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生成性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生成性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引领者”。但是,审视当前的课堂,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教师的引领只有其“形”,而无其“实”。语文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灵动的智慧,创设鲜活有效的生成性课堂?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精心准备预案,做积极的预设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同时这种预设不应是机械的、无伸缩性可言的“刚性设计”,而应是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的“弹性设计”。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预留足够的空间

教师要精心备课,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有一个清晰、

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精细了必然丝丝入扣,必然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

我认为教学环节的“板块化”(只考虑整体布局,设计几个板块,不预设细节)就是给生成留足空间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宁鸿彬老师教《中国的石拱桥》大体分三步。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修饰语,促使学生思考)②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③练习。陈军老师的《死海不死》的教学与宁鸿彬老师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①用15分钟读几遍课文,每人提出5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

②师生共同整理并解决其中主要问题;③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些课在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发和生成!

2.设计开放性问题

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从文本中寻找教学目标的生长点,并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把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调动起来,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

如教学《归去来兮辞》,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人认为陶渊明不仅是一个田园诗人,而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你所学过的陶渊明作品为依据,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课堂教学中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可以引导学生多元思考,探讨陶氏的思想境界。结果,学生根据学过的文章及历史知识对陶渊明作出自己的评价:有的认为陶的诗歌成就很高,在政治上是失败的;有的认为他的归隐思想是消极的,是对自己、家庭和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有的认为他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当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志不得伸时,愤世嫉俗地出走官场,这是不明智的……评价中,学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具体人物的解读,培养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设体验性情境

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主体的思辨与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形成课堂生成的亮点。

如《老王》的教学,在品味了老王的“苦”、感悟了老王的“善”后,我让学生再扮演角色(如作者、现代中学生、邻居或熟人等),对逝去的老王说几句话。设计这个问题实际

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的内容引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课后详细了解一个身边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可以是同学、家人、亲戚,乃至毫不相识的陌生人),并对他们的生活状况作一个描绘,再加入自己的评论。课上让学生畅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老王”……学生们沉浸在情感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个真挚感人的故事。正因为预设体验性情境,教学向生活回归,引领学生能真正贴近人物,进入角色,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推动了课程资源的生成,使师生共同步入美好的情感境界。

4.挖掘课文的价值点

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充分思考、挖掘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设计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这种拓展延伸是使生成再升华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诗经·氓》时,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来生成教学:①本篇虽是诗歌,但情节很完整,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导演,要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你将拍摄哪些场景?②本篇主人公最大的人生感悟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③

有部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反映的是家庭暴力,那位主人公与本篇中的主人公有何相似之处?怎样看待家庭暴力对女性的摧残及婚姻的毁灭?④有人说“爱的给予与回报成正比”,你对这个观点怎么看?毫无保留的牺牲奉献是爱情的保险箱吗?

上述第①问涉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文本后,才能对画面、场景、色彩、角度等进行裁剪取舍;第②问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分析人物性格、归纳文本主题;③④两问是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去深入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包括对爱情的把握,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些都是学生受用终身的。可以看出,这一组问题生成的好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仅由浅入深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而且通过自我比较、深入思考,领悟了生活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体现出由文本解读到创造性阅读的过程。

二、追求自然和谐,做课堂生态的构建者

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课堂教学状态。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

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总之,归纳起来就是自然、和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课堂”实际上指的是“生态化”的课堂。生态课堂是学生学习状态的生成、变化、发展的环境,是教学生成的保障。建设生态化课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主要应在下面三个方面着力。

1.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智慧之泉才会不断喷涌,课堂才会真正有所生成。否则,生成性教学无法进行,“生成”也会难以实现。

在教学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就“文中马克思提出了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讨论。根据课前的预设,马克思提出了“四点原则”:①与父母商量,②冷静权衡所选职业的利弊,③不能藐视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④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但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预设外的一条:“应考虑到我们已有的社会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确实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在100多年前,17岁的马克思居然会像当今中国社会中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