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夏商周建筑[1]

合集下载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 大间,带有廊的宫殿建筑。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
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 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 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 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 有影响。
3·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
这使得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 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 那样自然、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 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3·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中国 奴隶社会木工技术已达到很 高水准,砖、瓦已用于建筑 ,但建筑还没完全脱离原始 状态。
殿顶可能是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 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 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 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 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2·河南偃师二里头2号宫殿遗址
·2 号宫殿基址在一号遗址东北,殿堂同样建在
二·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 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的生产力 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 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 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 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神的崇拜 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尚未形成的神的崇 拜体系。
一·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路门
治朝 应门
外朝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 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周朝的建筑设计特点 • 1、建筑材料与技术有了提高
板瓦、筒瓦 斗、拱
• 2、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建筑制度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治朝(日朝、常朝)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茅茨土阶 四阿重屋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 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 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 3、春秋战国时期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 商城

中国建筑发展概论奴隶社会12.3(天大考验必备)

中国建筑发展概论奴隶社会12.3(天大考验必备)

小结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 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中国古代史上的关键时期 1。文字记载始于此时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汉字的象形—中国思维的具体 感性的传统 汉语的句法—中国思维的逻辑 特征:模糊性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
1.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 .
1)神权政治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2)祖先崇拜 3)祭祀仪式与宗庙陵墓 “巫”与“史” 巫 与 史 4)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 空间观念--中央与四方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 秩序,等级制
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 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 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 会的秩序
第二节 奴隶社会——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2.建筑遗址
第 一 章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发 展 概 况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课堂版PPT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课堂版PPT
建筑
夏商建筑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商代的宫殿建筑基 址。
►一号宫殿遗址与二号宫殿基址已经具备了后 世皇宫的基本特征:高大宏伟、主体居中、 布局对称、面南、与民居截然隔开等。其主 要目的已不是为居住,而是象征权威、象征 等级。作为特殊的建筑,它已脱离开一般建 筑的应用性和目的性,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 局体现社会观念。
型制特征及其时代审美差异
夏、商、西周的青铜工艺,由于社会体 制和审美习尚的不同,造成了青铜器型制和 艺术风格的差异。三代青铜工艺的发展变化, 大体可分五个时期:
(1)滥觞期――夏至殷前期
此间的实物发现尚少,所见实物大率比 较粗糙,铸造水平较差,种类亦少。因其刚 刚由原始陶器转化而来,工艺水平差是合乎 事物发展规律的。不过从文献记载看,夏铸 青铜器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使民知神 奸。
觯、角、斝、匕、禁、鉴
觯(zhi),饮酒器,形似瓶而矮。 角、斝(jia)二器皆三足一耳,形与爵略同。角,口羡而无柱,
上多有盖。斝(音甲),口圆而有柱,饮酒器,甲骨文写作, 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造型精巧,装饰华丽。 匕、与柶(si)实为一物,因质料不同而异名。古之匕以角制, 柶以木制,平时饮食多用以匕,待客以柶。匕柶(si)即今日 之汤匙。 禁,陈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 鉴,形似大盆,盛冰器。
【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 耳,大多无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 (《周礼·春官》)。
觥、盉
觥(gong),《诗经》屡言 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 饮酒皆用之,多做成动物形 象。
盉(he),合水于酒之器, 用以调节酒之厚薄。
爵、觚(gu)
鼎 的 样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一种文字甲骨文。

一个历法夏历;战国时一年24 节气一次改革商鞅变法。

一大医著《黄帝内经》一次思想百家争鸣两大技术铁农具和牛耕两大文学《诗经》和楚辞两大制度世袭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夏、商、周。

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竞相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

(2)经济: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3)军事: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

(4)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浪潮。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

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 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 门前有树(影壁)——大门——前院——前堂 ——中廊——后室; 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 南北45.2m,东西32,5m。
陕 西 歧 山 风 雏 村 西 周 建 筑 遗 址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 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 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 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 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 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过
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3.晚商: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


北区—宫殿区 中区—宗教部分 南区—祭祀地区 殷墟的宫室是陆续建造的 ,并且以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 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 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对称式的布 局方式,在商代后期宫室中已初成形状
1、社会背景:
2、都城:
1、据《汲冢周书•作洛解》记载:“城方千七百三十丈, 郛方七百里,南系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2、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市朝一夫┄”
商周时期的建都思想: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则国中之中而立宫”
宫室的组成:五门三朝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 《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
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历史背景: 建筑遗迹: 1).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图3-16 画像砖上的长安城内的市场
图3-17 四川东汉墓画像砖
图3-18
古代市场印章
图3-19 东汉邺城
3、魏晋南北朝 北魏新城 太和十八年,北魏开始在西晋洛阳的遗址上建设 新城。 (图3-20)
图3-20 北魏洛阳新城
三、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唐秉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城市规划经验,借助 雄厚的国力和蓬勃的文化,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恢 弘壮阔的城市.
图3-28 元大都
图3-29 蓟门烟树
五、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明清时期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南北方城市 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 地方城市,如山西平遥,江苏苏州等等,最重要 的城市是北京和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又进 一步改建北京城。清代的北京城在格局上没有大 的变化。经过元明清三代700多年的建设发展,北 京城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城市。 就总体布局而言,明清两代的城市一方面继 承了宋元以来的街巷制和沿街设市的布局原则, 另一方面又不断完善,在因地制宜和以城市空间 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建筑大师郭守敬(1231——1361):元代的水 利、天文学家,为元大都成功的规划了水系,并 亲自设计建造了观象台。郭守敬为大都从西郊和 北部山区引来新的水源,且疏通了连接大运河的 通惠河。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新水源注入通惠 河后,南方的漕运物资可源源不断地运往大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假如没有郭守敬的聪明才 智,就不会有繁荣了700多年、自元至今基本都 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
一是洪武四年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5里,放弃了元大都 北部比较荒芜的部分;
二是朱棣迁都北京后,扩大了宫殿,将元大都南城墙南 移1里;
三是嘉靖年间,为了增强防卫,将当时的北京城外围再 兴建一圈外城,将金中都旧址的大部分都包括了进去。但由 于财力不济,外城只完成了南部一面,由此形成了北京城独 特的“凸”字形平面格局(图3-33)。

中国建筑史2夏商周建筑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2夏商周建筑PPT课件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一 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其 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好 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 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用夯土筑成高0.4~0.8米的平整台面
第二章:夏、商、 西周时期建筑
(公元前21 世纪—前771)
§ 2 · 1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主要依据: 1 . 奴隶数增多; 2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3 . 城和军队的建立; 4·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2
一· 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代表建筑
城、宫殿、高台建筑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
青铜器与甲 骨文
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二·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复原图。 可进一步学习的读物
杨鸿勋 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 《建筑考古论文集》第71~80页
§ 3·3 商代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前期 1600─1300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 不到它的全貌。
二· 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 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
• 引言 • 夏商时期的建筑 • 西周时期的建筑 •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的特色与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 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 、技术和材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
02
这一时期的建筑发展与当时的社 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切 相关,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的装饰艺 术和风格也可以为现代建筑 提供灵感,丰富现代建筑的
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
此外,夏商西周时期建筑在 结构和功能方面也可以为现 代建筑提供启示,如加强抗 震、防火等方面的研究和应 用,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和安
全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夏商时期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石材、泥土等自然材料,同时也开始使用烧 制的砖和瓦。
技术
夏商时期的建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和墓葬建筑,同时 也有了初步的建筑装饰和雕刻技术。
03
西周时期的建筑
城市规划与宫殿建筑
城市规划
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功能分区,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居住区、商业区、手工 业区等分列的布局。同时,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如西周早期的岐山脚下的周城,面积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风 格和特点。
促进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技术和经验对后世的建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建筑技术的不 断进步和创新。
体现了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不仅是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对 后世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技术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第二章-夏商与西周时期

室内与家具设计史-第二章-夏商与西周时期


米,建筑密度很高。房屋多建在水塘中,在水上
立柱构房。从现存较完整的1、2号房遗址的柱网
可知,平面为长方形,排架由前后檐柱和中柱组
成,圆木柱直接埋入土中。面宽4间和5间,进深
2间,朝西南向。
第三节 装饰与装修
一、装饰

夏商与西周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可以

明显地划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段式的形

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白陶云雷纹豆
二、漆器
漆木用具在商代已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夏 商 与
这一方面表现为以日用器皿为特点的小型 漆木器在这一时期明显增多(如豆、盘、 觚、樽等),另一方面表现为以大型鼓架、 磬架为代表的乐器陈设,以抬舆、仪仗类
西
为代表的礼仪陈设,以及以俎、案、几类

为代表的典型承置用具陈设等,在这一时
第二章 夏商与西周时期 ——进入文明时代
夏 商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与 公元前21世纪,中国 西 第一个王朝——夏朝 周 的建立,标志着中国
跨入文明时代,进入 了奴隶社会时期。
夏王朝九州简略图

夏商与西周时期夯土技术极其发达,另外 至迟到西周末年已经使用陶瓦作为屋面的

防水材料,建筑由“茅茨”演进为“瓦
夏 商
建筑遗址属于西周早 期的建筑遗存。建筑 坐落在大型夯土台基

上,台基南北为
西 周
42.5m,东西为32.5m, 是一所矩形平面的两 进院落的四合院式建
筑。
陕西岐山凤雏村 西周建筑遗址 (傅熹年复原)
夏 商 与 西 周
三、陵墓建筑
氏族公社时期同一氏族的人生前死后都要
夏 商 与
在一起,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有人死后必须 埋葬在本氏族公共墓地的习俗,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则出现了夫妻合葬或父子合葬的 形式。同时在私有制发展的基础上,贫富

中国古代建筑-夏商周建筑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夏商周建筑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
从遗址平面看:殿堂的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 各间面阔统一。以上特征说明这时期的木结构水平已 有很大提高。
商周时期的建筑
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夯土技术成熟.
木构架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
著名建筑遗址:陕西岐山 凤雏村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 整的四合院实例,有专家把它称为“中国 第一四合院”。 合院形式 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已使用了瓦,个体较大,主要用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夏代的建筑活动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 已经开始形成
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说明:在夏 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 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夏朝都城
二.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奴隶制国家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手工业分工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一. 夏代时期建筑(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农业、牧业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社会被私有制取 代,出现国家。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诞生,从此中国进入财产 私有、王位世袭的阶级社会。 活动区域:黄河中下游 到商朝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
结构体系: 1.抬梁式(使用广泛,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2.穿斗式(南方居多) 3.井干式 建筑书籍:《考工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砖石结构发展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2020届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轮练习及解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出题者设置了一个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又贴近生活。

2、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B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

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

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3、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中国建筑史-3 奴隶社会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3 奴隶社会的建筑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一、社会背景: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 隶社会。 •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 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 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 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 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由 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 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
妇好
墓出土铜 器上的“ 妇好”二 字。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甲骨文反映的夏商建筑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甲骨文反映的夏商建筑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6-前771年)
概况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周礼——中华文化系统初步形成
的程度不同。 3.住宅:论语云:“立不中门,行不履
阈,邦君树塞门。”
三、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建筑附设排水设施。 建筑屋顶主要覆以芦苇和草拌泥,屋脊、檐口和天沟等部分地方已使
用了瓦 发现大量卜甲和卜骨,共有17000多片。有刻辞的卜甲有190多片,

夏、商时代的建筑

夏、商时代的建筑

夏、商时代的建筑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

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

对它的文化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另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早期属夏文化,晚期属早商文化。

(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为夏代末年。

据载,夏末桀居斟寻,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桀的都邑斟寻)已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

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

《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一号遗址复原图在一号遗址东北为2号宫殿基址,殿堂同样建在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只廊的宫殿建筑。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

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

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有影响。

又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

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

它面积约1.1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遗址 n 1976年发现,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 n 甲组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
建筑 n 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
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 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 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
在位4年 在位22年 在位25年 在位19年 在位55年
在位23年 在位8年 在位6年
在位8年
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
在位37年
在位14年 在位46年 在位11年
一·概况
商朝后期,居住于陕西歧山之南周原一带的周族 兴盛起来,文王时其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武王 继位的第二年,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 野, 灭商建立周朝,迁都于镐(今陕西省西安市) ,史称西周。
母 • 辛”,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 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祭祀和占卜
。 • 此外,受武丁派遣,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 国 • ,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功劳 。
•·型制 • ——不封不树 • ——设有棺椁 • ——人殉 •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妇好墓所出玉器共755件,为商代玉器出土最 多 • 的墓
发现有早期青铜器遗物。
n 城址内残留着与城墙同期的夯土建筑和“奠基坑”
§ 3·3 商代建筑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n 商前期 1600─1300 n 商后期(盘庚迁殷后)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武乙 1147─1113 35
• 夏朝的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下游一带,中心 •在河南西北部与山西西南部,帝都阳城。
•河南登封王城岗发掘的「奠基坑」
·夏朝建立了军队、修城郭、 制定了刑法、修监 狱,筑 宫室台榭。
·夏朝使用了铜器,史籍中 有禹铸九鼎记载。二里头 遗址中,不但发现了青铜 器,而且还发现冶铜、铸 铜遗址。
·目前夏朝的史料不足,还看 不到它的全貌。
n 文字 与商一样,周代凡大事也要 进行占卜和占卦,视兆象和 卦象判定凶吉。

n 井田制与农业
n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全国土地名义 上皆 归周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 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西周中期以后,发生了 土地转让和交换的现象。
•· 2 号宫殿基址在一号遗址 •东北,殿堂同样建在长方形基 •座上 • 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 •深一大间,带有廊的宫殿建筑。 •
• •
• ·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
• 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墙、东廊、西廊 • • 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 侧 为塾。
•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 殿建筑格局,对后世很有影响。
n 因此,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 度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象古希腊奴隶民 主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明朗。
n 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 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青铜兽足方鬲上的门
n 3·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 中国奴隶社会木工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瓦
已用于建筑,但地面建筑尚未使用砖,建筑还没
完全脱离原始状态。
n 4·礼制的萌芽、形成,对中 国以后三千年的建筑:从城 市、宫殿到民居,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青铜鼎 商晚期(公元前 13世纪 -- 前11世纪)

§ 3·2 夏代建筑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一·概况 • 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历史上 •称为夏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时代。 • 不过,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代的开 始从禹算起。自禹至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 经过了四百余年。
•.
PPT文档演模板
第2章夏商周建筑[1]
•一·建筑史分期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代表建筑 • 城、宫殿、高台建筑 •2·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商代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发 展 • 青铜器与甲 骨文 • 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 •·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 •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帝辛 1075─1046 30
一·概况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
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 (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 至
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 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 殷墟。
n 刑罚
周建立了严格的刑罚,作为控制和镇压的手段。
n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作坊分工比较细,号称“百工”。青铜器铸 造业在西周中期以后,已经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 新技术,许多铜器上铸有长篇铭文。原始瓷器的制 作已经比以前普遍,并且在建筑上开始使用砖瓦。 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主要为官府所垄断,因此称 “工商食官”。
n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
一 号 宫 殿 庭 院 呈 缺 角 横 长 方 形 , 东 西 108 米 、 南 北 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用夯土筑成高0.4~0.8米的平整台面
n 殿顶可能是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 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 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n 3·周公墓
n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类型分析
n ·庙
n 在金文中使用频率很高。庙的作用之大,以
n 至于要做器献给庙。如《阜父壶》铭文:
n
□阜父乍□壶□ □酋其庙
3·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 上,俗称“望城岗”。它的地望与文献记载中的 “禹居阳城”相符。
东西并列两座城堡。 东城因被冲毁,只剩下南
墙西段,残长约30米。西 墙南段残长约65米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周长 约400米。 城墙基保存较好。可见出 为卵石夯具夯筑。
遗址内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 具和生产用具。陶器多砂质与泥质,陶色多灰色, 并有棕陶与黑陶。表面多饰有篮纹和方格纹,并 有指甲纹和弦纹。
二·夏代建筑考古资料
1·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
从发现的遗迹、出土的遗物以及地层叠压关系来 判断,二里头文化是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商 代文化早期之间的一种文化。而且三者之间是相 互衔接的。也就是说,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之后 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之后紧接着是商代 文化。
n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次。本身可分成四期,用一 期至四期分别出土的遗物,经碳14测定,确定其 考古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好 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
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 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
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厘米左右的夯土筑 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 体时使用的模型板。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 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
n
n ·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 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 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
2· 召陈建筑遗址 n 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
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
பைடு நூலகம்
3 号基址为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 米左右。 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 础,南北纵列5~6个柱础
n 2 号房基 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 的散水,宽0.6米这顶部已全部覆盖了瓦 最早创造使用了瓦当。 瓦当均为半圆形,质地坚 硬,呈青灰色,当面平 整,无突起的边轮。有些出土时当面纹痕内还残留 有朱红颜色,这种瓦当涂朱的做法为秦汉所继承。 瓦当分为素面无纹和刻画纹饰两类。
n
3·小屯殷墟宫殿遗址 位于河南安阳小屯( “殷” ) 分为甲乙丙三区 选址与布局 遗址未发现瓦,有铜锧
三 · 陵墓
1 商周陵墓制式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四出(二出)羡道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2 实例 殷墟墓葬区 妇好墓 妇好墓1976年发掘。 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
• ·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嫔妃,祖庚、祖甲的母辈“
以藩屏周 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 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 。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 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今洛阳),建造东都 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n 周礼
周建立了礼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礼,是体现 等级差别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 庶人不得使用贵族的礼仪。
第2章夏商周建筑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5
第2章夏商周建筑[1]
• § 2 ·1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观
•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根据史学界意见, • 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夏代开始。主要依据: • 1 . 奴隶数增多; • 2 .已能组织大规模水利活动; • 3 . 城和军队的建立; • 4·在随葬品中贫富差别明显。
二·城市、宫殿
1· 郑州商城(嚣,或西亳)
n 遗址在郑州附近,发现大片遗址和一段夯土墙。 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断断续续地分布着居住遗 址和各种作坊,大部分遗址在郑州市区,无法探 明
n 《竹书纪年》:“帝仲丁迁于嚣”
n 从遗址规模、居民分布、职业和大量作坊看,是 城市遗址。
n 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
•妇好玉龙
•妇好鴞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