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解比例 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解比例201302
1.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理解解比例与 解方程的联系Βιβλιοθήκη 区别,体会数学知识 之间内在联系。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 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
4:3=2:1.5
x:4=1:2
1 .2 3 6 15
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 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 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
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 1.2x=75×0.4
1.2x=30 x=25
解比例。
把左边的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 到右边的长方形,求未知数x。
12 20 50 X
把右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 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
3 x
4.8
6.4
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 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 30毫升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 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 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 16 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 3 ,另一 个内项是多少?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及答案练习题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一、 填空题。
1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 )。
2. 18: 6 = 24: ( ) = ()- 3 =() %3•甲数是乙数的1.5倍,用最简单的整数比表示():()。
34•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是最小的合数,一个外项是 4,另一个外项是(5.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
6•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最大的两位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33,另一个内项是7.在比例3: 12= 6: 24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加6,第二个比的前项应(),立。
&在比例尺是1 : 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 7厘米,实际距离是()千米。
二、 判断题。
1 •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2.任意两圆各自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才都可以组成比例。
()3 .在一张地图上,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200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 50。
() 4. x : 16= 7: 6,求x 的值叫做解比例。
()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积的差是 0。
()6.在比例尺是 & 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红段表示零件实际长 16厘米。
()三、 计算题。
1. 解比例。
1 21(1)4 丄:1- = 1丄:(4- x )2 7 3⑵丄:丄(15-x ) :23 7班级姓名 ________)。
( )。
比例才能成2. 依照条件列比例,再解比例。
(1 )最小的质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比等于2与x的比。
(2)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的比等于3与x的比。
(3)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比等于分子是1的最大真分数与x的比。
四、应用题。
1. 在比例尺是1 : 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南京的铁路长是5厘米,一列火车从南京开往上海用了8小时,求火车的速度。
2 .一个轴承图的比例尺是4: 1,如果在图上量行长是34厘米,实际长是多少?3 .一列火车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从北京开往韶山,20小时后到达,在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为35厘米,请你算算这幅地图的比例就。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 第四课时解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四课时解比例-苏教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次课程主要是围绕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的解比例进行讲解。
本节课主要涉及到对比例的认识、比例的表示方法以及通过已知比例求未知量的计算方法等。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掌握比例的概念,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掌握常见的比例计算方法,包括已知比例求未知量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与本节课相关的基础题目。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例的表示方法和常见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2.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应熟悉教案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演示板书;•学生准备:学生应熟悉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预习本节课。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比例的概念教师通过举例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及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牛奶和水的比例是2:3,班里男女比例是1:2等等。
第二步:比例的表示方法教师通过举例,向学生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如用冒号“:”表示、用百分号“%”表示等。
第三步:比例的计算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比例的方法,如已知两个比例项之一和它对应比例项的值,可求得另一个比例项的值等。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在教学中中不断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五步: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并督促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2.3 教学注意事项•教师应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做好分析和准备;•教师应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具体应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
三、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做如下反思:•教学过程的组织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是否充分、详尽、生动;•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和理解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苏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6讲:解比例及比例尺(教师版)
解比例及比例尺【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知识梳理】一、解比例1、比有四项,知道三项,就可以求出未知的一项。
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
2、解比例步骤:①、先写出比例;②、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成乘法方程;③、最后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比例尺的意义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关公式:①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②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③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可以相互转化。
3、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这类比较简单的题目时,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①、将千米转化为厘米时要在千米那个数的末尾加上5个0;②、在求比例尺的结果时要注意0的个数,多数一数、想一想,细心。
三、比例尺的应用(1)注意比例尺的前后单位是否统一。
一般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而题目往往会给出以千米做单位的比例尺。
如40:1千米4000000:1=厘米。
(2)因为图上距离是比例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例的后项,所以当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大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是1:10(经常在精密仪器、化学领域中出现);当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小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100:1(比如设计一栋教学楼)。
【特色讲解】题目类型一:解比例【例题1】x :2002:80=,那么x 是( )A .800B .5C .80D .5.0练习1:在3112=a 中,a 的值是( ) A .2 B .4 C .6 D .8练习2:解比例:1:23=x ,=x ( ) A .6 B .5.1 C .7.0 D .9题目类型二:比例的应用【例题2】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7:2,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 A .7:2 B .21:6 C .49:4 D .2:7练习3:一个长cm 4,宽cm 2的长方形按1:4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 )2cmA .32B .72C .128练习4:如果4332⨯=⨯B A ,()0均不为、B A ,那么A ( )B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题目类型三:比例尺【例题3】把一块三角形的地画在比例尺是500:1的图纸上,量得图上三角形的底是12cm ,高8cm ,这块地实际面积是( )A .2480mB .2240mC .21200m练习5:图上距离10厘米的地图上,比例尺是1000:1,表示实际距离( )米。
苏教版六年级下解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解比例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解比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比例。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比如,3 : 4 = 6 : 8,这就是一个比例。
在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那么,解比例又是什么呢?解比例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比例:x : 2 = 3 : 6,要求出 x 的值,我们就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因为两个内项 2 和 3 的积是 6,两个外项 x 和 6 的积也应该是 6,所以 x = 6÷6 = 1。
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25 : x = 5 : 8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5x = 25×85x = 20x = 20÷5x = 4解比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方程求解的过程。
我们把比例式转化为等式,然后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项的值。
在实际解题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比例关系,确定已知项和未知项。
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准确地列出等式。
在计算过程中,要仔细,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解比例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比如,在地图上,比例尺就是一个比例。
如果地图上的比例尺是 1 : 10000,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 5 厘米,那么实际距离是多少呢?我们可以设实际距离是x 厘米,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可以列出比例:1 : 10000 = 5 : x然后解这个比例:x = 5×10000 = 50000(厘米)因为 1 米= 100 厘米,所以 50000 厘米= 500 米再比如,我们在调配溶液时,如果知道溶质和溶液的比例,以及溶质的质量,就可以求出溶液的质量。
假设某种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比例是 1 : 10,已知溶质的质量是20 克,设溶液的质量是 x 克,可以列出比例:1 : 10 = 20 : x解这个比例:x = 20×10 = 200(克)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解比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非常有用,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求出未知量。
(教案)第四单元 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解比例-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写法。
2. 能够准确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根据所给条件列比例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复杂问题,正确地列比例式。
教学内容:一、引入新知识教师采用图片、物品比较等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重量、长度等差异,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概念。
引出比例的概念,并给出比例的定义。
二、比例的概念及比例写法1、引导学生回顾物品的比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比较”这个概念。
2、给出比例的定义:若a,b两个数(a,b≠0),它们之间的比值为a: b,则称a与b成比例。
3、引导学生理解比例中冒号的含义,让学生找出一些实际问题来确定比例。
三、比例的性质1、比例具有比例反比例的性质。
2、比例的两端与它们的倍数成比例。
3、比例中求和与求商的运算次序可以交换。
四、解比例的方法1、基本思想:两边同时乘(除)以同一个非零数,保持比例不变。
2、例题:(教师可通过黑板、课件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例题)五、实际问题应用1、引导学生先画出实物比例图。
2、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际问题。
3、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交流比较,提供解决思路,让学生再试着设计解决方案。
六、拓展练习提供多组例题,让学生自行练习,并逐一检查答案,并根据练习情况及时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七、总结通过总结课上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体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精度,发现并解决你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巩固和拓展新的知识技能。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解比例》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本知识,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比例的理解和解比例的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和特点。
2.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例的概念和组成。
2.解比例的方法和技巧。
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解比例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例的概念,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0元,现在打8折,他需要支付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比例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比例的定义和组成,解释比例的概念。
然后,通过一些例题,展示解比例的方法和步骤。
例如,解比例题“已知比例2:3=4:x,求x的值。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解比例的方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解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收集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课件之一
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值不变。
由四个数组成,
比 例
﹋﹋ 是一个等式。
表示两个比
﹋ 相等的式子。
内项 外项
比例里,两个 外项的积等于: b=( ):( )
2.12:( )=( ):5
3.
9 4
13.5
=( )
4. 1.5:3=( ):4
想一想: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
︶ 52︰12=
3 5
︰34
6 10
=195
(
2 5
)×
(
3 4
)
=(
1 2
)×(
3 5
)
( 6 )×(15) =(10)×(9 )
交叉相乘
2.你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
6∶9 和 9∶12 比例的基本性质: 因为: 6 × 12 = 72
9 × 9 = 81 72 ≠ 8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课件之一
下面哪些比可以和 6.4︰4组成比例?
⑴ 9.6︰6 比值相等也是1.6 6.4︰4=9.6︰6
⑶ 7︰4.2
×
15 ⑵ 3︰ 8 比值相等也是1.6 6.4︰4=3︰185
16 比⑷值相等10也是1.6
6.4 16
4 10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 6.4 ︰9.6
4︰6
(内)项 (外)项
你能很快找出下面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吗?
3 ︰ 5 = 99 ︰ 1155
2︰6 = 1︰3
1.4 ︰ 2
6.4
外 4×× 项 ××
= 7 ︰ 10
= ===
16 10
××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比例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教材分析: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
在一个单元里同时教学两个领域的知识,这样的教材很少遇到。
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持。
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大小变了,但形状与结构都保持不变,比例能够准确地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正确概念。
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
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1、例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例3 比例的意义例4 比例的性质例5 解比例例6、例7 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和内项、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课时:7课时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解比例》-苏教版
-解释比例的定义,如“两个比例相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实质;
-通过图形、表格等多种方式展示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比例的认识;
-以实际例子说明比例尺的意义和用法,如地图上的比例尺。
2.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中项与两端项的关系,即如何通过已知比例中的部分数值求解未知数;
-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建立比例关系,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比例的概念和应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能够较快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求解方法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特别强调了这两个重点,并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讲解难点时,我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非常积极。我发现他们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我也在适时引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成果分享,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表达和倾听。
5.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概念,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关系以及比例尺的应用;
-学会使用交叉相乘法和求比值法解比例问题;
-能够将比例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运用方程求解;
-掌握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行程问题、浓度问题等。
六年级总复习总结数学化简比求比值解比例
3.一块长方形地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图上,这 个图的周长24厘米,实际的长与宽的比是5:3, 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希望小学六年级共三个班,每班人数相等,其中 一班男生人数与二班女生人数相等,三班男生与 女生的人数比是5:7.已知六年级有女生76人,全 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5.有三枚围棋子,每堆60枚,每一堆的黑子与第二 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白子与三堆围棋子中白 子总数的比是1:4.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化 简 比
4
:2 5
3 :9
5 10
= 20 :2 = 3×10
= 10 :1
59 =2:3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
把前项和后项同时乘 上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也可以 用前项除以后项,但
是一个最简整数 比,前项和后项 互质。
结果保证是比的形式。
1、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并求出比值:
0.75:
:
0.09:0.15
:0.375
m2: 90cm2
吨 :180千克
解比例:
7: =10:x
X: = :
: =x:
=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 两地的距离是3.6厘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几小时到达?
2.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甲、乙两个城市相 对开出,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客车速度与 贷车速度的比是11:9,两车开出后5小时相遇, 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
式子
反比例:y × x=k(一定)
比例 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解比例
应用:用比例解决问题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与反比例(1)
1.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利用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来解
比例。
一个数。
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
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
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
一个未知项。
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比
意义
各部分
名称
比例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表示两个比相等。
0.9 : 0.3 = 3
前项
后项
比值
2 : 3 = 6 : 9
内项
外项
基本性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
质
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化简比的依据。
联系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
解比例的依据。
比例尺
比例尺
的意义
在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的比,叫作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平方米)。因为深色地砖有20块,
所以深色地砖的面积为0.25×20=5
(平方米);因为浅色地砖有40块,
所以浅色地砖的面积为0.25×40=10
(平方米)。
4cm
3cm
6.分别量出学校到市民广场、少年宫、体育场和火车站
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它们的实际距离。
3cm
600×3=1800(米)
600×=2400(米)
93.3%>6.7%,所以我国林地大部分在东部地区。
(2)写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耕地面积的比。
93.0%:7.0%=93:7
(3)从表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我国草地和难利用土地大部分在西部地区。
苏教小学数学六下 解比例 1
“解比例”教学方案简要提示: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5页的“解比例”。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流程:流程1:教学例5a教师:李明同学在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也在电脑上把下面的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
课件出示例5。
教师读题:现在只知道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要求出宽,我们必须先理解“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教师:按比例放大的意思呀就是说明这张照片放大前后的相应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例如:放大前的照片的长: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放大前照片的宽:放大前照片的长:宽=放大后照片的长:宽。
流程2:教学例5b教师:现在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教师:我们就可以假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课件出示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教师:现在你能列出比例式吗?教师: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比例13.5:6=x:4教师:动动脑筋,这个比例中的未知数x你能求出来吗?试一试!流程3:教学例5c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可以这样来解答。
你知道把比例写成“6x=13.5×4”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吗?教师:其实这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写的。
你看懂了吗?教师(指着):现在我们已经把未知数x求出来了,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教师:请大家完整地看一看解比例的过程,想一想解比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把一个比例转化成这个等式的依据是什么?教师:最关键的还是把一个比例写成等式这一步,它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得来的。
流程4:教学“试一试”a教师:你现在会解比例了吗?请大家看课本45页的试一试,请你接着完成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比例”教学方案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5页的“解比例”。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流程:
流程1:教学例5a
流程2:教学例5b
流程3:教学例5c
流程4:教学“试一试”a
流程5:教学“试一试”b
流程6:完成“练一练”
流程7:课堂总结
流程8:完成练习十第6题
流程9:完成练习十第7题
流程10:完成练习十第8题a
流程11:完成练习十第8题b
流程12:完成“思考题”
流程13:布置作业
流程1:教学例5a
教师:李明同学在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也在电脑上把下面的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
课件出示例5。
教师读题:现在只知道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要求出宽,我们必须先理解“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教师:按比例放大的意思呀就是说明这张照片放大前后的相应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例如:放大前的照片的长: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放大前照片的宽:放大前照片的长:宽=放大后照片的长:宽。
流程2:教学例5b
教师:现在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教师:我们就可以假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课件出示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教师:现在你能列出比例式吗?
教师: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比例13.5:6=x:4
教师:动动脑筋,这个比例中的未知数x你能求出来吗?试一试!
流程3:教学例5c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可以这样来解答。
你知道把比例写成“6x=13.5×4”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吗?
教师:其实这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写的。
你看懂了吗?
教师(指着):现在我们已经把未知数x求出来了,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教师:请大家完整地看一看解比例的过程,想一想解比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把一个比例转化成这个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最关键的还是把一个比例写成等式这一步,它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得来的。
流程4:教学“试一试”a
教师:你现在会解比例了吗?请大家看课本45页的试一试,请你接着完成它。
流程5:教学“试一试”b
课件出示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看一看,你做对了吗?说说把比例写成1.2x=75×0.4的依据是什么?
流程6:完成“练一练”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45页上的练一练,把这3题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看谁做得有对又快。
教师:核对一下,你是这样做的吗?
课件出示三题的解题过程。
流程7: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在列比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解比例的依据又是什么?
教师:在列比例式时我们要根据题意,正确找出题目里的比例,列出比例式,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成一个等式,同时计算也要认真、细心。
流程8:完成练习十第6题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来求未知数。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流程9:完成练习十第7题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一下。
流程10:完成练习十第8题a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47页第8题,先轻声地读一读。
教师: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然后看一看它们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可以写成这样的比25:200、30:250,它们能组成比例。
流程11:完成练习十第8题b
教师:大家看第2个问题,题目中的“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300毫升水中应加入的蜂蜜与水的体积的比等于第一杯中蜂蜜与水体积的比。
教师:正确理解了这个条件的意思后,就请大家列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流程12:完成思考题
教师:下面我们要来挑战一下自己了,有信心吗?请看……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想到什么呢?
教师: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就说明两个外项的积是1,由此我们就能想到两个内项的积也是1。
教师:那另一个内项可以怎么求呢?请你列式算一算。
教师:另一个内项是
3
16
,你算对了吗?
流程13: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的课堂作业是练习十的第5题。
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