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案例分析桂林三金公司价值估计及融资决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财务管理课程报告

桂林三金公司价值估计及融资决策分析

小组成员名单

邢尧00728037

王立言00728059

邢阳00728148

辛云娜00728003

刘瑄00728140

2009-12-21

目录

摘要

桂林三金经营状况汇总

自2001年“桂林三金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过去经营成效来看,最近三年2006到2008 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7.98亿元、8.93 亿元以及9.86 亿元,该公司之营运尚能跟上市场趋势,历年营收尚能随市场之成长而成长,主要系公司今年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使销售收入增加。与此同时,公司很好地控制了成本,使毛利率相应增长。销售、财务、管理费用等营业费用从2006年3.2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06亿元,税前净利金额亦自2006 年的2.31 亿元成长至2008 年盈余3.28 亿元,随市场变动稳定增长。

表1:桂林三金近三年利润表摘要

背景

桂林三金目前主要股东为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邹节明、王许飞、谢元钢、孙家琳等,共计持股约83.72%。

桂林三金之主要业务为主要营业项目为咽喉口腔用药系列、抗泌尿系感染用药系列及心脑血管用药系列中成药等产品的研究、生产与销售,以及其他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剂等的研究开发。

产品主要为西瓜霜润喉片、桂林西瓜霜、西瓜霜清咽含片、三金片和脑脉泰胶囊等。

本次评价之目的系桂林三金拟为其公司办理初次公开上市,对桂林三金进行企业评价并出具报告,拟藉由此报告结果作为订定每股销售价格之参考,同时为公司上市之后

继续筹集资金提出建议。

财务分析

桂林三金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率从2006年的56.1%上升到2008年的69%,明显高于同业水平,显示出桂林三金之资金尚属充裕,财务风险不高。负债占资产比率虽较同业略高,惟其负债组成内容短期借款占据了很大比重,以上市之后不存在如此大规模短期借款考虑,该比率尚属合理。桂林三金2006~2008 年度营业收入金额均呈成长,税前净利金额亦自2006 年之2.31 亿元成长至2008 年3.28亿元,惟市场变动快速,该公司仍需积极因应方能维持竞争力。

预测

随着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后的流通市场的快速发展,中成药生产的上下游行业发展有利于中成药生产行业的发展。各厂商除积极扩产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并积极透过上下游垂直整合策略,藉以降低生产成本,不过因大公司(如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 除了有强大的集团资源外,生产成本效率控制较佳,使得中药行业大小公司的营运规模差异日益明显,大者恒大趋势已逐渐形成,因此各厂商之资本支出及厂商营运表现差异已可明显看出。加之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悠久的民族医药传统,以及脑脉泰胶囊和眩晕宁等产品发展空间,预期其未来业绩表现将可持续成长。

评价

本报告中,对桂林三金每股股权企业公平市价之计算,采用方法包括市价盈余比法、股价净值比法、股价营收比法、股价税前息前盈余比法、股价净利比法及收益还原法,经审慎评估后,选用市价盈余比法所评价之金额作为本案之结论。利用市价盈余比法所得出价格之结果,2009年7 月1 日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流通在外10%的股权(45400万股*10.13﹪=4600万股)在非公开市场交易且不具控制权的状况下,其公平市价为75596.65万元或每股16.43元。

再融资建议

医药产业融资特点分析同传统产业及其他产业相比较,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及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其融资体系具有以下特征:资金需求量大、持续周期长、融资风险高、

高回报。

桂林三金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稳定,管理基本规范,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己经形成,并可向投资者展现其发展前景,也拥有足够的业绩记录和资产规模来证明自己的信用,各种风险大幅度降低。因此在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权融资之后,融资策略是更多的是以债务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为主。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公司可以采用固定收益债券的方式进行金额为不超过5亿元融资。

融资建议方面,还有通过产权市场来促进医药企业融资、加大对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设立中长期公司债券、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目前我国债

券市场还不太完善,不适合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

壹、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沿革与特性

1、传统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最初来自于古代人类与疾病对抗中的智慧和经验的总结。据考证,秦汉的时已多有本草(古时称记载药物的书籍为“本草”)流行,但均已亡佚,无可查证。现存最早的中医药书籍是《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作者不详,是对前人着作的修订。此后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历代多有专门人士总结修订前人成果,编纂更新更丰富的中医药典籍,其中最为着名,影响最大的当属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其内容的丰富,体系的严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准,在十六世纪初便广为刻印,流传于中外。至清代末期及民国时期,传统中医药经过数千年发展与完善,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显着的治病保健效果,但其工艺流程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手工作坊阶段,受到了具有相对较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的西药的强烈冲击。

2、现代化中药产业的兴起和演化

任何一个产业都是经济、社会、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发展

变化也决定了一个产业的水平与结构。现代中药产业正是现代消费需求的拉动和技术手段的支持的下得到了飞速发展的机会。

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动力首先来源于现代人群提高生命质量的需求,根据WHO的研究,近几十年来人类生活工作和社会的巨大的变化对现代人群的健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疾病谱的显着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人群对药品的需求,在“回归自然”的热潮的下,现代中药正是因为符合这种需求而备受世人关注。

随着生命科学等一些关键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中药产业正式从传统技术的制约中挣脱出来。在原材料层面上,从传统的零散采集、培育逐渐向集约化、工业化发展,大型的原材料培育、养殖基地不断新建,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原材料以满足产业内日益上升的巨大需求;而在材料炮制加工和产品设计上,由于中药产业尚处于现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在传统中医药学已有的记载的基础的上如何对上万种不同中药材进行开发利用就成为了现代中药产业的核心问题,技术创新因而成为推动中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3、中国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中西医对立及对传统中医中药的偏见和歧视,中医中药只在民间私人药店中进行作坊式的手工生产,阻碍了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从1953年开始,党中央开始正视中医中药发展问题,逐步成立了专门部门对中药材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和核算,同时逐步分离了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和经贸活动,在60年代初步形成了中国中药产业的雏形。经过多次波折与体制改革,到1980年底,中成药工业体系基本形成。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由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提交的《关于中药问题工作的报告》,中药工作在全国上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