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
一是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强非独立完整性。一 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保持较强的独立完整性,因 此,国家主导产业的确立要兼顾带动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和保持国家产业结构的独立完整。区域经济发 展则相对不同,区域之间互相开放、彼此依存、紧密 联系的关系,使各区域能够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及 其空间组合的差异来展开专业化分工协作,因此区 域产业结构不必象国家那样追求独立和完整。区域 主导产业首先应依据各自的优势来发展相应的优 势产业,突出特色,而放弃那些不具备优势的产业。
总的来看,这些基准是针对一个国家的情况而 言,或明或暗地假定空间是均质的,完全抽象掉了空 间因素。即使上述标准适合于国家主导产业的发 展,但把国家层次上的一般基准,直接应用于区域层 次,并转化为实际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这对于空 间结构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却是要慎之又 慎的。而且,产生于 "$ 世纪 &$ 年代的这些基准,都 是工业化背景下提出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新技术 革命、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工业化被赋予了崭新 的内容,基于传统工业化的产业选择标准本身也需
其三,上述基准还未触及到区域产业结构的本 质。诚然,区域作为国民经济的空间构成要素,其产 业选择首先要符合国家宏观产业布局,而国家确立 的主导产业最终也必然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否 则国家主导产业会失去依托。将国家主导产业选定 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固然好,但这只是个别情况。 从一般意义上讲,由于区域产业结构的非独立完整 性、区域产业演进的二重性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 性,使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具有自身的特点。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提要] 从调查的6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向好,布局主要集中于杭州、绍兴、宁波等,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产值前三的行业。
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业绩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研发投入和税收优惠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明显,企业的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不确定。
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中,需要充分用好税收优惠的刺激作用,适当调整政府补助拉动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各有侧重,最终推进产业发展壮大。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现状;影响因素引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
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国务院在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
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浙江省主导产业选择以及产业结构分析
影 响力 系数 的公 式 为 :
主 导 产 业 的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主导产业 的评价指标 体系包 括 : 济效应 系数 , 响力系数 , 经 影
一
=
感应度 系数 , 产业扩张系数 , 技术 进步 系数等 , 本文 主要利用 影 响 力 系 数 和 感 应 度 系数 来 分 析 各 个 产 业 间 的联 系 。 任何一个产业部 门的生产 活动通过产 业间 的联系方 式 , 必然 要影 响或受影 响于其他产业 的生产活 动 , 这种相 互影 响就 是经济 学 中所说 的波及 , 因此 , 把一个产业影 响其他产业 的程度 叫做该产 业 的 影 响 力 , 受 到 其 他 产 业 影 响 的程 度 叫 做 该 产 业 的感 应 度 。 把 但是不 同产 业 的影 响力和感应度 都存在一 定的差异 , 而产业 的影 响力和感应度的大小 , 分别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 可
603) 5 0 1 Fra bibliotek中 的第 i 第 列 ; 行 该 公 式 用 文 字 表 述 为 : 产 业 的感 应 度 系数 某 该产业横行逆阵系数 的平均值 一 全部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的平均 若 某产 业 的感 应 度 系 数 大 于 1表 明 该 产 业 的 感 应 度 在 伞 部 ,
一
所 谓 产 业 关 联 是 指 产 业 问 以各 种 投 入 品 和产 出 品 为连 接 纽 带
产 业 中处 于 平 均 水 平 以 上 , 然 , 响 力 系 数 越 大 的 产 业 , 拉 动 显 影 其 作用越强 , 因此 , 影响力 系数大于 1 主导产业 的必 备条 件 , 是 也可 以认 为 , 响力 系数 反 映 了 产业 的关 联 程 度 , 判 断 主导 产 业 的 先 影 是 行条件 。 二 浙 江 省 主导 产 业选 择 的 实证 分 析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一)、竞争优势明显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
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
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
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浙江省主导产业选择
参考文献:[1]Jaworski,B.J.and Kohli,A.J.,Market orient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3):53-70.[2]Slater,S.F.and Narver,J.C.,Doe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oderate the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January):46-55.[3]Han,J.K.,Kim,N.,Srivastava,R.K.,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is innovation a missing link[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62:30-45.[4]Bulent Menguc,Seigyoung Auh,Conflict,leadership,and market 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Marketing.25(2008):34-55.(本文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10YS238〉)(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编辑沈德力摘要:本文根据赫希曼的主导产业关联度标准,采用关联分析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各层次产业对目标产业的贡献关联程度为基础,综合确定了浙江主导产业,并提出了一些针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关联分析;政策建议引言当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完成该任务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协调配套、竞争优势显著的区域产业系统。
金华主导产业
金华市主导产业选择及依据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金华因其优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交通条件,历为浙江中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
金华市的主导产业1汽车行业金华整车主要聚焦于豪华客车、高端经济型轿车和休闲娱乐特种车,零部件以金属部件为主。
金华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浙江省内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金华和台州等地。
从企业数量看,杭州约占全省的33%,金华和台州各占26%,绍兴占7%,温州和宁波各占4%。
金华尼奥普兰是全国大型豪华客车的唯一产地,在2002年就在全国同行业中获得四个第一,即车辆等级全国第一、年产量全国第一、年销售额全国第一、同比增长速度全国第一,新下线的“星航线”系列豪华客车售价460万。
选择的理由:一是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大环境十分有利。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汽车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国内汽车市场增长快、潜力大,本土企业实力显著上升。
金华本地发展汽车产业,无论是从承接转移角度,还是自主发展角度,都有很大机会。
尤其是整车和零部件独立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金华发展特色、专业化、规模化产品十分有利。
二是政策环境十分有利。
金华本地整车企业已经获得了几乎全部汽车类别的准入;浙江省《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确定金华汽车产业集群为浙江省21个集群升级示范区之一,给与了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金华市《关于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汽车作为第一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地位。
三是地方龙头企业雄心勃勃,发展势头正盛。
在市场拉动、政策带动下,青年、众泰、康迪、今飞、万里扬等龙头企业都已确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着力于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完善产业链,打造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各企业都已经开始大力扩张产能和产品线。
2 制药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公司控股的一家专业化学制药公司。
在特色化学原料药和冻干、缓控释制剂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是浙江省重点医药骨干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也,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不尽相同。
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竞争优势明显(一)从而在资源配置,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
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
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
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资源缺乏等.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
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
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一、主导产业的意义(一)主导产业的定义关于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并无统一的解释,但使用已非常广泛,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按这种观点,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即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与主导产业概念相近的还有先导产业、增长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中,先导产业是指代表先进技术的产业;增长产业是指那些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总体平均增长速度的那些产业;战略产业的内涵与主导产业没有不同。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
就此意义上看,主导产业应是该国该区域有条件发展、有广阔的区内外市场(乃至国外)、对其它产业能产生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带头产业。
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由于该类产业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大,可以带动许多与其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其二,以新技术、新产品武装其它产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
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
由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群),因此产生了产业结构发展的阶段论。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先后出现三组带头的主导产业,即第一组是电力工业,带动了大耗电工业的发展(至50年代末);第二组是石油、石化、钢铁、造船等工业,这些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为若干年后到来的加工、组装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组是新兴的机械工业行业,如汽车、家用电器等。
在我国部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例如辽宁省,在50年代,当时的主导产业曾经是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等产业;到六七十年代,钢铁、化工等工业具有很大的活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到了80年代,上述产业已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不了带动作用了。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地方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
本文通过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研究发现,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各种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选择方法,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文献综述、影响因素、方法、国内外研究、研究方法、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以及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主导产业可能面临市场转型、技术更新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深入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旨在解释本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引导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地总结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内在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及各种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浅析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发展对策
经济私营企业的活力,我们的建议是:(1)政策法规:首先是做好“开源”,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原因,因此利用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扩大的契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办好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时,适时有条件的发展其他融资平台,促进多种融资渠道的形成;其次,由于思想观念,历来有把公有制经济发展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公平待遇问题。
对此笔者建议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难———调整并强化相关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区域银行为小微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以解决其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融资难等问题。
(2)破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阻还存在着缺乏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管理培训、创业辅导、科技扶持、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再者社会上“仇富”、“怕富”和“劫富济贫”等不正常的心态,都阻碍和严重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逐步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创业发展环境和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
(3)加强规范引导:工业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发生演变的过程。
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针对我省资源丰富而制造业生产深度与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以及非公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着实力弱、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差、产业分布狭窄等问题,在鼓励其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大对非工业经济的教育、引导、规范、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和水平,为起步发展中的企业提供良好生存环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较快地形成规模经济,促进生产深度的深化和产业链的延长,从而达到不仅强化现有核心优势产业、培育切合贵州资源禀赋的新生产业,同时将竞争劣势转变为优势,最终有利于贵州的经济发展。
五、结语上述所讨论的贵州近年来非工业经济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生产深度和非工业经济发展的联系,只是实证的一个方面。
更为紧密的相关分析和检验并未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区域主导产业
如何发现和培育区域的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强技术进步潜力,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能保持高速增长、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她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之上,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及演化的主角,并随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因此,如何准确地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一)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古典经济时期,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其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然后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这一原理后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基准。
该基准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基准和动态比较优势基准,静态比较优势基准是以当前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选择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根据其与周围产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形成地区经济共同体。
动态比较优势基准是指当前处于比较劣势,但未来可形成比较优势,进而成为带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罗斯托于1960年在其著作《经济增长阶段》中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他在书中提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原理,即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该理论认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理应最大,因为主导产业可以将其产业优势向外扩散到其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然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并没有明确指出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基准判断方法,这是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的不足。
(三)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关联度是指国民生产部门在其产品供需关系上形成的相互依赖程度。
他认为产业关联效应能够说明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感应度强度和影响力强度,能够为本生产部门积累资本和扩大对其他生产部门的影响。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对策——以浙江为例
密集要素 的培 育 、 竞争优势的 发挥 跃升到产业 链高端 , 靠领 依 先的技术 以及 对终端市场 的控 制把其他 国家 的企业纳入 自己 主导 的国际分工体 系中。因此发展 中国家应勇于和善于进行产 业 升级 , 加快发展产业 链两端 的生 产性 服务业 , 力向产业 链 努 的高端延伸。 近年 来 , 江生产 陛服 务业步入快 速发展阶段 , 别是金 浙 特 融、 物流等行 业突飞猛进 。生产陛服 务业的增长速度和运行效 率均高于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2 0- 2 0 , 0 4 0 6年 生产 幽 殴 务业生
二 、 有产 业 结构 向 现代 产 业 体 系 转 型 升级 的 路径 选 择 现
视角来看 , 产业体 系的特点是 第三 产业特别 是现代服 务业 现代
占较 大比例 , 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高。 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 系 ,必 须将现代 产业体 系的内涵 、 理 念贯彻到 产业发展 中 , 遵循产业 发展 的规 律和 路径 , 实现原 有 产业向 以现 代服 务业 特别是 生产性 服务业 和高 新技术 行业 主 导的先进制造业为主体 的现代产业体 系转型升级 。浙江现代 产 业体 系应包括三个特征 。
而现代产业体系则要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 制造业和服务 代 制造业 的价值 链 , 价值链 的两端 附加值和 盈利 率高 , 中端的
附 加值和 盈利率 低 , 着时 间的演进 弧 线不断上 翘 , 随 两端越 高
而中间越低 。“ 微笑曲线 ” 理论继续深化 , 形成所谓“ 产业微笑曲
线” 。事实表明 , 处于产业链低端 的国家或企业有可能随着知识
层级承接 ( 上海 ) 产业辐射 , 层级 ( 第二 浙江各市 县 ) 的产业扩散
转移, 第三 层级 ( 安徽 、 中西部地 区 ) 参加的产业 分工协作 , 第四 层级是 建立泛长三 角区域 产业 一体 化的政 策协调机制 。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空间组织形态,在近年来成为了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浙江省,曾经被称为“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业集群一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介入,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组成元素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在创新能力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下,集群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加剧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根据现有集群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突破集群发展的现有瓶颈,逐步培育区域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一是要注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二是要注重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这两方面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区域创新制度的建设、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一、产业集群现状21世纪以来,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供需失衡、国际摩擦等困难和矛盾,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回顾1、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分布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源于“一乡一品”。
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之后,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实力大大提升。
至“十一五”后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
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浙江省共有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等29个产业集群入选,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共涉及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浅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培育模型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2122019年7月 D 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4.212浅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与培育模型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朱露明摘 要:在全局的科学观点下,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也给予当地经济以不同的经济贡献。
所以,任何政策决策都要基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及确认,这个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
需要用全局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础,再加上实在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等,最后确定。
因此整个主导产业经济系统又是整个世界经济系统和国民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因此应以开放的眼界去研究,不光要以系统研究为基础,还要研究系统的背景和环境,这样才能认清系统的本质。
所以,对于主导产业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本文指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培育模型的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主导产业 区域经济 主导产业选择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7(b)-212-02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1.1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中存在的问题(1)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存在问题。
目前,我们对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确定的研究存在很多认识性问题。
只注重数据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的重要性,过于看重数据,而忽略了实际的经济、政策、文化、地理、人文等非常重要的外部宏观环境。
区域主导产业在宏观环境中存在,对于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研究者不得不去考虑。
而目前我们过于重视微观环境因素,而忽略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这样则会造成偏差,导致出现选择的不准确性。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把区域产业研究放在构建区域主导产业的模型研究上,这导致了数据收集的不准确性,即使准确但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没有太多的意义,并且研究出来的结论与实际并不相符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模型
吉荣康
关键词 : 区域
主 导 产 业 选择 与培 育模 型 中豳分类号 : 17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4—4 1 l06J5—0 8—0 10 9 42 0 0 0 3
一
、
引 育
自 19 9 6年国家在“ 九五” 计划及 未来长远规划 中提出要着力振兴机 电, 石化 、 车以及建筑 业 四大 支柱 产业之 后, 汽 各省 , , 市 自治 区纷纷 提 出要选择 和培育各 自的主导 产业。 与此 同时 . 从区域 经济 角度对 主导 产业的选择 与培育 研究也成 为 区域 经济研 究 的热点 问题 。 目前 , 对主 导产业的应用研究 正逐步 由国家层 面向区域层面转 移。 当前研 究的特 色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两个 方 面 : 出实 证 研 究 , 重 主 导 产 业 选 择 基 准 研 突 偏 究①。然而关 于区域 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的系统性 , 理论性 的研究仍不 多见。而在区域经济的规划 与主导 产业的 选择过 程 中, 主导产业 的理 论与实践研究颇为重要与紧迫 。 二 、研 究 背 景 ( )区 域 主 导 产 业选 择 研 究进 展 一 国内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兴起 于 2 0世纪 9 0年代中 , 研究 的最大进步是许多学者批评了过去采用国 民经济 主导部 门的选择标 准 来指导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的做法 . 强调 区域主 导产业选 择应有 自己的 要求和特点 , 并提出 了若 干关 于区域 主导产业 选择 的原则 。研 究主 要 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区域主导产业在 区域经济 中的地 位和作 用; 二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的标准 和方法 ; 三是关 于区域 主导产业 成长 的 衡量和评价。此外 . 政府在主导产业成长 中的职能和作用 , 不发达地 区 区域主导产业 的选择 和培育 , 利用外资与 区域主导产业 发展的关 系, 特 色经济与区域 主导产业 的培育等 、 也正在成为理论界 关注的问题 。这 些研究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 )区域 主 导 产业 实证研 究 中的误 区及 问题 二 首 先 , 于 区域 主 导 产 业 选 择 实 证 研 究 中 大 都 沿用 了 一 个 基 本 假 关 设, 即主导产业的选 择产生 于 当地 已有 的产业 基础。这必 然带来两 个 问题 : 一是容易忽 略跨越发展新兴行业 的机会 , 区域经 济发展的思路 局 限于一种模式里面; 二是 当区域 已有产业 普遍不具有 相对优势 . 者层 或 次较低时 . 选择出来的主导产业 未必能 真正快速成 长、 达到带动 整个区 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 升级 的效果 , 一点 在经济 落后 区域表现得 尤 这 其明显 。这不能不说是实证研 究中基本假设 中的一个误区。 其次 , 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的实证研 究文章大 都同一个 模式 , 都 是根据 区域主导产业的几大基本准 则 , 构建出一定 的指标体 系、 通过加 权平均的方法测度所研究的各个产业 的综合 得分值 , 者通 过灰色 聚 或 类判定产业类别@, 来判断应该把哪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 。 采用 这 种 方 法 得 出 的 结论 具有 一 定 的 局 限性 : 一 , 确 定 需 要 进 其 在 行比较的产业时 , 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 很多学者都 是从区域 的工业产业 中进行主导产业 的选择 , 认为工业 在区域经济 中占有的 比重 最大 , 主导 产业就应该从工业产业 中选择产生④; 其二 , 太依赖 于数量分析 , 缺乏定 性地分析 研究 。 没有对区域经济具体特点 和外部 经济环境 的深入分析 , 简单地依据几个指标 的测 评进行 区域主 导产业 的选择 明显是 不够 的。 对 于一 些 新 兴 的 产 业 , 这 些 指 标进 行 选 择 往 往 会 产 生 失 之 偏 颇 的 判 用 断, 对政府的行 为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 另外 , 于主导产业 选择 后实施 和调控 阶段缺 乏系统 的研究 。主 对 导产业的正确选择 只是 完成 了第一 步 , 重要 的是 主导产 业 的培 育。 更 应该 由什么样的组织部门来统领主导 产业的培育 , 如何 培育 主导 产业 , 8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教授根据我国的实际,曾提出用“工业化结构比重系数”来衡量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计算公式如下:工业化结构比重系数=比重GDP中工业的比重社会劳动者中工业占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优势产业培育选择的产业结构模式的构想框架在一个区域内,各个产业间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有的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一个强调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一般专业化部门中,能够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起引导带动作用的主导专业化部门。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支配地位。
主导产业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代表了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特点;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能组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框架体系由三原则四基准构成。
三原则是指:(1)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2)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3)关联效应强。
四基准是指高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系数;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
关联产业配套是指关联产业既受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一定的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发展关系。
关联产业可分为三种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即直接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后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
基础性产业配套就是要根据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引导和组织基础性产业发展,尽量为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其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 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 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 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 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 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 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 的首选产业。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国内生产 产该种产 条件日益 品的条件 改善,产 成熟后, 品生产成 以国内产 本降低, 品满足需 市场竞争 求,替代 力加强, 进口产品; 产品转而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经济发展
金华市产业结构分析与主导产业选择
与主导产业选择
目录
1 金华市产业结构分析
2 金华市主导产业选择
金华目前经济形势
PICTURE
我们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年 来,金华市的经济是逐年稳步增长 的,也说明金华的产业结构是不断 优化着的,
金华市产业结构分析
从总体上看,基本单位稳步增长,
2007年以来,金华市法人单位总量稳步增长,到2011年末,全市拥 有法人单位66206家,比2007年净增22603家,增幅达51.83%,年均 增长8.7%
金华市产业结构分析
从单位性质看,私营企业迅速发展,机关事业单位进一步精简, 2011年末与2007年末相比,内资企业净增20197家,增长63.08%,其中,私营企业增
加20337家,增幅高达67.34%,而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同期增幅分别达到12.37% 和34.47%,同时,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主导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利用自身 优势,选择、确立和培育支撑本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客观上已 成为金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金华市主导产业选择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金华市长期追求的目标,第三产业能带来更多就业、更 多消费、更低能耗和污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结构升级至关重要, 与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相比,第三产业更加绿色轻盈,对资源环境更加友 好,吸纳就业更多,
其次要依托城市建设,发展与生产生活配套的、能提升和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信息 服务、现代传媒、设计服务等文化产业,
同时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和商务服务,重点建设中心商圈、文 体休闲中心,集中发展特色一条街;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
产业整合——浙中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制 造和 销售 中心 ; 阳横 店 影 视 城 被 列 为全 国第 东
一
,
也 是 目前 唯一 一个 影 视产业 实 验 区 ; 金华 市 区
不 仅 以金华火 腿 、 金华 双龙 洞 闻名 于世 , 金华 的产
业 也取 得 了很 大 的发 展 。
但 是浙 中城 市群 在制 造业 的发展 过程 中并没 有依据 各 自的相 对 比较 优 势 进 行 合 理 的 分工 , 自
3 6
维普资讯
刘 晓峰 : 产业整合——浙 中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合来提高产业集中度 , 实现产业规模经济。
要表 现 为 主导 产 业 、 柱产 业 的更 替 能 力 。主 导 支 部 门 的这 种 演 变反 映 了产业 结 构 高 级 化 的趋 势 。 产业 结构 的高级 化 , 质 上 并 不 是 指 某 些 部 门 比 本 例 的上 升或 下 降 , 而是 指技 术 的集 约化 , 即采用 先 进 技术 的部 门在 数 量 和 比例 上 的增 加 。所 以 , 只 有 引人 新 的生产 函数 , 对 其 他 部 门增 长 有 广 泛 并 的直 接和 间接 影 响 的 主导 部 门 的更 迭 , 能 提高 才 整 个产 业 的技 术集 约化 程 度 , 致 产 业 结 构 向高 导 级 化 方 向演进 。因此 , 产业 结 构 变动 的方 向是 由 创 新 在某 一产 业 内迅 速 、 有效 地积 聚 , 通过 部 门 并 问 的技术 联 系 ( 人一 产 出关 系 ) 生 扩 散 效 应 投 发
优势 , 金华 、 义乌 、 永康 、 阳、 东 兰溪 5 中小城市 , 个 相距不远 , 个性鲜 明, 功能各异 , 产业互补 。特别
是 义乌—— 中国小 商 品 城 , 以市 场 带 动 工 业 已经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17•【字号】浙政发[2007]17号•【施行日期】2007.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7号)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2007〕52号)精神,现就加快发展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以下简称十大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十大主导产业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一)基本要求。
1坚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按照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的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优良品种和节本、安全技术的研发推广,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
3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积极扶持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增强其带动能力。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林地和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和“统一服务”、“托管”等农业生产环节的分工合作,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4坚持依靠市场机制。
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资金和其他要素投入到十大主导产业。
5坚持依法管理与指导服务并重。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农口部门分工负责,技术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相关部门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与研究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布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
(二)工作重点。
1蔬菜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弹性系数大于l,说明该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需求高增长的产业就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使得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增大。
4浙江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本文主要根据区位商的计算公式算出2003年浙江省工业产值居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计算出省工业各部门区位商,从而确定浙江省的主导产业。如表1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区位商;对策
1引言
由于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关于区域主区域主导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区域分工中所处地位与作用的,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它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它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将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浙江省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赶超战略,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重要“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所谓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指选择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即以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选择对象。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赫克夏和俄林的“比较优势基准”。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以要素密集度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的优势来自这个国家利用了比其他国家更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可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本国优势的产业结构。
至此,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形成。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形成是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提出使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更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高速增长实践证明了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也就成为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在2003年支柱产业中,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工业虽然区位商不高,但是由于相关产业均为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高因而成为浙江的支柱产业;而专用设备、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产业却由1993年的支柱产业行列退出转为非支柱产业,这表明就专用设备产业而言虽然其区位商大于1993年,但是其发展速度跟不上区域内其他主导产业,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因为浙江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市场趋于饱和已经出现放缓步伐,故两者均由支柱产业转为非支柱产业。
时间
1993
2003
主导产业
电器机械、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电器机械、电子通讯设备、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金属制品、化学工业、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塑料制造
表2
5对策与建议
5.1搞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
浙江与临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浙江省要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的总体构架,以及交通通讯条件、贸易优势、市场环境、消费水平和国民收入等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其它区域的规划,在对经济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实施。
l996年,在国家提出“九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振兴机电、石化、汽车以及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l0年远景目标纲要过程中,纷纷提出选择和培育各自的主导产业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才越来越引起各地区的重视。在1977年后,从区域经济角度研究主导产业的文章比例大幅上升,表明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地区的重视,并由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转移。
3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国内外最常用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是根据区位商进行选择。区位商的计算公式是:
LQij=
上式中,LQ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区位商,Y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以总产值、增加值或就业水平等表示),Yj表示j区域所有产业的总水平,TI表示基准经济(通常为全国)i产业总水平,T为基准经济总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和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文献综述
2.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而展开讨论的。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他阐述道,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业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他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文中,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主导部门,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主导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罗斯托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项效应实现的。主导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系统而明确的总结研究,奠定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坚实基础。
我国学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目前国内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实证研究、选择基准研究、选择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方法研究等几方面。
在实证研究上,近年来我国有关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较为重视实证研究,大部分文献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后,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省级层面、市(地区)级层面、县级层面的研究,也有针对具体产业的分析与论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
5.2定位准确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塑造风格各异、关系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求得较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效益。为此认清优势,做到用己之长、避己之短、知彼之长、补己之短,是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前提。违背自身优势去进行产业上赶超和攀比,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浙江是背山面海,油、煤等能源相对缺乏,交通瓶颈尚未完全解决,部分传统轻工行业具有相对优势,在全国同行业中产值比重较大、区位商较高的前10个行业中大部分为传统产业,为此在产业调整中应将部分优势突出的传统轻工行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再如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工业及其制品业等行业在全国区位商高,我省又有这些丰富资源,应予以引导,使之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发展、壮大产业。
求出各区域的四个指标值后,算出其几何平均值即得区域各产业的综合评价值,然后分别按区域与产业选出综合评价值前8-10名的产业与区域,将两者归并至一起即可得各区域备选主导产业。
除此之外,还有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和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其公式如下。
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1] 100%
全要素生产率即综合要素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多生产因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单位产品生产费用较低,故可吸引更多的各种资源流入,使得该产业的技术和资源更具优势,故发展更快。
刘再兴教授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的四个标准,即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与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其中专门化率实际上是区位商。其他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占有率= 区域某产业人均年销售额指数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2
其中,影响力系数为该产业纵列阵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之比,感应度系数为该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之比。
对于选择指标体系研究,学者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选择本区域的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用不同的指标来选择主导产业。影响选择的因素不断增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成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对于评价方法研究,主导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对区域产业进行评价的过程。学者们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和因子分析法(Factoring1 Component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灰色系统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进行研究,还有利用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的钻石理论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等,使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具有可操作性。
2.2国内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叶文青(2008)指出,主导产业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部门,它们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是特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开始关于主导产业的讨论。在1988年曾新群的《产业主导部门分析理论的发展》一文,而把主导产业分析由国家层次真正引向区域经济层次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