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谈书法入门
王羲之行书运笔分析
行书的基本笔法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王羲之学书文言文的翻译
王羲之学书之初,师从卫夫人。
卫夫人,字仲容,东晋著名女书法家,以书艺高妙著称。
羲之随卫夫人学书,潜心钻研,勤学苦练,渐露头角。
卫夫人见羲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遂倾囊相授,传授其书法之精髓。
羲之学书,不拘一格,广泛涉猎。
他不仅学习古人之书,更吸收了当时民间书法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其书法以楷书为主,兼擅草、行、隶、篆各体,各体皆能独树一帜。
王羲之学书,注重字形之美。
他认为:“字如人面,各具神态。
”故在书写时,力求字形端庄、秀丽,笔画流畅、自然。
其楷书笔画圆润,结体严谨,颇具韵味。
草书则放纵自如,笔势连贯,颇具灵动。
行书则介于楷、草之间,既具楷书的端庄,又具草书的流畅,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羲之学书,尤重气韵。
他认为:“书法之道,气韵为先。
”故在书写时,注重气息的运用,使字字生动,跃然纸上。
其书法作品,气息贯通,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王羲之学书,善于借鉴。
他曾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故在学书过程中,广泛汲取前人之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书法技艺。
他先后师从卫夫人、王献之等人,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学书,严谨治学。
他认为:“学书如炼丹,须臾不可懈。
”故在学书过程中,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他不仅勤奋练字,还深入研究书法理论,撰写了《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传世之作。
王羲之学书,注重实践。
他认为:“书如其人,非一日之功。
”故在学书过程中,注重实践,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曾任会稽内史、右将军等职,公务之余,仍笔耕不辍,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
总之,王羲之学书,勤奋好学,博采众长,严谨治学,注重实践。
他的书法作品,字字珠玑,气韵生动,堪称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后世学者,无不以王羲之为楷模,研究其书法技艺,传承其书法精神。
王羲之学书之路,实乃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传奇。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全班交流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 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最后和前人写得几乎 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样欣赏,他 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 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 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 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形容书法好的词语: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
作品欣赏
鸾翔凤翥:翥(zhù),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风格娟秀多姿。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相传晋朝的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 板有三分深。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勾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形容书法酣畅浑厚。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落纸烟云:笔墨落到纸上如同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1)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2)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总结概括
2.小结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 族的文化瑰宝。希望同学们能掌握正确 的习练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写 一手漂亮的字,把汉字艺术传承下去。
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一些名家书法作品图 片带到学校,和同学互相交流。
再见
王羲之草书笔法秘诀
王羲之草书笔法秘诀王羲之,字逸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碑刻家、文学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等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草书最为著名。
王羲之的草书字迹奇丽、洒脱、灵动,备受后人推崇。
下面就来看看王羲之草书笔法秘诀。
一、理解草书的精髓草书是一种书法笔画简单,字形潦草的字体,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杂乱无序的笔画几乎省略了所有的笔顺和结构,却在疏离的随意中折射出书法学的精髓。
通俗地说,草书是讲究骨法、纸垫和墨点。
骨法是指笔画中的弯曲和力度,纸垫是指拍打纸面时墨水的流畅程度,墨点则是指毛笔的描绘风格。
二、进行线条训练草书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文字艺术形式。
因此,要准确传递情感和表达力,良好的笔画和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对于草书作品的笔画和速度进行训练,达到熟练和自如的水平。
训练的重点是在线条的弯曲部分加上劲道,以及诱导毛笔单次水墨的量。
三、选择适合的毛笔对于草书来说,毛笔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因为毛笔的不同特点、弹性和形状会影响到每个笔画的呈现。
笔画需要适当的厚度,颜色浓度和纸面质地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毛笔可以分为羊毫、狼毫和猪鬃毫三种,选择合适的毛笔可以更好地完成草书的笔画任务。
四、控制毛笔的姿势和力度掌握毛笔和笔尖的力度和速度十分重要,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来适应。
适当增加毛笔的力度和速度,使每个笔画的宽度和投影程度不同,具有自然的变化。
在毛笔垫询问,掌握中盘力度的动感,可以运用一种流利、明亮的草密打法。
五、进行反复的排版和涂改草书需要不断涂改和排版,以达到最终的完美效果。
这需要坚持不懈地编辑每个笔画,以及尝试不同的排版和加强方法,仔细关注每一个笔画,反复推敲来达到最优化的草书风格。
王羲之的草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因为他深刻理解草书的精髓和秘诀,并能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之中。
对草书的理解和实践,能够提高一个书法家的水平,帮助掌握书法技艺,更好地展现中国书法的传统魅力。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经典解析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序》,这是一篇关于饮酒赏景的文章,王羲之为其书写了一部书法卷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书法的代表之一。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的经典解析。
一、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柔婉而富有节奏感,尤其是他的笔画变化多样,头尾意韵流畅,似曲非曲的笔势使得每一个字的意象深入人心,印象深刻。
二、笔画结构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无论大小,都极为精细和细致,王羲之精益求精,描绘出了每一个笔画的结构。
首先,他的结体工整、严谨,行笔苍劲;其次,字形端正、秀美,筆勢圓潤、流暢。
他宛若自然之长存的神臂,笔下每个笔画仿如 reality 生活,真实而自然,凸显出书法的魅力。
三、布局韵律
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中,文意渐进递进,适合分段陈述。
王羲之将行文分成了21个纵行,每个纵行中的用笔都十分丰富,用笔的力度在经过仔细调整后,就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的韵律感。
所以,《兰亭序》有着明显的层次和节奏感,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韵律感来分别不同的段落,并更容易理解文意。
四、逸趣自然
王羲之书法作品富有逸趣,个性鲜明,自然而不造作。
他的笔法具有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每一笔用力的轻重节奏明显,让人感觉具有生活气息。
他用笔描绘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展现出古人丰富的感情和才华智慧。
总的来看,《兰亭序》的魅力在于其显著的书法特点,方便、自然、明快,是王羲之笔下书法作品的代表之一,也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和观赏价值的一部分,被誉为“华夏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草书口诀
王羲之草书口诀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上面有点,下面竖右挑,才是三点水旁;空挑却是言:竖画右挑,却是言字旁绵头无左畔:宝盖头音绵,写宝盖头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辵遶阙东边:辵读音绰,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但其区别在于最后横画的长短,长的是知,短的是去;微茫视每安:每和安两个字相类似,要注意两个字区别的地方。
步观牛引足;这一句说的是“步”字的写法: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羞见羊踏田:这一句说的是“羞”字的写法: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六手宜为禀:这一句说的是“禀”字的写法:上写六,连笔下写手〔在我编著的《草诀三字经》为”六手禀〃〕;七红即是袁:这一句说的是“袁”字的写法:上写七,连笔下写红〔《草诀三字经》为”七红袁〃〕;十朱知奉己:这一句说的是“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共用〔《草诀三字经》为”十朱奉〃〕;三口代言宣:这一句说的是“言”字的写法:上写三,下连笔写口〔《草诀三字经》为”三口言〃〕。
左阜贝丁反:这一句说的是左耳旁和背字旁的写法:只要把丁字反写即成;右刀寸点弯:这一句说的是右边刀旁和寸字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曾差头不异:“曾”和“差”字的共同点,即上半部的写法相同;归浸体同观:“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孤殆通相似:“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写法相同右旁一点之差;矛柔总一般:“矛”和“柔”两字只一点之差.采夆身近取:“夆”音逢,“采”和“夆”两个字写法几乎一样,头一样,身体有点不同;熙照眼前看:“熙”和“照”两个字,好好看看,有何不同?不同在上部左边思惠鱼如画:“思”、“惠”、“鱼”有和“画”字相同部分,可大不相同,注意区别;禾乎手似年:“禾”、“乎”、“手”字和“年”字也相似,只有第一二笔相同,后几笔不同;既防吉作古:不要把“吉”字写成“古”字,这两个字的差别在于中部;更慎达为连:写“达”和“连”字要慎重,其中部写法不同.宁乃繁于叔:“宁”字和“叔”字差不了多少,只是写“宁”字第一笔要多一个右钩,似乎繁了一点;侯兮不减詹:写“侯”字不比“詹”字简单,只是一笔成而已;称摄将属倚:“称”、“摄”两字,尽管右边相同,左旁还是有差别;某枣借来旋:“某”和“枣”字借“来”字转变而成;慰赋真难别:“慰”和“赋”这两个字写法几乎一样,但细看还是有差别;朔邦岂易参:“朔”和“邦”字简直是一样写法,能参得透吗?之加心上恶:“恶”字的写法:先写“之”字,下加“心”;兆戴免头龟:“龟”字的写法:上半部为“免”字的上半身,下写“兆”字的下半身;点至堪成急:“急”字的写法:上一点,下加“至”;勾干认是卑:“卑”字的写法:上一横勾,下加“干”;寿宜圭与可:“寿”字的一种写法:上写“圭”字,连笔写“可”字的下半部;齿记止加司:“齿”字的写法:上为“止”,下为“司”。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注释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注释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注释:
1. 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2. 善书:擅长书法。
4. 窃:偷偷地。
5. 秘:秘藏的论书法的书。
6. 蔽:掩盖。
7. 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令,美好。
8. 盈:满。
期(jī)月:一整月。
9. 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
10. 太常:官名。
11. 笔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祝版:祭神的木板。
书圣王羲之的笔法精讲《王羲之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终于等到了
书圣王羲之的笔法精讲《王羲之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终于
等到了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也是儿子,都是流量大V,王羲之的书法造诣被李世民推向了巅峰,赢得书圣的美誉。
今天分享的是王羲之的《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行书,是很多书友喜欢的一种书体,比楷书写的快,比草书更容易认识,老少皆宜。
实用性和书法美学比较完美统一的书体,自古以来很多名家都在行书上造诣更高,王羲之一篇兰亭序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牛逼轰轰的,你说气人不?行书这一块王老板拿捏得死死的。
这本书很多字选用的是《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最能体现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喜欢王大人的书法书友们可以学习一下。
敲黑板:本人持续分享古今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尽量分享完整版高清图片,方便大家临摹学习,更多资源看我以往发布的文章和视频。
学习书法从学习《宗少林实用钢笔字》开始,我们的视频教程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系统并全面的讲解和演示,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
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是我持续分享的动力。
王羲之书法理论
王羲之书法理论王羲之《用笔赋》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
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
辞云:何异人之挺发,精博善而含章。
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骤。
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
飘飘远逝,浴天池而颉顽:翱翔弄翩,凌轻霄而接行。
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
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
藏骨拒筋,含文包质。
没没汨汨,若蒙汜之落银钩;縱耀希希,状扶桑之挂朝口。
或有飘銀驼巧,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
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燄飞凫而上征。
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
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冠而些皆裂,据纯钩而耿耿。
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
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地。
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
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 时行时止,或卧或厥,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
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 功积山丘。
吁蹉秀逸,万代嘉休,显允桝人,于今鲜传。
共六合而俱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王羲之【书论】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敍有侧有斜,或小或人,或长或短。
凡作一字,或类篆籀咸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卞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亳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方,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来说,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来说,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学理论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笔势论十二章》简介《笔势论十二章》《笔势论十二章》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王羲之撰。
载于唐代韦续《墨薮》。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没有标明作者,而是说"不知何代所辑"。
《四库全书》没有指出此文是韦续所辑。
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可能《笔阵图十二章》在初唐已经流传。
《墨薮》原题为《笔阵图十二章》说明此文与《笔阵图》、《题后》有联系,有人分析《题后》有可能是从本文中摘录汇集而成的。
孙过庭认为“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而《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他断定此文绝非出于右军之手。
孙过庭所说的《笔势十章》是否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十二章已无从查考。
《笔势论十二章》是否是王羲之所撰仍值得探讨,但认为是王羲之一派的书论,则无大的争议。
《笔势论十二章》前言《笔势论》"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书法家的故事王羲之200字
书法家的故事王羲之200字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幼爱好书法,刻苦钻研。
据说他每天早晨都会到池塘边练习书法,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技艺。
有一次,他在池塘边的石头上练习书法,写到忘我境地,直到晚上才想起要回家。
他的妻子来找他,发现他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书法造诣仍然很高,但他仍然谦虚地说:“我的书法只是刚刚入门。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王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被众多书法家所临摹,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学书翻译文言文
时值晋室衰微,天下大乱,羲之虽居乱世,却心系书法,欲求书法之真谛。
一日,羲之访友,途中见一老者,执卷于手,羲之观其笔势,心向往之。
及至老者居处,羲之遂请教书法之道。
老者见羲之诚意,遂倾囊相授,言:“书者,心之迹也。
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
欲求书道,必先正心。
”羲之受教,心悦诚服,遂拜老者为师,刻苦研习。
老者教以《兰亭序》之笔法,羲之领悟其中奥妙,遂效法之。
然羲之心中犹有疑虑,恐所学非真,于是遍访名士,以求真谛。
一日,羲之至吴郡,遇一高人,自号“书圣”。
羲之求教于斯,高人观其书法,曰:“君之书法,已有可观之处,然犹未达极致。
吾有一法,可助君精进。
”遂授以《黄庭经》之笔法。
羲之如获至宝,日夜研习,渐觉书法大有长进。
又一日,羲之至会稽山阴,见一石碑,碑上刻有《兰亭序》之全文。
羲之细观碑文,心有所悟,遂以石碑为师,临摹不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羲之书法日臻完善。
然羲之自认为所学尚浅,于是远赴中原,求教于当世书法大家。
至洛阳,遇一老者,自号“墨仙”。
羲之请教于斯,老者观其书法,赞曰:“君之书法,已有化境,然尚有精进之余地。
”遂授以《九成宫醴泉铭》之笔法。
羲之受教,如饮甘露,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归途之中,羲之心中有所感悟,遂作《兰亭序》以记之。
其序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羲之学书,历尽艰辛,然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其所学书法,既有古人之风范,又有自家之特色,遂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后世评曰:“王羲之书法,犹如清泉石上流,自然成趣,宛若天成。
”其书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夫学书之道,犹如登山,路途遥远,艰辛备尝。
然只要心怀坚定,勇往直前,终将抵达峰巅。
王羲之学书,正体现了此理。
其所学书法,不仅传颂千古,更成为后世学书者之楷模。
详解王羲之书法十四种笔法
详解王羲之书法十四种笔法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这里做一下分析。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❶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❷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❸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❹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❺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❻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❼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❽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❾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者。
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❿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⓫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⓬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⓭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⓮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❶藏锋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大,有粗的意思。
或说藏锋的动作大,从笔画中部入笔。
如年字的中竖。
❷侧笔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
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竖画横起,横画竖起。
开始入笔都是侧锋,转入行笔时必用中锋。
❸押笔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押笔是写下一笔之前的连带,从下一画的中部(大概)入笔,即押入。
连带与下一笔的前半部重合。
如“无”字二横与三横的连带,与三横的前部分重合;“贤”字又横的前押。
❹结笔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结,有收束的意思。
撮是聚合,把展开的笔毫收拢回来,笔锋如展笔以前一样尖挺。
如竹一横。
❺憩(qì)笔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憩,有休息的意思。
俟,有大的意思。
意为写字时右下角的笔画象有大的缺失。
缺失多少视笔画长短而定。
关于憩笔,看一下憩流的解释:在海峡、水道、河口或狭窄的港湾内,当涨落潮流交替时,出现短时候近乎停止流动的状态,称为憩流。
王羲之的《笔势论》
王羲之的《笔势论》羲之告子敬曰:“吾察汝書性過人,乃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
略修《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
凡斯字勢,總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其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衆,莫識其源。
懸針垂露之踨,難爲體制;揚波騰氣之迹,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必勿播于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知友。
窮研篆籀,省功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
有意學之者,兩月即見其功;大無性靈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者秘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
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錄。
吾作此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矛肖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斾也、斬斫也;放縱者,快樂也;著筆者,調和也;頭角者,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澁,筆下不滑,不可便休,三行兩行,一度創臨,惟須筆滑,不得計其遍數。
◎啟心章第二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
振動則筋脉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昔宋翼(乃鍾繇弟子)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
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爲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鈎;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然,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龍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言其勇也。
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飛空妙秘,頃刻沈浮,統攝鏗鏘,啟發厥意。
能使昏迷之輩漸覺勝心,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王羲之行书笔法入门教学
王羲之行书笔法入门教学王羲之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传奇人物,他的书法风格独具匠心,被誉为“天下名家”。
他的行书笔法以豪放雄健、奔放自由、柔中带刚著名于世,深受广大爱好者的推崇与追捧。
本文将从基本构造、笔画特点、练习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王羲之行书笔法的入门教学。
一、基本构造王羲之的行书脚型和草书相通,其所谓“广、长、短、折、钩、挂、插、提、掏、梦”是其构造规律,也是个体化的表达。
广:宽度比较大,笔画横向较长,能够增加行书的宽度空间感,同时也更能表现出其雄壮的气势。
长:长度比较长,笔画的上下方向比较大,能够表现出其挺拔、高耸的形态。
短:长度比较短,笔画的上下方向比较小,能够表现出其短小、精悍的特点。
折:笔画带有弧形,是行书中常用的一个特点,能够表现出其疾驰、跃动的姿态。
钩:笔画末梢像钩子一样,是行书中最常用的造型,能够表现出其精炼的形貌。
挂:笔画末梢像悬挂的形状,是行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造型,能够表现出其轻盈、灵动的感觉。
插:笔画中带有倒金钩的形状,是行书中难度较大的造型,能够表现出其遒劲的气势。
提:笔画中带有斜穗之形,能承接前面的笔画,也能使行书的线条更为流畅、连贯。
掏:文字弯曲之处稍稍向外掏出,如故意让一端抖出,是行书中常见的一个造型。
梦:亦称为“柔”,即表现出行书的柔美和婉转之处,也是行书中难度较大的造型。
二、笔画特点王羲之的行书笔画与其他风格迥异,其笔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顺逆交错王羲之的行书中有许多顺逆交错的笔画,在笔画行进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自由奔放,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
2.点画相间点画结合是行书欣赏的重要因素,王羲之的行书中,点画配合得恰当,点画丰富多彩,画面有丰富的变化、气韵生动。
3.起笔重心王羲之的行书的笔画起笔用力分布较为集中,使画面的稳健与力度感更加突出,形成了王羲之行书独有的笔画风格。
4.结构鲜明王羲之的行书笔画结构鲜明,笔画粗细、高低起伏、虚实变化、结构分布等方面均体现出淋漓尽致的艺术意境,是王羲之行书另一项重要的艺术特色。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版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版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第一章:墨色章墨色之章,乃是书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墨色寓意着文字的浓淡、黑白的对比以及文字的质感和层次感。
在书写中,墨色的掌握和运用至关重要。
而王羲之在此章中详细阐述了墨色的运用原则和技巧。
第二章:章法论章法,是指文字的布局和排列方式。
在书写中,章法的恰到好处能够使文字呈现出美感和意境。
王羲之在此章中特别强调了章法的准确性和谐美,以及如何通过章法的运用来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气质。
第三章:激昂疾草论激昂疾草,是指字迹的激越和急促。
这种书写方式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激情和冲动。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笔画的挥洒和节奏感来达到激昂疾草的效果,并且指出了激昂疾草的运用要有度,不能过于随意和粗糙。
第四章:恬淡无华论恬淡无华,是指字迹的简洁和朴素。
这是王羲之非常重视的一种书写风格,他认为恬淡无华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内在修养和境界。
在此章中,王羲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筆势和墨色的运用来表现出恬淡无华的效果,并且强调了书写的过程中要有恬淡无华的心态。
第五章:洒脱遒劲论洒脱遒劲,是指字迹的豪放和有力。
这种书写方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豪情和坚毅。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挥洒的笔势和颤动的力度来表现洒脱遒劲的效果,并且强调了洒脱遒劲要有自然流畅的姿态,不能过分追求线条的生硬和夸张。
第六章:秀挺耐久论秀挺耐久,是指字迹的秀丽和持久。
这种书写方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秀美和细腻。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优美的笔画和方正的结构来表现秀挺耐久的效果,并且强调了秀挺耐久要有稳定中融入变化的笔势。
第七章:坚韧刚硬论坚韧刚硬,是指字迹的坚固和刚毅。
这种书写方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坚强和果断。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厚重的墨色和挺拔的笔势来表现坚韧刚硬的效果,并且强调了坚韧刚硬要有精准和稳定的笔力。
第八章:飘逸灵动论飘逸灵动,是指字迹的灵活和轻盈。
这种书写方式能够展现出作者的自由和灵活。
王羲之在此章中介绍了如何通过笔墨的轻柔和行云流水的笔势来表现飘逸灵动的效果,并且强调了飘逸灵动要有舒展自然的气质,不能过于紧缩和勉强。
王羲之书论四篇
王羲之书论四篇一、王羲之书论简介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后世尊为“书圣”。
他的书论是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书法的用笔、结构、章法、审美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
这四篇书论虽篇幅不长,但蕴含着丰富的书法智慧。
二、四篇书论内容及解析- 主要内容- 强调了书法创作与创作者的心境和精神状态的关系。
例如文中提到“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表明在书写之前,书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心中构思好字的形态等要素。
- 阐述了书法中不同笔画的书写要点,如同军队作战中的不同阵法。
如“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
”这种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笔画应有的形态和力度。
- 学习要点- 学习书法要注重书写前的构思,培养意在笔先的习惯。
- 体会不同笔画的独特美感和书写要求,通过练习来表现出如文中所描述的笔画的力量感和形态美。
- 主要内容- 论及书法的基本笔法,如“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强调了笔法的多样性以及在书写中要达到平正安稳的整体效果。
- 谈到书法的审美,“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这里将心与笔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比喻,指出书写时心境与用笔速度的协调关系。
- 学习要点- 掌握多种笔法的运用,在书写中追求平正安稳的结构布局。
- 理解书法创作中心境与用笔速度的辩证关系,在书写时要达到心手相应的状态。
- 主要内容- 在序言部分阐述了书法学习的重要性和传承性,认为书法可以“记姓名而已。
及乎弱冠,神识沈敏,智虑通审,博哉斯言,足以壮怀,它日遂能兼善诸体,于草最优。
”强调了从小开始学习书法并不断精进的意义。
王羲之对书法的看法
王羲之对书法的看法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书法的看法也是非常有
价值的。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书法的独特见解和深
刻理解。
首先,王羲之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现
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书法应该具有美感和艺术性,而不仅仅是文字的传递工具。
因此,他在书法作品中注重笔墨的运用
和形式的美感,力求将书法艺术发挥到极致。
其次,王羲之认为书法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他认为书法是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他
在书法作品中注重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
到书法艺术中。
此外,王羲之还强调了书法的个性和创新性。
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该具
有个性和创新性,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
他在书法作品中注重个
性的表达和创新的尝试,力求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融入到书法艺术中。
总之,王羲之对书法的看法是非常独特和深刻的。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
艺术形式、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强调了书法的个性和创新性。
他的这些看法不仅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羲之行书基础笔法25项练习
王羲之行书基础笔法25项练习要想学好二王笔法,必须从王羲之作品中的基本笔画开始练习,包括基本笔画衍生出的一些笔法。
没点死磕细抠的功夫,还真写不好。
现总结如下,大家可以根据特点有重点地练习。
(一)横法(1)顺锋横“示”、“再”的上横为顺锋横。
顺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提笔折锋右下;向左回锋收笔。
(2)逆锋横“甚”、“不”二字的横为逆风横。
搭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折锋右下;向左回锋收笔。
(3)下折横“二”、“百”二字的上横为下折横。
顺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稍顿;折笔向左下出锋收笔。
(4)上挑横“未”“来”二字的下横为上挑横:逆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折锋向左上提笔出锋收笔。
(二)竖法(1)悬针竖“平”、“军”二字的中竖为悬针竖。
逆锋起笔;转笔向下中锋行笔;边提边慢慢出锋收笔,力至笔尖。
(2)左上挑竖“同”字左竖与“报”字右竖为左上挑竖。
顺锋起笔;中锋向下行笔;至尽处向左上微微挑起。
(3)右上挑竖“快”字左竖与“取”字右竖为右上挑竖。
逆锋起笔;铺毫向下中锋收笔;至尽处稍停,转笔向右上挑出。
(三)撇法(1)短撇“近”、“白”二字上撇为短撇。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下;顿笔后转笔向左下行;边行边提,快速撇出。
(2)斜撇“次”、“降”二字之撇为出锋斜撇。
顺锋起笔;中锋向左下行;边行边提,渐渐撇出,力至撇尖。
(3)竖撇“月”、“胜”二字之撇为竖撇。
顺锋起笔;中锋下行;快至尽处稍向左行,调整笔锋向左上用力撇出。
(四)捺法(1)平捺“迟”、“莲”二字之捺为平捺。
逆锋起笔;折锋向下微顿,向右下徐徐行笔;顿笔蓄势;乘势向右边行边提笔出锋。
(2)斜捺“奉”、“天”二字之捺为斜捺。
顺锋起笔,与撇尖接;中锋向右下行笔;至尽处稍提,出锋收笔。
(3)带钩捺“塞”、“墓”二字之捺为带钩捺,顺锋起笔;向右中锋行笔;至尽处稍提,转锋向左出锋收笔。
(五)点法(1)斜点“忘”、“信”二字上点为藏锋斜点。
顺锋起笔;向右下稍行;至尽处提笔回锋收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谈书法入门:学篆书
王羲之曾不止一次告诫其子王献之:
勿播于外,缄之秘之。
学篆籀,工省而易成。
—《笔势论十二章》
李世民为此点赞,在他为《晋书》写的《王羲之传》中,历数各家书法之短,唯独赞王羲之曰:“祥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惟王逸少乎!”封建帝王为书家亲撰传论,并如此推崇,这是十分罕见的。
王羲之之所以能光耀百代成为“书圣”,显然也是与他认识到了学练篆书的重要意义,并苦练篆书是分不开的。
学篆多益
1、打基础,益他体
先学篆的理由也很多,历代书法名家都极为重视篆书的学习,从而在书道上取得惊人成就。
清代楷书理论《书法正传》说道:“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籒,篆籒所以为诸体之本。
”“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籒然后结构纯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尽然。
”北宋米芾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座》书有篆籒气象,乃其证也。
”
楷书名家溥心畬说:“书法始于篆隶,次北碑、右军行楷,兼习行草。
“—《人民政协报》1990年7月17日。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说得更为直接和肯定:“余学书从篆、分入手。
”
2、更助于通文识字
“作字者亦须知篆文须知点化来历先后…得其原本,斯不浮也。
”“不知篆籒之理,来处浅俗。
”“古人说:“不识篆而刻印,犹如不识字而作文章,其文章之不通,可想而知矣!”篆刻家尤其要先学篆。
有人身为知识分子,或者还是书法家,却对篆书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常常闹出许多笑话,以致铸成人生大错,悔之不及!是否学篆书?否先学篆书?于一个有志于书法的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十分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3、更好地读通书法史
近人邓王少峰说得更为详尽,他说:“如何学习书法,我的观点与众略有不同。
首先写篆书,最好从两周金文开始。
因为这时的大篆文字已经较为规范了;随后习小篆,再习两京(两汉)隶书,再习楷书、行书;最后学草书,先章草,再小草、大草。
这样大方法花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但最后对形成自己的书风帮助很大。
它不仅能帮助自己练习笔法,而且还能帮助自己读通书法史,学到历史知识。
”(《书法报》2005年9月12日)刘君惠教授生前在与笔者讲论书道时,特别强调要学写篆书,并且“要先写它20年”,以为升登书法殿堂,打好坚实基础。
4、精美耐看,实用性不弱他体
东汉蔡邕在其所作《篆势》一文中赞美篆书道;“处篇籍之首目,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
篆书的装饰性很强,线条圆转流畅,“篆尚婉而通”,很好看。
楷行隶运用较广,但是篆书也不甘示弱。
不单是篆刻艺术的必须,而且在一些庄严场所、高雅家庭,不是也常能欣赏到篆书的优美么?
由此可见:“学书先学篆”的理由是很多的,而且这条道路肯定是可行的。
虽然这些书法大家,并不一定都以篆书称名于世;但完全可以肯定,他们都在篆书中
吸取过可贵的艺术营养;古往今来篆书哺育出了众多的书法大家,光耀史册,功不可没!
总之,学篆书是一定有很大益处,既然有益就该学;既然该学,还是尽早学更好。
那么,篆书难不难学呢?其实最简单。
篆书易学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纵观书法,也正是这样的:古代的篆书不象其后的隶、草、真、行那么复杂,更绝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而是较为简单易学,仅有“点、直、弧、”三者,且用“点”极少,实际常用的不过“直、弧、”二者而已,较“永字八法”,就简单得多!
就其运笔过程来看,也没有明显的提、顿纵向运动,主要是单一的横向运动。
笔画无明显的粗、细变化,不过是一个“提笔中含”而已!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说,篆书“看来是难,其实简单”,“只是一个‘中锋’法而已(《书法艺答问》13页)。
篆书的横平、竖直、体正、对称,有变化而不多,这正好是书法初学者必须学到手而有易于学到手的、极为简易而又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
至今,很多书法老师、培训班都通过“画线条”“打圈圈”的“土方法”来打基础,是为了“短期快速见效”,其实,若想长远进步,还是直接学篆书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