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通过观看生活中的头发带静电竖起的小视频引出关于电荷的研究.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 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板书】电荷(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 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可以看到A,B 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 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 移走,A 和B 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 和B 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 和B 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 和B 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 和B 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板书】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 C 移近金属导体A 和B 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 和B 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描述电荷的产生及分类;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3. 能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对电路中电荷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兴趣,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电荷的概念和产生- 电荷的分类:正电荷、负电荷、电中性- 电荷的守恒2.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观察现象引入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提出问题(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提出“电荷守恒定律是什么?为什么电荷是守恒的?”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理论学习(25分钟)通过讲解、示范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

4.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加强对电荷守恒定律的掌握和理解。

6. 实验与观察(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在电路中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7. 总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际意义和拓展内容,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3. 教学实物模型4. 教学练习题册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自行检查掌握情况,做出自我评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3. 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1.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2. 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实验器材:带绝缘手柄的电荷棒、小金属球、导线、电荷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a. 电荷是物质固有的性质,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b. 相同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荷守恒定律:a. 电荷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不变的;b. 电荷的守恒可以通过导线、接地等方式实现。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实验一:使用带绝缘手柄的电荷棒给小金属球带上电荷;2. 实验二:将两个带电的小金属球相互接触,并用电荷计进行测试。

四、讨论与归纳(15分钟)1.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电荷在两个小金属球之间转移,并且总电荷不变;2. 引导学生总结电荷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五、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情景问题练习:通过实际情景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课后扩展:自主搜索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小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思考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了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通过情景问题和课后扩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4、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2、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2、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电荷电荷概念:电荷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思考与讨论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答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答案】中性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点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其中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较远容易受到外界作用而脱离原子,从而使物体带电。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答案】1、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点,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本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2、静电感应: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遍成为带正电的离子,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电子则穿梭其中,使金属成为导体。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者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者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

第七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1、教材的地位:本课是高中物理3-1 选修第一章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在学习了选修1-1和2-1的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对电学知识的进行学习的第一课。

本课既有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融汇,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3说教法本节课作为电学知识的引入和准备,在章节教学活动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在初中就应经讲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等知识,因此本节重点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

并且注意学生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处理。

作为章节的起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探究太深奥的电学知识,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清一些初中不实或有误的观点,为整个章节作好准备工作。

主要通过老师演示实验配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并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评奖讨论让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有一个直观,深刻的理解。

4说学法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5教学程序引课:【演示】: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再用橡胶棒去靠近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分析原因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有哪些,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新课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学生阅读《电荷》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师提问:1、自然界存在哪两种电荷?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的?2、学会物理模型的建立,在以前我们还学过那些物理模型?课本中所介绍的金书中的原子核、电子所处的状态及其运动情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电荷的概念,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o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解释相关现象。

o了解常见的带电方法和电荷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o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自主构建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电荷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静电发生器、各种带电体、验电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如衣物贴身、静电电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o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2.新课内容讲解o电荷的概念: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的单位 库仑)。

o电荷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o电荷守恒定律:阐述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总量是守恒的。

3.实验探究o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静电发生器、验电器等器材,观察电荷的转移和守恒现象。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o组织学生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雷电现象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o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电荷及其守恒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o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资料或案例,下节课分享交流。

电荷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三分钟(自主学习验收)
校对课前自主学习答案,进行自我批改,更正。
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由课代表上前校对答案更正。
校对课前自主学习知识点填空,加深基础知识记忆。
3分钟
1
承接结果环节
1、引入新课:生活中物体放电的实例。
2、电荷的概念。
1、提出问题:物体怎样才能带电。
2、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
2、提出问题
1、布置问题
2、提出问题,补充,评价,给出正确答案
思考问题
给出答案
回答问题
1、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10分钟
3(1)
总结提升环节
(总结部分)
感应起电
提出问题,
感应起电的本质
1、学生思考问题
2、学生回答问题
1、完成知识目标
2、突破本节课难点
3分钟
3(2)
总结提升环节
(能力提升部分)
课题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重点
1、学生能说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学生能说出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3、学生能说出说出电荷守恒定律,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电荷守恒。
依据: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及2018高中物理考纲中要求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
教学
难点
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的方法
其他同学补充
1、突出本节课重点内容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10分钟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了解电荷量的概念。

(2)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3)能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经历探究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发现历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

(2)对电荷守恒定律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用具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金属箔、枕形导体、起电机等。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荷。

(二)新课讲授1、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1)演示实验: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分别将它们靠近悬挂的轻质小球,观察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量(1)介绍电荷量的概念,指出电荷量是表示电荷多少的物理量,单位是库仑(C)。

(2)通过举例,让学生对电荷量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摩擦起电(1)演示摩擦起电实验,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电。

(2)引导学生思考: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3)讲解摩擦起电的实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

4、感应起电(1)演示感应起电实验:将枕形导体放在起电机旁,先不接触,然后分别将导体的两端接地,观察导体带电情况。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

说课稿《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时间:2018.10.9《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说课稿本次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安排设计。

一、教材分析1、初中课标要求“从原子结构层面,了解摩擦起电及其他物体带电的实质”,高中的课标中更进一步要求“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2、本节内容电荷守恒的知识在化学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应用时已经接触过,通过本节的学习再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分析静电现象,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也成为电荷守恒理论的佐证。

更为后期化学中的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知道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和元电荷概念,既是对初中静电知识的延伸总结,也是为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定量计算(本章第二节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再结合本章其他章节知识为第七节的静电利用和防护做好前期准备。

4、新课标变化,加入“通过实验”,突出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物理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电荷守恒物理观念,认识到物体带电的本质规律科学思维:由生活中静电现象,在原认识基础上构建原子模型,对带电本质实验分析综合并通过实践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结论。

科学探究:学生通过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静电原理产生疑问,设计实验,观察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交流、论证的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此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对于科学的探究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二.教法分析1、循环递进探究法:本节课将设置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设置问题串,通过猜想、实验、论证解决问题,实现闭环处理,每个环节产生新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

不仅实现环环相扣而且前两个环节又存在知识点共性,便于总结。

2、实验启发式: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特性;2.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 掌握电荷守恒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电荷守恒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通过展示电荷实验装置的图片,引出电荷守恒的问题。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电荷守恒的实验;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 让学生探究实验中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实验讨论(10分钟)1.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结论;2.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原因,并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建议。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布置电荷守恒定律的巩固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 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之间的关系;2. 鼓励学生拓展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领域。

七、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思维拓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实验环节过程掌控不够,可能需要增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

还可以增加一些实例和故事,引起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举例]1、冬天,用塑料梳子梳干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

2、塑料尺子在衣服上摩擦后,能吸住细小的纸屑。

[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论]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能够吸住轻小的物体。

新课讲授一、电荷1、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一种电荷互相吸引。

二、三种起电方式1、摩擦起电[讨论]为什么摩擦后的物体会起电?原子核外的电子靠质子的吸引力而维系在原子核附近。

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力较小,容易受到外界作用而脱离原子。

[结论]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本质: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只能是负电荷,不能是正电荷。

2、感应起电[实验]课本P·3[讨论]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结论]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3.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和相关原理。

教学内容与方法:一、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 通过实验,展示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的存在;2. 分组讨论,通过观察电荷的相互作用,总结电荷的性质;3.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电荷的分布和作用。

二、电荷守恒定律1.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体之间电荷的传递和转移;2. 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的原理;3. 利用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分析电荷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的应用;2. 案例二: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3.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总结案例中电荷守恒定律的作用。

四、总结与扩展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理解;2.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在更广泛领域内的应用;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资料,进一步了解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手段:1. 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静电机、绝缘材料、导体材料等;2. 多媒体教学:通过PPT、视频等展示电荷的分布和性质;3. 讨论和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4. 案例分析:使用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课堂讨论:1. 学生自主讨论如何利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 学生小组展示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案例分析:1. 老师提出案例,让学生分析电荷守恒定律在案例中的应用;2. 学生小组展示分析结果,并与全班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有了全面的了解;2. 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电荷守恒定律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3.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电荷是表示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物理量,它的正负性决定了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在教学中,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理解往往比较抽象,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了解电荷的守恒定律;(3)能够运用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示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组织实验、观察电荷守恒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的守恒定律。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捏玻璃棒摩擦丝绸带,使其带电,然后把两者相近,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引出电荷的概念。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电荷的存在及其性质。

2. 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讲解(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荷的概念、电荷的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和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的条件。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电荷的守恒条件展开讨论,并总结出电荷守恒的规律。

4. 实验展示(25分钟)安排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比如使用摩擦法使物体带电,再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荷守恒的规律。

5.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阐述电荷守恒在静电场的应用。

6. 总结与复习(10分钟)由教师做总结,并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实验仪器:万用电表、玻璃棒、丝绸布等;3. 教学案例。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学习态度;2. 学生的课堂表现;3.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设计的特色与创新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导入中需要强调的是在前几次授课中已经学习过电荷的概念,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荷的基本性质和表达方式,例如量子化和负载体。

因此,这部分的导入应该比较简短,着重回顾一下已经学习的部分。

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电荷的存在和基本概念。

第二步:介绍电荷的守恒定律在引入电荷守恒定律之前,需要简要介绍什么是守恒定律。

这个部分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一些熟悉的守恒定律,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来引出电荷的守恒定律。

接下来,重点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具体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到电荷守恒定律是一个基本定律,它规定了封闭系统内的总电荷量是不变的,即电荷守恒。

然而,也需要提醒学生,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电荷守恒定律可能会受到破坏,并需要给出示例。

目的: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具体内容,使学生对电荷守恒的概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三步:练习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理论来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实验案例,以便他们能够理解这个定律。

例如,一个均匀带电球体的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需要测量磁场强度和带电体在不同位置的电位,并记录下所得到的结果。

接下来,他们需要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解方程的方式,求出电荷的总数。

目的:通过实例操作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提升实践能力。

第四步:运用实例解决问题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来思考/发散思维,然后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问题。

问题应该是不同的,但都可以运用守恒定律来解决。

例如,一个电荷在点电荷靠近一个无限平面的情况。

学生需要求出电荷在平面上的分布式电荷密度,并在图纸上画出分布的形状。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巩固和反思在这个步骤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反思,以便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有待加强的部分。

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并留出足够的时间为其回答问题。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了解电荷基本性质和电荷的单位;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 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与电荷有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电荷的性质和单位;2. 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报告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组简单的例子引入电荷的概念,如戴帽子摩擦头发、摩擦气球等,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了一些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电有关。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如原子的组成、电子带电等,准备进一步学习电荷的概念。

二、电荷的概念及性质(10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电荷的概念,解释电荷的意义和作用。

2. 介绍电荷的性质,如电荷的两种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等。

三、电荷的单位(10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电荷的单位,即库仑(C),解释电荷单位的定义和关联。

2. 利用实例计算一些常见物体携带的电荷,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电荷守恒定律(10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电荷守恒定律的表述和原理。

2. 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分成小组讨论,老师提问一些与电荷守恒有关的问题,如:如果一个物体获得了电荷,那么哪些物体可以失去电荷?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实验操作(15分钟)1. 针对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如:用毛刷摩擦物体,然后将物体靠近带正电的塑料棒,观察物体的现象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报告本中。

七、实验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总结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验规律,并与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

八、课堂练习和答疑(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将答案写在笔记本中。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2. 掌握电荷的正负和量子概念;3.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学(5分钟)1. 利用一个小故事或生活中的场景引入电荷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物体会有电?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是物体表面或内部带有的基本性质,可以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2. 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闭合系统中,总电荷量不变。

即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第三步:实验操作(30分钟)1. 设计实验:使用摩擦电实验仪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

2. 操作实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观察材料之间是否发生摩擦带电现象,同时使用小球电量计对带电材料的正负电荷进行测量。

3. 观察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摩擦带电现象和带电材料电荷正负关系。

第四步:问题探究(20分钟)1. 提问:在电路中,为什么总是要保证电荷的守恒?2. 讨论:学生回答并讨论问题,分析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3. 解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在电路中的流动过程,解答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第五步:练习和总结(10分钟)1.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回顾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

教学资源:1. 摩擦电实验仪器;2. 小球电量计;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价;2. 练习题的答题评价;3. 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参与度评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

本文将介绍一份关于《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2)理解电荷的分布和电荷守恒定律;(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1. 电荷的基本概念2. 电荷的分布3. 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引入电荷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5分钟)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的正负性、电荷的量子化、电荷的分布等内容,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讲解。

3. 情境教学(20分钟)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研究电荷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电荷的分布规律。

4. 定律讲解(15分钟)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表达式和应用,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6. 合作讨论(15分钟)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一个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互相交流、思考和总结,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7. 提问互动(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六、教学辅助手段1. 实验器材:电荷仪、电子天平等;2.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讲解和示范;3. 教学实例:提供一些真实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内容。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本教时作为电学知识的引入和准备,在章节教学活动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在初中都已经讲过,本节重点是讲述静电感应现象。

作为章节的起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深奥的电磁学知识,重点安排在静电学基础部分复习上。

发动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讨论,分清一些初中不实或有误的观点,为整个章节作好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感应带电和接触带电,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知道三种方式均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说出电荷守恒定律,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电荷守恒。

4.知道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5.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电荷守恒定律、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在复习摩擦起电现象和讲述静电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说明起电的过程是使物体中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进而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对库仑定律式的应用时,可先介绍规则:用电荷量的绝对值代入进行计算,根据是同种还是异种电荷来判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演示实验为先导,引领学生在复习摩擦起电现象和讲述静电感应现象的基础上,说明起电的过程是使物体中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进而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合作学习为主,发动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前准备教学媒体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验电器、静电计。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视频片断。

知识准备复习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电荷量与元电荷的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事件1]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生活动:情景导入,放映雷电现象的视频片断,PPT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电荷的概念、性质以及守恒定律的内容与原理;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性质以及守恒定律的理解;2. 教学难点:守恒定律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节:电荷的概念与性质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电荷有关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存在与重要性;2. 导入:对“电荷”一词进行解释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3. 讲解:讲解电荷的概念、正负性质以及它与物体的引力、斥力的关系;4. 实验观察:a. 实验1:用橡皮布擦过的毛刷靠近小纸片,观察小纸片的运动;b. 实验2:将一个带电的橡皮球放在金片电荷仪上,观察金片的运动;c. 实验3:电场力线实验。

第二节:电荷的守恒定律1. 导入:通过案例引出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2. 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与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3. 实验设计:a. 实验1:用两个相同的金属球A和B,A带正电,B带负电,将它们放在一个封闭的导体箱中,离开箱子后重新测量A和B的电荷量;b. 实验2:将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放在一个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观察A带电量的变化;c. 实验3:剪下一段金属丝,并用胶条将一端粘在玻璃杯上,另一端靠近带电体,观察金属丝的运动。

四、教学评价方式1. 在实验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记录的准确度;2.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电荷概念、性质以及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3. 综合考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分析判断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板书设计1. 电荷的概念与性质- 电荷的概念:电荷是微观粒子所带的物理量;- 电荷的性质:正负性质、引力、斥力。

2. 电荷的守恒定律- 定律内容:一个系统内总电荷量守恒;- 原理解释:电子的特殊性质、电荷的转移与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本节分析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通过实验现象从微观分析带电现象的原因.有了对物体带电原因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科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等,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可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2)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转移.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转移了电荷.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守恒的观点看世界.
(2)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
教学重难点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等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教学与探究法相结合,并辅以问题法、演示法、归纳法等.物理实验与多
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验电器和静电计,纸屑,静电感应导体(带箔片).
教学过程设计
富兰克林统一天电、地电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使新课的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
)
请每位学生用自己的梳子梳头发,然后将梳子靠近纸屑
移近彼此接触的导体A和
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属
板书设计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电荷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号电荷相互排斥,异号电荷相互吸引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
接触带电
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二、电荷守恒定律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三、元电荷、比荷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元电荷:e=1.60×10-19 C 比荷:带电体的电荷量和质量的比值
电子的比荷e
m e=1.76×10
11C/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