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读书笔记
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
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引导语:《文化的解释》是格尔茨写的一本非常好看的书,那么有关《文化的解释》的读书笔记哪里有?接下来是本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一格尔茨在此书中始终强调“意义”二字。
我理解中的“意义”有如下几层含义:1.寻求意义必须立于“最直接的观察层面”,将民族志置于“某种可理解、有意义的框架”之中。
格尔茨认为人类学研究不能停于观察,而必须“阐释”,“民族志是深描”。
格尔茨所坚持的这种“阐释”是在个案中进行的概括,正如他所作的比喻,是类似于医学的“临产诊断”,而不做“预言”。
2.“观念、价值、行动、情感、甚至是神经系统都是文化的产物”,因而对人类行为的意义的推测在于对其作出文化的分析。
他同时赋予了文化“纯粹的符号系统”的含义,则文化的分析就是对于有意义的象征符号的理解。
3.意义是公共符号结构的研究,而非个人心理习性的预测。
我以为这点上就与马林诺夫斯基的需求论有了差别,马将一切行为解释归结于生理需求。
然而生理需求始终是个人的,它的衍生需求却往往具有公共意义,两者之间其实是有着鸿沟的。
例如,他认为人对性的需求有了婚姻,这种假设并非不成立,然而他忽略了婚姻不仅仅具有性的意义。
对于“原因”和“意义”的揣测其实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争论的问题,我蛮欣赏当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的基本使命不是回答我们最深切的问题,而是让我们了解其他山谷放牧其他羊群的其他人所给与的回答,从而把这些答案收入可供自寻的有关人类言说的记录当中。
”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二每一个人类共同体都在可以支持一千种乃至更多生活模式的自然资源中选择了它的那一种。
人类的本能和共性让每一个共同体相似,而文化的概念对人的概念造成影响,使人这个概念的释义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对行动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随之越来越多地依赖文化资源——积累起来的有意义的符号储备。
没有独立于文化的人性这样一种东西。
人在他的本能之上,在既定的自然环境之外,真正决定差异性的是其行为模式构成的生活,而行为模式则被其自身的文化程序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2022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2022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文化意义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意义读书心得1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
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
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
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文化学概观读书笔记
文化学概观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笔记资料(一)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一、选择题、二、名词题一、选择题: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翻译文化史论读书笔记
翻译文化史论读书笔记《文化翻译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刘宓庆先生十年苦心孤诣所著,主要涉及对文化翻译的研究。
《论纲》秉承“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原则,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翻译理念。
本文主要从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文化适应性原则和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论纲》中阐释了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其中包括语言文化意义及其所涉及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蕴、审美判断等许多超文本因素。
刘宓庆先生认为,要使中国的翻译学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在翻译时就需要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语言学、美学、认知科学、文化社会学等都是翻译学所需要考虑到的。
翻译的主要操作对象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体现和依据。
《论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因文化而具有意义。
翻译视角之下的文化并不局限于语言,但以语言为依托和载体——翻译可以完全凭借语言手段将原语言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如文化背景、文化审美、文化交流方式等连贯铺排,体现在目的语中,使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实现交流和互相往来。
对“意义”的解读和翻译也很重要。
《论纲》高度认同萨丕尔的观点,即人类文化的“真正基点”不在社会,而在语言的意义。
所以翻译学应当以意义为价值观核心和基本取向。
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既存在着“同质性”也存在着“异质性”,同质性指的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共性特点,“异质性”是民族文化基因差异的表现,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流,语言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演变等都会造成语言的这种“异质性”,但同时也因为“异质性”的存在,让文化意义翻译变得非常重要。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不同民族存在着历史、宗教、政治、地域、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时又造就了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的翻译就有这样一个目的,使原语言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用目的语传达出来,综合考虑到原语言群体和目的语群体的社会特征、文化心理、审美判断和审美取向等,即达到一种文化的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中国文化史导论》,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史,还包含了中国文化史的主要脉络、涉及的主要学科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史导论》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的的中国古代文化,梳理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从以夏商舜禹时期的古代至汉唐宋元明清后的晚期文化,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而《中国文化史导论》也涵盖了包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历史等各学科领域的内容,使读者可以深入地探究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
从这些学科领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遗存(如宫殿、园林等),而精神层面指的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
此外,《中国文化史导论》也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化隐藏的深处,从一系列文化问题中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如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国的美学以及礼仪文化等等。
本书涵盖的文化问题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伦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近现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性遗存,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教材,既全面记载了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又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当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读书笔记人类学可真是个有趣的领域,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文化的窗户,让我们看见那些五光十色的生活方式和传统。
想象一下,走在某个热带小岛上,迎面而来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那摇曳的棕榈树和悠闲的海风,周围的人们在享受他们的节庆,随处可见的欢笑声和音乐,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人类学的魅力,它让我们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旅行,总有新发现等着你。
再说说文化这个词,听上去就像是个深奥的概念,但其实它就是生活的调料。
文化包含了我们每天做的事情,从吃的到穿的,再到说的每一句话。
比如说,中国的春节,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年夜饭、红包、放鞭炮,每一项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年复一年,大家依旧乐此不疲。
这种仪式感,让人觉得生活不再单调,而是充满了色彩和温情。
文化的差异也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说,在某些地方,见面第一句不是问好,而是问你吃了吗?这可是人情味满满的一句问候,让人瞬间觉得亲切。
而在另一些地方,握手、拥抱才是常规操作,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人类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这些文化密码,理解每个地方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
我们说到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那可真是多种多样,有的学者甚至会亲自去到某个地方,和当地人一起生活,体验他们的日常,这种方式叫做“参与观察”。
想象一下,一个学者可能要和陌生人一起喝酒、跳舞,甚至跟他们聊聊人生,真是有趣又挑战!这不仅能让研究者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不过,有时候这些研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学者们常常要面对文化冲击。
比如说,去到一个信奉不同宗教的地方,初次接触那些习俗和信仰,可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但慢慢地,通过深入的了解和沟通,许多人开始欣赏这些独特的文化。
就像是对待不同风味的食物,开始可能不习惯,但久而久之就爱上了,特别是那些辣得让你泪流满面的菜肴。
再谈谈人类学的价值,除了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文化,它还能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论
研究
马克思主 义
文化
文化
思想
马克思主义
研究
文化
进化论
同学
中国
发展史
理论
波德利亚
马克思主 义
塔利
社会
阿多诺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的结项成 果。全书约56万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西方一个半 世纪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勾勒与审视,显示马克思主义文化从通释文明、教化启蒙、意识形态批判,再到生活 方式和生产关系及消费社会解剖等诸多层面的辩证关系。作者不同历史时期凸显的理论重点,也同一重点在其他 时期中的发展。全书分为七个板块展开叙述,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第二国际和列宁的文化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思想、文化研究的轨迹、后工业时代的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最初传播。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的著作非常稀见,本书可谓是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
一、《大同学》的原初语境 二、从进化论到社会主义
精彩摘录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很多新的内容和阐述,可以作为朱立元那本《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补充来看。 时代从不缺乏精英,他们的思考让生活更清晰,让历史更睿智!为浩瀚,悠久的文化慨叹!。 《易经》里说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黑格尔说哲学是“熟知而非真知”的东西。
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深厚的精神财富。
读书是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读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时,我常常会做一些笔记摘抄,以及对所读内容的一些感悟。
下面是我摘抄和感悟的一些例子:1.《论语》摘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重复,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己。
感悟:《论语》中的很多言论都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的。
通过读书,我明白了孔子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培养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基本素养。
2.《资治通鉴》摘抄:“岁无终时,时无终用。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没有合理地利用时间,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成就。
感悟:《资治通鉴》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从中找到对应的启示。
通过读书这本书,我明白了历史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历史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重要性。
3.《红楼梦》摘抄:“一别两宽,各自东西。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必然性。
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事物,都有聚散离合的命运。
感悟:《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的珍贵史料和文化瑰宝。
通过读书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些摘抄和感悟只是我读书笔记的一小部分,通过读传统文化的书籍,我还收获到了很多其他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源,读书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希望大家都能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从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1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
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
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
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
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
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
文体中涵中华文化。
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学著作,其文体大多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刘天阳建筑10002班012100622020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1.文化研究中“文化”定义结合了“一个群体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包括节日庆典、青年亚文化等)”,和“指意实践(包括影视剧、音乐、漫画、小说诗歌等文本)”两个含义。
2.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定义暧昧不明,或为文化工业生产的自上而下灌输的“欺骗性”文化,或为群众自下而上创造的“对抗性”文化,或为二者交流、对抗、收编的力场。
但最基本的条件是(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3.在19世纪的马修阿诺德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状态”,政治骚乱的代名词,希望以知识阶层政治权威的“文化”之“甜美光明”把握领导权,是一种保守精英主义的文化政治观。
到了20世纪,利维斯夫妇继承阿诺德意志,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特权,形成激烈批判大众文化的利维斯主义。
4.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等继承“文化与文明”的利维斯主义之余,开拓文化主义传统,奠定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路径诞生,伯明翰学派在70/80年代发展到巅峰;(开始肯定大众文化)雷蒙德威廉斯希望通过文化分析确定文化机制的特征,手段则是解读“情感结构”(一个群体、阶级或社会共享的价值观、文化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混合物);认为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处于文化的历史机制和现行机制之间,应竭力避免被后者和当代价值观束缚思维,尽力还原当时历史语境,提供一种替代性解读;以民主对抗贵族(左VS右)的姿态反对利维斯主义,并区分资产阶级操纵的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自身的文化;霍尔和维诺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视作无优劣之分的不同体系,并在大众文化中划分出优劣(大众艺术/群氓文化),希望培养大众品位。
5.法兰克福学派:高雅文化(革命性、突破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欺骗性、操纵民众去政治化而满足于当下);劳动(疲惫)-群氓文化(麻醉满足)-劳动(循环)-本真文化(突破);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标准化(欢迎则滥用,机械复制)、被动性(听众如疲惫的瘾君子一般)、适应性(忽略压迫而甘受痛苦);本雅明从消费角度认为文化复制技术使得文化脱离“灵韵”代表的权威、仪式等,开启了积极主动、多元性的自由阐释空间,转变向“民主式”文化,呼唤着资本主义变革的潜能;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发掘潜文本、揭示问题域(提出的与缺失的问题)-马舍雷否认文本存在中心意义,认为文本是离心的,内部存在冲突矛盾隐含缺席的多重意义,文本“想说的”和“实际说出的”之间存在裂缝-疏离,形成一种无意识;意识形态机器的质询(interpellation)在广告中体现为捏造出消费行为对象的“你”;葛兰西的文化霸权(hegemony)描述了统治阶级操纵精神道德领导权对社会引导而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社会整体利益,读后感令被剥削阶级服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包含着抵抗、收编的上下协商);有机知识分子领导霸权,对道德精神生活加以塑造和操控(如马修阿诺德)-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建立在“集体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上;霸权理论使得大众文化超越了以往“自上强加”、“衰落代表”、“表意机器”等描述,成为一种“均势平衡”的不稳定场域(如,有时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被公众的选择性消费与生产性解读重新定义而面目全非,生产者发现事与愿违)。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传统的文化,有着很多种不同的文化。
在这其中,最古老的读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读书在中国有着积极而严格的传统氛围,被视为一种精神修养的首要方式。
以至于,每当有了新的读书文化,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笔记体系,以便下一代的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技能。
自古以来,有不少学者以其独特的读书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其中,有几种写法特别是受欢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财富,而精神财富的价值只有藏在心里,而不是表现出来,所以,严肃的学者们在读书的时候,一般是迅速阅读,而不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内容细细消化,有的甚至连结性的完善也没有,而是把书中的思想快速的记录下来,以后可以通过这些记录,通过查阅,来复习思想和理论,而这个记录的方法就是笔记,也就是所谓的“读书笔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笔记的一种写法就是“摘着笔记”,从“摘”一词可以看出,此种写法以把书中摘录的重点精华为主。
这种笔记法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记取读书的关键点,以便于让随后查阅更加容易。
如果不用摘着笔记,则可能忽视书中的重点,甚至会误入歧途,因为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就无法发挥读书的作用。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一种常见的读书笔记法,即“书说笔记”。
“书说笔记”比较简单,只需要把书中的原句和其原编写者的思想等写下来就可以了。
这种读书笔记法比较适合于有一定读书水平的人,因为可以通过书中的具体语言去深入理解书中的思想内容,也能够为自身的理解提供依据,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所读内容变成自身的知识财富。
因为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有很多种不同的读书笔记法,比如“释文笔记”、“经辩笔记”、“综合笔记”、“总结笔记”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读书笔记,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以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智慧和思想记录下来的一种方式,有了这些记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每一个学习者可以从中汲取到智慧。
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4篇
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4篇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1公园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
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
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
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
关于民族的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A hard work, a harvest, the harder you work, the more you harves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关于民族的读书笔记五篇范文民族传统文化读书笔记(一)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
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内容。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最喜爱手工剪纸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侯,奶奶就教过我剪纸,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还夸我心灵手巧。
每当手工课上剪纸时,我都兴奋不已,在手工课上我和同学们认真地学习剪窗花,剪燕子,做风车,这些在我的手上一点也不难,手工课的王老师经常奖励我一颗颗红星……当看了这本书我的剪纸兴趣更浓了,加上我有学画画的功底,剪的花样就更多了。
今年过年的时侯我剪了各式各样漂亮的窗花,贴在奶奶家的窗户上,全家喜庆多了,过年的味更足了。
中国的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
比如中国的京剧,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等等,作为一个安徽人,我不得不说说黄梅戏,他深受从们的喜爱,大街小巷的人们都能哼唱上几句黄梅戏。
去年学校艺术节,我们代表学校排演的节目《黄梅小花》,我还是领唱的主要演员呢!老师一点一点的教,我们一板一眼的学,每一个唱音,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我觉得中国古代流传文化,深入浅出的引导着我们后人,引领着我们新一代。
我们将寻根溯源,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而又优良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读书笔记(二)今天我读了《民族团结读本》,读完后,我受益匪浅,是啊!我们中国56个民族确实需要团结!青海玉树地震后的抗灾救援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截至 4 月 17 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青海省各级安排,以及非灾区省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部队支援共向玉树地震灾区调运棉帐篷 45550 顶、棉大衣 164240 件、棉被 198210 床、野战食品 10 万份等大量生活类物资。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015文化纵横《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李婉秋(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摘 要:钱穆的《中华文化史导论》涉及中西方文化比较、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文化精神等问题,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
以《中华文化史导论》为文本,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其优越性,助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设。
关键词:中华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文化自信;钱穆作者简介:李婉秋(1994-)女,汉族,重庆人,研究生,法学硕士,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
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钱穆先生在首篇即详细分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他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两方面,深究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
关于地理环境方面,作者指出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 中国文化的产生并不依赖于黄河本身 ,而依赖于黄河的各条支流。
因为各个纷繁复杂的支流两岸,以及两水交汇的三角地带比黄河更适合农业灌溉和水路交通。
中国文化发源地有若干个,大多为黄河的支流。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复杂的水系和河流,也都是中国文化诞生的摇篮。
当这些相对小的水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同其他水系的文化接触、融和,从而形成博大的中华文化。
关于气候方面, 作者指出中国气候相较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特殊性。
他认为,在气候方面,中国地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温带,相对于其他古文明地域,降水较少,物产贫乏。
这就迫使中国人塑造更加勤奋、朴实的民族性格。
相反,其他地域的古代文化的气候条件更加优越,因而生活奢靡,精神腐化。
作者反复提及自己的观点,即由于中国文化起源上地理与气候的环境特殊性,中国文化必然地会有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总之,作者认为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了中国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中国人独特的性格,造就了中国文化最初的原形和特质。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宽广的大局面下诞生,中国人的心胸因而更为厚重、宽广。
文化偏至论读书笔记
文化偏至论读书笔记文化偏至论是美国现代普及文化思想的经典著作,由美国文化学家和语言学家格雷厄姆菲舍尔教授所著。
他在书中提出了普及文化活动的理论,这些理论帮助建立了当今美国普及文化的全新理念,使更多的群体能够受益。
这本书为美国的普及文化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了解读和思考的参照。
菲舍尔在书中主要讲述了文化发展的基本原理。
他首先阐述了普及文化的本质,即普及文化活动的关键在于维护和传播社会价值观,他说,“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学术的综合,而是把不同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也就是说,普及文化活动的核心不在于传播技术知识,而在于加强社会价值观的传播。
其次,他提出了文化偏至论,即文化不均衡的危害,他认为文化偏至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殖民地和少数民族社会中。
他认为,解决文化偏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提升普及文化水平,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社会不平等,实现社会和谐。
菲舍尔在本书中进一步探讨了普及文化活动的实践方法。
他认为,普及文化活动不仅仅需要有效地传播知识,同时还要提高文化水平,这能够有助于弥补文化的不平等。
他认为,普及文化活动的实施者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重视基础教育,推广文化活动,注重文化视角的多元性等,以期更好地发挥普及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
此外,菲舍尔在书中还分析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情况,并认为美国的文化应该从古典文化转向现代文化,从重视技术知识转向重视社会价值观,以便提高文化水平,建立更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文化偏至论读书笔记》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格雷厄姆菲舍尔在书中提出了文化发展和普及文化活动的理论,为当今普及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思考。
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课题,她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其广度和深度一般人难以驾驭,但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一书处理得似乎比较恰当。
秋雨先生还是那位谙熟文化传播之道的大家,他深知要让传统文化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就必须摒弃艰深晦涩的讲道理摆论据的方式,他会精心挑故事,更会平和讲故事。
更为难得的是,他给奠定中国文化根基的几篇名作《道德经》《逍遥游》《离骚》《金刚经》等,按自己的理解一一翻译,特别是蕴含天地人之哲理《道德经》,在秋雨先生笔译下表达得更直观,读者在结合自身经历下渐读渐明,或许在思想碰撞中又会有新的理解。
最近由读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一书,一发不可收拾的掉进了中国历史中。
我从来没有这么被吸引着看某本书这么长久过,即使是大家都喜欢看的小说。
一开始打开喜马拉雅的音频感觉是一种任务,后来在上下班的路上,睡觉前这已经成为习惯性打开方式。
这让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喜欢的是历史。
《中国文化课》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史为迹叙说悠悠文脉,谈儒释道深究文化哲学,反思得失探寻利弊,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022讲中国由此迈向大唐118页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唐朝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对很多文化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比如说:大唐何以出现文化的制高点,因为前面有魏晋风骨做铺垫,出现了诸如陶渊明,阮籍,谢灵运这样个性化特征明显的人格形象;后有北魏孝文帝实行“与汉通婚”,让中国文化里有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渤大气魄,还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中国由此进入世界性文化,即“中国由此迈入大唐”。
盛唐之气得以承接,生发出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和拥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并因之产生盛唐人的集体人格:具有诗人的“浪漫情怀”。
璀璨如明珠的艺术形式一唐诗,与书法-道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深处的无价瑰宝;这种文化解读,是你在课本上没听过,没见过的,余秋雨先生能把这些书本上没有的,解释的这么透彻通俗易懂,实属不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 演化论一脉相承
马凌诺斯基在《文化论》里强调“世界上是 没有自然人的。”就是说没有不在人文世界里生 活的人。不仅如此,还应当说不存在没有经过人 文世界改造过的人。
尽管如此说,人还是生存在自然里,人还是 自然的产物,而且还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论人的 生活千变万化,归根到底还是跳不出动物这个属 性。人文世界只能在自然的物质世界里做文章, 变也变不出服务于人的生活,人的生活还是受生 物基础的限制,跑不出这个范围。
这两个方面。当人们在人文世界里生活时,这四个方面同
时配合在起作用。所以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就看
不到正在起作用的文化。文化必须从四个方面去看。
(四)“需要”和“功能”是《文 化论》的两个核心满足生活的
需要,而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因
此这种功能思想是以生物性的需要为基础的。尽管补充
客观地说,马凌诺斯基的功能论在今天确实
已经失去了市场,其面对中国这样的复杂社会的 解释力也明显不足,但作为学科历史上的重要一 页,完全忽视它的存在和重要性是不可能的,也 是不明智的。鉴于功能主义学派对中国人类学的 深远影响,还是有必要好好加以消化,当然消化 就意味着去芜存菁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有这么多人类学家
《文化论》读书笔记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2009级博士生 李卫东
摘要:本文对费孝通翻译的马凌诺斯基的 《文化论》作了简要的介绍,认为:《文 化论》是前一代人类学研究成果的继承和 发展;《文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 一脉相承;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是《文化论》的基本论点;“需要”和 “功能”是《文化论》的两个核心概念。 在此基础上,概要地介绍了各派学者对马 凌诺斯基的功能论的反思和批判。
而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人类学在指 责马凌诺斯基的功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同时, 在根本性的方法论上提出对功能学派的反对。他 认为马凌诺斯基等人所关注的只是可观察的行为 和规范,而这些东西在他眼里只是表象而已,是 不真实的,他强调思维本身是第一性的体系,具 有象征价值,只有思维的深层结构才是真实的、 普世的。
真正对马凌诺斯基及功能主义加以全方位反 思和冲击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各种新理 论和新学说。“实验民族志”可以说是对马凌诺 斯基确立的整体论民族志的直接反叛,它的倡导 者们指责马凌诺斯基自称“客观”,武断和霸权 地声称自己的民族志是对具体社会现实的“唯一 科学描述”,而在事实上他却无法摆脱自己欧洲 白人的主观情感和价值体系。
对马凌诺斯基提出批判和反思,但无一例外都或 多或少受益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他们的 批评并不意味着对马凌诺斯基的完全否认,而是 试图在吸收和批评的过程中完善人类学的理论和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 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 [2] 费孝通.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
“方面”。 马凌诺斯基认为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如Tylor 所说的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若说文化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或四个要素,那就会引起文化可以分为
四块,也就把文化这个整体割碎了。
在马凌诺斯基看来,人文世界必然有个物质基础,但
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设备,还要看到它有知识、宗教、法
律、伦理规则等精神的方面。此外,还有语言和社会组织
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论》作了如此评
价:“马凌诺斯基所见到的文化,不是刊 印在书上的文化的记载,而是群众的活动, 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充满着有 哭、有笑、有感情的举止言行,把文化回 到了人的生活本身。这种看法上的转变, 使社会人类学得到了新的生命。它成了一 门充满着生气的科学,成为真正的人的科 学——人类学。马老师在学术上的最重要 贡献,也许就在这点上。”
学出版社,2019 [6]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黄剑波等译.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2019 [7] 王胜利,方旭东. 论马凌诺斯基社会人类学制度分析思想[J]. 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7(2) [8] 王延中.费孝通文化论初探[J].社会学研究,2019(2) [9]梁丹.论费孝通的文化观[D].大连理工大学,2009.12 [10] 杨群.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历史转折点—重评马林诺夫斯基和他
而可说是重叠的。只有没有加过工的自然世界,
没有脱离自然世界的人文世界。5.人文世界有许
许多多组成部分,但不是各自独立的零部件,而
是在相互联系、配合、互动中构成一个体系的整
体。
二、对马凌诺斯基的功能论的反思 和批判
最早对马凌诺斯基的功能论提出批评
和质疑的是功能学派的另一位创建者拉德 克利夫·布朗。布朗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只能 从“社会”出发,而不能从个人的心理或 生理出发。1949年,布朗公开抗议人们将他 与马凌诺斯基并列为“功能主义者”,他 说,“我始终反对马凌诺斯基的功能主义, 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反功能主义者。”
究人文世界势必从人的生活入手。马凌诺斯基认为文化是
人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的,所以说文化是有功能的。功能就
是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满足生活需要是文化所起的作用。
人的生活需要首先是生物需要,所以说到底文化是从生物
需要上发生的。
总的看来,马凌诺斯基对文化的看法,同前
一代是有重要的区别:1.文化是人为的,所以说
是人文世界有别于自然世界。2.人是为了要生活
和生活得更好才创造文化,文化是为了生活,是
生活得以运行的手段。3.文化是人作为社会成员
创造的,不但要依靠前人已有的文化基础,而且
要跟别人合作,才能继承和创造文化。4.文化是
自然世界的加工,一定要有自然供应的物质基础。
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并不是对立的或相互排斥的,
关键词:马凌诺斯基;文化论;基本观点; 功能论;反思和批判
作者简介:马凌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社会人类学大师, 功能学派的缔造者,田野民族志方法的奠 基人之一。曾任伦敦经济学院、伦敦大学、 耶鲁大学教授。
《文化论》以洗练的语言,阐述了马凌 诺斯基对文化的基本主张、浓缩了作者对 科学文化理论探索的精华,代表了早期功 能主义人类学的最高成就。
“派生需要”和“整合需要”来淡化生物性的“基本需
要”,但始终维持了文化必须对人的生活有用处的基本观
点。
总之,马凌诺斯基文化框架里分列了三类不同层次的
需要:基本(生物)、派生(社会)、整合(精神)三个
层次。从字面上看第二层次是从生物需要里发生出来的。
第三层次又似乎是另外加上去的附属品。
但马凌诺斯基需要论,过于偏重基本的生物需要,而
的功能主义学派[J]. 贵州民族研究,2019,23(2)
学社会科学版),2019(6) [3]黄剑波.马林诺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face21cn/renleixue/lilun/article_2
(2019-11-2 ) [4] 黄剑波. 文化人类学散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5]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
把由于人和人集体生活里产生的社会性的需要称作是衍生
需要。马凌诺斯基把一些维持社会存在的需要,比如“世
代继替”,被看成是衍生的或次要的需要的观点值得推敲。
针对这种“遗俗”论,马凌诺斯基提出了“文化的意
义就在于其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文化的意义就在
其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东西,不是文化。
书的基本框架
目录 译序 一、文化与人类的差异性 二、文化的各方面 三、文化科学中神秘的主体 四、功能派的立场 五、作用中的文化 六、以社会制度为文化的真正
要素
七、社会制度的形式、功能和 组合部分
八、物的形式决定于其基本及 衍生的性质
九、需要或文化迫力的阶层 十、生物需要的文化转变 十一、风俗如何发生功能
文化因其对人有用处才能存在”,这样就根本否定了“遗
俗”。
马凌诺斯基进一步强调,只有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才能
理解文化的功能,所以他强调研究文化的人类学者必须深
入被研究者的现实生活。生活是活人的活动,文化是活着
的人文世界。这是走出了书斋,在实地体验过另一种文化
生活的人才能领会到的观点和境界。
马凌诺斯基把文化密切地和人的生活挂上了钩。要研
马凌诺斯基把文化作为物质、社会和精神结 成一体的基本看法又把人文世界拉回到自然世界, 成了个能实证的实体。
(三)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是《文化论》的基本论点
马凌诺斯基在《文化论》总结出文化的四个方面:1.
物质设备,2.精神文化,3.语言,4.社会组织。马凌诺斯基
没有用“要素”、“部分”等等名词来分析文化,而用
十二、仪式活动的创造功能 十三、奇异字词的功能 十四、家庭生活及其物质设备
的形式和功能 十五、文化的手段迫力 十六、思想及道德完整的综合
迫力 十七、巫术 十八、巫术的生理基础 十九、宗教信仰的功能 二十、文化与娱乐及游戏的需
要 二十一、艺术及其在文化中的
位置 二十二、文化的功能实现 二十三、文化的各方面与制度 二十四、概要与结论
马凌诺斯基的《文化论》基本上接受了这个 经典定义,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 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和Tylor 的定义相比较,在列举的文化内容中多了物质的 那一部分。
马凌诺斯基和前一代社会人类学家的
差别不在所认定文化的内容,而在对文化 的基本看法。马凌诺斯基认为研究人类的 科学家必须进入群众的生活中去看“文 化”,并且要在一个个人的生活中去概括 出一个任何人的生活都逃不出的总框架。 通过这个总框架才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生 活一举一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