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第4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4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19:46
二、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1.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发出的纤维组成皮质核束 的大脑皮质 经内囊膝下行在脑干内不同平面部分交叉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经相应脑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核
眼球外肌、咀嚼肌、 面肌、咽喉肌、舌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19:46
19:46
目标检测
1.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第2级神经 元的胞体位于( A ) A.薄束核和楔束核 B.三叉神经脊束核 C.脊神经节 D.后角固有核 E.丘脑腹后外侧核 2. 躯干、四肢本体感觉纤维的交叉部位于( B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间脑 3.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的第1级神经元的胞 体位于( C )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三叉神经中脑核 C.三叉神经节 D.薄束核和楔束核 E.三叉神经脑桥核
面神经核下半(颊肌、口轮匝肌),舌下神经 核(舌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核上瘫
核下瘫
核下瘫
核上瘫
19:46
2.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发出的纤维组成皮质脊髓束
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侧束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 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19:46
2. 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传导通路
感 觉 头面部的 器 皮肤、黏膜 触觉纤维 周围突
经三叉神经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节
中枢突 经三叉神经感 觉根进入脑桥
第2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 脑桥核 三叉神经 脊束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传入神经元
刺激
感受器
中枢
• 感觉传导通路
效应器 (反应)
传出神经元
中枢
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四、听觉传导通路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颞侧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第一个交叉: 视野投射交叉
第二个交叉: 视交叉
视交叉中,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同侧视束
鼻侧半纤维交叉 对侧视束,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ppt课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ppt课件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Pathways of the Nervous System
1

掌握内容: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 视觉传导通路交叉部位,不同部位损伤的表现。 运动传导通路神经元的位置。 锥体系的组成,各束的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表现。
蜗神经
外侧丘系
交叉与不交叉
第2级神经元
下丘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第3级神经元
第4级神经元
听辐射
经内囊后肢 颞横回
16
第二节、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s
一、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一) 皮质脊髓束 :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 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90%的纤维交叉 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 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 四肢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 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 肌
19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Upper,Lower Motor Neurons) ①上运动神经元:指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 ②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细胞 ③上运动神经元(核上瘫)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 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 现等;在皮质核束表现为: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 和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 ④下运动神经元(核下瘫)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软瘫, 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等;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伸舌 时舌尖偏向同侧)。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信息传导的重要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路径。

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传入传导通路和传出传导通路两个方面。

传入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官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的路径,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接受和传递。

常见的传入传导通路有视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等。

其中,视觉传导通路是指眼睛接受到的光信号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听觉传导通路是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平衡传导通路是指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重力感受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经过平衡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触觉传导通路是指通过皮肤、肌腱、关节等感受器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经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传出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到神经肌肉接合部的路径,主要负责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行动的控制。

常见的传出传导通路有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或脊髓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动作或分泌。

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是指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自主神经传至器官,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传递来实现的。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调节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递质则承担着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相邻神经元的重要角色。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突触前端时,神经递质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结合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第十九章 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传导通路
-40-
练习
8.关于视觉传导通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2级纤维全部交叉 B.投射至大脑半球的中央后回 C.第3级神经元是丘脑腹后外侧核 D.投射至大脑半球的角回
E.第3级神经元是外侧膝状体√
-41-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小脑下脚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旧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
-5-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 和压觉传导通路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脊髓灰质后角 脊神经

Hale Waihona Puke 交叉 脊髓丘系 背侧丘脑 内囊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脑干各部 腹后外侧核 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参与传导双耳的听觉。
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15-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 →双极细胞→前庭神经 →延髓和脑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群→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元) →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前庭神经核群 →内侧纵束→ 上升的纤维→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
(眼肌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下降的纤维→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
-32-
小结
7.皮质核束的起止、行程和机能。 8.核上瘫、核下瘫的概念。 9.面神经与舌下神经的核上瘫、核下瘫。 10.皮质脊髓束的起止、分部、途径和机能。 11.锥体系上位神经元和下神经元损伤后的症状。
-33-
练习
1.盲人摸字的传导通路,正确的是() A.经三叉丘系传导 B.经外侧丘系传导 C.经脊髓丘系传导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11-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 盲,即患侧眼的鼻侧视 野和对侧眼的颞侧视野 偏盲(损伤左侧视束, 双眼视野右侧半偏盲; 损伤右侧视束,双眼视 野左侧半偏盲)
外侧膝状体损伤、视 辐射损伤、视觉皮质 损伤
均与视束损伤症状相同
(四)、听觉传导通路
Auditory Pathway
感受器:
螺旋器(Corti器)
纹状体环路: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纹状体-黑质环路 3、苍白球-底丘脑核环路
大脑皮质 (额枕叶)
新纹状体
丘脑腹前核 和腹外侧核
丘脑束
苍白球
(豆核袢、豆核束)
黑质 底丘脑核
小脑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皮质
丘脑腹外侧核
小脑上脚
脑桥核
小脑中脚
小脑皮质 齿状核
三、神经化学传导通路
递质:单胺
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5-羟色胺
1、多巴胺能通路:
主要在黑质和中脑被盖部
黑质
纹状体
中脑被盖部 边缘系统
漏斗核
垂体(门静脉)
2、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
主要在篮斑、延髓和脑桥被盖外侧区、交感神经的 节后神经元
背盖外侧区 (被盖中央束、内侧前脑束)
丘脑和下丘脑(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网状结构、
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运动核(躯体运动核 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及其轴突(脊神经核脑神经躯 体运动纤维)。
最后公路
上运动神经元:
主要症状为: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 性,肌肉无萎缩
称硬瘫-痉挛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
三叉丘系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视N
鼻侧半的f交叉-对侧视束 视交叉 颞侧半的f不交叉-同侧视束
外侧膝状体
● 视辐射 距状沟上、下 内囊后肢 的视区皮质
视路损伤最具诊断 价值的临床表现是 视野缺损
A单眼全盲 B B双眼鼻侧视野偏盲
A B D
C
C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D双眼同向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上丘臂
视交叉
顶盖前区
两侧视束
前庭N核

丘脑腹后核

颞上回前方
前庭神经核的纤维联系
内侧纵束:
上升→动眼N核、滑车N核、展N核 下降→副N脊髓核、上段颈髓前角
前庭脊髓束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入小脑 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 迷走N背核、疑核联系
内脏感觉传导路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 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嗅觉、味觉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分为: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受器→数级传入神经元→大脑皮质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数级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 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损伤表现
患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视神经 损伤 动眼神 经损伤 丧失 ( -) 丧失 ( -) 存在 ( +) 丧失 ( -)
健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存在 ( +) 存在 ( +) 丧失 ( -) 存在 ( +)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传入神经冲动的径路,是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

由感受器将冲动传入大脑的通路叫感觉传导通路;而由大脑将冲动传出至效应器的通路叫运动传导通路。

这些通路均需要两个以上的神经元才能完成,且每一通路都有特定的功能。

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又称深感觉。

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在脊髓内侧部形成薄束和楔束。

第2级神经元位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其发出纤维形成丘系交叉,最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位于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部分纤维投射到中央前回。

有部分本体感觉一直不交叉,投射到同侧小脑皮质。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内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止于第2级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联合到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位于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视网膜神经部最外层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细胞,中层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最内层的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形成视神经。

视神经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形成视交叉后延续为视束,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

第3级神经细胞位于外侧膝状体,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视区皮质产生视觉。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听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为蜗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道入脑,止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系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 前部和附近区域的皮质 内囊膝部 脑运动神经核
眼外肌、咀嚼肌 面肌、咽喉肌 舌肌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 延髓锥体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痉挛性(硬)瘫 增高 亢进 减弱或消失 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弛缓性瘫 降低 消失 消失 阴性
后角固有核 (C8、T1)
尺神经
损伤后表现
脊髓丘脑束损伤: 对侧伤面1-2节段以下痛觉、 温觉消失。
脊髓以上通路损伤:对侧躯 干、上下肢感觉障碍。
(三)头面 部的浅感觉 传导通路
中央后回下1/3
内囊 后肢
浅感觉传导路
( 头面部 )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节 头面部 皮肤粘膜
周围突 中枢突
本 体 感 觉
损伤后表现
薄束(传导躯干下部及下肢的信息) 楔束(传导躯干上部及上肢的信息) 受损: 不能确定同侧关节位置、运动方向及皮肤的两点 距离,闭目站立身体倾斜、摇晃、易跌倒。
脑干以上损伤 功能障碍在对侧
(二)躯干和 四肢的浅感觉 传导通路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 后肢
浅感觉传导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周围突
中枢突
节细胞
损伤后表现
1.一侧视神经损伤: 患眼全盲。
3.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周围突
脊神 经节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组成 后索的薄束、楔束
第三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薄束核 楔束核
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
丘脑腹 后外侧核
发出纤维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投射至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 前回中上部及中央 旁小叶后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脑神经运动核 前角运动细胞 脑神经、脊神经 常较局限 松弛性瘫痪 降低 减弱或消失 无 早期萎缩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2.皮质核束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的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的大脑皮质 经内囊膝部下行在脑干内不同平面部分交叉
脑神经躯体 运动核和特 殊内脏运动核
经相应脑神经
眼球外肌、咀嚼肌、面肌、 咽喉肌、舌肌、胸锁乳突 肌、斜方肌
中央前回下部
皮质核束
内囊膝
大脑脚底中3/5
躯体运动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脊髓丘脑束 髓内病变 首先身体上半部痛、温觉障碍,继续 (脊髓空洞症):进展,痛、温觉障碍由上而下进行
髓外病变 首先身体下半部痛、温觉障碍,继续 (髓外肿瘤): 进展,痛、温觉障碍由下而上进行
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头 面 部 的 周围突 皮肤、粘膜 经三叉神
经各分支 触觉纤维至
三叉 神经节
薄束 楔束 后根 脊神经节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第二级神经元 胸 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侧束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 骼 肌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运动细胞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概述
神经传导通路——传导路
感觉(上行)传导路 运动(下行)传导路
一、上行(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传导路 视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路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
大 脑 皮 层 颞横回皮质
颞横回 内囊后肢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下丘
外侧丘系 蜗神经核 蜗神经 蜗神经节 螺旋器 斜方体 交叉
中耳 内耳 蜗神经 蜗神经核 病变 病变 患侧 听觉障碍 外侧丘系 听辐射 听觉中枢 病变 听觉障碍 不明显
(五)平衡觉传导路
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 前庭神经节→ 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
中间内侧核
旧小脑 皮质
大脑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脑桥
小脑下脚
延髓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 脊髓小脑后束 脊神经节
(二)浅感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躯干、四 肢的皮肤
第二级神经元
周围突
脊神 经节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上 升1—2个节段
Sphincter pupil Ciliary muscle
Ciliary ganglia
Occculomotor n.
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i
Pretectal area
瞳孔对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右眼视神经损伤
右眼直接对光反射 右眼间接对光反射 左眼直接对光反射 左眼间接对光反射 右眼直接对光反射 右眼间接对光反射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感觉根
(三)视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神经
周围突
双极 细胞
中枢突
第二级神经元
节细胞
第三级神经元
视交叉 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 视网膜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视束 视束
外侧膝 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距状沟周围的 枕叶皮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 双极细胞 节细胞
眼肌前庭反射
内侧纵束 头颈姿势反射 前庭脊髓束 躯干、四肢姿势反射调节 小脑 网状结构 迷走神经核 舌咽神经核 眩晕恶心呕吐 平衡调节
二、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的皮质脊髓束 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 延髓 锥体
第三级神经元
后 角 固有核
痛、温觉纤维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后角固有核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中心视野:黄斑感觉 周边视野:黄斑以外
颞侧半视野:
鼻侧半视网膜
颞侧半视野: 鼻侧半视网膜 损伤 视神经 症状 患侧视野全盲
视交叉 双眼颞侧视野全盲 视束 视辐射 内囊 对侧视野 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瞳孔括约肌 视神经
睫状神经节
视交叉
视束
双极细胞
节细胞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副核
顶盖前区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增高 亢进 有 早期无、晚期萎缩
(一)锥体外系
1.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黑质环路
2.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1.皮质—纹状—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额顶叶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外侧核 新纹状体 苍白球
内囊
此环路对发出锥体束的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
大脑皮质
中脑 延髓
尾状核 背侧丘脑 屏状核 豆状核 底丘脑核 红核 黑质 红核脊髓束 网状结构 前角
脊髓
2.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尾状核、壳
黑质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内囊后肢
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
Optic nerve
Optic chiasma
Optic tract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Optic radiation Visual area
Describe and locate the lesion for each visual field defect
中枢突
经三叉神经感 觉根进入脑桥
三叉神经 脑桥 核
在延髓和脑桥内交叉 组成三叉丘系上升
痛温度觉纤维 组成三叉神 经脊束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三叉神经 脊束核
丘脑腹后 内侧核
大脑皮层中央后 回下部
三叉神经 中脑核?
中央后回下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丘系交叉
+ +
+ +
右侧动眼神经损伤
左眼直接对光反射 左眼间接对光反射
(四)听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螺旋器
周围突
螺旋 神经节
中枢突 经蜗神经
蜗神经核
第三级神经元
一部分纤维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一部分纤维不交叉在同侧上升组成外侧丘系
下丘
第四级神经元
下丘臂
内侧 膝状体
听辐射 经内囊后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