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鸿门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诂解读_《鸿门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诂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艺

36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

远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百科全书,本文以其中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鸿门宴》为例,运用训诂方法,为读者详细解读文中提到的有关古代饮食、礼仪、玉文化、车马文化等知识。

关键词:训诂学;《鸿门宴》;古代文化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佳作,从历史角度来看,它属于《史记・项羽本纪》里的一篇,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依据;从文学角度来看,整篇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刻画传神,语言精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文中提到了不少古代社会文化常识,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打开了一扇窗口。

虽然《鸿门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古典文献知识深奥难懂,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现象较多,我们对它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疑难问题,我们必要懂得一些训诂学知识。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释读汉文古籍要从词句入手,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本文以《鸿门宴》为例,运用训诂方法,为读者详细解读文中提到的有关古代饮食、礼仪、玉文化、车马文化等知识。

一、中国古人的饮食文化。

公元前207年,项羽挥师西进,听刘邦左司马曹无伤说刘邦已定关中,并屯兵霸上,遣兵把守函谷关,非常恼火,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是一大早,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大约相当于五点左右,这时本不该吃饭。项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饭,天蒙蒙亮就吃,早早进军,消灭刘邦。这样就把吃饭的时间提前了四个小时。一句“旦日飨士卒”集中表现了他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深入理解,必须了解古人的饮食习惯。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饭叫餔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时,即下午四点左右吃。古人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饭费时,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或有意多做的热一热吃掉。

二、中国古人坐次礼仪文化。

古人的坐次很讲究,堂上和室内的坐次又有所不同。古代堂室相连,外堂内室,中间有户相通,要入室必先登堂。堂一般是举行典礼的地方,堂上的坐位以坐北向南为尊,坐南向北为卑,所以有“南面为君”“北面称臣”的说法。室内的坐次则以坐西向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坐东向西为最卑。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的,其坐次和室内相同。“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自认最尊,故坐西东向。范增虽是谋士,却号称亚父,因此南向,司马迁在此处特意对亚父一词作注解,实际也说明了他南向坐的原因。刘邦北向,说明项羽根本没有把他当成客人平等地对待,其地位显然低于项羽的谋士。张良的地位更低,只能西向,且加一“侍”字。樊哙只是刘邦的车右,因此连座位都没有,他闯帐后也只能随着张良在最卑的位置,而且站着,给他酒,也只能“立而饮之”。

三、中国古代的玉文化。

刘邦参加鸿门宴时,携带一双玉璧和一双玉斗,想分别献给项羽和范增,“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并于宴会中途脱身独去,留下张良替他谢罪。张良献玉之后,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而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刘邦为什么要献项羽玉璧,送范增玉斗?二人对所送礼物的反应为什么如此不同?这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玉文化。玉是古人祭祀时用的礼器,使用时极其讲究。璧字从玉从辟,辟亦声,是个亦声字。《说文解字・辟部》:“辟,法也。”所以佩璧者是有绝对权力的立法者,佩戴者所说的话别人必须执行。比如有名的和氏璧,秦始皇定为传国玉玺,并命玉工孙寿镌刻由李斯手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文,秦以后代代相传,直至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失落。正因为佩璧者有绝对至高的权力,所以刘邦向项羽献璧是表示他承认项羽的绝对统治权,因此项羽很满意,也就不再想杀刘邦了。刘邦向范增进玉斗,意为表示请范增要有斗量,不要总和他为难。因此范增大怒,以至于“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刘邦献玉,起到了挑拨项羽和范增关系的作用,揭示了刘邦老谋深算和狡诈的性格。

文中另一处提到玉是鸿门宴上范增屡次举玉玦向项羽示意,要他杀掉刘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为什么要举玉玦示意呢?玦是决的谐音,是决绝、决断的意思,即要项羽下定决心,斩杀刘邦。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外出的“行人”为什么要佩玉环了,环即取“还”的谐音,意为平安归还。

四、中国古代的坐姿礼仪文化。

当樊哙带着剑拿着盾牌闯入帐中,“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古代的 “跽”,既不同于 “坐”也不同于“跪”。上古无坐具,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姿势相当于今天的跪,即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放在脚后跟上,是家居和会客等活动中的常见姿态。现在朝鲜、日本还保留着这种坐法。“跪”是在坐的基础上提臀挺腰,即臀部离开脚后跟,腰挺直,因为提臀挺腰,身子好象高了,故又称危坐。“跽”则是在跪的基础上耸起上身,因为上身耸起身子便长了,所以又叫长跪,这是将要站起身的准备姿势,也是对别人尊敬的表示。实际上“坐”“跪”“跽”是连贯性的动作。樊哙听张良说刘邦危在眉睫,持剑闯入了宴会。这位不速之客的出现,使项羽吃了一惊,“按剑”与“跽”是同时产生的下意识的动作。一则反映了他的惊觉;二则若有不测,他便可起身自卫。

五、中国古代的车马文化。

张良介绍樊哙时说这是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什么叫“参乘”?“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这又涉及到古代的车马文化。战国以前,车马相连。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用马驾车,以四马为常,四匹马拉的车叫一乘。古代的马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一般是两匹马,叫服马,两旁的叫骖马。乘车者是站在车舆(即车厢)里的,叫做立乘。古人乘车尚左,故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从以上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献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我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训诂意识,掌握了训诂的必备知识,才能主动、熟练、正确的解读这些文化常识,真正的读懂文言作品,真正的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3]杨戊辰.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文词汇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鸿门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诂解读

沈琳琳(郑州煤炭工业技师学院451150)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