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机

合集下载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二)虚实错杂
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种病理变化。在疾病过程中,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由于疾病的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了人体的正气;或因正气本虚,无力驱邪外出,而致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往往可以形成虚实同时存在的虚中夹实、实中夹虚等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
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病机本质为实,而虚则是表面现象,为假象。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等,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畅达,反而出现一些类似虚的假象。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之病人,一方面见到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等实证的表现,有时又可出现精神萎靡、不欲多言,但语声高亢气粗,肢体倦怠,但稍动则舒适;大便下利,但得泄而反快。究其本质,是实而不是虚。总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虚和实,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常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虚和实的病机变化,而应以运动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虚和实的病机。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其中,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病机,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本文将围绕中医学中的十大基本病机展开讨论,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

我们将介绍这些病机的内涵、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病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医十大基本病机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病机的病理机制和表现。

此外,还会介绍病机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中医十大基本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医的十大基本病机,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框架。

通过对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和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医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结论": {"3.1 总结": {},"3.2 应用":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中医基本病机概述中医基本病机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的形成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发病 机理

发病 机理
• 律动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 ( 1)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 小鸟飞、小兔跳、鸭子走、蝴蝶
飞、小熊跳、小鱼游、大象走等。 • (2)模仿交通工具 飞机飞行、开汽车、开火车等。 • (3)模仿一些形象的劳动 划船、播种、收割、摘果子、种
萝卜等。 • (4)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动作 洗脸、刷牙、梳头、敲锣、打
的想象里,儿童生活里玩的荡秋千,化做一条条从树冠上垂 下的枝条,于是这枝条和儿童构成的种种图形、画面,变成 了儿童舞蹈中要抒发的感情,可见角度选择要新、独特才会 使舞蹈具有说服力。 • 2.儿童生活 • 比如《步步高》这个舞蹈情节是从生活中摄取的,但诱发 编舞灵感的是广东音乐《步步高》,听到这个音乐使编舞者 想到儿童生活中的步步高。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儿童表演舞的创编
• 儿童表演舞的创编的前提是选择一个适合编舞的题材,要有 一个巧妙的构思。结构清晰,音乐动听,动作形象有趣,主 题动作鲜明,动作变化有序,而且生活化,队形画面流畅, 以及发挥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是创编时必不可少的因素 。
• 一、合适的题材 • 儿童舞蹈涉及的题材包罗万象,但并非任题材都适合编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Βιβλιοθήκη 二节 基本病机• 二、阴阳失调
•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 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
• (一)阴阳盛衰 • 1. 阴阳偏盛 • (1)阳盛则热: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
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的病理特点 ,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以热、动、燥为其特点。 • (2)阴盛则寒: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 、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一、感冒【源流】1.感冒病名最早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则。

3.“时行感冒”提出—《类证治裁》【病因病机】1.风邪是引起本命的主要外因。

2.病位:肺卫。

3. 基本病机:卫表不和(为主),肺失宣降。

4.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二、咳嗽【源流】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2.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病因病机】1.病位:在肺(为主脏),与肝、脾密切相关,日久及肾。

2. 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3.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三、哮病【源流】1. 1.《内经》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鼻合”之类的记载。

2.《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3.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4. 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病因病机】1.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基本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2.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甚及心。

3.治疗原则: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先,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四、喘证【源流】1.《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

2..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重证每多影响于心。

2. 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3. 治疗原则:实喘:治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喘脱—扶正固脱,镇摄潜纳。

五、肺痈【源流】1.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并对病因病机、脉证、治疗及预后作了全面的论述。

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

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
形盛气衰是以肥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晚期的病理特征。代谢综合征患者始终以肥胖为基础病变,肥胖既是形盛,但患者常常出现精神不振、气短懒言、动则气喘、食少而肥,此为气衰。最终乃至发生胸痹、消渴、中风等病证。
《中国中医药报》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中医药学刊 >>2006年10期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探析
彭锦 2006-10-16 21:01:26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6 年 5 月 第 2 卷 第 5 期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学;病因病机
【摘要】 代谢(异常)综合征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方面对该病进行了探讨,提出在治疗时一方面要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抓住其共同病机特点从整体观高度进行把握,同时又必须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分析不同患者、不同阶段的具体病机,灵活地进行辨证论治。只有这样才能既把握其规律性,又能处理好病变过程的复杂性,使中医药在防治这一威胁现代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和作用。
痰热伤阴,气阴亏虚。痰气郁滞化热伤阴是临床常见的病机变化。常见患者形体肥胖,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善饮,自汗或盗汗,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无力。早在明代,缪仲醇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风》就已经明确提出治疗痰热证最当重视保护阴液,“治痰先清火,清火先养阴,最忌燥剂”。近代名医丁甘仁先生提出“阴不充则火不清,火不清则痰不化”。彰示痰热与阴虚之间在病机、治疗方面的密切关系,成为临床研究痰热证必须重视的理论与临床关键问题。
潘善余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中心性肥胖为中心的多种代谢异常的集合,主要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它能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从中医角度分析痰浊瘀血是其主要病机,脾气亏虚是其关键病机,虚损变证是其不良结局.真气不足是其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是其发病的外因.治疗应益气健脾,化痰祛瘀,同时配合饮食、运动治疗及精神调摄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整理

1.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

2.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3.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

4.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

气化包括物质之间的转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特指脏腑的气化功能,即肾、膀胱、三焦的气化功能。

5.气机:气的运动。

6.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7.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这是“物极”的结果。

阴阳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形式,亦可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8.阴阳平衡:即指阴阳处于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盛衰变化(消长变化)而达到在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为阴阳平衡。

9.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即相反;阴阳的制约,即属性相反的阴阳表现出互相拮抗,互相抑制。

阴阳的对立导致阴阳的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使阴阳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中。

10.阴病治阳:对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以温阳抑阴之法。

11.阳病治阴:对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以滋阴清热之法。

12.阳中求阴:肾阴虚的病证,在补阴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阳的药物,意在阳中求阴。

13.阴中求阳:肾阳虚的病证,在补阳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阴的药物,意在阴中求阳。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泻南补北:即泻心火补肾水。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证。

心火偏亢为主者,重在泻南,肾水不足为主者,重在补北。

16.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根据《中医内科学》第7版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本文主要介绍肺系病证的分类、基本病机、病位、实证和虚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感冒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外邪袭表,肺卫失和,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包括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和秋燥证。

针对不同的实证,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清暑祛湿解表、润燥疏表等。

二、咳嗽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外感咳嗽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和风燥伤肺;内伤咳嗽包括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和肺气亏虚。

治疗方法包括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滋阴清热、润肺止咳、补肺益气、止咳化痰等。

三、哮病哮病的基本病机是诱因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发作期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缓解期分为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

治疗方法包括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补肺固卫、补肺益肾等。

四、喘证喘证的基本病机是肺气升降出纳失常,实证包括风寒壅肺和表寒肺热,虚证包括肺不主气和肾失摄纳,病位在肺和肾。

治疗方法包括祛风散寒、宣肺平喘、解表清里、麻杏石甘汤等。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对于肺系病证的分类、基本病机、病位、实证和虚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3、痰热郁肺---使用桑白皮汤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4、痰浊阻肺---使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5、肺气郁闭---使用五磨饮子开郁降气平喘。

B.虚喘1、肺虚---使用补肺汤补肺益气,敛肺平喘。

2、肾虚---使用七味都气丸+生脉散补肾纳气,加上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

3、正虚喘脱---使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扶阳固脱,镇摄纳气。

肺痈基本病机:外邪侵袭肺部,导致热壅血瘀,润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成痈。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一、腹痛病因病机小结: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胃痛、腹痛鉴别关系及相似点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胃痛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

腹痛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腹痛时恶心、嗳气等症较少见,多见泄泻或便秘。

腹痛与其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腹痛病证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内科常先发热后腹痛,(先热后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

外科多后发热,(先痛后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妇科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

1、辨腹痛性质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病因病机主症发病病程寒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腹痛暴作得热痛减急骤短热邪热雍滞腑气不通腹痛急迫痛处灼热较急短虚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较缓长实腑气不通传导失职腹胀腹痛拒按有形较急短气气机不畅腑气不通腹痛胀满痛处不定较急短血气滞日久血行淤滞腹部刺痛痛处不移较缓长2、辨腹痛部位:大腹痛多属脾胃之病,脐以上痛,多属脾胃肠道之病。

少腹痛多属足厥阴肝经病。

小腹痛及脐周腹痛多属脾胃、小肠、肾、膀胱的病,虫病多见脐周疼痛。

二、治疗原则:①依证候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所属脏腑经络,确定治则。

一般以虚实为纲,寒热为目。

实热者宜调气祛邪,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虚寒者宜温中补虚。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病机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病机
中医辨证:气厥(气闭实证)。治法:醒脑开窍。 患者仰卧位,针刺人中、双合谷、双内关、双涌泉。取泻法,于
10min后患者手脚开始自行活动,神志逐渐清醒,后拟顺气 开郁之五磨饮子内服善其后。
[邓庆华.中国民间疗法,2001,9(2):15]
(二)血的失常
1、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
如热结胃肠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 似虚寒的假象。
病案举例 (至虚有盛候)
刘泰来,新秋病疟,三五发后,用药截住。遂觉胸腹间胀满日 增,腹大胸高,上气喘急,二便全无,食饮不入,能坐不能 卧,能俯不能仰,势颇危急。一医以肠结,下而未通,欲以 大黄二两作一剂再下。喻氏认为系太阴脾气不能统摄,定理 中汤。并嘱曰:“腹中真气渐散,子丑二时必大汗眩晕,便 难为力。”患者畏参术,药煎成未服,至夜果汗出眩晕。忙 服药,症状略减。喻氏复以三剂药料作一剂,加人参至三钱, 少加黄连,胀大减。后予五苓散,得大小便畅通而愈。
1、气虚:一身之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
气的化生不足
气的消耗太多
神疲乏力、动辄气喘、眩晕、自汗、 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 碍。
情志抑郁
邪气阻滞
临床表现:闷、胀、痛
(2)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脏腑之气上逆。
情志内伤 饮食不当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3)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一、感冒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肺卫失和。

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1—41.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2.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秋燥证-——润燥疏表—--温燥——桑杏汤加减, 凉燥--杏苏散加减。

正虚邪实证: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A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 肺阴亏耗———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5. 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化痰—-—补肺汤三、哮病基本病机:诱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失养】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A. 发作期1。

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化痰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B. 缓解期1。

肺脾气虚--—补肺固卫,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味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基本病机:肺气升降出纳失常。

中医药概论复习重点

中医药概论复习重点

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

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六、何谓中药?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

七、何谓中药学?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八、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

九、《新修本草》又叫何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何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是谁?全书载药多少种?答:叫《唐本草》,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

作者为苏敬、李季,共载药850种。

十、代表明朝药学成就最高的药学书籍叫何名?作者是谁?载药多少种?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十一、《本草纲目拾遗》是何人所著?问世于何朝代?全书共载药多少种?答:赵学敏所著,问世于清朝,共载药921种》十二、当今我国最大的药学著作叫何名?何年问世?全书共多少卷?载药多少种?答:《中华本草》,问世于当代(1999年9月)。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
“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3)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一般多见于疾病 的初期或中期。 痰涎壅盛、食积内停、水湿泛滥、瘀血内阻、以及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 热烦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 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病机趋向:“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论述阴阳交的病证、病机和预后

论述阴阳交的病证、病机和预后

【导读】论述阴阳交的病证、病机和预后。

阴阳交是温热病中阳邪侵入阴分交争不解,邪盛正衰的危重证候,属热病的一种变证。

其基本病机是阴精不足,邪热亢盛,病位不在肌表,深及骨肉,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复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

发热、脉躁疾在于阴精不足,邪热亢盛鸱张;不能食,说明胃气衰败,生精之源匮乏;狂言,是表明亡神失志。

从邪正双方力量对比来看,此证是人体阴精正气枯竭,不能制伏阳热邪气所致,病情严重,预后凶险,即“交者,死也”、“其死明矣”、“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之谓。

有关阴阳交的病机分析,提示一切温热病的基本病机不外乎阳热邪气和阴精正气两方面的制约与胜负。

预后吉凶,可从有汗无汗和汗出后的诸多证候来判断。

这种观点,对临床实践及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正常情况下,汗出则热退身凉,进饮食以益正气,为预后良好的佳兆。

若汗出而热不退,脉象躁盛,为正不胜邪的凶象;若更见不能食,神昏,谵语等,则是正气来源枯竭,五脏精气衰败而神失所养,预示温热劫烁津液精气耗竭的危候。

后世温病学说“治温病宜刻刻顾其津液”及“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理论,以及“热病以救阴为先,救阴以泄热为要”的治疗大法和相应措施,无不受《内经》这一观点的启发和影响。

“虽愈必死”的预后判断,应理解为病情危重,用针刺疗法,难以治愈,不可视为绝对死证。

吴鞠通说:“《经》谓必死之证,谁敢谓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温病条辨》)。

实践证明,用甘凉益阴或大剂益气增液之剂是可以取效的。

根据原文分析,阴阳交是一个按病理过程命名的病证,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

多种温热病的中后期,或因邪盛正衰,或因失治误治,皆可出现这种危重证候。

此外,“阴阳交”在《内经》中亦有称脉法者,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

”《素问•阴阳类论》云:“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应注意区别。

【导读】论述风厥的病因、病位、病机、症状及治疗。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一般而言,邪正盛衰是虚实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病证的病机,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联合应用、互为羽翼。

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导致以邪气盛为主的病机变化,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就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

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减弱,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

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偏盛病机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偏胜阳偏胜,即是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邪偏盛、功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而见热象的病机变化。

阳盛的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临床可见身热,面赤,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若阳盛伤及阴液,则兼有口渴、小便短少等表现,即所谓“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瘀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阻偏盛,以热、动、燥为临床特点,可见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阳邪亢盛,阳长阴消,“阳胜则阴病”,可伤阴耗液。

阳盛之初,对阴液的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热证。

如果病情发展,阳邪亢盛,明显耗伤阴液,疾病则转化为实热兼阴虚津亏证;若阴气大伤,疾病可由实转虚而发展为虚热证。

2.阴偏胜阴偏胜,即是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阴邪偏盛、功能抑制、机体反应性减弱而产生寒象的病机变化。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致实邪 积聚的病理转化过程(实性病变较为 突出,但正虚依然存在)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 “实”的临床假象。
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 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表现:如脾虚腹胀,出现纳食减少,疲 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 痛(喜按) 等假象
情志抑郁不舒
形成 痰、湿、食积、瘀血阻滞 邪实为患
脏腑功能失调
气虚运行无力
表现:
肺气壅滞——胸闷、咳喘

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 胀
脾胃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 痛
嗳气则舒
气逆
含义: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的 病理状态。
情志内伤
饮食冷热不适
形成 外邪侵犯
实邪阻滞
痰浊壅滞
因虚而气上 (肺、胃、肝虚)
邪去正虚----期待修复
决定疾病转归 邪胜正衰----恶化、死亡
邪正相持----邪留、邪结
正虚邪恋----慢性病后遗症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
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 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 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亡阳
含义:指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致全身机能严重衰 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全身属阳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温煦、推动、 兴奋功能衰竭尤为突出 表现:大汗淋漓(冷),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精 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
亡阴
含义:机体阴气突然大量亡失,致全身机能 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全身属阴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宁静、 滋润与内守功能衰竭最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虚
区别 虚而无明显寒象
阳虚
虚而有寒象
血虚
区别 虚而无热象
阴虚
虚而有热象
2.血瘀 概念: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 3.血热
概念: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出血,或 瘀阻的病理变化。 病理特征;热象、耗血、动血、 扰神、伤阴
4.血寒
概念:血分有寒,血行迟缓或凝滞不通的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肢体手足麻木冷痛 心腹冷痛,得温则减 女子月经不调等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1.气津停贮:
主要指由于气虚或气滞,水津失布而停聚,形成气痰结聚 或水停气阻的病理变化。
2.气随液脱:
由于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从而导 致阳气暴脱亡失的气阴两脱的病理变化。
3.津枯血燥:
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 风的病理变化。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二)水湿停聚
1.湿浊困阻: 形成:脾虚生湿 症状: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 腹泻便溏,面黄、肤肿或痹证等。 2.痰饮凝聚: 形成:肺、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 以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3.水液潴留: 形成: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 从而使水液潴留体内,发为水肿。
4.气随血脱: ——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 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 理变化。
5.气血两虚: ——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
四、津液失常
(一)津液不足
概念:
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 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 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 阳胜则阴病
阴阳平衡
(2)阴盛则(实)寒
概念: 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 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阴 阳 长 消 阴盛则寒 阴胜则阳病 阳 阴 临床特点:寒、静、湿 形成原因: 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肺气上逆——咳逆上气;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而易怒; 血随气逆,为咯血、呕血、吐血 气厥,壅遏清窍,而致昏厥
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
(5)气闭
概念: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由湿热、痰浊等邪毒深陷于脏腑,或郁 闭于经络,以致某一窍隧失其通顺之常所致。 如心气内闭,则谵语癫狂,神昏痉厥;其中以 心闭神昏最为严重, 主要是指心气内闭而言。
临床表现: 大汗淋漓、手足逆冷、 精神疲惫 神情淡漠,昏迷 脉微欲绝等
精 气 乃 绝
(五)阴阳亡失
阴根于阳 阳气无所依附 而散越 阳气 衰竭
阴虚
阴液 衰竭
亡阴
阴液无以化生 而耗竭
亡阳
阳根于阴
阳虚
最终结果:阴阳亡失 生命垂危
三、气血失调
(一)气失调
气 虚
升降失常
气陷 气逆
气机失调
气闭
出入失常
气脱
阴寒内盛
治疗不当 邪毒太盛
体温下降 四肢厥逆 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
(四)阴阳转化
2.由阴转阳
阴气偏盛 外感寒邪 恶寒重、发热轻 头身疼痛、无汗 苔薄白、脉浮紧
发展到一定程度
阳热亢盛 高热汗出 心烦口渴 舌红脉数
治疗不当 体质因素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概念: 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脱失 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 的病理变化
2 阴阳偏衰
(2)阴虚则(虚)热
概念: 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 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阳 阴 阴 消 阴阳平衡 阴液不足和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多见:肝肾阴虚,尤其是肾阴不足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或因久病耗伤阴液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
疾病发生
病机 虚实变化
疾病发展
疾病转归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病机特点: 病机特点: 正气不足、邪不明显 邪气亢盛、正气未虚 虚证 实证 ——虚损不足、反应低下 ——亢盛有余、反应剧烈 形成:体质素虚 形成:外感六淫 或疾病后期 或痰、食、血、水等 或大病久病 气血不足,伤阴损阳 多见:疾病的初期或中期 多见: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 病程相对较短。 病程较长
形成:
燥热之邪、五志之火、发热 汗、吐、泻、烧伤、多尿、失血 过用辛燥之剂
秋燥、暑热、高热 汗、吐、泻、多尿等
津 液 不 足
伤津
口、鼻、皮肤干燥 目陷、螺瘪,甚则转筋
伤津未必脱液 脱液必兼伤津 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脱液
唇舌干燥而不引饮, 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 甚则手足震颤蠕动 热病后期、久病伤阴
2.气机失调
(1) 气陷
概念: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 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多见:脾气虚——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 久泻脱肛 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
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2)气脱
概念: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 形成:体内气血津液严重损耗,以致脏腑生理功 能极度衰退,真气外泄而陷于脱绝危亡之境。 气脱有虚脱、暴脱之分: 虚脱——精气逐渐消耗,脏腑功能极度衰竭 暴脱——精气骤然消耗殆尽,阴竭阳亡
运行失常
气滞
1.气虚
概念:
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 的病理变化。 形成: 气的生成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 或肺脾肾功能失调 气的消耗过多——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 多见:慢性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 体质衰弱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易感冒 脉细弱无力
4.津亏血瘀:
津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5.血瘀津停:
血行瘀滞,而致津液停贮,形成血水停滞或痰瘀 互结的病理变化。
(三)阴阳格拒
1.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概念: 阳气极虚,阴寒过盛 阳气被格拒于外, 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 病理变化。 阳气极虚 阴寒过盛
本质
假象
四肢厥逆
下利清谷 脉微细欲绝 内真寒 外假热
形成:虚寒性疾病发展 到严重阶段
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 格阳
面颊泛红 ——戴阳
(三)阴阳格拒
2.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概念:
阴阳平衡
2 阴阳偏衰
(1)阳虚则(虚)寒
概念: 阳气虚损,失于温煦,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阳气不足,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阴 阳 阴 多见:脾肾阳虚,尤其是肾阳不足 长 阳 消 阳虚则寒 阴阳平衡 形成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 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
2. 亡阴 阴 阳 离 决
概念: 阴液发生突然、大量消耗丢失 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 的病理变化 形成: 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 其他因素,大量耗损阴液 临床表现: 汗出不止、汗热而粘、四肢温和 渴喜冷饮、身体干瘪 皮肤皱折、目眶深陷 精神烦躁或昏迷 脉细数无力,或洪大无力
形成: 邪盛,正不敌邪 素体阳虚,正气不足 疲劳过度,过用汗法 慢性消耗性疾病
虚中夹实
(四)虚实真假
1.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多因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
病机 本质 虚证 虚证 表面 假象
真虚假实之病机本质为实,而实是表面现象,为假象。 例:脾虚腹胀腹痛
(四)虚实真假
2.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多因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等, 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畅达所致。
(二)血失调
1.血虚
概念: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形成:
一是失血过多 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肾精亏损等, 或心、肺、肝气化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不足; 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或劳神过度等因素,而致营血 暗耗; 四是瘀血阻滞,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等
临床表现:
面色不华,唇、舌、爪甲淡白无华
(3) 气滞
概念: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 形成:情志内郁——肝郁气滞 痰湿——肺气壅滞 食积——脾胃气滞 瘀血、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 临床特点:闷、胀、疼痛 气滞多为实证
也有因虚而气滞:脾胃气虚,中气郁滞
肝气虚,疏泄不及,肝气郁滞
(4)气逆
概念:气机上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乱 的病理变化。 形成:情志所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 常见:肺、胃、肝
(二)虚实错杂
1.虚中夹实: 病机特点: 以正虚为主,又兼夹邪实的病理变化 例:脾阳不振之水肿 2.实中夹虚:
病机特点: 以邪实为主,兼见正虚的病理变化 例:实热伤津
(三)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实证
邪盛伤正 误治失治 邪去正虚
实中夹虚
虚证
脏腑损伤
2.由虚转实:
正气本虚,无力驱邪
虚证
正虚导致气滞、瘀、痰、 水、食等实邪停留
病机 本质 表面 假象 真实假虚之病机本质为实,而虚是表面现象,为假象。 例:热结旁流
实证
实证
二、阴阳失调
——寒热变化
(一)阴阳盛衰
1 阴阳偏盛(胜) — 邪气盛为主,表现为实证 2 阴阳偏衰 — 精气夺为主,表现为虚证
1 阴阳偏盛(胜)
(1)阳盛则(实)热
概念: 阳气偏盛,脏腑、 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阳 长 阴 消 阳 阴 临床特点:热、动、燥 形成原因: 温热阳邪,或阴邪而从阳化热, 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 等郁而化热、化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