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苏轼论文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的《摸鱼儿雁丘词》是一首经典之作,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映射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思念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这首词进行赏析,并解读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词牵扯着一个田园情怀。
作者以描写鱼儿游动的场景来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如诗中“摸鱼儿,玉纤桨乱弦前.”,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词中出现的雁丘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而雁丘又是苏轼的墓所。
苏轼以雁丘自指,表达了对家乡、对故园的深深思念之情。
词中对乡愁的描写也极富感情。
词中表现了诗人对乡愁的思念之情,如诗中“落日人应怨霜时。
更长天久,深院一风新.”,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对家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故土、对家园的深厚感情。
词中的意境也十分悠远深厚。
苏轼的用典十分精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又能抒发内心的柔情。
如“颓阳露草,扫新园,淡妆慵懒早秋”,表现出了一种柔情似水的氛围,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整首词的意境清新脱俗,如同行走在一片秋日的乡野之中,使人心旷神怡。
苏轼的《摸鱼儿雁丘词》还体现了他的治世思想。
虽然此词不象《六州夜泊》《水调歌头》那样叙述诗人在途中奔波的孤寂,却从捕鱼或放雁所产生的孤寂神怡之情抒写了当时政局混乱下的饱含哀愤却又不流露出来的怨怀。
像这样“明月有开怀处,满江春难表”。
这一句是隐射不言明的,而作者没有明言,但从这层意思上是应该为《摸鱼儿雁丘词》设想的。
在当时,南院仕宦,大有宦达之望,朝廷之上却有士大夫任用之难,以及肃宪台恪守庐山更无不带着伤心的愤怒。
此时的宋轼只有感慨,发表自己的政治评论了。
苏轼的《摸鱼儿雁丘词》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品位,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和乡愁的描写,展现出了诗人的柔情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对社会苦难的关怀和呼吁。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论文成绩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姓名乔丽红学号311061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指导教师学习中心目录一、论文摘要 (3)二、正文 (4)1、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4)(1)苏轼生平简介 (4)(2)苏轼诗词简介 (5)2、“人生如梦”对苏轼的影响 (6)(1)仕途之坎坷 (6)(2)人生之无常 (7)3、苏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9)(1)苏轼的词作 (9)(2)苏轼的诗作 (9)(3)苏轼的散文 (10)(4)苏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10)4、多种因素形成苏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1)5、小结 (12)三、参考文献 (13)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14)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15)论文摘要【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③,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使宋词得以发展成为它至今的形态。
从宋词的演变中不难发现,苏轼的贡献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人,他与任何朝代的文人相比都十分非凡。
他的诗文高度充分地体现了宋词的精髓,也深刻影响了宋词的发展。
宋词时期是宋朝文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也启动了古典诗词的新潮流,苏轼被誉为“诗仙”,他的词兼具文采和抒情,使宋词的魅力得以完美的体现,特别是“玉台新筝”和“定风波”等作品,更突显了他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性。
苏轼也在宋词技巧和构思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继承了前朝诗词式样,又在抒情上有所创新,推崇“超尘”及“清新”,追求自然、自由、优美之意,增添了宋词的品位。
另外,他也有很多古朴而又自然的词句,并运用它们贴切地表达了不同的情思,它们对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王维诗学”,他强调诗作要简洁,主题要淡,理念要清新,不做过分装饰,反对过分浮华和修辞之词。
这些理论对宋词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苏轼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词牌、技巧和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词的审美价值之上。
他的词经常穿插自然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大自
然的无限憧憬,他把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景色综合到诗中,从而把宋词的抒情性推向极致。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发展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以其独到的眼光着墨宋词的词牌、技巧、理论以及审美价值,丰富了宋词中的抒情性,使宋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
苏轼词风格分析论文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注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
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
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
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
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是宋元以来宋词发展变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宋词为人们所熟知。
苏轼不仅深厚地掌握了宋词传统,而且拥有非凡的创作才能,使宋代宋词达到了顶峰的发展。
在宋词发展变革中,苏轼的贡献无可超越。
苏轼的词作家多,但词能力却不仅在于创作数量,而在于质量。
他取法传统,又突破传统,有自己的独特性格。
他的词中有理有智,融温情与才思,有传统的诗意,又兼有他自己创造的新颖,把古代宋词的“抒情”和“写实”融合在一起,将宋词推向高潮。
在视觉表现上,苏轼的词相当通俗,很容易被人理解,他擅长用精辟活泼的形象概括体现宋词主题,语言优美富有情趣,蕴含深刻的文学智慧,使得宋词具有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底蕴。
苏轼受到唐宋词人传统的启发,使宋词的文学意蕴及审美概念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的词作把唐五代流派和宋代新派的艺术特征融合在一起,使宋词以自身的独特文化属性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派。
苏轼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也是宋词发展变革的标志性人物。
从社会背景到诗人情思,苏轼都关注到了宋词发展变革中实质性的问题,受到了当时宋人的普遍喜爱,带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进。
苏轼的词作更是让宋词发展变革的得以成功。
苏轼对宋词的创作深刻地影响了宋词的发展,他的词作把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不论是抒情还是写实,都有苏轼特有的艺
术精髓,穿越历史时空,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总之,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提升了宋词的艺术水准,而且像神秘老人一样推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行,使宋词发展及其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宋词选读论文——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蝶恋花》比较
苏轼的《江城子》与纳兰性德的《蝶恋花》比较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严格意义上讲它归属于爱情题材。
悼亡应该是对死者的哀痛伤怀之意。
直到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词人自身的感伤,悼亡这一主题就变为思念亡妻的专利。
而真正意义上的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他对悼亡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清初,纳兰性德写下多首悼念亡妻的词作,“哀感顽艳”,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成为文学史上写作悼亡词最多的作家,并使悼亡诗词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苏轼成长于北宋中叶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青少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他还关心时政,希望能够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但是命运对他似乎十分不公,爱妻王弗去世后,苏轼开始饱尝人世艰辛,继遭丧父之痛,又被贬谪流放,辗转颠沛,正如他自己所言:人生恰如风中飞蓬,雪泥鸿爪。
再看纳兰,生于康乾盛世的太平年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他又出身豪门,从小锦衣玉食,自身才华出众,文武双全,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封为御前一等侍卫。
苏轼与纳兰性德生活年代相距甚远,两人都以悼亡入词,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的态度的不同,词中体现的情感和词的写作风格还是有所差异的。
本文通过对他们悼亡词作的分析,进一步阐释造成两者创作风格迥异的原因。
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正月二十日,即亡妻去世十年之际,苏轼在密州因夜梦见亡妻,遂写下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朝故去,十年相思。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似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
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文学论文
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目录一、绪论 (2)(一)引言 (2)(二)研究目的 (2)(三)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二、苏轼文学介绍 (2)(一)苏轼简介 (2)(二)苏轼文学成就 (2)(三)苏轼词的介绍 (3)(四)苏轼词分类之爱国 (3)(五)苏轼词之田园类 (4)(六)苏轼词之创新类 (4)三、苏轼词对北宋的影响 (4)(一)苏轼词评价 (4)(二)苏轼豪放词的创新实践 (4)(四) 苏轼词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5)四、总结苏轼词的创作 (6)五、研究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一、绪论(一)引言在三百余年的两宋文坛上,最为成功、最有创造性、最蔚成风气、也最能表现人们的真实感情生活的,就莫过于词了。
词到了宋代,是如娇花放蕊、丽日中天,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
当后人说到宋代的词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苏轼,苏轼在词上的创作成就超过了其在散文和诗歌的成就,他继柳永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其对北宋的词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研究目的通过简单的采访,我们发现大家对苏轼,对豪放派的了解甚少。
有些同学甚至连苏轼创立的“豪放派”闻所未闻。
正因为这样,我们小组一致认为应该对“苏轼词对北宋豪放派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也加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研究苏轼的词,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北宋文化的一种透视。
宋代有两大别派,既从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婉约派。
苏轼开创了豪放派。
历史千秋万代,每个朝代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民族文化,追寻文化的精髓,无疑是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即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又充实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并且,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更是与高考接轨的,享受的同时又有收获。
在学校的书本上,我们只学到了苏轼词的毫毛。
我们渴望更深入的了解他,体会当时他描写诗时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关于苏轼作文600字9篇
关于苏轼作文600字9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作文600字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作文600字篇1苏轼,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的诗人。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旷世奇才”,他是文学家、哲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美食家。
但他的崇高、他的闪耀远远不止这些能定义。
才情才情,有情才有才,我被他的情感所打动;被他的执着打动;被他的哲思打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因卷入政治纠纷,被贬入黄州,带着一个小小的官职,带着沉重的罪名。
那是秋天的赤壁,他与他的一叶小舟飘荡在江面上。
江面是“万顷茫然”他的心是“茫然万顷”,他只能喝酒,带着他的惆怅,在茫茫的江面上漂浮着。
但他是苏轼,此刻他不仅茫然饮醉。
酒愈下肚,他的心愈“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意正兴,敲击着船舷而唱歌,唱“美人”,唱的是他心中美好而思而不得的事物呀!他多么想为国尽忠,即使他被垢陷,被他的君上贬到了这个山水荒凉的地方,但他心怀天国家,心怀天下,他无法释怀理想啊!此刻心中苦闷,仿佛听见了飘渺的洞箫声,箫声凄苦,似他心声。
他又想到了天地之大而自己生命渺小,想到曹操,“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是啊,宇宙浩瀚,想曹操当年多么意气风发,而如今又在哪里呢?而他自己,只得“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只因为世所困!他就像一阵疾风,猛烈而跌宕。
他在中秋月圆之夜酩酊大醉,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我看见一个孤独凌乱的老者,他此夜必定满怀伤情,但连与家人团圆都不能,只能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就在此刻,他一鼓作气,起身拭泪,排遣一切压抑他的黑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实在为他心疼,他在寒风中一次一次茫然,在黑夜中一次一次难眠,但总有一个意志支使他昂然起立,一整心绪。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宋词《摸鱼儿雁丘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心情的词。
该词以描写雁丘游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时光的怀念之情,并通过对游人的观察,展现了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摸鱼儿雁丘词》以“雁丘游人欲去时”作为开头,将一幅熙熙攘攘的游人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通过对游人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于游玩的向往和追逐,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社会繁华的场景。
接着,词中的“摸鱼儿别是人间”句,将人们对于逍遥自在的向往进行了具体展示。
摸鱼儿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寓意着释放心情和疏导情绪。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和纯真岁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感受。
这种对逍遥自在的诗意追寻,使得词中的雁丘成为心灵的归宿。
随后,作者以“碧山无限欢游处”一句,继续揭示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变迁的思考和感叹。
句中的“碧山”象征着美好和欢乐,但是又以“无限”修饰,表现了景物易变的无常和不可复制。
作者通过这两句诗,展示了他对逝去的青春岁月和无法复制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古调虽多使人悲”一句,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和人事易变的悲伤之情。
古调与古时的抒发情感的音乐和诗歌有关,通过这句诗,作者暗示了人们的情感和时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是古调如此多种多样,仍然让人产生悲伤之情。
通过对《摸鱼儿雁丘词》的分析与赏析,不难发现,词中对于逝去的青春和回忆的怀念是这首词的核心主题。
词人通过描绘雁丘游人,对逍遥自在与纯真岁月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美好年华的感伤和怀念。
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思考,也为词增添了一丝悲凉之感。
这首词以其深情浪漫的表达方式,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摸鱼儿雁丘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情绵绵的抒发方式,被誉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通过对青春和岁月流逝的思考和怀念,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和逝去的青春岁月,引发了读者共鸣。
它以其纯粹的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带给人深深的感慨和思考。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论文
浅析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的一代旷世奇才,他的诗、文、词均有较高造诣。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更是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他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大大拓展了宋词的范围,提高了宋词的表现力和意境,使词从音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更便于抒情写志的独立的新诗体。
词本是贵族、官吏喝酒宴饮时唱的歌,内容狭窄。
后来柳永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但在内容方面,还是只限于男女爱情相思、羁旅行役等。
苏轼词一出现,才扭转了百余年来“诗庄词媚”的传统,冲破“词必香软”樊篱。
他把自己的胸襟怀抱、哲学思想、历史古今的议论全写入词中,是以后的词人幡然醒悟,发现词不只写儿女相思的,大凡是思想议论、人生、感情等内容均可入词,开了宋朝词坛的一代新风。
早在青年时,苏轼的文学、思想见解即不平凡。
仁宗嘉佑二年,苏轼进士及第,以其卓尔不群的才华名震京师。
神宗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人弹劾苏轼作诗毁谤朝廷,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被招回京,因对新法主张兼用所长,又遭旧党排挤,再次被贬。
后哲宗亲政,苏轼又遭贬谪到荒蛮的海南。
直至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江苏常州。
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的文人。
他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几起几落。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被贬,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词人。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界,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尽管还以儒家忠义思想自勉,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外儒内佛,从而形成了他极富魅力的人格特点,即在于他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随缘自适、淡薄超逸的个性,而这一切感悟,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诗、词、文的创作中,尤在词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苏轼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苏轼及其豪放词鉴赏【摘要】苏轼,即苏东坡,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代表作风格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因如此,宋后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
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了。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一系列豪放词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刘辰翁就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词作是比较丰富的,据统计现存三百四十多首。
苏词风格多样,既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
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我以为,苏轼的纯豪放词的代表作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而非那首公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且看他早期的这首江城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宋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其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反映了他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苏轼的词作中入手,探讨他的人生哲学。
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洞察力。
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贯穿于他的词作之中,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表现了他对时间流逝、生命如梦的深切感受。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视,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也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不断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反思,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珍惜时间,珍惜生活中的点滴。
苏轼的词作中蕴含着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情世态的感慨。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纷扰,表现出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情世态的感慨。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性的揭示和对于人情世态的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表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情世态的感慨。
这种对人性和人情的理解也构成了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苏轼的词作中反映了他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
他所表现出的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表现了他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这种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也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苏轼的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反映了他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苏轼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的人生哲学,感受他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这些都构成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以及独特的生活观。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文学批评家。
他的诗词以豪放自如而清丽脱俗,大气磅礴而细腻婉约,展示了他博大深厚的人生哲学。
本文将通过宋词中的精彩语句,来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在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
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自然力量的钦佩。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也反映在他的人生态度之中,即顺应自然,顺应规律,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的起起落落。
这种“随遇而安”的人生观,也是苏轼淡泊名利,豁达从容的表现。
苏轼深谙人生百态,对人生中的痛苦与悲欢有着深刻的洞察。
在《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孟浩然》中,苏轼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他明白人生的无常,深知时运不济时,不如顺应命运,不放过每一个眼前的美好。
他在词中多次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这种对逝去岁月的感伤,也让他更加珍惜眼前人生的美好,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与坦然。
苏轼的人生哲学还表现在对情感的抒发上。
他的词中,多表达了对爱情、友情、乡情的深切眷恋与感伤。
在《江神子·恨别》中,他写道:“多少销魂,嫁与金玉争时运。
恨今日,识尽下方人”.苏轼对于爱情的诠释,不仅是一种感伤与眷恋,更是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真情的珍重。
他以执着的情感,铸就了词中的精彩绝唱,也以真挚的情感感动了后人。
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情感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只有心怀真情,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
苏轼深知人生的无常,对于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有着独到的看法。
他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已觉不多情,来时犹恶酒盏平生”.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人生中困苦遭遇的坦然接受。
苏轼深知人生中充满了无奈与难以预料的遭遇,在他的词中,表现了一种豁达与淡然的心态。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高考议论文作文人物素材之苏轼
高考议论文作文人物素材之苏轼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苏轼是很多考生写高考议论文作文时常用的素材之一。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我们今天学习的重要素材。
首先,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深受唐诗宋词的影响,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的诗词多为抒发情感、描写自然和祖国风景的,表现出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既表现了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又表达了他对爱国精神、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这样的文学精神和风范,值得我们在今天的文学学习中去领悟和借鉴。
其次,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苏轼的书法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他的字体独具特色,气势宏伟,非常有气魄。
他的绘画风格则多为写意,不拘泥于形式,尤其精于山水画。
他的画风自由奔放,富有想象力和创意,充满了生命和动力。
他的书法和绘画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艺术精神和技巧。
最后,苏轼的思想和政治观点也是我们可以思考和借鉴的。
苏轼的思想开放、多元,他重视人性、追求自由、尊重个性,主张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思想。
他在政治上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对民主政治的推崇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对我们在今天的政治学习和思考也有着启迪作用。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书法、绘画以及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素材。
在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苏轼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朱德才(一)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水调歌头[论文]
《水调歌头摘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宋词《水调歌头》及英译本进行功能语篇分析,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并为英译古代文化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功能语篇分析古诗翻译本词是苏轼醉后抒情,怀念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本文以宋词《水调歌头》(以下简称宋词)及收集到的许渊冲、龚敬浩、林语堂和舒曼华四人译本为例,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框架,分别进行分析,改变之前从文学角度赏析英译诗,尝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古诗及译本,并探讨功能语法对翻译的启示。
便于分析,本文把全诗按复合句划分为八句话。
一、逻辑-语义关系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两个或更多的小句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更大的单位被称为小句复合体。
小句间有两种关系:相互依赖和逻辑语义关系。
后者包括扩展和投射。
扩展是指一个小句对另一个小句的意义作补充、说明,由三类语义关系体现:详述、延伸、增强。
而投射主要指传统语法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通过对译文分析,我们发现宋词及四种译文在逻辑语义关系上基本趋于一致。
主要体现在扩展延伸、扩展增强和投射言辞。
但在译文中处理上,稍有区别。
例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小句复合体),几位译者译法不同。
许译和gong译运用状语将其译为一句,朱译将其拆成两句。
只有林译无论在形式还是意义上均接近于宋词,形神兼备的传达了宋词的神韵。
再看小句1,此句是投射句,问是言语过程,天是受话者,把酒是环境成分,而说话者则没有出现。
四种译文对环境成分的处理基本一致,两个用介词with,两个用holding,可以看出译者均对此给予重视,因为环境成分指明了作者是借酒消愁,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烘托了诗人的内心情怀。
此外,原词以问句开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情怀,并且给人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苏轼篇1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浅谈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苏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院系:国际商学院
年级:2011级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9班
姓名:韩欣蚊
学号:
摘要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创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用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深刻的体现了苏轼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豪放派文学地位
前言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
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1.1《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原文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的情感特征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苏问她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本词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纵观全词,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1.3《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的艺术特点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其中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其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纵观全词,本词带有明显的苏轼风格,虽然不是豪放派的代表,但其,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的特点也敲好体现了苏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
2 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1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
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
其次是将诗词视为文学体式上的殊途同归,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入词。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念奴娇》艺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的壮观。
总而言之,“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
二、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
苏轼的词在密州时期有重大发展,初步形成了豪放词风。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就是代表作品。
苏轼的上述词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展现了这些独特秀丽的风格。
豪放之外更扩散和兼容了浪漫主义的手法。
给词以新鲜的生命力和源头活水。
苏轼的其他种种形态的豪放词不一而足,都汪洋恣肆,尽显了豪放派词人的魅力和格调的大手笔。
从而一新天下的耳目,辽阔了宋代词人狭窄壅塞局促的生活圈子和场所。
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
苏轼作为有宋一代豪放词的首倡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苏轼的影
响都是卓越无比的其创世纪的影响给了后世的文人以豪迈倜傥的风范。
三、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
苏轼填词有不协音律之作,并因此为李清照等所诟病。
他并不是不懂音律词格,而是为文字内容所随之。
正是他的这种做法,使宋词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一步,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庸而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独立诗体,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苏轼在唐宋词史上的地位
正是由于苏词的深远影响,是苏轼在唐宋词史乃至整个宋代文坛上都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
一、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诗、宋文、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在他身上,也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二、苏诗是北宋诗坛的一座丰碑,直接影响了有宋一代的诗歌面貌;金代奉苏诗为楷模,产生了所谓的“苏诗运动”;苏诗还对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宗宋派有重要的启迪。
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一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范,苏词首开豪放词风,使宋词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型,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其影响还一直波及到清代的阳羡词派。
三、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他们在创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
综上所述,苏轼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贡献。
他扩大了词境,改变了词风,开创了词作的新阶段,特别是开创了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而自成一家的豪放词,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而影响了以后许多词人的创作。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堪称我国词坛上一颗光照千秋的巨星。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也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参考文献
[1]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5(1).
[2]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06(5).
[3]洪亮.《放逐与回归--苏东坡及其同时代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01(11).
[4]林语堂.《苏东坡传》.群言出版社,2009,04(1).
[5]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10(15).
[6]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