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课件)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
建筑设计赏析--田子坊
建筑或室内设计作品调查田子坊简介:田子坊,原名志成坊。
“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地址:上海市泰康路210弄建设时间:始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性质:田子坊的前身是许多老工厂的聚集地,如今已成了创意产业区。
特征:田子坊小得岂有此理,才短短400多米,但就在这样的400米里,田子坊集中了石库门、小店、创意工场这些相互融合的元素,有“小新天地之称”,是上海时尚的潮地。
它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的里弄建筑格局。
这里既有旧里又有新里,还有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包括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合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
其中尤以石库门建筑最为丰富,二十多种形态,类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可谓独步上海。
艺术家的创意梦工厂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
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
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
泰康路210弄被名为"田子坊"的小弄内更有一股热流向你赴来;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
田子坊(参考)
田子坊成立时间: 1998年规模: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类型: 综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园区、旅游区、居民区”三区合一的创意产业园区挑战:在推动园区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合理协调周边关系“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以6家旧工厂为基础,通过开发2万余平方米的旧厂房,创办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一、概况介绍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是一个马路菜场,1998年9月集贸市场搬入室内,并将路面重新铺设整修,使得原来泥泞、混乱的马路焕然一新。
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同年开始规划田子坊特色街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二、园区建设1、背景规模田子坊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街、一片厂区和一个园区三个阶段。
田子坊起源于泰康路艺术街,1998年,区政府有意将泰康路打造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条街,街道成立了泰康路工艺品特色一条街管委会负责推动艺术街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由1998年美籍华人、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代表的39个画廊组成的艺术品一条街。
随着租期到期,泰康路店铺业主不再出租房屋,泰康路工艺街面临生存危机。
正在此时,上海开始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泰康路210弄内六家工厂先后停产外迁,2万余平方米旧厂房空置。
2001年,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街道把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内这六家小企业(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厂)的旧厂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置换,引进无污染、无噪音的文化企业,在旧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进驻泰康路田子坊,包括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劼音、著名摄影家尔冬强、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
田子坊的火灾事故原因
田子坊的火灾事故原因一、事件背景田子坊是上海市黄浦区著名的文化和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历史街区和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
然而,2018年6月1日晚上10点左右,田子坊一栋商业建筑内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起火灾事故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二、事件调查1. 火灾事故发生地点及时间火灾事故发生在田子坊的某商业建筑内,具体位置为黄浦区瑞金二路和淮海中路交界处。
火灾发生的时间为2018年6月1日晚上10点左右。
2. 火灾事故原因经过调查,火灾事故原因初步判定为电气设备故障引发的火灾。
具体来说,是由于建筑内一处电线老化和短路问题导致了火灾的发生。
3. 现场状况火灾发生后,现场情况非常紧急。
据目击者称,火势蔓延迅速,浓烟滚滚,很多人被困在建筑内无法逃生。
在火灾事故中,造成了多人受伤和死亡,同时建筑内部的商铺和物品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4. 消防救援在接到火灾报警后,当地消防部门立即派出了大量的消防人员和救援车辆前往现场。
他们经过艰苦的救援工作,成功控制了火势,并将被困者救出。
同时,还组织了现场的医疗救护以及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5. 影响和损失这起火灾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初步统计,火灾事故共造成了10人死亡,30人受伤,多家商铺被烧毁,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此外,火灾事故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对田子坊的形象和旅游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事故原因分析1. 建筑电气设备老化和维护不到位通过对火灾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火灾的直接原因是建筑内一处电线老化和短路引发的。
这反映出建筑的电气设备存在老化和维护不到位的问题。
由于建筑物年代久远,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可能已经超过了预期,而且对于老旧建筑的维护工作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这些都为火灾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 消防设施和安全管理不到位另外,火灾发生后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和安全管理也存在问题。
据目击者称,火灾发生时,建筑内的疏散通道被堵塞,烟雾报警器和灭火器无法正常使用,造成了很多人无法及时逃生。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
上海市政府对田子坊项目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规划 引导,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发展创意产业
通过改造老旧建筑,发展创意产业,可以 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和升级,提高地区竞争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经济繁荣
02
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
会福祉。
社会公正
03
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保障各方的权益,促进社会
的和谐与进步。
上海田子坊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01
02
03
历史建筑保护
上海田子坊作为历史建筑 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 管理,保留了传统风貌和 特色。
持续创新与升级 拓展国际影响力
完善配套设施 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子坊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引入更多创意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其领先地位。
通过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田子坊的国际知名度,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创意人才。
增加公共空间、停车场、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和居民的 便利性和舒适度。
起源
上海田子坊最初是一个石库门弄 堂,建于20世纪初,是上海典型 的传统居住区。
早期发展
随着上海城市化的进程,田子坊 逐渐演变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 居住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 化人入住。
转型与改造
转型
20世纪90年代末,田子坊开始从传 统居住区向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吸引 了大量创意产业从业者入驻。
社区化运营
采用社区化运营模式,调动了社区居 民和创意人才的参与,增强了商业模 式的可持续性和活力。
上海建设文化实践地案例
上海建设文化实践地案例在上海这个充满魅力的大都市里,有个超有趣的文化实践地——田子坊。
以前呢,田子坊就是普普通通的弄堂街区。
但你再看看现在,那可真是大变样啦。
走进田子坊,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文艺的大观园。
这里到处都是创意小店。
比如说那些小饰品店,店里的耳环啊、项链啊,都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大路货。
店主们像是有魔法一样,把各种稀奇古怪的元素组合在一起。
有拿旧唱片做耳环的,戴在耳朵上,感觉就像把一段音乐挂在了身上,超级酷。
还有的把老上海的月份牌画印在丝绸围巾上,戴上这样的围巾,就像是从老上海的画里走出来的时髦女郎。
街头巷尾还有好多特色的咖啡馆。
每一家的装修都像是店主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一家咖啡馆,墙壁上全是世界各地旅行者留下的明信片,你坐在里面喝着咖啡,看着那些明信片,就好像跟着那些陌生人的足迹环游了世界。
而且啊,咖啡的拉花也特别有创意,有时候是一个小小的田子坊建筑图案,喝之前都要先欣赏半天,都舍不得下口呢。
田子坊的文化实践还体现在对老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上。
那些老房子的外观依旧保留着老上海的韵味,石库门的风格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但是走进去,里面却是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工作室或者画廊。
在这些地方,经常能看到年轻的艺术家们在创作。
他们把老建筑当成了灵感的源泉,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空间里,挥洒着自己的创意。
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有露天的小型音乐会,一个小乐队在弄堂里演奏着爵士乐,周围的人呢,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就站着,跟着音乐轻轻摇摆。
还有一些民间手工艺人的现场制作展示,像捏面人啊,做糖画啊。
小朋友们围在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看着那些普普通通的面团和糖稀在艺人的手里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玩意儿。
田子坊就像是上海的一个文化小宇宙,它把传统的上海文化、现代的创意文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都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实践地。
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甚至是外国友人,到了田子坊,都能感受到上海文化那迷人的魅力。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成功案例一、上海田子坊开发背景:上海从工业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工业用地转型主要策略,区政府也希望藉盘活空置厂房资源,提升地区经济简介:由上世纪50年代弄堂工厂及居民区组成,现成为具老上海风情的特色休闲商业街区区位:位于上海黄浦区中心地段投资主体:租户投资为主体,政府出资改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商业规模:营业面积3万多平方米开发时序:210弄(1998年)-> 248弄、274弄(2004年)游客量:日均2万人次权属情况:由居民分散持有租金收益分配:按照管委会:居民 = 2:8的比例分成业态结构:目前有各类特色商户400余家♢田子坊发展历程和策略工业厂房改造,艺术家集聚(1998-2003年)1988年,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入驻,集中于弄堂工厂,2002年,创意产业集聚,共83家艺术商店、艺术创作室和展示厅入驻;文创工厂规模效应外溢(2004-2007年)2004年,居民房开始对外出租,文创企业开始向居民区蔓延2005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授牌田子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外延扩大,成为城市地标(2008-至今)2008年,田子坊定位为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其范围进一步向外扩散,餐饮、服务等业态比例大大提升,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
文创活化:街道办与文化商人合作创办“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公司”,将空置厂房使用权转租,由后者运用市场化手段招徕艺术家入驻,激发了片区活力,为后续改造树立了示范效应;适时借力突破制度边界:将公用房交由合作企业进行改造出租规避政治风险,掀开“居改非”大幕。
在政府计划对片区实施拆迁开发后,联立居户、艺术家及社会人士向政府抗辩,使得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借势宣传:借力世博会举办契机,申报世博会旅游示范点,并邀请国内外政要精英到访,引发社会关注。
田子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其由居民及众多产业个体一起参与,按照市场导向自发调整使用功能、逐步演替扩展,进而实现再生。
关于上海文化创业产业园发展的问题——以“田子坊”为例讲解
三、田子坊实地调查问题总结及分析
1. 配套服务比重较大 2. 商铺经营状况良莠不
齐 3. 销售终端居多,附加
值相对较低 4. 店铺流动性大 5. 租金上涨过快
1、配套服务比重较大
• 田子坊文化产业聚集 区,核心区“三巷一街”, 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约 3万平方米,但参观游客 较多的区域集中在以 210、248、274等巷为 主的石库门里弄区。这 一区域除较知名的主要 门店外,如气味图书馆、 金粉世家、守白艺术等, 餐饮类商铺也占据了相 当大的比重。
• 首先,居民与商家间矛盾愈发激烈。商铺较 晚的营业时间及嘈杂的声音影响了小区内居民的 日常生活。曾有居民向外国游客头上泼水的事件 发生,且居民向政府反应对噪音不满的情况越来 越频繁。
•
其次,由于缺乏修缮,田子坊内基础设施建
设缺乏,水电异常时常发生,尤其是夏季冬季用
电高峰时经常出现跳闸、断电情况,漏水或地下
2、商铺经营状况良莠不齐
(二)田子坊的发展优势
1. 丰富的历史文化
上海曾经的殖民历史造就了“华洋结合”建筑 风貌,这为田子坊文化气氛的形成提供了依托。
中式石库门建筑、新式里弄建筑和工业厂房 建筑。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租界内在19世纪末期以 后一种较为普遍的居住建筑类型,多为二层砖木 结构,大门多为两扇实心黑漆木门,配有门环, 红砖外墙,青砖门框,弄口有中国传统的楼牌, 有些门房受到西方影响镶有西方风格的雕花装饰、 古典壁柱等。而早期遗留的旧工厂也独具时代特 点,红灰色外体,内部高大宽敞,改造后添以时 尚因素,且租金低廉,十分适合艺术家进驻。
没有超越单纯的产业层面,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带动更广泛经济领域的创新,以及促进社
会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 现。”[1]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拥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厂房改建中加入 创意设计
年代 1935 1936 1936 1936 1935 1935 1936 1936 1935 N/A 1936 厂名 大中工业社 亚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味精厂 中国美术纸厂 海华制革厂 海华制革厂 永明瓶盖厂 鉴巨香粉材料公司 康福织造厂 N/A 久华绸厂 年代 1960 1960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厂名 上海人民针厂 上海人民针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 上海纸杯厂车间 上海新兴皮革厂车间 现在位置 220号丙 220号丙 220号丁 220弄1号 210弄2号甲 210弄2号乙 210弄2号丁 210弄3号 210弄5号 210弄7号 210弄9号
4
5
3 1
2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入驻与租金
入驻率:100%
租金:厂房2元/平/天,商铺4元/平/天,石库门8元/平/天, 每年涨幅约10%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田子坊创意产业模式-----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来维 持自己的产业,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总面积为15000平方米,由六家老厂房改建; 石库门创意产业开发6户; 田子坊有18个国家人士参与设计; 田子坊入驻单位:101家; 田子坊就业人数:550人;
《田子坊ABC最新统计》
一般艺术家或创意产 业的法人代表与田子 坊签合同,大多数五 年一签,这样可以使 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投 入与产出的培育过程。
上海首个由 创意产业企 业自发组织 的有关知识 产权保护的 行业自律组 织。
(参考资料)上海田子坊设计研究
目前田子坊已入驻了这么多的商家、艺术家,到了应让他们自己参不管理和筹划泰康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时候了,他们集各 自的智慧和能量,使泰康路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机遇、新的飞跃。
政店用了三年的时间使泰康路有了一条艺术街的雏形,那么三年后,泰康路的真正起飞,名扬四海,我们是深信丌疑的。
泰康路的发展将从一条弄--"田子坊",发展到一条街--泰康路上海艺术街,一个块--泰康路、思南路、建国路、瑞金二路而享 誉上海、全国、世界。
年代 1935 1936 1936 1936 1935 1935 1936 1936 1935 N/A 1936
厂名 大中工业社 亚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味精厂 中国美术纸厂 海华制革厂 海华制革厂 永明瓶盖厂 鉴巨香粉材料公司 康福织造厂
N/A 久华绸厂
年代 1960 1960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CCDI 公建·设计中心
01 项目背景 Case Background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
我们通过田子坊的运营要实现这样几 个“得到”:市民得到就业,我们创 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得到发展, 更多更好的创意企业可以在这里得到 发展;老房得到改善,破旧的老房子 翻新后风貌焕然一新;政店得到税 收,吸引更多企业自然增加了政店税 收;产权得到保护;民居得到提高, 老房子的居民拿到租金可以住上高档
01项目背景 Case Background
01 项目背景 Case Background
开发商不项目概况
田子坊的得名 “田子坊”其名其实是画家黄永玉几年前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据叱载,“田子方”是中国古代的画家,取其谐音,用意
自丌言而喻。使得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庘弃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苏荷”(SOHO)的色彩、多了艺术 气息熏染。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
PART I 综合概述
5.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
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PART Ⅱ
目录
PART I 综合概述 PART II 创意园区 PART III 考察思考
P上AR海T 市I 综创合意概产述业园区的领头羊。。。。。
国际公认的创意形态 文化产业的高端链条 艺术家工作的生态社区 上海特质的艺术消费区
上海近现代传统社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田子坊街区反映了从近代江南农村社区到法租界华洋混住社区及里弄工厂社区的发展脉络。 空间格局的历史演进反映出卢湾区生活与文化的沉淀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风貌,是 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模式二:低改造成本的旧改模式
以上海、杭州、广州为代表城市,以旧改小规模市区旧建筑形式存在,依托 于周边的商业文化环境,引入创意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 居民住宅变成各种购物、餐饮店面, • 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等的
老厂房改造成为工作室、创意作坊, 工作室;老上海品牌双妹;琉璃艺术
形成艺术区、购物区、西餐区、酒 家杨惠姗、张毅的琉璃博物馆…诸多
吧弄等不同的特色群落,又互为补 名人和品牌店入驻提升了街区名气和
充。
吸引力。
• 超过30多个国家的不同创意行业以 • 田子坊的发展从一条弄 “田子坊”,
店内较为开阔,便于深入和停留
4
定位:国际化创意文化社区
创意【田子坊】 —— 国际创意园区 数字【田子坊】 —— 多维信息平台 活力【田子坊】 —— 文化休闲乐园 海派【田子坊】 —— 石库门博物馆 生活【田子坊】 —— 都市和谐居所 遗产【田子坊】 —— 历史文化街区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田子坊案例分析一、田子坊简介1、田子坊发展缘由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
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199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将志成坊改名为“田子坊”。
4、田子坊的构成要素●建筑变迁:历史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和新式里弄建筑,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艺术百态: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的生态社区●里坊风貌:真实的里弄生活——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时尚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店铺——尤以旗袍、高级成衣等为代表●休闲元素:美食与娱乐相结合——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味二、田子坊建筑1、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2、建筑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居住区形式的里弄工厂,20世纪70年代的居住区。
3、建筑装饰:现代主义简洁装饰、中国传统木构装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巴洛克风格。
4、街巷空间: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5、完整性:区块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以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6、完好性:整个区块内并没有因多少拆建、改建、新建等行为而被破坏;7、地域性: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田子坊上课讲义
改造背景— 石库门情节
田子坊
发黑的砖墙
"羊肠”小弄
田子坊
不合规矩的空调架 晾晒的拖布衣物
密布电线
石库门里弄保留了许多老上海人的生活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的解读能映射出上海的前世今生与社会变化, 从中能体会到不少的上海城市文化。其中把上海的旧城文化保护并利用起来的田子坊,就是成功的老弄堂 改造案例。
②最现终成果
1)疏减田子坊居住人
口,并增加商铺数量。 在2)原完来好的地上保海存里石弄库文门化基
础上建孕筑育及了其许布多局新。创意,使 得3这)个由老入街驻区者的出发资展完始成终具
有保一护种性鲜修活缮的,“没原有创国性家与原
生态性资”金。注老入街。区逐渐完成
了传4)统不文进化行融土合地创价意值新的产业 开发,的新华文丽化转与身旧。文化
的确立。
2)得名
2001年,画家黄永玉探访陈逸飞工作室后,为这 里取名田子坊。这个名字来源于《史记》,其中记载 我国古代最长寿的画家叫田子方,田子坊用此谐音, 并在“方”字旁加个“土”,意喻此处为文人、画家、 设计师集聚的土壤。
如今,“田子坊”以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 为主,老石库门有600多户人家,出租率高达80%, 入驻企业400多户,有36个国家的艺术家入驻,年平 均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从前的旧工厂、旧仓库、 旧弄堂、旧民宅的价值得到提升。成功地转型发展成 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 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
软改造下的田子坊
田子坊是直接在里弄民居基础 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创意集市。整 体建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老上海 石库门陈旧建筑的弄堂风情。 2000年初,街道办事处在里弄 改造中邀请英国设计师进行设计, 之后,又聘请海归人士管理,带 来发达国家用创意产业转换旧厂 房、旧仓库、旧民居的新理念。 它没花政府分文,走出了一条旧
上海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提升——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图 2
街 区 范 围
上 海 中 心 城 区 历 史 街 区 分 布 图
表1上海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种类及数量统计
主类
B水域风光 E遗址筑与设 施
BA河段 BAA 观光游憩河段(1) E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 EBA历史事件发生地(2) 址遗迹 FAA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12) FAC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30) FAD 园林游憩区域(28) FAE 文化活动场所(29) FA综合人文旅游地 FAF 建设工程与生产地(4) FAG 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10) FAH 动物与植物展示地(1) FAK 景物观赏点(1) FAZ 创意产业集聚区*(7) FBC展示演示场馆(9) FB单体活动场馆 FBD体育健身场馆(1) FBE歌舞游乐场馆(1) FCA佛塔(1) FCC 楼阁(1) 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 FCH碑碣(林)(3) 筑 FCI广场(2) FCK建筑小品(6) FDA传统与乡土建筑(5) FDB特色街巷(12) FDC特色社区(20) FD居住地与社区 FDD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 (116) FDG 特色店铺(1)
上海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提升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日期:2012.08.27
一、上海历史街区现状分析
目 录
二、上海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现有模式
三、田子坊历史街区概况及开发模式 四、上海历史街区现有模式评价
五、历史街区功能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上海历史街区现状分析
划分标准:
旅游资源的集中性
历史文化发展的延 续性
1
1
根据2008年上海创意产业中心调查的结果显示,田子坊每年的旅游者数量
在上海现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名列前茅,一年吸引旅游者达50多万人次 。2010年2月,田子坊正是被上海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级3A景区,成为了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详细)
二期
一期
出入口
出入口
出入口
出入口
PART I 综合概述
田子坊的业态由商业 画廊和工艺美术、视 觉艺术、建筑设计类 的创意办公发展为创 意工艺品、首饰、服 装等创意商业为主, 配以少量酒吧和特色 餐饮的业态模式。
3. 田子坊业态
PART I 综合概述
4. 田子坊的建筑 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 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
上海近现代传统社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田子坊街区反映了从近代江南农村社区到法租界华洋混住社区及里弄工厂社区的发展脉络。 空间格局的历史演进反映出卢湾区生活与文化的沉淀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风貌,是 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田子坊——老街区的华丽蜕变
位于上海卢湾区中心地段,是重要的城 市功能区,占地面积7公顷,建筑面积2 万平米。 街区形成于1920年代,保存了目前上海 所剩不多的典型里弄建筑格局,是上海 历史街区中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为 丰富的社区之一。 中国元素、上海生活、创意内蕴、国际 风范,成为上海老外的聚集地,人气休 闲区,是旧城改造的一个典范。
PART I 综合概述
5.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 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PART Ⅱ
创意园区
1. 创意园区的两种发展模式
2. 上海创意园区分布概况 3. 田子坊模式 4. 同类案例对比分析
PART II 创意园区 模式一:高建造成本的新建模式
原则:保护濒危城市文化遗产 利用创意和文化艺术促进经济增长
保留海派里坊社区功能 改善社区形象吸引创意投资和商机 老建筑与新文化的融合 营造一个城市创造性的产业集聚地
田子坊(参考)
田子坊成立时间: 1998年规模: 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类型: 综合型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园区、旅游区、居民区”三区合一的创意产业园区挑战:在推动园区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合理协调周边关系“田子坊”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经委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以6家旧工厂为基础,通过开发2万余平方米的旧厂房,创办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
一、概况介绍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是一个马路菜场,1998年9月集贸市场搬入室内,并将路面重新铺设整修,使得原来泥泞、混乱的马路焕然一新。
在区委,区府的领导支持下,同年开始规划田子坊特色街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二、园区建设1、背景规模田子坊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街、一片厂区和一个园区三个阶段。
田子坊起源于泰康路艺术街,1998年,区政府有意将泰康路打造为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品一条街,街道成立了泰康路工艺品特色一条街管委会负责推动艺术街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了由1998年美籍华人、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为代表的39个画廊组成的艺术品一条街。
随着租期到期,泰康路店铺业主不再出租房屋,泰康路工艺街面临生存危机。
正在此时,上海开始了“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泰康路210弄内六家工厂先后停产外迁,2万余平方米旧厂房空置。
2001年,在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街道把泰康路210弄田子坊内这六家小企业(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厂)的旧厂房,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通过置换,引进无污染、无噪音的文化企业,在旧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界人士进驻泰康路田子坊,包括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劼音、著名摄影家尔冬强、香港陶艺家郑祎、美国陶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摄影家龙·费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质的形态开店作业和经营。是商 个块:延伸至泰康路、思南路、建国
业,也是休闲方式,本身还具有观 路、瑞金二路,能量放大,发展空间
光功能,能提升片区吸引力。
增加,内容得以丰富。
幽静的休闲咖啡馆
随处可见的绿植让人赏心悦目
街道两侧多露天茶座,随时可停下脚步
店内较为开阔,便于深入和停留
5
定位:国际化创意文化社区
上海近现代传统社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田子坊街区反映了从近代江南农村社区到法租界华洋混住社区及里弄工厂社区的发展脉络。 空间格局的历史演进反映出卢湾区生活与文化的沉淀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风貌,是 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田子坊——老街区的华丽蜕变
位于上海卢湾区中心地段,是重要的城 市功能区,占地面积7公顷,建筑面积2 万平米。
建筑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居住区形式 的里弄工厂,20世纪70年代 的居住区。
建筑装饰:现代主义简洁装饰、中国传统 木构装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 格、巴洛克风格。
4. 田子坊的建筑
完整性:区块方正规整,与周边 的城市环境以道路隔开, 有利于整体保护;
完好性:整个区块内并没有因多 少拆建、改建、新建等 行为而被破坏;
创意【田子坊】 —— 国际创意园区 数字【田子坊】 —— 多维信息平台 活力【田子坊】 —— 文化休闲乐园 海派【田子坊】 —— 石库门博物馆 生活【田子坊】 —— 都市和谐居所 遗产【田子坊】 —— 历史文化街区
原则:保护濒危城市文化遗产 利用创意和文化艺术促进经济增长
保留海派里坊社区功能 改善社区形象吸引创意投资和商机 老建筑与新文化的融合 营造一个城市创造性的产业集聚地
创意园区 1. 创意园区的两种发展模式 2. 上海创意园区分布概况 3. 田子坊模式 4. 同类案例对比分析
16
PART II 创意园区
1. 创意园区的两种发展模式
模式一:高建造成本的新建模式
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通常以新建大规模远郊园区存在,引入高新技术产业, 并形成了以自身为核心的商业环境,以动漫与网络游戏、软件设计等高科技产业 为主。
1998年陈逸飞率先在此开办工作室;1999年 著名画家黄永玉将志成坊改名为“田子坊”。据史 载,“田子方”是中国古代的画家,取其谐音,用 意自不言而喻。使得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废弃的 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苏荷” (SOHO)的色彩、多了艺术气息熏染。
7
PART I 综合概述
2. 田子坊简介
目标:创意产业集聚地、里坊风貌居住地、海派文化展示地、世博主题演绎地
6
PART I 综合概述
2. 田子坊简介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 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 业区的过渡地带。在这个面积仅为7公顷的地块, 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 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 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地域性: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 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 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 遗产价值。
PART I 综合概述
老宅 里坊
坊门 古井
4. 田子坊的建筑 弄堂 景观
PART I 综合概述
5.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穿梭于弄堂之间,感受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田子坊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依然有很多居民在这 里生活。在商业街里面抬头,你会发现密密麻麻 的电线和居民晾晒的衣物,充满生活气息。
老厂房改造成为工作室、创意作坊, 工作室;老上海品牌双妹;琉璃艺术
形成艺术区、购物区、西餐区、酒 家杨惠姗、张毅的琉璃博物馆…诸多
吧弄等不同的特色群落,又互为补 名人和品牌店入驻提升了街区名气和
充。
吸引力。
• 超过30多个国家的不同创意行业以 • 田子坊的发展从一条弄 “田子坊”,
休闲作坊、工作室等极具休闲观光 到一条街泰康路上海艺术街,再到一
PART I 综合概述
田子坊的业态由商业 画廊和工艺美术、视 觉艺术、建筑设计类 的创意办公发展为创 意工艺品、首饰、服 装等创意商业为主, 配以少量酒吧和特色 餐饮的业态模式。
3. 田子坊业态
PART I 综合概述
4. 田子坊的建筑
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 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
街区形成于1920年代,保存了目前上海 所剩不多的典型里弄建筑格局,是上海 历史街区中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为 丰富的社区之一。
中国元素、上海生活、创意内蕴、国际 风范,成为上海老外的聚集地,人气休 闲区,是旧城改造的一个典范。
保留城市肌理与生活肌理
业态与休闲融为一体
品牌引进,空间拓展
• 原貌保留石库门建筑与街区形态。除各类 欧美建筑风格外,石库门建筑共有20多种 形态,种类多,保存完整。
狭小的街道空间承载着田子坊的市井生活, 植物与小品的配饰,关注着人的步行体验和感受, 体现了田子坊的生活氛围和环境品质。
PART I 综合概述
5.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
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PART Ⅱ
田坊景区景区手8 绘图
PART I 综合概述
二期
出入口
出入口
3. 田子坊业态
一期
出入口
出入口
一期 200弄 功能:办公、商业 代表企业:宗迈建筑咨 询、上海安吉乐餐饮娱 乐有限公司; 210弄 功能:办公、商业 代表企业:尔冬强工作 室、逸飞之家; 二期 248弄 功能:商业 代表企业:泰迪小熊、 陈瑞元摄影工作室; 274弄 功能:商业 代表企业:新视界画廊、
目录
PART I 综合概述 PART II 创意园区 PART III 考察思考
PART I
综合概述
1. 背景 2. 田子坊简介 3. 田子坊的业态 4. 田子坊的建筑 5.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2
P上AR海T 市I 综创合意概产述业园区的领头羊。。。。。
国际公认的创意形态 文化产业的高端链条 艺术家工作的生态社区 上海特质的艺术消费区
• 田子坊仍居住着许多人家,富于生活气息。 • 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外及华人在
这里开了200多家艺术工作室及时尚小店。 服装、藏饰、陶艺、剪纸、油画等应有尽 有。老上海街区中的多国风情,恰恰是最 为老上海的特色和味道。
• 居民住宅变成各种购物、餐饮店面, • 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