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碳的多样性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的多样性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知识回顾:初中已讲过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两种单质,氧元素有O2、O3两种单质,磷元素有白磷、红磷两种单质。

一种元素组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叫同素异形现象。

1、同素异形体
(1)概念: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2)与同位素的比较:
2、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正四面体结构。

每个碳原子与另外4个C原子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碳原子都以这种方式一直排列,形成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

该方式决定了金刚石的硬度相当大。

(2)石墨:层状结构。

石墨中的碳原子呈片层结构,每一层内碳原子都形成正六边形结构,每个C原子能形成3个正六边形,碳原子一直以这种方式排列,决定了石墨的熔点、沸点相当高,但层与层之间的作用较弱,易被破坏,故石墨的硬度不大。

(3)C60:球形结构,每60个C原子构成一个C60分子,C60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或“富勒烯”。

60个C 原子位于球的表面,呈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排列,C60的式量为720。

总结: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不同,晶体类型也不同,前两个为原子晶体(石墨结构又稍特殊,有时又叫混合晶体),C60为分子晶体。

可知,它们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形成了三种性质不同的碳的同素异形体。

碳元素之所以在自然界有稳定存在的碳单质,主要是因为C原子最外层4个电子,得失电子都不容易,在自然界中能稳定存在,不过,碳元素在自然界中还主要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含碳元素的矿石
大理石或石灰石或方解石(CaCO3)、菱锌矿(ZnCO3)、菱镁矿(MgCO3)、菱铁矿(FeCO3)、白云石(CaMg(CO3)2) 等,这些矿石是自然界中的典型无机物。

自然界中的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以后再专门分析有机物。

下面主要以Na2 CO3、NaHCO3为代表物,分析含碳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2、Na2CO
3、NaHCO3性质
预测一:CaCO3与HCl反应放出CO2,Na2CO3、NaHCO3也应与HCl反应,生成CO2气体。

验证:Na2CO3、NaHCO3分别溶于水配成溶液,然后各取少许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盐酸,两试管均能产生无色无味气体,把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都变浑浊。

结论:Na2CO3、NaHC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CO32-+2H+=H2O+CO2↑,HCO3-+H+=H2O+CO2↑
故用该法可检验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利用上述预测及验证得到Na2CO3、NaHCO3的性质:
(1)Na2CO3、NaHCO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由上述方程可知,1molNa2CO3消耗2molHCl,1molNaHCO3消耗1molHCl。

1molNa2CO3消耗2molHCl,可以理解为1molNa2CO3先消耗1molHCl生成1molNaHCO3,1molNaHCO3再消耗1molHCl生成CO2。

预测二:Na2CO3滴加少量盐酸放不出CO2
实验验证:在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现象为:开始无气泡生成,后来产生气泡,在盐酸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立即产生气泡。

现象分析: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入少量盐酸,开始无气泡,说明先生成NaHCO3,反应为:CO32-+H+=HCO3-,后来产生气泡,反应为:HCO3-+H+=H2O+CO2↑;盐酸中滴入Na2CO3溶液,立即产生气泡,是因为酸的量多,反应为:CO32-+2H+=H2O+CO2↑
结论:①Na2CO3与少量盐酸反应不放出CO2,生成NaHCO3。

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少量)=NaCl
+NaHCO3
②利用Na2CO3与盐酸相互滴加产生的现象不同,可鉴别二者。

预测三:根据CaCO3难溶而Ca(HCO3)2可溶,推测Na2CO3应能与可溶性钙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而NaHCO3不反应。

实验验证:Na2CO3、NaHCO3溶液中分别滴加CaCl2溶液,Na2CO3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NaHCO3溶液中无现象。

结论:Na2CO3与CaCl2生成CaCO3沉淀,NaHCO3与CaCl2不反应。

利用上述预测及验证得到Na2CO3、NaHCO3的性质:
(2)Na2CO3、NaHCO3与可溶性盐的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NO3)2=BaCO3↓+2NaNO3
利用该性质可鉴别Na2CO3、NaHCO3。

预测四:NaHCO3为酸式盐,NaHCO3应能与碱反应生成正盐。

实验验证:在上述NaHCO3、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分析:产生的白色沉淀应为CaCO3,反应原理是HCO3-与OH-结合生成CO32-、H2O,
CO32-与Ca2+生成CaCO3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HCO3-+OH-+Ca2+=CaCO3↓+H2O,该反应相当于在NaHCO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

结论:NaHCO3能与碱反应
利用上述预测及验证得到Na2CO3、NaHCO3的性质:
(3)NaHCO3与可溶性碱的反应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NaHCO3足量)
或NaHCO3+Ca(OH)2=CaCO3↓+NaOH+H2O(NaHCO3少量)
利用NaOH可实现NaHCO3与Na2CO3的转化,即NaHCO3和NaOH反应生成Na3CO3和水。

预测五:Ca(HCO3)2受热可分解为CaCO3;NaHCO3受热也应能分解。

实验验证:取NaHCO3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导气管通入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CO2,试管壁上有水滴出现,证明生成了H2O,反应后的固体溶于水,滴加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NaHCO3变成为Na2CO3。

结论:NaHCO3固体受热可分解。

利用上述预测及验证得到Na2CO3、NaHCO3的性质:
(4)NaHCO3的不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该反应可把NaHCO3固体变为Na2CO3固体,而且该反应在差量计算中经常用到,反应前后用固体质量的差值为NaHCO3生成的H2O、CO2的质量和。

总结:Na2CO3与NaHCO3的相互转化:
二者的相互转化常用于除杂,如除去Na2CO3中的少量NaHCO3,若为固体,可加热,若为溶液,可加入适
量的NaOH,除去NaHCO3中的少量Na2CO3,可往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除了在实验室能进行Na2CO3、NaHCO3的相互转化外,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含碳物质间的转化。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自然中的上述转化使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破坏了上述平衡,出现“温室效应”等问题。

[活动·探究]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
问题:Na2CO3、NaHCO3能相互转化,自然界中也在进行着CaCO3、Ca(HCO3)2之间的相互转化。

实验:澄清石灰水中先通入适量的CO2,观察现象,然后再通入过量CO2,再观察现象,最后加热,再观察。

现象分析:适量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为:Ca(OH)2+CO2=CaCO3↓+H2O。

CO2过量时,浑浊又变澄清,难溶的CaCO3转变为可溶的Ca(HCO3)2,反应为:CaCO3+CO2+H2O=Ca(HCO3)2。

加热后又变浑浊,
反应为:Ca(HCO3)2CaCO3↓+CO2↑+H2O
应用:自然界正是因为发生了上述转化,才形成了溶洞、石笋、石柱等。

岩石中的CaCO3长时间受CO2、H2O的作用转化为可溶性的Ca(HCO3)2,岩石被侵蚀形成溶洞。

溶洞中溶有Ca(HCO3)2的水下滴的过程中,受条件的影响,有些Ca(HCO3)2可分解出CaCO3形成钟乳石等。

CaCO3、Ca(HCO3)2的转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体现,如自来水中含Ca2+、Mg2+,其中Ca2+主要以Ca(HCO3)2的形成存在。

Ca2+、Mg2+含量高的水为硬水,需对硬水进行软化(即降低水中Ca2+、Mg2+的含量),其中一种简易有效的转化方法是把水加热煮沸,即在烧水的过程中Ca(HCO3)2分解得到CaCO3沉淀,故水垢的成分中含CaCO3,这是生活中含碳物质间转化的典型实例,下面再看其他转化。

2、生产和生活中的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交流研讨]: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
原理:碳的化合物还原铁矿石得到Fe单质。

原料:焦炭、铁矿石(Fe2O3或Fe3O4)、石灰石。

反应:
①还原剂的生成:C+O2CO2,CO2+C2CO 。

②Fe2O3被还原:
3Fe2O3+CO2Fe3O4+CO2Fe3O4+CO3FeO+CO2,FeO+CO Fe+CO2
三个反应合并得总反应:Fe2O3+3CO2Fe+3CO2
平时写Fe2O3被还原的方程式就是该总反应方程式。

③辅助反应:SiO2+CaCO3CaSiO3+CO2↑。

该反应可以除去矿石中的SiO2杂质,因SiO2的熔点很高,转化为CaSiO3后熔点降低,从而使SiO2变为CaSiO3炉渣而除去。

总结:C、CO2、CO之间的相互转化
上述转化中涉及到的典型反应有:
(1)C→CO:
2C+O22CO C+H2O(气)CO+H2(工业制水煤气) 2C+SiO2Si+2CO(工业制硅)
(2)C→CO2:C+O2CO2 C+2CuO2Cu+CO2
(3)CO2→C:CO2+2Mg2MgO+C(镁条在CO2中燃烧的反应)
(4)CO→CO2:2CO+O22CO23CO+Fe2O32Fe+3CO2
(5)CO2→CO:CO2+C2CO
【知识展望】
德国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化合物氰酸铵(NH4CNO)合成出了有机化合物尿素(CO(NH2)2),打破了有机化合物是有生命的不能被人工合成的神话,开创了有机合成的先例,以后学习有机化合物,再分析有机化合物这些含碳元素物质的相互转化。

【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5、C;
6、C;
7、C;
8、A中石灰水不变浑浊,B中石灰水变浑浊;2NaHCO3Na2CO3+H2O+CO2↑;
NaHCO3受热易分解,Na2CO3稳定性比Na2CO3强。

9、NaH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10、(1)加热,2NaHCO3Na2CO3+H2O+CO2↑
(2)加适量NaOH 溶液:HCO3-+OH-=CO32-+H2O
例1、在一干燥的试管里放入1g左右的NaHCO3粉末。

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导管的另一端浸入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里(如图)。

(1)给试管中的NaHCO3加热。

观察发生的现象,当从导管口逸出的气体减少时,先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请填写以下内容:
实验现象: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 有关反应:__________
(2)实验探究
①NaHCO3受热分解装置组装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②NaHCO3受热分解完成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3)若1g为Na2CO3、NaHCO3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后,冷却称量试管中固体的质量为0.69g,则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NaHCO3的不稳定性,以及利用此性质进行差量计算。

同时应该能联想到该装置与制O2的装置类似。

答案:(1)实验现象:试管口处有水滴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说明NaHCO3加热分解生成了新物质,即NaHCO3具有不稳定性。

有关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
CO2+Ca(OH)2=CaCO3↓+H2O
(2)实验探究:
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在试管口冷凝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炸裂。

②若先熄灭酒精灯,由于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冷却后气体压强变小,易引起烧杯中的溶液倒吸入试管中。

(3)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了1g-0.69g=0.31g
设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固体减少
2×84 106 1844 62
x 0.31g
x==0.84g
故混合物中的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例2、(1)图瓦卢是由珊瑚形成的岛国。

由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剧增,大量珊瑚礁(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被海水侵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

(2)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

(3)为了控制温室效应。

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方法和设想。

有人根据液态CO2密度大于海水密度的事实,设想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

以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

为使CO2液化,可采用的措施是()。

A、减压、升温
B、增压、升温
C、减压、降温
D、增压、降温
(4)科学家研究发现,用“汽水”(一种能释放CO2的弱酸性溶液)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原因是它能:①加强呼吸作用;②加强光合作用;③改良碱性土壤、调节pH;④加强植物蒸腾作用。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 快速、有效地减缓大气中CO2大量增加的生态学措施是()
A、使用天然气等燃料
B、控制全球人口增长
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
D、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
解析:该题涉及到CO2与CaCO3生成Ca(HCO3)2的转化,同时涉及对温室效应的分析。

答案:(1)CaCO3+CO2+H2O=Ca(HCO3)2
(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生成大量的CO2,超过了自然界调节CO2的能力。

(3)D(4)B(5)C 。

例3、自然界存在的碳酸类铜矿(如孔雀石、石青等)的化学组成为:aCuCO3·bCu(OH)2(a、b正整数,且a≤2,b≤2)。

(1)将孔雀石、石青矿样分别加盐酸至完全溶解,耗用HCl的物质的量与产生CO2物质的量之比:孔雀石为4:1,石青为3∶1。

则它们的化学式为:
孔雀石:________________ 石青:________________
(2)今有一份碳酸盐类铜矿样品,将其等分为A、B两份。

然后,加盐酸使A 样品完全溶解,产生CO23.36L(标准状况),加热B样品使其完全分解,得到20gCuO。

试计算并确定该矿石的化学组成。

解析:本题是以碳酸盐为基础进行的计算,涉及到碳酸盐的重要化学性质:与酸反应放出CO2。

答案:
(1)CuCO3+2HCl=CuCl2+H2O+CO2↑
1mol 2mol 1mol
a 2a a
Cu(OH)2+2HCl=CuCl2+2H2O
1mol2mol
b 2b
孔雀石中,即,整理得:即孔雀石的化学组成为CuCO3·Cu(OH)2
石青中,则,整理得:
即石青的化学组成为2CuCO3·Cu(OH)2
(2)已知n(CO2)=, 故n(CuCO3)=0.15mol
由铜元素原子个数守恒知,0.15molCuCO3加热分解生成0.15molCuO
质量为:0.15mol×80g/mol=12g
故Cu(OH)2受热分解生成的CuO的物质的量为:
即n(Cu(OH)2)=0.1mol,可知矿石中n(CuCO3)=n(Cu(OH)2)=0.15mol∶0.1mol=3∶2
该比例介于孔雀石和石青中间,应为二者的混合物。

即该矿石的化学组成为CuCO3·Cu(OH)2和2CuCO3·Cu(OH)2的混合物。

【参考练习】
1、当今化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的C60,它可以看成金刚石的()
A、同素异形体
B、同分异构体
C、同位素
D、同系物
2、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
A、有放射性
B、易燃、易爆
C、能导电
D、有剧毒
3、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A、50%
B、75%
C、92.7%
D、100%
4、把下列物质分别滴入盐酸,会产生相同气体的是()
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锅垢;④贝壳;⑤蛋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全部
5、用足量CO还原48.0g 某种氧化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60.0g沉淀则该氧化物为()
A、FeO
B、Fe2O3
C、CuO
D、Cu2O
6、将空气与CO2按5∶1体积比混合,跟足量的赤热焦炭充分反应后,若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同,则在所得气体中,CO的体积分数为(假设空气中氮气、氧气的体积比为4∶1,其他成分可忽略不计) ()
A、29%
B、43%
C、50%
D、100%
7、纯碱和小苏打是厨房中两种常见的用品,它们都是白色固体。

下列区分这两种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分别用炒锅加热两种样品,全部分解挥发,没有残留物的是小苏打。

B、用洁净铁丝蘸取两种样品在火焰上灼烧,使火焰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的是小苏打。

C、用两只小玻璃杯,分别加入少量的两种样品,再加入等量的食醋,产生气泡快的是小苏打。

D、先将两种样品配制成溶液,分别加入石灰水,无白色沉淀生成的是小苏打。

8、如下图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后,在烧杯A、B中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此实验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

9、在两支试管中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如图所示)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则放出CO2的速度_______较快,两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

10、(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写出化学方程式。

(2)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写出离子方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