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PT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 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 度、行为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 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 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 特点。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 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 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 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 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 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
14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
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17世纪传入我 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译“格知”“格致”。明治维新时 (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指“分科的学问”,译为 “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引入中国。 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 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 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辞海》“运用范 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的知识体系。” 当前的“科学”不等于“正确”、“唯一”。 “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 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还不接受 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大写意”生命科学。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 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 度、行为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 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 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 特点。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 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 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 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 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 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
14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
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17世纪传入我 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译“格知”“格致”。明治维新时 (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指“分科的学问”,译为 “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引入中国。 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 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 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辞海》“运用范 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的知识体系。” 当前的“科学”不等于“正确”、“唯一”。 “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 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还不接受 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大写意”生命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PPT演讲(ppt)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2、治疗技术的发展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 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空间(方位)时 季 温 湿 重 性 亮 事物运动状态
性
间节度度量状度
阳 上 外左南天 昼 春 温 干 轻 清 明 弥 上 动 兴 亢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阴阳学说
• 阴阳的概念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阴阳自和与平衡
•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 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 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 系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2、治疗技术的发展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 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空间(方位)时 季 温 湿 重 性 亮 事物运动状态
性
间节度度量状度
阳 上 外左南天 昼 春 温 干 轻 清 明 弥 上 动 兴 亢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阴阳学说
• 阴阳的概念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阴阳自和与平衡
•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 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 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 系的。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
黄
帝
内
经
》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性质和致病 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 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1)风邪
▪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 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 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 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 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 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 长”。
▪ 伤风:主要表现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或喉痒、咳嗽、鼻塞等;可用物品有:菊花、茶 叶、薄荷等。
2)寒邪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 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 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 邪为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 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 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称为外寒病证。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5个节 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 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淫胜, 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 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 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 主要表现有头痛沉重、食欲不振、口腻不 渴、胸闷、呕吐、小便浑浊、妇女带下; 可用的食品有:木瓜、五加皮、薏苡仁、 黄鳝等;
▪ 5)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如寒邪 入里可以化热,暑热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ppt)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2.致病特点:
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 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 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 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藏精: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 微等)。
精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肾所藏之精
先天之精
活力资助 不断培育充养
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第五节 病因 六淫
(一)风邪
2.致病特点:
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 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 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 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藏精: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 微等)。
精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肾所藏之精
先天之精
活力资助 不断培育充养
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全套PPT课件
(朱震亨) “阳常有余,阴常
2020/10/9
不足”
汗、吐、下 滋阴降火
寒凉派 (主火派)
补土派 (脾胃学派)
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派 (攻下派)
养阴派
(四)明清时期
1、学术特点
(1) 集古代医学之大成 (2) 提出新学说
2、代表医著
明 ·楼 英著《医学纲目》 王肯堂著《证治准绳》
清 ·吴谦等著《医宗金鉴》 陈梦雷著《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
该书以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
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
治则和治法等内容,尤其在脉诊和
针灸治疗方面较为具体全面,宗
《内经》要旨而补之不足。
2020/10/9
扁鹊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2—020—/10/9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
皇甫谧
(三) 宋、金、元时期
1、学术特点
钱 医家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提出
了许多独特见解,中医理论体系有了突
破性进展。
乙
2、代表医著
宋 . 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因:七情内伤
“三因学说” 外因:六淫 饮食劳倦
不内外因 跌扑金刃
虫兽所伤
宋 . 钱 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论治先河 2020/10/9
2020/10/9
★ 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
肝系统 心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肾系统
脏
肝
心
脾
腑
胆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课件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 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 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 能活动。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ppt课件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
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等四部分。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精选编辑ppt
33
中医基础理论属中医学的专业 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学习本课 程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全貌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今后学习 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中医临床各科及中医经典著作奠 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 中国医药学已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它将和现 代医学一起,为人类作出贡献。
精选编辑ppt
3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 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 法的学科,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 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精选编辑ppt
32
(三)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在外国人眼里也多是与京剧一样 的传统文化,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 医学,也多是将其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 文化来看待,并非将其作为一门医学科 学来学习。这也许反映了中医学目前的 窘境。
精选编辑ppt
39
我们国家是将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 来开设的,中医院校的大学生们是学 习“医学”以做医生而非为学习传统 文化的。
精选编辑ppt
6
六 性质 淫
风
病机及 临床表现 治病特 点
寒
精选编辑ppt
7
署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学是植 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数千 年的学术渊源,以其博大精深的医 学内容,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丰富的哲学内涵,显著的临床疗效, 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的魅力,为中 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突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4.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 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 肾精盈亏。
(三) 藏象
• 5.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 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 6、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 常。
•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
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 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四)病因病机
•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 • 2. 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 成及致病特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伤阳 阳盛
伤阴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余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阳虚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史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1、主血脉
(一)心的主要生理 功能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脉
心气
全身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1.面色红润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
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
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 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 本条件。
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
举例:咳嗽、气喘、咯血—肺
五、试探和反证
举例:以轻剂方药试探寒热真假;“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等
思考题
1.阴阳、五行学说有何局限性? 2.阴阳、五行学说能否用现代语言加以表述?
第二章
藏 象
Theory of Viscera
关键性问题
藏象的概念 藏象学说的形成背景及特点 各脏腑的生理病理 脏腑间的关系
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
.
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五脏 之精 五脏 之气
五脏之 阴阳 五脏所藏的液态 精华物质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先天之气 后天之气 五脏之阴
五脏之中无形可 见的极细微物质
五脏之气中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五脏之阳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 系
五脏藏精
先后天 之精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 (2)相侮
母子相传 心病
母 病 及 子 母病及子 子 病 及 母 木乘土
相乘
肝旺乘脾
肝(旺)
脾病
我克 克我
脾(虚)
肾病
子病及母
肝病
土侮木
木 侮 金 金 乘 木
脾虚肝乘
相侮
肝旺侮肺
肺(虚)
克我 我克
肝(旺)
肺虚肝侮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2.控制疾病的传变
(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心字的创立与构造
思的创立与构造
楷书
囟
(大脑)
田
思
心 心
《说文解字》:“从囟至心如思相贯不绝”
五行学说的构架(思维特征—火象,火—心) 约定俗成:东方、西方;语言、文字:感悟、思念 古代政官体制的影响
心为君主之官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方法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 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 学思想。 一、精、气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 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 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五)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五)阴阳自和与平衡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 课件
复兴中医网 藏剑书生
绪
论
Introduction
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 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相克治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强调功能联系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
运用哲学的思维
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具体思维方法
一、比较(发现异同点)
举例:实证与虚证 脏与腑
二、演绎(一般到个别)
举例:肝—木—升发喜舒畅条达;
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
三、类比(援物比类)
举例:病因—风;治疗—“釜底抽薪”
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 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
发的 藏 挥演 象 绎之 与象
体用之象
体质之象
体表之象
天人之象
第二节
一、心
五 脏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心的生理特性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部位形态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
第三节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阳 偏盛
阳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火、肺—金、脾—土、肝—木、肾—水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 (2)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
古代解 剖学的 认识
长期生 活实践 的观察
古代哲 学思想 的渗透
医疗实 践经验 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形成
五脏与六腑、形 体、官窍、精神 情志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 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自然环境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而满 五 《 不而 脏 素 藏不 者 问 ,能 , 五 故实 藏 脏 实。 精 别 而六 气 论 不腑 而 》 能者 不 : 满, 泻 “ 也传 也 所 ”化 , 谓 。物 故
阴虚
阴不制阳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阴损及阳)
不能生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虚(阳损及阴)
不能生阴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 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来自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 衡协调的关系。
木
克
生
火
生
土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A.某一行太强;B.某一行太弱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