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视觉生理

合集下载

色彩的生理要素

色彩的生理要素

例如依据色彩三要素,传达对色彩的基本感受与意象。 高明度色彩:清爽、明朗、软弱,女性化。 低明度色彩:浑厚、压抑、安定,男性化。
暖色系色彩:温暖、活跃、甜熟、华美。
冷色系色彩:寒冷、沉着、理智、素净。 高纯度色彩:鲜艳、活泼、积极、刺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纯度色彩:寂寞、老成、消极、朴素。 例如,北京故宫以红墙、黄瓦、汉白玉栏杆,蓝、绿、红、金的色彩组 合,表现了华丽、高贵的色彩意象,象征着皇权的神圣。 江南民居则以黑瓦、白墙、赭色大门,传达一种素雅质朴的意象。 西洋巴洛克风格的室内环境以华丽的色彩组合渲染了豪华、奢侈,富 丽堂皇的气氛。 古典风格的室内环境则以古铜色调传达了严谨、和谐、优雅、高尚 的情调。
三、色彩的生理要素
1. 眼睛 2. 视觉特征 3. 色彩的并置对比
2. 视觉特征
(1)视觉调节与错视
眼睛的晶状体对不同波长的色彩有调节作用 如,明亮的色有迫近感、膨胀感;暗色系的色有远 离感与缩小感。
暖色系的明色更富有扩张感;冷色系的 暗色更具有收敛感。
(2)视觉空间混合 外物与人眼之间,有着一段空间距离,这段距离如 果太长,超出人眼正常聚焦范围,人便不能对物体有 正确的色彩感受。 如,近看是两块一平方厘米的红色块和蓝色块,远看 时则成了一块紫色。
色彩思维、有关色彩的潜在知识以及 因人而异的主观色彩倾向性,都是设计师所必须具备和
训练有素的 把握的。 设计师不仅要从自身的角度去体会选用色彩,同时还要站在 在接受其设计时可能出现的心理效应。
的立场上去研究他们对色彩的欣赏趣味与消费心理,以及
大众
4. 意象性色彩
利用色彩媒体,传达一定的意义、内涵、意 境、情态的色彩组织,称为意象性色彩表现。
康定斯基主张:“每一种色彩都有它自己恰 当的表现价值,在不画出具体形象的情况下,可 能创造出有意义的真实。”

色彩构成3色彩的生理属性

色彩构成3色彩的生理属性

第三节 视觉的错视现象
一、色感错视 色彩视觉因主要受物理因素——色 光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色彩 感应现象,称为“物理性视错”。 这一现象集中表现在色彩的膨胀与 收缩感觉上,它的成因包含了物理 上的色光现象和生理上的成像位置 两个方面。通过光的物理性质我们 可知,各种色彩的波长有长短之别, 但这种差异是非常微小的。由于人 眼晶状体自动调节的灵敏度有限, 所以不同波长光波在视网膜上的映 像就有了前后位置上的细微差异。 如光波长的红、橙、黄等色,在视 网膜的内侧成像,而光波短的绿、 蓝、紫等色,则在视网膜的外侧成 像,以致造成了前者各色显得比实 际位置离眼睛近一些,后者诸色显 得远一些的视错印象(图3-7)。
颜色适应现象在作画时常遇到,例如,人眼在观察有色 光源照射下的物象时,开始时物体受光源色影响的感觉 十分明显,但是随着作画时间的增长,光源色的第一印 象将逐渐消逝。过去的生活经验代替当前的感觉。因此 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图3-5)。
人眼视觉适应的能力对于适应客观环 境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但是对于美术、设计工作者来说,它 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因为它可 能误导视觉所反映的客观色彩,所以 美术、设计的初学者很难把握住景物 的色调和空间感。他们往往把晴天、 阴天、早晨、中午和晚上的风景,画 成一个色调,也容易把对象的暗部和 亮部,远处和近处都画得一样清楚。 色彩视觉的最佳时间域大约在5~10 秒之间,并非与观察时间成正比。颜 色刺激只需几秒钟就够了。如果长时 间注视某种颜色,则它的纯度会显著 地减弱,深色会变亮,浅色会变暗, 这也是颜色适应的反应。所以美术、 设计工作者必须强调整体地观察、整 体地比较、整体地描绘,注意保持对 物象的新鲜感觉和第一印象,培养敏 锐的观察力,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色 彩认识方法论(图3-6) 。

室内色彩与人的生理及心理226194845

室内色彩与人的生理及心理226194845

室内色彩与人的生理及心理当色彩以不同的光强度与不同的波长作用于人的视觉时,便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反应,这些与人以往经验相联系时,便会引起各种联想,使色彩具有情感、意志、情绪等各方面的象征意义。

室内环境的色彩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如体育竞技类的场馆往往采用强烈的红、黄等纯度高的色彩,可以刺激运动员的求胜欲望,提高竞技状态;如图书馆阅览室的色彩,则采用扁冷的低纯度的色,以营造宁静的环境气氛。

一、色彩的生理反应人在接受色彩的过程中,由于眼睛的作用,客观的色彩在知觉判断中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偏离,如同一色彩在室内不同的光照下呈现不同的色彩效果;又如进入电影院时,眼睛会对明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些说明眼睛对色彩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现代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当视网膜上某一部位发生光刺激反应时,会引起邻近部位的对立反应。

如红与绿并置在一起,红色更红,绿色更绿。

两种颜色相邻的部分,这种互补色的对比现象更为明显。

同时,视觉中的色彩补偿现象证明,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一种生理的平衡,即人眼看到任何一种颜色寸,总是要求它的相对补色,如果客观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调节,在视觉中制造对这种颜色的补偿。

医院手术室的色彩一般运用冷色,正是因为医生长时间接触血的色彩,容易引起视觉疲劳,需要有对比的色彩加以调节。

同样,当色彩不和谐时,人的许多生理构造会本能地作出变化反映,以适应这样的环境。

二、色彩的心理感受色彩的表情是室内色彩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理解和熟悉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应和形成表情的原因,将有助于自如地运用色彩,为室内设计开拓广阔的空间。

色彩表情是人们赋予色彩主观的生命意义,在对色彩环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融进主观的情感表现。

有些属直接的色彩刺激,有些则通过联想,使色彩产生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影响人的观念与信仰。

象征性色彩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不同地理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对设计师来说,任何层次的色彩,其生理的、心理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色彩构成3色彩的生理属性

色彩构成3色彩的生理属性
色彩构成
色彩的生理属性
工学训练目标
了解色彩的视觉生理感知属性,科学地从视知觉认知心理学的角 度来把握人对色彩感受的生理现象;通过训练掌握色彩在人的认 识过程中所受到的客观影响,以及受到生理影响后的视觉感觉, 和如何运用或避免这些影响;学习并通过训练认识色彩混合的原 理和应用,以及混合手段带来的设计手法;通过以上训练过程学 会理性地进行色彩设计。
第二节 视觉适应
一、明暗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 的现象。当你从亮处突然走进暗室时, 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开 始恢复视觉。这是“暗适应”现象,反 之,从暗处突然走向亮处,在最初的一 瞬间也会感到什么都看不清,经几秒钟 后,视觉才恢复正常,这是“明适应” 现象。眼睛的暗适应是由于眼睛的视网 膜对光刺激(强——弱)的敏感度升高的 结果。明适应是视网膜对光刺激(弱— —强)的敏感度降低的结果。视觉的明 暗适应能力在时间上有较大差别,人眼 的暗适应的时间较明适应长。暗适应大 约需要5~10 min,明适应只需要0.2 s 左右。人眼的这种独特的视觉功能,主 要通过类似照相机光圈的器官——虹膜 对瞳孔大小的控制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 量来适应外部明暗变化的(图3-3)。
所以一般情形下,暖色、亮色、 纯色等具有膨胀、前进、轻盈的 感觉,而冷色、暗色、浊色等则 极富收缩、后退、沉重的意味 (图3-8,图3-9)。
二、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对同时呈现的临近 的两个视场颜色进行对比。这种 现象时时伴随着人的色彩感知过 程中,因此对人的色彩认知感受 影响很大。同时对比发生时,也 就是眼睛同时接受不同色彩的刺 激后,使色觉发生互相排斥的现 象。刺激的结果使相邻的色彩向 自己的补色方向发展。眼睛同时 接受两种以上不同的色彩刺激后, 色觉便发生相互冲突和干扰,相 邻的色彩会由于视觉受到的干扰 而改变原有的色彩感觉,向对应 方同化或异化,特别是在两色交 界处更为突出。如红与绿色在交 界处的色彩,红色更红,而绿色 更绿(图3-11至图3-13)。

人眼的视觉色彩的原理

人眼的视觉色彩的原理

人眼的视觉色彩的原理
人眼的视觉色彩是基于光的三原色混合原理实现的。

人眼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光感受器:红色感受器、绿色感受器和蓝色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对于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光线会从物体上反射或透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这些光线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也就是光谱中的不同颜色。

当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时,它们会刺激感光细胞中的色素分子,导致电信号产生并传递到大脑中的视觉皮层。

大脑解码这些信号,并将它们解释为我们所看到的颜色。

混合三种原色的光可以产生出其他的颜色。

当红色光、绿色光和蓝色光以相等的强度混合时,它们会形成白色光。

如果减少其中一种光的强度,它们会混合成形成其他颜色的光。

例如,减少红色光的强度会导致混合产生青色光,而减少绿色光的强度会产生洋红色光,减少蓝色光的强度会产生黄色光。

这就是为什么在计算机和电视显示器的显示中,使用了红绿蓝三原色来产生不同的颜色。

通过控制不同原色光的强度,可以混合出所需的颜色。

此外,由于人眼对不同原色光的敏感度不同,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三种光的强度来达到更准确的颜色再现。

总的来说,人眼的视觉色彩是通过感光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度和不同强度原色光的混合来感知的。

这种混合原理使我们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人眼色彩感知的基本机制和原理

人眼色彩感知的基本机制和原理

一、概述人类眼睛是一种复杂而精密的视觉器官,它可以感知并识别丰富多彩的色彩。

色彩是由光的波长和强度所决定的,而人眼对色彩的感知则受到多种生理学和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眼色彩感知的基本机制和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运作方式。

二、人眼色彩感知的生理基础1. 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人类视网膜中主要包含两类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其中,视锥细胞对色彩的感知起主要作用,而视杆细胞则负责感知光线的亮暗程度。

视锥细胞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线。

2. 视锥细胞的光谱特性每种颜色的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即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对光线的吸收最强。

人眼对色彩的感知受到视锥细胞对光线的敏感度所决定。

三、色彩视觉系统的心理学基础1. 心理学上的原色传统上,红、绿、蓝被认为是人类视觉系统中的三种原色,它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混合产生其他所有色彩。

这一理论为彩色显示技术和色彩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2. 饱和度和亮度的心理感知除了色相,色彩的饱和度和亮度也是人眼感知色彩的重要因素。

饱和度指的是色彩的纯度和鲜艳程度,而亮度则决定了色彩的明暗程度。

这些心理属性的解释和量化对于色彩科学和视觉传达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四、色彩混合的原理1. 加法混色与减法混色色彩混合的原理包括加法混色和减法混色两种方式。

加法混色是指将不同颜色的光线叠加在一起,形成新的颜色。

而减法混色则是指通过混合颜料或染料来实现。

2. 色彩混合的数学模型色彩混合可以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

光的混合可以通过三原色理论进行解释,而颜料的混合则需要考虑颜料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五、色彩辨识和识别的感知机制1. 色彩辨识的神经基础大脑中的视觉皮层对于色彩的辨识和识别起着关键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波长的光线被转化为神经冲动,经过感光细胞、视神经和视觉皮层的处理,最终形成对色彩的感知和认知。

2. 色彩的文化差异除了生理与心理因素外,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和识别。

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效应

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效应

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效应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效应一、色彩的物理效应色彩对人引起的视觉效果还反应在物理性质方面,如冷暖、远近、轻重、大小等,这不但是由于物体本身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不同的结果,而且还存在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所形成的错觉,色彩的物理作用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大显身手。

1、温度感在色彩学中,把不同色相的色彩分为热色、冷色和温色,从红紫、红、橙、黄到黄绿色称为热色,以橙色最热。

从青紫、青至青绿色称冷色,以青色为最冷。

紫色是红与青色混合而成,绿色是黄与青混合而成,因此是温色。

这和人类长期的感觉经验是一致的,如红色、黄色,让人似看到太阳、火、炼钢炉等,感觉热;而青色、绿色,让人似看到江河湖海、绿色的田野、森林,感觉凉爽。

但是色彩的冷暖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愈靠近橙色,色感愈热,愈靠近青色,色感愈冷。

如红比红橙较冷,红比紫较热,但不能说红是冷色。

此外,还有被色的影响,如小块白色与大面积红色对比下,白色明显地带绿色,即红色的补色的影响加到白色中。

2、距离感色彩可以使人感觉进退、凹凸、远近的不同,一般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凸出、接近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较低的色彩则具有后退、凹进、远离的效果。

室内设计中常利用色彩的这些特点去改变空间的大小和高低。

3、重量感色彩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纯度,明度和纯度高的显得轻,如桃红、浅黄色。

在室内设计的构图中常以此达到平衡和稳定的需要,以及表现性格的需要如轻飘、庄重等。

4、尺度感色彩对物体大小的作用,包括色相和明度两个因素。

暖色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扩散作用,因此物体显得大,而冷色和暗色则具有内聚作用,因此物体显得小。

不同的明度和冷暖有时也通过对比作用显示出来,室内不同家具、物体的大小和整个室内空间的色彩处理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利用色彩来改变物体的尺度、体积和空间感,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关系更为协调。

二、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生理心理学表明感受器官能把物理刺激能量,如压力、光、声和化学物质,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到到脑而产生感觉和知觉,而人的心理过程,如对先前经验的记忆、思想、情绪和注意集中等,都是脑较高级部位以一定方式所具有的机能,它们表现了神经冲动的实际活动。

第二章 色彩的物理原理与视觉生理

第二章   色彩的物理原理与视觉生理

( 4) 日光灯的演色性 以白色的荧光灯为例来分析它的演色 ) 这种灯光色光稍偏冷,它的演色性也有很大的变化。 性。这种灯光色光稍偏冷,它的演色性也有很大的变化。 (P16) ) (5)彩色灯光的演色性 ) 黑色服装:红光——紫黑色 黑色服装:红光 紫黑色 绿光——深橄榄绿 绿光 深橄榄绿 青光——青黑色 青光 青黑色 红色服装: 黄光——鲜红、微带橙味 鲜红、 红色服暗紫蓝色 蓝光 暗紫蓝色 紫光——红色 紫光 红色 橙色的服装:红光 橙色的服装:红光——红橙色 红橙色 绿光——淡褐色 绿光 淡褐色 黄光——橙色 黄光 橙色 紫光——棕色 紫光 棕色
重点提示 太阳光是由红、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 、蓝、紫等 集而成的。 有色光汇 集而成的。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 长范围在380—780nm 可见光的波 长范围在
• 2. 日光是不同波长的可见电磁波辐射能的复合 • 3.色光具有不同的波长 (见P/11) 色光具有不同的波长 ) • 4.光源色 光源色 光源色
第二章 色彩的物理原理与视觉生理


第一节 色彩的物理 学原理
色彩的产生离不开光; 色彩的产生离不开光;光是 色之母,色是光之子。 色之母,色是光之子。在色彩 视觉过程中, 视觉过程中,光、物、眼是三 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眼睛(主体) 光源(媒介)
物体(客体)
一、光与色
(一)、光的特性 )、光的特性 1.光是电磁波辐射电磁波能 光是一种电磁波。包括宇宙 光是电磁波辐射电磁波能 光是一种电磁波。 射线、 射线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射线、 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及交流电 波等。它们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波长与振动频率。 波等。它们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波长与振动频率。在整个电磁波 内,只有从380——780nm(纳米 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 只有从 纳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 纳米 波长之间的电磁波 人的色彩感觉

人眼的生理与色彩视觉

人眼的生理与色彩视觉

人眼的生理与色彩视觉所有的色彩视觉(包括色相、明度、纯度)都是建立在人的视觉器官的生理基础上的,所以研究色彩还必须了解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及其功能。

1.人眼的构造及功能眼球:人眼的形状像一个小球,通常称为眼球,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进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产生色感。

眼球壁有三层膜组成。

外层是坚韧的囊壳,保护眼睛的内部,称为纤维膜,它的前1/6为角膜,后5/6为白色不透明的巩膜,中层称葡萄膜(或血素层、血管层),颜色像黑紫葡萄,由前向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内层为视网膜,简称网膜。

角膜:眼球最前端是透明的角膜,它是平均折射率为1.336的透明体,俗称眼白,微向前突出,曲率半径前表面约7.7毫米,后表面约6.8毫米,光由这里折射进入眼球而成像。

虹膜:在角膜后面呈环形围绕瞳孔,也叫彩帘。

虹膜内有两种肌肉控制瞳孔的大小:缩孔肌(即环形肌)收缩时瞳孔缩小;放孔肌(即辐射肌)收缩时则瞳孔放大,其作用如同照相机的自动光圈装置,而瞳孔的作用好似光圈。

它的大小控制一般是不自觉的,光弱时大,光强时小。

晶状体:晶状体在眼睛正面中央,光线投射进来以后,经过它的折射传给视网膜。

所谓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以及各种色彩、形态的视觉或错觉,大部分都是由于水晶体的伸缩作用所引起。

它像一种能自动调节焦距的凸透镜一样。

晶状体含黄色素,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它影响对色彩的视觉。

玻璃液体:把眼球分为前后两房,前房充满透明的水状液体,后房则是浓玻璃体。

外来的光线,必须顺序经过角膜、水状液体、晶状体、玻璃体,然后才能到达网膜。

它们均带有色素,随环境和年龄而变化。

黄斑与盲点:黄斑是网膜中感觉最特殊的部分,稍呈黄色。

色觉之所以有很大的个人差异与黄斑是有关系的,位置刚好在通过瞳孔视轴所指的地方,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最集中的所在,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

色彩的视觉感知-

色彩的视觉感知-

第三章 色彩得视觉感知
拓展与训练:
2.色彩空间混合训练
作业要求 — 根据一具象画面,将原色彩效果应用空间归纳得方法,形成一定 大小、且纯度较高得色块,来表现原画面,在一定空间内使色彩 通过空间混合还原出原具象画面。
作业步骤 — 确定一具象画面,将画面用直尺按马赛克得效果用铅笔作格子状, 对每一格子内得色彩做一定得色彩归纳分析。然后在作业纸上,对 应画出每一格子得色彩。在整体上再现原画面图形。
作业步骤 — 先确定图形得主要色彩配置,再根据图形得色彩交叉来确定混合后 CMYK模式得色彩,模拟出印刷后得叠加效果
作业数量 — 1张。作业纸张得大小为A4。图形在10cm×10cm大小范围内。
作业提示 — 注意构图得美观性。要理性得考虑色彩叠加后在明度上得变化, 能够表现出一定得层次、空间感将更好。可以使用电脑制作。
从而达到反射色光在视网膜上得混色效果。
第四节 色彩得混合 印刷用色中得四套色板示意图
第四节 色彩得混合
印刷用色中得四套色板示意图
第四节 色彩得混合
空间混合(旋转混合)
第四节 色彩得混合 空间混合
第四节 色彩得混合 印象画派画家修拉得作品《模特儿》-点彩派
第三章 色彩得视觉感知
第五节 色彩得肌理
作业数量 — 1张。作业纸张得大小为A4。图形在12cm×12cm大小范围内。
作业提示 — 色彩在归纳分析时要尽量增加纯度,注意色彩得混合规律,使空间 混合后得色彩能够恰当得得到还原。建议此作业手工完成。
第三章 色彩得视觉感知
拓展与训练:
3.色感错觉得膨胀与收缩(进与退)训练 作业要求 — 利用图形得各块面之间得关系,充分使用冷与暖、明与暗、纯度
色彩的视觉感知

服装色彩与生理、心理的关系及色彩的分类

服装色彩与生理、心理的关系及色彩的分类

(一)色彩与生理的关系眼睛是我们感知色彩的基本条件之一。

当进入眼睛的光。

通过眼球壁最深层的视网膜被感受,并传入大脑视觉中枢时,视觉才能产生女装色彩和形象。

1.视觉的生理特性在眼球的视网膜上有无数视觉神经细胞,分为感觉色的锥体细胞(多在视网膜中心部分)和感觉明暗的杆体细胞(多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分)。

人眼对服装色彩的感受就是由这两种细胞通过视觉神经传向大脑,使大脑识别颜色。

密集在眼球中心部分的锥体细胞在明亮的光照下可以分辨光的波长范围、强度,波长的单纯程度和物象的细节,视觉度高,这种现象称锥体细胞视觉、明视觉或有彩视觉。

分布在视网膜周边的杆体细胞一般分辨不出光照的波长范围,在明亮的光照下没有作用,但随着光照减弱,锥体细胞辨色光的能力减弱,这时生理现象变化使瞳孔自然调节放大,使微弱的光线进入瞳孔,成像在视网膜中心窝以外的大部分地方,杆体细胞就活动起来,就能分辨光照的微差和感受物体形象,这种现象称杆体细胞视觉、暗视觉或无彩视觉。

2.视觉的适应人的视觉具有分辨客观环境变化的能力。

它可以根据光的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网膜的光度。

因而在明亮的太阳光下能看得见物体,就是在微弱的星光之夜也能分辨物象。

但眼睛对于突然的明暗变化有一个适应过程,这种过程叫做视觉适应。

(1)明适应:在黑暗的大厅里,突然灯光全亮的一瞬间,会使眼睛有满目白花花耀眼的感觉,或一时什么也看不清,但很快就不会感到刺眼而形色皆明了。

这种从暗到明的视觉适应过程,即是明适应。

这一过程时间较短(大约不过1分钟)。

(2)暗适应: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当你从明亮的室外进入电影院,起初感到室内很暗,视觉感受性很低,什么座位、通道都看不清或分不清,过一会才慢慢辨别出座位,通道等,视觉逐渐适应暗处环境。

这个从明到暗的适应过程叫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略长(大约需10分钟)。

(3)颜色适应:颜色适应也称有彩适应。

当你在荧光灯下观察或拍摄一件衣服时,突然将白炽等(带橙黄光)打开,再看这一女装时,会觉得灯光偏黄,衣服的色感也偏黄,同一物体的色有差异感。

色彩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一)

色彩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一)

⾊彩的⽣理和⼼理效应(⼀)⾊彩⼼理是指客观⾊彩世界引起的主观⼼理反应。

⾊彩在客观上是对⼈们的⼀种刺激和象征,⾊彩⼼理透过视觉开始,当不同波长的光通过视觉器官产⽣⾊感的同时,常常在⽆意识中影响我们的情绪、性情和⾏为。

和谐悦⽬的⾊彩使⼈在视觉上得到满⾜,产⽣⼼旷神怡的感觉。

⽽不和谐的⾊彩令⼈⼼烦意乱,产⽣不安的感觉。

⾊彩的应⽤,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彩的经验积累⽽变成对⾊彩的⼼理规范,都是⾊彩⼼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在⼼理上把⾊彩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并称为⾊彩⼼理四原⾊。

通常红-绿、黄-蓝称为⼼理补⾊。

任何⼈都不会想象⽩⾊从这四个原⾊中混合出来,⿊也不能从其他颜⾊混合出来。

所以,红、黄、绿、蓝加上⽩和⿊,成为⼼理颜⾊视觉上的六种基本视觉。

尽管在物理上⿊是⼈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理上许多⼈却认为不受光只是没有感觉,⽽⿊确实是⼀种感觉。

1、⾊彩的⼼理四原⾊⾊彩的⽣理知觉⾊彩的适应性⼈的感觉器官适应能⼒在视觉⽣理上的反应叫做视觉适应。

⼈的眼睛具有很强的⾊视觉适应性,能⾃动适应占优势的光源⾊彩,并以该光源为标准去衡量其他物体的颜⾊。

对⾊彩的适应现象可分为明适应、暗适应和颜⾊适应三类情况。

(1)明适应:当我们从漆⿊的环境中突然来到强光下,眼前呈现⼀⽚茫茫⽩⾊,⽽后才慢慢地恢复视觉(过程较快),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2)暗适应:在⽇常⽣活中,当我们从明亮的环境突然进⼊漆⿊的场所时,起初什么也看不见,⽽后才慢慢地看清⾝边的物像(过程较慢),这种现象叫做暗适应。

(3)颜⾊适应:⼈们在观察物像的⾊彩时,常强调“第⼀印象”,⽽随着观察时间的延续,会感觉到⾊彩不再有刚开始那样强烈了。

⼀块鲜艳的颜⾊刚开始观察时感觉⾮常夺⽬、刺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暗淡,此时视觉对物象⾊彩已经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归纳为⾊彩知觉现象中的适应现象。

(如图2所⽰)为⾊光对固有⾊的影响,分别为透过绿、蓝、黄、红不同⾊彩的玻璃和⾊光环境的效果。

(完整版)色彩与生理、心理课件

(完整版)色彩与生理、心理课件
前进色,给人感觉比实际距离远的色彩叫后退色。 ❖ 在色彩的比较中,给人感觉比实际大的色彩叫膨胀
色,给人感觉比实际小的色彩叫收缩色。 ❖ 暖色、高明度色、高纯度色有前进、膨胀感,冷色、
低明度色、低纯度色有后退、收缩感。 ❖ 2.色彩的冷暖感觉(已重点讲授)
❖ 3.色彩的轻重和软硬感觉 ❖ 色彩的轻重感觉,是物体色与视觉经验共同形成的
血统,是身份高贵的象征。
紫色的性格及分析
❖ 具体联想:丁香花、葡萄、茄子…… ❖ 积极的心理特性:优雅、高贵、庄重、神秘…… ❖ 消极的心理特性:忧郁、不安、痛苦、哀伤…… ❖ 应用:在过去中国和日本作为表示等级的服色,紫色是最高
级的官员服色,在古希腊,紫色是国王的专用服色。
白色的性格及分析
❖ 具体联想:白云、白糖、面粉、白雪…… ❖ 积极的心理特性:纯洁、神圣、清净、清白、光明…… ❖ 消极的心理特性:苍白、死亡、投降…… ❖ 应用:东方国家,白象、白鹿是吉祥的象征,但在多数场合代表死亡、
色 彩 与 生 理
视觉的生理特性
❖ 一.视觉的适应 ❖ 1.明适应 ❖ 从暗到明的视觉适应过程叫明适应。(约0.2秒) ❖ 2.暗适应 ❖ 从明到暗的视觉适应过程叫暗适应。(约5—10秒) ❖ 3.色适应 ❖ 对色彩三要素及冷暖等色彩属性的视觉调整和适应过程。
❖ 例:当我们从普通灯光(带黄橙味光)的房间到日光灯(带蓝白味光) 的房间,开始觉得两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可过不多久,便会不知不 觉地习惯下来,觉得没有什么区别,这种适应过程就叫色适应。
❖ 三.视觉的阈值 ❖ 阈值,指两种刺激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差异。 ❖ 差异未达到定量以上,则无法区别异同,此定量就
叫阈值。 ❖ 未达到阈值视为相同,超过阈值视为不同。 ❖ 眼睛无法分辨速度过快、面积(或体积)过小、距

色彩心理学与生理学

色彩心理学与生理学

色彩生理理论:三色论与四色论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理论1807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Young)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H.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如当一种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另外两种相对处于抑制状态,那么就产生一种原色觉,如果两种或三种神经纤维都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综合色觉。

如:当“红”神经纤维受到红光刺激而兴奋时,“绿”“蓝"两种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则产生红色觉;当“绿”或“蓝”神经纤维受到绿光或蓝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绿或蓝色觉。

又如:当“红”“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蓝”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黄色觉;当“红”“蓝”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光和蓝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绿”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晶红色觉;当“蓝”,“绿”两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蓝光和绿光的刺激而兴奋,而“红”神经纤维相对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产生青色觉;当“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白色觉。

如果三种神经纤维受三原色光等量刺激程度逐渐减小,又会产生不同明度的灰.如果三原色光的刺激量等于零,也就是不存在任何色光刺激,那么就产生黑色觉。

以上是由三原色光等量的刺激引起的色感,如果改变三原色光的光量和混合比例,必然引起三种神经纤维兴奋与抑制程度的差别,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感觉.扬?赫姆霍尔兹认为三种神经纤维受到光的刺激后而产生的兴奋与抑制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当每一种神经纤维受到对应的原色光刺激而处于强烈兴奋状态时,另外两种神经纤维受到此光刺激后也同时兴奋,不过兴奋的程度比较低,所以每种颜色实际上都含有一定的白光成分,即有明度的感觉。

扬?赫姆霍尔兹解释色彩视觉的理论称为三色学说,它为现代色度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三色学说仍具有解释各种颜色混合现象的理论价值。

2-1色彩生理基础-人眼

2-1色彩生理基础-人眼

黄斑
视网膜中央上一个锥体细胞集 中的区域,颜色呈黄色。
中央窝
黄斑中央有一个小凹,是视觉最敏感的部分。
它是眼球…..!
感绿锥体细胞 感红锥体细胞
感绿锥体细胞
明视觉、暗视觉
视觉二重功能
明视觉:在明亮条件下由锥体细 胞作用所产生的视觉。
暗视觉:在较暗的环境下由杆体 细胞作用所形成的视觉。
颜色视觉形成的示意图
观颜色
人眼构造 几个概念
人眼构造
a.最外层(视细胞层): 视觉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
b.中间层(双极细胞层): 视觉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
C.内层(神经节细胞层): 视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
视网膜的色彩区
中央区:锥体细胞集中区 域,
能分辨各种颜色。
中间区:能感受RG 区域,
称为RG色盲区;
外围区:全色盲区
“primary”lightsபைடு நூலகம்
“primary”receptors
R
mixture
G
+“balance”
B
sensorium
color
回顾总结
眼球构造
“眼”观颜色
几个概念
中央凹 黄斑 视网膜
视觉二重功能
视网膜颜色分区
课后拓展
生活中有的人能看到
五颜六色,那为什么有些人看不到呢?
感谢大家的倾听

色彩构成02新-生理和对比

色彩构成02新-生理和对比

⑦ 类似(同类)色相对比
⑧ 冷暖体系对比
冷暖体系与对比:我们对一部 分色彩产生暖和的感觉,一部分产 生寒冷的感觉。冷色和暖色能产生 空间效果,暖色有前进感和扩张感, 冷色有后退感和收缩感,在艺术表 现中,冷暖色都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以上这几组颜色乍一看感觉鲜艳程度都差不多,但 是通过观察它们的数值发现饱和度都有相差,然而明度 相近,因此它们给人造成的视觉感受几乎是相同的。该 页面冷暖颜色较为丰富,橙和蓝是对比最强烈的补色, 其次是倾向不够明显的补色黄、紫。明度不同的两个绿 色起到了冷暖视觉的过渡作用。主色调的浅蓝色亮度较 高,让页面不易给人沉闷的感觉。
连续对比指的是不同时间的条件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的过程中,不同颜色 刺激之间的对比。 连续对比现象与同时对比现象都是视觉生理条件的作用 所造成的,它们出于一个原因,但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同时对比主要指 的是同一时间下颜色的对比效果。
运用:掌握色彩的连续对比的规律,可以使设计师利用它加强视觉传达 的印象或用于减轻紧张工作造成的视觉疲劳。

高中调:对比主色调为高明度的、 大面积明度色阶8,小面积明度 色阶6和9的,感觉是明快的、响 亮的、活波、开朗、优雅的 。

高短调:对比主色调为高明度的、 大面积明度色阶8,小面积明度 色阶7和9,形象分辨率差,感觉 是优雅的、柔和的、高贵的、软 弱的、女性化的、朦胧的。

中长调:对比主色调为中明度 的、大面积明度色阶4,小面 积明度色阶1和9,感觉具有明 确、稳健、坚定、直率、强力 度的、男性化的。
色彩的对比,就是色彩之间存在的矛盾。 各种色彩在构图中的面积、形状、位置和色相、 纯度、明度以及心理刺激的差别构成了色彩之 间的对比。这种差别愈大,对比效果就愈明显, 缩小或减弱这种对比效果就趋于缓和。

色彩生理与心理

色彩生理与心理

二、视觉生理
2.1 视觉的整体性
视觉的整体性是指在视知觉过程中,不是孤立并单纯的反映事物映像的各个部分,而是反映出事物的整 体特性(见图5-1-4,5)。例如;对一块已经有过知觉感受的红色丝绒布,仅仅看一眼,就能感到它的质 地,是柔软的、丝滑的、温馨的。但是我们当时并没有用手来感受它的温度和质地的刺激,也并没有将 它作用于人的皮肤上,但是它丝滑的、温馨的、柔软的属性都被真实的反映在整体的视觉映像上了。因 为我们正常对丝绒的整体感知是靠着多种分析器官相结合才实现的,各种分析器官产生了兴奋并且它们 之间已建立起短暂性的联系。视觉和触觉同时受到了刺激后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暂时性的联系。 再通过视觉刺激物发生作用,引起了暂时性的联系系统的再次出现。
1.7 黄斑与盲点
黄斑是在整个视网膜中接受感受最敏感的部分,它的独特位置使其拥有这一特征,它的位置刚好是通过 瞳孔视轴的方向,是锥状细胞和视杆细胞最集中最活跃的位置。我们在注视某一物体时觉得非常清楚, 就是因为其影像正好投射在黄斑上的原因。黄斑下方有盲点,虽然位于神经相对集中的部位,但由于缺 少视觉细胞,所以不能认识物体的影眼球分成了前后两房,前房内填满了透明的水晶状液体,后方则是浓玻璃液体,遇到外来的光 线,光线必须经过的顺序为角膜、水状液体、水晶体、玻璃液体、然后才能到达网膜。它们都含有色素, 而且随着周围的环境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1.6 视网膜
眼球内部含有有三层膜,分别是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视网膜是其中最内的一层。视网膜上分布着 两种独特的视觉细胞,如果按照他们的形状进行命名,则可以分为杆状的视杆细胞和锥状的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用来区分明暗,对弱光的照射刺激有高敏感的感受性,可以视其为夜视的传感器,但是唯一的 缺点就是不能分辨色彩;而视锥细胞只在强光下反应灵敏,它与视杆细胞有所不同的是其对颜色具有识 别能力,是昼视和色觉的感受器,两种视觉细胞接受到光线的刺激后,从而转变为神经性冲动,然后就 会沿着神经传入人的大脑,构成了我们常见的明暗和色彩的视觉感受。视网膜在视神经的出口处,并没 有视觉细胞,所以不能感受光的刺激,我们称其为“盲点”。另外,正对着瞳孔处的为“黄斑”,其中 含有一个浅凹,是视觉中最敏感的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1色彩的视觉生理:视觉生理因为功能上的局限性而产生错视与幻觉,因此造成了主观感觉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误差。

色彩的错视与幻觉:1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

2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

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

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

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

2色彩的视觉心理: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色彩的冷、暖感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2)色彩的轻、重感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
(3)色彩的软、硬感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
(4)色彩的前、后感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
(5)色彩的大、小感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
(6)色彩的华丽、质朴感色彩的三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 (7)色彩的活泼、庄重感暖色、高纯度色、丰富多彩色、强对比色感觉跳跃、活泼有朝气,冷色、低纯度色、低明度色感觉庄重、严肃.
(8)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二、
1服装配色的原理:主要和布局与构图、位置和空间、规律法则和原理有关。

它包括:1对比配色原理-------包含邻近色对比、对比色对比、互补色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

2调和配色原理-------包含二色调和、三色调和、四色调和、五色以上的调和。

3比例配色原理
4非对称均衡配色原理
5节奏配色原理
6呼应配色原理
2服装配色原理所体现的视觉效应
我们根据以上的原理可以从明度配色、色相配色、纯度配色来看看,服装中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所产生的效果。

(一)明度配色
不同明暗程度的色彩组合,配置在一起,更多的注重色彩的明度调性以及对比度。

从服饰明度配色,无非有下面三种配色形式及效果。

高明度调的配色,形成一种优雅的明亮调子,如白、高明度淡黄、粉绿、粉蓝等色彩,常被认为是富有女性感的色调,也是夏季常用的服装色调。

中明度调的配色,中年人最适用的服饰色彩,形成一种含蓄庄重的风格。

它也是青年人常用的配色原则如用较高纯度的红色、蓝色搭配,使穿着着具有一种活泼的性格。

低明度调的配色,形成偏深色的沉静调子,具有一种庄重、严肃、文雅而忧郁之感。

这种调性,若青年人使用则显得文静,内向而深沉,若老年人使用则显得庄重,含蓄而老沉,若知识分子使用则体现了超脱世俗,极有教养之感。

低明度调是冬季服饰最常使用的颜色。

(二)色相配色
服饰色彩的整体设计往往是以多色相配置而构成的。

其配色的视觉效果首先以明度差和纯度差的适当变化为条件,将色相作为中心来看待的。

色彩使用得越多,就越需要某种统一的要素。

其实,多色相配合形成视觉效果及特征,它是与色相差有关系,配置方式可以分为:邻近色相配色、类似色相配色、差色相配色、对比色相配色、补色色相配色、有彩色相与无彩色相配色。

在服饰设计时,要注意几点:其一,注意色彩明度、色相、纯度上的对比关系的适度性;其二,注意色与面积、形状、位置、聚散、虚实关系的统一性;其三,注意色与色之间的呼应、穿插、重叠、主从关系的和谐性,最主要注意统一调和的因素,要达到多而不乱、不碎,多变而统一的效果。

(三)纯度配色
服饰上的色彩,如果使我们在视觉上感到过分华丽,或过分年轻,或过分朴素,或过分热烈等,都是由于服饰色彩纯度上过强或过弱而形成的。

在服饰配色时,当处于不同明度、不同色相情况下,纯度配色就只能产生丰富而变化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当纯度差小,明度差接近时,服饰色彩的视觉效果就越感柔和,形象视认度也差;当纯度差越大,明度差拉开时,服饰色彩的视觉效果就越感跳跃、明快,形象视认度也亮。

同样,在纯度配色中,也不能忽视了色相的作用。

如增强了色彩的色相倾向,其纯度相对也就加强了,随之也增强了活泼、动态之感,使服饰色彩情调有所加强或改变;若减弱,与之相反。

可见,纯度配色时,要充分运用好明度差、色相差、面积差之间的关系来控制服饰色彩。

它的好坏或成败,在于色彩关系的适度,即局部上有一定的变化与对比,整体上又有一定的统一与和谐。

服饰色彩设计,除了要把握以上的配色关系,还必须充分注重色彩与面料材质、纹样及色彩与人体体态和肤色等综合形式所产生的视觉美感效果,这是服饰色彩设计产生美的客观的物质基础。

因为相同材料构成同样的形或相同的纹样所构成的形,往往由于配色的不同会使人产生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