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赏识教育”的激励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赏识教育”的激励功能
长期以来,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经常使用激励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的教育功能,是对学生激发鼓励,促其奋发志气,努力进取。激励方式多种多样,有表扬式、说理式、安慰式等等,批评式、惩罚式也是激励。但这些激励方式,在教育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效果却迥然不同,尤其夸大的表扬、严厉的批评、过重的惩罚等,往往产生逆效应,对少数学生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笔者思考了“教育爱”这一本质问题,从各类学生身上发现长处,赏识他们带个性的优点,从而肯定了他们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进取精神。
赏识,是激励的艺术手段,是认识他人的优点、才能或价值,并予以尊重或赞扬的重要方式。赏识具有激励功能,从行为论意义上说,赏识具有持续行为的内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持续能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从教育论观点上说,赏识是一种教师期望,能使学生充满信心,产生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从而达到教师的期望效应;从人的认识发展矛盾观点上说,赏识这一外因条件,激活了学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推动了学生的变化发展。因此,在“教育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下、在“教育爱”的教育原则下,应当使赏识成为广泛推行、积极实施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教师在“教育爱”的情感下,对学生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从而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迸发出奋发求进的决心和力量。
近几年,有些教师为转化差生,努力挖掘这部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了赏识的激励功能。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也积极地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长处,鼓励发扬优点,指导克服缺点,而且把赏识视为教育观念,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要使“赏识教育”成为贯串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促进集体转优的有效途径,就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一、渗透“教育爱”原则
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教育爱”,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基础性条件。教师有了深厚的“教育爱”,才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才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随之师生间产生了尊师爱生、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亲近关系。没有这种亲近关系,教师就会自发产生对部分学生态度冷漠、动辄严厉叱责,甚至残酷惩罚,反而使这些学生滋生敌视心理和对抗行为。笔者对不听话的差生,总是恨铁不成钢,因此往往严厉批评他们,甚至经常找茬罚他们面贴黑板立正听课,以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除去劣习好好学习。但丝毫未使他们得到转化,反而加剧了敌对情绪。近年来,笔者接受了教育心理学和差生转化理论的学习,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工作,改变了观念和工作方式,但最根本的是能出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细心地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长处,进行赏识性的激励。这部分学生转变了,班级集体转优了。这个教育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学生的转化,来自教师对学生深厚的“教育爱”,进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亲近的师生关系,增强了教育力量和教育信度,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奋
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二、面向全体原则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专门挖掘差生的赏识因素激励他们转化,教师必须赏识优生的闪光之处,以教育全体。每一个优秀学生总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教师不能偏爱护短而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外显特点和心理状态,真诚施教。对他们“好心办坏事”之类的事,即使影响很坏的大事,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判。
有些教师,总是热衷于赏识优生,想以优生为榜样,激励差生。我们认为,赏识教育的激励功能,不仅仅作用于某一学生个体上,其效应往往能影响整个班级的学生。赏识优生、赏识差生,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成功地赏识一名差生,能震动整个班级,会使更多的差生看到自身的希望。
因此,既要赏识优生,又要更多的赏识差生,做到教育面向全体,好生更好,差生转好,使全班学生都朝着好的方向转化,从而达到班级的集体转优。
三、即时具体原则
学习心理学十分强调程序学习中的“即时确认”原则。我们强调“赏识教育”的即时性,就是强调赏识的方式同学生的心理反应、心理作用合拍的必要性。语文朗读教学时,某一学生普通话标准、感情丰富,但读错了一些字;教学练习训练时,某一学生上黑板解题,做对了前四步,但结果错了;一名学生主动帮助另一位学生复习到夜里十一点,第二天上课打瞌睡。如果,教师当时立即指出或
批评了他们各自的不足或错误,几天后表扬朗读学生普通话的准确和感情的丰富,才肯定学生解题前四步的正确,才赞扬那位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那么,这些赏识语就起不到即时效果,岂不“事倍功半”?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或许已经淡忘,即使没有忘记,但当事学生那时的良好感觉和振奋情绪也已消失了,这种赏识教育的激励功能也只能是低效应。
赏识教育要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就应该对具体事实、或具体事实中可点可圈之处,进行赏识性的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本人知道由于什么得到赏识,自己在何处做得好、做得出色。那些空洞抽象的“很好”之类的赏识语,学生虽也能为之振奋,但这种振奋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其激励功能不会产生持续效应,更不会起到以此激励全体的作用。
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使赏识真正成为“赏识教育”,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就必须遵循上述三项原则。笔者对实施“赏识教育”,虽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绩,但总觉得还有不少问题要作进一步地研究和改进。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望专家同行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