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难点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

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

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

四、探究学习

(一)互动探究

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

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女孩说:“北方气候干燥,纺织时容易断纱。地窖房里比较潮湿,在那里纺织不会断纱,因此才能织出好棉布。”(课本第116页)

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

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

原因 形成 影响

2.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课本第119页)

(二)思维拓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和甘薯的原因是什么?

2.明代从国外引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生了什么重大作用?

3.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4. 明清帝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有哪些?

五、课堂检测

1.《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则材料反映了明代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行业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D.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织造麻布,当时有一地方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材料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材料三明朝初年,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四清朝初年,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年间,只准开放一处地方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改动)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越布是当时哪一地方的著名特产?

(2)材料二的纸币出现在我国哪一时期?

(3)材料三的“他”是谁?

(4)材料四的“地方”是指哪里?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航海家郑和哥伦布

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

航海次数7次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约2.7万~2.8万人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在广州港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在定海)时惊奇地发现中国帆船很不结实。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所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六、学后反思

我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