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条形统计图,以及其基本构成元素。

2.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够分析并解读条形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

2.掌握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3.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并能准确解读图形。

2.制作条形统计图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图形的规范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实例、学生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概念•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来表示数据大小的统计图,其中长方形的高度或宽度通常代表数量或频率的大小。

•基本构成元素:包括长方形、数据标签、坐标轴等。

3. 制作条形统计图1.介绍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确定数据类型、绘制坐标轴、绘制长方形、添加数据标签。

2.通过示例向学生演示如何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练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4. 分析和解读1.引导学生分析制作好的条形统计图,解读数据含义。

2.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问题,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5. 拓展练习在课堂结束前,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课堂结束时,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解答。

•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针对性地指出可改进之处。

七、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题目。

2.从生活中收集数据,制作一份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写下你的分析。

八、教学延伸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将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例如语文、科学等,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教案,希本能夠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灵活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明确条形统计图的定义。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步骤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条形统计图。

(3)条形统计图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条形统计图,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制作条形统计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数据:首先要明确需要统计的对象,然后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为数据的不准确导致统计结果的偏差。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与思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与思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与思考一、教材文本解读“生活中的负数”这一单元是在学生以前学习过万以内的数,认识小数、分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将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再认识,三个知识点。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以及进一步认识正负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读、写万、亿等大数的经验,充分认识了小数和分数。

本单元教学只是对负数的初步认识。

其中难点是正、负数大小的比较。

教材中是结合具体的量“温度”进行比较的,没有出现抽象数之间的比较,学生学起来不会有困难,在学习中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负数的数据,并说明他们的实际意义,这对学生理解正、负数是很有意义的,可以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探讨,主动学习的态度,并深刻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单元教学整体构思(一)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理念的生活化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创设问题情境的生活化,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1)内容的选取应注重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身边的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例3》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例3》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3课时例3》教案一.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节例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数据处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的展示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

2.难点:让学生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和实例。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条形统计图的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例如,展示一份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更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

2.呈现(10分钟)展示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条形统计图二、具体内容1.例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首先呈现的2022年8月的天气情况。

然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表示出数据,就出现了统计表和象形图。

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

引发学生对“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

意在使学生通过整理与比较,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特点。

2.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例2是通过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早餐,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

通过分析、比较,直观地体验到“以一当二”的必要性。

接下来,教材以4个问题呈现了数据分析的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以一当二”来描述数据的方法,特别是体会“当人数出现单数时,可以用半格来代表一个人”的方法,从而解决认知上的难点。

“做一做”处理。

3.例3: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多个单位)。

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以一当二”的条形图会有局限性,形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接着教材提出:“如果用每个格表示2辆汽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通过对上面数据的观察和思考,感受引入“以一当五”条形图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第3个问题,进一步说明“以一当几”应该结合数据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建议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

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分数运算基础。

但是,对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重点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并掌握。

3.知识拓展: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并掌握。

4.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电子教案-第7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电子教案-第7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一、教学内容1.烙饼问题。

2.沏茶问题。

3.“田忌赛马”问题。

二、教学目标三、具体内容主要变化:1.删去“排队问题”;2.优化了对方法的引导(无论是流程图、图示还是图表不仅展现了操作、探究、思考的过程,而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法或路径。

)3.增加了练习题。

1.例1:沏茶问题。

例1沏茶,其中“合理”、“省时”是优化沏茶各程序的思考角度既突出优化的思考方向,又做到省时、合理的安排沏茶的各个环节沏茶问题的关键是“同时可干的事情”有哪些,应该在流程图上标出来,就能达到优化。

2.例2:烙饼问题。

教材以提问的方式,体现了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要点。

如,增加了“为什么烙2张饼和烙1张饼都要用6分钟”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烙1张饼用6分钟是因为烙正反面时,锅都空出了1个位置,只要每次锅都放两张饼,别空着打下伏笔。

二是增加了烙3张饼,合理烙法的图示。

三是安排了烙2、3、4、5、6……的表格。

从而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是每次都烙两个面,也就是不让锅闲着。

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还制作了生动的课件,放在教参的光盘里了。

例1、例2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把同一时间内能做的事综合起来统筹安排,就能节约时间了。

3.例3:“田忌赛马”问题。

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策论的思想。

教材首先借助表格,引导探究方向。

例题起始就以表格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强化引导本课探究任务的主体方向,即看待、分析这一历史故事要从数学角度出发。

然后细化表格,提供思维支撑。

第二个表格用来呈现田忌一方的应对策略集,一是易于学生总结方法对比结果;二是引领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五、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

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将“做”与“思”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如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呢?一方面,为学生营造实践感悟的时空,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比较中寻求最优策略,体验中感悟优化思想,避免只有直观没有抽象,或直接阐述数学思想而疏漏体验感悟的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_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_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_教材分析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
简析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
重点:
1.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1.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2.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3.画梯形的高。
教学
措施
1.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2.从已有经验里提练出新的数学概念。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安排图形的拼、分等变换活动,关注图形的变化,加强对图形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图形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还不是很清楚。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可以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三角形的玩具等。

3.准备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中的三角形吗?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稳定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三角形物品,分析其特点和性质,并尝试解决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地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的运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

但是,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对于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带有单位的分数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发现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黑板、粉笔等。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合理,学生座位安排有序,教学设备齐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分蛋糕、分享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计算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分数加减法的规律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材简析本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中渗透了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介绍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本单元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统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两种数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1、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很浓。

学习中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选择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中可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烙饼、沏茶、卸货三个问题,使学生体会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数学思想。

2、通过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思想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本单元只是通过日常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学习中将归纳成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和田忌赛马四种具体事例学习学习,充分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质疑、合作探究、设计方案动手验证,在分析、解决问题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第一课时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种问题中合理安排的方法,体会提高效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两种不同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统筹安排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对两种问题的探究。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能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两种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7单元《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7单元《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信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用长方形的长度表示各种数量的图表。

2.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确定数据范围,选择合适的刻度,绘制长方形,标注数据。

3. 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观察长方形的高度,比较不同长方形的高度,得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刻度,绘制长方形,以及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 演示制作过程:通过实例,演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每个步骤。

4. 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

6. 应用拓展: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条形统计图,看是否掌握了制作方法和技巧。

3. 应用能力: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单元 条形统计图(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2. 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推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分析4. 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数据正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有效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2. 呈现条形统计图向学生展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如直条的长度、宽度、间隔等。

3.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一个简单的数据为例,分步骤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强调数据的准确性、直条的大小和间隔的均匀性。

4. 指导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5. 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分析以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如比较不同类别数据的多少、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等。

6. 应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条形统计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实例,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评价其准确性和规范性。

2. 观察学生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数学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的细节处理,如直条的间隔、数据的准确性等。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doc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doc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教材第94页例1及其“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和初步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颜色红 化 黄 化 蓝 化 粉 化 盆数8 7 5 6 1. ( )色的花最多,()色的花最少。

2.红花比蓝花多( )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出示例1: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 示出来吗? 2. 学生讨论后汇报:把每种天气的天数填入表中。

用圆圈表示,每种天气有几天,就画几个圆。

3. 明确:这种表示出每种天气的天数的表格,我们叫做统计表。

我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还可以绘制成图形,叫统计图。

4. 动画演示两种表示方法,具体理解统计图的表示法。

5. 这两种方法,哪种表示更清楚?(条形图更清楚,不 用 1 ▲ 2* 3 ▲4 ▲56 7分 8人 9米 % 11* [级 13^ 14羊 15米 16^ 17* 19*20 I 米 22米 23米 24米 25米 26羊 27分 28米 29米 30业 3、 米晴雨 ▲阴 北多云 举阵雨 分雷阵雨这是北京市 2012年8月数就能知道具体的数据。

)6.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统计表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条形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数量的差异,便于比较……)7.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1.课后做一做。

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条形图颜色红化黄化蓝化粉化盆数87563.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九第1题、第2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七条形统计图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教材分析本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单元要进一步学习用1格表示1个单位和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等过程。

例1侧重于1格表示1个单位;例2则过渡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体会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

整个单元的知识属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

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教学要求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建议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二、具体内容
1.例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首先呈现的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然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表示出数据,就出现了统计表和象形图。

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

引发学生对“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

意在使学生通过整理与比较,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特点。

2.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例2是通过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早餐,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

通过分析、比较,直观地体验到“以一当二”的必要性。

接下来,教材以4个问题呈现了数据分析的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以一当二”来描述数据的方法,特别是体会“当人数出现单数时,可以用半格来代表一个人”的方法,从而解决认知上的难点。

“做一做”处理。

3.例3: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多个单位)。

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以一当二”的条形图会有局限性,形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接着教材提出:“如果用每个格表示2辆汽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通过对上面数据的观察和思考,感受引入“以一当五”条形图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第3个问题,进一步说明“以一当几”应该结合数据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建议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

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

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学生对数据的读取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②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例如做比较(例如,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对数据进行操作(例如,加、减、乘、除)等;③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并回答具体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