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识别记录
第四章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打击处理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 的有关法律依据
扰乱社会秩序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第五条(节选): 利用国际联网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 秩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违 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相关处理
案犯郝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私自侵入银行 计算机系统装置,秘密盗窃银行资金,数额 特别巨大,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287条和第264条,构成了盗窃罪。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4.2.3 《办法》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在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方面的责任 2.明确了公安机关的职责和义务 3.规定了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 护方面违法的法律责任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第22条:运输、携带、邮寄计算机信息媒 体出入境,不如实向海关申报的,由海关依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本条例以及 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第23条: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有 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或者未 经许可出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的, 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对个人处以5000元 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15000元以下的罚 款;有违法所得的,除予以没收外,可以处 以违法所得1~3倍的罚款。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4. 设置了安全保护的制度(使用者)
第12条:运输、携带、邮寄计算机信息媒 体进出境时,应该如实向海关申报。
第13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应该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第14条: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发生的案件, 有关使用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级以 上公安机关报告。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符合性评价记录

8 GB/T 16262.3-2006 信息技术 抽象语法记法一(ASN.1) 第3部分:约束规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7/1 现行
9 GB/T 16262.4-2006 信息技术 抽象语法记法一(ASN.1) 第4部分:ASN.1规范的参数化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7/1 现行
评审方法:会议 发布部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令第195号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令第147号 公安部令第33号发布 国务院令第632号 国家保密局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令(147号) 第29号主席令 公安部令(第33号)发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安部令 第51号 国务院令(第292号) 行政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密码管理局 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16 工信计资[2012]6号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条件(2012年修定版)
工业化和信息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公室 2012/5/2 现行
17 GB/T 3454-2011
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 国家标准局
2011/11/1 现行
实施日期 评价
2021/3/1 现行 1997/5/20 现行 2013/7/1 现行 2018/10/26 现行 2000/1/1 现行 2018/12/29 现行 2021/1/1 现行 2014/3/15 现行 2011/1/8 现行 2011/1/8 现行 2013/1/30 现行 2000/1/1 现行 2017/6/1 现行 2014/3/1 现行 2011/1/8 现行 2015/7/1 现行 2011/1/8 现行 2018/1/1 现行 2000/4/26 现行 2000/9/25 现行 2000/9/20 现行 2010/10/1 现行 2010/3/25 现行 2009/12/25 现行 2021/9/1 现行 2021/11/1 现行
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201407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主席令 第18号2004年8月28号)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51号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 行)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 2000年9月25日公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3
中国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部门规章(三):
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信部联软〔2013〕64号 2013年2月6日)
商用密码产品使用管理规定(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告第 8 号 2007年3月24日) 试运行密码进口许可证 联网核销系统(海关总署公告 2012年 第64号) 密码产品和含有密码技术的设备进口管理目录 (国密局公告第27号 2013年12月31日 )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评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信部科[2008]122号)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
2
中国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部门规章(二):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信产部令 第38 号 2006年2月20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务院新闻办、信产部 第 37 号令 2005年9月25日) 电信服务规范(信产部令 第36 号 2005年3月13日) 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信产部第34 号令 2005年2月8日)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 (信产部第33号令 2005年2月8日) 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信产部第30 号令 2004年11月5日 ) 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信产部第28号令 2003年1月29日 )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信产部第30号令 2000年11月6日) 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3号令,1999年10月7日发布) 关于软件出口有关问题的通知([外经贸经发(2000)第680号]) 软件出口管理和统计办法 (外经贸技发〔2001〕604号 2001年10月25日)
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法规

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法规前言网络安全保密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档旨在介绍网络安全保密的相关法规,以确保组织和个人在使用互联网时能够遵守相应规定,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1. 信息安全法信息安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和组织的信息安全而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
该法规要求个人和组织在网络活动中遵守以下主要要求:- 保护网络信息- 网络安全保密措施- 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和调查2. 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旨在保护个人信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该法规,组织和个人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 依法正当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提供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确保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泄露或滥用3. 电子数据交换安全管理办法电子数据交换安全管理办法适用于各类网络交换信息的组织。
该办法要求组织采取以下措施保障电子数据交换的安全:- 加密电子数据传输- 控制接入权限- 密钥管理- 监控和检测网络活动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是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及其服务进行管理的法规。
该办法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建立安全保密制度和技术措施- 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5. 通信保密管理规定通信保密管理规定是为了保护通信的安全与保密所制定的法规。
根据该规定,通信的发送、接收、记录、存储和保管等活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加强通信保密教育和管理- 保密文件和资料的管理- 确保通信信息不被泄露或篡改总结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法规对个人和组织在互联网使用中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遵守这些法规,对于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些法规的理解和遵守,为网络安全保密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为《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法规》的简要介绍。
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关法规的具体规定。
法律法规、相关方要求识别与符合性评估程序

A
编号:JQ-ISMS-001
6.1.4 从书店购买有关的资料.
版本状态:B-0
A
6.1.5 接收上级主管部门或行政部门发来的资讯和有关的法律、法 规及其它要求. 6.1.6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收集时应进行登记、记录
6.2 适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识别与保管 识别、登记 综合办 6.2.1 法律、法规的识别 由综合办对已收集到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进行识别,把 适用公司活动、产品中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识别出来. 6.2.2 其他要求的识别 由综合办对已收集到的公司可能适用的其它要求进行调查, 并 把适用的要求识别出来. 6.2.3 将收集的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存放到综合办 6.2.4 综合办应保存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原件
培训 综合办
各部门应针对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具体条款内容组织相关员工 学习,并作记录.实施培训 6.5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更新 6.5.1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修订时,可通过 4.2 中的各种信息和 途径收集识别,把旧的、不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进行 更新. 6.5.1.1 识别出新的法律、 法规及其他要求时应及时向相关的部门发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 求变更
综合办
放,并将失效版本收回废弃,对原件盖“作废”印章单独保存, 并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实施. 6.5.2 活动、产品变更 6.5.2.1 公司活动、产品变更时,首先由各部门识别出新的环境因 素,再由管理者代表调查有无涉及新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 求,并马上将新识别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放到各部门, 并由各部门发放到相关的岗位.
适用性评价 综合办
6.3 将收集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在相对应的部门使用的适 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登记在《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目录 控制作业指导书》内。 6.4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传达
一般个人信息 敏感个人信息 界定标准

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标准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问题。
为了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标准。
下面将从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的定义、分类、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一般个人信息的界定1. 定义:一般个人信息是指可以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使用,从而识别出一个特定个人的信息。
尊称、性别、生日、家庭位置区域、通信方式号码等。
2. 分类:一般个人信息可以分为基本个人信息和生活习惯信息。
基本个人信息包括尊称、性别、生日等基本信息,生活习惯信息包括消费习惯、购物偏好等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
3. 标准:一般个人信息的保护标准一般是指在合法、正当、必要的前提下获取个人信息,且在使用、存储、传输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
二、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1. 定义:敏感个人信息是指直接关系到个人财产安全、身体健康、行踪轨迹等方面的个人信息。
唯一识别信息号码、银行账号、健康状况、住宅区域等。
2. 分类:敏感个人信息可以分为财产信息、身体健康信息和行踪轨迹信息。
财产信息包括银行账号、信用卡号等涉及财产安全的信息;身体健康信息包括病例、用药情况等与个人身体健康相关的信息;行踪轨迹信息包括住宅区域、工作地点等涉及个人行踪的信息。
3. 标准: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般情况下在未经个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收集、使用、存储或传输敏感个人信息,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加密处理等措施以确保信息安全。
三、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的交叉1. 定义: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有些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属于一般个人信息,在另一些情况下属于敏感个人信息。
2. 举例:通信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一般个人信息,但是在短信验证、网银操作时就会涉及到资金安全,从而变成了敏感个人信息。
3. 标准:在对待交叉信息的处理上,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根据信息使用的特定环境和用途进行界定,并严格按照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标准进行处理。
智慧树答案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我国于2016年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该战略从()等维度,阐明我国关于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重大立场,维护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答案:原则;目标;机遇与挑战;战略任务2.我国于2017年发布国际网络安全合作战略,战略以()为主题,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是指导我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性文件。
答案:合作共赢;和平发展3.()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2014年正式列为大人立法项目,2016年11月7日在人大正式通过,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
答案:网络安全法4.1994年2月发布()是我国首部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行政法规,开创了国际信道专营、备案、计算机系统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制度。
答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5.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施行,修订后的刑法加强了()的处罚力度。
答案: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二章1.2007年,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部门发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依据()等因素由低到高划分五个等级。
答案:危害程度;重要程度2.2004年,公安部、国家保密局等部门印发《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划分为()答案: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指导保护级;自主保护级;专控保护级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义务主体是()。
答案:网络运营者4.()是指采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与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动态、持续性的监控,以全面掌握网络的运行状态,发现网络入侵、攻击等网络安全风险的活动。
答案:网络安全监测5.()是指经法定授权的执法机构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基于维护国家安全或侦查刑事犯罪,而采取技术手段获取通信内容或通信相关数据的活动。
答案:合法拦截第三章1.算法行为从流程层面主要包括()等行为。
答案:算法作为决策者行为;算法设计行为;算法部署行为;算法应用行为2.算法权力在商业领域的异化风险,主要体现在()等方面。
身份证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通信记录和内容

身份证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通信记录1.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通信记录和内容、健康生理信息等属于哪类信息。
A. 属于个人敏感信息B. 属于公共信息C. 属于个人信息D. 以上都对答案:A解析:《GBT 35273-2017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敏感信息(personal sensitive information)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的个人信息。
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账号、通信记录和内容、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14 岁以下(含)儿童的个人信息等。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
一、单选题1. 下面哪些行为可能会导致电脑被安装木马程序A. 上安全网站浏览资讯B. 发现邮箱中有一封陌生邮件,杀毒后下载邮件中的附件C. 下载资源时,优先考虑安全性较高的绿色网站D. 搜索下载可免费看全部集数《长安十二时辰》的播放器答案:D解析:木马程序往往集成到来历不明的软件中,搜索引擎不能保证过滤到所有有害资源,最好通过正规的软件应用商店下载应用。
2. 以下哪种不属于个人信息范畴内A. 个人身份证件B. 电话号码C. 个人书籍D. 家庭住址答案:C解析:《GBT 35273-2017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
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通信通讯联系方式、通信记录和内容、账号密码、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
信息安全法规政策和标准详解

信息安全不再只是个技术问题,而更多地是个商业和法律 问题---安全漏洞、信息犯罪的本质?
信息安全产业的逐渐形成和成熟,需要必要的规范
保护国家信息主权和社会公共利益是 信息安全立法的首要目标
7
狭义的信息安全 广 义的信息安全
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 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 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 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以刑罚。
• 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或者明 知他人实施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为其提 供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家秘密载体出境的; (五)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的; (六)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的; (七)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
国家秘密的;
(八)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的;
(九)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
信息安全常态管理(等级保护制度等)
信息安全应急管理(预警、监测、通报和应急处理等)
网络与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
特定领域的信息安全
...
10
课程内容(1)
信息安全法 律法规政策
知识体
信息安全 相关法规
信息安全 相关政策 知识域
国家信息安全法治总体情况 信息安全相关国家法律 信息安全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信息安全相关地方法规、规章和行业规定 国外信息安全相关法规简介
ISMS文件记录清单

总经办
受控
81
统应急恢复预案与紧急联系表
IS-RA17-04
1年
总经办
受控
82
不符合项报告
IS-RA18-01
1年
总经办
受控
83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
IS-RA18-02
1年
总经办
受控
文件发放回收记录
编号:IS-R01-02
文件名称、编号、版本状态
发放记录
回收记录
部门
接 收 人
日期
分发号
交件人
10.
违规惩罚制度
IS-WI10
A/0
三年
总经办
受控
11.
法律法规识别及合规性评价规范
IS-WI11
A/0
三年
总经办
受控
12.
知识产权管理规定
IS-WI12
A/0
三年
总经办
受控
13.
环境设施与物理设备管理规定
IS-WI13
A/0
三年
总经办
受控
14.
信息资产管理规定
IS-WI14
A/0
三年
总经办
受控
15.
1年
总经办
受控
64
运行软件安装记录台账
IS-RA12-09
1年
总经办
受控
65
软件安装申请表
IS-RA12-10
1年
总经办
受控
66
系统测试报告
IS-RA14-01
1年
总经办
受控
67
系统验收报告
IS-RA14-02
1年
总经办
法律框架人脸识别案例(3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安防、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和伦理问题。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框架下的人脸识别应用,探讨其法律风险与对策。
一、案例背景2019年,我国某大型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门禁系统。
该系统应用于某高档住宅小区,旨在提高小区的安全性。
然而,在投入使用不久后,该系统被曝光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导致业主个人信息泄露。
二、案例分析1. 个人信息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在该案例中,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未经业主同意,且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导致业主个人信息泄露,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
2. 数据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防止网络数据泄露、毁损、篡改等安全风险。
在该案例中,人脸识别系统存在安全漏洞,未能有效保障业主个人信息安全,违反了网络安全法的规定。
3. 隐私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在该案例中,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未经业主同意,侵犯了业主的隐私权。
三、法律风险与对策1. 法律风险(1)个人信息泄露:人脸识别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导致业主个人信息泄露,引发法律纠纷。
(2)隐私权侵犯:未经业主同意,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可能侵犯业主的隐私权。
(3)数据安全风险:人脸识别系统未能有效保障数据安全,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
2. 对策(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隐私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
(2)强化企业自律:人脸识别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技术安全防护,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合规评价记录

评审参加人员
序号
法律法规名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评审负责人 评价方式
适用内容或条款 全部 全部 全部 已废止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8号)
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32号)
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7号)
全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41号)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21
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第1次修订)
22
国务院关于修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决定 (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第2次修订)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4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
25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修正)
全部
国科发政字[1997]317号
全部
国保发[2006]3号
全部
国家密码管理局公告(第8号)
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号)
全部
GA163-1997
全部
GB17859-1999
全部
GB/T 19715.1-2005
全部
GB/T 19715.2-2005
安全风险辨识记录

安全风险辨识记录在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工作时,应该遵循科学、全面、客观的原则,从各种可能的风险源和风险事件中辨识出可能对组织造成危害的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处理。
以下是对安全风险辨识过程中的记录,共计超过1200字:1.风险源辨识记录:风险源:公司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操作描述:对公司内网进行扫描,发现部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存在未及时更新的漏洞补丁。
风险描述:未及时更新漏洞补丁可能导致黑客利用该漏洞入侵公司服务器,获取重要信息或破坏系统正常运行。
风险等级:高影响范围:公司整个内网受影响资产: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升级漏洞补丁,加强网络设备防火墙设置,限制外部访问。
风险源:员工使用的移动存储设备操作描述:对员工使用的移动存储设备进行监测,发现有员工将公司重要文档复制到个人U盘中。
风险描述:员工将公司重要文档复制到个人U盘中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泄露后的文档可能被用于违法活动。
影响范围:公司重要文档受影响资产:移动存储设备中的文档风险控制措施:加强员工宣传教育,限制员工使用移动存储设备的权限,加密公司重要文档。
2.风险事件辨识记录:风险事件:电力中断事件描述:公司位于老旧区域,电力供应不稳定,经常发生电力中断事故。
风险描述:电力中断可能导致公司所有部门的电脑和设备都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业务中断和工作效率下降。
风险等级:高影响范围:全公司受影响资产:电脑和设备风险控制措施:备用电源及时投入使用,对关键设备进行UPS供电,制定应急预案。
风险事件:火灾事件描述:公司位于高层写字楼,周边有多家餐厅,易发生火灾。
风险描述:火灾可能导致公司楼层无法逃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影响范围:公司整个楼层受影响资产:人员和财产风险控制措施:加强消防设施和消防培训,定期进行防火检查,组织灭火演练。
3.风险评估记录:风险源:公司内部员工风险描述:员工可能利用公司权限非法获取、修改、销毁公司重要信息,或泄漏商业机密。
影响范围:全公司受影响资产:公司重要信息和商业机密风险评估:中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权限管理,对员工进行教育宣传,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信息安全事件调查与取证

信息安全事件调查与取证一、引言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攻击与侵入事件频繁发生,给个人和组织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信息安全事件调查与取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信息安全事件调查与取证的方法与手段。
二、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的步骤1. 识别与确认事件在进行信息安全事件调查之前,首要任务是识别与确认事件的发生。
通过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安全日志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和确认异常情况,判断是否属于安全事件。
只有准确识别出事件的性质和范围,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后续调查工作。
2. 采集和保护证据对于已经确认的信息安全事件,必须进行证据的采集和保护工作。
这包括收集相关的日志、网络流量数据、系统快照等,以及关联的文件和邮件等电子证据。
在采集证据的过程中,需要确保证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信度,防止被篡改或丢失。
3. 调查分析与溯源在获得相关证据后,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和溯源工作,以确定攻击来源和方式。
这包括对攻击发生的时间、地点、目标等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技术手段追踪攻击者的IP地址、域名等信息,以及对攻击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研究和分析。
通过溯源的过程,可以揭示攻击的真实动机和目的,为后续的取证工作提供依据。
4. 取证与分析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的关键环节是取证与分析。
取证要求严谨和规范,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确保所采集的证据合法有效。
同时,对于取得的证据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以找出攻击的痕迹、破解攻击手段和还原攻击过程。
取证和分析的结果将为制定应对策略和完善防御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三、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的技术手段1. 日志分析与审计网络设备和系统中产生的日志记录对信息安全事件调查和取证至关重要。
通过对日志进行分析和审计,可以发现异常行为和可疑活动,为事件调查提供线索。
常见的日志分析工具有ELK Stack和Splunk等。
《数据安全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要点解读

《数据安全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要点解读《数据安全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重要法律法规。
这两部法律的出台对于促进数据产业发展和保护个人隐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这两部法律的要点解读。
首先,谈到《数据安全法》,这是我国首部针对数据安全的基础法律。
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数据安全的保护,推动数据治理和数据驱动发展。
法律中明确了数据安全的定义和范围,并规定了数据安全的责任主体、基本要求和保护措施。
重要的要点如下:1. 数据分类保护:《数据安全法》要求,数据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基础数据、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对不同等级的数据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 数据安全责任:《数据安全法》规定了数据安全的责任主体包括数据处理者、数据控制者、数据用户和数据保护管理部门等。
这些主体要履行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和合规管理责任,并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规范。
3. 数据跨境传输:《数据安全法》对数据跨境传输进行了规范。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和个人信息出境的需要经过审核和安全评估,确保数据在跨境传输中的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个人信息保护法》。
这是我国首部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旨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该法律对于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信息收集、使用和处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点:1. 个人信息的定义和范围:《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进行了明确定义,并规定了个人敏感信息的范围,如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个人财产信息等。
它特别强调对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
2. 合法合规原则:《个人信息保护法》强调个人信息处理必须遵守合法合规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法获取个人信息,明确告知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目的、方式、范围等,并取得事先同意。
3. 个人信息处理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信息安全保护、告知义务、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
《人脸识别信息的民法保护》范文

《人脸识别信息的民法保护》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公共安全、商业活动、金融服务等。
然而,人脸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范畴,如何保障其在法律层面的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律议题。
本篇范文旨在深入探讨人脸识别信息的民法保护,以确保其正当性和个人权益。
二、人脸识别信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人脸识别信息,指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个体进行识别和存储的数据信息。
在许多领域中,如安全监控、门禁系统等,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重要的识别手段。
然而,这种信息一旦被不当使用或泄露,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等问题。
因此,人脸识别信息的民法保护对于保障个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行法律保护框架及其局限性当前,我国已有多部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规定,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然而,针对人脸识别信息的具体保护措施尚不完善,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缺乏针对人脸识别信息的专门性法律规定;二是法律责任规定不够明确,导致违法行为成本较低;三是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事件频发,但处理力度不足。
四、完善人脸识别信息民法保护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权益,完善人脸识别信息的民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制定专门针对人脸识别信息的法律法规,明确其定义、范围和保护措施。
其次,应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最后,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和监管机制,确保人脸识别信息的合法使用和安全存储。
五、具体措施和建议(一)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制定专门针对人脸识别信息的法律法规,明确其定义、范围和保护措施。
规定人脸识别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传输等环节的合法性要求,确保其不被滥用和泄露。
(二)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包括罚款、刑事责任等。
同时,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减轻受害者的举证负担。
(三)建立信息共享和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相关部门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共享人脸识别信息。
同时,加强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第八章信息安全法律法规8。
1 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秘密◇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不受侵犯;国家经济秩序、社会秩序不受破坏;◇公民生命、生活不受侵害;民族文化价值和传统不受破坏等;◇产生于政治、国防军事、外交外事、经济、科技和政法等领域的秘密事项。
◆国家秘密的密级◇绝密—最重要的国家秘密-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破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威胁国家政权巩固,使国家政治、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全局性、战略性◇机密—重要的国家秘密—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失-某一领域内的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较大范围◇秘密-一般的国家秘密—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到损害—某一方面的国家安全利益遭受损失—局部性◆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严重违反保密规定行为1。
违反涉密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保密管理规定的行为;2.违反国家秘密载体管理规定的行为;3。
违反国家秘密信息管理规定的行为。
◇定密不当行为1。
定密不当包括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或者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2。
对应当定密的事项不定密,可能导致国家秘密失去保护,造成泄密;3。
对不应当定密的事项定密,会严重影响信息资源合理利用,可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不履行保密义务的行为1。
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没有履行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对泄密案件进行调查的义务;2。
发现发布的信息涉及泄露国家秘密,没有立即停止传输和保存客户发布信息的内容及有关情况记录,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3。
没有按照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及时对互联网或公共信息网上发布的涉密消息予以删除,致使涉密信息继续扩散.◇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1.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保密管理职责时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2.滥用职权是指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违反法律程序行使职权的行为;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1、记录编号为“2位部门拼音代码-4位年代码-3位顺序号”;
2、法律法规的范围是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强制性标准、合同;
3、法律法规的类别包括法律法规、哈尔滨银行制度、标准规范。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识别记录
记录编号:
法律法规获取
法律法规名称
发布日期
发布文号
类别
获取日期
获部门
获取人
(签字)
法律法规识别
关于信息安全的条款:
识别人(签字) 识别日期: 年 月 日
法律法规清单更新
法律法规清单更新意见:
审批人(签字) 审批日期: 年 月 日
法律法规清单更新结果:
更新人(签字) 更新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