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一、马恩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点正式出现于他1811 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马克思这样写道:“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1)科学社会主义的预言与现实革命生活的反差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1848年欧洲革命也并未发生马克思所预想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反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普遍繁荣的局面,工人运动一度转入低潮。特别是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给个不但没有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反而是各种矛盾激化起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877年爆发的俄土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革命危机。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 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 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 世纪80 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2)俄国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有特殊历史发展道路的主张的影响

从19 世纪50 年代起,俄国的一部分平民知识分子,特别是后来的民粹派思想家,根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哈特斯特豪森在游历俄国时发现的村社土地公有制,竭力证明俄国由于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可以避免西方国家所经历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到共产主义社会,而这种新社会的支点就是村社土地公有制。

民粹派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但鼓舞了俄国一代革命者,推动了俄国革命运动,而且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极大关注。

(3)《资本论》中“历史必然性”与俄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关系问题需要回答

1877年10 月《, 祖国纪事》杂志登载了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的一篇时评《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这篇文章认为《, 资本论》中的描述表明,马克思不赞成俄国人为他们的祖国寻找一条不同于西欧已经走过并且正在走着的发展道路。

1881 年2 月,“劳动解放社”成员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请他谈谈俄国历史发展趋势与前景问题,特别是他对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看法。“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的看法和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给予我们的帮助会是多么大。”〔1〕

无论是米海洛夫斯基的时评,还是查苏利奇的请教,他们都是出于同一个问题,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必然性与俄国社会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说,一方面“历史必然性”是否适用于一切民族,一切民族是否注定要走西欧各国所走的道路;另一方面,俄国社会究竟应该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路。这无疑是对马克思的一次重大挑战,这一挑战引发了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全新设想。

马恩的这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1881和《〈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1882等晚年著作中有多次论述。

马克思从1881年2 月底至3 月初写了复信的四份草稿,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农村公社性质和历史命运的观点,集中论述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内涵

由于俄国农村公社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同处一个时代,俄国有可能通过革命而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来恩格斯把马克思的这一设想上升为一切经济落后国家“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的理论。

这一理论蕴涵着以下几方面内涵:

1.“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灾难。

“卡夫丁峡谷”的典故出自于古罗马史。公元前321 年,意大利中部山区部落在卡夫丁峡谷大败罗马军队,然后他们迫使失败了的罗马军人接受“在车轭下通过”的耻辱,以表示自己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此后,人们就借此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马克思借此比喻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经历。马克思提出“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则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绕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可以超越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过程,一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演进这样一个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然而个别国家和地区由于某些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经过某一个甚至数个发展阶段,直接进入较高级的阶段。社会发展并不只是一个模式的一元线性决定论。

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俄国和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时, 却没有固定在这五个阶段上, 而是一再重申他在《资本论》中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制度产生的道理, 只限于西欧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原因,19 世纪80 年代的俄国农村公社就有这种可能。

3.与资本主义相连的发达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是不可以跨越的

这种跨越仅仅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成果。并不是说,从公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可以不经过生产力充分发展的道路,恰恰相反,只有吸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跨越。

4.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

从原始土地公有制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不经过公社瓦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跨越,这是有条件的。

第一,内在的经济条件,即俄国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马克思指出,西欧发生的历史运动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私有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所以必须以公有制来代替这种私有制。而在俄国,土地从来没有成为俄国农民的私有财产。俄国所存在的这种公有制的因素可以使俄国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迂回(或充分发展) 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俄国农村公社既不同于东印度的农村公社,也不同于西欧的农村公社,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俄国的农村公社所有制是一种保存着土地公有制的特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