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计算书1
![泥石流计算书1](https://img.taocdn.com/s3/m/8110cd4ce45c3b3567ec8b80.png)
1.泥石流水文参数计算1.1 计算断面的确定泥石流计算断面的选择主要为流域内典型断面。
1.2 计算公式和参数主要计算公式及参数取自《***省水文手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以及《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T0220-2006)。
根据泥石流防治工程的需要,对泥石流流体重度、流速、流量、一次冲出量、一次固体冲出物质总量、泥石流整体冲压力、爬高、最大冲起高度、弯道超高等进行计算和校核。
1.3 主要参数校核1.3.1 短历时暴雨公式当t<1小时 H tp=S p·t1-n1P n1p=a1+b1·lgp当t=1-24小时 H tp=S p·t1-n2p n2p=a2+b2·lgp S p=H24p·24n2p-1 1.3.2 长历时暴雨公式当T=1-7日 H Tp=H24p·T mp m p=a+b·lgp式中:H tp——短历时t小时的设计暴雨量(mm);H Tp——长历时t日的设计暴雨量(mm);H24p——年最大24小时的设计暴雨量(mm);n1p、a1、b1——短历时(t<小时)设计暴雨的公式指数及其参数;n2p、a2、b2——短历时(t=1-24小时)设计暴雨公式指数及其参数;m p、a、b——长历时(t=1-7日)设计暴雨的公式指数及其参数,据四川省水文手册附图2-9、2-10查得a=0.45, b=0.01;p——设计频率(%);S p——设计暴雨雨力(mm/小时);计算结果见下表:单位:mm 表1-1各种历时设计暴雨量1.3.3 洪水①洪峰流量计算由于***泥石流无洪水实测资料,只能用间接法求得洪峰流量,根据暴雨资料,用推理公式计算最大流量,计算成果汇总见表1-1,基本公式:Q P=0.278 ψ· F·S/τn产流参数采用公式:u=(1-n)n(n/(1-n))(S/h n)(1/(1-n))=3.6·F-0.19汇流参数采用公式:m=0.318·θ0.204式中: Q P ——最大流量(m3/s);ψ——洪峰径流系数,ψ=1-τn·μ/ S P;τ——流域汇流时间(小时),τ=τ0·ψ-1/(4-n);τ0——当ψ=1的汇流时间,τ0= 【0.383/(m/θS P1/4)】4/(4-n);m——汇流参数,m=0.055θ0.72;S P——设计暴雨雨力(mm/小时),S P=H24P·24n2p-1;n——暴雨公式指数;F——集水面积(km2),取1.5km2;θ——流域特征系数,θ= L/(J1/3F1/4);L——沟道长度(km),取1.5km;J——平均坡降(‰),取193.0‰;其余参数见上述。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b7f37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3.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由于其突发性和强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类和财产的危害,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之一是“科学性”。
在进行工程勘查和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气象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
只有在全面了解灾害形成机理、潜在危险区域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规划和设计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其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之二是“综合性”。
泥石流灾害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设计防治工程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材料。
如通过建设拦河堰、引导河道,增加河床沙砾的堆积,减缓泥石流流速,降低泥石流破坏力等方法。
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还包括“灵活性”。
由于泥石流灾害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防治工程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即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要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法,首要步骤是进行勘查工作。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对潜在危险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泥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条件等信息,并通过各类调查手段获取泥石流历史灾害的影响范围、形成机理等数据。
接下来是基于勘查结果进行设计。
根据勘查所得的数据和分析结果,确定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的建设措施。
常见的设计方法包括拦河堰、控制冲沟、加固滑坡体等。
对于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还可以采用分区分级的思路,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风险。
在实施防治工程时,要注重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设相应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泥石流的活动情况,确保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dzt 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 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14469ec5d5bbfd0a79567383.png)
的分解,并对各单元项目确定设计要求与边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工程的实现步 骤和有关工程参数。 第 2.1.6 条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初步设计图进行扩充, 使之满足实施的需要:
对监测方案应给出准确的布点位置及要求,以利于定位实施;编制工程预算及设计
程度为主、适当参考工程造价的原则,进行综合确定。 第 2.2.2 条 根据泥石流灾害的受灾对象、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期望经
济损失和防治工程投资等五个因素,可将泥石流灾害防治安全等级划分为四个级别 (表 2—1)。 2.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 第 2.3.1 条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的确定,应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免费标准网()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免费标准网()
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 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 (4)其它资料:施工场地的水、电、交通条件:排水、排污条件;对噪声、振动 的限制;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的地方经验;地方的材料及劳务价格;防治工 程影响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图等。 第 1.4.3 条 防治工程设计在执行本规范时,尚应参照执行国家、行业、部门
图设计,视情况也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 第 2.1.4 条 可行性方案设计阶段,应根据防治目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全
面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提出优化的推荐设计方案。此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提出相应的 设计方案图纸,设计论证说明。 第 2.1.5 条 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泥石流灾害影响范围的防治任务进行科学合理
上,运用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并宜提出多方 案进行比较。 第 1.3.5 条 应注意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https://img.taocdn.com/s3/m/0890119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8.png)
b.滑坡推力:应按传递系数法计算
2 滑坡防治工程分级及设计安全系数 2.3滑坡稳定性评价计算公式
2.3.1 堆积层(包括土质)滑坡 1)滑动面为折线形 下滑力Ti
抗滑力Ri
传递系数
2 滑坡防治工程分级及设计安全系数 2.3滑坡稳定性评价计算公式
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基本规定
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基本规定
1.1 一般规定
1.1.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可划分为可行性方案设计、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规模小、地质 条件清楚的滑坡,可简化设计阶段。
1.1.2 可行性方案设计:根据防治目标,在已审定的滑 坡防治地质勘查报告基础上进行编制;应对多种设计 方案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进行论证,并 作出工程估算;提交可行性方案设计报告及可行性方 案设计附图册,并提交滑坡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及有关 试验报告等附件;计算和估算内容可以计算书和估算 书的形式作为附件提交。
3.2.1 地表排水 3.2.1.4 地表排水工程水力设计,应首先对排水系统各
主、支沟段控制的汇流面积进行分割计算,并根据设 计降雨强度和校核标准分别计算各主、支沟流汇流量 和输水量;在此基础上,确定排水沟断面或校核排水 沟过流能力。
3 排水工程
3.2排水工程设计
3.2.1 地表排水 3.2.1.5 排水沟过流量计算公式为:
后缘裂缝静水压力
沿滑面扬压力
2.3滑坡稳定性评价计算公式 2.3.3 滑坡滑带参数确定
滑带力学参数,可采用试验、经验数据类比与反演相 结合的方法确定。反演公式推荐为:
内聚力
内摩擦角
一般条件下,稳定系数K可根据下列情况确定: 滑坡处于整体暂时稳定-变形状态:Ks =l.00~1.05; 滑坡处于整体变形-滑动状态:Ks =O.95~1.0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b13be9d376baf1ffd4fad80.png)
第条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泥石流防治工程与自然地质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复杂变化,包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因兴建工程改变了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而引发新的灾害。同时,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第条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泥石流体及工程岩图体多是非均质、多向异性介质,其岩土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防治设计时不仅应掌握岩土性质及其概率分布,而且要了解测试方法及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对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荷载分析与计算,危岩及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
第条工程勘察主要包括工程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等内容。针对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工程勘察必须由具有地质灾害勘察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条防治工程设计这是一门涉及科学、技术、经济和方针政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技术。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
J
工程构件截面中心轴的惯性矩;
K
安全系数、弹性抗力系数、换算系数、地基系数;
Ks
挡土墙抗滑稳定系数;
Kt
挡土墙抗倾覆稳定系数;
k0
抗倾覆安全系数;
L
防冲肋板间距、拦砂坝主、副坝间距,谷坊间距、钢索在河床上的敷设长度;
L1,L2
锚索锚固长度;
汉源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汉源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863d9c33d4b14e85246858.png)
目录第一节前言 (2)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3)(一)位置及交通 (3)(二)地质概况 (3)(三)设计概况 (4)(四)主要工程量 (4)三、施工场地准备及布置图 (8)第二节施工综合管理 (14)一、施工组织机构 (14)二、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16)三、安全文明管理措施 (4)(一)安全施工方案 (4)(二)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6)(三)文明施工措施 (8)(四)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9)(五)安全注意事项 (9)四、冬雨季施工措施 (10)五、道路安全施工措施 (12)六、噪音控制及振动控制 (12)七、空气污染(防尘)的控制 (13)八、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14)第三节施工进度安排 (15)一、计划开竣工日期施工进度计划 (15)二、劳动力计划 (16)三、材料数量及进场计划 (17)四、拟投入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17)五、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检查、调整 (18)(一)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 (18)(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和调整 (18)六、工期保证措施 (18)第四节主体工程施工方案与工艺 (20)一、本工程施工的难点及对策 (20)二、施工工序总体安排原则 (20)三、挡土墙和排水沟 (20)(一)挡土墙施工 (20)(二)排水沟施工 (21)附表一: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23)附表二:劳动力计划表 (24)附表三: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25)附表四:施工总平面图 (27)附表五:临时用地表 (33)第一节前言一、编制依据1、《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重庆市地方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02);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7、《提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8、《防洪标准》(GB50201-94);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1997);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4、《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17、《四川省汉源县新河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白树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长荣村小学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观音庙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四川省汉源县大田乡火烧坡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宜东镇桥楼子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18、《汉源县背后山等十三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汉源县国土资源局。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防护结构设计要求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防护结构设计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0922ef9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a.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防护结构设计要求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泥石流灾害,科学合理的防护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中的防护结构设计要求展开阐述。
首先,防护结构应具备良好的抵御泥石流冲击力的能力。
泥石流冲击力是指泥石流冲刷发生时对堤体、防护墙等防护结构所产生的力量。
防护结构应考虑到泥石流的速度、密度以及冲击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防护材料和断面形状,以确保其能够承受泥石流冲击力,保持稳定。
其次,防护结构应具备良好的抵御泥石流冲刷侵蚀的能力。
泥石流冲刷侵蚀是指泥石流流体对堤体、防护墙等防护结构表面的冲刷和破坏作用。
防护结构应选用耐冲刷、耐侵蚀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
另外,在设计防护结构时,还应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如设置冲刷板、填充块石等,以减缓泥石流对防护结构的冲刷侵蚀速度。
同时,防护结构应具备良好的透水性能。
泥石流灾害发生时,大量泥石流可能会聚集在防护结构上,如果防护结构不具备良好的透水性能,可能会导致泥石流在结构上堆积,增加结构的承载力,进而导致结构的破坏。
因此,在防护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结构的透水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理的渗流通道,保证泥石流能够顺利通过,减少对结构的影响。
此外,防护结构还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泥石流灾害通常伴随着强大的水流和冲击力,因此,防护结构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防护结构的自重、材料的性能、地基的稳定性等因素,保证结构在泥石流冲击下不发生破坏或倒塌。
同时,防护结构还要能够在长时间的泥石流冲刷侵蚀下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最后,在设计防护结构时,还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
比如,泥石流的流量、泥石流的沟道形态、附近的地质条件等。
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保证防护结构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发挥最佳的防护效果。
综上所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中的防护结构设计要求包括抗冲击力、抗冲刷侵蚀、透水性能、稳定性和耐久性等方面。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参考文献和信息来源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参考文献和信息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43808ef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b.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参考文献和信息来源泥石流是一种致命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进行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的参考文献和信息来源。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程勘查需要依赖于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实践经验。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参考文献和信息来源,可以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是中国关于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技术规范。
该规范从勘察的角度,详细规定了勘察内容和方法,包括应收集的基础资料、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等。
这些规定为工程勘查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2.专业学术期刊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领域有许多专业学术期刊,如《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这些期刊定期发表与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相关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了勘查方法、勘查技术、勘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阅读这些期刊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实践经验,为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3.相关研究机构和项目报告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常常会得到国内外的研究机构的支持。
这些机构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会产生大量的项目报告和研究成果。
这些报告通常包含了大量关于泥石流发生机理、预警及应急管理、工程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各种研究机构和项目报告可以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参考。
4.实践经验和案例研究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需要结合实践经验和案例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实施。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记录和总结不同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勘查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通过分析已完成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教训,可为后续的工程勘查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
5.国内外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除了本国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国际上也有许多关于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23793000b1c59eef8c7b47b.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2000.10.28 目录前言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符号1 总则1.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程序1.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与特殊性1.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原则1.4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1.5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1.6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1.7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和要点2 荷载分析与计算3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6.1 一般规定6.2 排导槽6.3 拦砂坝6.4 谷坊6.5 格栅坝6.6 停淤场6.7 渡槽6.8 沟道整治工程6.9 坡面治理工程6.10 生物工程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并主持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某些最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地质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标准,推动防治工程设计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防治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对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荷载分析与计算,危岩及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
本规范的归口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国土资源部标准化研究中心、四川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和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单位起草。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https://img.taocdn.com/s3/m/c943511950e2524de4187e24.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四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39-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总则1.1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
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
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
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
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PPT课件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29b79b376baf1ffd4fad8c.png)
第1.2.2条 风险性设计 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 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 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 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形变和破坏的 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 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 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 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 的风险性,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 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 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治理相适应,并为正常治理提供基础。
9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
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基本规定 1.2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
1.2.1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对滑坡防治工程涉 及的各工程单元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编制相应的施工 图设计说明书。 1.2.2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详细说明设计的基 本思路、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机械、施工顺序、 进度计划、施工管理和施工监理等。 1.2.3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应提交相应的设计图 册,一般为A3幅面,平面布置图可采用Al、AO或更大 幅面。
1)滑动面为折线形
18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8f0f8bc31b765ce040814a3.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2000.10.28 目录前言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符号1 总则1.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程序1.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与特殊性1.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原则1.4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1.5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1.6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1.7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和要点2 荷载分析与计算3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6.1 一般规定6.2 排导槽6.3 拦砂坝6.4 谷坊6.5 格栅坝6.6 停淤场6.7 渡槽6.8 沟道整治工程6.9 坡面治理工程6.10 生物工程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并主持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某些最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地质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标准,推动防治工程设计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防治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对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荷载分析与计算,危岩及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
本规范的归口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国土资源部标准化研究中心、四川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和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单位起草。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入库(施工)技术标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入库(施工)技术标](https://img.taocdn.com/s3/m/ed009c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c.png)
抢险应急措施方案(一)、工程概况根据招标文件,**市应急管理局采购**市应急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单位储备库建设采购项目,采购人为**市应急管理局。
该项目旨在选定**市境内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程队伍作为储备库单位,建设资金来自财政资金。
本方案针对本次招标“编号[2024]018号”第1包工程施工进行编制。
1.1编制目的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震等。
为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能力,保证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治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1.2编制依据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制定本方案。
1.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治理工程。
1.4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抢险救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依法规范,快速反应。
依法应对和处置地质灾害,不断完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处置机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3)分级负责,资源整合。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当地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平台。
(二)、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2.1编制原则1、遵循施工合同条款,设计图纸和规范验收标准的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制定施工方案时,根据施工能力、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坚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平行作业,确保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合同段的建设;3、坚持施工全过程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理工程师的指令并尊重监理、业主意见、严格管理、严格施工;4、坚持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成果的原则,发挥科技在施工中的先导作用;5、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施工组织方面,以专业作业队为基本形式,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的优势,同时采取综合管理手段,合理调配,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https://img.taocdn.com/s3/m/88946a7e48d7c1c709a1450c.png)
——防冲肋槛埋深度; ——排导槽、渡槽设计纵坡; ——肋板冲刷后的排导槽内沟槽纵坡; ——停淤总量; ——以引流口为圆心的停淤场半径; ——淤积厚度; ——拦砂坝坝体自重; ——拦砂坝坝身体积; ——拦砂坝坝体重度;
——排导槽糙率; Rs ——排导槽水力半径; hs Wa ——肋槛上的水深; Va ——泥石流体整体冲击力; ——建筑物受力面与泥石流冲击力方向的夹 γa 角;
2
T/CAGHP XXX-2016 λ E J L V W r ht hd Ls hp hB qc Dm Bmax Il Ip Bl B Da Hp Hc Hs ——建筑物形状系数; ——构件弹性模量; ——构件截面中心轴的惯性矩; ——构件长度; ——石块运动速度; ——石块重量; ——动能折减系数; ——泥石流体冲刷深度; ——坝上下游泥位差; ——冲刷坑外缘与坝的距离; ——从沟底起算的冲刷深度; ——局部冲刷深度 ——泥石流单宽流量; ——泥石流中大颗粒直径; ——排导槽宽度上限; ——流通段纵比降; ——排导槽纵比降; ——流通段宽度; ——排导槽平均底宽; ——沟床物质最大粒径; ——排导槽槽深; ——设计最大泥深; ——常年淤积厚度; ——安全超高; ——弯道超高; ——泥面宽度; ——泥石流断面平均速度; ——重力加速度; ——弯曲半径; ——排导槽进出弯道的长度; ——排导槽弯道长; ——防冲肋槛间距; Wb Wd γs γc γds γw n φgs Hc φa Hw FdL FVl FwL Fy ΣN ΣP f kc MN MP k0 σmin σmax b e [σc] Vs ls v hC ——淤积土重; ——流体重; ——淤积土重度; ——泥石流体重度; ——干沙重度; ——水重度; ——孔隙率; ——泥沙内摩擦角; ——泥深; ——内摩擦角; ——水深; ——稀性泥石流水平侧压力; ——粘性泥石流水平侧压力; ——水的侧压力; ——扬压力; ——垂直方向作用力的总和; ——水平方向作用力的总和; ——坝底与坝基岩石之间的摩擦系数; ——抗滑安全系数; ——抗倾覆力矩的总和; ——倾覆力矩的总和; ——抗倾覆安全系数; ——最小地基应力; ——最大地基应力; ——拦砂坝水平截面宽度; ——偏心距; ——地基允许承载力; ——拦砂坝库容; ——回淤长度; ——过坝流速; ——有效坝高;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https://img.taocdn.com/s3/m/7443b4ed58f5f61fb73666d6.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四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总则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
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
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
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
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普格县棉花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及治理措施建议
![普格县棉花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及治理措施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93aee9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70.png)
普格县棉花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及治理措施建议摘要:普格县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灾害尤其突出。
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对泥石流的地形条件、物源条件及水动力条件进行详细调查。
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运动和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计算,获取了主要特征参数,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定量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拦砂坝+防护堤”治理措施建议。
关键词:棉花沟泥石流基本特征治理措施1.研究背景普格县棉花沟泥石流位于普格县华山乡建设村4社,沟口地理坐标为:北纬27°20′0″,东经102°34′0″。
该沟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泥石流,最近一次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发生在2010年7月,泥石流体漫过沟道,冲入居民房屋,造成多处房屋垮塌破坏,淹没大片耕地,造成沟口省道212线桥洞堵塞,交通中断。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棉花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为该泥石流沟的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2.泥石流形成条件2.1地形条件棉花沟流域为典型的侵蚀、剥蚀构造中高山地貌,平面形态呈长条形,主沟长7.9km,横向宽1.5km,沟域面积8.76km2,区内最高海拔3130m,沟口最低海拔高程1100m,相对高差2030m。
主沟由东向西展布,总体顺直,局部弯道发育。
棉花沟共发育2条较大的支沟,其中1#支沟长度4.5km,由东向西然后转向南汇入主沟,2#支沟较短,沟长1.88km,由东向西然后转向南汇入主沟,为清水沟。
根据泥石流发育情况,可将棉花沟流域划分出清水区、形成流通区和堆积区。
泥石流清水区主要分布于高程在2480m以上区域,清水区主沟长2.7km,面积2.54km2,比降148.6~434.6‰,呈“V”字型,两岸斜坡30°~60°,局部直立,两侧斜坡植被覆盖率高,未见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主要为泥石流的汇水区域。
形成流通区分布于1175~2480m高程区域,主沟长4.4km,面积5.84km2,沟床平均比降295.7‰,沟道呈深“V”字型,两岸斜坡50°~70°,局部直立,沟道两岸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
2泥石流防治设计规范
![2泥石流防治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028455f69dc5022abea00c4.png)
稀性泥石流: Vc=( Mc /a)·R2/3·Ic1/2
泥石流流量计算
配方法(雨洪计算法):
形态调查法:
QC=KqQbDu
QC=WC ·VC
泥石流冲击力
F=Kcna2/3
4.泥石流防治方案设计
基本要求: 1、应以少的投资、短的工期,达到设计服务(使用)期内安全 运行,并满足所有预定功能。 2、应在室内和野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算出各项 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确定其标准值。 3、应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应注意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 、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并在安全、经济、适用 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
泥石流设计规范解读
报告人:陈宁生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 ➢泥石流的设计参数计算 ➢泥石流防治方案设计 ➢防治工程监测设计 ➢泥石流防治工程优化设计技术 ➢泥石流防治工程实例
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依据与基础资料
谢谢!
请批评指正
3.泥石流设计参数计算
➢容重 ➢流速 ➢流量 ➢弯道超高 ➢冲击力 ➢实测获得沿程泥砂级配
3.1 泥石流容重
可采用实测法、称重法及基于粘粒含量的泥石流容重计 算法确定。
实测法: 泥石流暴发时采集泥石流样品,称重量其体积。 rc=Wc/Vc Wc泥石流的重量(g);Vc泥石流体积(cm3 ) ;rc泥石 流容重(g/cm3)
包括:抗滑稳定、抗倾稳定、坝基应力和坝体应力计算
坝下消能
包括:副坝、护坝。多采用副坝消能 其与主坝重叠高度H’ 按以下公式确定:
式中: Hdl为拦挡坝坝顶到冲刷坑底的高度;Hc为溢流口上泥深
汉源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汉源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急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7c8b7559e2bd960590c677de.png)
目录第一节前言 (2)一、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3)(一)位置及交通 (3)(二)地质概况 (3)(三)设计概况 (4)(四)主要工程量 (4)三、施工场地准备及布置图 (8)第二节施工综合管理 (14)一、施工组织机构 (14)二、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16)三、安全文明管理措施 (4)(一)安全施工方案 (4)(二)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6)(三)文明施工措施 (8)(四)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9)(五)安全注意事项 (9)四、冬雨季施工措施 (10)五、道路安全施工措施 (12)六、噪音控制及振动控制 (12)七、空气污染(防尘)的控制 (13)八、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14)第三节施工进度安排 (15)一、计划开竣工日期施工进度计划 (15)二、劳动力计划 (16)三、材料数量及进场计划 (17)四、拟投入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17)五、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检查、调整 (18)(一)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 (18)(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和调整 (18)六、工期保证措施 (18)第四节主体工程施工方案与工艺 (20)一、本工程施工的难点及对策 (20)二、施工工序总体安排原则 (20)三、挡土墙和排水沟 (20)(一)挡土墙施工 (20)(二)排水沟施工 (21)附表一: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23)附表二:劳动力计划表 (24)附表三: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25)附表四:施工总平面图 (27)附表五:临时用地表 (33)第一节前言一、编制依据1、《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重庆市地方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GB50330-2002);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1);7、《提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8、《防洪标准》(GB50201-94);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1997);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4、《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17、《四川省汉源县新河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白树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长荣村小学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观音庙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四川省汉源县大田乡火烧坡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四川省汉源县宜东镇桥楼子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18、《汉源县背后山等十三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汉源县国土资源局。
探讨黄龙老村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
![探讨黄龙老村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29c74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0.png)
探讨黄龙老村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发布时间:2021-07-21T06:51:55.25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0期作者:唐玥李国熙[导读] 全州县文桥镇仁溪村委黄龙老泥石流沟泥石流稳定性属于易发,2017年7月1日,全州县遭遇100年一遇降雨,黄龙老沟在7月1日13:30分左右暴雨期间,随着阵阵“隆隆”的响声,山洪伴随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沿着黄龙老沟汹涌而下,形成了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冲入屋内2~3m,部分房屋墙体被泥石流冲毁,损毁农田约60亩,损毁林地约80亩,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所幸无人员伤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广西南宁 530029摘要: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黄龙老村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黄龙老村;泥石流;综合治理一、黄龙老村泥石流概述全州县文桥镇仁溪村委黄龙老泥石流沟泥石流稳定性属于易发,2017年7月1日,全州县遭遇100年一遇降雨,黄龙老沟在7月1日13:30分左右暴雨期间,随着阵阵“隆隆”的响声,山洪伴随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沿着黄龙老沟汹涌而下,形成了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冲入屋内2~3m,部分房屋墙体被泥石流冲毁,损毁农田约60亩,损毁林地约80亩,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所幸无人员伤亡。
二、黄龙老村泥石流防治原则防治工程以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方案优化、施工方便为总的原则,具体地讲:(1)根据全州县文桥镇仁溪村委黄龙老泥石流沟泥石流沟流域已形成的泥石流危害和存在的危险性及将可能形成的更大的危害性,确定本治理工程为一般永久性工程,本泥石流的防治工程必须安全可靠,力求长治久安地确保全州县文桥镇仁溪村委黄龙老泥石流沟流域体整体稳定。
(2)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主要针对全州县文桥镇仁溪村委黄龙老泥石流沟泥石流各部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遵循各类工程配合使用、综合整治的原则,并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四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39-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总则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
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 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
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
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
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风险性设计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
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第1.2.3条应急设计泥石流灾害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其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
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泥石流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
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查、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
第 1.2.4条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单一的防治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泥石流灾害体的外界的荷载,从而导致工程失效。
因此,针对每个泥石流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步到位,也应在防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1.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3.1条应以少的投资、短的工期,达到设计服务(使用)期内安全运行,并满足所有预定功能。
即在设计服务(使用)期内在预定功能、安全性和耐久性、工期和投资的经济性三个方面达到要求。
具体面言,应满足以下要求:(1)在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地质灾害体的整体稳定性,不致造成危及人员生命等重大的地质灾害。
(2)在正常荷载组合的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地质灾害体无明显的破坏,不会造成危及建筑物安全的地质灾害。
(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永久性工程的设计服务(使用)期一般可按50年考虑,特殊工程应进行专门论证。
第1.3.2条应充分收集与工程设计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作为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
同时,应考虑到场地可能发生的自然地质灾害(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等)和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新的地质灾害,对这些灾害应在勘察、评价、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1.3.3条应在室内和野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算出各项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值和异系数,确定其标准值。
同时,结合类似工程的经验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后,合理的选取设计值。
第1.3.4条应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两种分析都应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并宜提出多方案进行比较。
第1.3.5条应注意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并在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
第1.3.6条泥石流灾害防治方法要点:(1)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根据泥石流活动的时、空特点,采用不同的防治工程,以减轻或化解泥石流的成灾因素。
(2)在形成区以抑制泥砂产生为主,阻滞泥砂输移,常用的措施有:恢复植被、建造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坡面截水沟、沟谷区的拦沙坝、导流堤、护岸、护底工程等。
(3)在流通区和泥石流通过地段以疏导为主,保证流路通畅。
主要措施是导流和护岸、护底、清障。
在地形较好的地区,则采用可靠的拦挡措施,以达到减沙、减势、控制水沙下泄量、控制流路的效果。
拦挡措施有:实体重力坝和格栅坝、停淤场、导流堤、坝下的护岸、护底等。
(4)对规模巨大、势能大的泥石流,宜采取避让措施或防冲措施。
如平面绕避改道、立面绕避(渡槽、明峒渡槽、高桥、大跨、沟底隧道等)。
(5)利用停淤、分流化解泥石流水、沙集中的矛盾。
主要措施有停淤场、分流导流工程。
(6)改建或迁移防护设施。
(7)视地形条件,在堆积区停淤减沙或停淤束水攻沙,增大搬运能力,使泥沙顺利直接排入大河。
(8)汇入大河段,应加大大河排沙能力,稳定主流切割扇缘,降低泥石流沟侵蚀基准面。
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为导流堤、挑流坝等。
1.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第1.4.1条设计工程师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工作必须有法定的依据。
主要包括:(1)可行性研究报告;(2)设计任务书;(3)工程勘察报告等。
第1.4.2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应满足各设计阶段的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形资料:地形图及平面、高程控制;(2)气象水文资料:气温、降雨、冻结深度、暴雨;水文、流量、淹没、冲淤等;(3)防治工程勘察资料:地质体的类型、年代、成因、产状、分布;岩土的工程性质及变异性;地质构造的性质、展布及对工程的影响;自然或人为不良地质现象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4)其它资料:施工场地的水、电、交通条件;排水、排污条件;对噪声、振动的限制;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的地方经验;地方的材料及劳务价格;防治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图等。
第1.4.3条防治工程设计在执行本规范时,尚应参照国家、行业、部门现行的规范、规程、标准及指南、手册(附录6)。
2基本规定与设计标准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阶段及其主要任务第2.1.1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可分为防治工程、治理工程和应急治理工程三类。
第2.1.2条防治工程应按三阶段设计,即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治理工程宜按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第2.1.3条应急治理工程可按一阶段设计,即根据现场勘察,立即进行施工图设计,视情况也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
第2.1.4条可行性方案设计阶段,应根据防治目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提出优化的推荐设计方案。
此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图纸,设计论证说明。
第2.1.5条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泥石流灾害影响范围的防治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并对各单元项目确定设计要求与边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工程的实现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编制出相应的完整的工程图纸、监控测量方案,设计说明书及工程概算。
第2.1.6条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初步设计图进行扩充,使之满足实施的需要;对监测方案应给出准确的布点位置及要求,以利于定位实施;编制工程预算及设计说明书。
第2.1.7条在泥石流灾害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情况下,可将可行性方案设计与初步设计合并,编制能达到初设要求的可行性方案设计。
第2.1.8条各阶段的设计图表一般包括平面图、剖面图、结构详图,以及工程项目一览表、计算成果表、材料统计表、概、预算表等。
第2.1.9条各阶段的设计说明书一般应阐明下列内容:①工程目的及任务来源;②设计依据;③设计的基础资料及基本数据;④防治工程设计标准;⑤设计方案;⑥计算;⑦施工注意事项;⑧检验与监测;⑨概、预算;⑩工程效益分析。
计算书一般作为存档备查技术文件,可不对外提交。
其内容包括计算公式(或数学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计算结果及评价等。
2.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等级标准第2.2.1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宜采用以受灾对象及灾害程度为主、适当参考工程造价的原则,进行综合确定。
第2.2.2条根据泥石流灾害的受灾对象、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期望经济损失和防治工程投资等五个因素,可将泥石流灾害防治安全等级划分为四个级别(表2—1)。
表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安全等级标准*表中的一、二、三级建筑物是指GBJ7-89规范中的一、二、三级建筑物。
2.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第2.3.1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的确定,应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比选,既要安全可靠,也要经济合理。
第2.3.2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应使其整体稳定性满足抗滑(抗剪或抗剪断)和抗倾覆安全系数的要求(表2—2)。
第2.3.3条泥石流拦挡坝坝体与坝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坝体内或地基的最大压应力σmax不超过筑坝材料的允许值,最小压应力σ不允许出现负值。
min表2—2泥石流灾害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3荷载分析与计算3.1重力式实体拦挡坝第3.1.1条作用于拦挡坝的基本荷载有:坝体自重、泥石流压力、堆积物的土压力、过坝泥石流的动水压力、水压力、扬压力、冲击力等。
(1)坝体自重W b 取决于单宽坝体体积V b 和筑坝材料的重度γb ,即:b b b V W γ⨯=(3.1—1)一般浆砌块石坝的γb 可取24KN/m 3。
(2)泥石流竖向压力包括土体重W s 和溢流重W f 。
土体重W s 是指拦挡坝溢流面以下垂直作用于坝体斜面上的泥石流体积重量,重度有差别的互层堆积物的W s 应分层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