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古文18个虚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ft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ft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ft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 XX峥嵘而XX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XX而西却XX,此五霸之伐也(《XX窃符救XX》)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XX贪而信XX,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XX ,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XX 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XX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XX》)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 却"。
①XX,取之于XX,而XX于XX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XX 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XX而夭其嗣乎(《XX》)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假如"。
①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XX》)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XX》)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XX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XX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XX (《阿房宫赋》)②XX,XX,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 XX”,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XX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1、(刘)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6.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
• 2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2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7.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
(2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25)而母立于兹 8.代词,通“尔”,你,你的 (26)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9.与其他词连用,分别作语气词(罢了)、连词(何 况,用于反问句中)、副词(随后,不久)。
十四、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 1.兼词,相当于“于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之”“于此”“于 彼” ④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且焉置土石 2.副词:哪里,怎么 ⑦则将焉用彼相矣 ⑧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句末语气助词,啊
⑩盘盘焉,囷囷焉。 4.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必以长安君为质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介词,把,拿,用 王好战,请以战喻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动词,认为,以为 皆以美于徐公 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靠 能以足音辨人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依照,根据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把……当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胜于长安君 认为 以为莫己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1.介词,对,对于 2.介词,在… 3.介词,与,跟,同
4.动词,到…
5.介词,从,自.....
师不必贤于弟子 对曰: “甚于妇人” 7.介词,比.... 青于蓝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8.介词,被.... 不拘于时 学于余 9.介词,向..... 赵求救于齐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
P.S.为的读音
[ wéi ]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姓。
[ wèi ]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总结和归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是吾剑之所从坠。(表地点)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表约数
上下,左右
从弟子女十人所。(跟从的女徒弟十个左右)
为
v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比较
和,跟,和…比较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
Pron
并列
和、同、跟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
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谋攻》)
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表选择
“与其……宁可(哪如、宁肯)……”。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取独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
宾语前置标志
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
定语后置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补语标志
得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而,地,着,\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因果
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助词
时间
方位
句末语气
通“已”
动词
用、认为、率领、连及、有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浙江高考语文古文18个虚词
1而(一)连词A表转折,“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表承接(V1+而+V2)登高而招觉而起,起而归C表修饰(状+而+谓)顺风而呼终日而思莞尔而笑D表并列,“和”蟹六跪而二螯E表递进,“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F表假设,“如果”“假如”人而不仁,如礼何?G表因果,“因此”“所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二)代词,“你”而母立于兹(三)语气词,表感叹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2何(一)代词A疑问代词,“为什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疑问代词,“什么”大王来何操?其间旦暮闻何物?(二)疑问副词,“怎么”“为何”徐公何能及君也?(三)词组A何其:“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何如:“怎么样”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轻重固何如哉?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何以:“凭什么”何以伐为?何以报德?3乎(一)句末语气词A表疑问,表反问,“吗”“呢”儿寒乎?欲食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表推测,“吧”其皆出于此乎?C表感叹,“啊”嗟乎!(二)介词,相当于“于”A“在”生乎吾前B“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对(于)”吾尝疑乎是(三)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四)音节助词,无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4乃(一)副词A“(这)才”“于是”“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却”“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只”“仅仅”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D表判断,“(就)是”乃大丈夫也(二)代词,“你”家祭无忘告乃翁(三)词组无乃:表猜测,“恐怕”无乃尔是过与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5其(一)代词失其所与于其身也以其无礼于晋(二)指示代词,“这”其可怪也欤(三)语气词A表推测,“大概”其皆出于此乎B表商量,“还是”吾其还也6且(一)连词A“并且”“而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不义而富且贵B“况且”且矫诏纷出C“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二)副词A“将近”“将要”年且九十若属皆且为所虏B“姑且”“暂且”县官(皇帝)且顺听群臣言7若(一)动词,“像”,“如”其翼若垂天之云(二)代词,“你(们)(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乎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18个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
介原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因为〕
介凭借∶因河为池〔凭借、依靠、根据〕
介对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介时机∶不如因善遇之〔趁此〕
b连词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
c副词∶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于是〕
++++++++++++++++++++〔10〕且
d复音虚词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于那〕
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怎么样〕
++++++++++++++++++++〔13〕乎
介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在、此〕 吾疑乎是〔对〕
助词
表反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呢、吗〕
助词
表判断:陈涉者,阳城人也〔是〕
表肯定:城非不高也〔否定的肯定〕
表疑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表舒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
++++++++++++++++++++〔17〕与
a介词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跟、同〕
尝与人佣耕〔为、替〕
a特指代
代人:所杀者数十人〔……的人〕
高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a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b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c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d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f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e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f表方位今译为:以(2)音节助词不译(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5)代词a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b近指今译为:此、这样(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a什么;b谁、哪一个;c何处、哪里(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怎么、怎么样;何故、为什么;多么(3)附动词(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3、乎(1)语气词a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b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c表推测今译为:吧、呢d表祈使今译为:吧e表商榷今译为:呢f表呼告今译为:啊g表肯定今译为:也(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3)介词相当“于”今译为:在、对4乃(1)代词a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b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2)副词a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b表范围今译为:仅仅、只c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e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f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3)连词a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b表他转今译为:至于(4)助词无义不译5其(1)代词a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它)、他们b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他的、他们的c表其中的d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e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我的、自己的(2)副词a表推测估计今译为:大概、或许b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c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d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3)连词a表假设今译为:如果b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c表让步今译为:尚且(4)助词 a 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
18 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 或\" 并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传记》)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但是 \"\"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定关系。
可译为 \"假如 \"\" 若是 \" 。
①诸君而存心,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结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 你 \" 。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考语文古文18个虚词
1而
(一)连词
A表转折,“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表承接(V1+而+V2)
登高而招
觉而起,起而归
C表修饰(状+而+谓)
顺风而呼
终日而思
莞尔而笑
D表并列,“和”
蟹六跪而二螯
E表递进,“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F表假设,“如果”“假如”
人而不仁,如礼何?
G表因果,“因此”“所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二)代词,“你”
而母立于兹
(三)语气词,表感叹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何
(一)代词
A疑问代词,“为什么”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疑问代词,“什么”
大王来何操?
其间旦暮闻何物?
(二)疑问副词,“怎么”“为何”
徐公何能及君也?
(三)词组
A何其:“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何如:“怎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轻重固何如哉?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何以:“凭什么”
何以伐为?
何以报德?
3乎
(一)句末语气词
A表疑问,表反问,“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表推测,“吧”
其皆出于此乎?
C表感叹,“啊”
嗟乎!
(二)介词,相当于“于”
A“在”
生乎吾前
B“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对(于)”
吾尝疑乎是
(三)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四)音节助词,无义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乃
(一)副词
A“(这)才”“于是”“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却”“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只”“仅仅”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D表判断,“(就)是”
乃大丈夫也
(二)代词,“你”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词组
无乃:表猜测,“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5其
(一)代词
失其所与
于其身也
以其无礼于晋
(二)指示代词,“这”其可怪也欤
(三)语气词
A表推测,“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B表商量,“还是”
吾其还也
6且
(一)连词
A“并且”“而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不义而富且贵
B“况且”
且矫诏纷出
C“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可是”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二)副词
A“将近”“将要”
年且九十
若属皆且为所虏
B“姑且”“暂且”
县官(皇帝)且顺听群臣言
7若
(一)动词,“像”,“如”
其翼若垂天之云
(二)代词,“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天若有情天亦老
(四)词组
若夫:“至于说到”
若夫乘天地之正
8所
(一)助词
A表被动,格式“为…所”“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
B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录其所述
(二)名词,“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词组
所以:
A表示手段或凭借,“用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表原因,“……的原因”圣人之所以为圣
9为
(一)动词,wéi
A“成为”
自余为僇人
B“写”
故为之文以志
余为斯序
C“做”
所求乎为臣
D表判断,“是”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E“作为”“当作”
军中无以为乐
F“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A表被动,“为…所”“为”,wéi
为巡船所物色
若属皆且为所虏
B“替”“给”,wèi
为击破沛公军
君为我呼入
C“因为”,wèi
草木为之含悲
(三)句末语气词,wéi
何辞为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10焉
(一)兼词,“于此”
风雨兴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二)语气词
A句末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B句中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A相当于“之”
去今之墓而葬焉
B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焉取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11也
语气词
A表判断,“……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B与“何”相应
a表疑问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表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C表停顿
a句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b句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以
(一)介词
A“因为”“由于”
以其无礼于晋
洎牧以谗诛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凭借”“根据”
苟以天下之大
以勇气闻于诸侯
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古知今
C“用”“拿”
以地事秦
间以诗记所遭
D“把”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E“在”
奉宣室以何年
F“按照”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二)连词
A“才”
以有尺寸之地
B相当于“而”
a表目的,“(用)来”
作《师说》以贻之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b表修饰,【状】+以+谓语谈笑以死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c表承接
越国以鄙远
d表转折
阙秦以利晋
e表并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三)词组
以是(是以):“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3因
(一)介词
A“凭借”“依靠”
因人之力而敝之
B“根据”“依照”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C“趁着”“趁机”
因击沛公于坐
(二)动词,“沿袭”
蒙故业,因遗策
(三)连词,“于是”“就”
相如因持璧却立
14于
介词
A“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B“自”
其皆出于此乎
C“向”
而耻学于师
D“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寡人之于国也
E“在”
萃于左丞相府
F“到”
至于今
移其民于河东
G“跟”“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H“比”
师不必贤于弟子
I“被”,被动句格式“见…于”“于”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不拘于时
圣人不凝滞于物
见笑于大方之家
15与
(一)动词
A“给予”“授予”
则与斗卮酒
B“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
与赢而不助五国者
C“赞成”
吾与点也
(二)介词,“和”“同”“跟”,相当于“with”竖子不足与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三)连词,“和”,相当于“an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四)语气词,“欤”
无乃尔是过与
管仲非仁者与
16则
(一)副词,相当于“乃”,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连词
A表承接,“就”“便”“那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表转折,“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表假设,“假若”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D用在对比句中
入则孝,出则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7者
(一)代词
A“……的人/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表原因,“……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二)语气词,表停顿,无义
有蒋氏者
(三)定语后置句标志,无义
求人可使报秦者
马之千里者
客有吹洞箫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8之
(一)动词,“到”“往”“去”
佯狂不知所之者
杳不知其所之也
(二)助词
A取独,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今我睹子之难穷矣
儿之成,则可待乎
B“的”,定语+之+中心语
古之学者必有师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C宾语前置句标志,无义,宾语+之+谓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我之谓也
D定语后置句标志,无义,中心语+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海之大
E音节助词,衬字,无义
久之
填然鼓之
(三)代词
A代人、事、物
子孙视之不甚惜
惟君图之
作《师说》以贻之
B指示代词,“这”
a之二虫又何知b之+属/徒/流郯子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