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野中的粉丝文化
传播视域下的“饭圈文化”探析
传播视域下的“饭圈文化”探析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一种被称为“饭圈文化”的现象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本文将从传播视域下对饭圈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形成、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饭圈文化是指在娱乐产业中,粉丝群体基于对特定明星的喜爱、支持与维护,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在年轻的追星族中尤为突出,他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结成不同的粉丝团体,相互交流、分享、支持,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
饭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媒体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粉丝们不再满足于单向的追星行为,而是希望通过互动、参与等方式,与明星建立更为紧密的。
因此,饭圈文化的产生,既是对媒体环境变化的回应,也是对传统追星行为的升级。
追星族:饭圈文化的核心是追星族,他们对特定明星的喜爱和支持,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
在饭圈中,追星族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话题讨论和应援行为,表达对明星的崇拜和喜爱。
自我表达:饭圈文化为粉丝提供了自我表达的舞台,他们通过创作、分享等方式,表达对明星的支持和喜爱。
同时,粉丝们也在这种文化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虚拟性:饭圈文化具有鲜明的虚拟性,粉丝们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虚拟性使得粉丝们能够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共同参与到饭圈活动中。
对青少年的影响:饭圈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些青少年过度沉迷于饭圈文化,将对明星的喜爱转化为精神依赖,甚至出现狂热追星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饭圈文化中的一些极端行为,如粉丝应援、网络暴力等,也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饭圈文化的一些负面现象,如粉丝应援、网络暴力等,不仅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行为无视道德和法律,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了公众对娱乐产业的信任和期待。
面对饭圈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家长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管,引导他们正确看待饭圈文化,理性追星。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粉丝文化的分析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粉丝文化的分析1. 引言1.1 粉丝文化的兴起粉丝文化的兴起还带来了对于娱乐产业、营销策略和社会传播方式的全新思考。
粉丝们不再只是passively 接收内容,而是成为了内容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和表达,不仅仅是展示对于偶像或产品的喜爱,更是在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行为。
粉丝文化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新的社交形式和文化表达。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互动、群体认同和传播力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字数:224】1.2 互动仪式链的重要性粉丝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为互动仪式链的重要性提供了土壤和动力。
互动仪式链是指在特定社会场景中,由各种互动仪式环节组成的一种连接形式。
在粉丝文化中,互动仪式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互动仪式链的存在与发展,能够增强粉丝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促进粉丝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互动仪式链为粉丝提供了共同参与的场合,使得粉丝可以共同体验和共同回忆,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和认同。
最重要的是,互动仪式链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形成粉丝文化的传播机制和延续机制,推动粉丝文化的发展与壮大。
互动仪式链在粉丝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觑。
对于理解粉丝文化的特点和运作规律,以及促进粉丝文化的繁荣与繁荣,互动仪式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正文2.1 互动仪式链的概念及特点互动仪式链是指粉丝文化中通过一系列互动仪式环节构建起来的一种形式化、规范化的互动模式。
这种链式互动模式不仅仅是单向的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而是涉及到多方参与者的复杂互动关系。
互动仪式链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多层次的互动结构。
互动仪式链包含了多个层次,从简单的点赞、评论到更复杂的活动参与、互动交流等,形成一个层层深入的互动网络。
2. 规范化和仪式化。
互动仪式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规范的流程和仪式感,参与者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固定化的互动形式。
近十年中国粉丝文化研究
近十年中国粉丝文化研究近年来,中国粉丝文化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社会和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这一文化现象在十年间经历了诸多变化和发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国粉丝文化在近十年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影响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近十年中,中国粉丝文化经历了快速的崛起和蓬勃发展。
其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粉丝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传播相关信息,与偶像进行互动,并组织实体或虚拟的粉丝活动。
这种互动和参与进一步激发了粉丝热情和创造力,推动了粉丝文化的蔓延和深入。
其次,近十年来的中国粉丝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细分化的趋势。
在过去,粉丝文化主要集中在影视、音乐和体育等领域,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新的粉丝文化群体和领域也逐渐兴起。
例如,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吸引了大批粉丝的追捧和参与。
同时,动漫、游戏、文学等领域的粉丝文化也日益壮大,形成了独特的子文化圈。
该多样性和细分化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并促使学者们深入探索不同领域和群体的特点、互动模式和动态变化。
第三,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学者们纷纷关注粉丝文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研究的重点包括粉丝的行为特征、社群构建、身份认同、媒体传播和商业运作等方面。
他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逐渐探索了粉丝文化的本质和运作规律。
同时,他们也关注到粉丝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过度投入、粉丝暴力等,为相关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
第四,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粉丝文化对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粉丝经济崛起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粉丝们成为商品和服务的忠实消费者,他们购买和收集与偶像相关的商品,参与线下粉丝活动,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其次,粉丝文化也为社交媒体平台带来了更多用户和互动,为平台的发展和商业化增添了动力。
最后,粉丝文化也成为塑造艺人与品牌形象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偶像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提升。
《2024年解读粉丝_“小鲜肉”明星流行现象研究》范文
《解读粉丝_“小鲜肉”明星流行现象研究》篇一解读粉丝_“小鲜肉”明星流行现象研究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小鲜肉”一词已经成为了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明星现象描述,特指在娱乐界具有年轻化、高颜值、多才多艺等特点的男性明星。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小鲜肉”明星的流行现象已然成为了娱乐圈内一种独特且重要的现象。
本文将尝试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二、粉丝文化与“小鲜肉”明星“小鲜肉”明星的流行与粉丝文化息息相关。
粉丝文化的崛起,为“小鲜肉”明星提供了庞大的支持群体。
这些粉丝热衷于追求明星的年轻化、高颜值及个性魅力,同时也对偶像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社交媒体、粉丝群体、应援活动等方式,粉丝们对“小鲜肉”明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三、“小鲜肉”明星流行现象的原因1. 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偶像标准的升级,使得年轻化、高颜值的“小鲜肉”明星受到了广泛关注。
2. 媒体传播: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小鲜肉”明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平台,他们通过媒体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
3. 多元化的需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而“小鲜肉”明星的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形象正好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
四、“小鲜肉”明星的社会影响1. 促进娱乐产业发展:推动了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影视、音乐等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引导消费潮流:带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和消费潮流,如服装、化妆品等。
3. 促进社会交流与互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五、建议与展望1. 强化正向引导:娱乐产业和媒体应加强正面引导,为粉丝提供健康的追星观念和行为方式。
2. 提升艺人素质:艺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高质量的作品回馈粉丝的支持。
3. 保护隐私权: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避免过度曝光艺人的私生活。
4. 多元发展:除了年轻化、高颜值的艺人外,娱乐圈也应关注其他类型的艺人,推动多元化发展。
网络时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利弊及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电子商务网络时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利弊及对行业的影响分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阿儒晗摘 要: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发达催生了独特的粉丝文化,伴其而生的粉丝经济也促进了我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然而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两重性决定了两者对于行业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在经济与社会层面的积极作用,而后探讨了两者引发的文化工业快生产给文化行业带来的隐患;其次从艺人和粉丝的角度衡量了未经正确引导的粉丝文化给两者造成的隐忧;最后根据现状阐述了笔者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文化产业;网络传播;新媒体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06.16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媒介格局的巨大变迁,其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于:人们的社交生活已不再受限于物理距离与社会圈层;个体的娱乐生活也不单只是受制于有限现实空间的自娱自乐,而是扩展至网络空间中。
在此背景下,粉丝群体的力量与日俱增,对于整个娱乐行业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也随之增强拓展,粉丝文化由此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引擎,伴其而生的粉丝经济在文化产业中也占据着愈发不可忽视的地位。
然而,在为娱乐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缺乏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和约束的粉丝文化也显现出了其弊端。
1 粉丝文化带来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使得粉丝群体在更加自由的互动模式中构建出别具特色的粉丝文化。
各大娱乐公司敏锐的商业嗅觉准确识别了粉丝群体高投入性、高参与性的特点,发展起以“偶像”为核心利益点,包括网络直播、IP改编等多种盈利方式在内的粉丝经济。
1.1 粉丝经济助力网络直播市场发展随着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视频社交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网络直播也成为线上商品交易的重要途径。
艾瑞咨询发布数据显示,在“网红”变现方面,预计在2020年泛娱乐直播市场规模将达到1120.9亿元,同比增长25.4%。
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特征及影响分析
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特征及影响分析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特征及影响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时代粉丝文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群现象,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粉丝文化是指一群热爱某个明星、作品、品牌或事物的群体,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分享和追捧的行为和文化。
本文将从粉丝文化的特征和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特征1. 群体共同认同与互动粉丝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粉丝之间拥有相同的爱好和认同,他们会在网络上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社群。
在这个社群中,粉丝们会进行互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情感,表达自己对明星、作品或品牌的喜爱和支持。
2. 向往与追捧粉丝们对他们所喜爱的对象持有一种崇拜和迷恋的态度,他们渴望变得与之接近,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和资源,甚至愿意为之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
这种向往和追捧导致了粉丝文化的繁荣。
3. 创意与表达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注重个性和表达,粉丝们通过创作文学作品、绘画、视频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喜爱对象的情感,并将其分享给其他粉丝。
这种创作和展示的过程既是粉丝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粉丝群体互相交流和增进认同感的方式。
二、网络时代粉丝文化的影响1.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粉丝文化的兴起推动了明星、作品和品牌的推广和经济价值的提升。
通过网络的传播和粉丝的参与,明星的影响力得以扩大,作品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得到塑造和传播。
同时,粉丝们也成为了消费者和主动推广者,为文化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市场。
2. 增加社交体验和情感共鸣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等平台,为粉丝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分享的空间,增加了他们的社交体验。
粉丝们可以通过与其他粉丝互动,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种共鸣和情感的交流不仅增强了粉丝之间的联系,也给粉丝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和快乐。
3. 影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交融。
《2024年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消费行为和身份认同——以TFBOYS粉丝为个例》范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消费行为和身份认同——以TFBOYS粉丝为个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粉丝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粉丝的消费行为和身份认同呈现出新的特点。
本文以TFBOYS的粉丝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粉丝的消费行为和身份认同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
二、TFBOYS粉丝群体的特点TFBOYS作为中国流行乐男子演唱组合,其粉丝群体具有年轻化、高度活跃、消费能力强等特点。
这一群体多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消费行为(一)消费多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TFBOYS粉丝的消费行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除了传统的购买专辑、周边产品等实物消费外,粉丝还通过虚拟礼物、打榜投票等方式进行消费。
这些消费行为不仅满足了粉丝的娱乐需求,也成为了他们表达对偶像支持与喜爱的方式。
(二)社交媒体驱动的消费社交媒体在粉丝消费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粉丝可以了解偶像的最新动态、参与线上活动、与其他粉丝互动等。
这些互动行为不仅增强了粉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进一步推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身份认同(一)身份认同的构建在新媒体环境下,TFBOYS粉丝通过参与各种线上活动、分享与偶像相关的内容、与其他粉丝互动等方式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不仅是对偶像的支持与喜爱,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二)集体身份认同的强化新媒体为粉丝提供了一个集体的交流平台,使得粉丝之间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共鸣,粉丝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强化了集体身份认同。
五、结论新媒体环境为粉丝的消费行为和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消费方面,粉丝的消费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和社交媒体驱动的特点;在身份认同方面,粉丝通过参与线上活动、分享与偶像相关的内容等方式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强化了集体身份认同。
《2024年亨利·詹金斯的粉丝文化理论研究》范文
《亨利·詹金斯的粉丝文化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亨利·詹金斯作为媒体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的粉丝文化理论对现代传播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粉丝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特定文化产品的热爱和追求,还体现了社会文化、经济和技术的变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亨利·詹金斯的粉丝文化理论,分析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亨利·詹金斯的粉丝文化理论框架亨利·詹金斯的粉丝文化理论以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关注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粉丝作为积极的受众:詹金斯认为,粉丝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他们还通过互动和再创作积极参与传播过程。
2. 媒介融合与跨文化实践:粉丝文化借助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实现跨越时空的互动,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跨文化实践。
3. 集体行动与社会参与:粉丝文化不仅是个人行为的集合,还是一种集体行动和社会参与的体现。
三、研究方法亨利·詹金斯在研究粉丝文化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深度访谈法:通过与粉丝群体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 观察法:对粉丝群体的社交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其行为特点和互动模式。
3. 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粉丝文化进行综合研究。
四、理论应用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亨利·詹金斯的粉丝文化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模式的变革:粉丝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单向传播的模式,使得传播更加注重互动和参与。
2. 文化价值的重塑:粉丝文化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商业价值的挖掘:以粉丝经济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
《2024年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_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范文
《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_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篇一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_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在21世纪的新时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以及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个人生活,更是深切影响了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和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粉丝民族主义”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兴起。
我们将其类比为“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这一文化趋势及其背后含义。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随着网络技术、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时代。
在这个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从爱豆到国家:情感的转移与投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往往是通过教育、历史传承等方式形成。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认同感的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我们将对爱豆的喜爱情感,转向了国家、民族的认同。
像爱护我们的爱豆一样,去关注、保护我们的国家,将个体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粉丝民族主义”的兴起新媒体为“粉丝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形成了新的民族情感表达方式。
这种“粉丝民族主义”不仅表现在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上,更体现在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建设上。
人们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意为国家的形象和尊严而战。
四、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新媒体为“粉丝民族主义”提供了表达和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粉丝民族主义”也为新媒体带来了更多的用户和话题,促进了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通过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更快速地了解国家的最新动态和民族文化的变迁,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感。
粉丝民族主义日常化的网络呈现
2023/8上管理平台终端接触粉丝民族主义日常化的网络呈现阴游婧摘要:在网络社会的新语境下,政治运动与文化活动、个人建构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并且伴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和网络亚文化的蓬勃发展,粉丝民族主义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民族主义的视角也由原先关注宏大叙事向关注日常的符号呈现和话语表达转变。
为更好了解如今由网民积极自发组织的各种粉丝民族主义活动,文章结合粉丝民族主义日常化的网络呈现进行探讨。
关键词:粉丝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饭圈亚文化粉丝民族主义源起:网络民族主义网络社会的崛起,催发了网络民族主义的诞生。
网络民族主义与现实民族主义具有异质性,网络的主体是独立、自由的虚拟主体———网民,虚拟主体的线上聚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网络通过海量信息和多元认知形成共享的经验,文化地、政治地建构起人们对民族的想象和对共同体生活的追求。
因此,网络民族主义容易与现实民族主义发生价值错位,其实二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在媒介变迁、泛娱乐化和文化消费主义的时代语境中,网络民族主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异。
从二十世纪末互联网进入中国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主体人群的更迭,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历经了三次浪潮。
许多学者将现阶段,也就是第三次浪潮中的网络民族主义称为粉丝民族主义,即将国家视为娱乐消费文化中的偶像,希望参与到偶像的建构与养成过程中的民族主义。
2016年的帝吧出征,2019年“饭圈女孩”为祖国偶像“反黑”,2021年帝吧再次出征抗议韩国针对中国的文化剽窃等行动,都是典型的粉丝民族主义活动。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活动,在各个亚文化群体中还会不时地出现自发组织的维护民族的举措,如拒绝“以倭代华”的古装剧、抗议迪奥时装文化挪用、抄袭中国马面裙和反对国内城市举办“和风”夏日祭等,粉丝民族主义行为的常态化趋势以及其与现实民族主义的差别愈发明显。
粉丝民族主义特征粉丝民族主义具备网络民族主义的大多数特征:虚拟共同体、传播便捷和情感动员。
新媒体语境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群体
新媒体语境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群体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粉丝文化成为了一种新的亚文化现象。
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群体以其独特的特点和行为方式成为了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的粉丝群体。
一、新媒体语境与粉丝文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式的盛行,为粉丝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和舞台。
粉丝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追星、互动、传播相关信息,形成一个紧密的群体。
新媒体语境下的粉丝群体,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凸显。
青年是新时代的主力军,也是粉丝群体的主要构成成员。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群体具有以下特点:1. 对偶像情感的追逐:粉丝群体对某一明星或者团体形成了特定的情感维系,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追寻偶像的一举一动,包括音乐、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内容。
这种情感的追逐成为了粉丝文化的核心。
2. 社交互动的共享空间:新媒体为粉丝群体提供了各种社交互动的共享空间,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粉丝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心情、见解、作品等,与其他粉丝展开交流和互动。
3. 自我表达和认同:在属于自己的互动空间中,粉丝群体可以自由的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通过对偶像的热情支持来获得一种认同和满足感,这种认同感与偶像的关系密切相关。
4. 文化创意和分享传播:粉丝群体除了追星之外,还会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分享来扩散自己喜欢的偶像的影响力,比如自制视频、文案、图片等。
这些文化创意和分享传播不仅增加了粉丝群体之间的互动,也丰富了偶像形象的丰富度。
三、粉丝群体的影响与功能在青年亚文化的语境下,粉丝群体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偶像经济:粉丝群体的狂热支持是偶像经纪公司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通过购买唱片、明星周边、参加演唱会等方式来支持偶像,从而推动了偶像经济的繁荣。
《2024年青年“粉丝”身份认同——基于韩庚“粉丝”的质性研究》范文
《青年“粉丝”身份认同——基于韩庚“粉丝”的质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青年“粉丝”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他们以偶像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群关系。
本文以韩庚的“粉丝”为例,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青年“粉丝”的身份认同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偶像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愈发盛行。
韩庚作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偶像艺人,其“粉丝”群体庞大且活跃。
对韩庚“粉丝”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青年社群的心理特征、社交行为以及文化认同。
同时,这也是对当前偶像文化的一种深度解读,对于理解现代青年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韩庚“粉丝”的相关资料。
研究样本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粉丝”,以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四、韩庚“粉丝”的身份认同(一)共同的情感体验韩庚“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情感体验。
他们通过分享偶像的成长经历、作品、活动等信息,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对偶像的喜爱,还来自于对同好群体的认同。
(二)独特的社群文化韩庚“粉丝”社群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规则,通过这些文化元素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社群文化不仅增强了“粉丝”之间的凝聚力,也使得“粉丝”身份具有了特殊的符号意义。
(三)身份认同的建构韩庚“粉丝”通过参与各种追星活动、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等方式,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不仅是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更是对自我价值和人生追求的一种表达。
在“粉丝”社群中,这种身份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五、青年“粉丝”身份认同的社会文化意义(一)文化认同的多样性青年“粉丝”身份认同体现了文化认同的多样性。
不同背景的“粉丝”通过共同的追星活动,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认同不仅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传播学视野下的粉丝文化研究
个阶段:从开始的主动阅听人,到区分粉 丝的优劣行为,再到思索如何“将粉丝研 究与现代性、 传播科技及消费文化的讨论” 结合。学者们发现粉丝文化非常复杂,并 非通过“微观的分析或确切的时间回溯考 据就可一窥究竟”,因而试图提出一个巨 观、整合的解释架构。而中国的粉丝研究 大多还停留在第一阶段。 2 粉丝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若以一个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角色 来思考“粉丝”形象,笔者会有些困惑: 存在于学术研究中的粉丝是真实的粉丝 吗?粉丝研究到底多大程度反映了真正 的粉丝文化呢?新时代的粉丝特征及其 行为更加纷繁、难以剥离清晰并加以“分 门别类”地研究,“迷”的真实样貌到 底如何呢?该如何研究?或许“反思” 对于现在是必须的。 2.1 为什么研究粉丝 是研究者被粉丝文化的某些东西所 吸引,还是某些力量推动了研究者?从 西方的统计学发展来追溯思考,所谓“中 央趋势”和“离散度”等概念一直深刻 影响着研究思维。人被“均值”化了, 只有跟大多数人一样才算“正常”且有 秩序的。而“离散人”被视为“异变” 的少数。 粉丝最初就被以“异变的少数”来 解读。因为他们不正常,所以需要被关 注和解释,并希望将其导正、治愈。这 种“集体意识”的强调,让粉丝成为需 要被学者“处理”的群体。 而后,学者逐渐关注文化霸权的影 响及阅听人与文本、权力的关系等问题, 转变了观念。粉丝作为较“特别”的一
传播学视野下的粉丝文化研究
赵歆喆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摘 要: “粉丝” 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分支, 很多传播学者对粉丝 (或称为 “迷” ) 现象颇为关注。 而时代发展到了今天, 粉丝现象及文化与传播之间有着愈发不可分割的关联。本文试图从已有的粉丝文化研究成果中生发思考,在传播的视野下反思和 展望现有的研究。 关键词:粉丝;粉丝文化;反身性;反思
起伏不定的情感:生命历程视域下的粉丝持续性认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从“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 ,粉丝文化已然溢出了亚文化范畴。
它与文化产业、娱乐经济、政治行动、民族认同等多领域的深度结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表征,粉丝文化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在粉丝文化研究的诸多议题中,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元命题。
无论是政治参与、消费狂欢,还是数字劳动、情感共鸣,粉丝的思维与行动绕不开他们的身份认同。
同时,粉丝认同也是理解后现代主体身份认同的关键切入点。
有关粉丝身份认同的研究著述颇丰,主要关注认同的建构及机制,只不过更多是关于“作为粉丝”(being a fan)的研究,缺少“成为粉丝”(becoming a fan)的研究。
方法上则更多采纳横截面数据,缺乏一种动态化、过程化的视角。
对大多数粉丝来说,成为粉丝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 ,甚至粉丝式的生活方式会伴随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
可见,粉丝的偶像崇拜行为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它是一种历程性行为。
因此,持续性成为理解粉丝和粉丝文化的关键。
生命历程提供了一套工具考察轨迹的变化过程,这正好弥补了上述遗憾,有助于我们理解起伏不定的情感:生命历程视域下的粉丝持续性认同研究晏 青 宋宝儿内容摘要:粉丝行为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被抛却的青春期执迷,粉丝身份以及生活方式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因此有必要从长时段的、生命历程的视角理解粉丝行为和身份认同,通过自传性叙事访谈及生命故事线方法,深入粉丝的持续性认同心理过程。
粉丝认同的发展轨迹呈现出水平、渐变和波折三种发展轨迹,在这个过程中,粉丝除了获得娱乐性满足之外,还获取传记共鸣,且更倾向于在粉丝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粉丝的崇拜心理经历了“从娱乐到意义”的变迁,持续性的偶像崇拜有助于他们在娱乐中获得“共鸣”的体验以应对生命危机,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获得自我连续性,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
通过突破静态的、猎奇的审视视角,力图为理解粉丝文化提供生命历程、持续性的过程视域。
社会变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社会变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文明的光芒。
它承载着先辈们的经验、价值观和情感,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源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变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便捷、高效和创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逐渐被边缘化。
比如,曾经热闹非凡的传统集市,在现代化超市和电商的冲击下,变得冷清;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和传承人的缺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社会变迁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影响是文化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外来文化涌入我们的生活。
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吸引,热衷于过洋节、追韩剧、听欧美音乐,而对本土的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
这种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感到悲观。
社会变迁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一些传统文化的爱好者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
此外,文化旅游的兴起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古老的村落、参观历史遗迹,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无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家庭也应该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粉丝现象解读
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粉丝现象解读粉丝现象,或称为歌迷文化、影迷文化等,在当代社会中日益流行,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粉丝们以狂热的热情和高度的投入支持着自己喜欢的偶像、音乐、电影等。
而在文化社会学的视角下,粉丝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社会文化环境和个体之间的复杂互动。
本文将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解读粉丝现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可以看到粉丝现象在塑造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粉丝们对于他们喜爱的事物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支持和热爱,如参加演唱会、购买周边产品等。
这种认同感和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同时也构筑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和社群。
这些群体和社群通过共同的喜好和行动目标,形成了一个共享价值观和文化符号的虚拟社交空间,从而加强了社会文化的凝聚力。
其次,粉丝现象在社会文化中也扮演着文化生成的角色。
无论是音乐、影视作品,还是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体来接受和支持。
而粉丝的存在提供了这样一个受众群体,他们的参与和投入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例如,某些影视剧因为粉丝们的热情追捧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成功,而一些音乐作品也因为粉丝们的支持而走红。
粉丝们的参与和表达,推动了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丰富化,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粉丝现象还对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产生了影响。
粉丝们对于他们喜爱的事物有着非常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标准,这些追求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的审美观念。
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演绎、重新创作以及二次创作,不仅展现了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将这种理解和追求传递给了其他人。
随着粉丝文化的兴起,一些以前较为边缘化的审美元素也逐渐被主流文化所接受,而这些元素正是由粉丝们积极传播和推崇的。
因此,粉丝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审美观念的演变和多样化。
另外,粉丝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平台和载体。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粉丝文化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粉丝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粉丝文化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以及社会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粉丝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将从粉丝文化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特征、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中国粉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国粉丝文化的研究,本文期望能够深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揭示粉丝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重要角色,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粉丝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粉丝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环境贡献力量。
二、粉丝文化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在大众文化的广阔视域下,粉丝文化以其独特的现象和影响力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粉丝文化,或称粉丝现象,是指围绕特定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电视剧、动漫、明星等)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核心群体为对该产品有着狂热喜爱和高度忠诚度的粉丝。
这些粉丝通过消费、传播、创作等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其内容包括粉丝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情感表达、审美取向等。
在理论上,粉丝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大众文化理论、消费文化理论、媒介理论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
大众文化理论为粉丝文化提供了宏观的文化背景,认为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因素的影响。
消费文化理论则从粉丝的消费行为出发,分析粉丝文化中的商品化、符号化等现象。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摘要:随着“造星运动”诞生的众多明星、偶像、网红、团体风格各异,影响着极具组织形式的“粉丝”群体,生发了由粉丝群体延伸并自发形成的新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
本论文试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视角探讨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产生的背景、文化影响及榜样力量,试分析新世代粉丝群体与追星族的相似与不同,发掘新世代粉丝文化现象背后形成的原因,并理性理解、认识与分析粉丝文化及粉丝经济。
关键词: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新世代、粉丝群体、粉丝亚文化正文:一、新世代粉丝群体——新模式,新膜拜粉丝现象早已有之,古早便已有戏剧迷、诗歌迷,20世纪70、80年代,港台文化影响大陆,出现了众多港台追星一族,后来日韩文化风靡一时,哈韩、哈日现象更是蔚然成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新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的普及,国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加之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现今中国社会不断涌现诸多如雨后春笋般的造星、选秀节目火爆轮番呈现,充斥电视、电影、网络,轰炸民众视线,引发媒体和社会强烈的关注。
新世代粉丝通过全新传播手段如智能手机、网络等,几何倍扩展偶像影响,在现代传媒推波助澜下,形成新世代粉丝特有小众文化,达成新世代特有偶像推崇模式。
近些年,粉丝追星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在现代网络传媒、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助力下,在大众传媒娱乐化和商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粉丝群体迅速发展壮大,粉丝群体在虚拟社区开辟属于话语空间,自发形成类似宗教崇拜性质的社会群体,已然形成一股强劲的文化风潮,引发影响文化、经济,乃至审美走向的舆论风向。
粉丝群体的构成和运作符合社会群体形成、结构和运行的鲜明特征,既有规范化的组织模式和强有力的凝聚力,又有鲜明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影响力。
二、瞬连社群时代的粉丝文化风潮社会群体简称“社群”,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共同体。
从社会群体形成及运行机制分析新世代粉丝群体存在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和行动机制。
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
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产业链。例如,偶像明星的推广和宣传已经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唱片、演唱会、综艺节目等;最后,中国粉丝文化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部分粉丝过于狂热和盲目追星,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 问题。因此,如何引导粉丝文化健康发展,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结论
通过对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 结论:首先,中国粉丝文化在媒介环境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呈现出 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特点。其次,粉丝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 产业链,
综上所述,媒介粉丝文化和女性主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媒介粉丝文化以其 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女性主义的影响,而女性主义也在媒介粉丝文化中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
倡导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贡献 力量。
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 广泛。特别是在中国,粉丝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次演示将 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粉丝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国粉丝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粉丝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当时,随着港台音乐的流行,中 国出现了第一批追星族。他们效仿西方粉丝文化,开始在内地形成自己的粉丝文 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粉丝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目前,中国粉丝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偶像崇拜。现在的粉 丝喜欢将自己的偶像视为自己的信仰,将偶像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其次是团队意识。粉丝们往往会在追星过程中结成团体,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信仰 来凝聚力量;最
这位女明星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粉丝的热情支持,她经常通过社交媒体与粉 丝互动,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她的言辞和行为也在积极地倡导女性主义 的价值观念。例如,她曾在公开场合呼吁女性权益,提倡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要 自信和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2 2011年第 6 期
NEWS WORLD 学子论文选登
释性社区”。网络上,各大明星论坛贴吧 集体火爆,在这些虚拟社区中,“粉丝”们 团结在以“偶像”为精神中心的周围。他 们自由地交流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话题,充 分地展示着话语权。这样的公共空间的开 辟直接导致了“粉丝”群体的形成。
如搜狐网 CEO 张朝阳指出的,互联 网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所体现的大趋势就 是信息民主化,它把传统的社会权威给降 低了,使个人权利得到极大的提升②。网络 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 者,“粉丝”和“粉丝”之间也没有了现实 生活中财富、学历、社会地位的阶层差异。 而通过博客和微博等渠道,“粉丝” 和偶 像有机会直接交流,他们之间的距离不再 是远不可及。
责编:周蕾
2011年第 6 期 253
NEWS WORLD 学子论文选登
社会变迁视野中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粉 丝 文 化 ! ! !
! ! !
! ! !
!
! ! !
■蔡诗扬
【摘要】近年来,“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在众多娱乐事件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社 会变迁的影响在“粉丝”群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试图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粉丝 文化进行分析,以求梳理粉丝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对粉丝文化的走向提出见解。
2、社会文化结构变迁是粉丝文化变 化的诱因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这个时 代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转型,一部分人迅 速崛起,成为“社会新权贵”,掌握着社会 的权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社会中多处 于弱势地位,却在耳濡目染中对权贵们充 满羡慕。他们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 拥有声望和地位。这样的声望和地位在包 容性极强的“粉丝”社群中很容易得到。 谁在网络上灌水灌得疯狂,谁能搜集到最 新鲜热辣的偶像资讯,谁支持偶像的时间 更长,谁就能成为“粉丝”社群的意见领 袖。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希望凭借在“粉 丝”社群中的狂热表现来获取权力。
一、“前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 尽管“粉丝”一词在最近几年才被发 扬光大,但事实上其在历史上早有雏形。 宋人对苏轼的诗画才情崇拜有加,朱弁的 《风月堂诗话》云:“东坡诗文,落笔辄为 人所传诵。……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 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陆游在《老学 庵笔记》中亦记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
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 中国戏曲从汉代起已有两千余年历
二、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 随着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大众社会逐渐形成。上世纪末,互联网开 始普及,数字化技术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 隔阂,改变了个体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大 大加快了社会变迁的深度和速度。在此背 景下,大众传播中的一部分特殊的受 众—— —“粉丝”群体浮出了水面。 1、技术变迁使粉丝文化成形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大众媒介和受 众长久以来单一的传受模式,这使得“粉 丝”与“偶像”和大众媒介之间的关系发 生了微妙的变化。 网络为“粉丝”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空 间。媒介形象将那些互不相识的人们集合 了起来,形成了一个颇具时代特征的“阐
需求,他们仅仅因为“偶像”自身形象和 表演风格的“美”而被吸引。同时,因为传 播方式的局限,“粉丝” 缺乏交流与聚合 的平台,只能在小范围内交流自己的感 受;“偶像”作为被仰视的对象,作为普通 民众的“粉丝”也没有渠道与偶像直接交 流。此外,囿于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 “粉丝”对“偶像”的支持也相对理智和 克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粉丝” 更大程度上只是个人的行为,严格意义上 来说并未形成“文化”。
史,随之产生的“戏迷”也存在了两千余 年。戏迷听戏时,双目微闭,摇头晃脑,随 着音乐的变化轻打节拍,低声吟唱。尽管 戏迷们对那些曲目早已烂熟于心,却仍时 时回味,乐此不疲。长久以来,戏曲以其声 色结合的表演方式、充满冲突的故事情节 及简单通俗的对白示人,并同戏曲本体所 展示出来的文化内涵相结合,迎合了受众 的精神需求,激起了他们的共鸣;戏曲演 员鲜艳华丽的装束妆容和花哨潇洒的动 作也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戏曲 以其朴素市井的姿态,也欢迎戏迷的捧场 和参与。正因为此,中国戏曲长盛不衰,其 中,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京 戏更是被誉为“国粹”。
在权力关系方面,传媒主导权通过诸 多社群网站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在了 “粉 丝”手中,网络连接了传者和受者。传者 会因听到受者的意见而调整媒介产品, “粉丝”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文本的 运作。互联网将信息的使用和生产结合在 了一起,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扮演的角色关 系逐渐模糊和融合。这样的转换使 “粉 丝”们乐在其中,难以自拔。
“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他们 是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他们专注 且深度投入与他们所钦慕或所崇拜的特 定的明星、名流、电影、电视节目、流行乐 团等,对于这些钦慕对象他们了如指掌, 即使是细枝末节的信息,他们也都能说得 头头是道,而对于自己喜欢的对白、歌词、 片段,可以随口就来、引用无误①。文化学 者费斯克认为,粉丝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 “过度”,即他们常常对某些特定的媒介 内容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喜爱和强调。
【关键词】社会变迁 粉丝文化 互联网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比较广 泛的概念,它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 动态过程及其结果。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 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社会产生 了激烈的变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活等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在此背景 下,作为个体的人的状态也有了显著的改 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常常追看露 天电影,八九十年代的 《射雕英雄传》、 《渴望》等电视剧的播放也都造成了万人 空巷的情景。在那个社会还未完全开放、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样匮乏的年代,为 数不多的文艺作品成为了大家的精神食 粮。
在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相对固定和 单一的长久的历史环境下,观众们之所以 成为“粉丝”大多是出于自己单纯的审美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流行文 化迅速同世界接轨,这便导致了大量国外 流行文化产品涌入,国内的流行文化产品 数量也以几何级数高速增长。大量不同风 格的各种流行偶像及其产品层出不穷,这 样的纷乱繁杂满足了“粉丝”们审美多元
化的要求,也造成了“粉丝”们精神生活 的浮躁。他们有机会轻易地欣赏偶像的作 品,领略偶像的风采,关注一切与偶像有 关的新闻甚至隐私,获得符号狂欢的快 感。“粉丝” 们这样的行为往往带有明显 而强烈的个人感官欲望和世俗欲望,当这 种欲望膨胀到足够大的程度,“粉丝”们 的癫狂便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了。
如何让粉丝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健康方向发展?作 为公众人物的偶像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在 粉丝面前起到良好的表率;大众媒体也应 宣扬健康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进行积 极的导向。而事实上,更重要的是“粉丝” 自身应提高媒介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学会理性思考,培养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①马特·希尔斯 著,朱华瑄 译:《迷 文化·序言》[ M] . 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 版公司. 2005 年,第 v 页 ②《张朝阳:互联网深刻影响社会变 革》,《中国企业家》,2005(24):98 ③史蒂夫·瓦戈 著、王晓黎 等译:《社 会变迁》[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 ④格雷姆·伯顿 著,史安斌 主译: 《媒体与社会: 批判的视角》[ M] . 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7:172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院 09 级研究生)
积极而疯狂地收藏偶像的作品、购买有关 于偶像内容的报纸杂志、浏览有偶像新闻 的网站、下载偶像的电影、音乐、彩铃等 等,在“粉丝”的世界里,物质的消费成为 符号的满足。
“粉丝”大都是青年人,他们涉世未 深,社会经验不足,青年人冲动、感性和叛 逆的心理特点又使他们容易全身心无条 件地支持他们的偶像,在他们眼中,偶像 的一举一动都如此迷人。大众媒介正是以 此利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制造各种新闻 和事件对偶像进行炒作,这使得偶像在生 活中的琐碎小事都被他们无限放大,粉丝 之间八卦话语泛滥。而“粉丝”们往往忽 视了或根本不去考虑这些炒作行为的意 义何在,他们只是盲目地接受这些信息, 并心甘情愿地追随媒介的引导。同时,年 轻的“粉丝”们往往过度地沉溺于个人的 感官世界中,一切对其偶像的批评或者建 议他们都会用语言暴力甚至身体暴力进 行维护,甚至因为对偶像偏执的“爱”而 不计后果地作出非常举动,前几年轰动一 时的“杨丽娟案”便是例证。这样的狂欢 已近癫狂,粉丝们在狂欢大潮中迷失了自 我。
3、经济变迁是粉丝文化变化的基础 经济力量塑造和引导了我们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每个社会,不论其处于什么 样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 上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社 会中可支配收入增加,人民物质生活开始 迅速繁荣,其思维方式和消费模式也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早已解决最基本的生 理需求,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将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娱乐休闲上。他们已 慢慢不满足于单纯地欣赏大众媒介为他 们播放的节目,而有了亲身参与的欲望, 也更有能力接受追赶大众流行文化掀起 的浪潮。然而,这样的追赶很容易变得盲 目,以至于“粉丝”们不自觉地陷入消费 主义的陷阱,而使“粉丝”文化走向“异 化”。 三、走向异化的后粉丝文化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概念所反 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 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 动中,人丧失了主体能动性,遭到异己的 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 个性片面甚至畸形地发展。经济的发展使 我们的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在这个 让人眼花缭乱的摩登时代,“消费” 已成 为生活的主流,消费主义盛行,大众文化 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具备了“商品拜物教” 的特征。在此背景下,粉丝文化中的“偶 像” 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商品化了。《媒体 与社会:批判的视角》作者格雷姆·伯顿 认为,通过制造明星或利用歌迷的追星效 应来推销产品一直是媒介娱乐工业中的 一个基本营销策略④。“粉丝”在文化产品 中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和忠诚的情感,这样 的造星满足了商家和媒体的消费欲望。明 星的装扮和代言产品被“粉丝”们作为自 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方式积极消费,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