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摘要]“自我意识”概念萌发于普罗泰戈拉经笛卡尔至康德手中形成一个本体论概念。这个思想和理论至今仍然影响并规定着当代主体哲学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笛卡儿、莱布尼茨和休谟在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寻找基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康德对笛卡尔的“我思”和莱布尼兹的“统觉”的批判、继承,阐述了康德“自我意识”的含义,并且分析了这一概念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功能,最后分析了这一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及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自我意识;统觉;我思

我们知道,形而上学在近代受到了休谟怀疑论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他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动摇了经验科学的基础,在知识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康德则坚信我们的确拥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然而,他面临的难题是要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有普遍必然的知识。为了理解康德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分析,我们必须把握其《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识”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直观所予的感性杂多如何被知性的统觉本源综合统一性统摄于“我思”的表象之下而形成客观有效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真正领会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乃至康德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

一、康德“自我意识”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曾说:“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1作为“自我意识”的发端,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7页。

首先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早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2这句话虽包含有相对主义倾向,然而人的问题首先被凸显出来,他认为知识在于人的感觉,于是他把感觉看成知识的来源和判断事物的标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出现,表明了古希腊哲学对象的转移,从研究本原,探索自然,转向探索社会和研究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标志着“自我意识”的萌芽,然而“自我意识”学说的提出应当主要归功于苏格拉底。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根据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3在这里心灵中的原则虽然只是“神谕”,还不具有近代认识论的含义,但这一立场实为康德的“自我意识”开启了先声。

西方哲学发展到中世纪,基督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人类的“自我”之光在上帝中黯然失色了。直至近代,弗兰西斯.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发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时为新时期的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近代欧洲开启了一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争。康德“自我意识”是在以上两派的争论陷入困境的条件下形成的,并且继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关于“自我”的学说。

二、康德对笛卡尔、莱布尼茨的批判及其“自我意识”的含义

我们知道,尽管“自我意识”是康德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甚至康德自认为“统觉原理是人类知识整个范围的最高原理”,但是“我思”和“统觉”这两个如此重要的概念却并不是由康德首先提出。

首先是康德对笛卡尔“我思”的批判和继承。笛卡尔生活在新旧知识交替的时代,他为了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对现有的一切知识采取了普遍怀疑的策略。这些知识包括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观念。笛卡尔认为,思想可以怀疑思想之外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因为思想自身是思想的活动,当思想在怀疑时,思想可以怀疑思想的一切对象和内容,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否则的话怀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3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疑就无法进行,并且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因为思维必有其承担者,由此笛卡尔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我思故我在”,从而找到了其全部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既然是第一原理,那么其他知识都须经过“我思”的审查。知识必须首先对我有意义,是我的理性的产物且得到我的承认,这实际上是说知识是否是真理取决于“自我意识”。接着,笛卡尔通过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完成了两个不同性质对象的关系之间的跳跃,“我思”是单纯的思想原则,“上帝”是实在的终极原因,从思想的第一原则到论证上帝存在的过程建立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过渡。笛卡尔认为从“上帝”这个客观世界的终极原因出发,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确定性就有了保证。然而,笛卡尔囿于“上帝”的观念,使原本先验的、自身能动的“自我意识”退化为一个被动的心灵实体,一个接受和贮存天赋观念的容器。我们知道笛卡尔曾指出:不同的实体有不同的属性,实体的存在要通过它的本质属性来证明。心灵的本质是思想,物质实体的本质是广延,按照上述原则,因为思想和广延没有共同之处,所以心灵和物质就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作用,彼此独立。这样以来,笛卡尔实质上并没能说明人类普遍必然知识的来源和根据。

笛卡尔上述关于“自我意识”的含义是康德所不同意的。因为康德虽然也把“自我意识”作为知识的核心和出发点,但他把“自我意识”当作“统觉”,而不是笛卡尔的灵魂实体,康德强调“统觉”的综合能力,他认为“统觉的统一性原则表达为分析命题,即:所有我的表象都属于自我意识。但是这一分析命题的意义之所以可能,那是因为自我意识的综合能力,只有在自我意识能够把所有我的表象综合为一个统一体的情况下,我才能意识到这些表象。”4在“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这个部分中,他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心理学所陷入的各种幻相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理性心理学的一个前提是灵魂是一种实体,因此是知识的对象。康德指出,当把“实体”的范畴运用于“灵魂”这一理念时,会产生逻辑的悖谬。康德揭示这一悖谬的关键主要体现于如下论证“灵魂是实体”这一三段论的推理之中:

“凡是只能被思考为主词的东西也只能作为主体而实存,因而也就是实体。

现在,一个思维着的存在者仅仅作为本身来看,只能被思考为主词。

所以,它也只能作为一个主体、也就是作为实体而实存。”5

4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5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