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感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1. 背景介绍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打架、推搡、咬人等形式,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环境的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分析我在上个月参观了宝宝之家幼儿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在一次幼儿园的游戏时间中,小明和小强因为一把玩具争夺不下,发生了推搡和互相打人的行为。
教师及时赶来制止了这一行为,但之后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这一事件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幼儿园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3. 对攻击性行为的深入分析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幼儿在情绪受挫或者无法表达自己需求时的一种表现。
在分析这种行为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幼儿的芳龄、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处理还需要考虑到对幼儿自尊心和认知能力的保护,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
4. 教师的处理策略在对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处理中,教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并进行必要的安抚。
教师需要和相关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需求,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反思与展望从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更有耐心和智慧地进行处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处罚。
家长对于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在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培训和资源支持,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处理攻击性行为,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教师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情商方面都有较好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面对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需要以爱心、耐心和智慧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攻击行为教研总结
一、引言幼儿攻击行为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表现,表现为通过言语或身体动作对他人进行伤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幼儿攻击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探讨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预防和干预措施,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幼儿攻击行为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总结。
二、教研背景1. 攻击行为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危害:幼儿攻击行为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2.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关注度不够:虽然幼儿攻击行为问题日益突出,但许多家庭、学校和社区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 幼儿攻击行为原因复杂,干预难度大: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家庭教育、同伴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干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研内容1. 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幼儿攻击行为有重要影响。
(2)同伴关系因素:同伴关系紧张、同伴排斥等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攻击行为。
(3)心理健康因素:幼儿心理素质较差、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等可能导致其出现攻击行为。
2. 幼儿攻击行为的预防措施(1)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幼儿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同伴关系: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避免同伴排斥和冲突。
(3)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素质。
3. 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1)教师干预: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攻击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
(2)家长配合: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共同预防和干预攻击行为。
(3)社区支持:社区应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教研成果1. 提高了教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认识: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预防和干预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
摘要现代的幼儿90%左右都有攻击性行为倾向,但很多父母长辈都认为这只是小孩的正常打闹,没有引起相关的重视。
然而幼儿的这种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教育,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甚至导致成年后的一些不良后果和犯罪。
然而要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这一大难题,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共同关注的。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最关键期是在幼儿阶段,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应积极的面对和解决这一不良行为问题。
本文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问题。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目录摘要 (1)目录 (2)绪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种类 (4)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危害 (4)(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4)(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4)三、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 (4)(一)不良的社会环境学习 (4)1、直接学习 (4)2、间接学习 (4)(二)教育方式不恰当 (5)(三)幼儿园缺乏正确引导 (5)四、正确引导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5)(一)社会方面的正确管理 (5)(二)家庭教育方面 (6)1、父母、长辈积极营造快乐、民主的家庭环境 (6)2、家庭正确的教育理念 (6)(三)幼儿园的积极引导 (6)1、提升幼儿教师的幼教水平 (6)2、正面引导、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6)3、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培养自控能力 (6)结论 (7)参考文献 (8)绪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在幼儿在宣泄情绪或挫折时对他人表现出来的身体攻击,如骂人、推人、咬人、踢踹对方等,还有的是幼儿受到攻击时急于报复对方的一些不良行为。
这些攻击性行为是当下幼儿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如任由其继续发展,不但使幼儿难以融入班级,也得不到其他幼儿的接纳和认可,久而久之,幼儿会逐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幼儿的攻击行为引发的思考
幼儿的攻击行为引发的思考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到自己喜欢的区域高兴的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我正观察表演区的幼儿,忽然传来了哭声。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构建区的徐子旺小朋友。
只见他一边双手搂住建构材料,一边委屈的哭。
我赶紧走过去,问明原由。
原来是徐子旺拿到的构建材料中有李浩冉最喜欢的钟表和窗户,李浩冉想要两块,他不给,李浩冉就打了徐子旺。
我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引导其他小朋友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玩”,让他俩知道争抢玩具是不对的,抢不到就打人更是违反区域活动的规则,然后他俩在同伴的帮助下处理好玩具的分配。
“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
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
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
”“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纲要》和《指南》的引领下我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深深地思考,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攻击性行为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角色转换,“小太阳”变成“小星星”。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都有同感,那就是小班刚入园的幼儿,时常发生幼儿之间的攻击性行为,那么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应对呢?(一)、来自家庭原因造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1、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太阳”。
家庭生活中多关注,多顺从、多宠爱,而要求少、教育少,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以至使孩子养成了骄横、任性、自私、独占、事事“唯我独尊”的习惯。
2、有的家长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打你,你一定要还击”,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这种错误引导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更加严重。
克服孩子的攻击性心得体会
克服孩子的攻击性心得体会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例如打人、咬人、踢人等。
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后,我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有各种原因。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对某种情绪或需要的表达,他们可能因为渴望注意、感到挫败或无助而表现出攻击性。
因此,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情感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的关键。
孩子应该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应该被认真对待。
与孩子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展示出耐心、尊重和关心的态度,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法适当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他们的情绪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冷静下来的方法,例如深呼吸、倾诉情绪、运动等,以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应对挑战。
此外,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互相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以确保孩子在两个重要的生活场所都能得到支持和引导。
此外,要提供适当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后,我还意识到克服孩子的攻击性需要时间和耐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宽容。
当孩子展示攻击性行为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过度惩罚和斥责,而是寻找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引导他们。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意识到正确的行为是可以获得认可和奖励的。
总之,克服孩子的攻击性是一个需要耐心、理解和努力的过程。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给予适当的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攻击性行为,并引导他们发展出积极的行为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一种既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又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劣的不良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活动与经验,从而影响到其性格、能力、心理品质的发展,如不及早采取措施,攻击行为还可能转化为品德不良,甚至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前几天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更引起了我和诸多教师的重视。
为了争夺一个物品或者一个游戏角色,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扔东西等方式表现出来,这一点带过小班的教师也许更有切身的体会,因为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抓破了脸,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但是却很少有家长会自查自咎,去反省自己的孩子行为是否过激,或者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上有什么漏洞。
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环境下成长的“小太阳”,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将会用攻击行为来简单解决,而家长的过分娇纵,更使得不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严重,如不及时引导,后果难以想象。
造成孩子攻击性行为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也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父母的骄纵。
因为过分骄纵,会养成孩子自以为是,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
他们习惯于大人满足各种要求,习惯于一切事物都围绕着他们转,把他当成“皇子”来服侍,一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殴打大人。
而大人的忍让放纵更使孩子学会不断的具有攻击性,这种习性又会带进幼儿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也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像刚才提到的我们班的小朋友就是这种例子。
而家长对孩子过分的“专制”会导致儿童严重的挫败感,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就是针对心理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
孩子想做一件事情却受到了大人的阻止,孩子愿望得不到满足,目标得不到实现,就极易容易引起攻击行为,我曾经亲眼目睹邻居家的一位3岁的小女孩因为妈妈拒绝了她要多喝一瓶酸奶而把妈妈胳膊咬出一排牙印,而之前这个朋友也有过很多类似的行为,还曾因看电视和爸爸发生争执而将遥控器摔坏,并且用“绝食”的方法威胁父母。
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感
多给一些爱——观察一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感这不利于他与其他幼儿之间的交往,也不利于自身的全方面发展,因为,不管在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在游戏的时候,时常会因为他的行为影响到自己以及周边孩子。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十分常见,也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简单谈谈本班一个幼儿的攻击行为情况。
大班第一学期,他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用手去敲打身边小朋友的大腿、手臂,扯女孩子的辫子,或拉扯小朋友的衣服,也会用脚踢前面小朋友的椅子、屁股,使劲摇晃幼儿等。
几乎每十分钟就会有一次告状,他的行为时间久而累积便成了一种习惯,班里几乎大半孩子都受过他的“欺负”。
孩子们久而久之对他便有一种排斥行为,即使他没有对他们怎么样,他们也会来告状,事实上有的人是自己故意招惹他,然后又反而来告状,强化了拉拉的行为意识,最后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班里孩子越是排斥他,他就越要去招惹他们,用抢东西和攻击性行为来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
在一次环境布置时,我请几个幼儿来剪毛线,拉拉听的很认真,并且开始动起手来,步骤剪法也是对的,其他幼儿相反让我觉得意外,他们剪刀拿在手中无从下手,有的是一根毛线慢慢的剪。
我让拉拉旁边的几个向他的动作学习。
到游戏结束时,拉拉还是很专心的剪,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剪上。
我更确定他需要老师更多的鼓励和关注。
在上课时他也比较认真,从一开始影响别人、从不举手:到坐神气了听我讲,投入到活动中:比较积极的举手发言,都在进步。
除了对他的积极引导以外,其他的幼儿也需要进行正确的暗示、引导,让他们学习积极热情的对待每一个朋友,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习宽容别人。
第二学期,他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地板上翻滚爬动,扑到男生的身上,把男生压倒在地。
与新生小新打闹甚至发展为打架,还有“粗话脏话”。
这些行为与上学期的行为有明显的差异,本以为他应该有更多的进步,但是攻击性行为少了,演变成了“赖皮”行为。
一次音乐活动中,我看见他身体倒在娜娜的腿上,娜娜把她推开,他又倒下去,反反复复的,娜娜的表情显得很恼火,嘴里还说:“你干吗啦,我告诉老师了。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时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家庭教育较为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认识,做好紧密合作,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纠正这一错误的行为举止。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怎样预防和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攻击性行为家庭教育预防和控制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一些攻击性行为,如:争夺玩具、抢座位、相互打骂、向别人吐口水等。
这些攻击性行为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心里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往往会造成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样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我会结合在幼儿园的实践根据问题进行解答: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
它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行为。
它的表现主要有抢别人的玩具、打人、用脚踢别人或是用言语攻击别人等。
1.1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1.1一日生活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在幼儿园中经常会看到这一现象,幼儿常聚集在教室内或是长时间在户外玩耍,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幼儿的情绪极为不稳定,这样便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1.2.2祖辈的过度溺爱:祖辈的过度溺爱对幼儿的危害最大。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
由于父母工作忙,基本由两家的老人负责,老人的过度溺爱,碰不得、摔不得的态度,时间一长,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和迁就,便养成了一种坏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易发脾气。
他们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的剥夺。
父母们不能完全把孩子交给老人管。
到了幼儿园也是一样,与同伴间发生纠结时,总是责怪别人,没有自己不对的地方,往往攻击性行为就此发生了。
总结: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结: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总结: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所谓的礼仪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应该包括生活礼仪、交往礼仪和学习礼仪。
良好的生活礼仪就是孩子们在园吃饭、入厕、盥洗、午睡等养成良好的习惯;友好地交往就是孩子们与成人和同伴之间交往产生的正能量现象或事迹;学习礼仪就是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正确的坐姿、正确的书写姿势、阅读和倾听习惯等。
交往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简单地和成人问早、问好,他们会和同伴一起生活、游戏、学习等。
在这些过程中,好多孩子任性、自私的现象都会暴露出来。
“陶老师,小宇抓我了。
”“陶老师,丁丁把我的油画棒弄断了。
”“陶老师,乐乐把我的图书撕坏了。
”在幼儿园里,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报告声。
打闹的现象在他们身上应该算是家常便饭。
因为他们年龄较小,没有能力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小矛盾,所以就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也有的孩子喜欢主动的欺负别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被攻击的孩子有可能身体会受伤,如被抓伤、跌伤等,严重时会出血或者留下疤痕,这类孩子容易受到惊吓,产生自卑心理,不敢轻易和同伴相处,甚至怕上幼儿园;其次,会影响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教育活动或游戏活动中,有时会因为个别孩子的攻击行为,导致活动中断,因为教师先要解决眼前的矛盾;再次,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对自己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他认为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攻击的方式去解决,影响其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很多孩子因为被其攻击,不和他交朋友,他的心理也会越来越孤僻,严重影响其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觉得有必要对有攻击性的幼儿加以干预、矫治,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更新教育观念和态度,改变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我相信此类孩子一定会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为了客观地了解家长和孩子的真实情况,我设计了问卷,让二十五名家长不留姓名地如实填写,然后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关于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思考
关于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思考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侵犯性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
如果从攻击别人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园的孩子之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
即他们的攻击性是“工具型”的。
而年龄越大则更多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或叫“敌意型”攻击。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其亲社会行为一样,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展。
一般而言,攻击性行为是不被接纳的行为,是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障碍。
因此,如何采取恰当的手段对攻击性行为加以引导、控制,以使幼儿个性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是摆在家长和广大幼教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活动室中社会性密度的增加,玩具数量的不足都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因此,为幼儿布置和安排的活动场地面积的大小非常重要。
场地面积过大会使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和合作性游戏减少,但场地狭小、拥挤,又会增加攻击性行为。
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游戏室中儿童人数增多会导致儿童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和较少的相互作用。
当场地狭小而玩具数量又不充足时,幼儿就产生个人焦虑,集体秩序混乱现象。
室内外活动空间的保障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个重要因素。
另外,玩具也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刺激,玩具数量不足容易使幼儿为了获得玩具而产生竞争。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为幼儿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
二、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认知水平较低有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的信息以自身做出判断。
如果一个儿童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如果他对别人的行为更多判断为善意的,他的攻击性行为就不会产生。
而在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间没有搞清楚他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一个攻击性强的幼儿往往用敌意性的动机去判断别人的动机,这样他攻击的次数和被攻击的次数都在增加。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结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行为。
这种行
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以
下是一个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的小结:
案例描述:幼儿小明(岁)在幼儿园发生了多次攻击性行为,包括打人、咬人、推人等。
他经常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并且经常使用侮辱性的言语。
分析:
1. 家庭环境:小明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如父母的家庭暴力、家庭成
员的攻击性行为等。
这些不良因素可能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2. 社会化经验:小明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得到合适的指导和引导,导致他无法有
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他可能没有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情绪管理能力: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需求,从而选择使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干预措施:
1. 家庭支持: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的情况,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教育,帮助家庭创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
2. 社会技能培养:通过社会技能培养,如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训练,帮助小明学
会与他人良好地相处。
3. 情绪管理训练:通过情绪管理训练,如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技巧的培养,帮助小明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 观察和监测:对小明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幼儿园的
安全和和谐环境。
读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感
读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感-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幼儿攻击性行为心得体会中六班武林霞最近查阅了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书籍,发现目前有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不加以足够重视。
针对此类问题我表达一下我自己的感想,我认为攻击性行为,特别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击性为,采取了如下教育措施,正确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细心观察,耐心引导幼儿年龄小,训斥、棒打等粗暴手段用不得,当有攻击行为发生时,一定先要弄清楚原因,不可无原则迁就,更不可放纵。
态度不能粗暴生硬,也不能单调无味说教,如“你怎么不听话”“你怎么记不住”等系列训斥,没道理的话语,孩子听不进去,反而会引起反感。
例如:我班戴正小朋友平时调皮好动,总喜欢去惹别人,每次自由活动时都有小朋友来告状说,戴正欺负他们“揪头发,拉手帕,破坏玩具”等,对于他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我一度无计可施,不是把他抓到一旁站着,就是批评一顿。
但这些办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习以为常的他变得越来越“坏”,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一次盥洗,他又把同桌的思羽弄哭了,我走过去板起脸刚要质问,倾舒说:“老师,是思羽要去洗手了,可是还没轮到她,戴正叫她不要去,她还是要去,戴正才抓她,她就哭了。
”听了这句话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通过对戴正的观察与沟通,找出他打闹的原因---用行动代替言语。
然后对症下药,我就耐心引导他和小朋友相处时,不要太冲动,不要动手动脚,不要用手抓或推,用嘴巴说话就可以了,并坚持从正面引导,及时具体指出其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怎样做才对,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能有明确的改正方向,这对幼儿改正错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造成不良影响。
二、善于诱导,正面教育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主体性意识的逐步发展,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及明显,缺乏同伴间的合作,群体意识较差。
幼儿敏感期他打我了读后感
幼儿敏感期他打我了读后感读完这篇关于幼儿敏感期“他打我了”的文章,真的是感触颇多啊,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幼儿小世界的大门,里面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和神奇的心理活动。
一开头看到孩子之间动手打人的情况,我就想,这小娃娃怎么这么调皮呢。
但越往后读就越发现,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原来在幼儿的敏感期里,这打人可能并不是我们大人理解的那种恶意攻击。
他们可能只是还不太会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情绪。
就像一个小外星人来到地球,还没搞清楚地球人的社交规则一样。
文章里提到孩子可能是因为想要某个玩具,或者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才动手的。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邻居家的小宝贝,有一次也是莫名其妙地打了别的小朋友。
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孩子太淘气了,还批评了他。
现在想想,可能真的是错怪他了呢。
也许他只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那个超级酷的小汽车,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小手就先行动起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小话痨突然变成了哑巴,急得只能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结果一着急就过了火。
我觉得这篇文章特别好的一点就是,它不仅指出了问题的原因,还给出了一些很实用的解决办法。
比如说要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就像是给小娃娃们一把神奇的钥匙,让他们能够打开正确沟通的大门。
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像个耐心的魔法师一样,一点一点地教会小宝贝们说“我想玩你的玩具,可以给我玩一下吗?”而不是直接上手去抢或者打人。
这画面还挺温馨又有趣的呢。
而且啊,文章里强调大人在这个过程中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
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我们大人先跑好自己这一棒,小孩子们才能跟着学好。
要是我们大人自己在生气的时候就大喊大叫或者动手动脚的,那可不能怪小娃娃们有样学样啦。
就像我们告诉孩子不能吃糖,自己却偷偷地吃个不停,孩子怎么会听话呢?从这篇文章里,我还学到了在幼儿敏感期的时候,我们要更加有耐心。
这可不容易啊,有时候小宝贝们就像个调皮的小闹钟,不停地出状况,挑战我们的耐心极限。
但是呢,只要想到他们是在探索这个世界,是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可爱的小社会人,就觉得自己也能像个超级英雄一样充满力量,包容他们那些小错误,然后慢慢地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攻击性安全教育心得体会(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在面对各种潜在的危险和攻击性事件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针对攻击性安全的教育培训,通过学习,我对攻击性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攻击性安全的重要性攻击性安全是指在面对潜在的危险和攻击时,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现实生活中,攻击性事件时有发生,如暴力犯罪、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等。
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也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攻击性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掌握攻击性安全的基本技能1. 提高警惕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周围环境,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同时,要学会分辨潜在的危险,避免走进危险区域。
2. 学会自我保护:面对攻击性事件,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如逃跑、躲避、呼救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自我保护方法:(1)逃跑:在遭遇攻击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寻找逃生路线。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
(2)躲避:在无法逃跑的情况下,要学会躲避攻击,如寻找遮挡物、抱头蹲下等。
(3)呼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救,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寻求帮助。
3. 增强应急处理能力:面对紧急情况,我们要学会应急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这些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三、加强安全防范意识1.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要教育他们认识危险,学会保护自己。
2. 学校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演练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要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设施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参加攻击性安全教育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攻击性安全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矫正》有感
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矫正》有感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
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
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
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
攻击性幼儿的教育心得
攻击性幼儿的教育心得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
有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
幼儿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我们就幼儿中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深入剖析,家庭幼儿园双方配合,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一:小朋友洗完手,在甩手上的水珠时,手肘不小心碰到后面的小跃,小跃随后在小朋友后面猛地一掌,小朋友倒了下去,只听“啪”的一声,头重重地摔卫生间水槽的台面上,头上立刻起了一个大大的红包。
看到这一切,小跃一点也不惊慌,表情木然的说了一句“他先打我的”。
分析与措施:小跃缺乏同情心,缺乏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移情能力。
与小跃交流时,我们发现他每次都认为被打的小朋友不痛、不难过,自己没有对他人有什幺伤害。
并常常在攻击他人之前,怀疑别人对他有敌意或恶意攻击他,曲解别人的意图。
同时,同伴对他有戒备心理、都不喜欢和他玩,因攻击同伴常常受到教师和妈妈的批评。
小跃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他,不爱他。
目前的小跃,“爱”对于他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家庭、幼儿园的爱会对他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因此,家庭幼儿园双方携手共同改善教育环境,促进孩子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
1、和孩子谈话,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
2、做到平等、公正,尊重孩子,有进步及时表扬,多给予鼓励、称赞。
对孩子的打击、批评会导致其抵触情绪,随之形成逆反情绪,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爱,而当这一切得不到满足时,他会以逆反心理来维护自尊,因此,应给与积极正面的引导。
3、尝试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站在他人角色思考,促进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移情能力发展。
4、当遇到自己或别人生气愤怒的情绪时,要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要学会请求帮助,避开与他人发生冲突,避开争斗。
案例二:跃跃和智智在玩构建的游戏,两人为了一块积木争抢了起来,眼看自己抢不过智智,就一口咬在了智智的手臂上,智智的手臂上印上一圈深深的牙印,很快被咬过的地方肿了起来。
“攻击”后的反思
“攻击”后的反思幼儿安全知识的习得,安全意识的增强,除了幼儿园的教育以外,还取决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在幼儿园经常看见一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我们一般把引起别人不安,甚至恐怖的敌对性和侵犯性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
导致幼儿攻击行为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心理、教育、家庭、社会等因素。
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的优劣,下列几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可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溺爱、娇宠的家庭环境案例一小若一早来园就拿一套娃娃家的玩具玩起来。
小朋友陆陆续续进来以后,有几个男孩子便走过去,想和他一起玩。
小若对刚想伸手的小朋友挥手就是一拳:“不行,这是我的,谁也不许动。
”“这是幼儿园的,大家都可以玩!”那个小朋友顶了他一句,他就又挥动拳头打对方。
成因分析:小若家境比较富裕,他的家人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的要求总是“一呼百应”,形成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的“小皇帝”心态。
小若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认为凡是属于他的物品,别人绝对不能侵犯。
专制、服从的家庭环境这类家庭环境成长的幼儿容易形成逆反、自私、逃避、暴躁的性格。
案例二游戏活动时,丁丁用积塑搭了一架飞机,豆豆也搭了一架飞机,玩着玩着两人就为谁的飞机厉害而吵起嘴来。
豆豆说:“瞧我的飞机,多厉害!可以打敌人!”“没有我的好!难看死了。
”丁丁抢过飞机一边大声骂;“敢和我比!叫你好,叫你好,把你打烂!”成因分析:丁丁的父母都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上班族,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也非常严格,并时时提醒丁丁不能输给别的小朋友。
只要丁丁稍有差错,就会遭到父母的训斥,久而久之,丁丁的性格变得暴躁,并因攀比而产生敌对他人的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害,因此必须及早进行教育和纠正。
一、改变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1、提高家长对幼儿攻击行为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家长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攻击行为,当成孩子一时的情绪化行为或偶然现象,或是以“孩子还小”作为安慰。
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教育知识观点正确认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陆琦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正确性认识是幼儿园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咬人、踢人、抓人、抢别人的东西等等。
本文将介绍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特点,再从生物性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幼儿苏南性行为有效的策略。
儿童是社会中的儿童,儿童是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断提升自我、改善自我,他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相互交往。
但是根据动机和目的的不同,社会性行为发展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即攻击性行为,一旦形成就很难矫治,而且还会影响到成年以后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在学前阶段应尽量避免儿童形成攻击性行为。
1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幼儿较严重、较频繁的对他人身体或物体通过直接接触或语言进行攻击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阶段十分严重的行为表现之一。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许多年轻父母总是会想方设法的满足幼儿各种各样的需求,不仅食物与玩具等优先满足幼儿的需求,甚至还会告诉幼儿不要与他人进行分享,这就非常容易使幼儿产生极强的占有欲望。
这种家长对幼儿的过行溺爱,使得幼儿总是为所欲为,稍有一些不如意就会通过攻击性手段发泄出不满的情绪,甚至会发展到攻击他人的地步。
多年以来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一直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重点研究,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已经有了较丰富的应对方法,这些研究应对方法为我们教育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
1.1 国外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研究(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冲突后发生的过激行为;(2)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身体上的行为、二是语言上的行为,按照类型我们分为主动性攻击行为和被动型攻击行为;(3)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程度主要受到情感上的刺激的较多。
1.2 国内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但是如何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教育,需要大家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完成,大多数的学着任务攻击行为的定义是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得体会
中六班武林霞
最近查阅了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书籍,发现目前有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不加以足够重视。
针对此类问题我表达一下我自己的感想,我认为攻击性行为,特别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击性为,采取了如下教育措施,正确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细心观察,耐心引导
幼儿年龄小,训斥、棒打等粗暴手段用不得,当有攻击行为发生时,一定先要弄清楚原因,不可无原则迁就,更不可放纵。
态度不能粗暴生硬,也不能单调无味说教,如“你怎么不听话”“你怎么记不住”等系列训斥,没道理的话语,孩子听不进去,反而会引起反感。
例如:我班戴正小朋友平时调皮好动,总喜欢去惹别人,每次自由活动时都有小朋友来告状说,戴正欺负他们“揪头发,拉手帕,破坏玩具”等,对于他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我一度无计可施,不是把他抓到一旁站着,就是批评一顿。
但这些办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习以为常的他变得越来越“坏”,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真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一次盥洗,他又把同桌的思羽弄哭了,我走过去板起脸刚要质问,倾舒说:“老师,是思羽要去洗手了,可是还没轮到她,戴正叫她不要去,她还是要去,戴正才抓她,她就哭了。
”听了这句话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通过对戴正的观察与沟通,找出他打闹的原因---用行动代替言语。
然后对症下药,我就耐心引导他和小朋友相处时,不要太冲动,不要动手动脚,不要用手抓或推,用嘴巴说话就可以了,并坚持从正面引导,及时具体指出其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怎样做才对,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能有明确的改正方向,这对幼儿改正错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造成不良影响。
二、善于诱导,正面教育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主体性意识的逐步发展,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及明显,缺乏同伴间的合作,群体意识较差。
要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让他们懂得交往,如幼儿在平时会围绕一些小事情打打闹闹,这是他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他们常会用简单方法解决问题。
我们没必要过多的参与,不要小题大做,要留给幼儿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其中一些较典型的事情来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地处理问题。
如嘉伟小朋友,他的脾气是急性子,无论游戏或者比赛,他都容不下别人说他的不是。
有一次在拼娱乐场嘉伟努力了很久还是拼出什么,儒锋好意要帮他,才说几句他就急了,不仅扔下花片,还动手打了儒锋,结果儒锋跑来告诉老师,他还觉得委屈,冲到儒锋前面大喊大叫,我蛮有兴致地问:“怎么啦你动手打他还不许他告诉老师吗”嘉伟摇摇头说:“我拼不好又不要他说,可是他说我不会。
”这时我也顺水推舟地告诉他:“你有没有听清楚他要跟你说什么,你就是性子太急了,要学会倾听别人讲话,现在我们一起听听儒锋要跟你说什么好吗”听了儒锋的话他才觉得自己错了,才心平气和地向他道歉。
第二天,他仍和那些小伙伴和好了,一起玩游戏。
幼儿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成长的,教师要找出他们打闹的原因,善于诱导坚持正面教育,使幼儿明白事理,从而学会交往。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幼儿的攻击行为最终会导致对他人的侵犯,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虽说攻击性行为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体力上的对抗和竞争,但这也需要在社会行为规范的框架下进行,如参加对抗性的游戏,激发幼儿的拼搏精神等,平时幼儿发生抓、咬、踢人的不文明行为,家长不要纵容,则要坚决制止并加以教育。
幼儿有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的,有时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我发现这类经常性侵犯其他同伴的幼儿,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
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发生冲突,为
了一点小事就争执不休;或和邻居吵闹,甚至动手;平时教育孩子也是棍棒相加,以打骂手段为主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使孩子变成火爆脾气。
其和同伴交往时如有不顺心或不如意时,就会模仿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暴力解决一切。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的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介绍要想孩子彬彬有礼,家长就要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及做法。
四、说服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应及时给予指出并教育。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念祖用积塑拼了一把剑,戴正觉得好玩走过去,刚拿起积塑“啪”地一声,念祖的剑打在了他的头上,我马上快步走过去说:“念祖你怎么打人”他很在理似的说:“他抢我的玩具。
”这种想法对小班孩子来说并不少见,我心平气和地问他:“这玩具是谁的”他瞪大眼睛看着我,我耐心地说:“这玩具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我们大家的,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玩,所以戴正拿积塑你打他就是你不对了,假如戴正在玩积塑你给他拿,他打你,他也是错的,大家一起玩,不打人才是好孩子。
爱打人的小朋友我们都不会喜欢他的。
”后来我发现他遇到别的小朋友打架时,他还会模仿我的样子教育别的小朋友,一副小老师的样子。
于是我发现,通过这样的说服教育,不仅使幼儿克服了不好的攻击性行为,而且教师也做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引导他学会友善对待同伴,如幼儿对别人友好,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
总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的激化而产生的,严重的将影响幼儿的成长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教师和家长要懂得尊重儿童个性的发展特点,正确地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促进幼儿健康活泼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