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随着以人才为基础的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之间对核心人才的争夺也趋于白热化,如何管理高端人才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大的成就就在于构建并统帅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与高度协作精神的团队。
下面整理了一些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巧,欢迎大家参考!1、“抽屉式”管理“抽屉式”管理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管理术语,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在管理工作中,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互结合。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也叫职务分析管理。
2、“危机式”管理在世界著名大企业中,随着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化,相当一部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柯达、可口可乐、杜邦、福特这样的大企业,也曾出现大量的经营亏损。
为改变状况,美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掀起了一股“末日管理”的浪潮。
美国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员工沟通,不能向他的员工们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也会失去效率和效益。
3、“一分钟”管理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技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
定义:所谓一分钟目标,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明确地记在一张纸上。
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应该在250 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
这样,便于每个人明确认识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并且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
优势:“一分钟”管理法则妙就妙在它大大缩短了管理过程,有立竿见影之效果。
一分钟目标,便于每个基层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分钟赞美可使每个职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完善;一分钟惩罚可使做错事的人乐意接受批评,促使他今后工作更加认真。
4、“破格式”管理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过对人事管理达到变革创新的目的。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美国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一)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作为一个典型的信奉自由主义的国家,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企业组织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市场化机制给予凭个人能力实现职业流动或工作转换的员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
(三)奉行能力主义的人员使用方式美国企业重视个人能力,不论资排辈,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
(四)激励方式以物质激励为主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制定工资政策时,主要考虑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做出的贡献。
缺点为:。
在经济不景气时,只能解雇员工、消除剩余的生产能力,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形成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五)员工工资水平的市场化决定美国企业通常以市场机制决定员工的工资水平,普遍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六)“专才型”培训制度美国企业实行的是“专业化人才”培训制度。
二、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点(一)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二)学习型组织的发展1990年美国的彼得。
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这是一本研究管理及企业组织形态发展变化的管理理论著作。
该书以全新的视野审视人类群体危机,认为其最根本的症结在于我们片段而局部的思考方式,及由此所产生的行动。
为此需要突破线性思考的方式,排除个人及群体的学习障碍,重新就管理的价值观念、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革新。
该书认为,新的组织结构应该是运动的状态,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其特点是组织的成绩是第个成员智力之和,学习、研究、创造是每个成员参与工作的手段。
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他学习,系统思考。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推动下,美国企业界近年掀起了一场新的企业管理变革,突出对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管理,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过渡。
近年,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正逐步向学习型组织发展。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比较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比较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探讨差异和共性。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美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管理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的其他国家。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管理,二是强调市场化。
个性化管理,主要包括雇佣合同灵活、个性化薪酬、个性化培训和个性化晋升等方面。
这些个性化管理措施主要是考虑到员工的个性和特点,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潜力。
市场化,美国的企业很注重市场化,因此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借鉴了市场经济的理念。
美国企业通过市场来决定员工的工资,通过竞争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员工的发展、企业的稳定性和组织的文化。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长期的雇佣制度,二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三是强调企业文化。
长期的雇佣制度,对于日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期的雇佣能够保障企业的稳定性。
在雇佣期间,企业会提供员工培训、福利等待遇,以此来提高员工忠诚度。
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日本的企业十分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开发,因为员工的技能和能力对于企业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强调企业文化,这是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特点。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种文化可以形成一种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同时也会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
三、德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德国人力资源管理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注重员工参与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励员工参与,二是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激励员工参与,德国企业注重员工参与,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资源管理模式美国企业⼈⼒资源管理模式21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进⾏必要的修改,但直到现在为⽌,历史上形成的美国企业⼈⼒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仍没有多少变化。
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市场调节、制度化管理、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1、发达的劳动⼒市场在调节⼈⼒资源分配中的作⽤美国的劳动⼒市场⾮常发达,对配置社会上的劳动⼒资源,起着极为关键的中介作⽤。
美国企业中的⼈⼒资源管理,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
从雇主⼀⽅⾯来说,⽆论是需要什么⼈才,⽐如:经理、秘书、勤杂、研究⼈员或⽣产⼯⼈,就到市场上登⼴告,通过规范的⼈员筛选、招聘程序,聘⽤企业需要的⼈才,或者通过有⽬标的市场竞争,把⾃⼰需要的⼈才从别的企业“挖”过来。
对于企业不需要的⼈,则会⼏乎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这⼀杠杆来重新安排其就业和去向。
对劳动者⼀⽅来说,从在学校学习、选择专业起,就要注重劳动⼒市场的动向,使所学知识、专业既符合⾃⼰的兴趣与特长,⼜与劳动⼒市场的需要和将来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
就业以后,员⼯如果对⾃⼰的兴趣和特长有变化,或是发现了新的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也会拂袖⽽去,毫不犹豫的另谋⾼就。
市场对这种变换⼯作的⼈员不仅不予歧视,反⽽认为能在这种市场流动、竞争中找到更好⼯作的员⼯是“市场价值”很⾼的优秀员⼯。
如此,企业中雇主和员⼯之间就是直截了当的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
劳动者付出劳动,雇主付给合理的报酬,员⼯对企业也很少忠诚可⾔。
在这样⼀种⼀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为核⼼的就业关系下,企业员⼯的流动性很⼤,员⼯队伍的稳定性就相对较差。
2、⼈⼒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才提拔上的“快车道”美国的企业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诞⽣以来,历来讲究制度化,这个特点体现在⼈⼒资源管理上,表现为:分⼯明确、责任清楚,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规定。
⽐如:美国⼀家汽车制造⼚中蓝领⼯⼈的⼯种,有电⼯、机械⼯、清洁⼯、搬运⼯等达数百种之多。
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模式比较(罗文军)
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模式比较
一、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重视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 谁注意人力资源 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 , 谁就在经济发展竞争中名列前茅。较高的人 员素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力量 强大的国家, 主要也就在于拥有世界最大的智力优势。美国现有高 校 3500多所 , 在校大学生 1200多万。它拥有41万个实验室和其他 研究机构 ,200多万高级专家学者。目前, 美国已有 72.5 万名科学 家和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 其中世界第一流学者专家20多万。舒尔 茨认为, 美国自 1929~1957 年, 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和培养人 才所起的作用约占经济增长率的33% 。美国非常重视教育,任何人 都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美国的教育经费来源是多方面的。就公立 大学而言, 教育经费来自政府拔款、学生学费、捐款等。由于各界 人士共同出资的人力资本投资势头,使美国在中、高等教育方面保 持较高的适龄人口入学率,达 50% 以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 这么高的中、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
9
第一,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双轨制”培训。第二,企业办大学。第三, 跨企业的再培训中心。第四, 市场模拟训练公司。 (3)工资分配制度。欧洲各国在工资分配制度和实践上各不相同,但同 其他地区相比,劳资双方的工资谈判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在这一点上 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长期以来,德国一直以全国和行业范围的谈判为 其制定工资方案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顾问和联合决策协议制度, 通过局部的谈判来解决工资制定的问题。 1991年6月,欧共体发布了一 条建议,认为各国应采取法律和税收方法鼓励设置工资制度,即采用利 润分享制。 这种制度一方面使得雇员积极参与企业决策,另一方面将雇 员的工资和企业的业绩联在一起。德国广泛采用了利润分享制。在个人 奖金和集体奖金的选择上,德国以个人奖金为主。在可变工资的实践中 德国企业不大接受绩效工资。 (4)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德国企业一向力求人员少、素质好、工作 效率高。员工进入企业后,均设立人事档案。从经理、工程师到技术员 都要进行定期考核,能者提薪晋级,平庸者则被劝退解职,违纪犯法者 开除,实行因事定人,定岗定位。与美国的快速提升相比,德国企业中 员工的晋级比较缓慢。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进步,不断地发展完善。
以下将介绍当今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
一、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人事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
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
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
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
即要确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负担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
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
如今在美国,很多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业务——工资发放外包给企业以外的专营业主,使得薪金支票发放率大为提高。
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往往受到其国情、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美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典型代表,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雇佣方面,美国企业更加注重招聘和选择,通常对员工进行面试和测试,以确保雇佣的员工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技能。
薪酬方面,美国采取绩效工资制度,即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挂钩,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此外,美国还注重员工的发展和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和职业发展计划,以提升员工的能力和职业发展。
其次是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社会,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和员工忠诚度。
在雇佣方面,日本企业注重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通常采用一次性录用,即大学毕业生入职后长期任用的方式。
薪酬方面,日本采取固定工资制度,并提供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年金制度等,以确保员工的福利和安全。
此外,日本企业也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鼓励员工参加内部培训活动和分配到不同部门锻炼,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
最后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政策导向和文化影响较大。
在雇佣方面,中国企业通常采用用工合同制度,以确保雇佣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薪酬方面,中国企业采取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制度,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挂钩,同时也注重提供一些福利待遇,如商业保险、住房补贴等。
此外,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员工培训和发展机制,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培训计划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其国情、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有其特点。
美国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招聘和选择、绩效工资和员工发展;日本强调团队合作和员工忠诚度,注重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和固定工资制度;中国注重政策导向和文化影响,采用用工合同制度、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员工培训发展等模式。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案例分析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案例分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引言
02
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03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用
04
案例分析
05
对比与启示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美国人力资源管 理模式的发展历 程
美国人力资源管 理模式的特点
美国人力资源管 理模式的成功案 例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点
注重员工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 注重员工激励和福利,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 注重人力资源规划,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效果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重视员工培训与发展:提高员工 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归 属感和凝聚力
问题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可能源于企 业内部管理、外部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 析,如大型跨国公司、中小型企业等。
背景介绍:介绍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如 行业、规模、组织结构等。
01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用
招聘与选拔
招聘渠道:网络招聘、校园招聘、内部推荐等 选拔标准:学历、工作经验、技能、性格等 选拔流程:简历筛选、面试、背景调查等 选拔结果:录用通知、试用期、培训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吸引 和留住优秀人才
注重员工职业规划:帮助员工实 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01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美国人力资源管 理模式具有灵活 性和适应性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的特点
(一)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2、以详细职业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3、刚性工资制度 4、注重物质刺激和人才提升的跳跃性 5、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的特点
6、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引进 7、硬性的管理方式 (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终身雇佣制 2、年功序列工资制 3、企业内工会与合作性劳资关系 4、重通才、轻专家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的特点
5、注重在职培训 6、注重精神激励的工资福利政策 7、温情主义的管理方式
二、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将趋向融合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1、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 化”建设 2、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与主动性 3、人力资源政策与公司经营战略紧密 结合
二、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将趋向融合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 1、终身雇佣制以新的形式存在下来 2、年功序列制逐渐被绩效机制取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资福利等多个方面。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和做法。
本文将以国际比较的方式,探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美国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倡导平等、公正、竞争的管理理念。
在人才招聘方面,美国企业注重个人能力和背景的匹配,更加看重员工的能力和经验。
在薪资福利方面,美国注重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提倡高绩效员工的激励和奖励。
然而,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其强调个人发展和竞争性,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合作不足。
其次,美国企业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投入较少,往往更加重视经验丰富的员工,对于新进员工的培训不够重视。
此外,美国的劳动法很灵活,一些员工权益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
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而闻名,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有其独特之处。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
他们实行的“终身雇佣制”使得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关系。
在员工培训方面,日本企业注重全员培养,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提供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日本企业在福利待遇方面也十分慷慨,如提供住房津贴、医疗保险等。
然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终身雇佣制可能导致企业对于新进人员的招聘和流动性不足。
其次,由于相对较为保守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对于变革和创新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此外,日本企业的决策过程往往相对冗长,很多决策需要经过多层的层层审批。
三、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员工参与和社会责任。
德国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共同决策,倡导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员工参与方面,德国企业普遍设立员工代表机制,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启示本文分析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提出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启示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舍弃表象因素,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找出内在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
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企业过剩的人员也会流向劳动力市场。
劳动者会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职业。
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和岗位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重视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
大多数企业都有《工作岗位要求》,详细描述每个岗位对人员素质,包括知识、技艺、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
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
这种管理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差,不利于通才的形成。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
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
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
员工如果有能力,有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能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论资排辈。
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缺点是减少了内部员工晋升的期望。
由于忽视员工的服务年限和资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案例分析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加强,但仍 存在企业文化与员工价值观不符的现象
重视员工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
人才
汇报人:
作氛围
招聘策略:注重人才素质和潜力,强调创新和团队合作 培训与发展: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发展机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 绩效管理:采用360度绩效评估,注重员工绩效和贡献 薪酬福利: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包括股票期权、医疗保险等 企业文化:强调客户至上、创新、团队合作和诚信,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忽视团队协作 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 过于依赖市场机制,忽视政府干预 过于强调竞争,忽视合作与共享
PART FOUR
管理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自主管 理
法律法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 法规不断完善
培训体系:企业培训体系逐步完善,但 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薪酬福利:薪酬福利制度逐步完善,但 仍存在不公平现象
学习和成长
绩效管理:采 用OKR(目标 与关键成果) 管理方法,注 重结果和过程
薪酬福利:提 供具有竞争力 的薪酬和福利, 注重员工满意
度和忠诚度
企业文化:强 调创新、开放、 平等和协作, 注重员工幸福
感和归属感
招聘策略:注重创新和团队合作,招聘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培训与发展:提供丰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职业素养 绩效管理:采用360度绩效评估,注重员工绩效和团队绩效的平衡 薪酬福利: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企业文化:强调创新、团队合作和客户至上,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模式及对我国启示(精选5篇)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模式及对我国启示(精选5篇)第一篇: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模式及对我国启示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模式及对我国启示一·特点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进步,不断地发展完善。
以下将介绍当今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
(一)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人事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
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
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
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
即要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担负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
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
如今在美国,很多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业务——工资发放外包给企业以外的专营业主,使得薪金支票发放率大为提高。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有哪几种主要模式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美国模式美国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无论从招聘与选拔还是从培训与开发上都体现了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
美国公司采用各种类型的招聘战略,包括通过报纸广告、雇员自荐、内部提升、上门求职、大学、国家就业服务、私立就业服务等。
对于所有类型的工作,美国经理认为报纸广告都是最有效的招聘渠道之一。
学院或大学招聘被认为只对专业和技术工作有效。
在招聘的过程中公司注重个人成就(如教育、天赋、经验),而对如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之类的非个人因素并不关心。
经理们相信雇员推荐的成功率很低。
因为他们普遍认为雇员推荐会导致招聘的人员与现雇员背景相似。
美国公司选拔方式的特点是候选人的特质技能与具体的工作要求相匹配。
像招聘过程一样,个人被视为组织可以购买的各种技能的一种组合。
以往的工作经验、测试成绩以及通过面试观察到的品质都有助于人事经理或雇佣经理掌握有关候选人资格的信息。
为避免歧视或偏袒,美国的法律和文化准则规定,选拔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必须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与未来雇员相关的信息必须与空缺职位的工作有关,职位资格测试必须预测空缺职位的工作特点。
美国公司人事选拔的典型步骤为申请→初试→职业测试→证明检查→初步选择或拒绝→复试→雇佣决定。
美国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企业自设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利用专门的培训机构;被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还要进行职前国外训练。
在IBM公司,组织的各个层次都要进行正规的行政与管理人才开发项目。
特别是还提供了下列项目:新经理培训——美国的政策及实践;新经理学校——IBM领导项目;IBM经营管理学院;IBM全球经理项目。
美国许多公司都有鉴定和开发管理人才的计划,其目的在于培养那些愿意终生为公司工作的合格的经理人员。
主要步骤包括确定可以晋升的有才能的经理,并使他们与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要相匹配。
在许多美国公司中,上一级经理人员有责任确定潜在的管理人才,并且管理业绩考核常包括对管理后备力量的考察。
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许多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以下是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1.美国: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自由主义和市场竞争为基础。
在雇佣员工方面,美国企业拥有宽松的招聘和解雇制度。
员工的薪酬基本上是通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工资水平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差异。
此外,美国的员工福利制度主要依靠市场供应,如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计划通常由企业根据市场条件自行提供。
2.日本: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长期雇佣、集体主义和员工发展。
日本企业通常更倾向于从内部晋升员工,培养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相比于其他国家,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多。
此外,日本企业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如对员工和家属提供保险、医疗服务。
3.德国: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会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员工参与和协商的重视。
德国企业普遍实行工会制度,员工与雇主的关系更加平等。
工会在企业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层与工会就员工工资、工时和福利等事宜进行谈判。
此外,德国在员工培训方面也投入较多资金,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并保持员工的竞争力。
4.中国: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开放后发生了重大转变。
传统上,中国企业非常注重集体主义和稳定的雇佣制度。
然而,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逐渐采用了更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开始注重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薪酬激励和培训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比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福利制度。
另外,全球范围内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多元化和包容性,推动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和人才多样性等。
尽管如此,每个国家的文化、法律和制度的差异仍然会导致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
国际企业在跨国经营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差异和社会期望,以制定适应当地条件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中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中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传统的美国企业人事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个人主义+资本主义,讲究聚才和用才、注重市场调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注重个人能力的晋升制度、对抗性的劳资关系、刚性工资。
1、注重市场调节,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因此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
雇主与雇员之间是直截了当的短期市场买卖关系。
雇主付给雇员合理的报酬,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义务。
反过来,雇员对企业也没有太多的忠诚可言。
在这种以短期市场买卖关系为核心的就业关系下,员工的流动性很大,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体现为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
比如,对从事每一个工种的个人素质、技术要求和工作责任,都有明文规定,不同工种的人不能随便交叉使用。
由于工作内容都用文字明确地写下来了,新工人可以“照章办事”,很快就能掌握生产的内容和程序,大大地减少了工人离职对企业的威胁。
由于工人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只是集中到一点,在生产中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差,因此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素质在美国企业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3、注重个人能力的晋升制度,在美国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阶层。
新员工只要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很快地得到提拔,而不必论资排辈。
4、对抗性的劳资关系,这种对抗性的关系表现在:管理者一方认为管理是自己的事情,工人的劳动贡献已经用工资补偿了,工人不应该再有别的要求,不应该参加管理,也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情况;工人一方则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大部分都被企业拿去了,因为不参加管理,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控制,企业需要时自己才能就业,企业不景气时,自己就会被企业一脚踢开。
所以,工人对企业完全不信任,对管理者们怀着敌对的情绪,认为只有组织工会,通过斗争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利;只有通过罢工作威胁,给企业造成足够的损失,才能使企业让步,给自己增加工资和提供就业的保障。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一、美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管理上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高度的专业化管理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都有科学的依据。
专业化的管理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3.强化培训。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培训。
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以及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
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
美国多偏重于强调个人的价值,以个人为激励对象。
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可以高达上千万,是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这对激励中高层领导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工作,增加公司的收入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这种刚性的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纯理性的基础上,两者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容易造成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二、日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1.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2)以详细职业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的职业分工极为细腻,全国各行各业约有 20000多种职称。明确和详细的职业分工对企业招聘的 新员工,客观地评定员工的工作成绩,有依据地制定公 司员工的工资水平,有目标地发放奖金,合理地从事职 务提升,评级提级等打下了基础。而且在这种制度化的 管理下,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 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必须执行。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3)人才晋升的跳跃性和物质激励。
美国公司管理阶层注重个人表现,不搞论资排辈,较 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人才晋 升的依据主要是工作绩效考核而不是工作年限。新职 工只要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 而不必论资排辈地“熬年头”。此外,美国公司的奖 金种类繁多,有利润分成、收益分成等,同时也有员 工持股计划、表现奖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年功序列制是员工的工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同一个 企业里连续工作时间的延长而逐年增加。同时,连续 工龄还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这两个制度使日 本员工对公司十分忠诚。 日本工会都以企业为单位组成,而不像美国那样跨企 业和跨行业,企业工会在代表员工发表意见时,对企 业并不采取对抗性的态度。
日本模式的特点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特点分析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 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 式,其制度化、规范化 的程度很高,强调制度 管人,缺乏以人为中心 的劳动价值观,其管理 模式属于管理技术型。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依赖性很强,需 要什么样的人,通过市场招聘、筛选,甚至不惜挖别 的企业“墙角”;不需要的人,则毫不留情地予以解 雇,由市场去安排就业。这样,雇主和雇员之间就是 一种直截了当和相当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员工流动 性很大,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1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直到现在为止,历史上形成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仍没有多少变化。
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市场调节、制度化管理、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1、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在调节人力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对配置社会上的劳动力资源,起着极为关键的中介作用。
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
从雇主一方面来说,无论是需要什么人才,比如:经理、秘书、勤杂、研究人员或生产工人,就到市场上登广告,通过规范的人员筛选、招聘程序,聘用企业需要的人才,或者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把自己需要的人才从别的企业“挖”过来。
对于企业不需要的人,则会几乎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这一杠杆来重新安排其就业和去向。
对劳动者一方来说,从在学校学习、选择专业起,就要注重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使所学知识、专业既符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又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将来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
就业以后,员工如果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变化,或是发现了新的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也会拂袖而去,毫不犹豫的另谋高就。
市场对这种变换工作的人员不仅不予歧视,反而认为能在这种市场流动、竞争中找到更好工作的员工是“市场价值”很高的优秀员工。
如此,企业中雇主和员工之间就是直截了当的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
劳动者付出劳动,雇主付给合理的报酬,员工对企业也很少忠诚可言。
在这样一种一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为核心的就业关系下,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就相对较差。
2、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人才提拔上的“快车道”
美国的企业管理,自泰勒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历来讲究制度化,这个特点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表现为: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文明规定。
比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厂中蓝领工人的工种,有电工、机械工、清洁工、搬运工等达数百种之多。
并且每一工种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技术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职责等都有明文规定。
在美国企业中,谁在什么位置或干什么工种,,谁就做什么,不同位置和工种的工作人员是不能随便交叉使用和“侵权”的。
在这样明确和细分的分工条件下,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必须无条件执行。
专业化和制度化加上注重市场细节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在招聘和提拔员工时,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员工进入一个企业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受教育较多的人,进入企业时的位置通常要比同时进入该企业的受教育较少的人的位置要高;企业的高层领导,即可以从企业内部提拔,也可以从别的企业“挖”得;新员工只要能在工作中作出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而不必论资排辈、“熬年头”。
3、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美国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关系是对抗性的。
这种对抗性的劳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认为管理是自己的事,至于工人的劳动贡献,已通过工资形式加以补偿了,工人不应该再有别的要求,不应该参加管理,也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情况。
企业的管理者利用自己信息上的优势,总是想尽办法压底员工的工资。
(2)工人则觉得自己不参加管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自己的劳动成果大部分被企业“剥削”去了。
与此同时,因为自己不参加管理,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控制,企业需要时,自己才能就业获取应得的收入;危机来了,市场不景气,自己就会被一脚踢开,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由于这些原因,工人对企业完全没有信任,对管理者怀着敌对的情绪,认为只有工会组织,通过斗争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利;只有通过罢工或用罢工作威胁,给企业造成足够的损失,才能迫使企业让步,给自己增加工资和提供就业保障。
4、刚性薪酬体系
在美国企业中工人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
如此薪酬体系,在危机时期,美国企业很难说服工人减少工资,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造成这一点的原因至少有三点,即:
(1)在美国企业,由于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存在企业经营情况信息的不对称,工人在被高知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时,很难核实印证,加之工人存在那种资方总是在想方设法压底工人工资的基本想法,因此,很难与资方合作。
(2)美国工人工资的每次增加,都是通过斗争辛苦得来的,经济不景气时减下去了,很难相信经济繁荣时企业会自动再把它加回来。
(3)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达,工人的流动性比较大。
这家企业倒闭了,工人还可以到其他企业就业,但企业在聘用员工时,常常会以某人在前面一家企业就业期间的工资变化情况,来判断这个人的能力。
在前面一家企业就业时工资增长的越快越多,会被认为越有能力。
反之,如果上次就业期间工资有所下降,会被认为是没有能力或被怀疑犯了错误。
这样工人在接受减少工资后再就业,不仅现在会遭受损失,将来再就业时还会处于不利的地位,遭受第二次损失。
所以,从失业和再就业的角度考虑,工人也是不愿意在工资上作出让步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如此,企业在危机时就无法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劳动力成本,保证就业。
只能通过解雇工人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消除剩余生产能力。
这样劳资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其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美国企业中的工资刚性和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时存在。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现代企业制度的技术市场条件,如铁路的大发展、通讯的电讯化。
(2)随着交通和通讯条件的大大改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家庭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一大批有见识的企业家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为形成巨型企业,从事大规模生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会。
(3)在一个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希望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这样在企业的经营方法和利益分配上,就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
由于精细严密的分工和劳动内容的简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导致的劳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特殊化,这也是美国企业为了减少工人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