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湿停聚
1.湿浊困阻: 形成:脾虚生湿 症状: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 腹泻便溏,面黄、肤肿或痹证等。 2.痰饮凝聚: 形成: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 以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3.水液潴留: 形成: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 从而使水液潴留体内,发为水肿。
形成:
燥热之邪、五志之火、发热 汗、吐、泻、烧伤、多尿、失血 过用辛燥之剂
秋燥、暑热、高热 汗、吐、泻、多尿等
津 液 不 足
伤津
口、鼻、皮肤干燥 目陷、螺瘪,甚则转筋
伤津未必脱液 脱液必兼伤津 舌光红无苔或Biblioteka Baidu苔,
脱液
唇舌干燥而不引饮, 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 甚则手足震颤蠕动 热病后期、久病伤阴
(3) 气滞
概念: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情志内郁——肝郁气滞 痰湿——肺气壅滞 食积——脾胃气滞 瘀血、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 临床特点:闷、胀、疼痛 气滞多为实证
也有因虚而气滞:脾胃气虚,中气郁滞
肝气虚,疏泄不及,肝气郁滞
(4)气逆
概念:气机上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乱 的病理变化。 形成:情志所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 常见:肺、胃、肝
2.气机失调
(1) 气陷
概念: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 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见:脾气虚——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 久泻脱肛 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
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2)气脱
概念: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 形成:体内气血津液严重损耗,以致脏腑生理功 能极度衰退,真气外泄而陷于脱绝危亡之境。 气脱有虚脱、暴脱之分: 虚脱——精气逐渐消耗,脏腑功能极度衰竭 暴脱——精气骤然消耗殆尽,阴竭阳亡
2 阴阳偏衰
(2)阴虚则(虚)热
概念: 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 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阳 阴 阴 消 阴阳平衡 阴液不足和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多见:肝肾阴虚,尤其是肾阴不足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或因久病耗伤阴液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
疾病发生
病机 虚实变化
疾病发展
疾病转归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
虚
病机特点: 病机特点: 正气不足、邪不明显 邪气亢盛、正气未虚 虚证 实证 ——虚损不足、反应低下 ——亢盛有余、反应剧烈 形成:体质素虚 形成:外感六淫 或疾病后期 或痰、食、血、水等 或大病久病 气血不足,伤阴损阳 多见:疾病的初期或中期 多见: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 病程相对较短。 病程较长
(三)阴阳格拒
1.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概念: 阳气极虚,阴寒过盛 阳气被格拒于外, 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 病理变化。 阳气极虚 阴寒过盛
本质
假象
四肢厥逆
下利清谷 脉微细欲绝 内真寒 外假热
形成:虚寒性疾病发展 到严重阶段
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 格阳
面颊泛红 ——戴阳
(三)阴阳格拒
2.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概念:
虚中夹实
(四)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多因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
病机 本质 虚证 虚证 表面 假象
真虚假实之病机本质为实,而实是表面现象,为假象。 例:脾虚腹胀腹痛
(四)虚实真假
2.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多因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等, 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畅达所致。
(二)血失调
1.血虚
概念: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形成:
一是失血过多 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肾精亏损等, 或心、肺、肝气化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不足; 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或劳神过度等因素,而致营血 暗耗; 四是瘀血阻滞,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等
临床表现:
面色不华,唇、舌、爪甲淡白无华
(二)虚实错杂
1.虚中夹实: 病机特点: 以正虚为主,又兼夹邪实的病理变化 例:脾阳不振之水肿 2.实中夹虚:
病机特点: 以邪实为主,兼见正虚的病理变化 例:实热伤津
(三)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实证
邪盛伤正 误治失治 邪去正虚
实中夹虚
虚证
脏腑损伤
2.由虚转实:
正气本虚,无力驱邪
虚证
正虚导致气滞、瘀、痰、 水、食等实邪停留
阳盛则热 阳胜则阴病
阴阳平衡
(2)阴盛则(实)寒
概念: 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 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阴 阳 长 消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阳 阴 临床特点:寒、静、湿 形成原因: 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4.津亏血瘀:
津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5.血瘀津停:
血行瘀滞,而致津液停贮,形成血水停滞或痰瘀 互结的病理变化。
阳 长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与 阴盛则寒
病机 虚而有寒
的区别
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 面色晄白 喜静蜷卧
恶寒、脘腹冷痛 溲清、便溏
发病缓急 缓 不同 无明显受寒原因
急 有明显受寒原因
病机 临床 表现
阴虚则热 虚而有热
与
阳盛则热 区别 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舌红无苔 脉细数
阴寒内盛
治疗不当 邪毒太盛
体温下降 四肢厥逆 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
(四)阴阳转化
2.由阴转阳
阴气偏盛 外感寒邪 恶寒重、发热轻 头身疼痛、无汗 苔薄白、脉浮紧
发展到一定程度
阳热亢盛 高热汗出 心烦口渴 舌红脉数
治疗不当 体质因素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概念: 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脱失 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 的病理变化
4.气随血脱: ——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 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 理变化。
5.气血两虚: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
四、津液失常
(一)津液不足
概念:
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 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 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变化。
阳热至极 深伏于里
本质
阳盛已极 阻拒阴气于外 出现内真热外假寒 的病理变化 形成: 阳热至极,阳气闭郁 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胸腹灼热
假象
口干舌燥 舌红脉数 内真热
外假寒
四肢厥冷 恶寒
热热 微深 厥厥 亦亦 微深
(四)阴阳转化
1.由阳转阴
阳气偏盛 急性外感热病 高热、咳嗽、胸痛 舌红、脉数
发展到一定程度
气虚
区别 虚而无明显寒象
阳虚
虚而有寒象
血虚
区别 虚而无热象
阴虚
虚而有热象
2.血瘀 概念: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 3.血热
概念: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出血,或 瘀阻的病理变化。 病理特征;热象、耗血、动血、 扰神、伤阴
4.血寒
概念:血分有寒,血行迟缓或凝滞不通的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肢体手足麻木冷痛 心腹冷痛,得温则减 女子月经不调等
病机 本质 表面 假象 真实假虚之病机本质为实,而虚是表面现象,为假象。 例:热结旁流
实证
实证
二、阴阳失调
——寒热变化
(一)阴阳盛衰
1 阴阳偏盛(胜) — 邪气盛为主,表现为实证 2 阴阳偏衰 — 精气夺为主,表现为虚证
1 阴阳偏盛(胜)
(1)阳盛则(实)热
概念: 阳气偏盛,脏腑、 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阳 长 阴 消 阳 阴 临床特点:热、动、燥 形成原因: 温热阳邪,或阴邪而从阳化热, 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 等郁而化热、化火
阴阳平衡
2 阴阳偏衰
(1)阳虚则(虚)寒
概念: 阳气虚损,失于温煦,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阳气不足,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阴 阳 阴 多见:脾肾阳虚,尤其是肾阳不足 长 阳 消 阳虚则寒 阴阳平衡 形成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 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
运行失常
气滞
1.气虚
概念:
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 的病理变化。 形成: 气的生成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 或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的消耗过多——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 多见: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 体质衰弱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易感冒 脉细弱无力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而易怒; 血随气逆,为咯血、呕血、吐血 气厥,壅遏清窍,而致昏厥
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
(5)气闭
概念: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湿热、痰浊等邪毒深陷于脏腑,或郁 闭于经络,以致某一窍隧失其通顺之常所致。 如心气内闭,则谵语癫狂,神昏痉厥;其中以 心闭神昏最为严重, 主要是指心气内闭而言。
高热烦躁 大汗 舌红苔黄 脉数
(二)阴阳互损
原理:阴阳互根 条件:肾阴阳失调 结局:阴阳两虚 无阴则阳无以化 无阳则阴无以生
阴损及阳——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 病机: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病机: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三)阴阳格拒
概念:指阴或阳偏盛、偏衰至极而壅遏于内 使阴阳二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 机理: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或 一方极度虚弱,因而使盛者壅遏于内, 将另一方排斥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 表现: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临床表现: 大汗淋漓、手足逆冷、 精神疲惫 神情淡漠,昏迷 脉微欲绝等
精 气 乃 绝
(五)阴阳亡失
阴根于阳 阳气无所依附 而散越 阳气 衰竭
阴虚
阴液 衰竭
亡阴
阴液无以化生 而耗竭
亡阳
阳根于阴
阳虚
最终结果:阴阳亡失 生命垂危
三、气血失调
(一)气失调
气 虚
升降失常
气陷 气逆
气机失调
气闭
出入失常
气脱
5. 出血
形成: 实热、虚热,迫血妄行; 气不摄血; 瘀血停滞; 外伤损伤脉络。
(三)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气滞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 理变化。 2.气虚血瘀: ——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气虚与血瘀并存 的一种病理变化。 3.气不摄血: ——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 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咯血、吐血、衄血、发斑、 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的病理变化。
2. 亡阴 阴 阳 离 决
概念: 阴液发生突然、大量消耗丢失 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 的病理变化 形成: 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 其他因素,大量耗损阴液 临床表现: 汗出不止、汗热而粘、四肢温和 渴喜冷饮、身体干瘪 皮肤皱折、目眶深陷 精神烦躁或昏迷 脉细数无力,或洪大无力
形成: 邪盛,正不敌邪 素体阳虚,正气不足 疲劳过度,过用汗法 慢性消耗性疾病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1.气津停贮:
主要指由于气虚或气滞,水津失布而停聚,形成气痰结聚 或水停气阻的病理变化。
2.气随液脱:
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 致阳气暴脱亡失的气阴两脱的病理变化。
3.津枯血燥:
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 风的病理变化。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