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
病源体的名词解释
![病源体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77f82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1.png)
病源体的名词解释病源体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生物体。
它可以是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也可以是其他生物,如黑斑病菌、霉菌等。
病原体的存在是疾病发生和传播的基础,它们通过多种途径侵入宿主体内,并迅速繁殖,破坏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可以存在于空气、水、土壤、植物和动物等环境中。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各异,有的呈球状,有的呈杆状,有的呈螺旋状。
在病原细菌中,有的会产生毒素,如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它们通过分泌毒素破坏宿主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肠胃道疾病。
另外一些细菌如肺炎球菌和结核杆菌,可以引发肺部感染。
有些细菌还可以导致尿路感染、性传播感染等其他类型的疾病。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生物体,它不能自主繁殖和生存,只能寄生于宿主体内。
病毒的组成结构简单,主要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外包膜组成。
它们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内,并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它们都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病毒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多样,如空气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
病毒感染可引发发热、头痛、咳嗽、腹泻等不同症状。
真菌是一类类似植物的生物体,主要存在于土壤、植物、空气和水体中。
真菌按其营养方式可划分为营养真菌和致病真菌。
营养真菌在自然界中起到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如黑曲霉、青霉等。
致病真菌是人和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霉菌等。
真菌感染可导致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不同类型的疾病。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和免疫抑制剂使用者。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宿主生物体生活的生物,它们侵入宿主体内,以其中的养分为生存所需。
常见的寄生虫有钩虫、蛔虫、疟原虫等。
寄生虫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宿主体内,如经口道摄入、经皮肤传入等。
寄生虫感染可引发肠道疾病、寄生虫性肺炎、寄生虫性肝脏病等疾病。
寄生虫的传播和预防控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及预防控制
![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及预防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dca2ca3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f.png)
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方式及预防控制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能够在人群中自由传播,从而造成流行病的发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了解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方式,以及相应的预防控制方法,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一、病原体的繁殖方式1. 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主要通过分裂繁殖的方式增加数量。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营养条件下,一个细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分裂成两个,两个可以分裂成四个,一直持续下去,细菌数量会急剧增加。
细菌还能通过产孢、芽孢等方式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增加存活机会。
2. 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并不具备自我繁殖的能力,它需要寄生于可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制进行繁殖。
病毒通过诱导细胞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来复制自身,经过一系列的反复循环,病毒数量会快速增加。
3. 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是指通过体细胞分裂或芽孢形成来繁殖,有性生殖则需要两个不同的真菌细胞才能结合,形成新的真菌体。
真菌主要依靠子实体、孢子等形式进行生殖和传播。
4. 寄生虫的繁殖方式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扁虫等。
它们的繁殖方式也各有不同。
例如,原虫能够通过裂体分裂形成新的原虫体;线虫通过交配生殖或卵的形式进行繁殖;扁虫则能够依靠多种下蛋方式延长自己的寿命。
二、病原体的传播方式1. 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直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传播。
例如,病人接触他人时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直接传播给别人。
在一些疾病中,如性传播病,在性行为中病原体也能够通过直接的方式传播。
2. 非直接传播非直接传播又可以分为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血液传播等多种方式。
其中,空气传播是指当病原体进入空气中时,能够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空气传播,例如流感病毒通过空气散布。
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水源传播,例如霍乱病菌经过污染后在饮用水中传播。
食物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水果等进行传播,例如沙门氏菌会在鸡肉、猪肉等食品上繁殖,导致食物中毒。
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e553131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9.png)
病原体的定义病原体的定义一、引言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和某些非微生物因子。
它们通过侵入宿主并在其内部进行生长、复制和感染,导致宿主出现异常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来说,病原体是造成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细菌1. 定义: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
它们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并且可以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复制。
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2. 病原机制:细菌通过产生毒素或侵入宿主组织来引起感染。
毒素可以直接损害宿主的细胞或干扰其正常功能。
侵入机制包括黏附、侵入细胞并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等过程。
3. 临床表现: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临床表现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感染部位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局部红肿、脓液分泌等。
三、病毒1. 定义: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性微生物,其由核酸(DNA或RNA)包裹在蛋白质壳中构成。
它们无法自主进行代谢活动,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
2. 病原机制: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代谢机制来复制自身。
它们可以通过直接杀死宿主细胞或操纵宿主基因表达来引起损伤。
3.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病毒可引起各种传染性疾病,如流感、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咳嗽、头痛等。
有些病毒还会导致长期慢性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
四、真菌1. 定义: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生物体,其细胞壁含有几丁质和纤维素。
真菌可以通过分裂或孢子形成进行繁殖。
2. 病原机制: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宿主的皮肤、黏膜或内脏器官上。
真菌通过侵入宿主组织并利用其营养来生长和复制。
它们可以产生毒素或引起过敏反应。
3. 临床表现:真菌感染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念珠菌感染、肺部感染等。
临床表现根据感染部位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瘙痒、分泌物增多等。
病原体和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和感染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a117ef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e.png)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 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和药物剂量。同时,加强 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有助于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速 度。
04
病毒性感染疾病剖析
病毒性感染疾病特点
病原体为病毒
传播途径多样
病毒性感染疾病由病毒引起,病毒是一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并 以复制方式增殖。
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种多细胞的有机体,常见的寄生虫病原体包括 蛔虫、钩虫、疟原虫等,可引起肠道感染、贫血、疟疾等 疾病。
02
感染性疾病基础知识
感染性疾病定义及分类
感染性疾病定义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
感染性疾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种类,可分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真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
病原体分类
根据生物分类学原则,病原体可分为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大类, 每类下又有多种不同的种属和型别。
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传播途径
病原体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致病机制
病原体致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直接侵入机体、产生毒素、引起免疫反应等多 种方式,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05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探 讨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简介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定义
由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寄 生虫可在人体内寄生并繁殖,导致人 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传播途径
寄生虫性感染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 播,如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媒 介昆虫传播等。
寄生虫种类
包括原虫、蠕虫、节肢动物等,不同 种类的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和症状也有 所不同。
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702648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2.png)
病原体的定义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进入人体后,通过感染和侵略机体组织,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的研究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它们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形态各异,有的是球状,有的是棒状,还有的是螺旋形。
细菌可以通过分泌毒素、侵入细胞等方式引起感染。
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则常引起胃肠道感染。
病毒是另一类重要的病原体。
它们是一类非细胞性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繁殖。
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进而破坏宿主细胞并引起病变。
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各种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的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较大。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通常以菌丝体形式存在。
真菌可以通过分生孢子或菌丝直接侵入人体,并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艾滋病患者、化疗患者等。
寄生虫也是一类重要的病原体。
它们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在宿主体内。
寄生虫通过侵入宿主体内,利用宿主的营养和生理机制生存繁殖,并导致寄生虫病的发生。
寄生虫感染多见于热带地区,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病原体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可以帮助科学家开发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目前,许多疾病已经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等方式进行预防,这些成就离不开对病原体的深入研究。
在病原体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
例如,乳酸菌可以产生乳酸和其他有益物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
另外,一些细菌和真菌还可以产生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因此,病原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还对生物工程和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的特征的概念
![病原的特征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00c2c7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e.png)
病原的特征的概念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它们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物学和生化特征,造成它们的病原性。
以下将详细阐述病原的特征。
1. 细胞形态和结构:病原体可以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
细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具有不同形态的菌落,如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它们具有细胞壁、质膜、核糖体等结构。
病毒则只有核酸和蛋白质,没有细胞结构。
此外,一些真菌和原虫也可能是病原体。
它们具有复杂的细胞结构,包括质壁、菌丝、纤毛、鞭毛等。
2. 病原性:病原体具有致病能力,它们能够入侵宿主细胞和组织,破坏宿主生命过程。
病原性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菌株、病原体的数量、宿主免疫反应等。
病原体产生的生物毒素、酶和其他代谢产物也会增加其病原性。
3. 生长和繁殖:病原体具有自我复制的生命力,它们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可以影响其传播和致病能力。
某些病原体的复制速度非常快,如大肠杆菌可以在20分钟内分裂一次,而其他一些病原体需要数个小时或数天来分裂。
4. 抗药性:病原体可以产生对药物的抵抗力。
这使得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
抗药性是由病原体的遗传变异导致的。
一些病原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遗传变异,从而逃避药物的攻击。
5. 传播途径:病原体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如空气、食物、水、血液、接触等。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因此,控制传播途径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6. 宿主范围:一些病原体只会感染特定的宿主。
这被称为宿主特异性。
其他病原体可以感染多种宿主,其中一些可以从动物到人传染,因此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
7. 病原体的遗传物质:病原体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
这揭示了病原体的进化历史和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
对病原体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传播和致病机制。
总而言之,病原体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物学和生化特征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引起疾病,具有致病性、生长和繁殖、抗药性、传播途径、宿主范围等多种特征。
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338e24d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5.png)
病原体的定义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通过感染宿主机体,侵入其组织和器官,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细菌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细菌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接触传播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感染细胞并繁殖。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它们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食物中毒、尿路感染等疾病。
二、病毒也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病毒是一种寄生体,它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自身。
常见的病毒病原体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
它们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肝炎、免疫系统损伤等疾病。
三、真菌也可以成为病原体。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空气、土壤、食物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感染宿主组织并繁殖。
常见的真菌病原体有白色念珠菌、毛霉菌等。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皮肤、黏膜等部位,引起皮肤炎、念珠菌感染等疾病。
四、寄生虫也是病原体的一种。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宿主机体生活和繁殖的生物体,它们可以通过蚊虫叮咬、食物污染、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宿主。
常见的寄生虫病原体有疟原虫、血吸虫、蛔虫等。
寄生虫感染可以导致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疾病。
病原体感染会引起宿主机体的免疫反应。
宿主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从而保护自身的健康。
然而,某些病原体具有强大的侵袭力和逃避机体免疫的能力,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病原体的认识和研究非常重要。
科学家们通过对病原体的形态、生理特性、遗传物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病原体的发病机制和抗药性等特点。
这些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目前,病原体的检测和防控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罪魁祸首,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病原体的概念
![病原体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886f9c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e.png)
病原体的概念
.病原体是指能够侵犯人和动物机体,并能引起感染或其他损害的微生物。
按其对人和动物机体作用的性质分为病毒、细菌和真菌三大类。
.2.病原体的特征:(1)形态多样性;(2)繁殖快;(3)易变异;(4)不同种属间存在差异;(5)寄主范围广泛。
.3.致病因素:是指一定条件下能引发疾病过程的内外因子的总称。
.4.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机体后所产生的一切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表现的总称。
如飞沫、接触、气溶胶、直接接触等。
.5.易感者:是指患有某些慢性疾病而具备易感性的人群。
病原体名词解释
![病原体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946de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9.png)
病原体名词解释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的总称。
病原体包括病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病原体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等,然后通过感染、繁殖和释放毒素等机制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
病原体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疾病。
直接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并感染各个组织或器官,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等。
间接感染是指病原体通过介质(如空气、水、食物)或宿主(如昆虫、啮齿类动物)转移到人体,再引起疾病。
病原体的种类非常广泛。
病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包括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它们可引发各种感染,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它们可以引发胃肠炎、尿路感染等。
立克次体和支原体是类似细菌的微生物,常引发肺炎、丝虫病等。
病毒是最小的生物体,它不能自主生长和繁殖,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中。
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过侵入人体细胞,利用人体细胞的合成和繁殖机制进行复制,最终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不同的疾病。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常见的真菌感染有白色念珠菌、白假丝酵母菌等。
真菌感染常见于皮肤、指甲、头发等部位,以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宿主生活和繁殖的生物体,包括蠕虫、原虫、皮肤寄生虫等。
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有蛔虫感染、疟原虫感染等。
寄生虫感染一般需要通过媒介(如蚊子)传播,并在宿主体内完成不同的生活史阶段。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人们普遍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如手卫生、饮食卫生、环境清洁等。
同时,医学界也致力于病原体的研究,探求疾病发生机理,并积极开发疫苗、抗生素等药物以防治疾病的发生。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66cf526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4.png)
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
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对于疾病的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病原体的常见生物学特性,包括遗传物质、形态结构、生命周期、代谢特性以及致病机制等方面。
一、遗传物质所有病原体都具有遗传物质,例如核酸(DNA或RNA)。
根据遗传物质的种类和特点,病原体可以分为DNA病原体和RNA病原体两大类。
DNA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其遗传物质为双链DNA,存储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细菌的DNA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中,病毒的DNA则可以是直接进入细胞核,也可以存在于病毒颗粒中。
真菌由于是真正的细胞有核生物,其DNA则分布在细胞核内。
RNA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其遗传物质为单链或双链RNA。
有些RNA病原体具有反向转录酶,可以将其RNA复制成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二、形态结构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多样,根据其分类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细胞形态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
细菌的形态结构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有重要影响。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病毒颗粒。
病毒的形态结构多样,可以是球形、棒状、锥形等,具体的形态特征与病毒的种类和家族有关。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生物,其具有菌丝和孢子等结构,多数真菌具有分支的菌丝结构,可以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真菌的形态结构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重要影响。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有核生物,其具有复杂的形态结构,包括虫体、卵囊和传播器官等。
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寄生方式对其导致疾病的严重性和传播途径具有重要影响。
三、生命周期病原体的生命周期涵盖了其繁殖、传播和感染过程。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生命周期的细节也有所差异。
细菌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生长、分裂和形成耐寒结构等过程。
细菌在适宜的温度、营养和湿度条件下可以迅速繁殖,形成新的细菌群体。
初中生物病原体的概念
![初中生物病原体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74ef7e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1.png)
初中生物病原体的概念
病原体的概念:病原体是指能够使人体患病的病原微生物,最典型的病原体是细菌和病毒。
细菌、病毒是病原体,每种病原体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
病原体指针对某个感染性疾病的原因,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侧重于原因、病因角度。
一种病原体有可能在免疫系统看来只是一种抗原,这样只会对应产生一种抗体,也有被可能免疫系统拆分成许多不同的抗原,这时就有可能产生很多不同的抗体。
也就是说一种病原体感染人后,有可能只产生一种抗体,也就是一套抗原抗体系统,也有可能产生多种抗体,这时就是多套的抗原抗体系统。
这些抗体,有的可能是保护性抗体,有的可能仅有提示这种病原体感染的作用。
病原体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7ddbd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1.png)
病原体是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它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微生物性:病原体可以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体。
它们通常在人体内
或外部环境中存在,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宿主。
2.潜伏期:病原体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即从感染到出现明显症状之间的时间。
这段时间可
以持续数天甚至数年,因病原体种类和宿主个体的差异而异。
3.传播方式: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生传播、食物传播、昆
虫传播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
传播途径的选择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其与宿主环境的相互作用。
4.病原性:病原体具有引起疾病的能力。
某些病原体可能具有高度病原性,可迅速导致严
重疾病,而其他病原体则可能引起较轻或长期慢性的疾病。
5.免疫逃避:病原体可以发展出各种机制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得感染者难以抵抗或
清除病原体。
这些机制可能包括变异、伪装、产生毒素等,帮助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存活和繁殖。
6.高度适应性:病原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宿主因素。
它们可以通过基因变异和选
择来快速适应新的宿主物种或环境,从而增加其生存和传播的能力。
了解病原体的基本特征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通常根据病原体的特点来制定。
病原体的结构和传播
![病原体的结构和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b1c4455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2.png)
病原体感染后可引起宿主局部或 全身性炎症反应。
免疫应答
宿主通过免疫应答来抵抗病原体感 染,但过度免疫应答也可能导致损 伤。
组织损伤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增殖、扩散过程 中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组织损伤。
病原体排出与再感染
排出途径
01
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途径排出体外。
传播方式
02
排出的病原体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方式传播给易感
消化道侵入
通过污染的食品、水等进入消化道。
血液侵入
通过输血、注射等方式直接进入血液。
在宿主体内增殖与扩散
增殖方式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通过二分裂、复制等方式进行 增殖。
扩散途径
病原体可通过血液、淋巴液等途径扩散至全身各 组织器官。
潜伏感染
部分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可长期潜伏,待条件适宜 时再激活。
引起宿主反应与损伤
密切接触者管理
追踪和管理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降低传播风险。
疫情报告
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疫情信息, 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 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谢谢聆听
人群。
再感染
03
康复后的宿主可能因免疫力下降或接触新的病原体而再次感染
。
05 病原体检测与鉴定方法
显微镜检查法
光学显微镜
利用光学原理,通过放大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特征来观察 和鉴定。
电子显微镜
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观察到更细微的病原体结构,如病 毒、细菌的内部构造。
荧光显微镜
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病原体,使其在显微镜下发出荧光,便于观察 和鉴定。
病原体致病机制
病原体的概念
![病原体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c0d8b4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8.png)
病原体的概念病原体是一类会引起人类疾病的有毒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总称。
它们能够侵入人体的细胞,引起细胞死亡和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这些有毒微生物被称为病原体。
病原体的概念是由19世纪的英国医生温特伯格(Robert Koch)提出的。
他认为,每种疾病都有一种特定的细菌或病毒致病,而这些形成病原体。
他还将Koch理论(Koch Postulates)作为诊断病原体的标准,而这也成为了病原学的基础。
Koch理论包括:第一,必须在感染患者体内发现一种特定的细菌;第二,该细菌必须能够在实验动物体内培养出来;第三,经过重新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必须产生同样的病症;第四,病原体再次从该动物身上恢复出来,其形态和功能与病原体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除了细菌和病毒,真菌也可以引起疾病。
真菌是一类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需要高湿度和温暖的环境来存活。
大多真菌无害,但有些可以引起感染。
真菌感染的症状包括皮肤发疹,疼痛,发热,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等。
这些症状可以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
细菌、病毒和真菌是病原体的主要类别,但有时它们的活动也可能引起其他疾病。
多种致病有机体组成的大类被称为病原体群落。
它们主要分布在人类身体深处,包括皮肤,肠道,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大多数病原体群落都具有统一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控制和调节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系统。
虽然病原体有时会引起疾病,但有时它们也可以促进健康。
例如,乳酸菌细菌可以改善肠道健康,抗菌素也可以抑制真菌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感染。
此外,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控制病原体的活动,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病原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应用于改善疾病预防,治疗和痊愈。
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和遗传。
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疾病的健康危害,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因此,病原体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彻底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
病原体概念
![病原体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a513f0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c.png)
病原体概念病原体概念病原体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接触、空气传播、水源传播等。
了解病原体的特点和传播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以自主进行代谢和复制。
细菌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且不透水,能够吸附染料;而革兰氏阴性菌则相反。
常见的致病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病毒病毒是一类非常小的微生物,不能自主进行代谢和复制,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可感染人类、动物和植物等不同类型的宿主。
常见的人类致病病毒有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
三、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可以分为酵母菌和菌丝菌两类。
常见的致病真菌有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真菌感染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道传播。
四、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可以寄生在人体内或外。
常见的人体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血吸虫等。
寄生虫感染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五、传播途径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有不同的传播途径。
细菌和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以及接触传播;真菌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道传播;而寄生虫则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
六、预防措施预防控制疾病的方法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以及环境卫生管理。
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饮食卫生、保持室内通风等;环境卫生管理包括垃圾分类、消毒杀菌等。
此外,疫苗接种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七、结语了解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掌握预防控制疾病的方法,对于维护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体名词解释
![病原体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434920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1.png)
病原体名词解释病原体是一种能够导致疾病和感染的微生物,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病毒、细菌或真菌。
它们被发现于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和与人的接触中。
病原体的存在可以被通过使用特殊的检测技术来识别,通常是根据它们的特征形态学表现以及与宿主的关系来分类。
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其它包括细菌、真菌、原虫、衣原体、支原体和最常被漏诊的原生动物病原体。
其中一些病毒,例如流感病毒等,可以直接在人体中进行传播;而另一些病毒,例如细菌和真菌,则可以通过传播物(如空气、水和食物)在人之间进行传播。
病毒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病原体,它们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即它们并不具有独立的代谢,而是需要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过程才能繁殖和进行活动。
病毒的结构复杂,常常是由核蛋白质和脂质的环形结构组成,而且还具有可以穿过宿主细胞膜的特殊结构,以便感染宿主细胞。
在感染宿主之后,病毒会通过破坏凝胶状分子,破坏关键酶等方式来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实施病毒感染。
细菌是一类在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其基因组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来抑制对宿主的感染。
通过检测和分析,科学家可以识别出检测的样本中的细菌的物质结构,以及它们的行为特征,从而帮助诊断疾病。
真菌是一类存在于土壤、食物中的微生物,其中可以分类出多种类型,比如类菌、霉菌和酵母菌,这些真菌在宿主体内可以导致病毒性和非病毒性感染。
它们常常形成一种菌膜,以便和宿主细胞更好地接触,进而实施感染。
真菌的诊断方法主要是基于检测物质结构、基因表达和免疫学特征等特征,以确定真菌感染。
原虫是一类由多种粘膜、皮肤和气道感染的寄生虫组成的微生物,其中主要有虫卵和成虫两种形态,它们可以导致肠道病毒性感染、肺结核等。
原虫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原虫的物质结构和行为特征来识别,也有一定的实验室检查可以识别原虫的存在。
衣原体是一类由嗜血性的动物所携带的病毒,它们的形态主要为一个含有嗜血素的小球,可以进入宿主细胞内进行传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病原体的名词解释
![病原体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7918d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f.png)
病原体的名词解释病原体是指引起疾病的生物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以及一些化学物质。
它们能侵入宿主体内,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并在宿主体内繁殖和生长,导致各种不同的感染和疾病。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形态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细菌可以存在于土壤、水中、空气中以及人体等环境中。
有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处,例如帮助消化食物和合成维生素,但也有一些细菌是致病的。
致病细菌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食物或水源污染以及经由昆虫叮咬等方式。
它们可以引起各种感染和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常见的致病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球菌等。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繁殖。
病毒通常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核酸可以是DNA或RNA。
病毒无法自行进行代谢活动,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复制自身,并释放大量新的病毒颗粒,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与植物和动物有着相似之处。
真菌可以通过孢子传播,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繁殖。
大部分真菌都是无害的,但某些真菌可以引起感染和疾病。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人体的皮肤、指甲、头发等部位,也可以侵入呼吸道、消化道等内部器官。
真菌感染常见的疾病有白色念珠菌病、皮肤癣等。
真菌感染一般较慢,但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类依靠其他生物(宿主)为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的生物。
寄生虫可以分为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类。
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寄生在宿主体内或表面,并从宿主身上获取营养。
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水源以及昆虫叮咬等途径进入人体。
一旦进入人体,寄生虫会侵入宿主组织或器官,并引起相应的感染和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血吸虫等。
病原体的特性
![病原体的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17a410a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5.png)
病原体的特性病原体(pathogen)是指能够在致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的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他们通常可以引起疾病。
研究表明,病原体的性质可以归结为三类:毒力、感受性和传播性。
首先,毒力是指病原体对宿主所具有的潜在致病性能力。
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毒性基因,这些基因可以编码毒素。
这些毒素可以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伤害宿主细胞,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病原体还可能具有其他的毒力,如脱水作用、膜毒性或增殖毒性。
其次,病原体的感受性指的是病原体对特定外界因素的敏感性。
常见的外界因素有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免疫效应。
研究表明,不同的病原体对外界因素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病原体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感受性是其能否引起疾病的关键。
第三,病原体的传播性是指有潜在病原体致病能力的物质,可以从一个宿主体传播给另一个宿主体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接触传播等方式从宿主体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体。
此外,病原体还可以通过空气中的粒子,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即称为飞沫传播。
这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病原体的性质。
病原体可以产生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并且对外界环境有特定敏感性,最后可以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研究病原体的性质可以理解病原体如何引起疾病,从而帮助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病原体性质的研究,可通过多种方法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以及其是如何引起疾病的。
这种研究可借助于多种技术手段,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病原体的特性,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综上所述,病原体的特性包括毒力、感受性和传播性。
研究病原体的特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病原体如何引起疾病,从而研发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病原体的定义
![病原体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48a0444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0.png)
病原体的定义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
它们可以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病原体通过感染人体或其他寄主,破坏其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存在于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环境中。
某些细菌可以引起疾病,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等。
细菌通过释放毒素、侵入细胞等方式来感染人体,破坏正常的生理过程。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需要依靠宿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制来复制自己,并破坏宿主细胞的功能。
感染人体的病毒会引起各种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可以生长在土壤、植物、动物等环境中。
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引起真菌感染病,如念珠菌引起的口腔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肺念珠菌病等。
真菌通过侵入人体组织、释放毒素等方式引起疾病。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寄主生活的生物体,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的不同器官中。
某些寄生虫可以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引起的蛔虫病、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等。
寄生虫通过侵入人体、摄取寄主的营养物质等方式感染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空气飞沫、食物、水、接触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
预防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分煮熟食物、饮用安全水源等。
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复杂多样,不同的病原体通过不同的方式感染人体并引起疾病。
研究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学特征、感染机制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开发新的防治策略。
在面对疾病的威胁时,我们需要加强对病原体的了解,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
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同时,研究病原体也对于发展新的疫苗、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根源,它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还能够指导我们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病原体定义方式
![病原体定义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e4fa5b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f.png)
病原体定义方式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以及其他生物和物质。
研究和了解病原体的定义方式对于医学、生物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病原体的不同定义方式以及每种定义方式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1. 传统生物学定义传统生物学上的病原体定义侧重于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根据这种定义方式,病原体被视为一种生物实体,能够生长、复制和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病毒。
这种定义方式在早期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到了病原体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病原体的概念需要更加全面和精确的界定。
2. 分子生物学定义分子生物学定义重点关注病原体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根据这种定义方式,病原体是具有特定基因组组成的微生物或病毒,其基因组中包含能够实现感染并引起疾病的关键因子。
这种定义方式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了病原体的遗传特征和致病机制。
然而,分子生物学定义无法完全包含所有病原体的方面,因为一些重要的病原体可能没有完整的基因组信息或者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揭示。
3. 疾病学定义疾病学定义关注病原体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种定义方式,病原体是一种能够引起特定疾病的微生物、病毒或寄生虫。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了病原体与疾病的直接联系,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疾病的过程和机制上。
疾病学定义对于公共卫生工作非常重要,它帮助人们了解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
然而,这种定义方式可能会忽略一些病原体,因为某些微生物或病毒可能引起多种不同的疾病。
4. 免疫学定义免疫学定义关注病原体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这种定义方式,病原体是一种能够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并引起免疫反应的微生物或病毒。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了免疫系统在病原体防御和清除方面的重要作用。
免疫学定义对于疫苗研究和免疫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免疫学定义可能对一些无法激活免疫系统的病原体没有明确的适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活动 10-1 抗原抗体的反应
课程概念
病原体
病毒与疾病
病病 病病 毒毒 毒毒 组分 增引 成类 殖起
的 疾 病
细菌与疾病
细荚毒
细
胞膜素
菌
构
引
造
外内 起
毒毒 的
素素 疾
病
前言
配合课本 P.78
5.组合: 组合成完整的病 毒颗粒
6.释放: 将宿主细胞破坏 并释出
配合课本 P.80
有套膜病毒增殖的示意图
配合课本 P.81
1.病毒藉套膜蛋白 与宿主细胞表面 的受体结合
2.套膜与宿主细胞 膜融合,病毒进 入宿主细胞
1 附着
3.蛋白质壳体分 解,释出 RNA
4.病毒 RNA 反转录成 DNA
对SARS 病毒过度的免疫反应引起发烧与肺炎
病原体如何伤害人体?
配合课本 P.79
5.刺激过敏物质的分泌而造成过敏,如吸入尘 螨而造成气喘
6.抑制免疫力,如人类免疫缺失症病毒攻击 T 细胞而造成免疫功能缺失
环境因子、病原体的致病力、人体的抵抗力均会 影响疾病的发生,因此带有病原体的人不一定会 生病,此种带有病原体却没有症状的人称为带原 者
前言
配合课本 P.78
病原体 在空气、食品、饮水、甚至人体内外,有 许多会起疾病的生物或物质 由病原体感染宿主而引起的疾病即为传染 病 种类很多
病毒、细菌 原生生物、菌物 多细胞的寄生虫
病原体
(a)引起流行性感冒的 流行性感冒病毒
(b)引起肺结核的结核 杆菌
(c)引起睡眠病的锥虫
疾病都是由病原体所引起的吗?
HIV 引起的 AIDS
诱发宿主细胞的基因突变
B 型肝炎病毒可能导致肝癌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2
HIV 引起的 AIDS HIV 增殖过程产生的病毒蛋白质
→抑制 T 细胞之 DNA、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 →诱发 T 细胞死亡 →导致宿主免疫功能下降甚至丧失 →引起全身性的疾病
类病毒
配合课本 P.82
恙虫
恙虫、立克次体与披衣菌
恙虫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立克次体,大小约 0.3 ~1 μm,为美国科学家立克次所发现,他后 来在研究立克次体传播方式时,不幸感染同样 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疹伤寒而丧生 披衣菌大小及构造与立克次体相似,但主要感 染黏膜上皮细胞,可引起砂眼及性病。立克次 体与披衣菌均须在细胞内寄生,无法在一般细 菌培养基上生长
章节后测验
下图是细菌细胞剖面与内部的结构,(a)~(f)各 部位的名称分别为何?
(a)荚膜。(b)细胞壁。 (c)线毛。(d)鞭毛。 (e)质体。(f)核糖体。
章节后测验
下列(1)~(7)为各式的疾病,请自(A)~(F)中选出
造成这些疾病的病原体。
(C)(1)香港脚
(A)螺旋体
(F)(2)疟疾
(B)披衣菌
例如:部分高加索人因基因缺失,使细胞表 面缺少特定受体而不会被 HIV 感染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2
有些病毒须在特定的细胞内寄生,常对细胞造 成伤害,有些并会引起人类特定的疾病
日本脑炎病毒→引起脑炎 肝炎病毒→引起肝炎 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2
病毒增殖时造成的疾病 产生病毒蛋白质抑制宿主细胞 DNA、RNA 或蛋白质的合成
将其核酸插入宿主的 DNA 分子中,潜伏在 细胞内跟着宿主 DNA 一起复制,且随同宿 主染色体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因此每个子细 胞中都各含有一套病毒核酸 这些嵌入的病毒核酸在特定刺激下可脱离潜 伏状态,并经转录与转译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2
病毒必须能附着并侵入宿主细胞才会致病
有些特定族群的人因为细胞膜上缺乏某些病 毒的专一性受体,而对这些病毒具有抵抗力
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新出现的病原体或已知病原体 突变造成的疾病,疾病患者正在增加或有未来可能流 行的潜在危险。近 30 年来,已确认病原体的新兴传 染病约有 40 种,如 SARS、艾滋病、C 型肝炎、伊 波拉出血热等。1995 年通过国际卫生条例以通报方 式建立新兴传染病监测系统,但 2003 年 SARS 仍然 在许多地方爆发,带给人类痛苦、恐慌与死亡。近年 来新兴传染病层出不穷,引起科学家关注。试讨论为 何新兴传染病在近 30 年内大幅增加?
细菌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3
细菌简介 分类:原核生物 营养:大多为寄生或腐生 形态:球状、杆状及螺旋状 疾病:部分种类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疾病
细菌的形态
细菌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4
细菌的细胞构造 无细胞核 DNA 集中分布于细胞的类核区中 部分 DNA 在染色体外以质体的型式存在
质体能独立复制与突变 质体能携带不同来源的遗传讯息,如抗药性
细菌细胞构造图
配合课本 P.84
细菌与疾病
荚膜 位置: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 组成:主要由多醣类所组成
配合课本 P.84
细菌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4
荚膜 功能
保护细胞壁免受溶菌的分解 抵抗吞噬性免疫细胞的吞噬
具有荚膜的细菌致病性较强
例如:具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性免疫 细胞的吞噬而引起肺炎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
病原体如何伤害人体?
配合课本 P.79
病原体会造成轻重不同的疾病,其伤害人体的方 式包括: 1.剥夺营养,如绦虫感染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2.机械性损害,如中华肝吸虫会阻塞胆管 3.分泌毒素,如霍乱弧菌会分泌霍乱毒素,造成
肠壁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异常而导致下痢 4.刺激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细胞介素引起发炎,如
三种主要疾病的传播途径
较常见的疾病传播途径及病原体分类
病毒与疾病
病毒组成 核心:核酸构成 壳体:蛋白质构成
配合课本 P.79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79
病毒分类: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 DNA 病毒
天花、B 型肝炎
RNA 病毒
流行性感冒、A 型肝炎、艾滋病、SARS
☆两者均可能引起人类的疾病
病毒与疾病
章节后测验
下列有关细菌构造的叙述,何者正确?(多选) (A)荚膜中含有外毒素,在细胞破裂时释出,释
出后造成宿主细胞死亡 (B)套膜使细菌易于附着到宿主细胞表面 (C)染色体以 DNA 或 RNA 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 (D)不同细菌具有的构造不完全相同,如球菌不
具有鞭毛 (E)质体成分为DNA,且能自行复制与突变
等生命现象 (B)腺病毒与烟草镶嵌病毒分类上属于同界的生
物 (C)动物病毒皆具有核心、壳体与套膜三个基本
结构 (D)每种病毒仅能感染一种宿主生物
章节后测验
2009 年 H1N1 新型流感在台湾蔓延,造成民众 健康的重大危害。以下何种成分或药剂,对于预 防、治疗流感没有功效? (A)抗生素 (B)流感疫苗 (C)干扰素 (D)口服克流感
人为什么会生病?
古代:疾病之谜自古困扰着人类,天花、疟 疾、黑死病曾经多次危害人类族群
现代:新出现的疾病如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 群(SARS),在两周之内快速传播到许多 国家,引起世界性的恐慌
前言
配合课本 P.78
德国医生柯霍 怀疑疾病可能由特定“微生物”所引起 为了确定自己的推测
他将患有炭疽病动物的血抽出后,注入健康 动物体内,发现健康动物亦罹患炭疽病,血 液中也检验出细菌 之后他将这些细菌进行培养,培养出来的细 菌也能引起其他健康动物罹患炭疽病
配合课本 P.79
有些病毒在蛋白质壳体之外还有一层组成类 似细胞膜的套膜
如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失症病毒 (HIV) 有些无套膜 如引起 A 型肝炎的 A 型肝炎病毒
病毒与疾病
两种病毒类型
配合课本 P.79
病毒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0
病毒的增殖 必须靠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与酵素来进行 过程通常包括五个阶段
细菌与疾病
有些细菌侵入宿主的组织或细胞后,会产生毒 素使细胞死亡,造成宿主机能的损伤
细菌与疾病
细菌毒素 外毒素
蛋白质;可被细菌分泌到细胞外;毒性较强 例如
溶血链球菌分泌的溶血素会造成溶血 化脓链球菌分泌的外毒素分解结缔组织基 质,造成细菌在病人组织中的快速扩散
细菌与疾病
细菌毒素 内毒素
毒性不及外毒素 多为脂多醣分子 在细菌细胞破裂时被释出 例如: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可引起微血管 内凝血、发热及休克
(B)(3)砂眼
(C)真菌
(E)(4)天花
(D)球菌
(E)(5) SARS
(E)病毒
(A)(6)梅毒
(F)原生动物(D)(7)淋病Fra bibliotek问题与讨论
配合课本 P.79
疾病不全是病原体所引起的。许多遗传疾病, 包括先天性的色盲、失明、失聪、发育不良、 侏儒症、巨人症、血友病等,或各种癌症、 戴奥辛等化合物引起的畸形。外伤引起的骨 折,食物、药物引起的中毒,重金属对人体 健康造成的伤害,还有烧伤、烫伤、冻伤、 痛风、糖尿病、高血压、营养不良等,都不 是病原体引起的
配合课本 P.84
细菌经革兰氏染料染色,因呈色的不同,可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较厚 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较薄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
配合课本 P.84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配合课本 P.84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与疾病
配合课本 P.84
细菌感染人体后,通常会在特定部位引起疾病 在呼吸道的白喉、百日咳 在生殖器官的梅毒、淋病
有些细菌须在细胞内寄生 引起砂眼的披衣菌 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立克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