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选择基准研究,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已很成熟,如罗斯托的增长率基准、生产率基准、扩散效应基准,赫希曼的关联基准,再加上筱原三代平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的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形成了主导产业选择的经典基准体系。国内学者根据这些基准,结合自己的特点,中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教授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四个标准,即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和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又提出了增长后颈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等,由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赶超战略,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重要“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所谓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指选择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即以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选择对象。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产业分类
区位商(1993)
区位商(2003)
纺织业
2.85
3.15
皮革皮毛
2.32
3.03
化学纤维工业
1.31
3.22
服装及其他纤维
2.78
2.68
塑料制品
2.26
1.98
普通机械
1.42
1.86
电器机械及器材
1.58
1.74
金属制品
1.35
1.65
电子通讯
1
0.51
交通运输设备
0.69
0.82
化学工业
2.2国内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叶文青(2008)指出,主导产业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部门,它们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是特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开始关于主导产业的讨论。在1988年曾新群的《产业主导部门分析理论的发展》一文,而把主导产业分析由国家层次真正引向区域经济层次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
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和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文献综述
2.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而展开讨论的。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他阐述道,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业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他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文中,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主导部门,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主导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罗斯托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项效应实现的。主导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系统而明确的总结研究,奠定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坚实基础。
浙江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摘要】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对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在前人对区域主导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来分析浙江区域1993年和2003的主导产业,主要运用区位商来选择主导产业,进行对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当LQij>1时,表明该区域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不仅可以满足本地需求,还可以对外提供产品,有可能成为区域主导产业。LQij的值越大,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其转化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当LQij<1时,表明j区域i产业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需要由区外来弥补;当LQij=1时,表明j区域i产业供给能力恰好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区位商;对策
1引言
由于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关于区域主区域主导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区域分工中所处地位与作用的,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它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它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将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浙江省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ຫໍສະໝຸດ Baidu时间
1993
2003
主导产业
电器机械、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电器机械、电子通讯设备、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金属制品、化学工业、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塑料制造
表2
5对策与建议
5.1搞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
浙江与临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浙江省要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的总体构架,以及交通通讯条件、贸易优势、市场环境、消费水平和国民收入等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其它区域的规划,在对经济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实施。
求出各区域的四个指标值后,算出其几何平均值即得区域各产业的综合评价值,然后分别按区域与产业选出综合评价值前8-10名的产业与区域,将两者归并至一起即可得各区域备选主导产业。
除此之外,还有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和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其公式如下。
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1] 100%
全要素生产率即综合要素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多生产因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单位产品生产费用较低,故可吸引更多的各种资源流入,使得该产业的技术和资源更具优势,故发展更快。
5.2定位准确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塑造风格各异、关系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求得较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效益。为此认清优势,做到用己之长、避己之短、知彼之长、补己之短,是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前提。违背自身优势去进行产业上赶超和攀比,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浙江是背山面海,油、煤等能源相对缺乏,交通瓶颈尚未完全解决,部分传统轻工行业具有相对优势,在全国同行业中产值比重较大、区位商较高的前10个行业中大部分为传统产业,为此在产业调整中应将部分优势突出的传统轻工行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再如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工业及其制品业等行业在全国区位商高,我省又有这些丰富资源,应予以引导,使之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发展、壮大产业。
对于选择指标体系研究,学者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选择本区域的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用不同的指标来选择主导产业。影响选择的因素不断增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成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对于评价方法研究,主导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对区域产业进行评价的过程。学者们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和因子分析法(Factoring1 Component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灰色系统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进行研究,还有利用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的钻石理论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等,使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目前国内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实证研究、选择基准研究、选择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方法研究等几方面。
在实证研究上,近年来我国有关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较为重视实证研究,大部分文献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后,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省级层面、市(地区)级层面、县级层面的研究,也有针对具体产业的分析与论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
3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国内外最常用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是根据区位商进行选择。区位商的计算公式是:
LQij=
上式中,LQ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区位商,Y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以总产值、增加值或就业水平等表示),Yj表示j区域所有产业的总水平,TI表示基准经济(通常为全国)i产业总水平,T为基准经济总水平。
l996年,在国家提出“九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振兴机电、石化、汽车以及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l0年远景目标纲要过程中,纷纷提出选择和培育各自的主导产业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才越来越引起各地区的重视。在1977年后,从区域经济角度研究主导产业的文章比例大幅上升,表明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地区的重视,并由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转移。
在2003年支柱产业中,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工业虽然区位商不高,但是由于相关产业均为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高因而成为浙江的支柱产业;而专用设备、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产业却由1993年的支柱产业行列退出转为非支柱产业,这表明就专用设备产业而言虽然其区位商大于1993年,但是其发展速度跟不上区域内其他主导产业,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因为浙江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市场趋于饱和已经出现放缓步伐,故两者均由支柱产业转为非支柱产业。
刘再兴教授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的四个标准,即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与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其中专门化率实际上是区位商。其他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占有率= 区域某产业人均年销售额指数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2
其中,影响力系数为该产业纵列阵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之比,感应度系数为该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之比。
赫克夏和俄林的“比较优势基准”。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以要素密集度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的优势来自这个国家利用了比其他国家更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可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本国优势的产业结构。
至此,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形成。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形成是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提出使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更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高速增长实践证明了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也就成为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需求收人弹性系数=
若弹性系数大于l,说明该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需求高增长的产业就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使得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增大。
4浙江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本文主要根据区位商的计算公式算出2003年浙江省工业产值居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计算出省工业各部门区位商,从而确定浙江省的主导产业。如表1
0.89
0.91
专业设备
1.18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
1.07
0.88
表1
根据区位商选择主导产业,如下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从1993和2003年10年的数据看来,浙江省得益于中国体制改革的优势和地区区位优势,其当前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由弱变强。2003年,浙江省的主导产业为纺织、皮革皮毛、化学纤维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金属制品资金密集型产业从两年的区位商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服装及其他纤维、塑料制品产业在全国的专业化分工指数区位商相对减弱,但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产业、金属制品资金密集型产业则区位商不断增大。
20世纪50年代,为规划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日本的赶超战略,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论》一书中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个重要“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所谓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所谓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指选择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即以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选择对象。在《经济发展战略》中也对主导产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资源稀缺、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产业分类
区位商(1993)
区位商(2003)
纺织业
2.85
3.15
皮革皮毛
2.32
3.03
化学纤维工业
1.31
3.22
服装及其他纤维
2.78
2.68
塑料制品
2.26
1.98
普通机械
1.42
1.86
电器机械及器材
1.58
1.74
金属制品
1.35
1.65
电子通讯
1
0.51
交通运输设备
0.69
0.82
化学工业
2.2国内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叶文青(2008)指出,主导产业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部门,它们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是特定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开始关于主导产业的讨论。在1988年曾新群的《产业主导部门分析理论的发展》一文,而把主导产业分析由国家层次真正引向区域经济层次的研究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
区域主导产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和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文献综述
2.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发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而展开讨论的。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他阐述道,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业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他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文中,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主导部门,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主导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罗斯托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项效应实现的。主导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系统而明确的总结研究,奠定了主导产业理论的坚实基础。
浙江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摘要】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经济主体和骨骼。科学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对于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在前人对区域主导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来分析浙江区域1993年和2003的主导产业,主要运用区位商来选择主导产业,进行对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当LQij>1时,表明该区域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不仅可以满足本地需求,还可以对外提供产品,有可能成为区域主导产业。LQij的值越大,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其转化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当LQij<1时,表明j区域i产业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需要由区外来弥补;当LQij=1时,表明j区域i产业供给能力恰好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区位商;对策
1引言
由于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关于区域主区域主导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全国区域分工中所处地位与作用的,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区域主导产业是指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它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它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将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对浙江省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ຫໍສະໝຸດ Baidu时间
1993
2003
主导产业
电器机械、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电器机械、电子通讯设备、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金属制品、化学工业、普通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塑料制造
表2
5对策与建议
5.1搞好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
浙江与临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浙江省要根据自己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的总体构架,以及交通通讯条件、贸易优势、市场环境、消费水平和国民收入等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其它区域的规划,在对经济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实施。
求出各区域的四个指标值后,算出其几何平均值即得区域各产业的综合评价值,然后分别按区域与产业选出综合评价值前8-10名的产业与区域,将两者归并至一起即可得各区域备选主导产业。
除此之外,还有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和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其公式如下。
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1] 100%
全要素生产率即综合要素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多生产因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其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单位产品生产费用较低,故可吸引更多的各种资源流入,使得该产业的技术和资源更具优势,故发展更快。
5.2定位准确
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塑造风格各异、关系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求得较好的区域产业分工效益。为此认清优势,做到用己之长、避己之短、知彼之长、补己之短,是区域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前提。违背自身优势去进行产业上赶超和攀比,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浙江是背山面海,油、煤等能源相对缺乏,交通瓶颈尚未完全解决,部分传统轻工行业具有相对优势,在全国同行业中产值比重较大、区位商较高的前10个行业中大部分为传统产业,为此在产业调整中应将部分优势突出的传统轻工行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再如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工业及其制品业等行业在全国区位商高,我省又有这些丰富资源,应予以引导,使之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发展、壮大产业。
对于选择指标体系研究,学者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选择本区域的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特征,用不同的指标来选择主导产业。影响选择的因素不断增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成将不断充实和完善。
对于评价方法研究,主导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对区域产业进行评价的过程。学者们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和因子分析法(Factoring1 Component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灰色系统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进行研究,还有利用美国经济学家波特的钻石理论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等,使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更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目前国内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实证研究、选择基准研究、选择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方法研究等几方面。
在实证研究上,近年来我国有关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较为重视实证研究,大部分文献对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后,针对具体区域,进行省级层面、市(地区)级层面、县级层面的研究,也有针对具体产业的分析与论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具有指导性作用。
3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国内外最常用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是根据区位商进行选择。区位商的计算公式是:
LQij=
上式中,LQ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区位商,Yij表示j区域i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以总产值、增加值或就业水平等表示),Yj表示j区域所有产业的总水平,TI表示基准经济(通常为全国)i产业总水平,T为基准经济总水平。
l996年,在国家提出“九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振兴机电、石化、汽车以及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l0年远景目标纲要过程中,纷纷提出选择和培育各自的主导产业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才越来越引起各地区的重视。在1977年后,从区域经济角度研究主导产业的文章比例大幅上升,表明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地区的重视,并由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转移。
在2003年支柱产业中,电子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工业虽然区位商不高,但是由于相关产业均为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高因而成为浙江的支柱产业;而专用设备、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产业却由1993年的支柱产业行列退出转为非支柱产业,这表明就专用设备产业而言虽然其区位商大于1993年,但是其发展速度跟不上区域内其他主导产业,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因为浙江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市场趋于饱和已经出现放缓步伐,故两者均由支柱产业转为非支柱产业。
刘再兴教授提出选择主导产业的四个标准,即市场占有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专门化率与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其中专门化率实际上是区位商。其他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占有率= 区域某产业人均年销售额指数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综合波及效果=(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2
其中,影响力系数为该产业纵列阵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之比,感应度系数为该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之比。
赫克夏和俄林的“比较优势基准”。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以要素密集度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的优势来自这个国家利用了比其他国家更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重点发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可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本国优势的产业结构。
至此,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形成。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形成是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提出使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更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高速增长实践证明了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也就成为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需求收人弹性系数=
若弹性系数大于l,说明该产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需求高增长的产业就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使得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增大。
4浙江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本文主要根据区位商的计算公式算出2003年浙江省工业产值居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计算出省工业各部门区位商,从而确定浙江省的主导产业。如表1
0.89
0.91
专业设备
1.18
1.2
非金属矿物制品
1.07
0.88
表1
根据区位商选择主导产业,如下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从1993和2003年10年的数据看来,浙江省得益于中国体制改革的优势和地区区位优势,其当前的主导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由弱变强。2003年,浙江省的主导产业为纺织、皮革皮毛、化学纤维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金属制品资金密集型产业从两年的区位商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服装及其他纤维、塑料制品产业在全国的专业化分工指数区位商相对减弱,但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产业、金属制品资金密集型产业则区位商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