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合集下载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18张)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件(18张)
Hale Waihona Puke 1938.9“慕尼黑阴谋”
得意洋洋的张伯伦
1935.8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通往地狱的路是用善意铺成的”
——哈耶克
二、“疯魔后的毁灭”——第二次世界大战
1.局部战争:亚洲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
荷、比、卢
不列颠空战
在凡尔赛体 系中受到严
重压制
在经济危机 中受到严重
打击
从纳粹党的名称中能否看出德国法西斯 的上台跟什么有关?
思考:独裁古已有之,为什么说法西斯是全人类的威胁?
水 晶 之 夜
纳粹德国阅兵式

“安乐死行动”的首要目标是消灭(本国)“种族

退化者”。...全部算起来,死于“安乐死”的受害者估

计超过20万人。医生和护士都深入参与了对病人的有计
“世界离法西斯只有5天?”
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 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 们对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来,这位老师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 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 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 式,穿同款的服装。

1919年7月21日,300万德国工人罢工

24小时,抗议签订《凡尔赛和约》。
“德意志人民将以不懈的劳动奋勇向前,重新夺回应享有的国际地位。 到那时,为1919年耻辱复仇的时候到了。
——1919年6月28日《德意志报》头版
时间
1920
组建“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1923
政变失败,被捕入狱后口述《我的奋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电子专业的促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电子专业的促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电子专业的促进作用林莉(武汉纺织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1104班)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二战对各行各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样对战后电子专业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字:二战战后世界和平电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影响(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

第一、二次大战变更了时代的主题,由战前的战争与动荡转变为战后的和平与发展。

第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多极世界格局向两极世界格局的过渡,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和世界和平的维持。

第三,二次大战改变了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

第四、二次大战加速了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趋势,国际竞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第五、二次大战从科技层面提供了制约世界战争的物质力量,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原子弹的研制与运用,成为战后制约世界战争与和平的重要物质力量。

第六、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唤起了世界人民空前的和平民主意识。

第七、反法西斯战争催生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制约世界战争的发生,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性改革的影响。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战后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与改革,引起了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独立与解放的变革。

第二、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在欧亚一系列国家获得了胜利,同苏联一起形成了一大阵营。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二战使原有的资本主义秩序和统治方式已不能照旧延续下去,不得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二、电子专业发展史简介1939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子专业从第一支晶体管的发明为开端。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与和平进程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与和平进程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与和平进程从人类的诞生开始,战争就是人类的伴侣之一。

战争的不断发生不仅让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场大规模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过毁灭性的影响,也有不计其数的和平进程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一、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战争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的时间,涉及到30个国家和及其其殖民地。

据统计,这场战争直接造成了1700万人死亡,间接导致了2900万人死亡。

战争结束后,欧洲的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而这场战争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造成的破坏和伤亡最严重的一场战争。

战争共持续了六年的时间,在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全球多个地区发生。

据估计,这场战争导致了7000万人死亡,不计其数的人失去了家园和生命。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担心这样的战争再次爆发,因此建立了联合国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3. 南北战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战争,于1861年爆发。

这场战争的主要矛盾是南北方在土地和经济发展上的不平等,南方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而北方则以制造业和商业为主。

战争导致了约620,000人死亡,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

而这场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美国人民最终消灭了奴隶制。

二、世界历史上的和平进程1. 联合国联合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组织,它于1945年建立。

联合国主要宗旨是为了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共同繁荣与发展以及解决国际争端。

战后的全球国际体系,因为联合国而建立了完整的秩序体系,成为世界的和平卫士。

联合国的建立,为人类社会的和平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联邦德国和东西德统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已经被彻底摧毁,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

1950年代,法国提出了欧洲煤钢共同征管计划,这是欧盟的前身。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理解战争对参战国家及世界格局的影响,分析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背景、原因及其特点。
4.能运用历史知识,对战争和和平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对国际政治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相关知识。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学活动: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原因、过程和特点。
2.教学活动: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下学期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这一章节的学习,既存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学生对战争史实的掌握较为扎实,能够理解战争的基本过程和影响。然而,对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演变过程,学生的理解可能尚显浅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3.重点: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的思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20张PPT)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20张PPT)

(巴黎和会)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加给战败国的协议,其中充 满了威胁,即如果战败国不在协议上签字,它们就会再度发起 战争……(德国派往凡尔赛的代表团)被禁闭在由铁丝网围绕 的巴黎饭店中,没有机会面对面地同和谈者对话……(协约国) 只给德国人一个星期的时间签署条约。
——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美国中立政策交战国武器禁运 苏联避敌自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法西斯主义
希特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
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极端民族主义
——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
亚洲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以和为贵——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失去和平
绥靖政策·法西斯主义
赢得和平
欧洲北非亚太战场
守护和平
审判·联合国·社会主义
盟国……集中的各类证据证物总量超过千吨……纽伦堡审
判从1945年11月20日开庭到1946年10月1日闭庭,……法庭共
开庭403次,传讯200多人出庭作证,收到律师提交法庭的书
面材料30万条。
——纪录片《世界历史》
建立联合国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 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1945
9月,二战结束。
1946-1954
印度支那抗法战争
20世纪40-80年代 中东战争
1950-1953
朝鲜战争
1955-1975 1979-1989
越南战争 阿富汗战争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与战后重建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与战后重建

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与战后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是20世纪最具规模与破坏力的冲突之一,直接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

战争结束后,各个国家为了重建战后世界而付出了巨大努力。

本文将探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果以及各国的战后重建。

一、战争结果1. 盟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斗力量是由盟国(包括苏联、美国、英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

最终,这个联盟通过一系列的战役成功地击败了纳粹德国、日本和其他轴心国。

战争结果使得盟国获得了冲突的胜利,彻底击溃了纳粹意识形态和日本的军国主义。

2. 轴心国的溃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联盟,形成了轴心国势力范围。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和盟军的进攻,轴心国逐渐陷入困境。

纳粹德国在1945年被完全击败,意大利也在同年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则于同年8月被美国的原子弹攻击,迫使其无条件投降。

3. 世界格局的重塑战争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和美国逐渐成为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东西方势力范围分隔开来,形成了世界上的两个主要政治集团: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此外,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大国的地位也受到了削弱,而美国则成为了全球最为强大的超级大国。

二、战后重建1. 欧洲重建战后,欧洲成为了战争的废墟。

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恢复与重建,欧洲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马歇尔计划(1948年)是美国提供援助欧洲经济重建的主要方案,其他国家也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帮助欧洲国家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此外,欧洲各国还通过建立欧洲联盟等机构来促进共同发展和合作。

2. 冷战对抗战后的重建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社会层面,还受到了冷战的影响。

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敌对关系导致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

意识形态冲突使得重建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冷战对抗对欧洲和其他受战争影响国家的重建带来了许多难题和挑战。

3. 日本的战后转型作为战争的战败国之一,日本在战后面临着庞大的重建任务。

高中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高中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3、历史根源:
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1、法西斯主义 (独裁、暴政、侵略战争)
帝国主义的极端形式
(1)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 “双刃剑”
(2)主要主张:
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法西斯:寓意人
民必须服从至高无 上的国家权威,否 则立即绳以斧钺, 在古罗马是权力和 威信的标志。二战 后,成为贬义词。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二战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战的具体原因:
1、经济根源:
192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国际政治根源:
① 德国、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力图突破其束缚 ② 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侵略,助长了法西斯侵略 的气焰,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1)
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代表 在华盛顿白宫正式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二十六国宣言》)
1942.1
3、过程
中国局部抗战: 1931.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太 中国全面抗战: 1937.七七事变,二战在亚洲爆发标志
联 合
战 场
全球阶段:1941.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球,成为真正的世界大战
发动者: 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性战争
2、性质:
抵抗者: 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战争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① 时间:中国是抗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14年) ② 作用: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是东方反法西 斯力量的唯一战场,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投降,中国是东方 主战场,拖住了日本百万大军,有力支援盟国。对侵略者的覆灭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③ 联盟: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实际上参与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所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 方主战场。 ④ 配合:中国军队直接入缅甸作战,打通滇缅公路,打击日军, 支援盟军的对日作战和东南亚人民的抗争。

高考历史(人民)新探究大一轮第4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与和平

高考历史(人民)新探究大一轮第49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与和平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 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 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 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 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 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四、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依据 (1)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 (2)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 (4)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2.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1)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2)和平力量不断增强。 3.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离 不开和平环境。 (2)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建立经济联系,形成 利益共享;缩小各国差距,实现平等合作。
④对苏联:巩固了苏联对北朝鲜的控制;有利于苏联在远东地 区与美国对抗。 ⑤对日本:军国主义回潮;刺激经济的发展;美国扶植日本作 为对抗社会主义的基地。 ⑥对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把中国视为其在亚洲扩张的障碍;越南 比邻中国的地理位置。 ②《日内瓦协议》后,越南形成南北分裂局面,两个政权之间 内战不断。 ③美国加紧干涉越南内政,支持南越政权。
3.海湾战争 (1)背景 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石油、领土和债务等方面长期存在尖锐的 争端。 ②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 ③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对伊拉克实施全 面制裁,并授权多国部队使用武力解决海湾危机。
(2)经过 ①1991 年 1 月,多国部队实施“沙漠风暴”行动,使伊拉克遭 受沉重打击。 ②1991 年 2 月,多国部队发动“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迫使 伊拉克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基本结束。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以及中国的影响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以及中国的影响

二十世纪世界史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以及中国的影响摘要:初中,高中,大学,我们从未停止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未曾忘记过二战对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影响。

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重灾难,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铭记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它的胜利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它的胜利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只在于它所造成的战后世界格局,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所留下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人类留很多宝贵的东西,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是和平与科学。

这两者贯穿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在战争的第一线,从未停止过战斗。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和平运动;中国;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

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专题文章回看历史昭示未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徐蓝《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03日 15 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已经远去。

今天,当我们站在21世纪回首这场大战的时候,仍然深深感到,由战胜国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

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

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

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

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

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历史课程教育功能。

通过对二战的背景、进程及战后世界秩序的确立过程,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战,更深入的理解战争,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和现实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进而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世界发展,做维护世界和平与友好的推动者。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知识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形成历史理解与认识。

基于学情,关注过程,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注重多元评价,提升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有如下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单元内容涉及时间为20世纪上半期,包括资本主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及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这三种力量的发展变化及共同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具体到本课课标主要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秩序这两个维度,教材中对内容的讲解共分“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这样三个子目来讲述,基本围绕课标要求讲述二战的背景及原因、过程以及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

关于二战的背景,教材中主要从思想上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形成;政治上法西斯主义势力控制政权;经济上经济危机,以及绥靖政策几个维度来讲述。

对于法西斯主义教材讲述的比较理论化,需要给学生补充一定的情境材料帮助其理解。

另外从学生理解二战背景的层面看,需要补充多种背景资料,使学生能更全面更顺畅的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史实之间的因果逻辑。

第二目主要讲述二战过程。

从空间上主要讲述东方战场与欧洲战场,时间上强调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主导力量上强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

历史世界两次大战的影响

历史世界两次大战的影响

历史世界两次大战的影响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和惊动的世纪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次战争引发了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改变了国际格局,并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1. 政治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多个强国的帝国陆续解体,新的国家和边界形成。

战后,国际社会建立了国际联盟,试图通过集体安全体系来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大战后,世界国家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阵营:美国和苏联,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冷战。

这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全球范围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2. 社会影响两次大战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期间,数百万人丧生,大量人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

战争造成的疏离和痛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心理影响。

妇女在战争期间承担起更多的社会和经济角色,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引领了女性解放运动的浪潮。

战争还暴露了种族主义和歧视的丑恶面目,加速了对平等和民权的追求。

3. 经济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期间,各国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进行战争物资和军事装备的生产,导致全球资源极度紧张。

战后,许多国家面临庞大的债务和破产风险。

然而,战争也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革新,为战后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战争基地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经济迅速崛起。

4. 文化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战争中的创伤和破坏重塑了文学、艺术和电影的表现形式。

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家通过作品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沉沦。

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独立性得到了加强,文化多样性和理解更加受到重视。

一些战争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建立,成为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避免重蹈战争覆辙的重要载体。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本文将分步骤思考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一、战后全球局势重塑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盟军在战后占领了德国和日本,将这两个国家转变为民主国家,并追究了许多战争罪犯的责任。

战后,联合国成立,取代了战时的国际同盟,并成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的重要组织。

二、冷战的展开二战后期,苏联与盟军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苏联试图通过扩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来对抗西方国家。

冷战期间,东西方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对立。

尽管没有直接军事冲突,但冷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代理战争和核竞赛。

三、战后经济重建战后,世界各国开始着手进行经济重建。

马歇尔计划成为了战后欧洲重建的重要推动力量,旨在通过资金援助帮助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进行经济复苏。

这一计划对欧洲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战后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联合国的角色联合国成立后,成为了国际事务处理的重要平台。

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在联合国的领导下,许多国际组织和协议得以成立,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联合国的成立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战后,为了避免再次爆发战争,欧洲国家开始探索一体化的道路。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随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相继成立,为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框架。

欧盟的形成对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冷战结束与全球化的兴起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最终结束。

这使得许多国家摆脱了意识形态对立,并开始寻求更加开放和合作的国际关系。

全球化的进程催生了跨国企业的兴起,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加。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七、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战后,许多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其影响深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转折。

本文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

一、政治影响1. 国际秩序的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旧有的国际秩序的崩溃。

在战争后期,盟军与轴心国之间的斗争决定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国际社会开始追求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2. 超级大国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

冷战的开始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势力的对抗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动力,东西方势力的对立一度将世界推向边缘。

二、经济影响1. 经济重建:战争摧毁了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工业和基础设施,但与此同时,战争也为经济重建提供了机会。

战后重建经济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这对于战后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经济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大量的商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通。

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成为拉近各国关系的纽带。

三、社会影响1. 人口迁移: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找更安全的地方。

这造成了许多国家的人口结构混乱,人口迁移带来了社会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和挑战。

2. 科技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推动者。

战争期间,许多科技创新和发现应用于战争,并在战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例如,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引领了核能时代的到来。

四、文化影响1. 反战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与价值。

反战思潮在战后迅速兴起,和平主义和反暴力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信仰。

2. 比较文化:战后,人们对于各种文化的比较和研究也成为一种热门的潮流。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和尊重他国的文化。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梳理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知识梳理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具体:市场供需的矛盾。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

(信贷消费膨胀,股票投机过度,贫富差距过大)导火线: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3.影响:国内:激化社会矛盾;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4.摆脱危机的道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低谷,并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②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③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极端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扩张,发动战争)主要事件意大利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德国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

④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意德结成轴心国。

⑤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气焰。

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进一步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⑥欧洲集体安全计划的落空,苏联转而中立自保,客观上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过程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和平

一战后的
《国际联盟盟约》 提出, “ 缔约各国, 为增进国际间合 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 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
! !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杨和平 ($+’’ * ) , 男, 四川平昌人,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 化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和平! 杨和平 之后, 对 《 非战公约》 的价值认同增加了。 "#$% 年 % 月 & 日德国投降、 # 月 ’ 日日本投降,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的结束。战后的纽伦堡 审判和东京审判是对法西斯反攻的继续。作为起诉 方的战胜国要做的就是, 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明自 身行为的正当性以及对方 的罪恶和不可 饶恕。于 是, 《 巴黎非战公约》 成为了战胜国审判战犯的尚方 宝剑。起诉方 代表都 无一例 外地 求助了 《非 战公 约》 对战争合 法性的否定。从审判的整个 过程看, 正是由于 《 非战公约》 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 用, 才保证了审判的有法可依、 有理为据。 《非战公 约》 在审判、 惩办战犯过程中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它本身也凭借对 战犯的审判而重新获得 了价值认 同, 真 正 确 立 了 自 己 在 国 际 法发 展 序 列 中 的 地 位— — —战争是否合法的分水岭。 从国际法上讲, 《 非战公约》 既是对以往限制战 争国际法的总结和概括, 更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提升 与飞 跃。国 际法对 战争 的价 值取 向由此 而改 变。 “巴黎公约的订 立标志 着国际 法上的 一个根 本改 变, 并且消除了反对承认国际法为一个法律体系的 主要理由。在公约订立之前, 国际法作为一个法律 体系的主要缺点并不在于缺少一个国际立法机关或 行政机关, 而在于承认战争为一个正常的法律制度。 [ ’] (("$) * "$$) 巴黎公约改变了国际法的这一情 况。 ” 更 为重要的是, 虽然在签订时有着种种的不足, 但它却 有着罕见的普遍性和永久性。它的普遍性不仅在于 得到了广泛的批准 , 还在于 “它是以缔约各国人民 的名义郑重宣告的。这意味着公约所宣布的内容是 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违反这项原则是反对 各国人民的亦即反人类的罪行。 ” 它的永久 性在于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法律文件, 并未规定期限。 它之所以产生, 深层的根源和基础在于人类的良知 与理性, 只要良知和理性不至于泯灭, 它就有存在的 依凭和保障。 正是由于 《非战公约》 的这些特点, 在清算法西 斯的罪恶的时候, 在历史需要的时候, 它终于显示出 了自己的威力。此后的 《 联合 国宪章》 、 "#+, 年的 《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 际法原则宣言》 (简称 《 国际法原则宣言》 ) 、 "#+$ 年 的 《 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 等一系列国际立法, 都能 找到 《非战公约》 的影子。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劳特 派特评价说: “ 巴黎公约是两个 最重要的国际法条 约之一, ……巴黎公约在其性质和目的上是永久的, 并且代表着国际社会的法律结构的一个根本改变, 它应被视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石之一。 ”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程目标1.了解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

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

3.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4.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来之不易。

二战背景:一战后虽然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这个体系由战胜国主导,其内容是对战败国家进行严厉的惩戒,战败国属于被迫接受,但是战争的爆发,以及战争破坏性的影响是双方一起造成的,所以一方高高在上处理另一方,势必会引起冲突,在酝酿了二十年后得以爆发。

看一下战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反映,找同学读一下。

由于这几个国家对于战后处置极其不满,所以积极鼓吹光复民族荣誉,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不断高涨,这就促使了法西斯主义出现,我们简单看下法西斯主义概念。

归纳一下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鼓吹对外扩张,称霸战争。

那同学们想一下的德意日除了对战后处理不甘外,还有什么原因促使了他们法西斯主义的高涨。

我们在看一则材料啊。

关于各国法西斯政党组织的建立过程,同学需要简单了解一下。

那各国法西斯主义及政党的出现成为就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直接推动了德意日登国的对外战争。

经济危机虽然从美国爆发,但由于一战及战后美国与欧洲等国家联系密切,银行贷款援助各国的经济恢复,因此经济危机几乎席卷了世界。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就是大量的工厂破产工人失业,这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那面对这场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恐慌,各国处理方式也有不同,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恢复银行信誉等一系列措施,是美国顺利度过危机,而德意日等国犹豫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制约,重金赔款,国土资源少,无法迅速脱离危机。

于是各国领导鼓吹战争会获得温饱和荣誉想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形式转嫁社会危机。

第五单元 阶段11 第3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五单元 阶段11 第3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3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评价(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成立联合国(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决议原则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二、国际格局的变化1.冷战的主要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年4月,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2.两极格局(1)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两极格局的瓦解①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②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①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

②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二战的基本史实,认识二战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客观全面认识二战爆发的原因,同时理解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对于国际和平的重要意义。

3、在分析战后新秩序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在国际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并认识到创建人类命运共同的重要意义,达成家国情怀的养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2020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照片。

在这次视频会议中,习主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并强调“各国互联互通,命运休戚与共。

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出习主席高度重视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构建新型国际新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对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中国何以能够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构想?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战,从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时政新闻导入新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历史充满时代气息,防止历史僵化陌生;另一方面,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理解现实问题。

一、战火纷飞——略览战争概况(过渡)爱因斯坦曾说过“地球上的和平是一切事业中最伟大的事业”。

人类对于和平的追求从未停息过,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如果说一战是绞肉机,那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则更甚,给人类留下的教训也更深刻。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残酷的战争。

展示二战中的真实照片和相关数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次战争规模之巨大、伤亡之惨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胡德坤韩永利2012-8-1 16:59:56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第511~516页【专题名称】世界史【作者简介】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湖北武汉430072)【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关键词】二战/战后/世界和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世界总体上保持了无世界大战的和平局面。

比较20世纪前半期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状况,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长足进步。

追溯其历史渊源,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

是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历史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更了时代主题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在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瓜分与再瓜分的恶性循环中前进,同时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

后起的殖民帝国主义要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与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进行激烈尖锐的霸权争夺。

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又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世界已进入了非通过世界性的激烈战争、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时代。

这种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历史表明,腐朽没落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只有通过残酷的战争、激烈的革命来进行彻底的改造。

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

”[1](第457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经济构架的革命性改变。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来看,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本因素就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分割及其所形成的国际构架。

表面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实际的殖民势力范围分割状况,极大地阻隔了世界范围内商贸、金融自由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市场的扩大,限制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仍然得以维持,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结果终于酿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

在大危机中,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蓄意挑动世界战争,以建立更加野蛮落后的殖民大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则促使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促使了资本主义完成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的历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局面,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对产生世界大战社会经济根源的反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改造,强化了抑制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较大程度地减弱了导致世界性战争的政治经济根源。

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建立了较战前相对良性运转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如以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贸易体系,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为代表的世界金融体系。

这种体系虽然在战后一段时期内受到美国的霸权目标取向的制约,但是,比较二战前,战后经过改良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实极大地协调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从而在半个多世纪里有效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因极端排他性的经济竞争演变为世界战争的恶性循环状况的再现。

可以说,反法西斯战争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完全瓦解,为世界性和平发展开辟了道路,拨正了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航向。

尽管老的殖民主义的残余势力在战后延续了一段时间,并不时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但是,殖民体系的经济政治基础已经崩溃,用世界战争去瓜分领土、势力范围、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的方式,从总体上讲走到了历史尽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为战后提供了国际关系中可资借鉴的超越意识形态、制度差异而共存发展的模式。

反法西斯战争将人类空前地动员起来,摒弃战前社会制度水火不容的观念和政策,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国家和人民,实现了空前的国际大联合,共同完成了彻底打败法西斯的任务。

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尽力追求和维护国际关系中的和平与稳定环境,成为战后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和社会主义强国的苏联共同组成两极格局,呈现出国际关系史中全新的两种制度国家及国家集团相互制约、和平共存的总体政治格局。

20世纪60年代末,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这种政治格局继续向有利于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和演进。

可以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所形成的战后政治格局,极大地改变了战前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与掠夺的不平等状态,改变了战前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大国、强国武力征服基础之上的国际旧秩序,也改变了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敌视社会主义国家所形成的总体对抗局面,极大地促进了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上的弊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就开始规划建立战后国际组织——联合国。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强调了组成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国际组织的一系列基本规则,充分反映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的共同愿望。

尤其重要的是,联合国宪章对世界战争发生的教训进行了历史总结,明确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等。

正是由于联合国这些基于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基础之上的宗旨和原则,使其一直作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寻求解决国际争端的公认的场所和讲坛。

联合国重视会员国的平等地位,为小国、弱国对国际事务阐发自己观点,行使权利提供了国际政治空间。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开端,尽管联合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受到大国政治的相当多的制约,但是,在广大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支持下,相对于二战前的国际联盟,其在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安定方面的作用是重大的。

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仍然将联合国看作一个强有力的全球体系的支柱,没有因为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存在而丧失对它的信任。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还迎来了新一轮的入会高潮,足见国际社会对这一在反法西斯战争烽火中产生的国际组织历史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其作为国际社会最高合法权威的认可。

战后的历史表明,联合国在抑制战后国际冲突恶性发展方面从总体上讲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联合国的政治框架内处理国际问题,一直是战后各国坚持和维护的原则。

无论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还是现在世界超强国家美国,在涉及到国际安全问题上绕过联合国的做法都会引起国际社会包括其盟国的不满和谴责,很难长期地一意孤行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使当代人在战争观念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并促进了人类在战争与和平理念上的创新和政策实践。

西方传统的战争理念都认可用对外扩张战争追求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以获取凌驾于他国之上的国际主宰地位的合理性,并将此付诸于国际关系的历史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猛烈地冲击了这种观念。

人类在战争中付出的空前代价,使对外扩张战争与国家利益追求的传统联系受到挑战。

在战争条件下迅猛发展起来的军事科技和原子弹的出世,更使人们认识到未来的世界大战中将没有真正获得利益的胜者,尽量避免武力冲突发展成为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观念史上的革命性转变。

二战中反法西斯盟国首脑的战争理念、战后总体思考和规划,战后半个世纪在国际关系中负有重大安全责任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的战略选择、实际政策运行及其调整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为东方文明在当代的复兴,并在国际关系中起到极其重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做出了伟大贡献,为中华民族获得彻底独立解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获得了实践其和平理念,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所实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接受和认同,成为当代和未来国际关系中共同遵守的准则,极大地推进了战后世界和平的历史进程。

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创了战后世界历史一个新的时代。

战后的世界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在两极对抗的冷战状态之下,局部的动荡不时造成世界的不安宁,但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的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半个多世纪无世界大战的状态,或者说形成了制约世界大战的国际政治经济机制,这是时代主题由战前的战争与动荡转变为战后的和平与发展之使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促进了战后和平力量的增长,根本改变了近代以来世界上战争力量超过和平力量的状况。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较,二战后战争与和平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最为重要的历史遗产。

在帝国主义国家争霸主宰世界的时代,世界战争势力恶性膨胀,没有力量可以制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继续存在,世界战争发生的根本性因素,即霸权和殖民地势力范围争夺的基本格局未变,并滋生出法西斯这一发动世界战争的新的毒瘤。

由于世界防止和避免世界战争的力量弱小,并受到当时在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绥靖政策的严重制约,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

作为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

世界力量的对比也从战前单一的追求扩张的战争势力之间的平衡与打破平衡的力量消长,改变为战后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并能在较大程度上制衡战争势力的世界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战争势力,大大减少了世界战争的可能性。

反法西斯战争摧毁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法西斯军队和政治系统在战争之中就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战后反法西斯盟国又对东西两个德国和日本进行了民主化改造,较为彻底地从结构上铲除了法西斯的根基。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同,反法西斯盟国力图避免单纯复仇,更多地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肃清世界政治格局中最为腐朽反动和好战的法西斯战争势力和思想,铲除法西斯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土壤。

这种处理在二战前的人类战争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其结果有利于争取曾经发动过世界大战国家的人民,增强国际社会的和平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