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五节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

第二章第五节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

“人类社会”中物质生产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 变化的反应转化器,它依靠环境生产所产出的自然资 源作为加工的原材料,依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来消纳排 放出来的污染物。 人口生产则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
2013-5-6 17
2.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 及其产生的根源


生活资料
人口 生产
♪ 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 但是,人类对于世界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情况的认识是严重滞后 的。
承认环境生产子系统的存在及其 在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才是正确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013-5-6
14
(四)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
的地位和作用
2013-5-6
15
2013-5-6 27
森林 一方面森林必须有一定的蓄积量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系 统的良性运行和稳定;
另一方面,森林还必须满足人类发展经济生产活动的 需要。 森林成了自然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争夺的焦点。 在这种矛盾中,人类的社会发展行为使许多森林被破坏了 ,有的成了品种单一的耕地,有的则退化成荒地。虽然多 年来人们也在积极地育林,但由于面积较小,品种单一, 管理困难,且易遭虫害、火灾的袭击等,在生态功效上与 被破坏的原始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环境管理的方法 :
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 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 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 求协调起来。
2013-5-6 22
二、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2013-5-6
消 费废 弃 物 生 活 资 源

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

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
界面特征
界面的稳定性比较差
界面产权的不明确性
05
06
公地的悲剧
淮河的污染
藏羚羊的滥捕
界面理论对环境问题的分析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如何用界面理论解释环境问题呢?
在自然资源界面、环境质量界面、商品界面以及废弃物界面上出现的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异常和不匹配引起了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物种多样性-九寨沟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物种多样性-大熊猫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物种多样性-银杏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
为什么GPI比GDP增长缓慢
尽管美国人均GDP现为4万美元左右,但它的人均GPI只有2万不到,而且几十年中增长并不是很大。为什么呢?
GDP与GPI引发的思考?
漳州古雷半岛投资“对二甲苯(PX)”项目?
GPI是在GDP 上做减法
2
3
1
4
5
准确把握界面各方协调的度
正确判断界面活动各方的活动以及价值目标
环境问题的解决-界面控制(原则)
正确判断界面
Liying Lin,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国家利益的冲突
01
政府与企业的冲突
02
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
03
规则
04
技术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
涵和联系 •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
环境问题的解释: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 世界系统的本质
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 杂巨系统——“环境-社会系统”。
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上,物质的流动 是最基本的。
(二)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 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环境生产环节:
人口
生活资料
物资
输入-输出不平
生产 消费废弃物 再生物弃物废工加 生产
衡是造成环境问 题的根本原因。

生活资源

最废 终弃

环境

源资产生 资 产 环境问题的实质

就是导致三种生产
生产
环状结构运行不和
自然力
谐的人类(社会) 行为问题。
环境生产
环境消解从物资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
基 污染消纳力 物和从人的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

能力极限。

量 资源生产力 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 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
总的说来:
在人口基数、消费水准一时难以降低,而社会总消费 和社会生产力又不断提高的现实前提下,加强环境生 产最具紧迫性,最具长远意义。
环境管理的调控对象 :
人口 生产
物资 生产
环境 生产
任何一个“生产”子 系统中,都有自己的 状态参量。
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 物质流动,就必须把这 些状态参量控制在一定 的范围之内。
(五)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 方法论基础

第2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2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的区别是:前者着眼于 环境整体,而后者侧重于生物彼此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
2.地球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
• 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有它的发生、发
展和形成历史。各种环境因素彼此相互依赖,其中任何一 个因素发生变化便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推动它的发展, 建立新的平衡。从环境系统演化历史来看,旧平衡的破坏, 新平衡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规律,环境系统始终处于 动态平衡之中。
• 环境系统是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系统,对来自外界比
较小的冲击能够进行补偿和缓冲,从而维持环境系统的稳 定性。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环境因素与 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容量。容量愈大,调节能 力也愈大,环境系统也愈稳定;反之,就不稳定。
• 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环境中也存在着
(三)输入与输出
任何系统都是由特定的要素以特定的结构组成的,它 和外界环境之间具有相对封闭的边界,即系统的边界。但 是任何现实系统都不是绝对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的 开放性体现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系 统与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输入和输出来进行的。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叫做系统的输入。 系统的输入通常可分为可控输入和不可控输入两类。 可控输入指在对系统实施控制时是可以进行调节的输入。
以从下面四个关系上具体考察。①当系统与环境处于相互 依赖的关系时,要考察环境对系统的输入或系统对环境的 输出是否稳定可靠。 ②系统与环境的其他系统是否存在 竞争关系。③环境与系统是否存在破坏关系。 ④环境与 系统是否存在吞食关系。
三、系统论与环境管理
• 1.地球环境系统含义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地球环境系统通常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土壤 一岩石圈)和生物圈。在这些圈层的交界面上,各种物质 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得尤其明显。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2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总结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环境与经 协调发展为前提 为前提, 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对人类的社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 会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并约束,使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相适 应。
总结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 为了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承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载力相适应 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相适应, 载力相适应,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 管理科学理论、 论、管理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以及系统、共赢、 以及系统、共赢、协同等理论和原 则来进行指导。 则来进行指导。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由于环境管理的核心是指导和培育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 人与环境和谐的文化、调整人作用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 于环境的行为,因此,环境管理一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方面涉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另一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方面也涉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人类行为
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 政府行为、 的角度来划分: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划分:政府行为、企业 行为和公众行为。 行为和公众行为。 由于组成人类社会的人在社会中同时扮演着 多种不同的角色, 多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分 属于不同的群体。 属于不同的群体。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 环境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符合人类长远、根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利益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处理好各种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环境管理-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2

环境管理-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2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共赢、控制和协同 二、共赢原理
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 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 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一)共赢原理的基本内涵 妥协 共赢
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2.退耕还林的行为主体及其共赢策略 投入
产出
效益
生态社会效益 远大于经济投 入
中央政府
获得整体上的 财政补贴近 生态效益;帮 3000亿元 助农民脱贫; 传统林业转型 失去了粮 食收益
退耕还林 森林生态环境 地方政府 农民
改种地为种树、退耕还林的经 管树,不用种 济收益明显大 地;领取国家 于种地收入 补贴 地方多了一 条财路;本 地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 由于森林覆盖 率的增加得到 明显改善
4.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4.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①多年来的绿化造林声势浩大但没有成效,反而森林资源大量破坏, 特别是天然林的破坏,逐渐加重; ②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引起并强 化的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的生态环境危机感; ③传统以木材砍伐加工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举步惟艰,陷入困境,不彻 底改革没有出路; ④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⑤中央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债项目; ⑥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有史以来可能是第一次从心理上 消除了对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因此才可以下决心大规模退耕; 所有这些外部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合力,推动了1999年中央退耕还林 决策和政策的出台。
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商品
人类在界面 上的活动 主要原因
1.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 .界面是相互联系、 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的部分。 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界面是不同系统 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 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 2.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代表著作:
1、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
2、莱斯特.布朗等人的“绿色经济”
C、社会学方向
观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
D、系统学方向
观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
“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只 有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 表达可持续发展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
代表性研究和理论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报告》(1999-2005)。
代表性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指标
2)、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外部性理论 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
3)、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
继续加深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色彩。
三、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1、界面 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
共同部份或联系渠道。 1)、分类:
直接型界面 如:河岸线,国界线
间接型界面 如:人口数量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2)、界面的基本特征
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
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为相互作 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
不仅不属于任何一方,往往还会发育成 为一个结构上相对独立、且具有独特性质 的新系统。
2)、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
正式群体
区别——是 否有明确的 组织结构和 目标
非正式群体
二、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
1、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 行为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存在不产生
物质流动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 可以是微观行为,也可以是宏观行为。
直接的、具体的、显而易见的
简介的、不易察觉的
《工作的激励》(1959年) 保健因素(人们对外在因素的要求)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由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的若干基本理论组成,即系统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这三种理论构成了环境管理完整而坚实的基础理论。

1.系统论的基本观点系统论是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

其数学方法是系统论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定量化方法,是用来揭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的手段。

逻辑方法则是系统论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定性思维方法,蕴含着思想方法论的成分。

二者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下述四个方面。

(1)整体性观点它旨在通过揭示要素和系统整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一切从整体出发,不仅要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整体来认识,而且要将研究过程看做系统整体。

在环境管理中,不但要将环境问题视为社会发展的整体问题来研究,而且要将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视为一个系统整体。

同时,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工业布局入手,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加快环境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实现环境管理的合理组织、协调和控制,从整体上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相关性观点系统的相关性是指任一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是关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特性,即系统中任何要素的存在和运动变化都与其他要素相关联。

因此,要处理一个系统要素,就必须充分考虑该要素的影响和作用。

把可处理的客观事物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更大系统的要素来研究,这就是系统论的相关性观点。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

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样与人类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社会进步密不可分。

因此,环境管理就必须将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与影响,通过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来调整生态、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实现人类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

10 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0 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13章 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3.1 三种生产理论 §13.2 界面活动控制论 §13.3 冲突协同理论 §13.5 环境管理中掌握的基本原则
§13.1 三种生产理论
1、三种生产理论概述
– 从广义上讲,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容量的允许下, 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的、经济的、 法律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经 济活动进行管理;
§13.2 界面活动控制论
3、界面活动的控制
1)界面活动控制的意义
A. 指明环境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界面活动; B. 指明环境管理的关键在于协调界面上的社会行为。
2)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
1)正确判定界面; 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 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
度——相互冲突的系统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点
– 从狭义上讲,环境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 的环境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施加给环 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影响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经 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3.1 三种生产理论
1、三种生产理论概述
- 环境生产
人口生产
人力 生活资料 消费再生物
- 物资生产 - 人口生产
消费废弃物
生活资源
工业废弃物
【应用】如排污收费制度
➢关键环节——排污总量的分配和可交易量的地域限制。
§13.5 环境管理中掌握的基本原则
1、 全过程控制原则
全过程控制就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 管理控制。
➢“消费”的全过程——原材料开发、加工、流通、 消费和废弃。
【应用】环境标志制度 & 清洁生产制度 特点:管理内容的综合集成;管理对象的综合 集成;管理手段的综合集成
§13.5 环境管理中掌握的基本原则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2.环境资源的价值
环境资源勘探需耗费人类劳动; 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更新、建设需耗费人类劳动; 开采环境资源需投入人类劳动; 与环境资源的保护、建设、更新、开发等活动有关的科研、 教育需人类劳动
(二) 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早期的承载力ʕҰ࿽ੜ态ֶత֓೦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 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 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 最高极限。
物) 分解者:一些微生物、原生动物和食腐动物等
Q非生命体—空气、水、岩石、土壤等
3.生态系统的类型
Q陆生生态系统
森林、草原、荒漠、高山、冻原等生态系统; 森林—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等
Q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湖泊、河流等
陆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命带:海水的和海底; 海水区—浅海带和大洋 带;海底区—沿岸带(又 称潮
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 然而并不是人们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一般情况下,等 级越低的需要,越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的需要,得到满足的 比例越小。
2)群体需要理论
社会群体和组织 由个体的人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群体系统。 社会群体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两个层次。 z生存需要 指维持社会群体正常生产、生活、经营,使群体得以继续维持存在 的需要,如企业员工工资、生活福利的最低需求,企业员工之间关 系得以满足的最基本要求。与个体的生存需要相比,在内容上则更 为广泛,不仅包括了经济因素,也包括了社会因素。 z发展需要 一切社会群体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支配社会群体组织行为的动 力和源泉。群体的发展需要包括组织内部员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福 利条件的改善、形象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生产规模的扩大等。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方法论的基础——把人类社会涉及三种生产 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
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7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管理科学的基础、层次和领域
三个基础:
–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
三个层次:
–基础管理、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
三个领域:
–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 理、管理理论与方法。
的资源和从“人口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 物被物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它取决于资源与 生活资料的具体属性及对应加工链节的技术水 准。
1
(2)人口生产
①含义: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人 口在某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②基本参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
➢ 人口数量:环境人口承载力 ➢ 人口素质: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
• 决定人参加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态度和 能力
• 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 消费方式: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

2
(3)环境生产
①含义:指环境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消纳污染和产生出自 然资源的总过程。
②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
3
3.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环境问题的解释
原始文明时代: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 非常少,物质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农业 文明时代:人口生产与环境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世界系统运行的主导;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 与人口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了
• 3)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有意识地去改变人类社会一系列固有观念外, 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生活 习惯。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整理课件
34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管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
叶文虎: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控制论、冲突协同理论 尚金城: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环境经济理论、
环境政策学理论 张承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整理课件
35
叶文虎教授 的三种生产 理论
37Biblioteka 人口 生产环境 生产
物质 生产
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的关系 环境生产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存在的前提和基
础 人口生产是物质生产的原动力 物质生产是连接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的桥梁
整理课件
38
人口 生产
物质 生产
环境 生产
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的仿生学基础
生 物
群体的自我疏稀与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
适时适龄利用问题
利用生态学原则编制生态规划
整理课件
10
§2.1 生态学理论
三、生态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 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为: 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 积极参加自然保护国际合作
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
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
(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
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
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
(GNH)指标。
整理课件
27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消费者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

2011级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学》参考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选取不当。

二、环境管理的概念及任务(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

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的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指导和培育环境文化,使人与自然和谐——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见作业题的点评)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基本原则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及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1987年至今思想: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1.内涵: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也可以称为是人类行为的组织学。

2.特点:(1)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2)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3)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本章重点➢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掌握环境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考试不要求)第三章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一、环境管理的主体:广义地说是指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相关方。

环境问题的形成源自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政府、企业、公众,因此环境管理的主体也是这三者。

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ppt 148页)

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ppt 148页)
确定污染物的容许浓度
比如,美国加州1959年议会要求州公共卫生部长 在1960年2月1日前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汽车排放标 准(其中主要考虑保护健康和植物的需要)
2污染控制+生态保护阶段
美国污染控制立法 美国生态保护立法:1964年《原生环境法》 建立保护区:野生生物、原生环境 美国NEPA(1970):EIA要考虑生态影响
环保是一种现代企业的理念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环保是现代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取胜法宝 企业家“点绿成金”
环保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准入证” “绿色壁垒”
环保是一种现代文明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2经济学派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社会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evelopment
Plan of Implementation
• Poverty eradication • Changing unsustainable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 Protecting and managing the natural resource
环境管理学发展的一个小结
有30年的历史的,迅速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是其发展的原动力
作为一门学科的环境管理学 一个建立在其它基础环境科学基础上综合性学科
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管理学的目标 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各种手段,对人类
活动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以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 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101条:到1983年,要把水体净化到足以 使“鱼类、贝壳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生存不受 任何影响的程度”
这一时期环境管理学的主要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 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 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 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人口 生产
环境 生产
物资 生产
♪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
♪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也就是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 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
而:
管理学家以外的一些学者认为: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的一门科学。
本书赞同后一种观点
(二)管理的基本职能
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控制
创新在管理循环之 中处于轴心地位, 是推动管理循环的 原动力。
计划
创新
领导
组织
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 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
•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
涵和联系 •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
环境问题的解释:
(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 世界系统的本质
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 杂巨系统——“环境-社会系统”。
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上,物质的流动 是最基本的。
位和作用
传统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
按照这种观念,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去 追求大量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 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 《寂静的春天》 20世纪60年代 《增长的极限》 20世纪70年代 《人类环境宣言》
可持续发展观
对上述文学著作及一系列国际 条约、政府文件的反思,使人们认识 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在于——环 境与发展的关系。


人口生产与环境

生产的相互作用
物 成为世界系统运



行主导。
早期早阶期段阶段 中期阶段
晚期阶段
物质生产的作 用还未在世界 系统的运行中 凸现出来;
物质生产虽然有 物质生产规模的扩大, 所显现,但只是 逐渐发育成为一个独 作为人口生产的 立的系统,从人口生 一个附属部分; 产子系统中脱离。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计划 组织
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
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 通过组织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 量、更高的效率。
• 3、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术界还
在讨论中。但其内涵都强调人类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后代维护、保留较
好的资源条件,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提高人类素质,
使人类社会得到公平的发展,促进人类的行为能力、
社会效果、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

推动人类社会将对自然资
生产
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
自然力
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 配起来。
(四)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 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 : 多种多样界面上的人类社会行为和行动 。
环 1.不同“生产”系

统的界面上




生 :
经济价值
矛 盾
生态价值
2.自然、地理、行政等各种不 同边界上的活动不协调
环境管理的调控对象 :
人口 生产
物资 生产
环境 生产
任何一个“生产”子 系统中,都有自己的 状态参量。
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 物质流动,就必须把这 些状态参量控制在一定 的范围之内。
(五)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 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的理论方法 :
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 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1、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 生态学方向
– 经济学方向
– 社会学方向 – 系统学方向
P39 阅读材料
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流派
目前,在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研究方向上,已初具雏型的理论流派分为:
• (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致力于探讨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理
论和方法。
• (2)外部性理论: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把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
物资生产
基 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参 量
资源利用率表示“物资生产”从环境中 资源利用率 索取的资源和从“人的生产”环节取得
的消费再生物被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
总的说来:
社会生产力无限增大,加工链节急剧增多,物资 生产的资源利用率急剧下降。
人口生产
人口数量 环境所能支持的人类“自然”人口,有一 个确定的总量。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特点
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基本保证。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 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 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状况。
(三)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 要目标和任务


加一功能单元: 将人类在生产和生
人口
生活资料
物资
活中排泄的“废弃 物”,或者以与环
生产 消费废弃物 再生物弃物废工加 生产
境亲和的形态进入 环境,或者重新转

生活资源

最废 终弃

源资产生

生 产
变成物资生产子系 统可以利用的资源。
环境管理目标和任务应:
L.西蒙:管理就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 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P.罗宾斯: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 效的过程。
国内管理学家
周三多教授 成思危教授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 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 调活动,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管理是管理者在多变的客观环境下 设法运用各种资源来达到既定目标 的各种活动和全部过程。
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
• (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致力于探讨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在
代际之间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 (4)三种生产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
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保持通畅 并构成良性循环。其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 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资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并致力于探讨三大生 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和方法。
工业文明时代


物资生产的规模、功能、作用
逐渐强大,从而成为能与人口
生产、环境生产并列的一个子
系统,它们通过环状联结构成

了世界系统。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一种生产到两种生产再到三种 生产,反映人类对世界系统的 认识过程。
♪ 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 基础。
承认环境生产子系统的存在及其 在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是正确解 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三)三种生产理论对人类发展过程及其 环境问题的解释
人类文明历程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原始文明时代
环人 物物
世界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 境生产,此时人口数量非常少, 物资生产能力非常微弱,基本 上都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世界系统演变过程示意图
农业文明时代



涵盖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

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资生产、环境生产的
参 人口素质 态度和能力,而且还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

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生活资源/
消费方式 生活资料)和消费出口比(消费再生物/ 消费废弃物)三个基本分量。
人口数量和消费方式决定了社会总消费,是三个“生产”环 状运行的基本动力,社会总消费的无限增长(表现在人口数 量和消费水准的增长上),则是世界系统失控的根本原因。
理解管理学 管理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
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一二三、扛上肩,
· 一二三、齐步走”
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细节和 领域,成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
管理学或管理科学 大多数专门研究管理的管理学家认为: 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他们所说的“管理科学”, 是指在管理学中特别注重使用数学模型的一个学派或一 个分支。
可持续发展观
1987年,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提出 “可持续发展”概念。
• 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为标 志,世界各国开始接受可持续发展观。可 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 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 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环境生产
环境消解从物资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
基 污染消纳力 物和从人的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

能力极限。

量 资源生产力 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 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