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生态学概论
一、水域生态学的内容、任务和方法
1、水域生态学的定义
1869年德国生态学家Haeckel首先提出生态学(Ecology)一词,并对其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近几十年来,生物学的研究主体已经扩展到小至生物大分子,大到生物圈的多层次生命系统,生物个体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层次,所以,目前比较合适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域生态学(Aquatic ecology)——研究水域中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括海洋生态学(Ocean ecology)和淡水生态学(Fresh water ecology).
2、水域生态学的任务
从学科的社会功能来说,水域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
(1)研究渔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为渔业开发和管理提供依据;
(2)研究污染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以及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净化机理,为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和生物治理提供依据;
(3)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水生生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及水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极为错综复杂,因而生态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学习生态学时,除了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研究手段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以生态学的宏观、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照生态学研究的生命体系的层次,可以分为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其中,后三者又合称为群体生态学。
按照研究的生物类别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鱼类生态学、藻类生态学等。
按照生境的不同,可分为草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等。其中,以水域为研究对象的几类又合称为水域生态学。
按照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情况,可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等。
4、水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和实验方法
(2)逻辑思维和抽象方法
(3)模型方法
二、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1、环境(environment)的定义
生态学上的环境是指生物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在谈论环境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特定的主体,生态学中环境的主体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环境是由许许多多的因子组成的,大体上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三大类。
2、生态幅、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性
(1)生态幅(ecological valence)生物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也就是下图中低限和高限之间的跨度,称为物种的生态幅。
(2)耐性(tolerance)生物对某种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被称为对该环境因子的耐性,耐性一般以对生物致死剂量的高限和低限来规定其范围。
3、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各种环境因子以一个整体作用于生物,但一般情况下必定有一个因子是最主要的,它的存在和变化影响着其它因子的作用,该因子即主导因子。
(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在影响生物的各种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限制因子。
4、限制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
(1)限制因子定律
Liebig基于作物营养需求研究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2)Sheiford耐性定律
任何一个环境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和过量,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使生物种群衰退或不能生存。
三、水环境的分区和水体类型
(一)水体的类型
水圈可大致分为海洋和内陆水域两大部分,内陆水域根据水的运动和容积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流水水体具有一定方向性流动的水体。包括泉、溪流、江河。
2、静水水体不具有一定方向性流动的水体。包括池塘、湖泊、沼泽。
3、半流动水体水库的情况介于上述两种水体之间。
(二)水体的生物分区
水体中生物的分布与水体的理化特征、水深、水底地形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把一个水体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区。
1、内陆水体的生物分区
内陆水体的生物区首先可分为水底区、水层区和水面区。大型深水湖泊的水底区和水层区又可划分为若干次级生物区。
(1)水底区
A)沿岸带由水边延伸到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下限。其深度依水体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3-6m。
B)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之间的过渡区域,一般没有大型植物,沿岸带的一些底栖动物可能暂时性迁移到这一区域。
C)深底带亚沿岸带以下的湖盆。
(2)水层区
A)沿岸区是沿岸带以上的浅水区域。浮游生物的种类很多。
B)湖心区是沿岸带以外的开阔部分。这一区域的环境条件比较稳定。
(3)水面区
水—气的交界面。分布有漂浮生物和利用水面张力在水面的生物。
2、海洋环境的划分
海洋环境的水底一般可划分为沿岸带、半深海带、深海带和深渊带。水层区可简单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
第十章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光的生态作用
(一)天然水体中的光照条件
天然水体的光照基本上来自太阳辐射。阳光照射到水面后,一部分(约5%—10%)被反射回空气中,其余的进入水体。水面对阳光的反射程度与太阳高度角、水面的性质关系密切。太阳高度角越大,反射率
结冰时,反射率一般高于正常水面。
进入水体的光,由于被吸收和散射,照度迅速衰减。如果水中悬浮物的分布较均匀,则水体中光照强度与深度的关系符合郎格—比尔定律:
I Z=I0e–εZ
ε=2.303(lgI0-lgI Z)/Z
(二)透明度
水生生物学所指的透明度,是用直径20cm或30cm黑白色相间的透明度盘(塞氏盘,图1-1)水平地放入水中,直到肉眼刚好不能分辨黑白界限时的深度。
透明度与光照条件、水中悬浮物浓度和浮游生物数量有很大关系,在渔业水体中,浮游植物往往是决定透明度的主要因素,据李永函等(1985)对哈尔滨地区153口越冬池的观测,透明度(y)数值为22-139cm,与浮游植物生物量(x)呈负相关:
y = 83.9-0.72x r =-0.435
(三)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
(四)光谱成分与植物的色素适应
植物光合作用并不能利用太阳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能,光合色素中最重要的叶绿素只能吸收红光和蓝光,而且红光更为必要。藻蓝素和藻红素可以吸收红色、橙色和黄色光,而类胡萝卜素能够吸收更广范围的光能。
与陆地相比,水体中的光照经常是不足的,随着深度的增加,不仅光照强度逐渐衰减,而且光谱组成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种条件,许多水生植物的色素组成中包含了较多的辅助藻类,使它们能够有效地利用水下的绿光和蓝光。
(五)光与水生动物的行为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火光在夜间诱捕鱼类,到现在,光诱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捕捞手段,这就是利用了鱼类的趋光性。所谓趋光性,是指生物在光线刺激下,向着光源方向运动的特性。相反,生物背向光源方向运动的特性被称为背光性。
光对动物行为的作用还受到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
1、光照强度
2、光谱成分
3、动物的年龄和性别
4、生理状况
5、理化因子
(六)光对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光照对动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还不多,但是鱼类的某些内分泌器官的功能要受到光照的影响,光对动物的生长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
光对枝角类的生长也有影响,大型溞在黑暗中培养时,寿命较短而体型和生殖量都增大,在全光照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