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合集下载

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要素。

2.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需要克服的困难。

三、教学过程导入:(约5分钟)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和谐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引导:(约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肯定。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和谐社会的内涵,例如:社会公平正义、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社会秩序稳定等。

知识讲解:(约15分钟)1. 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解释每一项原则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通过讲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如公平正义、繁荣稳定、民主法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等,使学生了解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重点。

3. 构建和谐社会的困难和挑战介绍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如社会矛盾、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案例分析:(约20分钟)通过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困难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要求学生分析每个案例,在小组内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讨论总结:(约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总结案例分析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

拓展延伸:(约10分钟)请学生自行搜索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案例,与课上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对比其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和教训。

四、作业布置以小组为单位,从自身身边出发,讨论并提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做法,并在下节课进行汇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对和谐社会的概念和构建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拓展延伸,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提高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认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学会与人为善,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二、教学内容1. 和谐社会的定义与内涵2. 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现状3. 青少年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和谐社会的概念、内涵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和谐社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分析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现状。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少年如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分享各自的观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和谐社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家庭成员、同学、社区居民等,通过情景模拟展示和谐相处的画面。

2.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社会公益项目设计,如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3. 社区探访:组织学生访问社区老人、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意识。

七、教学评价1.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后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效果。

3. 角色扮演展示: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沟通技巧、理解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指导。

2. 案例资料:选取涉及和谐社会的真实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培养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案设计

培养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培养良好家风,构建和谐社会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了解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掌握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4. 知道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 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 良好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4. 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来引入课程,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

例如,图片是一张家庭合影,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你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你能从这张照片中想到什么?2. 学习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5分钟)通过举例子讲解家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家风,以及家风是如何形成的。

3. 讲解良好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0分钟)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故事来让学生理解家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讲一个成年人从小在一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长大,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职业人士的故事。

或者讲一个犯了错误却受到家人认可和支持的人后来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社会工作者的故事。

4. 学习培养良好家风的方法和技巧(3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培养良好家风,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5. 探讨良好家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3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良好家风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汇报自己的结论。

6. 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问他们今天学习到的东西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讨论。

2. 学生的理解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看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的表现,是否有创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主讲人:胡博主讲时间:2007年3月12日上午第二节授课地点:高2007级21班授课对象:高2007级21班全体学生上课指导:华蓥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及学校领导和高中部分政治教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目标、举措,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因、目标、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

“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

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二、对过去高考与此热点的关系及展望2007年高考2005年政治高考(上海高考题)是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论述题出现;200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热点问题,2007年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7年高考政治与此热点命题预测:以解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问题,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上学难问题,以住房问题,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问题等热点为背景来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课《构建和谐社会》(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构建和谐社会》一、导入新课(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义马市在近些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提问)这个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使人们走上了小康之路。

二、走进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1)“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总体小康〈展示“小康”一词的由来〉表现{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思考)〈1.〉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存在哪些问题呢?(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2〉.根据这些问题概括出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师归纳)现在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低水平——总量已达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不全面——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教学设计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设计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重大问题,并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1)、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内容,从而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这一治国方略(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增加主人翁责任感,勇于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立志为主国发展作贡献。

2、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的能力。

3、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提问、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认为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们幸福吗?现在让你去桃花源生活你去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看,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桃花源里的生活是幸福的,但自己并不愿意生活在那里,因为那个地方缺乏现代气息,现代的青年人没法儿在那生活。

同学们的想法我能理解,毕竟你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更能吸引你们。

现在我再给你们介绍一个地方,这就是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请同学们看看介绍华西村的视频,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你愿不愿意做一个华西人,为什么?”[视频]: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纪实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发言的同学都愿意做一个华西人,没有发言的同学愿意做华西人的请举手,同学们都愿意做一个华西人,我也和你们大家一样有相同的想法。

因为在华西村真正做到了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人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是桃花源人所不能比的。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教案标题:构建和谐社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和谐社会?我们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2. 理解和谐社会(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理解,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3.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包括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经济发展等方面。

- 通过案例分析或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好处和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例如政府官员、企业家、教师、学生、家长等,讨论如何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学生讨论并列出每个角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 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价值观(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调查: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困、校园暴力等,收集相关信息并提出解决方案。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和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6. 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或问题,通过讨论和协商找到解决方案。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讨论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法。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你在今天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你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调查和问题解决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专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设计教师:孙丽教学年级:高中三年级课题名称: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教材版本:人教版授课时间:45分钟(一)学生分析:高三学生在复习完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也就是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关注民生的原因、表现、举措,积极参与到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关注民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关注民生的原因、表现、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时政讲座(综合课)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温家宝总理2月28日在线交流中,说“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们对今后五年的最主要的考虑”。

教师设问:我国政府让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好,体现了我国政府什么样的理念?学生回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讲授课程: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板书)课堂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发生了哪些可喜可贺的变化?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这些成绩让我们兴愤,让人们为之骄傲。

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的。

坚持全面的观点,我们肯定成绩同时,也应正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当今中国还有哪些不和谐的地方?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事实它就在我们身边,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从心底里呐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背景资料: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和谐社会教案

和谐社会教案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第一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2、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3、掌握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目标:加深学生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理解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增强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自觉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难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描绘你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有所感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第一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设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你觉得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自学课文,自主解决以上问题。

(三)解疑合探小组展示评价分工表:第一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师:为加深学生理解我们依次讲解每一层具体指什么?(政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诚信友善,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经济)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第一章:和谐社会的概念与内涵1.1 导入:讲解和谐社会的概念1.2 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点1.3 分析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2.1 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2.2 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2.3 分析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与方法第三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3.1 讲解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3.2 分析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3.3 探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4.1 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4.2 分析现行制度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4.3 探讨完善制度保障的措施和建议第五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探索5.1 回顾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与成就5.2 分析各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案例5.3 总结实践探索的经验与启示第六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6.1 讲解经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6.2 阐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6.3 分析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七章: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建设7.1 介绍政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7.2 阐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措施7.3 分析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八章: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8.1 讲解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8.2 阐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措施8.3 分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九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9.1 介绍社会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9.2 阐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9.3 分析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第十章: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10.1 讲解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0.2 阐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10.3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和谐社会的概念与内涵补充说明:深入讲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强调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内容]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和特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重点难点]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一)和谐社会的涵义由于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其是包含若干子系统,故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这里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达到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既要达到宏观上社会整个系统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中观上经济、政治、文化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还要达到微观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

总体而言,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在理解和谐社会时,我们要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把和谐社会无限放大,最后被虚化为一种空幻的目标;二是防止把和谐社会缩小,仅将其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或社会稳定问题。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分层次的,从纵向分层看,包括历史、现实和未来,即包括传统和谐社会(如古代社会的和谐,近代社会的和谐);现实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未来和谐社会(如共产主义社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社会尽管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有时甚至演化为激烈的武装斗争和军事冲突,但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和谐状态,如中国的汉唐盛世等,但这种社会的和谐不是我们今天所描述的和谐社会。

从横向分层看,“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社会外部环境的和谐等。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Titl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 Lesson PlanIntroduction:In this lesson plan, we will explore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y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and discuss ways to promote harmony in their community. The lesson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loring key elements of harmony, and brainstorming actions to foster harmony.Part 1: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1.1 Defini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Define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a state where individuals coexist peacefully, promoting inclusivity and social progress.-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for the well-be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1.2 Core Values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 for diversity, equality, and fairness in creating harmony.- Introduce the idea of empathy and collaboration as essential values for foster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Part 2: Exploring Key Elements of Harmony2.1 Interpersonal Harmony-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empathy,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2.2 Social Harmony- Explain the role of social justice and equality in promoting harmony within a community.- Explore ways to address social disparities and create an inclusive environment for all members of society.2.3 Environmental Harmony- Highligh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Encourag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Part 3: Brainstorming Actions to Foster Harmony3.1 Personal Actions- Engage students in a discussion about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ies and actions that can contribute to a harmonious society.- Encourage them to develop qualities such as kindness,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3.2 Community Actions- Facilitate a brainstorming session where students suggest community-based initiatives to promote harmony.- Encourage ideas such as organizing cultural exchange programs, volunteering for social causes, and fostering dialogue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3.3 Global Actions-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global cooperation in creating a harmonious wor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actions they can take to promote peace, justi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a global scale.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is lesson plan aim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nspire them to actively contribute towards its construction. By exploring the key elements of harmony and brainstorming actions at personal, community, and global levels, students will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role they can play in creating a more harmonious and inclusive world.。

关爱动物,构建和谐社会教案:学习珍爱小动物的知识,培养保护意识

关爱动物,构建和谐社会教案:学习珍爱小动物的知识,培养保护意识

关爱动物,构建和谐社会教案:学习珍爱小动物的知识,培养保护意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动物的基本知识,如外形、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

2. 掌握珍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意识。

3.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学生对小动物的珍爱和保护有一定的认识。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学习小动物的知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时序1. 介绍小动物的基本知识(2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多种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向学生讲解这些小动物的饮食习惯和习性特点。

2. 小组活动实践(40分钟):(1)分组观察小动物(比如:蚂蚁、蜜蜂、蚯蚓等),观察它们的外形、生活环境、运动方式等,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手捉、用放大镜观察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性状和生活习性,完成画像、写日记、推理小游戏等综合性操作。

(3)小组展示各自观察的小动物的资料以及操作记录,共同交流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特点和体验,从中进一步学习和加深认识小动物的习性特点。

3. 反思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小动物的认识及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故事。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小动物过程中的得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小动物和生态环境。

(3)鼓励学生主动采取实际行动,积极保护小动物和生态环境。

四、教学方法1. 现场教学法:老师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学习小动物知识。

2. 小组协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小动物观察和操作,相互合作完成任务。

3. 问题导向学习法:老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导引学生思考和表达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五、教学评估1. 按照学生的手绘画像、写日记、推理小游戏等操作记录评价学生观察和记录小动物知识的能力。

2. 通过小组交流和总结反思,评价学生对于小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意识提高情况。

六、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20分钟)老师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小动物的基本知识,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记录下重要的知识点,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构建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

2、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3、帮助学生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2)如何让学生理解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

4、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社会和谐与不和谐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

(二)讲授新课1、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内涵(1)解释和谐社会的定义,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分别阐述每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和要求,例如民主法治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等。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1)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强调和谐社会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2)从人民生活的角度,说明和谐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3)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1)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3)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通过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新闻中对和谐社会是有所了解的,但对和谐社会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面前,应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三、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本课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以讨论法、阅读材料法结合教师讲解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引入:解读材料透视:民生焦点一一食品安全1.教师提出问题:(1)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

(2)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搜集后全班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

(1)如:三鹿“毒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 事件等。

(2)如:制定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加大对食品生产与销售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问题食品企业的惩罚力度等。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教案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教案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教案【课时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和谐,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会。

2.掌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及相关段落。

3.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通过班会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建设。

2.掌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及国家意识。

2.如何组织班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授课、讲解。

3.情景教学。

五、教学内容1.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相互繁荣、长期稳定、文明人格、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谐自由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2.如何建设和谐社会?(1)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改善社会治安环境;(2)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推进农村改革和城镇化进程;(3)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4)加强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5)实施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发展;(6)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班会活动内容(1)团结协作。

组织学生形成小组,完成共同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讨论和谐社会。

讲解和谐社会的定义和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点。

(3)国家意识教育。

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土、历史及文化,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

(4)社会责任教育。

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5)主题报告。

让学生组织小组,撰写和谐社会主题相关的报告,展示在班会上。

通过展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谐社会,提高学生的演讲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情况。

(2)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度。

(3)学生的报告质量。

(4)学生的表现以及班会效果。

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第十四课构建和谐社会教案
(三)人人参与建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搞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首先,要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
其次,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理性行为。
◆以“我希望生活在…的社会”为主题畅谈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
(二) 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一)最新最美的画卷
13亿人有13亿个梦,美好憧憬,各个不同。吃得饱饭、穿得暖衣、看得起病、读得起书、买台电脑、买辆轿车、买套住房、找个工作、开个小铺、办个公司、下煤井不胆战心惊、进城市不诚惶诚恐、干活不担心薪酬“蒸发”…每一个梦想的实现,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和谐。
◆请你描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教学反思
课时序号:22014年 月 日
教师姓名
专业部
计算机、电子电器
任教班级
102 103 106
教材版本
国家统编教程
学科单元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周课时数
2
课 题
第十四课 构建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教案参考.do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教案参考.doc

广东药学院07 — 08学年度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教学教案院系部人文社科部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授课教师颜伟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专题教学教案(3学时)一、教学目的:1、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2、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3、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

4、培养良好思想和行为,并在现实生活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途径三、教学难点:把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四、授课内容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

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就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会各行其是,步调零乱,互相掣肘,甚至离心离德,构建和谐社会就无法实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背景(2/3学时))(一)人与社会互动的历史进程中人的价值凸显第一个阶段就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

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的联系。

“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个人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他们不但只能从族群获得自己人的力量和性质,甚至也只在归属于族群的意义上才被称为人。

第二个阶段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在这个阶段,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所以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理解美好和谐社会的含义;2.掌握培养和践行社会公德的方法和途径;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美好和谐社会;2.社会公德的涵义和培养方法;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4.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和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美好和谐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2. 知识讲授(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好和谐社会。

3. 合作探究(2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社会公德的涵义和培养方法,每组提出至少三种方法,并向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活动设计(20分钟)学生分小组设计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并向全班进行展示,要求包括活动的目的、具体内容和预期效果。

教师对活动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反思,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争做社会公德的践行者。

四、教学评估1.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的评估;2.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评估;3.学生设计社会公益活动的质量评估。

五、拓展延伸1.深入学习社会公德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个人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方法;2.参观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等,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深对美好和谐社会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美好和谐社会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公德,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情况(一)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

(二)内容及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第15课《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第三目内容,从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入手,着重讲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提出了人人都应负起责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变化发展。

(2)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原因:当一提到“和谐社会”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只是“人与人”关系良好,其实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

要全面把握和理解这六个方面,同时知道这些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而学生只有在弄清楚这六大特征之后,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基本的认识,并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之中,因此很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教案主讲人:胡博主讲时间:2007年3月12日上午第二节授课地点:高2007级21班授课对象:高2007级21班全体学生上课指导:华蓥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及学校领导和高中部分政治教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明确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目标、举措,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树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的思想。

同时学会运用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因、目标、举措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容。

2005年2月19日,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

“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

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二、对过去高考与此热点的关系及展望2007年高考2005年政治高考(高考题)是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论述题出现;2006年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容很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热点问题,2007年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007年高考政治与此热点命题预测:以解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问题,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上学难问题,以住房问题,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完善问题等热点为背景来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带着设问阅读材料:(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原因)是什么?(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意义)是什么?(3)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比和谐的表现有哪些?(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关键在于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政治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六大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近期的“五项重点工作”):①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④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

⑤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五、考点角度透视1.与经济常识的结合点(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尊重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有利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适应21世纪的挑战。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安全条件突击生产,盲目超产是市场经济弱点的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与哲学常识的结合点(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重大意义。

(2)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要从国情出发,把基点放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

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矛盾的积聚,都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4)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以人为本是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5)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理念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