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合集下载

麻疹的症状及消毒方法

麻疹的症状及消毒方法

麻疹病的症状及消毒方法
麻疹潜伏期一般10-11天。

麻疹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畏光,眼分泌物多,结膜充血,发病后第4—5天全身出现皮疹,先耳后发际,渐渐蔓延到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手掌,脚底。

皮疹消退后留有浅褐色色素斑。

消毒方法:
1、对病人可能接触或污染的门把手、用具、玩具、水龙头等用84消毒液(比例按说明)擦拭或浸泡方法加以消毒。

厕所、地面等物品表面,应及时用84消毒液(比例按说明)进行喷洒消毒。

2、开窗通风。

这是一种最简便有效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在短时间内不能杀灭这些病原微生物,而通风能起到稀释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机会。

3、物理消毒:可使用紫外线灯消毒。

4、终末消毒:使用1:200的84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

作用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3O分钟,以去除残留消毒剂。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

麻疹的诊断及治疗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的最具有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

如果接触了麻疹病毒几乎所有未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病后大多数可获得终生免疫。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死亡原因是由于肺炎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全球免疫活动已使最近5年间麻疹的死亡率减少了50%,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消灭了麻疹。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母体抗体的保护。

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流行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病例发生。

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发病原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机制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②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和异性麻疹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当病毒侵袭任何组织时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即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s细胞。

麻疹名词解释

麻疹名词解释

麻疹名词解释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唾液接触到他人的眼、鼻或口腔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呼吸道黏膜到达淋巴和循环系统,然后扩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典型的皮疹。

麻疹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流涕、咳嗽、咳嗽、结膜炎、光过敏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皮疹。

麻疹的发热一般是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4天后逐渐退热。

此外,患者会出现原性流涕和咳嗽,咳出的痰一般清澈无色。

结膜炎是麻疹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的眼睛会充血并出现眼结膜炎症状,如不适、眼泪、结膜充血和水肿等。

皮疹是麻疹的典型特征,它往往从患者的面部开始蔓延,然后迅速扩展到颈部、躯干和四肢。

皮疹是红色、斑丘疹性的,常在耳后出现,随后遍布全身。

皮疹估计持续5-6天,然后逐渐消退。

麻疹的并发症较多,主要包括肺炎、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和脑炎等。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或死亡。

中耳炎和角膜炎是麻疹后继发的细菌感染,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

脑炎是较少见但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常常导致致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肿、癫痫、智力障碍或死亡。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般来说,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来确定麻疹的诊断。

此外,鼻咽拭子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检测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于患者的发热和炎症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和抗炎药进行控制。

同时,充分补充水分,保持休息,加强护理,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对于并发症,如肺炎和脑炎,医生可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预防麻疹主要依靠疫苗接种来实现,一般来说,在12-15个月时接种第一剂次麻疹疫苗,然后在18-24个月时接种第二剂次疫苗。

小儿常发的麻疹

小儿常发的麻疹

小儿常发的麻疹1.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在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并发肺炎等并发症,则传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

通过患者的呼吸、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获终身免疫。

2.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典型麻疹和其他类型麻疹。

(1)典型麻疹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者可延至4周。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精神萎靡和烦躁不安等全身不适。

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一般持续3~4天。

①发热:热型不定,渐升或骤升。

②“上感”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结合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

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

为直径约0.5~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可有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骤然升高,可达40~40.5℃,咳嗽加剧,出现烦躁或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疹出热盛),持续3~4天。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部、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一般3日出齐。

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略高出皮面。

初发时皮疹稀疏,疹间皮肤正常,其后部分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色。

不伴痒感。

颈淋巴结和脾脏轻度大,肺部可闻及干、湿哕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见于儿童。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

随后出现 Koplik斑和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灰白色小颗粒状斑点,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出现红斑,开始于耳后,逐渐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麻疹患者在发病后3-5天即可检测出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高。

2. 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可通过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来确认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条,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 实验室诊断,血清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鼻咽拭子或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可做出实验室诊断。

四、麻疹的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不会出现Koplik斑和皮疹。

2. 荨麻疹,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疹,但不会伴随发热、咳嗽和结膜炎等症状。

3. 风疹,风疹患者也会出现皮疹,但风疹的皮疹常常在耳后开始,而麻疹的皮疹是从头部开始向四肢蔓延。

综上所述,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麻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麻疹,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概述】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最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

本病传染性极强。

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来6月龄以下和15岁以上发病人数有明显增多。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终年均有散发,流行多见于冬、春季。

由于麻疹疫苗广泛使用,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详细询问有无麻疹预防接种史、近三周有否麻疹密切接触史及既往有否麻疹病史。

2.临床表现前驱期认真询问有无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上呼吸道炎症状;出疹期询问出疹时间、顺序、分布及皮疹形态,发热与皮疹关系,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无加重,是否合并喉炎(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肺炎(剧烈咳嗽、气急、鼻扇、缺氧、呼吸困难、肺部啰音)及脑炎(昏迷、惊厥、脑膜刺激征等)等;恢复期重点询问有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体检要点】.1.前驱期重点观察体温,口腔颊、唇粘膜有无粘膜斑,球结合膜有无充血、分泌物。

2.出疹期重点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分布,疹间有无正常皮肤,皮疹有无融合及出血。

同时观察有无气急、紫绀、鼻扇、呼吸困难及肺部啰音等(出疹期肺炎、喉炎是最常见并发症)。

3.恢复期重点观察皮疹消退后有无麦麸样脱屑及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1. 多核巨细胞检查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口腔粘膜斑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找多核巨细胞。

多核巨细胞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2. 病原学检查1)病毒分离可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眼、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病毒。

2)病毒抗原检查用免疫荧光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尿脱落细胞中病毒抗原。

3)特异性抗体检查特异性IgM可作为近期感染诊断的主要依据。

3.影像学肺部有并发症(肺炎或肺结核)者,可行肺部线摄片或X.胸部CT。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 诊断典型麻疹可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如前驱期麻疹粘膜斑,出疹期出疹时间、皮疹形态、出疹顺序及分布,恢复期皮疹消退后脱屑及色素沉着等进行临床诊断。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

小儿麻疹应如何治疗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

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

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

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

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

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

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

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

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

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

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

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

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

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

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

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麻疹

麻疹

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4
发病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4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 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 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 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
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4
根据疫情,接触史、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临
床上的发热、卡他症、结合膜炎症、粘膜斑及典型 皮疹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4
鉴别诊断
病名 发热与出疹的关 系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体温升高
发热1-2天出疹
出疹顺序
耳后、前额、 面部、躯干、 四肢,3日出齐
出疹特点及演变
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疹 间肤色正常,手心脚心见 疹,疹后有色素沉着及麦 麸状脱屑
4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
对增多。 (二)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疹后3d IgM多呈阳 性,2周时IgM达高峰。但成人麻疹麻疹约7.9%IgM抗
体始终阴性。
4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
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 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 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等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 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 胞以出疹前2d至出疹后1d阳性率高。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 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

麻疹诊断治疗指南

麻疹诊断治疗指南

麻疹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注意有无急性期病人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及既往麻疹病史。

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

任何季节可发病,流行高峰在亚热带为冬春季。

2.临床表现:潜伏期10天(6~18天)(1)临床经过1)前驱期:2~4日,发热,一般在39℃左右,伴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涕、咳嗽等其他症状。

于发热后2~3日可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2)出疹期:3~5天,多于发热后第4~5天出疹,初见于耳后、发际,逐渐向面、颈、驱干及四肢蔓延,2~3日遍布全身。

为暗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皮疹。

此期体温持续升高,全身中毒症状加剧。

3)恢复期:2~3天,皮疹出齐出透,体温随之下降,1~2日内降至正常。

皮疹按出疹顺序隐退,遗留褐色的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2)临床类型:除上述典型麻疹外,尚有:1)轻型麻疹:病情较轻,病程短,皮疹散在稀疏。

2)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高热,大片融合性皮疹或出疹不透或刚出疹又隐退,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循环或心力衰竭,昏迷,抽搐。

3)出血性麻疹:少见,皮疹为出血性,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3)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喉炎与脑炎。

3.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或正常。

(2)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血清学检查: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为早期、快速的特异性诊断方法;血清抗麻疹病毒IgG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增长有回顾性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主要为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过敏性皮疹等。

【治疗原则】1.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1)隔离、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整洁温暖。

(2)口腔、鼻、眼、皮肤应保持清洁,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3)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烦躁不安可给少量镇静剂。

(4)体弱多病者早期可给丙种球蛋白0.2~0.6ml/kg,肌注,q.d,共2~3日。

麻疹防控工作方案

麻疹防控工作方案

麻疹防控工作方案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它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爆发和流行。

为了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麻疹防控工作方案。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疹防控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如何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一、麻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特点: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将病毒释放到空气中。

其他人接触被感染空气中的病毒后,几乎100%会感染麻疹。

麻疹的潜伏期约为10-14天,感染者在发病前4天和发病后的4天内最具传染性。

二、麻疹的临床表现和传染期:麻疹通常表现为高热、皮疹、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

感染者通常在出现皮疹之前1-2天开始有高热和一些非特异性症状。

皮疹在感染后的第3-5天出现,起初为斑丘疹,之后逐渐扩散并变为结节痂皮疹。

感染者的传染性在皮疹出现前3天至发病后4天最高。

三、麻疹防控工作策略和措施:1.加强监测和报告体系:建立麻疹的监测和报告体系,确保发现疑似病例能够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同时要加强对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2.病例追踪:对已经发现的麻疹病例进行有效的追踪和随访工作,并对接触者进行密切监测。

同时要做好追踪疫情的相关信息,了解疫情传播的趋势和规律。

3.健康宣教和媒体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达关于麻疹的防控知识,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利用媒体平台宣传麻疹的预防措施和重要意义,引导公众正确对待麻疹疫情,避免恐慌和谣言的传播。

4.加强社区防控:社区是麻疹传播的重要场所,应加强社区防控措施。

加强社区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

组织居民参与有关麻疹防控的宣传和咨询工作,开展麻疹病例的登记和检疫工作,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

5.疫苗接种:麻疹病毒高度传染,但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对于儿童,应采取麻疹疫苗联合疫苗接种的策略,确保儿童在规定的年龄接种相应的疫苗。

对于成年人和高危人群,可以根据疫情情况和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推出相应的接种计划。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为了确诊麻疹,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以下是麻疹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随后出现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逐渐向四肢躯干扩散,持续3-5天。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或者通过病毒分离和PCR检测来确诊。

3.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与麻疹病毒接触史或者在流行区域居住或旅行史。

以上三个条件中,满足第一个条件是最为重要的,因为麻疹的临床表现非常典型,一旦出现皮疹,就可以基本确定为麻疹。

但是,为了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医生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麻疹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等因素,只有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诊为麻疹。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麻疹的传播和发展。

麻疹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麻疹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可分以下4期:(1)潜伏期:大多数为6~18天(平均10天)。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

特点如下1)中度以上发热,无一定热型。

2)上呼吸道炎表现为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等,眼部炎症引起眼硷水肿、结膜充血、眼泪增多及畏光是本病的特点。

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白色斑点直径1mm,外有红晕环绕,可累及整个黏膜及唇部黏膜,在皮疹出现后l~2天迅速消失。

4)偶见皮疹、红斑。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皮疹开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逐渐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2~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开始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继而色加深呈暗红,但亦有出现淤点者。

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

皮疹发作时体温升高、全身不适及各种发炎症状也达极点。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2.非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有:(1)轻型麻疹:见于有一定免疫力的患儿,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

(2)重症麻疹:见于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继发严重感染者。

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

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称为黑麻疹。

也可表现为麻疹少、色暗淡,皮疹不易出透或突然皮疹骤退。

此型患儿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次感染麻疹者。

此型无麻疹黏膜斑,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

本病少见。

(4)无皮疹型麻疹:主要见于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或体内尚有母传抗体的婴儿,或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者。

整个病程无皮疹。

希望通过以上总结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麻疹高热护理措施

麻疹高热护理措施

麻疹高热护理措施概述麻疹是一种急性、高传染性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高热、皮疹、咳嗽、流涕、结膜充血等症状。

麻疹高热是麻疹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之一,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控制和缓解。

护理措施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麻疹患者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适当开窗通风。

但要注意室内温度不要过低,避免引起患者着凉。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有助于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 维持合适温度和湿度在冬季,可以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避免空气过干。

同时,保持室内的适宜温度,不要过热或过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舒适度。

3. 适当调整饮食麻疹患者在高热期间可能食欲不振,但仍需要适量摄取营养。

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清淡的汤粥、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等,以满足患者所需的营养。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预防脱水。

4. 定期测量体温麻疹高热期间,患者的体温可能持续升高。

为了及时发现和评估患者的体温变化,需要定期测量体温。

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耳温计进行测量,将记录的体温结果记录在护理表上,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5. 根据病情进行退热处理如果患者的体温超过38.5℃,可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处理。

常用的退热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在使用退热药物时,要遵循医嘱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频率,避免过量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6. 海绵擦身降温在高热期间,可以使用温水海绵擦身的方式帮助患者降温。

将温水倒入盆中,用温水浸湿海绵,然后轻轻擦拭患者的皮肤。

擦身时要注意避免将水滴进入患者的耳朵、鼻孔或口腔,同时使用温水,避免过冷或过热。

7. 观察皮疹情况麻疹患者常有皮疹出现,皮疹一般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

在高热期间,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皮疹情况,注意是否有新的皮疹出现、是否有感染等并发症的征兆。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8. 保持休息和睡眠麻疹患者在高热期间需要充分休息和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适当安排患者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麻疹培训资料

麻疹培训资料

麻疹培训资料简介:麻疹,又被称为红疹、痄腮风、麻风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麻疹属于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也可通过空气中的麻疹病毒传播。

这种疾病主要感染儿童,尤其是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但也可感染成年人。

麻疹可导致高烧、皮疹、咳嗽、鼻塞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如中耳炎、肺炎等。

因此,对麻疹的及时诊断和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有关麻疹的培训资料,以帮助您了解麻疹的病因、传播途径、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等相关信息。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1. 麻疹病因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本节将详细介绍麻疹病毒的特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机制等。

2. 麻疹的传播途径麻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也可通过空气中的病毒传播。

本节将介绍麻疹的传播途径及相关预防措施。

二、麻疹病症与临床表现1. 麻疹的临床症状麻疹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烧、皮疹、咳嗽、鼻塞等。

本节将详细介绍麻疹的病症特征,以帮助识别与确认疾病。

2. 麻疹的并发症麻疹严重时可能引发并发症,如中耳炎、肺炎等。

本节将介绍麻疹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三、麻疹的预防与控制1. 麻疹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本节将介绍麻疹疫苗的种类、接种剂量、接种时间等相关信息。

2. 麻疹的传染防控除了疫苗接种外,科学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也是防控麻疹传染的有效手段。

本节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等。

四、麻疹的诊断与治疗1. 麻疹的临床诊断麻疹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和体征等方面的综合判断。

本节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

2. 麻疹的治疗方法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补液、消炎等。

本节将介绍麻疹的常见治疗方法。

五、麻疹的疾病控制与预防经验分享1. 中国麻疹疫苗接种经验中国在麻疹疫苗接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节将介绍中国在麻疹疫苗接种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2. 国际麻疹疫苗接种计划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施了麻疹疫苗接种计划,为预防和控制麻疹做出了重要贡献。

麻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麻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麻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

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

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二)其他类型的麻疹1、轻症麻疹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简介
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和预防麻疹的重要性。

本文档旨在为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提供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诊断
麻疹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

以下是麻疹的典型症状:
- 高热
- 红色斑疹
- 结膜炎(眼结膜充血)
- 咳嗽、流鼻涕和喉咙痛
- Koplik斑点(口腔黏膜上白色小颗粒)
治疗
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

以下是麻疹的常规治疗措施:
- 休息和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控制发热,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降低体温
- 缓解咳嗽和喉咙痛的症状,可以使用止咳药和消炎药
- 确保充足的营养和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中耳炎和肺炎
预防
麻疹可以通过疫苗进行有效预防,常见的疫苗是麻疹疫苗(MMR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WHO推荐所有儿童接种两剂麻疹疫苗,第一剂在12-15个月龄,第二剂在
4-6岁。

结论
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控制麻疹的关键。

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应遵循该诊疗指南,以确保对麻疹患者提
供最佳的医疗护理。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概述】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

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

麻疹粘膜斑对出疹前早期诊断极有帮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皮疹形态分布特点均有助诊断;麻疹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状脱屑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

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①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粘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②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③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

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④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瘀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⑤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

【治疗措施】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

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

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

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

麻疹136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麻疹136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 论 著 】
麻 疹 1 6例 的 临 床 特 点 及 治 疗 体 会 3
关立 杰 , 范荣 亮 , 徐 晖
( 贵州省荣年康 复医院, 贵阳 500 ) 贵州 505
[ 中图分类号 】 R 1. S1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o6(o7o — 1 — l 392o)2 00 0 2
危为 安。对有 高热 惊厥先兆或病史 者, 应在 医生 的指 导下进
行治疗 , 以免造成不可挽 回的损失 。
32 并发症 的治疗 .
并发肺 炎的治疗 , 首先 , 严密观 察生命
体征 的变化 , 持呼 吸道通 畅 , 保 合理选用 抗菌药 。原 则是联
合用 药 , 剂量要 足 , 全疗 程 。给药 途径 先采用 口服加 肌 注 , 3 1后效 果不 明显 , 重新 选用抗 菌 药 , 3 要 有条件 的地方 应做药 物 敏感试验 。如果病 情重 . 可采用静 脉给药途 径 , 要掌握 但
维普资讯
2C 年 2月 0r 7 第l 9卷 下半月 第 2期
中国 民康 医学
Me ia Junlo hn s epesHel dcl o ra f ieeP ol at C h
F b20 e .0 7 V 1 1 S M No 2 o .9 H .
斑 7例; 3 皮疹 16 , 3 例 呈斑丘疹 , 出血性皮疹 5 ; 例 出疹天数 : 1 3 8 例 ,~ 天 4 例 , ~ 天 3 。精 神萎 靡 2 例 . — 天 2 4 5 1 6 7 例 7
嗜睡 7 , 例 抽搐 8例 , 昏迷 3 , 泻 2 , 例 腹 7例 肝大 1 例 , 8 脾大 l
1 并发症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临床以发热,眼和上呼吸道发炎及皮疹为主要症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

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

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潜伏期:自6-18日不等,多在3周之内。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发热是最显著的症状,可达39℃-40℃,伴见眼结膜发炎,眼皮发肿,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音哑,自第2~3日始,颊黏膜上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约0.5-lmm,可有红晕环绕,迅速弥漫整个颊黏膜。

3.出疹期:约2~5日。

一般于发热的第4日开始,皮疹自耳后、发际开始,渐至前额与颊部,然后自上而下,急速蔓延全身,最后到达四肢,手足心及鼻尖见疹为出齐。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皮疹发作时其他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也达极点。

重症麻疹可见出血性皮疹;血液循环衰竭时,皮疹疏淡而不能透发;有重度佝偻病或营养不良的患儿,皮疹往往于显现后隐退或减弱,或完全消失。

4.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在皮疹出透之后,从面部起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热度同时下降,精神食欲好转。

疹退时,原出疹处可见麦麸状细微脱屑,存留棕色色素沉着,经1--2个星期才完全消
失。

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如果仍持续高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诊断]
1.前驱期注意患儿年龄、发病季节、接触史及是否未曾接受麻疹疫苗接种等流行病学情况。

2.见到麻疹黏膜斑和典型皮疹,即可诊断。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有合并症时白细胞数可升
高。

鼻咽拭物涂片检查到多核巨细胞,可帮助早期诊断。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对症处理
①降温:
②止咳:伴咳嗽者可给予复方甘草合剂(每次lml,每日3次),美可糖浆(复方右美沙芬糖)0.5-7.5ml/次,每日3次(每日量~lml/kg)。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病毒唑)10--15mg/kg·日,分2次肌注,无环
鸟苷15~20m~ks,日,分2~3次静滴。

(3)并发肺炎、喉炎者选用抗生素,分别参见“肺炎”,“喉炎”节。

2.中医药治疗
[预防与调养]
1.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煅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2.一旦与麻疹患儿接触,应立即隔离,不得外出,可给予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3.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第5日。

4.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辛辣之物。

攸攸板镇卫生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