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10

1、试对20世纪末启动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答: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校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揭示,各种新的理念不断涌现。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基础教育更是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从观念到行动,从课程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者到实施者,从学校到社会,中小学校的改革实践可谓如火如荼。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研究一道,形成了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亮点。鉴于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固有的弊端,开展研究性学习,让教师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尝试全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有的学校把“研究型课程”写进学校课程表中的,每周大约两个课时。与这种课程相对应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是“研究性”的了。这种做法的本意正是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然而,实践中我们却看到了由这种做法而产生的负面效果:不但“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成为和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也成了研究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专有名词。只是在每周两个课时的研究型或探究型课上,需要学生用“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而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却仍然同传统无异,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显然已经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意。研究性学习不应该仅仅是课外的课题研究,也不应该仅仅是研究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它应该真正进入课堂,和每一门学科、每一种课程发生联系,成为学生每一天的基本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当前多数人所理解的“课题式学习”、“课题研究”等学习内容方面的变化,它的重点应该在于学习方式的转换。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探究的态度、思考的能力和研究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课程决策权不应该再由国家或地方独立享有,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分享课程决策权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开始部分下放到了学校。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部分课时占总课时的20%—25%。这一规定,从政策上明确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权力。“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得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开始部分地分权给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不再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只是现成课程的被动的实施者,而成为主体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成为拥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善于合作的研究者。教师这一角色的重大转换,再加上教师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重视,使得原本就很强烈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更为高涨,教师“专业化”亦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之一。

2、当代教育改革如何回应城乡教育差异的现状与事实?

答:长期以来,受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而农村教育资金的自筹能力极其有限,教育设施的城乡差距也不可避免。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而办学条件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近几年,虽然一座座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但是也仍然可以看到,有的山村校舍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危房继续存在并使用。除此

之外,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业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进修提高机会不多,福利待遇微薄的现象。加之近几年城区学校通过考试补充教师,吸引了大批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区集中。在师资流动上,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的流动,又往往带动学生流动,导致学生“择校热”,其结果更加剧了学校之间不平衡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主体的不同、教育投入的不对等,这些因素已经让农村子女输在了起跑线上,高等教育阶段的门槛设置更是让农村的孩子处在劣势地位。全国高考表面上看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阅卷不统一,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存在着诸多不公平。再加上从1996年以来大学并轨,学费增长过快,给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带来困难。首先,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可以适当的根据农村的环境来调整农村孩子的课程,要偏重理科教育,然后文科辅助,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如自然科学、生物、化学等与农业相关的课程,可以加强其教育的力度,农村孩子本来就对农业有些许了解,加上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很有可能就碰撞出小发明与创作的火花。其次,继续改革现行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其次,在高校收费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如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状况来确定收取学费的时间和每次收取的数额;按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学生按自己所选学分数交纳学费等。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能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也是建设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从现在做起,抓住机遇,全力以赴,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试从社会政策角度对当代的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答:现在学校实际上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下的一个“行政机关”,社会监督仍很薄弱。这种社会现实将使除考试以外的其他选拔方式问题更多。教育与社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能脱离社会来谈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需要社会结构的巨变与之相配,教育的改革实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面变革。如果强要教育“单兵突进”,进行剧烈变革,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也就是说,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在教育权力结构、行政化体制没有较大改变之前,这些“改革”而只会使包括腐败在内的种种问题更加严重。现在各种“教改”措施不断出台,弊端不止,教改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应深刻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全社会都应当深刻反省。因为十年来不顾国情的“教改”与当时全社会对应试教育的激烈批判大有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教改”必然越改越坏,于是社会又群情汹汹,反过来激烈指责教育部门的种种不是,由教育部门独自承担全部责任,有欠公平。无论如何,教育制度、体制的任何改革变化,受影响最深、最直接的“当事人”无过于学生。而脱离社会现实的改革必然由于问题层出不穷而朝令夕改,这种“改革成本”最终要由学生承担,受害最深的还是学生,学生事实上成为政策实验的“白老鼠”。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事关重大,因此有关制度、体制的变化一定要慎之又慎。举措一旦失当,哪怕只有短短几年,但对受影响的那一茬学生而言也则很可能贻害终生。为了使教育改革健康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是“实验品”,教改的规划和制度设计应该更加慎重缜密,切忌匆忙,改革的时间、进度、步骤,尤其是与社会的“契合度”,必须通盘考虑。

4、当代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答: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本质上说是教育者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具体反映。新课程要求老师们牢固树立学生是独立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人;课程是生成的课程、整合的课程、实践的课程,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突出校本课程;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