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详解:考点1 信息概括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选择题专项集训 语文(五)解析版

2020年高考选择题专项集训 语文(五)解析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

审关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

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

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

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啐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

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Ⅰ讲义(含解析)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Ⅰ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一、基本看法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 ( 过去叫谈论文 ) 。

它是以论述、剖析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理、表示主张的文章,拥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含社会科学类( 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 和杂感类 ( 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样现象发布的谈论、叹息等) 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必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论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同时用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谈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看法加以批评,在批评的同时论述自己的看法的谈论文。

依据内容和用途,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二、文体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论述和谈论目前重要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讨论的是政治问题,所以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

它主要包含社论、政治谈论、思想谈论、国际时势谈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对于重要事件、社会问题的谈论性文章。

政论文以谈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拥有说服力的案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看法或看法、辨明是非黑白,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特意的知识来谈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商讨的书面成就,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系统和研究成就,它拥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切性、科学性的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固然以谈论和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谈论文不尽同样,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 包含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实的逻辑推导。

3.时评,就是对目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布看法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近来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拥有时效性、针对性、正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25分钟)编者按学术论文指的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选材具有很强的导向性,2019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2019年全国卷Ⅱ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叶嘉莹的《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一文,2019年全国卷Ⅲ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李荣启的《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一文,这三篇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对此类文章给予高度重视。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进程,它决定了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绝不会孤立地存在并独自实现自己的发展。

不论是何种科学或学科,都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某种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的关系,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其他科学或学科中汲取生命力。

传记文学自然不是一个例外。

传记文学发展至现代,传记的使命不再仅是提供作为事件的人物活动的轮廓,而是要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

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便是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更是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当然,我们也不愿意否认,正如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一样,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也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了它在现代里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

精神病学者或精神分析学者探讨病态,是为着能消除它并给理智以发展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别有所图的人们和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们来说,精神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寻求病态的蛊惑和用以进行性格分析的主要依据。

他们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仅凭读过几本弗洛伊德的释梦书或荣格、克拉夫特­埃宾等人的几部著作,便在传记作品中对稍有偏离一般社会规范的传主轻下结论。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 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等等。归纳和概括是 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 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几个组成部分,找出这些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 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情、现象、概 念总结起来或者概括成一般原理。“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 在一起。分析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归纳则是从具体、详细到抽 象、概括的过程。
考点7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一、三重比对法 论述类文本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 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点,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 是解答此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即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 弄清它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那么, 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如何比对呢?具体来说,就是比对句中词语(范 围词、程度词、指代词等)、比对句间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由此 判断选项的正误,选出答案。 (一)比对句中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
例 2015年江苏卷《罗丹的雕刻》第17题: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 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文本见P346) 答: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答案来自第二段至第五段。由第二段“他不从传 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 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概括出“在雕刻观念上”的变革;由第三段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可概括出 “在雕刻内容上”的变革;由第四段“用雕刻自由抒情”“雕刻是他恣 意歌唱的语言”“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 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可概括出“在雕刻形式上”的变革。将以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年高考】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020年高考选择题专项集训 语文(一)解析版

2020年高考选择题专项集训 语文(一)解析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

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起《国风》来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课堂笔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课堂笔记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讲解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这类文章涉及面广,包括学术论文、政论文、时评、书评等等,所论多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高考选材往往反映比较新或比较陌生的知识,它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从表达方式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具有观点鲜明、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色。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是指一般论述类文章中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对人们认识过程中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点加以概括归纳的词语。

具体是指:①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概念;②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③表现文章主旨的概念等。

所谓“文中”,是就所提供的阅读文本本身的特定语境而言,一般指的“概念”是在文中的临时意义,离开了具体语境,这一概念的意义也许就不复存在了。

方法突破(一)寻找文中有效区间1.首先,明确筛选区间,进而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有对概念的解释;接着,筛选、提取出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并组合成“最准确”的解释。

2.锁定答题区间极为重要。

一般而言,凡是该概念出现的地方,都可能是要点所在,尤其是该概念最先出现的地方,往往信息量比较大。

(二)从四个“入手”理解句意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高考设置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语句。

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凸显其含义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较难理解的句子,我们先分析其结构,将句子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理解其含义,然后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意图。

如果各层次间属于并列关系,则可以综合其内容,形成答题要点。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

“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

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

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4.找出文章 表程度的词语 例如:总共 .基本 .大致 .最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 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 ,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7.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 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 事例。在一个段落内,除去这些 “资料 ”和 “事例 ”,段落的大意自然好理解多了。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 4)是否绝对。 (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二、答题注意点
1 思路: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 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8.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在阐明观点的句子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
;在资料、事例这类叙述
性的文字中, 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明作为、 成果等的相关词语。 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现
在题目的被选择项里面,重点勾画,以便我们在做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原文内容。
9.猜测、推断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的意思
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使读懂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难点,
B. 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 可行性。
C. 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
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替能治理的重要
意义。
3
2020年最新
D. 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0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

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

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

所谓题材就是情节。

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

第二个结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

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

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

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

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单拿图画来说,一般人看画,都先问里面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的人物或是怎样的故事。

这些东西在术语上叫做“表意的成分”。

近代有许多画家就根本反对画中有任何“表意的成分”。

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

假如你看到这派的作品,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凑合在一起,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或是崖石。

这一派人是最反对杂联想于美感的。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

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

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

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2020高考语文复习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阅读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阅读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阅读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对论述类文章的要点归纳来说,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因此,归纳内容要点要注重“两分析一总结”:两分析:1.分析各个段落的内容以及与题干要求归纳的内容关系密切的语句等。

归纳文章要点首先要把握论述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把握每段话的主要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时,注重分析与题干要求归纳的内容相关的语句,明了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2.分析相关语句的关键信息。

分析了段落之间、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后,就明确了归纳的要点,但还要注重分析每个语句的关键信息,以确保归纳全面、不遗漏要点。

一总结:总结每个相关段落、语句的主要信息。

很多试题中要求归纳的信息不是照抄文本内容就可以的,还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

特别须要注意的是,题干中即便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考生也要保证所有的信息是在文中有根据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通过两遍阅读,从总体上弄清楚文章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并圈点出文章的主旨句和诸多文段的领起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

2.读题干,明要求。

文章读完后,考生应认真审题,深入领会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指向。

3.梳语脉,定区间。

这里所说的区间,是指用来筛选题目中的信息的文章区间。

只有梳理清了语脉,锁定了答题区间,才能快速、准确地解题。

4.巧归纳,做概括。

这里所说的“巧归纳”,一是指善于摘取文章原句作答,二是指着眼某一文段,以文段中的关键词语为依托,归纳作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教融合李为香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所倡导的三教融合,都是为了抬高自身的地位,并使其在实际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免除来自政治与世俗的排斥。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析、归纳、概括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析、归纳、概括

第四章现代文阅读专题二十二分析、归纳、概括(一)1、阅读下文,请分别用八个字概括每个段落的要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中心。

做简单的人(节选)刘艺○1做简单的人就是让我们从冗繁忙乱的生活中,从复杂迷离的社会中走出来,让我们在蓝天白云的简炼中忘却烦恼,让我们对自己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然后心平气和地从一大堆琐事中理出头绪。

○2做简单的人就是要抓住生活的核心,过一种高效率的生活,而不为生活繁琐刻板的一面所禁锢。

做简单的人不是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而是分清主次,一针见血地深入实质精益求精。

从某种意义上讲,做简单的人正是善于从主体上把握事物的脉络。

○3做简单的人就是不世故,不虚伪,不自欺欺人,不故作高深,不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作茧自缚。

做简单的人需要真诚,需要坦率,需要求实,需要勇气,需不断舍弃那些心灵的累赘和种种执迷,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以一种博大的心胸去容纳一切。

○4做简单的人不是变得幼稚,更不是一种退化,而是在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对生命作更高层次的回归。

做简单的人并不是要我们头脑简单,不做思考,而是要我们洗净心灵的积垢,保持心灵的简约与宁静,不为纷繁所扰。

简单的人不一定是旁引博证的哲人,却能是一个洞悉世界的智者。

认识世界不只靠博闻强记和繁琐的推证,而那些熟稔自然,超然顿悟的大师往往是有一颗简单纯朴之心的人。

○5做简单的人是一种无所失落的选择,是对宇宙秩序与人类的深刻理解。

因为简单本身就是捷径、是轻松、是自由、如精神之箭。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地球!"简单有时就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说的那样不可思议。

答:段落要点①②③④⑤全文中心(限12字以内)(二)阅读雪凝的散文《向往长城》,完成2-3两题。

向往长城雪凝○1我没去过长城。

我向往长城。

○210年前,几个同学拿出登长城的照片给我看。

那架势昂首挺胸,自豪无比。

我从紧围的人群中默默地走开了。

我说不出什么。

心里有一种痛。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 考点1 信息概括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 考点1 信息概括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考点1 信息概括
专题导引
运用两种方式,读懂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 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理解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考查。基 于这种认识,我们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专 业知识的影响,而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4)代词(这、那、它、其、此等)。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专题导引
(5)举例子(例如、如)。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 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 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 色。 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 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 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流 交往。
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
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
[对应文句] (第5段)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 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 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 。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论述类文本详解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论述类文本详解

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于《文
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
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 Nhomakorabea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
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 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 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缺点 编者识力不高,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
,约略说来如下:一、
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
不免受到八 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一)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1.“文中”指的是阅读环境。

命题者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重要概念”不是来自于生活或我们的经验积累,而是来自于文本,对“概念”的属性、内涵的理解必然来自于文本。

阅读环境(即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意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语言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以及由作者或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概念”是就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指的是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词语,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重要概念在文章中常常表现为以下形式:(1)指代型词语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意义。

(2)概念术语型词语概念术语型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

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①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

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②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太狭窄。

③联系语境理解。

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二)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1.“文中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考点1 信息概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tǔ yù hún]、吐蕃[tǔ b ō]、回纥[huí hé]、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

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

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

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

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当时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与汉族一起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C.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

D.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及东西方各民族的交流交往。

解析:B 曲解文意,由第2段“除了汉族”“他们用马队……”等信息可知,这里的“他们”不包括“汉族”,“用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的是“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上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海上道四条,汉族、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都是其重要的开拓者。

B.“青海道”“青唐道”和草原丝路之所以又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和“回纥道”,是因为它们曾分别被吐谷浑、吐蕃和回纥控制过。

C.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不能否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更不能忽视中原王朝的长期经营和有效治理。

D.丝绸之路联结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这个多元统一体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B曲解文意,据第3段结尾,“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丝路受阻,只能“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此时的草原丝路又称“回纥道",“回纥道"并非因回纥控制丝路而得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在汉、北魏、唐宋、元等朝代比较繁荣,但因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它在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候。

B.在西夏和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中原及南方茶叶通过丝路输人西域、漠北等地。

C.汉朝时,石榴、菠菜、葡萄、琥珀等大量从西域传入中原,并逐渐在中原市场上随处可见。

D.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之路,元朝时,中西方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比较显著。

解析:C张冠李戴 ,据第5段,宋朝时“琥珀”才大量从西方转售到中国,而非“汉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现代的货币政策,其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稳定物价和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个方面,手段主要是调整货币供应量。

从中国货币法制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货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定货币,一种是非法定货币。

法定货币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货币,一类是非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依靠发行者的信用行使货币职能,在交易使用时不需要称量,按照其面文的价值使用,中国古代的纸币和铜钱都是非称量货币,或者说都是信用货币。

非信用货币依靠本身的全属价值行使货币职能,在交易使用时需要称量,按照其金属价值使用,中国古代的黄金和白银都是称量货币,或者说都是非信用货币。

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所使用的货币是纸币还是金属货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为信用货币。

只有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古代王朝才能够通过扩大信用货币发行、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中国古代货币法赋子铜钱信用货币性质,使得各王朝能够通过铸造减重铜钱的方式,扩大信用货币发行,增加货币流通量,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各王朝调整铜钱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措施有放民铸钱、钱币回笼、打击盗铸、打击毁钱、限制铜钱外流、铜钱减重、铸行虚币大钱等。

放民铸钱即朝廷允许百姓自由铸造铜钱并自由销毁铜钱,以满足市场对货币的客观需求,实现货币流通量的市场自动调节。

然而,放民铸钱使朝廷丧失了铸币税收益,因此很少为中国古代王朝所采纳。

钱币回笼是朝廷通过抛售白银、绢布等实物,减少货币流通量来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

打击盗铸、打击毁钱、限制铜钱外流等,皆是保持货币流通总量稳定的政策措施。

朝延实行铜钱减重和铸行虚币大钱政策,既可以增加铜钱货币供应量,又可以实现掠夺百姓财富、增加朝廷铸币税收入的目的。

铜钱减重,即朝廷铸行的新钱的重量低于流通中旧钱的重量,但法定价值却与旧钱相等,这就可以用同等数量的铜材,铸造更多数量的铜钱,从而增加铜钱的货币供应量。

铜钱减重达到不可再减的程度时,就需要铸行虚币大钱,以一换多地收兑流通中的小钱,铜钱减重的进程就在虚币大钱的载体上继续下去。

铸行减重铜钱与铸行虚币大钱两种措施交替使用,就可以使铜钱的减重,以及铜钱供应量的增长持续不断。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王朝货币政策稳定,则国运昌盛;货币政策动荡,则民生凋零。

当前我国经济增量持续增加,货币流通量达到空前的水平,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达到了更为高级的阶段。

关于货币宏观管理,我们还缺乏超长周期的实证运行经验。

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祖先的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将其作为宝贵的文化科学遗产,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铜钱法制史纲要》)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尽管也有货币政策,但手段相对单一,目标不够多元,主要体现在稳定物价、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方面。

B.中国古代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所适用的货币,只能是法定货币中的非称量货币,即信用货币。

C.中国古代通常通过发行金属货币或纸币来扩大信用发行、增加货币流通量,以此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D.当铜钱减重无可再减时,虚币大钱便成为了中国古代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借此铜钱减重的进程得以持续下去。

解析:C张冠李戴,由第3段首句中“各王朝能够通过铸造减重铜钱的方式,扩大信用货币发行,……”可知,古代王朝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方式是“铸造减重铜钱”,而非“发行金属货币或纸币”。

[方法技巧]破解张冠李戴“四清法”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交易时,纸币和铜钱等信用货币按照其面文的价值使用,而黄金和白银等非信用货币按照称量时所体现的金属价值使用。

B.中国古代王朝很少采用放民铸钱的方式来调节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因为这种手段弊端明显,使朝廷丧失了铸币税收益。

C.铜钱减重的措施,即朝廷通过减轻用以流通的新钱的重量,用同等数量的铜材铸造更多数量的铜钱,从而增加货币的供应量。

D.中国古代铜钱既是金属货币也是信用货币,因此,铸造减重铜钱成为了历朝各代扩大信用发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式之一解析:C 概念表述不准,第4段中说“铜钱减重,即朝廷铸行的新钱的重量低于流通中旧钱的重量,但法定价值却与旧钱相等”,而选项仅仅用“减轻用以流通的新钱的重量”来转述,概括不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朝代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铜钱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其供应量的调整措施种类繁多。

B.朝廷采取铜钱减重和铸行虚币大钱措施,虽然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铸币税收,但也掠夺了百姓的财富。

C.从历史发展来看,各个朝代货币政策的稳定与否,与国家兴盛衰败国计民生都有重要关系。

D.古代王朝调整货币政策时,使用金属货币的调整效果要明显优于使用纸币的调整效果。

解析:D无中生有,由第2段可知,古代调整货币政策时,“所使用的货币是纸币还是金属货币并不重要”,而选项表述为“使用金属货币的调整效果要明显优于使用纸币的调整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