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两性离解和等电点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在其分子表面带有很多可解离基团,如羧基、氨基、酚羟基、咪唑基、胍基等。此外,在肽链两端还有游离的α-氨基和α-羧基,因此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可以与酸或碱相互作用。溶液中蛋白质的带电状况与其所处环境的pH 有关。当溶液在某一特定的pH 条件下,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相等,即净电荷数为零,此时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不移动,这时溶液的pH 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此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由于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所以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等电点,在同一pH 条件下所带净电荷数不同。如果蛋白质中碱性氨基酸较多,则等电点偏碱,如果酸性氨基酸较多,等电点偏酸。酸碱氨基酸比例相近的蛋白质其等电点大多为中性偏酸,约在5.0 左右。
1、两性解离
蛋白质可以在酸性环境中与酸中和成盐,而游离成正离子,即蛋白质分子带正电,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碱性环境中与碱中和成盐而游离成负离子,即蛋白质分子带负电,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以“P”代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蛋白质分子,以―NH 2 和―COOH 分别代表其碱性和酸性解离基团,随
pH 变化,蛋白质的解离反应可简示如下:
(pH>pI ) (pH=pI ) (pH 移向阳极 不移动 移向阴极 2、等电点沉淀和电泳 ①等电点沉淀 蛋白质在等电点时,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其总电荷数为零,这样的蛋白质颗粒在溶液中因为没有相同电荷而相互排斥的影响,所以极易借静电引力迅速结合成较大的聚集体,因而易发生沉淀析出。这一性质常在蛋白质分离、提纯时应用。在等电点时,除了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外,其导电性、粘度、渗透压以及膨胀性均为最小。 ②电泳 蛋白质颗粒在溶液中解离成带电的颗粒,在直流电场中向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种大分子化合物在电场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 蛋白质的阴离子 蛋白质的阳离子 蛋白质的兼性离子(等电点) NH 3+COO -P NH 3+ P COOH NH 2COO -P 泳。蛋白质电泳的方向、速度主要决定于其所带电荷的正负性,电荷数以及分子颗粒的大小。 蛋白质混合液中,各种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因而在电场中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也各不相同。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从混合液将各种蛋白质分离开来。因此电泳法通常用于实验室、生产或临床诊断来分析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或作为蛋白质纯度鉴定的手段。 如将蛋白质溶液点在浸了缓冲液的支持物上进行电泳,不同组分形成带状区域,称为区带电泳。其中用滤纸做支持物的称纸上电泳(如下图)。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一般实验室所采用。近年来,用醋酸纤维薄膜作支持物进行电泳,速度快,分析效果好,定量比较准确,已逐渐取代纸上电泳。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二、胶体性质 由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很大,又由于其分子表面有许多极性基团,亲水性极强,易溶于水成为稳定的亲水胶体溶液。故它在水中能够形成胶体溶液。 蛋白质溶液具有胶体溶液的典型性质,如丁达尔现象、布郎运动 等。由于胶体溶液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可以应用透析法将非蛋白的小分子杂质除去。 1、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与它的分子量大小、所带的电荷和水化作用有关。其主要决定因素如下:第一是水化膜,因为蛋白质分子颗粒表面带有很多亲水基,如―NH 2、―COOH 、―OH 、 ―SH 、―CONH 2等。对水(+)(-)原点 清蛋白 α1― α2― β― γ―球蛋白 图 我国正常人血清蛋白质纸上电泳图 有较强的吸引力,水又是一种极性分子,当水与蛋白质相遇时,就很容易被蛋白质吸住,在蛋白质外面形成一层水膜。第二是表面电荷层,蛋白质是两性离子,颗粒表面带有电荷,在酸性溶液带正电荷,在碱性溶液中带负电荷,同性电荷互相排斥。 由于水膜和电荷的存在,把蛋白质颗粒相互隔开,使颗粒之间不会因碰撞而聚成大颗粒,这样蛋白质的溶液就比较稳定,不易沉淀。如果改变溶液的条件,将影响蛋白质的溶解性质在适当的条件下,蛋白质能够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2、蛋白质的膜过滤分离纯化 蛋白质在水中形成的胶体溶液,由于颗粒大,不能通过半透膜可用羊皮纸、火棉胶、玻璃纸等来分离纯化蛋白质,这个方法称透析法。具体的操作是将含有小分子杂质的蛋白质放入一个透析袋中,然后将此袋放入流动的清水中进行透析,此时小分子化合物不断地从透析袋中渗出,而大分子蛋白质留在袋内,经过一定时间后,就可达到纯化目的,这是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上提纯蛋白质时广泛应用的方法。 三、沉淀作用 1、概念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决定于其颗粒表面的水化膜和电荷,当这两个因素遭到破坏后,蛋白质溶液就失去稳定性,并发生凝聚作用,沉淀析出,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均有一定的意义,一般为达到两种不同的目的:第一,为了分离制备有活性的天然蛋白制品。第二,为了从制品中除去杂蛋白,或者制备失去活性的蛋白质制品。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有两种类型: (1)可逆沉淀:蛋白质结构和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重新溶解形成溶液,所以这种沉淀又称为非变性沉淀。一般是在温和条件下,通过改变溶液的pH或电荷状况,使蛋白质从胶体溶液中沉淀分离。(可逆沉淀是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的基本方法,如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等。) (2)不可逆沉淀:在蛋白质的沉淀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沉淀不可能再重新溶解于水,强烈沉淀条件下,不仅破坏了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而且也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由于沉淀过程发生了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所以又称为变性沉淀。 2、生产上常用的几种沉淀蛋白质方法 (1)用中性盐沉淀蛋白质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