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合集下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第2条),非物质文化遗产(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 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 传统手工艺。

“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保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和世代相传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2009年,由西泠印社和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截至2011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落下帷幕,共有11个申报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个申报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外,委员会还决定将5个项目收录到《成功经验汇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概念的界定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和群体特征,以及表现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指无形的传统技艺或表达方式,而后者则是指实体性的自然或人造产品。

例如,中国古代书法作品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书法技艺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分类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是指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歌曲、音乐、舞蹈、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包括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

这些社会实践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演变。

3. 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里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活动通常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4.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指通过手工制作方式创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包括陶瓷、织锦、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品通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四、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尹长顺 20120404037 刘红敏 20120404005 付义伟 20120404030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主要内容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二)定义中存在的问题1、汉英差异导致的曲解汉英之间对于“非物质”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

“非物质”是一个形容词词根,用来修饰“文化遗产”,从词根属性上,“非物质”是一个否定性词根,完整的形态应该是“非物质的”,进一步分析,“非物质的”即形容词词根“物质的”加上否定词“非”,构成了否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这样的构词方法并不是纯正的汉语构词法,而是英语的构词方法之一。

这就造成非遗定义在汉语语境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和缺失。

2、汉英翻译差异致使概念模糊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公约》的官方中文本和英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有学者拘泥于中英文本之间的差异,强调翻译准确性的问题。

其实中文本并非英文本的翻译文本,而应当是同时发布的文本之一,文本差异并非翻译的问题,而是在两种语境中表达的异同问题。

但由于英语的强势地位,其思维方式通过中文本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英语思维影响下的汉语产物,它虽然用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其本质却是一个外来词,不能从字面上就得出其完整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公约》对之作出的界定,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概念体系,才能对其明确定位,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能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基础文化遗产是人们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每一个文化分子(人)的确认或者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介绍目•当代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挑战与机遇: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录0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定义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多元性、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历史性、共享性等。

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区别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静态的,以物为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

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承,而物质文化遗产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元素。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如中国的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口头传统和表述,如中国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传统舞蹈包括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等,如中国的龙舞、狮舞以及藏族的锅庄舞等。

传统戏剧包括戏曲、木偶戏等表演艺术,如中国的京剧、昆曲以及日本的能剧等。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如中国的相声艺术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和传统游戏,如中国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以及杂技表演等。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包括绘画、书法等视觉艺术,如中国的国画、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等。

包括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如中国的针灸疗法和藏医药等。

包括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如中国的剪纸艺术、陶瓷制作技艺以及日本的茶道艺术等。

包括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现象,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以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

02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传承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至关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不同民族、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世界因不同的文化而丰富多彩,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特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能够唤起人们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经济价值。

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旅游等都可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其传承与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许多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因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而逐渐衰落。

其次,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不足,传承后继乏人。

在现代文化和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文化,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和关注。

再者,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范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根据《公约》的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征:1 无形性。

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 看不见, 摸不着, 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 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

例如, 端午节是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有形物质载体,以一种节庆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就是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无形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有效保护方式,使其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可能。

2 传承性。

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

具而言之, 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 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 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 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并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世世代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

包括口头传统习语、风俗表演、民俗活动、节庆礼仪、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各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等等这些都是以传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空间。

正是因为有这些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使得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扩展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民族智慧的延续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对其进行建档保护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是要对其进行广泛传播,将优秀的文化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得到共享和利用。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传承、实践并享受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1)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财富,以口头、表演、技艺等形式存在,无具体物质载体。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延续至今的。

(3)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4)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技艺。

截止目前,我国已有42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1)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如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曲艺、藏戏等。

(2)社会实践、习俗和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礼、丧葬、祭祀等习俗。

(3)手工艺技艺:如刺绣、陶瓷、漆器、雕刻、剪纸、土陶、民间绘画等。

(4)传统医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

(5)自然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1)家庭传承:父辈向子辈传授技艺、知识和价值观。

(2)师徒传承:老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艺和经验。

(3)学校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4)社会普及:通过各种媒体、展览、演出等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3.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义务。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
• 面临城市化、工业化等外部环境的冲击 • 传承人才短缺,技艺流失 • 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 传承保护:通过传承人、传承基地等方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 社会保护:利用社会力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 口头传统:如民间故事、史诗、传统歌谣等 • 表演艺术:如戏剧、舞蹈、音乐、曲艺等 • 社会实践:如礼仪、节庆、传统体育等 • 知识技能:如医药、农业、手工艺等 • 手工艺:如陶瓷、纺织、建筑等 •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历史价值: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 文化价值: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 科学价值:揭示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智慧和技巧 • 艺术价值:展现了人类创造力和审美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案例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项目:如现代京剧《曹操与杨修》、川剧《白蛇传》等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项目:如法国的“疯狂马”马戏表演、印度的瑜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
• 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将进一步加强 • 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实现创新发展 • 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逐步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案例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如京剧、昆曲、剪纸等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如日本的能乐、土耳其的橄榄油制作技艺等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实践

黄埔村把式、人间国宝定音、师徒一、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要历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是联合国系统内惟一主管文化事务的政府间组织,长期致力于物质遗产(或称有形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里让我们参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有关的重要日期”[1],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和事件的追踪,来回顾《公约》出台的简要历程和重要举措。

1966年,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国际文化合作原则宣言》,该《宣言》为在教科文组织框架范围内制定文化政策奠定了基础。

1970年,召开了关于文化政策的体制、行政及财政问题政府间会议(威尼斯,意大利),开始提出与“文化的发展”和“发展的文化维度”相关的理念。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遗公约》”)获得通过。

当时就有一些会员国对保护“非物质遗产”(虽然当时并未形成这个概念)的重要性表示了关注。

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1978年,首批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建议为《世界版权公约》1982年,世界文化政策会议(墨西哥市)承认后来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一类问题越来越重要,并将“非物质因素”纳入到了有关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新定义中。

1982年,教科文组织成立保护民俗专家委员会,并在其机构中建立了“非物质遗产处”(Section for the Non-Physical Heritage)。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

中国人只所以成为中国人,是以他所创造的文化作为标志的。

如果这种文化消失,国家和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

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脉。

在当今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西方的强势文化大举进入民众的生活,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

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世界文化多样性体系,不止是一种口号,而且是一种行动。

这体现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向往,向往未来的生活不被单一的文化所吞噬,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继成功举办前两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后,第三届"非遗节"于2011年5月29日-6月11日再次在成都举办。

本届"非遗节"是在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今年颁布实施的背景下,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之后的首次举办。

本届"非遗节"市执委会与市统计局对此次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调查统计和评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为独特和珍贵的一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戏剧表演、民间舞蹈、传统民俗等各种形式,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其定义、保护措施以及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特定社群中代代相传、并通过不同形式传承下来的社会实践、表演艺术、仪式、庆典、口述传说、习俗和技能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物质实体。

它包括但不限于民俗、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传统工艺、传统医药、中医诊疗、传统体育、传统杂技、传统戏剧、传统美食等多种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保存过程中承载了一个社群或区域的文化认同和记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价值。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成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和传承工作。

其次,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具有代表性和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以确保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通过支持相关研究、培训和宣传活动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丰富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和吸引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收入和就业机会。

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得到了积极的效果。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传统文化正逐渐消失。

在这个时代,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主流,然而,我们却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源。

非遗文化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谈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如何保护和发扬这一文化。

一、非遗文化的定义非遗文化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指一些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或传统表达形式,如口头传统、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手工艺、风俗习惯、传统医药等。

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智慧、技能和美学的凝聚体。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其口口相传的性质。

一个非遗文化传承者必须考虑到接受人在接受该文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事实上,非遗文化传承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推广、普及和继承。

为了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我们需要实施一些措施。

第一,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当涉及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投资,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支持。

社会组织和文化团体也应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并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第二,加强非遗文化的普及和宣传。

非遗文化的普及和宣传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广泛的普及和宣传,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整体认同非遗文化,从而达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的目的。

在这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建立非遗文化的档案和数据库。

非遗文化的档案和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

档案和数据库可以记录非遗文化的起源、演变和传承的历史,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研究者研究非遗文化,为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提供 reference。

三、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传承。

保护非遗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它,使它有更广泛的影响和更长远的生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非遗文化发展的一些问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早已悄无声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于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情感、信仰、美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涵,更能彰显一国一族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特质。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一直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下来的、以口头、表演、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为基础的文化遗产。

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习俗、风俗、庆典、节日、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武术、医药、节气等领域。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更是维系着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瑰宝。

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由于受到农村老龄化、城市化、商业导向的文化消费等一系列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失落。

此时,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亟需的任务。

一、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2011年中央“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见”被颁布实施以及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实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政策的推进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执法机构有力地约束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二、国家级保护名录2010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已经有近2000项遗产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不仅彰显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也表达出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承诺。

三、中央财政支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中央财政支持也非常重要。

自2006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了数百亿元人民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概说(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者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范围: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

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调查和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目的和意义1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目的(1)通过调查确定一个地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地域、传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变情况以及采集历史(什么时代采集过和采集过什么、资料藏于何种机构或何人手中)(2)通过全面普查,发现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而又独具天才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从他们的讲述或表演中记录、采集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

(3)通过实地调查,记录或录制流产了千百年、与民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甚至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群体社会的各类民间作品和民间技艺,以及岁时节日、庆典仪式、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民俗事项。

2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是掌握中国各个地区非物质文化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重要手段,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5种:普查、专项调查、专题调查、抽样调查、专访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这种空间和时间因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