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合集下载

生态学

生态学
17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18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19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20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名解: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3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________三类。
6 种群的分布形式通常有_均匀型________、__随机型_______、_成群型________三种类型。
二.选择
1.分布在我国新疆和东北的雪兔、分布在华北的草兔和分布在华南的华南兔颅骨长分别为95~97、85~89和67~86mm,这种颅骨的变异可以用 A 解释。
12.利他行为属于:[ 1]。① 种内行为 ② 种间行为 ③ 既非种内行为又非种间行为 ④ 既属种内行为又属种间行为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生态学的内容和意义。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种、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物种是生态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它指的是具有共同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体。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一组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构成的群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要素组成,包括土壤、空气、水等。

二、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生态学的理论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等。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受到物种自身的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组织和能量流动的链条,它显示了食物关系和营养传递的方向和级别。

能量流动指的是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级营养者到下一级营养者的传递过程。

而营养循环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再利用过程。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型等。

野外调查是生态学家们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通过采集样本和测量数据来获取信息。

实验室实验则是在受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以便研究特定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分析生态过程和系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预测和理解复杂的生态现象。

四、生态学的意义和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思路和方法,预测和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重大全球问题。

此外,生态学还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学

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简答题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1)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系统理论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等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宏观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发展到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生态学不再是一门解释自然的科学,而是改造自然的工具。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诸多结合,出现了新的概念。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圈进化发展进入了智能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由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从其他生物到人类为主体,出现了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学任务)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2)主要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问题。

3.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生态学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手段。

经济持续是保障、资源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

2)生态学的方法论(如系统观、整体观、综合观、进化观及层次观)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决策和战略选择的主要思维方式。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与它们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生态学呢?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指研究动植物及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运作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土壤学、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生物、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研究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物种的丰富性、组成和各自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和非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物多样性是为了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丰富性和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的影响。

3.生态过程生态过程指生物的生产、分解、消费和利用等基本生态活动,包括有机物分解、光合作用、生态链等。

研究生态过程是为了揭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规律,以及一些重要环境污染的物质转化和分布规律。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噪声等各种污染。

生态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来探讨环保手段,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三、生态学的应用价值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用于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性治理手段。

通过生态工程,我们可以修复荒漠化区域、治理土壤侵蚀、改善水源地水质等。

2.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

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指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3.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研究环境污染和运营规律能够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家的研究成果将推动环保法规、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它从微观到宏观、从生物到自然环境都在系统地探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自然界中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森林、河流、湖泊等。

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态适应特点的各种生物的群体。

群落中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

3.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或合作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和人工实验的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物种组成、生境特征、行为表现等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环境因素,观察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物质循环等复杂生态过程。

四、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

因此,生态学被认为是一门跨学科
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生态学主要分为两个分支:自然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

自然生态学主
要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类生
态学则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
环境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自
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使得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
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学原理已成为解
决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学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环境保护等
领域。

例如,在农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壤和水
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林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保护森林生态
系统的平衡和多样性;在渔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管理和保护水产
资源;在环境保护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评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制
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的定义

第一章1.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 c o l o g 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而(A q u a t i c E c o l o g y)就是研究水域中水生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E c o l o g y‖来自希腊文―O i k o s‖(住所,栖息地)和―L o g o s‖(学问,研究),亦即生态学在创建之初就表达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场所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述生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 a e c k e l,1866)首次提出的。

这是生态学至今最为全面的定义。

但是首先使用―E c o l o g y‖一词学者是亨利.索瑞(H e n r y T h o r e a u,1858)。

生态系统的价值(1)使用价值:食物、纤维、木材、药物和其他工业材料。

欣赏对象——美术。

(2)间接价值:环境调节功能,如森林——氧气;水土保持、巩固堤岸。

鸟类——害虫;虎狼——兔鼠——草原(3)潜在价值——为人类后代提供选择机会,遗传信息——基因库(4)存在价值——生态平衡,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其特定的作用。

2.研究对象传统的生态学要在有机体(O r g a n i s m)、种群(P o p u l a t i o n)、群落(C o m m u n i t y)和生态系统(E c o s y s t e m)水平上探索生命系统的奥秘。

因此,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甚至是生物圈(B i o s p h e r e)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1)种群: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具有空间、数量和遗传三个基本特征。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2)群落:群落是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生境里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

即群落是指同一生境中彼此影响着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有生命的部分,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大气、水域和陆地。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导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课程设置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 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策略-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方法- 突发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威胁4. 气候变化与生态学-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生态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5. 生态学实践- 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野外生态考察和调查方法- 生态学与环境管理的结合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3. 能够分析和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具备基本的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技能;5. 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学实验和调查,培养其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4. 考察实习:安排学生参与野外考察和生态系统调查,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作业质量和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生态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生态学实践或研究方面的论文。

4. 综合考核:结合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评定。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生态学导论》(第三版),作者:柯勇等2. 参考书目:-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版),作者:王伟- 《气候变化生态学》(第四版),作者:刘明- 《生态学实验指南》,作者:张强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生态学专业的教师负责授课,辅以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生态学

生态学

第一章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经典范畴: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而分子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则属于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类群、生境以及研究性质等可将其划分如下:1)从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

2)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地植物生态学等。

3)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

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有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②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③系统分析与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有时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二章1、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综合作用: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学(Ecology)

生态学(Ecology)
生态学还与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密切相关 ,这些学科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PART 0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生物群落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 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
生物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同时物 质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
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要点一
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概念
要点二
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或破坏后,能够 恢复到原来状态或达到新的稳定状态的能力。
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过程等多个方面。例 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大小和复杂性、土壤质量、 水资源等因素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02
通过识别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生态红线划定
03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和范围,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学在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应用
01
02
03
生态修复技术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和重建,恢复其结构和功 能。
与地理学的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布规律的科 学,而生态学则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生物在地 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动态变化。
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科 学,而生态学则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基础,为环境科学提供 理论和方法支持。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生态学名词的解释。

1.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在环境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单元,包括生物组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2. 种群(population):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具有相互关系的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 生物群落(biome):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具有相似生态条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多个物种和它们所占据的生境。

4. 地球的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等部分组成的总和,其中包括了所有生物的居住区域。

5.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包括其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资源的利用方式。

6. 生态位分化(ecological niche differentiation):是指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通过对资源的分割和利用来减少竞争,以此达到共存的方式。

7. 生态位概念(ecological niche concept):这个概念是从种群学的观点出发,强调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不同功能和功能的分工。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管理干预等措施,保护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维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

10.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在满足现有世代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确保未来世代可以继续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福祉。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即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概念和原理。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稳定的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组成部分,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群体组成的,它们共存于同一区域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物群落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在的环境的综合体。

它包括大气层、水体和地壳等各部分,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范围。

二、生态学的原理1.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成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

生物体的代谢活动会产生物质,而这些物质会被分解、转化和循环利用,使得生态系统能够自我维持。

2. 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但资源有限。

在这种资源竞争的环境下,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够生存和繁殖,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原理。

自然选择促进了种群的适应性演化。

3. 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程度。

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4. 共生和拮抗: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存的关系,拮抗则是相反的关系,体现为相互竞争和制约。

共生和拮抗是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种类相互关系的两种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物圈。

生态学的原理包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自然选择和适应性、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共生和拮抗。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谈谈对生态学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学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学的认识一、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

二、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一个或多个群落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其中,生物群落包括了各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等有机体,而非生物环境包括了土壤、水体、大气等无机环境因素。

而在这些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3. 生态系统功能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例如,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和其他资源,同时还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湿地可以过滤水质并保护动植物栖息地;草原可以提供牲畜的食物等。

三、生态学的重要性1. 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计划,从而减缓或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2. 生态学对农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

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例如,了解不同植物品种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与土壤、气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

3. 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导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着各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而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例如,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从而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生态学的应用领域1.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修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自然环境。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第一代是个体生态学,研究的是个体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第二代是群体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三代就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它认为应当把生物和环境,把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是什么把生物和环境联成一个整体呢?就是物质和能量。

(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按类型则可分为水域的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的沙漠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按由来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极地、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薪炭林、养殖湖)、人工生态系统(城市、工厂、矿区)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永不停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组成的营养级转化,从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最后归还给环境。

无机环境:包括日光、大气(O2、CO2等)、水、土壤及营养物质,是生物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生产者:亦称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特殊功能,能从环境中吸收CO2、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日光作用下合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贮存在有机体内,供给自身生长、发育需要,也供给其他生物和人类食用或提供能源,亦称初级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是异养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作用,也称次级生产者。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是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残体、死体和排泄物,为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源,在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起重要作用。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一.简答题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生态学概论一、水域生态学的内容、任务和方法1、水域生态学的定义1869年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首先提出生态学(Ecology)一词,并对其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近几十年来,生物学的研究主体已经扩展到小至生物大分子,大到生物圈的多层次生命系统,生物个体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层次,所以,目前比较合适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域生态学(Aquatic ecology)——研究水域中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包括海洋生态学(Ocean ecology)和淡水生态学(Fresh water ecology).2、水域生态学的任务从学科的社会功能来说,水域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渔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为渔业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2)研究污染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以及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净化机理,为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和生物治理提供依据;(3)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水生生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及水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极为错综复杂,因而生态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生态学时,除了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研究手段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以生态学的宏观、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照生态学研究的生命体系的层次,可以分为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其中,后三者又合称为群体生态学。

按照研究的生物类别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鱼类生态学、藻类生态学等。

按照生境的不同,可分为草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等。

其中,以水域为研究对象的几类又合称为水域生态学。

按照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情况,可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等。

4、水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和实验方法(2)逻辑思维和抽象方法(3)模型方法二、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1、环境(environment)的定义生态学上的环境是指生物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谈论环境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特定的主体,生态学中环境的主体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环境是由许许多多的因子组成的,大体上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三大类。

2、生态幅、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性(1)生态幅(ecological valence)生物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也就是下图中低限和高限之间的跨度,称为物种的生态幅。

(2)耐性(tolerance)生物对某种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被称为对该环境因子的耐性,耐性一般以对生物致死剂量的高限和低限来规定其范围。

3、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各种环境因子以一个整体作用于生物,但一般情况下必定有一个因子是最主要的,它的存在和变化影响着其它因子的作用,该因子即主导因子。

(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影响生物的各种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限制因子。

4、限制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1)限制因子定律Liebig基于作物营养需求研究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2)Shei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量,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使生物种群衰退或不能生存。

三、水环境的分区和水体类型(一)水体的类型水圈可大致分为海洋和内陆水域两大部分,内陆水域根据水的运动和容积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流水水体具有一定方向性流动的水体。

包括泉、溪流、江河。

2、静水水体不具有一定方向性流动的水体。

包括池塘、湖泊、沼泽。

3、半流动水体水库的情况介于上述两种水体之间。

(二)水体的生物分区水体中生物的分布与水体的理化特征、水深、水底地形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把一个水体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区。

1、内陆水体的生物分区内陆水体的生物区首先可分为水底区、水层区和水面区。

大型深水湖泊的水底区和水层区又可划分为若干次级生物区。

(1)水底区A)沿岸带由水边延伸到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下限。

其深度依水体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3-6m。

B)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之间的过渡区域,一般没有大型植物,沿岸带的一些底栖动物可能暂时性迁移到这一区域。

C)深底带亚沿岸带以下的湖盆。

(2)水层区A)沿岸区是沿岸带以上的浅水区域。

浮游生物的种类很多。

B)湖心区是沿岸带以外的开阔部分。

这一区域的环境条件比较稳定。

(3)水面区水—气的交界面。

分布有漂浮生物和利用水面张力在水面的生物。

2、海洋环境的划分海洋环境的水底一般可划分为沿岸带、半深海带、深海带和深渊带。

水层区可简单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

第十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一、光的生态作用(一)天然水体中的光照条件天然水体的光照基本上来自太阳辐射。

阳光照射到水面后,一部分(约5%—10%)被反射回空气中,其余的进入水体。

水面对阳光的反射程度与太阳高度角、水面的性质关系密切。

太阳高度角越大,反射率结冰时,反射率一般高于正常水面。

进入水体的光,由于被吸收和散射,照度迅速衰减。

如果水中悬浮物的分布较均匀,则水体中光照强度与深度的关系符合郎格—比尔定律:I Z=I0e–εZε=2.303(lgI0-lgI Z)/Z(二)透明度水生生物学所指的透明度,是用直径20cm或30cm黑白色相间的透明度盘(塞氏盘,图1-1)水平地放入水中,直到肉眼刚好不能分辨黑白界限时的深度。

透明度与光照条件、水中悬浮物浓度和浮游生物数量有很大关系,在渔业水体中,浮游植物往往是决定透明度的主要因素,据李永函等(1985)对哈尔滨地区153口越冬池的观测,透明度(y)数值为22-139cm,与浮游植物生物量(x)呈负相关:y = 83.9-0.72x r =-0.435(三)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四)光谱成分与植物的色素适应植物光合作用并不能利用太阳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能,光合色素中最重要的叶绿素只能吸收红光和蓝光,而且红光更为必要。

藻蓝素和藻红素可以吸收红色、橙色和黄色光,而类胡萝卜素能够吸收更广范围的光能。

与陆地相比,水体中的光照经常是不足的,随着深度的增加,不仅光照强度逐渐衰减,而且光谱组成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条件,许多水生植物的色素组成中包含了较多的辅助藻类,使它们能够有效地利用水下的绿光和蓝光。

(五)光与水生动物的行为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火光在夜间诱捕鱼类,到现在,光诱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捕捞手段,这就是利用了鱼类的趋光性。

所谓趋光性,是指生物在光线刺激下,向着光源方向运动的特性。

相反,生物背向光源方向运动的特性被称为背光性。

光对动物行为的作用还受到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1、光照强度2、光谱成分3、动物的年龄和性别4、生理状况5、理化因子(六)光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光照对动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还不多,但是鱼类的某些内分泌器官的功能要受到光照的影响,光对动物的生长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

光对枝角类的生长也有影响,大型溞在黑暗中培养时,寿命较短而体型和生殖量都增大,在全光照培光照对动物的发育也有较大影响,许多种类如果不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发育,其代谢过程可能失调。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很多动物生殖腺的成熟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春季繁殖的动物必须通过逐渐延长日照时数来刺激生殖腺成熟,相反,秋季繁殖的动物必须经历日照时数逐渐缩短的过程。

光照对动物的产卵行为也有影响。

(七)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一些鞭毛藻类具有一定的主动运动能力,表现出较明显的趋光性。

据何志辉等的观察,扁平膝口藻(Gonyostrumun deplessum)在无锡河埒口肥水鱼池中日出后向表层集中,日落后上下水层分布趋于一致。

二、温度的生态作用(一)天然水体的热学特征1、水体中热量的来源和传递天然水体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发。

水的导热性差,在静止条件下,热量向深处传递主要是靠因风力搅动和密度差而产生的水体垂直对流。

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天然水体的温度一般在0—35℃之间(海水可低至-2.5℃)。

2、水体的热分层深度很大、周围地势又挡风的水体,风力的混合作用达不到底层,夏季夜间的密度对流也只限于上层水,水体便会出现温度的正分层。

此时上层水的温度明显高于下层水,两层之间还存在水温垂直变化十分剧烈(水温下降1℃/m以上)的温跃层(斜温层)。

通常地处温带的深水湖泊、水库、甚至池塘,夏季都可能出现温度的正分层现象,其持续时间与水深、面积、地理位置等直接相关。

如果水体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稳定的热分层。

对水体的理化性质会产生很大影响。

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上层水中进行,热分层又阻碍了水体的对流,所以下层水不能获得溶氧的补充。

同时,上层水中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却可以沉到下层,它们的分解会进一步消耗下层水中的氧气,因此下层水逐渐趋于缺氧。

沉到下层的各类物质分解后也无法返回上层水以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从而限制了上层水中植物的生长。

(二)温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0℃,生物代谢作用的速度将加快1-2倍。

绝大多数水生生物是变温生物,体温与水温相等或接近,所以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都直接受到水温的影响。

环境温度达到一定限度以上时,生物才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一限度被称为生物学零度。

在一定范围内,水生生物的摄食和生长速度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温度与水生动物繁殖的关系更为密切,通常动物繁殖的适温范围比生长、生活的适温范围狭窄,所以水生动物大多有一个明显的繁殖季节。

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由于代谢加快,生物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生活史的各阶段,因此寿命往往比较低温度下缩短了。

2、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自然条件下的水温是经常周期性变动的,如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

由于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这种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通常有促进作用。

3、水生生物对环境温度的适应(1)水生生物的极限温度极限高温即生物所能耐受的最高温度。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只能耐受30℃左右的高温,少数可达38℃。

比较而言,淡水动物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要强一些,大多数种类能耐受40-44℃的温度,个别种可耐受50℃以上。

水生植物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一般地强于动物。

某些蓝藻甚至可以在90℃以上的热水中生存。

无色素的藻类通常能忍受70-89℃,有色素的种类能忍受60-77℃。

极限低温即生物能够耐受的最低温度。

许多水生生物可以耐受接近0℃的低温,一些种类还能忍受更低的温度。

低温伤害的机理主要是0℃以下结冰引起组织脱水、冰晶破坏了细胞结构。

(2)广温种和狭温种广温种能适应较大范围的温度变化,大多数温带种类属于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