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结构教案
散文结构分析教案
散文结构分析教案教案标题:散文结构分析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2. 学生能够分析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的组成部分。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一篇散文的结构。
教学重点:1. 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散文结构的分析方法。
3. 运用分析方法分析散文结构。
教学准备:1. 散文文本(可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和分析的散文作为案例)。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散文概念(10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和联系。
3. 提示学生散文的功能,如表达情感、思考问题、传递信息等。
步骤二:散文结构分析方法(15分钟)1. 通过演示文稿,讲解散文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2. 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和特点,如开头引起注意、中间展开论述、结尾总结观点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散文结构对整篇文章的影响和作用。
步骤三:分析散文结构(25分钟)1. 分发散文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标出开头、中间和结尾的部分。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散文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3.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步骤四:运用分析方法评价散文(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选择一篇散文进行分析。
2. 学生独立完成散文结构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评价。
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评价,促进互动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归纳(5分钟)1.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散文结构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强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散文结构分析的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散文作品,提高对不同散文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机会,让他们尝试运用散文结构写作自己的散文作品。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水平。
高三语文复习分析作品结构散文2教学案
分析作品结构-散文2 科目: 主备人: 备课日期:课题分析作品结构(二)——题型与方法课时计划上课日期第周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作品结构”题的题型和做题方法;2、重点掌握“句段作用”题的做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句段作用”题的做法。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关键点拨加工润色如何做好开头段作用分析题(一)首段的作用:a.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b.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d.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e.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二)方法点拨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是高考考查结构的热点和重点。
对于这种题型,一般要注意三个方面:1.分清问法。
看是综合问,还是直接问。
综合问:开头有什么作用(好处)?直接问:开头在结构中有何作用?2.综合问的答法,一般从三个方面回答。
(1)结构和思路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作铺垫;③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
(2)内容考虑语段本身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考虑句子与写作对象或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反衬、对比、设问),或结构上超常组合,或景物描写的段落。
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其好处来,如引人入胜,自然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或发人深思,或交代写作思路等。
3.切不可“贴标签”,回答不具体。
要答好开头段落作用题,必须认真阅读段落内容,把握本身的表达特点,分析开头的特殊性,并与全文内容、思路联系,找出它与下文哪些内容发生了联系,是什么方面的关联。
散文分析思路结构教案初中
散文分析思路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分析思路,提高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文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 散文的特点2. 散文的分析思路教学难点:1. 散文的内在逻辑关系2. 散文的表现手法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散文作品2. 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预习,分析课文中的散文作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探讨散文中的表现手法,如描绘、对比、抒情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散文作品的结构,梳理文章的思路。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散文的特点和分析思路。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分析其结构和思路。
2. 学生撰写一篇散文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让学生掌握了散文的特点和分析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散文结构分析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结构特点,了解散文的布局谋篇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散文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散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2. 分析散文结构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散文结构分析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散文结构分析在具体文本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阅读散文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散文作品,讨论散文的特点。
3. 介绍散文结构分析的重要性。
二、散文结构特点讲解1. 散文结构的基本类型: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2. 散文结构的特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过渡自然。
3. 散文结构的布局谋篇方法: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等。
三、分析散文结构的方法1. 梳理线索:找出散文中的情感线索、事件线索、人物线索等。
2. 分析段落:了解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如承接、并列、递进等。
3. 分析过渡:分析段落之间的过渡方式,如承上启下、总结概括等。
4. 分析修辞:分析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四、案例分析1. 选择一篇散文作品,让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
3. 讨论分析结果,总结散文结构分析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1. 分发散文作品,让学生独立分析其结构。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析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3. 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六、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散文结构分析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注重散文结构分析。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一篇散文作品。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散文结构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资源:1. 散文作品集2. 散文结构分析教材3. 教学课件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教案: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2——分析作品的结构体例
教案: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2——分析作品的结构体例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的结构,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作品的结构,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掌握分析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2.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如何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讲解的《藤野先生1》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特点。
通过询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温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掌握小说的语言特点。
2.阅读让学生阅读《藤野先生2》全文,重点关注小说的结构特点,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发展和结尾。
通过阅读来掌握小说的核心内容,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3.分析(1)情节分析:让学生围绕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形成情节线。
同时,要注重分析情节的主要内容,如主人公的变化、转折,情节的高潮等。
(2)人物分析: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性格特点。
同时,要注重分析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主人公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等。
(3)语言分析: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掌握小说的文学语言特征,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4.模仿写作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分析,让学生尝试写一篇小说。
要求学生在模仿创作的基础上,注重小说的结构特点,合理编排情节,塑造形象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
六、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材,完成了《藤野先生2》的阅读。
2.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特点,掌握了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单元结构分析教案
高中语文单元结构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元素,包括主题、情节、人物、背景等。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梳理文本脉络。
3.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结构异同,提升比较鉴赏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其自主阅读和深入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选取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章节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辅以《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章节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两个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的结构分析,让学生把握古典小说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典小说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解读《红楼梦》选定章节的结构,指出主题、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等要素。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西游记》中的对应章节,每组提炼出该章节的核心结构要素。
4. 对比研究:各组展示分析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部作品的结构异同。
5. 实践应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文学作品结构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T、视频等,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价,包括提问、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2. 通过作业和小组报告来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结构分析的掌握程度。
3. 期末项目: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报告,作为对其综合能力的考核。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论述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作者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并解释各个部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并指出作者的思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学生自行选取一篇文章,分析其结构和思路,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章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总结反馈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章样本,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
2. 制作PPT,呈现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点。
3. 准备问题列表,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章结构知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以及如何分析作者思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篇范文,指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作者思路。
语文课文结构分析教案
语文课文结构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课文结构类型,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2、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课文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同类型课文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运用标注、概括等方法分析课文结构。
2、难点(1)能够准确判断复杂课文的结构类型。
(2)将课文结构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结构的重要性,例如:“同学们,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你们有没有想过作者是如何组织内容的?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起来清晰明了,而有的却让人感到混乱?其实,这都和课文的结构有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分析语文课文的结构。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介绍常见的课文结构类型,如总分总结构,先总述观点或主题,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再总结归纳;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或主题,然后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总结构,先分别论述,最后总结观点或主题。
(2)结合具体的课文例子,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分析其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结构的表现形式。
3、方法指导(15 分钟)(1)教导学生通过标注段落的关键语句、总结段落大意等方法来分析课文结构。
(2)以一篇简短的课文为例,如《松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4、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一篇较复杂的课文,如《圆明园的毁灭》,讨论其结构类型,并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观点。
5、练习巩固(10 分钟)发放一篇新的课文,让学生独立完成结构分析,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课堂总结(2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课文结构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课后作业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分析其结构,并写一篇简短的结构分析报告。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结构分析的方法。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能够识别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培养学生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范文,让学生学会从文章结构入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自主分析其他文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如何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自主分析文章。
三、教学过程2. 课堂讲解:介绍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讲解如何通过文章结构来把握文章思路,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3. 案例分析:选取一篇范文,让学生通过文章结构来分析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从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去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这篇文章的,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章,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的思路。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章结构在写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运用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时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表达有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关注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如议论文、说明文、叙述文等,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特点进行分析。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优秀文章和普通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差异,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海燕之歌》的情节结构解析与教学策略-教案
《海燕之歌》的情节结构解析与教学策略-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介绍1.1.1《海燕之歌》的作者介绍:阿·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
1.1.2作品创作背景:19世纪末,俄国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1.1.3作品发表时间及影响:1897年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1.2作品主题概述1.2.1主题一:描绘了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与抗争。
1.2.2主题二: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1.2.3主题三: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压迫。
1.3教学目标说明1.3.1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1.3.2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
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作品情节结构分析2.1.1情节的开端:描述主人公海燕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
2.1.2情节的发展:海燕的苦难经历和她对生活的抗争。
2.1.3情节的转折:海燕的觉醒和反抗。
2.1.4情节的结局:海燕的牺牲和她带来的社会影响。
2.2作品人物形象分析2.2.1主人公海燕的形象:坚韧、勇敢、善良、有牺牲精神。
2.2.2反面人物形象:残暴、贪婪、无情。
2.2.3其他人物形象:善良、无助、觉醒。
2.3作品艺术特色分析2.3.1真实性: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3.2激情: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2.3.3深刻性:作品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2.3.4悲剧性:作品以悲剧的形式展现了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三、教学内容3.1教学重点与难点3.1.1教学重点: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
3.1.2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特色、深层含义、社会影响。
3.2教学方法与策略3.2.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
3.2.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深层含义、社会影响。
3.2.3情境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体验作品。
3.3教学过程设计3.3.1导入:介绍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3.2讲解: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学会分析文章结构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2、能够熟练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3、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4、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熟练运用方法和技巧,把握主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谈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注意新闻的结构和写作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闻能够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二、讲授:1、文章结构概述:阐述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收集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结构的基本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2、分析文章结构:① 学生需要熟悉文章的每个部分的基本特征,比如新闻的头条、导语、正文和结尾。
②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体验和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分析、理解文章的结构。
③ 学生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总结,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实例讲解:选取优秀的文章进行分析,比如社论、议论文、小说等,同时,让学生们尝试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培养出对不同文体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练习:1、分析文章结构练习:提供各类文章,让学生自行分析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结构,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和技巧。
2、文章主旨把握:提供选定文章的第一段或者头条,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这一部分的主旨,并通过理解分析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巩固:通过小提纲的形式提供空白文章,让学生自行分析和填充,加强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巩固。
五、总结:在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课后作业:1、对于不同利用的文章——提取要点并以纸条形式呈现;2、搜集不同类型文章结构的范文,并加深自己的认识。
4、总结:掌握文章结构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文章分析的好坏可以侧面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2011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考纲解读】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文章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是正确准确理解文意的关键。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将其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2、能够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3、能够根据要求对各层次进行归纳整理;[来源:学§科§网]4、能够分析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5、能够分析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6、能够分析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典型例题1】[来源:Z。
xx。
]例如《在山阴道上》第3-①题: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解析】虽然这道题考查的是技巧,但指的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因此必须考虑到作品的思路与结构,即文章材料是如何选择、安排的,层次如如何推进的。
这主要体现在:1、剪裁别具匠心。
文章虽重在参观鲁迅故居,但融合了作者的所感所思和鲁迅作品的一些内容,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两条线索组织材料。
明线是作者的游程,暗线是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明暗交错,相互映衬,完美表现主题。
【典型例题2】例如《乱世中的美神》第2题:文中多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孩”,有什么作用?【解析】文章之所以多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孩”,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不无关系。
作者为了表现李清照不为当时任何人理解,突出李清照这样一个有文化有气节有人格追求的女子的孤独与悲哀,就多次用“孙姓女孩”来和李清照做对比,形成反面衬托的效果。
这题考查的是作品材料运用的效果,也就要求我们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匠心。
[来源:学科网ZXXK]【典型例题3】例如《江南的冬景》第3题: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安排材料好不好?请简析。
分析散文的结构(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分析散文的结构(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分析散文的结构(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散文是一种以平实、清新、自然的语言文字,表达作者的感情、思想或描写客观事物的文体。
散文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本文将针对苏教版高三教材中的散文进行分析,探究其结构特点和教学方法。
一、主题明确主题是散文的中心思想,是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意义。
在苏教版高三教材中的散文中,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传达着自己的主题,但大都以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一个关于爱情与人生选择的故事。
当代作家余秋雨的《无声告白》则揭示了现代人的人际关系的现状。
有明确的主题可以使散文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文学价值,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方法:在阅读散文时,学生需要关注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和概括主题,比如通过提问、分析散文情节、研读批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主题明确的散文特点。
二、内容丰富丰富的内容可以为散文增色添彩,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苏教版高三教材中的散文内容涉及生活、人情、自然等多方面,同时还涵盖了历史与文化,并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感性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散文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通过记叙一段愁绪中的故事,从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述说了这个时代怀旧的情感和对年少时代的回忆。
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
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散文中的生活、人文、思想深度。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批注、作品比较等方式,掌握散文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
三、条理清晰散文的结构应该是合理的、有条理的,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和深入思考。
苏教版高三教材中的散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能够让读者很容易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初中语文教案:分析短篇小说结构
初中语文教案:分析短篇小说结构短篇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紧凑、简洁的特点,能够短时间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分析短篇小说的结构是理解和欣赏这一文体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教案将以三个方面来解析短篇小说的结构:基本概念、常见结构模式以及分析实例。
一、基本概念1. 故事线索:指短篇小说中主线和支线之间相互联系并推动情节发展的跳转和连接关系。
故事线索可以包括事件、角色关系等。
2. 人物塑造:通过对主要人物进行形象描写和性格刻画,使人物在故事中产生冲突、发展或变化。
3. 时间安排:指在故事中对时间进行合理的排列,包括叙述顺序(正叙、倒叙)以及时间跨度等。
4. 空间布局:指对场景环境进行描述和安排,为故事背景提供具体而逼真的描绘。
二、常见结构模式1. 线性结构:即按顺序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包括起始、发展和结局。
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故事的传统叙事方式,能够清晰地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双线结构:通过两条或多条线索来交替叙述,使不同事件之间产生联系,增加悬念和可读性。
双线结构常常运用于推理小说等类型。
3. 循环结构:通过重复或呼应相同的情节、事件或主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进行镜像呈现,形成整体的统一感。
这种结构模式可以加深主题的反思和阐述。
三、分析实例以鲁迅先生的《药》作为分析实例:1. 故事线索:《药》以“吃什么”的问题为线索展开,通过富有独白性质的描写与对话,逐渐展示出父亲、母亲及孩子三个角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家庭纠葛。
2. 人物塑造:在小说中,父亲是一个传统意识比较浓厚的知识分子,母亲则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实际利益与选择;孩子在故事中被当做棋子置于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3. 时间安排:《药》以线性的叙述方式呈现,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示出父亲为了自己坚持的信仰而牺牲孩子的遭遇。
4. 空间布局:小说中并未明确交代故事发生在何地,但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家庭中紧张压抑的氛围。
总结: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独特而精简的文学形式,其结构对于表达和沟通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3. 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文章示例。
3. 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和技巧。
第二章: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概念。
2. 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的概念。
2. 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结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思路中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
2. 相关文章示例。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3.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结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思路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体会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第三章: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2. 识别和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的文章结构类型。
初中美术画作分析教案
初中美术画作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美术作品分析的概念,掌握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在欣赏、分析、讨论中熟知相关美术基础知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增强对美术作品的关注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对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独立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学用具形式各样的美术作品、多媒体演示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幅作品美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欣赏美术作品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方面。
活动二:欣赏与分析1. 教师展示多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的特点,如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作者的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心得。
活动三:实践与创作1. 教师提出创作任务:请同学们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特点,并尝试创作一幅类似风格的作品。
2.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活动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在美术欣赏和创作方面的提高。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更高的期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欣赏、分析、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创新意识、审美水平等。
3.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关注度,以及对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邀请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美术知识。
3. 开展美术作品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背影》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教案
《背影》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教案一、引言1.1背影的文学背景1.1.1朱自清与《背影》1.1.2《背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1.3作品的主题及其深远影响1.1.4作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2叙事技巧的重要性1.2.1叙事技巧的定义与作用1.2.2叙事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1.2.3《背影》中的叙事技巧特点1.2.4叙事技巧对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1.3结构分析的意义1.3.1文学作品结构的概念1.3.2结构分析在文学教学中的应用1.3.3《背影》的结构特点1.3.4结构分析对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作用二、知识点讲解2.1叙事视角2.1.1叙事视角的种类2.1.2《背影》中的叙事视角2.1.3叙事视角对情感表达的影响2.1.4学生如何通过叙事视角深入理解作品2.2时间序列2.2.1时间序列在叙事中的作用2.2.2《背影》中的时间序列运用2.2.3时间序列对故事节奏的影响2.2.4学生如何分析时间序列以理解故事发展2.3对比与对照2.3.1对比与对照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2.3.2《背影》中的对比与对照手法2.3.3对比与对照对主题的强化作用2.3.4学生如何运用对比与对照分析作品深层含义三、教学内容3.1文学欣赏与批评3.1.1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3.1.2文学批评的角度与技巧3.1.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与批评3.1.4学生文学欣赏与批评能力的培养3.2叙事技巧的实际应用3.2.1叙事技巧在写作中的应用3.2.2学生写作中叙事技巧的运用3.2.3通过《背影》学习叙事技巧3.2.4学生叙事技巧的提升策略3.3结构分析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3.1结构分析在写作构思中的作用3.3.2学生写作中结构安排的重要性3.3.3从《背影》学习结构布局3.3.4学生结构分析能力的培养《背影》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教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4.1.2掌握《背影》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4.1.3理解叙事技巧和结构对作品主题表达的影响4.1.4能够分析《背影》中的叙事视角、时间序列和对比对照手法4.2技能4.2.1能够运用叙事技巧进行文学创作4.2.2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批评4.2.3能够运用结构分析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4.2.4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知识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4.3.2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受4.3.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4.3.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的理论理解5.1.2学生对《背影》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受5.1.3学生文学欣赏与批评能力的培养5.1.4学生在写作中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的运用5.2教学重点5.2.1《背影》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5.2.2叙事技巧和结构对作品主题表达的影响5.2.3学生文学欣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5.2.4学生写作中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的实践应用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PPT课件6.1.2文学作品《背影》的文本6.1.3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的案例材料6.1.4文学欣赏与批评的相关资料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笔6.2.2文学作品《背影》的文本6.2.3文学欣赏与批评的相关资料6.2.4写作练习本七、教学过程7.1导入7.1.1引入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7.1.2引导学生分享对《背影》的初步感受和认识7.1.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7.1.4激发学生对《背影》及其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的兴趣7.2新课内容讲解7.2.1讲解《背影》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7.2.2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叙事技巧和结构对作品主题表达的影响7.2.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7.2.4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实践所学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知识7.3.2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和阅读任务7.3.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文学作品的自主欣赏和批评7.3.4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知识《背影》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教案八、板书设计8.1叙事技巧与结构分析框架8.1.1叙事技巧的定义与种类8.1.2结构分析的概念与作用8.1.3《背影》中的叙事技巧运用8.1.4《背影》的结构特点8.2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8.2.1知识与理解目标8.2.2技能与情感态度目标8.2.3教学重点与难点8.3教学过程与活动安排8.3.1导入活动8.3.2新课内容讲解8.3.3学生活动与练习九、作业设计9.1文学欣赏与批评练习9.1.1阅读指定的文学作品9.1.2分析作品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9.1.3写出文学欣赏与批评的短文9.1.4提交作业并参与课堂分享9.2叙事技巧应用写作9.2.1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写作9.2.2运用所学的叙事技巧9.2.3注重作品的结构安排9.2.4提交写作作品并接受反馈9.3课后阅读与思考9.3.1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9.3.2思考朱自清作品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9.3.3记录阅读笔记和思考体会9.3.4参与课堂讨论与分享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解决情况10.1.3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估10.1.4教学方法和材料的改进方向10.2拓展延伸10.2.1探讨朱自清作品中的其他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10.2.2比较分析不同作家的叙事技巧和结构运用10.2.3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分析10.2.4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和创作活动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新课内容讲解:本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需要详细讲解《背影》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章节分析《风筝》教案:了解小说结构和情节发展
《风筝》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小说,该作品于2003年出版,受到了广泛的读者好评。
这部小说主要的背景设在阿富汗,以两个男孩之间复杂的友情和阿富汗的历史背景为主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希望的重要性。
《风筝》的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风筝》的教案中的章节分析做详细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发展。
一、小说结构分析《风筝》的整体结构为线性结构,由序言、24个章节和结尾构成。
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从少年时期到成年时期的两个男主人公之间的故事构成,整个结构呈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线性故事情节,通过事件或场景之间的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序言:第一章“扔石头者”序言是小说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小说中的一些重要背景。
在序言中,胡赛尼介绍了阿富汗儿童将玩游戏肆意辱骂哈萨尼的情景,与阿富汗政治背景形成了对应。
与此同步,序言中还引入了小说的主要主题:罪恶和救赎。
第一至第九章:少年时期第一至第九章讲述了阿米尔与哈萨尼两个主人公从儿童时期到少年时期的生活。
他们几乎是在一起长大,互相鼓励,互相倾诉心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胡萨尼受到了来自阿米尔的父亲伯父阿里的蔑视和嘲笑,但他从未向别人举报阿米尔的父亲巴巴的罪行。
在阿米尔的背叛下,胡萨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的生活落了巨大的阴影。
在小说中,这一段情节非常重要,它是整个小说的基础和主题——阿米尔和哈萨尼之间的友情与背叛,以及阿米尔带给哈萨尼的伤害。
第十至第十四章:成年时期第十至第十四章讲述了阿米尔成年后的生活。
在成年时期,阿米尔前往美国,在那里接受了高等教育并取得了博士学位。
然而,无论他在西方世界多么成功,他的同龄人还是认为他没有能够保卫他和哈萨尼之间的友谊。
在阿米尔的成年生活中,随着回去阿富汗的东风逐渐强劲,让人关心的地方是在他回到阿富汗时背叛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和弥补。
第十五至第二十五章:回到阿富汗的阿米尔第十五至第二十五章讲述了阿米尔返回阿富汗,看到了哈萨尼的儿子索哈伊,以及他与人民在塔利班统治时期生活的艰苦生活。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①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复习预习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行文线索(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作品结构教案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结构的有关知识,掌握一般散文的结构模式
2、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分析作品结构”常见题型
3、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分析作品结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分析作品结构”常见题型
2、帮助学生提高现代文阅读“分析作品结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本课任务。
2、考点研读
①.考纲相关要求
湖南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在“分析综合”类第一点即“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C级
要求: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知识梳理
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指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标题、开头、结尾。
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③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区别
②分析文章结构题型列举
1).把握文章思路题型列举
例1、(教材P153) (2010重庆卷)15.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参考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答题指导】: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个大致的切分,然后进行内容概括。
概括时必须从某一恰当的角度(线索、情感、事件、时空变化等)出发。
表述时最好采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
2).分析文章的局部结构——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组织、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例2:(教材P154-P155)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解题指导】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种种作用了然于心。
常用的结构术语有对比、衬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呼应、抑扬、波澜、过渡、线索、倒叙、插叙、层层深入、突出中心、深化中心、丰富内涵等。
我们还可以结合句段的位置来把握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的句段】:1. 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 为下文埋下伏笔。
【中间的句段】:1. 总结上文;2. 引出下文;3. 承上启下(过渡);4. 为下文埋下伏笔;5. 为下文作铺垫;6.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结尾的句段】:1. 总结全文;2. 点明中心;3.深化中心,升华主题;4.照应开头(或上文),首尾呼应;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尽意无穷。
③结构思路题解题方法规律小结
1).阅读句段本身
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这是做题的第一个环节。
通过阅读,要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的陈述对象是什么,陈述内容是什么,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另外,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2).抓住位置特点
要注意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
3).审清题干要求,掌握答题模式
(1)审题要注意三点:句段位置,答题方向,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2)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模式。
4).防止两种倾向。
(1)答题不具体。
(2)面面俱到。
5、布置课后练习
完成《跟踪演练》P387第一题,P391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