谐。

同时,仁者爱人也要求我们具备宽广的胸怀,包容他人的缺点,关爱弱势群体,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礼之用,和为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第二章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这句话表明,礼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和睦相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感悟: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愈发复杂。

学会运用礼仪,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以和为贵,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感悟: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习已成为我们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第四章中,孔子说:“有教无类,教之道,贵以专。

”这句话表明,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感悟:在教育领域,我们要树立平等、尊重、关爱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五、克己复礼在第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思想。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论语第七章读后感论语第七章读后感1作为一个学生,我每天都要读书,不仅仅是课本,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

我喜欢看的课外读物里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儒家学派的语录集——《论语》。

虽然我还不能透彻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奥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浅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集,全书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内容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谓是能让人受益终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想必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体会,这样就可以把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

作为学生,我们更需要有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学习起来就会更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信大家都对这句话也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则语录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就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可以和另外一句语录一起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我觉得这都是在教给我们怎样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我还喜欢一则语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没错,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压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同时也告诫我们,如果你想要求别人做什么,首先要自己本身也愿意去做,这样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可以教你怎样更好地做人和做事。

《论语》一书对我的一生将有很大的影响,我要好好珍藏起来,不断地汲取它的精华,让它的精髓代代相传!论语第七章读后感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300字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300字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300字
《论语》第七章是关于学习的章节,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应该怎样去学习。

读后,我深刻认识到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也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有追求的学习者。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习需要有长久的坚持和不断地重复学习。

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自己背景知识,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在每一项工作或是人生的意义上走得更远。

其次,孔子在本章中还提到了“不耻下问”。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中,该如何避免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误区。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最后,孔子也谈到了德行的问题。

我认为对于学习,德行同样重要。

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够做到学习中遵循道德规范,做一个守规矩的人,并且能够正正派派地做事情。

这一点在工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看来,孔子的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虚心学习,以便借鉴别人的经验和知识,让自己更加全面和优秀。

因此,读完《论语》第七章,我更加坚信了不断学习和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如何做一个追求进步的有追求的学习者。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读书笔记600字 初二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读书笔记600字 初二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读书笔记600字初二读书笔记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论语注疏》)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今天,我读了一本书。

是关于日月潭的一个古老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条恶龙吞下了月亮和太阳,天地间黑乎乎一片。

人们为了降服恶龙,让日月重回天地,人们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

有人说:恶龙躲在潭底,需要请水性特别好的人才能打败它们!还有人说:想打败恶龙,就需要拿到阿里山的两件宝贝金剪刀和金斧头才行。

可到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漂亮的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打败恶龙。

大尖哥和水社姐手拿砍刀,高举火把,不知过了几天几夜,他们才来到阿里山,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拿到金剪刀和金斧头。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600字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600字1《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第七章读后感600字2《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_读书笔记600字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
1 / 2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
2 / 2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